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祖师开示直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29:19 阅读: 4024

第六章 禅宗祖师传法偈语

一、黄檗禅师云: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于无,尽是情见。

释:这个法是指实相心,祂是空性的,空性心中一法也无,但不可认为祂不存在。实相心不是没有,祂确实存在,所以称为实相心。但也不可认为祂有什么相,有什么法存在。众生不理解实相心的空与有两种体性,不理解祂的中道性,就会落入两头,不是说祂有,就是说祂无,不能把有和无完美结合起来,因此所有知见都是意识心的情思意解。

不管我们认为真如是有是无,万法是真是假,这些知见都是我们意识心的看法。意识心即是虚妄心,各种知见就都是情见,不是真如之见。真如无见,真如无知,虽然无知无见,但又没有一法是祂所不知的,没有一法离开祂而能存在。所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真如既不属知,也不属不知。

二、庞蕴居士偈:心如境也如,无实也无虚。有也不管,无也不居,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释:真心对一切境界永远是如如不动的,依真如而有的境界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如既不是实,如境界可见,说祂实,却无相无形不可见,说祂虚却有真实的体性和作用,所以是无实无虚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境界没有实体没有真实性,但是这些境界也不是虚假不存在的,虚相、假相还是存在的,本质上都是第八识的属性。真如心不落于有,也不居于无,既不是贤也不是圣。已经了了生死大事的凡夫对于此理很容易就了知了,知道自己这个五蕴身中有个真实不灭的智慧心。

十方世界都是同一真如佛乘,这个无相的法身真如岂有异?如果有人把烦恼舍弃了以后,想入到菩提真如心中,那就不知道什么地方才能有佛心真如了。因为佛心真如就是在烦恼之处显现出来的,烦恼即是菩提真如,没有烦恼就没有真如,真如也就无法显现出来了。

三、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赵州问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言下悟理。

释:南泉说的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真是平常普通,以至于众生不能发觉,祂离我们太近太密切了,才觉得自然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吃饭、穿衣、走路、言谈语笑等等日常生活、五阴活动都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奇特;而且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如此,各个都如此,早已习以为常了,因此也就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了。那我们就要问:死人为什么就没有这些正常事呢?什么叫作死?什么又叫作活?众生从来不去探究自己的生命秘密,生生世世就这样迷惑颠倒下去。

实际上是这些大家都认为自然而然的平常事里,确实有个所谓的平常心存在着,众生才能有这些平常事,这个平常心就是成佛的真体,实在是很不平常,很奇特的。众生因为无知,才认为平常,有智慧的人,都在探究那个平常心的奥秘。越探究越有智慧,都探究清楚,一点疑惑也没有,无明灭尽,就成就圆满的佛道。众生对于这些平常事为什么不起疑呢?因缘还不成熟,定力不足,智慧还不够。因缘一到,必定会起疑情,发心去探究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凡事都会问个为什么。因为有疑问,努力参究之后就能解决疑问,那时智慧就会大开。众生还没有修证上的智慧,因缘不到时,看一切都平常,并不奇特。

赵州问南泉:这个平常心我们还能趣向吗?意思是说:我们还能够追求祂趋向于祂吗?南泉说:拟向即乖。就是说:我们准备求证祂探究祂的心,就已经不是祂了,不是与祂同一个性质的两个心。那么追求探究这个平常心的心是什么心?当然是我们的意识心和意根这些妄心七识。

意根想探究解决生死问题,意识就去分别探究参禅,最后证得、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心行造作都是识心七个识的体性功能作用,真心不会有,祂不会起心动念,想探究自己,证得自己,祂没有这些作意和心行,祂所做的事,都不在这些方面。所以七识心的心行与真心的心行是不一样的,南泉才说个乖字,是乖离背离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意思。

赵州又故意问:如果不去探究追求祂,怎么能知道这个心是不是道呢?那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了,探究的心是六识妄心,不是道本身。南泉于是就说出了经典语句: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这是对于真心的如实描述,只是太简练了,所以很多人只会诵读,不知其内涵。里面内涵很复杂广泛,要说得清楚,就得长篇大论。

道不属知的知,是七识心的知,知六尘境界的知,真心不知这些。道不属不知,真心本身也有知,祂不是呆瓜,只要是识是心,就有识别性,所以真心第八识有知性,祂知的范围很广,很深细,七识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真心知什么呢?大略地说,知一切法的种子,知众生的业缘,知七个识的心行,知众生的根身器界。然后才能输送业种,实现众生的因缘果报,输送识种,与七识心共同和合运作,使得众生有相应的五阴活动。

其中的细节极其复杂,没有能力一一细说,有些细节就是知道了,也不好对外讲明,因为会涉及密义。南泉说知是妄觉,当然了,众生的知,就是七识心的知,就是妄法,不知是无记,众生不知的时候,就是内心昏暗,睡觉或者昏迷或者入深定或者死亡,这些都是七识心的不知,七识心的无记法。南泉把真心的知与妄心的知,叙述的一清二楚,毫不混淆,悟道的禅师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往往听者尤其是现在的闻者,仍然不晓其理,不知禅师在说什么。

南泉接着说,如果真正通达了这个什么也不追求探究的心,智慧就生起了,心量就像虚空一样广大了,不会再很勉强而误会地说,道是什么,不是什么。因为内心很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道,道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

四、庞蕴居士问马祖道一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禅师说: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即向汝道。庞蕴居士一听就悟了。他悟了什么?就悟了这个不与万法为侣的,不是东西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与万法为侣?

庞蕴居士悟的是自性清净心。这个心不与万法为侣,因为如来藏没有色,不与色为侣,没有声音,不与声音为侣,没有香,不与香尘为侣,没有味,不与味尘为侣,没有触,不与触尘为侣,没有法,不与法尘为侣。如来藏没有六根,不与六根为侣,没有六识,不与六识为侣。如来藏没有四圣谛,不与四圣谛法为侣,没有菩萨六度,不与六度为侣,如来藏没有十二因缘,不与十二因缘法为侣,如来藏没有世间法,不与任何世间法为侣,世间都灭了,祂不灭,所以如来藏就是不与万法为侣的心。

又因为祂与万法不相混合,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不相在,五阴十八界不在如来藏里,如来藏不在五阴十八界里,二者不是同类,不相混合,不是一个事物,不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混合不了。五阴灭,如来藏不灭,祂自己能够单独存在,不依赖任何一法而存在,就不与万法为侣。

马祖禅师开示庞蕴居士: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时,即向汝道。其实这已经道出来了,只是不是一般人意识思惟想象推理所能知的。庞蕴居士也是个伶俐汉,这时他就知道,那个会出来显现的,祂的智慧非比寻常。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认为说,自己根本喝不了西江水,更不能喝干,而放下了,放下就是悟。或者认为西江水也是我心变现,也是空,明白这个理就是悟,这样理解就是错误,不能悟得我们的如来藏心体,更不知道如来藏是如何产生五阴和万法的。

很多人每日也喝水,都当平常事错过去了,从来不知道这里是有奥秘的,这叫作日用而不知。赵州和尚平日告诉来拜访他的人说:吃茶去。大禅师言语都是有特别用意,别有用心,可惜一般人不解其义而白白地喝了一次茶又一次茶,最终都一无所获。我们就应该在喝茶时问一问自己,是谁在喝茶,喝茶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早晚有一天就能悟得其中的秘密。

五、赵州开示云:至道无难,唯嫌捡择。才有语言,是捡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

释:前两句是禅宗三祖的开示,意思是想要识得那个大道并不难,就怕你把能够进行思惟、选择、分析、判断、推理、识别等等心里活动的意识心当作大道,那就南辕北辙了,把这些心思活动当作大道,与道相违背。这些心思活动是与大道本觉不相应的,本觉自性不会捡择,不会作主,不会分析,不会判断,没有思维。第八识本觉,祂没有这些心思活动,如果有这些心思活动,一定是意识心所为,不是本觉。

赵州为此作个诠注说:只要语言、文字、内心思维一生起了,这就是捡择,就是明白了,我老僧根本就不在这个明白里。赵州的意思是本觉第八识,没有语言,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分析判断,不捡择一切,不明白、不了知一切六尘境界,这种明白了知性是意识心,不是真实的赵州我。

六、僧问赵州:如何参禅开悟?百龄赵州像有急事似的说:对不起,我现不能告知,因我内急。于是赵州走出去,忽又止步,对僧说:老僧一把年纪,被人称为古佛,可内急这点小事,还须亲自去,无法找人代替。僧听了就大悟。

释:僧问赵州参禅开悟的事,老赵州一听就亲自把禅示现出来,告诉那僧从哪里悟入,第八识在哪里。那僧问话一落,赵州就开始抖擞禅相,处处告知禅在哪里,是如何起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了,世俗法当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谁做的,谁做谁不做,怎么做的。也应该感悟到,万法确实虚妄不实,犹如梦幻。智者一闻千悟,何必说禅是一种境界,禅有什么境界呢。禅不是境界法,但是在各种境界上,确实有禅,而且离不开禅而有境界法。

南泉更是经常抖擞第八识,要不然,他就没办法斩猫了。乃至赵州听南泉斩猫以后,脱下鞋子,顶在头顶走出去,更是在抖擞,南泉看见后,大加赞叹说,如果你在场,就会代替我斩猫示现,我就不用斩猫了。

赵州被人称为古佛,而赵州也并不否认自己是古佛,实际上都知道赵州不是古佛,为什么都要古佛古佛的称呼赵州呢?赵州是古佛吗?有多古?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古佛的?赵州还说,作为古佛,内急这点小事还要自己亲自解决,古佛不应该自己解决内急的小事吗?古佛有内急之事吗?

七、坛经中六祖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公案。这个公案里涉及到了外相风幡的的动转,也涉及到了识心的动转,而且不止这些,还涉及到了真心第八识的不动转。我们的七识妄心有攀缘,着了境界相,就能看见风动和幡动,六识只要有见有觉受,就是动了,识心一动就见相,见相就取相。六根触六尘,第八识就产生六识,六识再触六尘就有了见闻觉知,就知道一切事情了。

所以有了知就有识,有识就说明意根攀缘六尘了,七个识心都在动。如果意根不攀缘,就不想触尘,第八识也就不会产生识去了别六尘。意根执著攀缘的越重,六识分别的越多,心越不清静。而在这一切识动当中,真心第八识却是纹丝不动,一直是寂静的,寂然不动。任它风如何的动,任它幡如何的动,真心不觉不知,根本就不理睬,不分别,不动念想,极其寂静。但是在那风幡大动时,足可以找到根本不动的真心第八识,那要看当人的福德和定慧如何了。

在风幡动时,第八识却是不动,这是对还没有悟道的普通人而说。第八识也可以说是动的,因为第八识从来没有闲着过,总是在输送种子,出生一切法,了别根身器界。第八识如果不起作用,根本就没有六尘的产生,也就没有识心的产生,识心就不知道有风幡动了。但是第八识的动,却不同于七识心的动,祂永远不在三界世间六尘境界法里动心思,所以才说真如不动,如如不动。

八、黄龙禅师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释:这是描述禅师们过牢关的境界,过牢关的人,心得清净,内心不再贪恋世间;他们生活在世间,一事也不牵挂,一法也不再留恋,对自我五阴不再执著,对自己所证得的真如也不执著,内心坦坦荡荡,不留一物。虽然在人间生活着,照样经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心中却无一法可当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与我不相干,活在世间时照吃照喝,却不贪执世间,心地已经得到解脱,没有拘执之故。

九、永嘉禅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

释:这是从真心的角度来讲的,是说真如没有妄想,因此也不除妄想;真如本身不修行,不修戒定慧,也不追求明心见性,也不想成佛,因此祂没有想证得自己的愿望。永嘉大师是智慧很深的得道者,因此他能够现观真心的体性,开示的都是有关实相心的真理。没有悟的人,讲话就会从觉知心意识心的角度来说话,都是生灭法、虚妄法,不涉及第一义谛。有道与无道,二者智慧往往会有天渊之别。

我们意识妄心的体性,学佛修行以后,总在琢磨怎样去除妄想杂念呢?如何让心清净呢?如何才能做到不贪不嗔不痴呢?如何才能证得真心找到自性呢?而真心从不想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脱,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虑这些事情,这些事都与祂无关,因为祂没有生死,所以真心不修行。

十、悟了同未悟,不动即如如;

       狂心歇下时,无缺亦无足。

       打坐见禅心,行住复同根;

       尔来归一境,何须问浅深。

释:悟了同未悟,明心开悟以后,意思是,人还是从前的人,只是心行改变了,定慧增长了。不动即如如,如来藏还与未悟前的如来藏一样,仍然是对境如如不动。

狂心歇下时,无缺亦无足。生灭狂妄的觉知心,依止于真如,一下子歇息下来,再也不向外攀缘,不向外贪求了。因为知道自己的如来藏本自具足一切法,丝毫不缺少什么,也不多出什么,一切种子都能派上用场。

打坐见禅心,行住复同根。不仅打坐时能彻见本心,行住坐卧也都能见到自心本性,一切时中,都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和妙用。尔来归一境,何须问浅深。所有这一切境界,都归入如来藏,都是如来藏的起用,那就不用问各种境界有什么浅深不同了。

十一、宋朝时苏东坡与了元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法。有一天佛印禅师说,咱们比试比试对佛法的见解如何?谁输了,就罚谁物,苏东坡说好。禅师先开口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回答说:我看你像一堆大粪。于是佛印禅师就说,你输了,罚你腰身上的玉带,于是就把苏东坡身上的玉带解下来,自己收了起来。各位评判一下,苏东坡为什么输了?

佛印禅师因为证悟了,能照见自己如来藏的存在与运作,也能了知众生身当中的如来藏,看众生都有如来藏在显现着,将来因此如来藏就能成佛,因此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苏东坡由于没有证悟,不明了自己以及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和佛性,就会着相,看众生只能看到外表的假相,把佛印禅师的外相看成大粪桶,说明苏东坡的自心不清净,不见诸法实相。

佛印禅师有智慧,把对方的相变成佛相,心能变佛,就能做佛,与佛相近,靠佛而住,成佛就快了。苏东坡一代文豪,舞文弄墨,文笔辩才都好,可惜口头禅多,实修少,那一世没有证悟。明朝时又脱生为著名的禅师,还是文笔很好,诗情画意也多,写了不少佛法的著作,据说是开悟,实际还不清楚,可是他的智慧仍然不太高。原因是前世文豪的习气,延续到后世,实修的还不够深透。

苏东坡的意根执著禅师的相为坏相,意识心就分别了为坏相,那么苏东坡的意根和意识心都是染污的,第八识输送出来的两个心的种子是染污的,就说明苏东坡没有把两个识心修行好,识心没有转变,内心仍然是污秽的。意根越执著他人的不好,越受染污,自己无缘无故污了自心,何苦呢?受了污染以后,染污种子就存在第八识里,将来第八识输送出来的识种都是染污不清净的,那将什么时候恢复清净呢?自己染污自己还得自己去清扫,既麻烦,苦恼又多。且不可总是执著别人的不好,要看别人的优点,内心里的相就都是好相了,自心就受好相的影响,心就能变好,存到第八识里的都是好种子,善种子,识心就是善的,这样修行就好了,越善离佛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