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开示直解
第七章 佛经中语句段落讲解(五)
二十八、中阿含经第十漏尽经原文: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云何为七。有漏从见断。有漏从护断。有漏从离断。有漏从用断。有漏从忍断。有漏从除断。有漏从思惟断。
释:有七种断除烦恼漏,消除忧戚苦恼的方法。有哪七种呢?三界有的烦恼漏从知见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护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离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用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忍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除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思惟上断。
原文:云何有漏从见断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过去世。我无过去世。我何因过去世。我云何过去世耶。我有未来世。我无未来世。我何因未来世。我云何未来世耶。自疑己身何谓是。云何是耶。今此众生从何所来。当至何所。本何因有。当何因有。
释:三界有漏从知见上断是什么意思呢?凡夫愚痴人闻不到正法,遇不见真知识,不知圣人之法,也不能驾驭圣人之法,不知世间真实之法,不能正确的思惟,于是便有这样的念头出现:我是有过去世的,我没有过去世,我因为什么有过去世,我的过去世是怎么样的;我有未来世,我没有未来世,我因为什么有未来世,我的未来世是怎么样的;自己疑惑自己的色身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也疑惑众生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死后应当去往何处;当初因为什么而有众生,众生应当因为什么才能有。
原文:彼作如是不正思惟。于六见中随其见生而生真有神。此见生而生真无神。此见生而生神见神。此见生而生神见非神。此见生而生非神见神。此见生而生此是神。能语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生彼彼处。受善恶报。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当有。是谓见之弊。为见所动。见结所系。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释:因为凡夫无知,他们就有了这些不正当的思惟,在这六种见处当中,随同他们知见的出生,而生出自己的思想念头,认为众生确实有个叫作神的主宰者存在;或者随同他们知见的出生,而生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认为众生确实没有什么神的存在来主宰众生;或者是随同他们知见的出生,而生出这样的看法,认为众生确实有个叫作神的东西才能见到这种神;
或者是他们认为众生身中确实有个叫作神的东西,才能知道众生身中并不存在什么神;或者是认为众生身中没有什么神去见到神的东西;或者是认为这就是神,祂能说话,能感知,能造作,能教导造作,能起卧,能教导起卧;祂能出生在某某处,受善恶报;祂一定是无所从来,一定是不存在的,一定是不应当存在的。凡夫人的这些思想观点看法,就是他们不正知见产生出来的弊端,被自己的知见所左右了,被自己的知见结缚所系缚住了,所以凡夫人要受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则三结尽。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已。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若不知见者。则生烦恼忧戚。知见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见断也。
释: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得遇真知识,用圣法调御自心,知最真实之法,如实知苦,知苦如何灭,如实知苦灭的修道方法。如是知五阴世间真实谛理以后,三縛结就会断尽,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断尽了,就证得须陀洹果。从此以后不再堕入恶道,一定会趣向正真的觉悟,最多在三界经过七次天上人间来往,便灭除了三界的有苦,到了苦的边际了。如果没有具足这样的知见,就会出生烦恼和忧戚;如果具足这些知见,就不受烦恼和忧戚苦。这就是三界有漏从知见上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护断耶。比丘。眼见色护眼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眼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若不护者。则生烦恼忧戚。护则不生烦恼忧戚。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护意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意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若不护者。则生烦恼忧戚。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护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护断呢?比丘们,眼见色能善护眼根者,用正思维不净观色法,就是从护断。不护眼根者,用不正思维见色身清净,就是不护眼根;如果不护眼根者,就会生起烦恼忧戚,护眼根者就不生起烦恼忧戚。如是像这样护耳鼻舌身意根者,对声香味触法用正思维,来正确的认知声香味触法,就是从护断三界有漏。善护耳鼻舌身意根者,用正思维来观察声香味触法的不净;不护耳鼻舌身意根的,对声香味触法不正思维,观察六尘见法清净。不护根者,就会生起烦恼忧戚;护根者,就不生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护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离断耶。比丘。见恶象则当远离。恶马恶牛。恶狗毒蛇。恶道沟坑。屏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应当离。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尽当远离。若不离者。则生烦恼忧戚。离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离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离断呢?比丘们,如果你们看见恶象的时候应当远离,看见恶马、恶牛、恶狗、毒蛇、险恶的道路、沟坑、暗蔽的沟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的不同道者、恶的街巷、恶的住处,你们应当远离。因为清净的修道者与之同处,人们本来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也会生出疑惑来,所以应当远离。如果不厌离这些,就会生出烦恼忧戚;远离他们就不会生出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离断的意思。
原文: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惓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用上断呢?比丘们,如果需要衣服,不是因为利益的缘故,不是因为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庄严修饰自己的缘故;只为了遮蔽蚊虻和风雨寒热的缘故,因为惭愧的缘故而穿衣。如果需要饮食,不是为了利益的缘故,不是因为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健康愉悦的缘故;只为了令色身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的缘故,为了除掉烦恼忧戚的缘故,为了修行清净行的缘故,为了要让老病消除、新病不生的缘故,为了长久安稳居住不生病的缘故而饮食。
如果需要居住房屋、床、被褥、卧具等等,不是为了利益的缘故,不是为了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庄严和装饰自己的缘故;只为了疲倦时能得到好好休息的缘故,为了能够静坐修行的缘故。如果饮用汤药,不是为了利益的缘故,不是为了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快乐的缘故,只为了除去病恼的缘故,摄受和保护命根的缘故,为了色身安稳无病苦的缘故而饮汤药。如果不用这些物品,就会生起烦恼忧戚,使用了这些物品,就不会出生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用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忍断呢?比丘们,精进修行断除恶的不善法,因为修行善法的缘故,常常要生起这样的念想,专心精勤修行,以至于身体、皮肉、筋骨、血液、髓脑,都令其干竭,也不会舍弃精进。除非得到了精进所追求的修道目标,才会舍掉精进。比丘们,你们修道时还应当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苍蝇和虱子跳蚤,即使是大风和毒日所逼迫,恶声咒骂和木杖的捶打也能忍受下来。身体遇见疾病的时候极其苦痛,甚至到了要命绝身亡,一切不可乐的事情,都能忍受得住。如果不忍受的话,就会生出烦恼和忧戚;忍受得住,就不会生出烦恼和忧戚了。这就是三界有漏从忍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除断耶。比丘。生欲念不除断舍离。生恚念害念不除断舍离。若不除者。则生烦恼忧戚。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除断也。
释:如何才是三界有漏从除上断呢?比丘们,当心里生出贪欲的念头时不去除断和舍离,生出嗔恚的念头和恼害的念头,不去除断和舍离,如果不除断和舍离者,就会生出烦恼和忧戚;如果能除断和舍离,就不会生出烦恼和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除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思惟断耶。比丘。思惟初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起至出要法。精进喜息定。思惟第七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则生烦恼忧戚。思惟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思惟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思惟上断呢?比丘们,思惟第一念觉支,思惟五蕴、离五蕴、对五蕴无欲望、心里不执取五蕴,想要灭尽五蕴,最后生起出离生死的菩提心,渐渐到达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之后再思惟第七舍觉支,内心真正的离开了五蕴,对五蕴彻底的无欲,断尽执取,有能力灭尽五蕴,就达到了出离生死的边际。如果不思惟七觉支,就会出生烦恼忧戚,思惟七觉支就不会出生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思惟断的道理。
原文:若使比丘有漏从见断则以见断。有漏从护断则以护断。有漏从离断则以离断。有漏从用断则以用断。有漏从忍断则以忍断。有漏从除断则以除断。有漏从思惟断则以思惟断。是谓比丘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释:如果想要比丘的有漏烦恼从知见上断,就能从知见上断;想要有漏从护上断就能从护上断;想要有漏从离上断就能从离上断;想要有漏从用上断,就能从用上断;想要有漏从忍上断就能从忍上断;想要有漏从除上断,就能从除上断;想要有漏从思惟上断,就能从思惟上断。这样的话,比丘的一切三界有漏就能全部断尽,所有烦恼结全部解开,就能以正智而到达苦的边际。
二十九、观无量寿经第一观
原文:(佛说)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正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释:佛陀为了心力赢劣的人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教导众生一种方便方法,就是首先面向西方观想日落、水观和地观,三观成就以后,保证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总共有十六观,每一观里都有佛力的加持,如果单独靠众生自己观想成就,恐怕很难,因为佛说众生心想赢劣,观想力弱。为什么众生的心想赢劣观想力弱呢?因为众生无量劫以来,业种深重,世俗法的攀缘太多,心思太散乱,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在一件事上,因此不容易成就一件事,只能依赖佛力的加持来完成观想。
佛说,我现在教导韦提希夫人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的加持缘故,现世就能见到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就像手拿一面明亮的镜子看见自己的容貌一样,能现前眼见极乐世界的胜妙庄严之事。于是就心生欢喜,由于内心欢喜,当时就证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依自心而幻化,都是无生,都不真实存在,忍于此事,就得无生法忍。 佛对韦提希夫人说:你现在还是凡夫,心力很弱,没有观想能力,没有天眼通,观不到太远的距离,更观不到极乐世界,诸佛如来却有一些善巧方便,能让你观见极乐世界。
韦提希夫人对佛陀说:世尊,像我现在这样,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能够见到极乐世界佛国土;如果世尊您灭度以后,后世那些众生心性污浊不善,又被生老病死苦所逼迫,他们怎么能够现前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说:你和这些众生应当专一其心的把心系在一处,想于西方。如何想呢?凡是愿意观想的这些众生,都不是生来就是眼盲的人,有眼能见色的这些人,都能看见太阳要落西山的景观。
你们应当生起正念,只念一处,面朝西方而端坐,仔仔细细的一心观察太阳要落下来的地方,让心非常坚忍的住在这个景象中,专门观想这个景象不移动。这时应该能可见太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其形状就像悬在半空中的大鼓一样圆圆的。看完落日以后,闭眼开眼都能很清晰的看见落日的模样。时时能见,不再失去,就成就三昧。这就是日想观,就是十六观中的初观。
原文佛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了方便观想,在太阳下山时,用手机录像,录像更生动清晰,更有助于观行记忆。落日不要白色的,经中说是橙红色的,红中稍微带黄的那种。落日的真实相是什么样的,要亲眼所见,越真实越好。
西方的落日,一般是五六点钟时候的,不要想象的,不要P出来的。选定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存在手机里,长期观看,长期观想。不要观好几种,一定要专一,不要杂,否则禅定不会出现。也不要加其它图案和背景,有图案和背景会分散注意力,不容易得定,图像越单调越好。我们不是要欣赏景观,有个欣赏的心,就是散乱心和贪爱心,那样就不能有禅定了。
选好落日景象,然后天天观看,看完之后独头意识再想象回忆。回忆的比较坚固了,时时能回忆得出来,再训练自己闭眼眼前要看见落日景象;闭眼能时时出现落日之后,最后再睁眼闭眼,眼前都是落日,这个景象不会消失不见了,日观三昧成就了。
第三观成就时,佛陀保证众生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在这期间禅定永不失,这种修法非常殊胜。三昧成就时,重罪变轻,轻罪消失。所以所有禅定三昧成就时都能消业,尤其是修净土有佛力加持的更能消业,还能保持三昧境界不失。等到第七观成就时,三恶道业全部消灭,立时开悟,见十方诸佛在面前立。
这是改变和降伏意根的方法,意根一旦降伏下来,再修任何一种禅定,很快就能成就,各种三昧一修就容易成就。日想观成就之后,再观水,水观也能很快成就;之后是地观,地观成就,就保证去极乐世界了。
选定一种落日景象,长期观看,然后回忆。能时刻回忆出来,不会丢掉了,再闭眼时刻在眼前,能时刻闭眼显现出来以后,再练习睁眼看到,如果睁眼闭眼时刻都能见到落日景象,不会丢失散坏,第一观就成就。第一观成就以后,第二观就容易观成功,乃至于第三观也容易观成功。往生极乐世界就有保证了。第一观成就以后,修其它任何观行,都容易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见性都不难了。有比较大罪业的,这样观行,佛已经保证能灭罪,而且还能往生极乐世界,还能明心见性。
三十、大乘十法经简要
佛说喜乐佛法的菩萨,应该恭敬供养善知识,为闻法故,为得法故,为求法故,忍于世间种种苦恼和不如意事,为成就佛道故,发大誓愿,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至佛地不休不息,这是菩萨们的行持。
佛说菩萨要怎样行法顺法,菩萨观察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受阴,是无常的、苦的、空的、非我的,虽然如是观,如是想,然不能像罗汉们那样厌离五受阴。罗汉们修行只想能够灭苦,得解脱,出离三界,不想成就佛道,慈悲心薄,不管众生的生死苦,不想在这个世间利乐众生。菩萨不这样,菩萨们的心量广大,慈悲心大,悲愍众生,发愿要在无量劫的修行过程中,广度无量众,然后成就佛果。
这样的话,菩萨就不能舍弃五受阴不要而灭度自己,而是要生生世世保有五受阴,用这五阴自利利他。佛说菩萨不但要用五受阴,而且要善于利用五阴,要善用善持善修。罗汉们害怕五阴,认为拥有五阴能给自己带来苦受;菩萨们了知五阴的实质本如来藏,不再害怕五阴世间,因为五阴是虚幻的,是如来藏所变幻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对五阴生起颠倒想,不执著五受阴,就不会有苦受。
佛又讲解菩萨如何观察五受阴苦空无常无我,而又不厌离五受阴。佛用比喻来说明菩萨应该有智慧,不应该厌弃五阴身,譬如一个有智慧的人,贩卖毒物,包装好它,而自己不食这个毒物。又譬如有人供养火神,供了火以后,虽然恭敬赞叹,然不用手去触火,免得被火烧着,生起苦恼。菩萨也如是,虽然心向涅槃,顺于涅槃,然不证取涅槃,不入涅槃。因为一旦入了涅槃,再也不能有五受阴来修学佛法,广利众生,成就佛道了,这样就退失了菩提,损失大矣!菩萨们虽然不证取涅槃,但心无烦恼,不被世间烦恼所染污,这样的菩萨是最值得敬重的。
佛说偈赞诸大菩萨。首先菩萨有大智慧,有般若无生忍智和方广唯识的无生法忍智;其次菩萨有无畏,不畏惧生死,在三界生死长河中广度无量众;再其次菩萨有慧眼法眼,智慧清净。这样的菩萨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具无生法忍慧,入诸佛家,是佛亲儿子,能替佛分担家业,有度众生的方便善巧和胜妙的智慧,其广大名声超越于声闻缘觉二乘人。
这样的菩萨如实了知五受阴的苦空无常无我性,了知七识妄心的生灭流转性,知自我虚妄不实。虽然如此,不忍灭度,看见世间众生长处生死,渴望解脱,为众生故,不证取涅槃,不处涅槃的无为境界,因为那样无益于众生。关于慢,佛说菩萨摩诃萨已经离却各种慢,心地慈悯,常念众生。常行世间,乞食过活,宣说能使众生都受益的法教。
世尊四十九年讲法,说了很多秘密语,众生不懂其义,只以表面意思来理解和接受,所以很难做到依义不依语。有以下几种是世尊秘密语,不被众生所知。
(一)如来授记声闻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所说。之所以这样授记,是因为声闻人也有佛性,有成佛之性,故也能成佛。又因为如来所授记的声闻人,是密行菩萨或者是将来会转入菩萨道修行的声闻,暂时修声闻解脱道,断除烦恼,大乘善根成熟时就会修菩萨六度万行,修般若唯识智慧,以此将来就会成就佛道。
(二)世尊多次告诉阿难患背痛,非如所说。佛愍众生故如此说,非真实有病痛。因为弟子们有病不肯用药,障碍修道。佛带头用药治病,弟子们见佛都用药,有病时也就不生惭愧心,也用药治疗。
(三)佛说老迈衰败,要用侍者,非如所说。佛永远不老,永远不衰弱,为众生故示现耳。
(四)如来与外道争论,非如所说。佛已经没有冤家对头了,是故意示现,那么弟子们遇见冤家对头时,就说佛尚如此,何况我们,再遇到违缘时就不会很惭耻了。
(五)毒刺伤足,示现受果报,无有其事。佛早已没有恶业果报了,为愍愚痴众生造作业行故,示现受果报。众生见佛尚受果报,何况我们,于是就不敢造业了。
(六)提婆达多与佛作怨对,非如所说。提婆达多多世是佛的善知识,示现处处与佛作对,借以歌显佛德。众生见得佛的德行就会无比的恭敬,纷纷皈依三宝,随佛修学。
(七)如来乞食空钵而出,非如所说。佛的福德无量,可以不用饮食,即使饮食,自己可以变化,即使自己不变,也有十方世界无量众生供养于佛。佛如此示现,那些乞不着饮食的薄福弟子,心里与佛比较,就不会自卑,惭愧忧恼了。
(八)女人木盆置腹谤佛,非如所说。这个女人是示现,没有其事。佛为安慰后世弟子,故作示现。当弟子们受诽谤时,就会想到佛尚被谤,何况我们,于是心就不退于道了。
(九)佛三月食马麦,非如所说。佛为度五百匹马故,示现如此。其中马的头目也以愿力生到马身中,方便度化五百匹马,佛也辅佐去度化。所以众生要与善知识结善缘,下恶道受报时,善知识会到恶道里去度化,遇见一个善知识何其幸运。佛的福德即使吃任何东西,都是最上味,何况马麦。佛三月当中食马麦,不仅度化五百马,也度化几百比丘。所以我们学法要依如来的真实义,不依如来语的表义;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总共有四依四不依,要努力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