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开示直解
第七章 佛经中语句段落讲解(一)
一、法华经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释:法,指第八识如来藏,祂本无所住,不在三界内,不在三界外,也不离三界,不住三界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上。不住色蕴上,不住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三界中的法,如来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无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属于三界内了,无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就有界。但是如来藏也不离三界,因为三界之法都是如来藏所变生和显现的,有三界法就有如来藏,如来藏又不与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来藏就是这样无所住地住着,尊贵无比。祂的所在,谁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间相常在,如来藏的功能作用,是要不断地变现三界世间法,众生只要有三界世间的种子,如来藏必然要不断的变现三界世间法相。现见世间众生无边,三界种子无量,各个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永远变造三界世间,无穷无尽,没有停歇的时日。所以这个世间相必然能够永远常在。虽然世间相能够永远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个局部,这些世间相还是有生有灭的,都是生来灭去,灭去生来,生生灭灭,无穷无尽,这些生灭现象将会永远存在下去。从久远的历史长劫来看,这些生灭现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从单个个体、从时间分段来看,这些世间相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不是永远存在的,不是真实的。
比如说某甲,他的如来藏是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学佛法,也不能像阿罗汉那样入无余涅槃灭掉自己。那么某甲的三界世间种子就不断绝,某甲的如来藏就要永远变造某甲的各种五蕴身。此世的某甲五蕴身灭了,下一世他的如来藏就会变造某甲的另一个五蕴身,叫作某乙,未来还会变出某丙某丁等等,无穷无尽。那么某甲无数个五蕴身永远会在三界世间出现和存在着,就叫世间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个五蕴都是生灭的、无常的,并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暂时而有的假相罢了。
五蕴一期一期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萨以后,分段生死的现象没有了,五蕴身的寿命会很久远,好像是没有生死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如来藏里还有异熟种子,生死现象并没有真正消失和结束。直至佛地,如来藏中的生灭种子全部消尽,再无生死,那么佛地的如来藏就是真常不变异,叫作常乐我净,究竟大涅槃。虽然如此,佛以无量的大慈悲心,悲悯众生,在无生死当中,不妨假现生死,变造出无数个五蕴世间,大作梦中佛事,度脱无量众生离开生死。所以佛不真正灭度自己,而是要永远变现三界世间,以及无量诸佛国土,让世间相常存常住,以此利乐众生无穷无尽。
这里所说的法与世间相肯定是有所区别,不然世尊不会分开说。世间相是不自在不自主的,生灭变异无常的,为什么这里却说常在呢?生灭无常的法,必须依止于一个不生灭常住的法,才能不断的出生不断的变异和灭亡,只要这个常住法不灭,世间就会永远的不断的生灭不已。世间相的个体在某段时间存在却灭去,总体的世间相却总是不断的存在着,这都得益于不生灭的常住法第八识。
第八识不同于世间相,不与世间相混在一起,永远处于清净的涅槃状态,不管世间相如何的生灭变异,祂都不参与其中,如如不动,不随世间相而心动,发生什么变异,有什么烦恼和无明。所以说第八识本体这个法永远处于清净无染的涅槃态不动,所出生的世间相依之也就会永远不断的出生和灭亡,世间现象不灭。
二、圆觉经中佛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言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于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释:彼知觉者,是有知有觉的妄心七识,七识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因此说妄心没有自体性,是被出生的虚妄法,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妄,本无所有。而知道知觉犹如虚空一样的这种知觉,就像虚空当中的花相一样,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说这种知觉有自己真实的知觉性,都是如来藏性。有知觉无知觉,这两种知见都要遣除,因为都是虚妄的觉知心的知觉和观点,不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中没有无也没有有。
但也不能说众生没有知觉,因为知觉的假相还是存在的,也不能说知觉性是实有的,知觉性不是实有的而是幻化的,实际上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觉性,实际是没有的。这样理解知觉性,才是随顺于清净的如来藏心的圆满觉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藏性就像虚空性一样,不对六尘,因此对六尘境界不动心思,没有任何心行。如来藏在六尘中,没有起和灭,六尘生祂不生,六尘灭祂不灭。对于三界世间法,如来藏也没有任何知见看法,没有什么主张。
如来藏清净圆满遍于一切法界,从众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来藏,遍布于三界九地众生当中,也遍布于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无一处不在,无一处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来藏性。众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萨位中,就要这样观察随顺于如来藏的体性,就能对无上菩提发起清净的信心。末世众生照此修行,随顺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能免除邪见和颠倒见,不再认七识知觉心、五阴十八界、三界世间任何一法为真实,就能不随邪见而生死流转。
三、圆觉经以幻修幻的真实义
世出世间法,只有如来藏这一法不是幻,不是被其他法幻化出来的,是真实不虚的,是本来而有的,是自在而不生不灭的。除了如来藏这一法,其他的所有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全部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不管是诸佛的五蕴身也好,应身佛化身佛也好,都是佛的无垢识所幻化出来。众生所有的一切法,除了如来藏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如来藏所幻化出来。
学佛修行是谁来修行呢?我们看看如来藏学佛修行吗?如来藏不学佛也不修行,因为祂圆满具足一切法,祂就是法身佛。学佛修行的是五蕴七识妄心幻法学佛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法也是佛陀的无垢识真如心所出生的,是众生的七识心修行的,修的就是七识心,这叫作以幻修幻。把七识心修到去除一切的无明,具足了圆满清净的一切智慧,福德智慧圆满具足,就成佛。
能修行的六七识心以及五蕴是虚幻的,以这些妄心来修行,就是以幻来修;所修行的法就是幻法,一切修行成佛之法都是幻法。成佛了,成佛这一法也是虚幻,也是被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法。本来没有成佛之法,我们想修行,如来藏就会幻化出这些修行方法,是依止于十方诸佛的教导而幻化出来的;成了佛以后,成佛这一法也没有用了,成佛之法就是虚幻法。
修行的法门,戒定慧也好,禅宗净土宗唯识宗也好,阿含解脱道也好,都是如来藏依据佛教导的轨则所幻化的。就用七识这个幻心来修行,修行也是修身心这些幻法,修成佛的幻法,这一切修行修到最后,成就的也是一个幻法。最后把幻化的六七识心都变清净,再也没有无明了,就会究竟转识成智,这种修行方法就是以幻修幻。
圆觉经里说的如木出锲,如木出火,火出木尽,修行就像是这样,都是幻法,以这种幻去代替那种幻法,当然是幻法与幻法还有极大的差别。成佛这个法,就是把六七识都转识成智,福慧两足尊,用这个幻法来代替六七识无明之幻法,代替六道生死转回之幻法;用成佛这一法,代替众生的无量生死烦恼这些幻法,代替众生的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之幻法,这就叫作以幻修幻。
四、圆觉经原文: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释:这是指如来藏的自住境界,是讲如来藏的体性,不是七识心应该住的境界。如来藏的体性是,不管什么时候,从来都不起妄念,也从来都不熄灭七识妄心。在各种妄想境界上都有如来藏的显现,但是如来藏从不知道这些妄想境界,如来藏也不知道自己不了知各种妄想境界,对于自己的不知,如来藏从来不去分辨其真实性,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体性。有道种智的菩萨才能懂得如来藏的这些深细的体性,所以是地上菩萨的随顺觉性。
认取如来藏性的这种境界,就是修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佛。那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大菩萨的觉知心做不到这样,更何况是凡夫。那上面已经说了,闻是法门,这是个法门,是如来藏法门,能够信、能够解、能够受而且能够行这个如来藏的法门,是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只有地上菩萨能够真正地懂得并且随顺,随顺这个觉性达到圆满时,就是诸佛的圆满觉性。到此,这个众生已经供养了百千万亿诸佛及大菩萨,才能证得一切种智,圆满成就佛道。
五、圆觉经原文: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释:佛说:善男子,什么是我相?我相的表现和特征是什么?我相就是众生的识心所能证取的、能了知的那个能相。善男子,譬如有人浑身骨节肌肉筋脉都非常的舒服,没有任何一点违和不适,于是这个人就忘记了色身的存在,心里没有色身的感觉了,四肢都很放松,连身体在哪里也不知道了,没有身体方面的信息和念头。这时候拿一根细针轻轻扎一下他的身体,他马上就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了,因此就证取到我了,我的身体的观念就出现了。善男子,其心乃至于证取到如来,并且能究竟了知清净的涅槃,这都是我相。
佛说的这段话,表明我相很微细,粗糙的我相阿罗汉们能证得到,也能断除,但是非常微细的我相只能修到地上菩萨的时候才能证得和断除。这里的我相是指众生对自身对一切法的非常微细的知性,只要有一个知,不管知什么,不管知的多么微细,不管多么细微的知,都是我相,没有我就没有知。认取这个知性就是我见,执取这个知性就是我执,也可以叫作法执,法执就是微细的我执。认取了这个知性,就是无明,就有业行,就有变易生死,不能究竟涅槃。
如果众生说我证果了,认取和执取了能证果的这个心相,这个证取性,就是我相,就是我见;如果有人说我开悟了,认取和执取了这个能开悟的心相,就是我心,就是我见;如果众生认为我好我最好,他坏他最坏,这就有了我相,就是我见;以此我见就要造作生死业了,就有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不能解脱和涅槃。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高于他人,从而不断的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这就是严重的我相,粗糙的我相,生死业重,三恶道不免;如果有人千方百计的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弱处,就是严重的我相,如果有人千方百计的揭露他人打击他人,同样是严重的我相,都是粗重的我相,我见重,三恶道不免。
所有的身行、语行、意行都是我相,不认取和执取就没有我见,认取和执取了就是我见我执。护短、争斗的行为就是有我相,脸上的各种表情就是我相,比如不好意思、脸红、尴尬、害羞、喜悦、愤怒、仇视都有我相,一切恶行不善行都有我相,大多数众生的善行也有我相,圣人的善行自然而然,任运而为,没有我相,佛的一切身口意行中没有我相。
六、圆觉经原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释:这是指如来藏的定慧等持境界,如来藏常在定,没有出定时,因此永远不起念想。因为祂不是虚妄法,因此也没有虚妄法的妄念,也不会想要灭除虚妄的七识心。如来藏变现出七识妄想出来的境界,却不了知那是妄想境界,对于自己这种不了知也不加以辨别,不知道是谁的不了知。
七、华严经原文: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释:众生由信而入道,还没有开始学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进入佛门来学法。信了佛的人,由于不是正信,还不能真正地来修行,也不想解决烦恼和生死问题,更别说明心见性了。这都是由于根基浅,信佛时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动力不足,导致修行仍然处于很浮浅的层次。
信分很多层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极大多数学佛人都处于在培养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这个阶段,也就是信位阶段。这个阶段从迷信佛开始,要修行一万劫以上,甚至更长久,这样累积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诸佛及诸佛国土,信自己有如来藏能够成佛,信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也都能成佛。这时信位菩萨的修行圆满,就转入住位菩萨修行,开始修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准备明心见性,成为真实义的菩萨。
如果这个人还很悭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内容还没有开始修,那就还属于信位的凡夫菩萨。菩萨的各个阶段修行所需的时间长短,是完全因人而异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世学佛很久了,还处在肤浅的表面修行状态,不能深入修学般若经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浅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础,培养对佛法的正信,别人着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圆满时,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众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无量佛,信大乘经典,诚信三宝在世间住世。然后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进,五住位修禅定,六住位修般若,开悟明心时就是七住位,不退转于菩提道,就是阿弥陀经里讲的不退转的阿惟越致菩萨。修得如幻观,观行出来一切法就像幻化出来的一样不真实,十住位就修完了,就进入十行位修行,证得阳炎观,一切都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十行位就修圆满,进入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有了一分道种智,就进入初地,入如来家,成为圣人。
八、问:华严经讲八地菩萨能知世界怎样成,怎样坏; 而不增不减经却说世间有始有终是邪见。世间到底有没有成住坏空?
答: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原文:【菩萨摩诃萨。至第八地。从大方便慧生。无功用心。在菩萨道。思惟诸佛智慧势力。知世界生。世界灭。世界成。世界坏。知以何业因缘集故世界成。何业因缘灭故世界坏。】
《不增不减经》原文:【舍利弗。依毕竟无涅槃见复起六种见。此六种见与无涅槃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六见。一者世间有始见。二者世间有终见。三者众生幻化所作见。四者无苦无乐见。五者无众生事见。六者无圣谛见。】
华严经中,佛依圣义谛如来藏而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住坏空依如来藏而有,有也是假有,相上是有,实质都是如来藏的空性。八地菩萨以无功用心都能如实彻见世界的成住坏空,能够明见世界是以集起的什么因缘而形成生起的,也能明见世界是以什么因缘的散灭而毁坏的。说明世界的成住坏空在相上是有,在世俗法上存在这些现象。
不增不减经中这段是说,众生心中有断灭的邪见,认为毕竟没有涅槃心如来藏,如来藏是不存在的,不实有的。因此断灭见而起六种邪见,六种邪见的生起是因为否定有如来藏真实存在的毕竟空邪见而来,因为否定有如来藏能出生万法,他们就认为世界不用有如来藏,而自然就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是真实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不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总之,这六种邪见就是否定如来藏的断灭见的产物。
九、楞枷经第二卷简释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释:大慧菩萨请问世尊说:世尊您在佛经当中说,如来藏的自性是清净的,却把三十二相转入一切众生身中,只见众生六道身,不见三十二相。就像价值连城的珠宝,却被污垢的衣服所缠裹。藏着如来的宝藏,常在众生身中永不变异也是如此,却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样污垢的衣装所缠裹,也被贪嗔痴烦恼,以及种种的不实妄想尘劳烦恼所染污。就像这样被五阴世间妄想尘劳烦恼所缠裹的如来藏法,是一切诸佛所演说之法,一切诸佛都是如此演说如来之藏。
原文:云何世尊同外道说言。我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释:为什么世尊您跟外道说,我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也说有常存不变的造作者,能创造众生的色身,离于种种因缘,遍于众生五阴,永不灭亡。世尊,他们也说有我,如世尊一样说有我。世尊告诉大慧: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我。大慧,我说如来藏,有时候说空性心、无相(没有世间相)、无愿(没有愿心)、如实际(符合实际,是真实理)、法性(诸法之真实性,实体性)、法身(出生一切法的法身)、涅槃(寂静的心)、不生不灭心、本来寂静(本来就不了别六尘,没有喧闹的心)、自性涅槃(具有不生不灭的自体体性)等等这些词语,都是指如来藏。
我用这些语句来描述如来藏。就是为了那些害怕没有了我的愚痴凡夫们而说,为了断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才说如来藏法门,说这些如来藏的别名(其中每个名字的涵义,都表示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凡夫知道了,就不用害怕无我而断灭了。)我为这些愚痴凡夫说,没有一切妄想的如来藏法门,没有一切六尘境界的如来藏法门。
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害怕断灭空无,害怕五阴当中无我死后一了百了,十方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为众生宣说如来藏法门,说五阴当中有我、有如来藏,如来藏离于妄想,没有任何六尘境界,住于众生五阴当中,常住不灭。其实众生的如来藏还不是真正的我,里面含有生灭变异的染污种子没有消除,还不完全具足我性,业不够清净,但却是成佛后真正的我的前身,所以方便说为我。
原文: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
释:大慧,未来世以及现在世的菩萨摩诃萨,都不应该计着有一个像外道那样的我,而有那样的我见。外道所计着的我,是因缘所成的生灭的我,非真实不坏的我。譬如做陶瓷的手工艺者,把泥和土聚在一起的泥团,用人工、水、还有木轮、绳子等等方便手段做成各种器具。这些器具都是无我的,不真实的,外道的我就是这样的,是各种法合成的假我。
如来也如菩萨摩诃萨一样没有我见计着,对于没有我性的法,离开一切妄想的相,以种种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把这个法相或者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无我法,以这样的因缘,来宣说如来藏法。
五蕴不是我,成佛之前的如来藏也不是我,都是无我的。如来藏里有七识的生灭法种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我,如来藏这时也没有我性。菩萨们都不应该把如来藏当作我而生执著,因为如来藏是没有七识那种我性的,并且与众生的无明、烦恼、妄想和合在一起,所含藏的业种还有生灭变异,还不是完全清净不变异的我。
原文: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释:世尊说: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那个我,外道所说的我,是各种因缘所生成的神识心。我为了开示引导以识心为我的外道们,才宣说如来藏法,让外道们离开不实的识心我见妄想,入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境界,希望他们迅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要这样的来宣说如来藏法。如果不这样宣说如来藏,就是与外道的我等同。因此大慧,为离开外道邪见故,应当依止无我性的如来藏而修学。
如来藏真实有、真实存在,只是佛地前的如来藏是无我性的心体,成佛以后的如来藏是有我性的心体,叫作无垢识,心体里没有了染污业种,变成纯净的心体,具有常乐我净之性。这是真正的我,纯正的我,完全彻底的我,因此佛法里有我,外道里却没有我。
十、楞伽经原文:(佛说)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释:佛说:诸所有识具有三种相貌,一种是流转的相貌,能把一切法都流转出来,这是指第七识意根;一种是业报的相貌,显示的是业行的善恶果报相,这是指六识;一种是真实的相貌,不生不灭,能如实的出生和显现出一切法,这是指第八识。
佛说:大慧,约略的说有三种识,广泛的说有八种相貌。什么是三种识呢?一种是真识,是真实存在有真实功能作用的识心,不生不灭,这是指第八识;一种是现行识,能把一切法现行出来,能引导第八识出生一切法,这是指第七识意根;一种是分别六尘境界事的识,这是指六识,能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
原文: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释:佛说:大慧,譬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托显和映照出一切色像。第七识现量呈现出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现量了别一切法也是这样。大慧,第七识现识和前六识分别事识这两种识心,一种是能去往未来世无量劫,中间而不毁坏,另一种是能随时随地坏灭的识心,不能去至未来世,这两种识心是一切法相出现的辗转因,直接因是第八识。
大慧,六识受六尘境界的熏习,再次的熏习第七识,这种熏习也是不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对第七识进行邪教导,致使第七识增加我见邪见,更加的贪执三界世间,无法灭除自己,这是第七识生生不已的一个因。第七识不灭的另一个因,是第八识以收集起来的业种,不断的变幻三界世间法,致使第七识贪执不舍,不断的出生五蕴,以至于生死不断。
大慧,由于意识取着种种的尘境,不肯舍离,意识自身就会不断的出生,这是意识出生的一个因。另一个因是,意识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受第七识无始的妄想熏习,被第七识所诱导,不断的了别尘境,执取尘境,不断的造作,意识就要不断的出生,不能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