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祖师开示直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30:37 阅读: 4427

一、法华经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释:法,指第八识如来藏,祂本无所住,不在三界内,不在三界外,也不离三界,不住三界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上。不住色蕴上,不住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三界中的法,如来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无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属于三界内了,无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就有界。但是如来藏也不离三界,因为三界之法都是如来藏所变生和显现的,有三界法就有如来藏,如来藏又不与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来藏就是这样无所住地住着,尊贵无比。祂的所在,谁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间相常在,如来藏的功能作用,是要不断地变现三界世间法,众生只要有三界世间的种子,如来藏必然要不断的变现三界世间法相。现见世间众生无边,三界种子无量,各个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永远变造三界世间,无穷无尽,没有停歇的时日。所以这个世间相必然能够永远常在。虽然世间相能够永远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个局部,这些世间相还是有生有灭的,都是生来灭去,灭去生来,生生灭灭,无穷无尽,这些生灭现象将会永远存在下去。从久远的历史长劫来看,这些生灭现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从单个个体、从时间分段来看,这些世间相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不是永远存在的,不是真实的。

比如说某甲,他的如来藏是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学佛法,也不能像阿罗汉那样入无余涅槃灭掉自己。那么某甲的三界世间种子就不断绝,某甲的如来藏就要永远变造某甲的各种五蕴身。此世的某甲五蕴身灭了,下一世他的如来藏就会变造某甲的另一个五蕴身,叫作某乙,未来还会变出某丙某丁等等,无穷无尽。那么某甲无数个五蕴身永远会在三界世间出现和存在着,就叫世间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个五蕴都是生灭的、无常的,并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暂时而有的假相罢了。

五蕴一期一期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萨以后,分段生死的现象没有了,五蕴身的寿命会很久远,好像是没有生死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如来藏里还有异熟种子,生死现象并没有真正消失和结束。直至佛地,如来藏中的生灭种子全部消尽,再无生死,那么佛地的如来藏就是真常不变异,叫作常乐我净,究竟大涅槃。虽然如此,佛以无量的大慈悲心,悲悯众生,在无生死当中,不妨假现生死,变造出无数个五蕴世间,大作梦中佛事,度脱无量众生离开生死。所以佛不真正灭度自己,而是要永远变现三界世间,以及无量诸佛国土,让世间相常存常住,以此利乐众生无穷无尽。

这里所说的法与世间相肯定是有所区别,不然世尊不会分开说。世间相是不自在不自主的,生灭变异无常的,为什么这里却说常在呢?生灭无常的法,必须依止于一个不生灭常住的法,才能不断的出生不断的变异和灭亡,只要这个常住法不灭,世间就会永远的不断的生灭不已。世间相的个体在某段时间存在却灭去,总体的世间相却总是不断的存在着,这都得益于不生灭的常住法第八识。

第八识不同于世间相,不与世间相混在一起,永远处于清净的涅槃状态,不管世间相如何的生灭变异,祂都不参与其中,如如不动,不随世间相而心动,发生什么变异,有什么烦恼和无明。所以说第八识本体这个法永远处于清净无染的涅槃态不动,所出生的世间相依之也就会永远不断的出生和灭亡,世间现象不灭。

二、圆觉经中佛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言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于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释:彼知觉者,是有知有觉的妄心七识,七识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因此说妄心没有自体性,是被出生的虚妄法,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妄,本无所有。而知道知觉犹如虚空一样的这种知觉,就像虚空当中的花相一样,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说这种知觉有自己真实的知觉性,都是如来藏性。有知觉无知觉,这两种知见都要遣除,因为都是虚妄的觉知心的知觉和观点,不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中没有无也没有有。

但也不能说众生没有知觉,因为知觉的假相还是存在的,也不能说知觉性是实有的,知觉性不是实有的而是幻化的,实际上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觉性,实际是没有的。这样理解知觉性,才是随顺于清净的如来藏心的圆满觉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藏性就像虚空性一样,不对六尘,因此对六尘境界不动心思,没有任何心行。如来藏在六尘中,没有起和灭,六尘生祂不生,六尘灭祂不灭。对于三界世间法,如来藏也没有任何知见看法,没有什么主张。

如来藏清净圆满遍于一切法界,从众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来藏,遍布于三界九地众生当中,也遍布于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无一处不在,无一处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来藏性。众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萨位中,就要这样观察随顺于如来藏的体性,就能对无上菩提发起清净的信心。末世众生照此修行,随顺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能免除邪见和颠倒见,不再认七识知觉心、五阴十八界、三界世间任何一法为真实,就能不随邪见而生死流转。

三、圆觉经以幻修幻的真实义

世出世间法,只有如来藏这一法不是幻,不是被其他法幻化出来的,是真实不虚的,是本来而有的,是自在而不生不灭的。除了如来藏这一法,其他的所有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全部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不管是诸佛的五蕴身也好,应身佛化身佛也好,都是佛的无垢识所幻化出来。众生所有的一切法,除了如来藏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如来藏所幻化出来。

学佛修行是谁来修行呢?我们看看如来藏学佛修行吗?如来藏不学佛也不修行,因为祂圆满具足一切法,祂就是法身佛。学佛修行的是五蕴七识妄心幻法学佛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法也是佛陀的无垢识真如心所出生的,是众生的七识心修行的,修的就是七识心,这叫作以幻修幻。把七识心修到去除一切的无明,具足了圆满清净的一切智慧,福德智慧圆满具足,就成佛。

能修行的六七识心以及五蕴是虚幻的,以这些妄心来修行,就是以幻来修;所修行的法就是幻法,一切修行成佛之法都是幻法。成佛了,成佛这一法也是虚幻,也是被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法。本来没有成佛之法,我们想修行,如来藏就会幻化出这些修行方法,是依止于十方诸佛的教导而幻化出来的;成了佛以后,成佛这一法也没有用了,成佛之法就是虚幻法。

修行的法门,戒定慧也好,禅宗净土宗唯识宗也好,阿含解脱道也好,都是如来藏依据佛教导的轨则所幻化的。就用七识这个幻心来修行,修行也是修身心这些幻法,修成佛的幻法,这一切修行修到最后,成就的也是一个幻法。最后把幻化的六七识心都变清净,再也没有无明了,就会究竟转识成智,这种修行方法就是以幻修幻。

圆觉经里说的如木出锲,如木出火,火出木尽,修行就像是这样,都是幻法,以这种幻去代替那种幻法,当然是幻法与幻法还有极大的差别。成佛这个法,就是把六七识都转识成智,福慧两足尊,用这个幻法来代替六七识无明之幻法,代替六道生死转回之幻法;用成佛这一法,代替众生的无量生死烦恼这些幻法,代替众生的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之幻法,这就叫作以幻修幻。

四、圆觉经原文: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释:这是指如来藏的自住境界,是讲如来藏的体性,不是七识心应该住的境界。如来藏的体性是,不管什么时候,从来都不起妄念,也从来都不熄灭七识妄心。在各种妄想境界上都有如来藏的显现,但是如来藏从不知道这些妄想境界,如来藏也不知道自己不了知各种妄想境界,对于自己的不知,如来藏从来不去分辨其真实性,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体性。有道种智的菩萨才能懂得如来藏的这些深细的体性,所以是地上菩萨的随顺觉性。

认取如来藏性的这种境界,就是修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佛。那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大菩萨的觉知心做不到这样,更何况是凡夫。那上面已经说了,闻是法门,这是个法门,是如来藏法门,能够信、能够解、能够受而且能够行这个如来藏的法门,是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只有地上菩萨能够真正地懂得并且随顺,随顺这个觉性达到圆满时,就是诸佛的圆满觉性。到此,这个众生已经供养了百千万亿诸佛及大菩萨,才能证得一切种智,圆满成就佛道。

五、圆觉经原文: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释:佛说:善男子,什么是我相?我相的表现和特征是什么?我相就是众生的识心所能证取的、能了知的那个能相。善男子,譬如有人浑身骨节肌肉筋脉都非常的舒服,没有任何一点违和不适,于是这个人就忘记了色身的存在,心里没有色身的感觉了,四肢都很放松,连身体在哪里也不知道了,没有身体方面的信息和念头。这时候拿一根细针轻轻扎一下他的身体,他马上就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了,因此就证取到我了,我的身体的观念就出现了。善男子,其心乃至于证取到如来,并且能究竟了知清净的涅槃,这都是我相。

佛说的这段话,表明我相很微细,粗糙的我相阿罗汉们能证得到,也能断除,但是非常微细的我相只能修到地上菩萨的时候才能证得和断除。这里的我相是指众生对自身对一切法的非常微细的知性,只要有一个知,不管知什么,不管知的多么微细,不管多么细微的知,都是我相,没有我就没有知。认取这个知性就是我见,执取这个知性就是我执,也可以叫作法执,法执就是微细的我执。认取了这个知性,就是无明,就有业行,就有变易生死,不能究竟涅槃。

如果众生说我证果了,认取和执取了能证果的这个心相,这个证取性,就是我相,就是我见;如果有人说我开悟了,认取和执取了这个能开悟的心相,就是我心,就是我见;如果众生认为我好我最好,他坏他最坏,这就有了我相,就是我见;以此我见就要造作生死业了,就有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不能解脱和涅槃。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高于他人,从而不断的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这就是严重的我相,粗糙的我相,生死业重,三恶道不免;如果有人千方百计的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弱处,就是严重的我相,如果有人千方百计的揭露他人打击他人,同样是严重的我相,都是粗重的我相,我见重,三恶道不免。

所有的身行、语行、意行都是我相,不认取和执取就没有我见,认取和执取了就是我见我执。护短、争斗的行为就是有我相,脸上的各种表情就是我相,比如不好意思、脸红、尴尬、害羞、喜悦、愤怒、仇视都有我相,一切恶行不善行都有我相,大多数众生的善行也有我相,圣人的善行自然而然,任运而为,没有我相,佛的一切身口意行中没有我相。

六、圆觉经原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释:这是指如来藏的定慧等持境界,如来藏常在定,没有出定时,因此永远不起念想。因为祂不是虚妄法,因此也没有虚妄法的妄念,也不会想要灭除虚妄的七识心。如来藏变现出七识妄想出来的境界,却不了知那是妄想境界,对于自己这种不了知也不加以辨别,不知道是谁的不了知。

七、华严经原文: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释:众生由信而入道,还没有开始学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进入佛门来学法。信了佛的人,由于不是正信,还不能真正地来修行,也不想解决烦恼和生死问题,更别说明心见性了。这都是由于根基浅,信佛时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动力不足,导致修行仍然处于很浮浅的层次。

信分很多层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极大多数学佛人都处于在培养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这个阶段,也就是信位阶段。这个阶段从迷信佛开始,要修行一万劫以上,甚至更长久,这样累积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诸佛及诸佛国土,信自己有如来藏能够成佛,信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也都能成佛。这时信位菩萨的修行圆满,就转入住位菩萨修行,开始修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准备明心见性,成为真实义的菩萨。

如果这个人还很悭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内容还没有开始修,那就还属于信位的凡夫菩萨。菩萨的各个阶段修行所需的时间长短,是完全因人而异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世学佛很久了,还处在肤浅的表面修行状态,不能深入修学般若经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浅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础,培养对佛法的正信,别人着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圆满时,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众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无量佛,信大乘经典,诚信三宝在世间住世。然后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进,五住位修禅定,六住位修般若,开悟明心时就是七住位,不退转于菩提道,就是阿弥陀经里讲的不退转的阿惟越致菩萨。修得如幻观,观行出来一切法就像幻化出来的一样不真实,十住位就修完了,就进入十行位修行,证得阳炎观,一切都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十行位就修圆满,进入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有了一分道种智,就进入初地,入如来家,成为圣人。

八、问:华严经讲八地菩萨能知世界怎样成,怎样坏; 而不增不减经却说世间有始有终是邪见。世间到底有没有成住坏空?

答: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原文:【菩萨摩诃萨。至第八地。从大方便慧生。无功用心。在菩萨道。思惟诸佛智慧势力。知世界生。世界灭。世界成。世界坏。知以何业因缘集故世界成。何业因缘灭故世界坏。】

《不增不减经》原文:【舍利弗。依毕竟无涅槃见复起六种见。此六种见与无涅槃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六见。一者世间有始见。二者世间有终见。三者众生幻化所作见。四者无苦无乐见。五者无众生事见。六者无圣谛见。】

华严经中,佛依圣义谛如来藏而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住坏空依如来藏而有,有也是假有,相上是有,实质都是如来藏的空性。八地菩萨以无功用心都能如实彻见世界的成住坏空,能够明见世界是以集起的什么因缘而形成生起的,也能明见世界是以什么因缘的散灭而毁坏的。说明世界的成住坏空在相上是有,在世俗法上存在这些现象。

不增不减经中这段是说,众生心中有断灭的邪见,认为毕竟没有涅槃心如来藏,如来藏是不存在的,不实有的。因此断灭见而起六种邪见,六种邪见的生起是因为否定有如来藏真实存在的毕竟空邪见而来,因为否定有如来藏能出生万法,他们就认为世界不用有如来藏,而自然就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是真实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不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总之,这六种邪见就是否定如来藏的断灭见的产物。

九、楞枷经第二卷简释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释:大慧菩萨请问世尊说:世尊您在佛经当中说,如来藏的自性是清净的,却把三十二相转入一切众生身中,只见众生六道身,不见三十二相。就像价值连城的珠宝,却被污垢的衣服所缠裹。藏着如来的宝藏,常在众生身中永不变异也是如此,却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样污垢的衣装所缠裹,也被贪嗔痴烦恼,以及种种的不实妄想尘劳烦恼所染污。就像这样被五阴世间妄想尘劳烦恼所缠裹的如来藏法,是一切诸佛所演说之法,一切诸佛都是如此演说如来之藏。

原文:云何世尊同外道说言。我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释:为什么世尊您跟外道说,我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也说有常存不变的造作者,能创造众生的色身,离于种种因缘,遍于众生五阴,永不灭亡。世尊,他们也说有我,如世尊一样说有我。世尊告诉大慧: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我。大慧,我说如来藏,有时候说空性心、无相(没有世间相)、无愿(没有愿心)、如实际(符合实际,是真实理)、法性(诸法之真实性,实体性)、法身(出生一切法的法身)、涅槃(寂静的心)、不生不灭心、本来寂静(本来就不了别六尘,没有喧闹的心)、自性涅槃(具有不生不灭的自体体性)等等这些词语,都是指如来藏。

我用这些语句来描述如来藏。就是为了那些害怕没有了我的愚痴凡夫们而说,为了断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才说如来藏法门,说这些如来藏的别名(其中每个名字的涵义,都表示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凡夫知道了,就不用害怕无我而断灭了。)我为这些愚痴凡夫说,没有一切妄想的如来藏法门,没有一切六尘境界的如来藏法门。

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害怕断灭空无,害怕五阴当中无我死后一了百了,十方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为众生宣说如来藏法门,说五阴当中有我、有如来藏,如来藏离于妄想,没有任何六尘境界,住于众生五阴当中,常住不灭。其实众生的如来藏还不是真正的我,里面含有生灭变异的染污种子没有消除,还不完全具足我性,业不够清净,但却是成佛后真正的我的前身,所以方便说为我。

原文: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

释:大慧,未来世以及现在世的菩萨摩诃萨,都不应该计着有一个像外道那样的我,而有那样的我见。外道所计着的我,是因缘所成的生灭的我,非真实不坏的我。譬如做陶瓷的手工艺者,把泥和土聚在一起的泥团,用人工、水、还有木轮、绳子等等方便手段做成各种器具。这些器具都是无我的,不真实的,外道的我就是这样的,是各种法合成的假我。

如来也如菩萨摩诃萨一样没有我见计着,对于没有我性的法,离开一切妄想的相,以种种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把这个法相或者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无我法,以这样的因缘,来宣说如来藏法。

五蕴不是我,成佛之前的如来藏也不是我,都是无我的。如来藏里有七识的生灭法种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我,如来藏这时也没有我性。菩萨们都不应该把如来藏当作我而生执著,因为如来藏是没有七识那种我性的,并且与众生的无明、烦恼、妄想和合在一起,所含藏的业种还有生灭变异,还不是完全清净不变异的我。

原文: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释:世尊说: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那个我,外道所说的我,是各种因缘所生成的神识心。我为了开示引导以识心为我的外道们,才宣说如来藏法,让外道们离开不实的识心我见妄想,入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境界,希望他们迅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要这样的来宣说如来藏法。如果不这样宣说如来藏,就是与外道的我等同。因此大慧,为离开外道邪见故,应当依止无我性的如来藏而修学。

如来藏真实有、真实存在,只是佛地前的如来藏是无我性的心体,成佛以后的如来藏是有我性的心体,叫作无垢识,心体里没有了染污业种,变成纯净的心体,具有常乐我净之性。这是真正的我,纯正的我,完全彻底的我,因此佛法里有我,外道里却没有我。

十、楞伽经原文:(佛说)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释:佛说:诸所有识具有三种相貌,一种是流转的相貌,能把一切法都流转出来,这是指第七识意根;一种是业报的相貌,显示的是业行的善恶果报相,这是指六识;一种是真实的相貌,不生不灭,能如实的出生和显现出一切法,这是指第八识。

佛说:大慧,约略的说有三种识,广泛的说有八种相貌。什么是三种识呢?一种是真识,是真实存在有真实功能作用的识心,不生不灭,这是指第八识;一种是现行识,能把一切法现行出来,能引导第八识出生一切法,这是指第七识意根;一种是分别六尘境界事的识,这是指六识,能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

原文: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释:佛说:大慧,譬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托显和映照出一切色像。第七识现量呈现出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现量了别一切法也是这样。大慧,第七识现识和前六识分别事识这两种识心,一种是能去往未来世无量劫,中间而不毁坏,另一种是能随时随地坏灭的识心,不能去至未来世,这两种识心是一切法相出现的辗转因,直接因是第八识。

大慧,六识受六尘境界的熏习,再次的熏习第七识,这种熏习也是不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对第七识进行邪教导,致使第七识增加我见邪见,更加的贪执三界世间,无法灭除自己,这是第七识生生不已的一个因。第七识不灭的另一个因,是第八识以收集起来的业种,不断的变幻三界世间法,致使第七识贪执不舍,不断的出生五蕴,以至于生死不断。

大慧,由于意识取着种种的尘境,不肯舍离,意识自身就会不断的出生,这是意识出生的一个因。另一个因是,意识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受第七识无始的妄想熏习,被第七识所诱导,不断的了别尘境,执取尘境,不断的造作,意识就要不断的出生,不能灭去。

十一、大乘入楞枷经卷三

原文:佛言。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

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释:佛说:大慧,我所说的涅槃,是能够起诸分别和烦恼的六识心灭了,不再进行分别了,就是涅槃。大慧菩萨问世尊说:不是说众生有八种识吗?佛说:是有八种识。大慧说:既然有八种识,为什么只说意识灭众生就得涅槃,不说七识灭得涅槃呢?世尊说:大慧,七识是以六识的不断分别执著为因为缘,才能生起和运转。

当六识不断的分别六尘,并且执著六尘为实的时候,就熏染第七识,让第七识形成了习气,习气种子就存在第八识藏识里,熏染了第八识,让第八识里的业种有生有灭。众生的五阴身出生时,第七识意根依第八识就有与生俱来的我执和我所执,意根的恒审思量性随之就运转起来,就是因为六识不断分别执著存入种子的缘故。

六识运行的种子存入第八识以后,后世第八识就会输出种子,现起三界世间万法,第七识就会继续执著这些万法为我和我所。七识以第八识为因为缘,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是自己的见,把第八识所出生的六尘境界执为是自己所有的,这样我执我所执就围绕着第八识的见相二分而运转着,七识意根就这样不断地运行不灭,因此不得涅槃。七识意根就像大海的波浪,随着大海所现起的境界风的吹拂而生起。意思是说,第八识这个大海现起了六尘境界,七识就随着六尘境界生起运作,境界风不断,就是六识的分别执著不断,那么七识的海浪就不断。世尊说,因此六识如果灭了,不再分别执著,七识就不会再生起运行,七识也就灭了,众生就涅槃。

这段楞枷经里所表达的意思,与十二因缘当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众生心中有无明,身口意行就不断,身口意行不断,六识被迫就要现起运行,六识不断生起,其心行就作为习气种子存在第八识当中,意根就执取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样意根不断,未来世的名色就不断,众生就不能涅槃。

十二、楞枷经原文:佛说。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释:佛说,所谓的贪是什么呢?对于世俗法或者是有执取心,或者是有厌离心,或者是去碰触,或者是沉浸其中,心被外尘牵引着,堕入断常两边邪见,不是认为一切法后世永灭不生,就是认为一切法常存不灭,这些都是贪爱的表现,有这些贪,就会堕入苦受阴之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不可避免了。这一切生死过患,全部是由贪爱所引起的。

贪爱之习,是由熏习了世俗之论法及与世俗论者交往密切所引起的,就生出了对世间法的贪爱。世尊和诸佛都一致把自心熏习之法说名为贪。佛说这样的熏习是摄取了贪欲,而不是摄取了法。这里的摄受是指心中容受了贪,接纳了贪。贪与法是背道而驰的,贪是世间,法是出世间,二者如称之两头,低昂等时。

原文: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释:佛说:大慧,什么样才是摄取法呢?能善于觉察到自己所知所触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现起的,是三能变识和合显现出来的,是真心如来藏依缘出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第一能出生法的识心,第七识是第二能促使法出生和显现的识心,六识是第三能引导和显现法的识心。三者和合,一切法就会运作出来。

在接触一切法时,要清楚的觉知五阴十八界是人无我的,觉知一切法相都是无我的,没有真实存在性,都是被出生的法,都是生灭变异无常不可靠的法。证得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妄想了,就生出了无相、无作、无愿之心,对一切法就不会再有什么想法,内心不会再依赖这些法,对这些法不再生心动念,不会再生起执着,不再生起善恶、是非、对错、有利、有弊等等思想观念。

证得法无我具有唯识种智,成为地上菩萨以后,要善于了知上地菩萨的相貌和应该修行的法,自心不执取真如意根和六识,一切法都不执取。这样的菩萨一切诸佛都会为他智慧灌顶,内心完全摄受十个无尽句,发起地上菩萨的十个清净大愿。对于一切法再也没有妄想了,不再认为我能如何如何,了知一切法因缘所生都不自在。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堕在一切知见上,不堕在一切虚伪相上,不堕在一切妄想上,不堕在一切法性上,也不堕在一切的有无等等两边上。

十三、楞枷经原文: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释:这段是讲如来藏的体性。佛说如来藏是一切善法和恶法的因,由有如来藏才能有一切善法和恶法。如来藏能变造出一切六道众生的生命体,就像一个善于工伎的伎儿一样,能变现出一切六道境界。并且不把自己所变造的法当作是我和我的,不觉知自我,也不觉知这些法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如来藏的无我性,与七识的我性截然不同,七识的自我性非常强大。

一切法都是如来藏、业种和意根妄想和合生出来的,因缘聚合方便而生。外道们却觉悟不了这里的内在之因,就认为这些现象一定有个造作者,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丝毫不觉悟到如来藏的神奇。如来藏无始劫以来,一直被众生无始的虚伪虚妄的恶习所熏染着,存入了众生无量数的邪见和执著一切法实有的恶习种子,所以如来藏也叫作能藏种子的识藏。

因为如来藏存入的众生这些无明恶业种子,就会出生众生的无明住地三界世俗法五阴十八界,出生这些法以后,就会时时刻刻与七识在一起,共同和合运作变生和执持这些法。就像出生海浪的本体大海一样,常常出生海浪不断绝。如来藏常常出生一切法,自身却没有无常的过失,也没有我性。自体之性没有无明烦恼和污垢,心性毕竟清净,究竟清净。

十四、楞枷经原文: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释:除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其余都是有生有灭的心意根和意识等等,众生念念都体现出七识心的生灭变异无常性,因为不知法界实相,而生起虚浮的妄想,执取境界为真,执取六尘的种种形色相貌,然后再安上名言名相。都不知道所有这些境界相貌都是自性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假相,由此无知,而不觉悟着境所带来的苦乐,有苦有乐就得不到解脱。众生无始劫以来,被世俗名相所缠缚,生起种种贪爱烦恼。

过去祖师传法印证弟子开悟,就以楞枷经为准来印心,到六祖时,才改为金刚经。楞枷经中对断我见证初果到四果有印证的标准,小乘修行也可以用楞枷经来印证。

十五、楞枷经原文: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释:这里说声闻和缘觉辟支佛,他们对于如来藏,只能是想一想而已,心里臆想有个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是真实的我,他们只是有这种知见观点,并不能真正的证得,只有发大心的菩萨才能证得,不是猜测和臆想。声闻缘觉们虽然知道有自性清净心,但还是被无始劫以来的客尘烦恼所遮蔽覆盖,不能见得祂,因此知见还是不足,虽然他们已经证得了小乘的法眼清净,对于如来藏法,还没有生起法眼,其知见还是不清净。所以说,声闻缘觉并不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如果能证得,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种性就改变了。

诸佛诸如来却不是这样,诸佛如来,一切法呈现时都是现前境界,也都是现量观察,不用想象和思惟,更不用臆想,完全是现量境界,境界到面前立时就知,犹如观看自己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晰、透明、清澈、真净。

十六、楞伽经第二卷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

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大慧菩萨请求世尊宣讲第一义谛,菩萨们明了第一义谛之后,能够地地转进,进入如来地,成为究竟的佛世尊。这个第一义諦,离开一和异,离开俱和不俱,离开有和无以及非有非无,离开常和无常。这个第一义諦的智慧境,一切外道们都不了知,都不能证得,只有已经觉悟了的登地的圣人们才能够证得。

圣人们能够离开七识妄心所具有的自相和共相,而证入真实的甚深之理,也就是第一义諦。然后就能从初地开始,地地辗转增进,心地越来越清净,无明断尽,七识心彻底清净了,就进入如来地,成为究竟的佛。

这个第一义諦就像一个摩尼宝珠,能现无量无边的光彩,能现无量无边的有为法相。自心所显现出来的一部分现象界的相,以及一切諸法之相。大慧菩萨说,我和其余的菩萨摩诃萨,都能够离开这些由于七识心的妄想而由第一义諦显现出来的虚妄相,离开这些虚妄相的自相和共相,而只见第一义諦相,这样就能迅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中,一异是指第一义諦与諸法的关系,是一同时又不是一,是不一不异的;俱不俱是指第一义諦与諸法的关系,是在一起同时又不在一起,是非俱非不俱的;有无、非有非无,是指第一义諦的有性和无性,非有又非无性,既有又无有性;常无常是指第一义諦的常和无常性,既是常又是无常,既不是常又不是无常。

妄想的自相和共相,包括了第一义諦产生的色法和心法部分。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体之相,没有共相。

十七、楞枷经对意根断身见我见的证明

原文: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释:佛告诉大慧菩萨说:有三种须陀洹,在果位上有差别。是哪三种呢?是上中下三种,下种品位的须陀洹,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般涅槃了;中种品位的须陀洹,再托生三五次就会般涅槃了;上种品位的须陀洹当生就能般涅槃。这三种须陀洹人断除的结缚有三种,分为上中下三种,就是身见、疑见和戒取见三种结缚。这三种结缚不断的升进,断除的逐渐彻底,就证得阿罗汉果了。

断我见证得须陀洹果的人都要断除三縛结,由于断除结缚的程度不同,须陀洹的品位就不同,离般涅槃的时间就不同。那这三种结缚是意识断的还是意根断的?是断意识的结缚还是断意根的结缚呢?从上品须陀洹当生就能成为阿罗汉进而般涅槃的情况来看,一定是断除了意根的结缚,当然意识的结缚也断了,两个识的结缚都要断尽,我见才能断尽,我执等等烦恼才能断尽,才能般涅槃得解脱。

每个人的意识意根的烦恼结缚轻重程度不同,导致我见的轻重程度不同,加之每个人观行五蕴的深浅程度也不同,那么断我见时断除的三縛结程度就不同,获得的解脱智慧就不同,品位就不同,解脱三界的时间长短就不同。解脱当然是解脱意根了,生死是由意根的一念无明造成的,断除结缚,不仅要断除意识,更要断除意根的结缚,意根的结缚断尽,我见就断尽,我执就断尽,就不会再主导生死轮回了。

原文: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释:楞枷经中佛说身见有两种,一种是俱生身见,五蕴生来就有的身见,就是意根的身见,这个需要断除;另一种是妄想身见。妄,就是虚妄,不真实,不是正真,想就是了别和执取为相,执取为实,执取为我和我所,因此妄想的时候也有身见,妄想身见也需要断除。

妄想有多种,如缘起妄想,不如实的看待由各种因缘所出生的法,虚妄的执取为这些缘起法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这些法都是因缘出生的,都是虚妄的无常的生灭的变异的苦的,并不是我和我所。缘起妄想不仅有意识的妄想,更是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断除,不要再妄想缘起法是我和我所,根本不是。

自性妄想,认为一切法都是有自体性的,有真实性的,是可依靠的,是可依赖的,于是就执取为我和我所。这种妄想里既有意识的妄想,更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断除,才是断我见者。各种妄想中,以意根的妄想为主,意识的妄想为辅。

原文: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释:譬如依缘起自性,执取缘起法有自性之后,就会生起种种的妄想,普遍计度执著缘起法,妄想缘起法非有或者是非无,不有不无,即有即无。因为这些想法都是不真实的妄想幻相,都是愚痴的凡夫众生的妄想。愚痴的凡夫对于缘起法生起种种的妄想,执著缘起法有自体的真实性,执取缘起法的所有相貌为实,为我我所。

就像天热之时沙滩上现起的虚幻的炎水,渴鹿却妄想为真实能喝的水。凡夫如渴鹿一样,把不实的幻化的五阴身当作真实的我和我所,而不断的执取之,贪生生贪。断除我见的须陀洹人,对这种妄想的身见,如实观照出五阴身无我我所,如实觉知五阴身没有自体性,断除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对于五阴身的无知执取性。

以上的妄想身见,还是以意根的身见为主,意识的身见为辅,因为文中处处讲到了种种妄想自性计著,自性相计著,久远的无知计著。这些都是指意根的妄想身见,由意根的妄想身见起意识的妄想身见。意识的妄想身见,并不久远,只一世而已,然后就灭去。意根不灭,致使下一世的意识仍然要生起妄想身见。所以修行如果不处理好根深蒂固的意根问题,所修仅仅是皮毛,还会再生,唐捐其功。

断身见分为断意识的身见和意根的身见,那么断识心的我见,更要分为断意识的我见和意根的我见。

原文: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释:佛说,大慧,所谓的俱生身见,是须陀洹人所断的身见观察自己身和他人身等等。其中受想行识四阴没有色相,不是色身,色身是有色相的。色相出生时,形成了色身,由四大种子所造就,色相是辗转出生色身的相,是形成色身的因相。四大种子生后即灭,不能集聚起来形成色相,色相也就不能集聚成色身。因此须陀洹人观察色身时,证得了色身非有非无,非有无,这样身见就断了。

色身由各种色法组成,各种色法就是种种色相。种种色相由四大微粒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种子组成。前边讲表相,后边讲实质和事实。表面看色身相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好像真实的,实际上没有真实的色身相,是虚幻的,是空的,是假的。比如头昏目眩的人,看见眼前的黑点狂飞乱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黑点,看错了。不能说黑点是有是无,不能说黑点非有无。色身相也是这样,不能说色身的有和无,以及非有无,非非有无。一切诸法,离四句,绝百非。

像这样断了身见以后,贪爱就不出生了。以上所说为真实的身见相,不有不无,也不有无。有,相上可见,不有,相是空的散坏的生灭的;无,四大不集聚,相就不集聚,不无,相上可见;非有无,不是有也不是无,有无互摄,有虚假之用,用也不真。

原文: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释:佛说,大慧,疑见的心相,就是所说的心里得到了对于法的如实知见的心相,善知法的相貌,善知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以及刚才说的俱生身见和妄想身见的虚妄想断除的缘故,心里对法的疑念不再出生了,不再怀疑法究竟是如理还是不如理的。因为心中断除了疑念,就不再去别处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得到了法眼净还是没有得到法眼净。有此狐疑,就是疑相,初果须陀洹人已经断了疑相。

余处,是众多外道的有与无的邪见处。须陀洹断身见断疑见以后,不再把外道有无邪见奉为圭臬,那些法清净与否,自己心中很清楚。

原文: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释:佛说,大慧,禁取戒是什么意思?须陀洹人不取非戒,不持不能得解脱的戒。因为须陀洹善于观察持不如理戒的苦报苦果相,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不取非戒不持不如理戒。大慧,执取不能解脱的非佛制定的戒者是愚痴的凡夫,他们一定会接受苦行而行苦行,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世间诸乐,所以就会再次受生。而须陀洹人就不会执取非戒,除非是回心趣向成佛之道,自身已经离开了妄想见,心地断除了烦恼达到无漏,为方便摄受众生,才随缘示现持外道非戒相。这说明须陀洹断除了禁取戒。

原文: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释:佛说须陀洹断除了三个结缚,贪爱和愚痴不出生。如果须陀洹心里有这样的念:这三个结缚我如果不修成就,就会有两种过失,堕入身见中以及诸烦恼结不断。大慧对佛说:世尊,您曾说过众生有众多贪欲,须陀洹人是断了哪种贪欲?佛告诉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女人,用种种手段方式,造作身恶行和口恶行,享受当下的快乐,种下未来世的苦果。这种贪爱须陀洹人断了,不再出生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须陀洹人观行断我见时有三昧乐受,不需要贪图女人之乐。因此贪爱断,不是断除了趣向于涅槃乐的贪。

这是说须陀洹人某种贪不生,不是全部的贪不出生,全部贪不出生是三果人。初果身见三缚结断除了,对于异性的缠绵贪不出生,因为有三昧乐受的缘故。所谓的三昧乐受,是初果证果时的禅定觉受和觉明现象。所以证初果必须有禅定,有未到地定,然后证初果时,才有三昧境界,包括禅定和断我见的智慧。

所以有人说证初果不需要禅定,是违背佛意的。凡是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得初果的人,如果在证果时没有出现三昧乐受现象,一定没有断我见。证果以后,烦恼仍然如从前一样,也一定没有断我见,没有断除三缚结。那就要对自己负责任,对未来世的果报负责任,再重新修定观行参究五蕴无我法。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初果断除三缚结以后一定要断除一部分的贪和痴,烦恼有所降伏。初果人开始法眼净,一定有法眼净的功德受用,一定有一部分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没有,一定没有断我见,一定没有证果。

娑婆世界,尤其是去佛二千多年的如今末法时期,绝对不会出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现象,即使是释迦佛在世,也没有出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现象。五浊恶世,毕竟叫作五浊恶世,与其他世界有极大的差别,与弥勒佛出世的时代差别都是极大的。满天下是圣人,那纯属是一厢情愿的妄想,梦中未必能见。

凡是自我认为断我见和明心了,而仍然有非法男女关系的,一定没有断我见三缚结,一定没有明心。楞枷经中佛说,有三昧乐受故,不受男女乐。岂能断除了三缚结,还能男女之间痴痴绵绵、戚戚爱爱的纠缠不清?那说明自己没有三昧乐受,有三昧乐受就会排斥男女之乐,不再喜欢男女之乐,因为三昧乐受远远殊胜于男女之乐受,谁也不会选择最低劣的乐受,而舍弃殊胜的乐受,一般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十八、楞伽经原文: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释:佛说,大慧,二果斯陀含有什么相貌?斯陀含在与人接触时能立时看透自他色身相,对色身没有妄想,知其无生,没有真实的出生,其相苦空无常无我,见相即知,不用意识思惟。意根在初果时就知,再熏修到达二果时知的更深更透。斯陀含善于观察禅定的相貌和趣向,命终到天上,再从天上直接回到人间,以灭尽苦际,证得无余涅槃。因此称作斯陀含。

大慧,三果阿那含是什么相貌?阿那含知过去未来现在的色身相,其性无自体性,能见色身出生的过患,知妄想色身为我和我所的过患,对于色身相没有妄想,加之初禅定的力量,断除了一切贪欲和嗔恚的现行烦恼,因此就称作三果阿那含。

原文: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释:佛说,大慧,什么是阿罗汉呢?阿罗汉就是证得了四禅八定三昧,以三昧的解脱力,明了世间一切烦恼的苦,因此断除了所有一念无明烦恼,知自心妄想没有实性,因此心离一切妄想,妄想不生,所以称作阿罗汉。大慧对佛说,世尊,您说过有三种阿罗汉,现在说说的是哪种阿罗汉?是一直趣向无余涅槃,得寂静解脱道的阿罗汉,还是菩萨摩诃萨为了度众生方便所故意示现的阿罗汉,还是佛为了度化众生所示现的阿罗汉?

原文: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释:佛告诉大慧,我现在说的是趣向寂静解脱道的阿罗汉,他们为了尽快解脱,努力修四禅八定,以禅定力得解脱,入无余涅槃。不是说的其他两种阿罗汉,行菩萨行的阿罗汉和佛所化现的阿罗汉,是权巧方便示现阿罗汉行,是菩萨和佛的本愿力缘故,在大众中示现受生为阿罗汉的身份,也是为了庄严佛的眷属的缘故。

大慧,佛菩萨于众生所妄想之处,种种说法,说如此修行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此修行能证得四禅八定,修禅定就能入定中。这些也都属于不实的妄想,是幻化不生相,都应该远离(才能入到真实中)。诸佛菩萨示现开大智慧,涌现出自心现量境界,示现得初果到四果相貌,起一个名相,叫作得果,实际没有果,也没有得果人,都是妄想。(只有自心不生灭的那个,才不是妄想。)

十九、楞伽经中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法

(一)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如如。

相,就是如来藏出生出来的一切法相,包括色法相和心法相以及非色非心的法相。色法,是四大组成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有其一定的相貌,能被六识所识别和了知;心法是七识心以及心所法,也有一定的相貌,有运行的行相能被意识所识别和了知;非色非心法,如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由八个识、心所法和色法所共同显现出来的一种假相,既非色也非心,也有一定的行相,能被意识所了别。

这些相,还包括四相:我相(五阴十八界的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定境相、睡眠相、昏迷相、死亡相、中阴身相、入胎相、住胎相、出胎相、成长相、变异相、毁坏相、欲界相、色界相、无色界相、十方世界相、华藏世界相、世界海相。这些相能被意识了知了别,还有一些能被意根所了知的相,意识不一定能了知到,也包括能被五识所了知的相,也包括暂时还不能被七识所了知的相。

名,就是名字、名称,与相相符。为了便于区别各种相、称呼各种相、交流各种相,就把各种相分别安立相应的名字,一个相可以有一个名字或者多个名字,从不同的角度立名,依不同的用处立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语言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时代也立不同的名字,有时一个名字也代表一个或者多个相。这些相都是如来藏依各种缘变现出来的虚相,何况依着虚相而立的名字,更是虚幻不实。

比如依着五阴的相,就把色身立名为色阴,把六识的感受相立名为受阴,把六识的执取相立名为想阴,把六识的运行行相立名为行阴,把六识的了知相立名为识阴。依着十八界的相,分别立名为眼耳鼻舌身意根、色声香味触法尘、眼耳鼻舌身意识,十八界的名字就安立出来了。五阴本虚妄,五阴之名是妄上加妄,何必执取不断,念念攀缘计较,十八界也本虚妄,十八界之名更是虚妄,何必执著不已,结生死之绳缚。

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其中的分别,是指识心的了知性,五识了别五尘,意识和第七识了别法尘。正智,就是正确如实的智慧,正确的知见和见地,依真如自性而有,是证得真如自性以后出生的般若智慧,因此名为正智。如如,就是真如自性,是第八识的真实如如性。

(二)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是指六识心之性,六识依第八识、意根、六尘、五根、业缘而现起, 缘散即灭,无有自性,虚妄无实。

遍计所执性是指意根末那识,依第八识而普遍计度执著一切法为真实,执取为我为我所,七识都如阳炎,幻化不实。

圆成实性是指第八识,能依缘依业种圆满成就一切法,如实实现众生的业因果报。

(三)七种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是第八识能积集收藏众生造作的所有业行,作为业种收存,缘熟即能如实实现众生的善恶无记业报之性。

性自性,是指第八识所具有的所有体性,比如出生种子的体性,搜集业种的体性,实现业报之性,让众生异时异地异类受报的异熟性,清净寂静性,没有见闻觉知性,八不中道无量不的中道性,圆满成就一切法性,成佛之性,真实而如如之性等等。

相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出生世间一切法相之性,能出生色法相,也能出生心法相,又能显现非色非心法相。

大种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依七大种子或者六大种子,出生世出世间一切法之性,其中依四大种子与空大种子共同出生三界世间的色法,依识大种子,能出生五阴世间的心法,依七大种子又能显现出心所法和非色非心法。

因性自性,是指第八识是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因,一切万法依第八识而有而显现,不管是善法和恶法,以及不善不恶之法,都依第八识而有,一切因果都依第八识而实现,一切世俗法都依第八识而生,一切佛法都依第八识而有,总之,第八识是一切万法之因。

缘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出生一切法,然后又能缘于一切法而运行不断,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亲所缘缘,一切法与第八识不可分离,第八识也不离一切法,二者永远互相依赖,犹如束芦。

成性自性,是指第八识的圆成实性,祂能依各种缘而圆满成就世间一切万法,而无一丝一毫的错乱,一切法都依第八识而安立而出生。

(四)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心境界,指第八识的心行,这需要明心证悟,获得般若智慧以后,才能了知到第八识所处的种种心境界,才能证知和现前观察第八识的心行及运行之各种行相,在明心之前,只能想象和猜测,不能实证,也不能真知。

慧境界,指第八识在五阴世间运行时,于五阴六尘境界不觉不知的无分别智慧境界,而同时又能了别众生的业种、了别七识心行的智慧境界,也能了别根、身、器、界的现行状态的智慧境界。第八识的这种智慧境界,唯有证悟之人能慢慢了别到,证悟之人在明心以后,不仅要有般若的总相智慧,更要有般若的别相智慧,才能观行到第八识在与五阴身配合运行时的分别性与不分别性,了知第八识的慧境界,了知第八识配合七识的运作,了知第八识能与意根一起入胎和舍身,配合意根现起万法,配合意根了别万法的种种智慧境界。

智境界,指第八识在三界世间运行时的大智慧境界,能依业种出生众生的五阴身,用六大种子变造三界世间五阴世界,用七大种子现起法界当中的一切法相。证悟之菩萨具足般若的别相智之后,能渐渐观察到第八识诸多的法性和法相,知世间一切法相皆是第八识的大种性自性,都是第八识用六大种子变现出来的,皆是第八识的七大种子运行的结果,没有一法能超出第八识之外,由于此妙观察故,渐渐获得甚深的妙观察智。

见境界,指第八识所具有的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的空性境界。菩萨在明心见性以后,获得无生法忍智慧,也能依第八识的二无我空境界,证得五阴十八界的人无我,实证色身以及见闻觉知心的虚妄,断尽我执烦恼及烦恼习气,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同时也证得诸法无我,了知三界世间一切法,都是第八识与各种业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实质性,都是幻化不实的;而第八识也没有自我的执见,不自觉知自我,也是无我性的,菩萨因此而证知诸法确实无我,断尽法有真实性的法我见,从此进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心得大寂静,渐入八地菩萨境界,能随时入无余涅槃中而不入。

超二见境界,指第八识超越生死和涅槃,既不生死也不涅槃,生死涅槃皆为第八识之性。菩萨无生法忍智慧修证到八地菩萨,其智慧超越了一切法有无的二种知见,超越生死与涅槃的二种知见,实证一切法皆为空中花,实无所得,因此不住生死也不住无余涅槃,念念修行利乐众生,渐渐趣向佛地无住处涅槃。

超子地境界,八地菩萨继续进修到等觉菩萨果位,超越了佛子之位,处于补佛位,待时节因缘具足,绍继佛位,弘法利生永不停息。

如来自到境界,诸佛如来八个识全部转识成智,大圆镜智现前,圆满修证了一切法,世出世间无一法不知不晓,不但了分段生死,也断变易生死,生死已尽,无明已灭尽;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无人能比,堪为三界之尊,从此除了永无穷尽的利乐众生,别无他事。

(五)二种无我法: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是指五阴十八界无我无我所,五阴色受想行识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没有自主性,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十二处六根六尘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

法无我是指世间出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真实法和虚妄法、凡是第八识所变出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