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四谛相)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论著讲解 更新时间: 2025-07-25 13:52:52 阅读: 1058

第一章  如何明了苦谛相

原文: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无色。

释:如果修行人乐于趣向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界,渐次生起七种作意,这七种作意分别是最初的了相作意,后边的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以及最后的加行究竟果作意,直至证得阿罗汉果。修习瑜伽的行者于四圣谛理,大略涉猎,广泛地辩证增上教法,听闻受持,他们或者对于如理作意已经善于修习,或者证得了根本静虑四禅八定,甚至达到无色界定。

这段文大略地显示了从凡夫到四果阿罗汉的修学内容和次第或者是过程,众生要想解脱世间苦,证得涅槃乐,就要修学四圣谛。在修行四圣谛的过程中,要生起七种作意,所谓的作意,是指注意、关注和用心,心所趣向,也是指观行、观察,作意不同,趣向不同,果就不同,最后生起加行究竟果作意,才获得了究竟果,证得阿罗汉果,得解脱,出世间。

原文: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释:修习四圣谛,从四种行上明了苦谛相:无常行、苦行、空行和无我行;从四种行上明了集谛相:因行、集行、起行和缘行;从四种行上明了灭谛相:灭行、静行、妙行和离行;从四种行上明了道谛相:道行、如行、行行和出行。这些法合起来就名为了相作意。

这段介绍四圣谛大略的修行内容,每一谛的修学都包括四种行,合起来就是十六行,叫作四谛十六行。

原文: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

释:从十种行上来观察苦谛,能随顺悟入苦谛四行。是哪十种行?一是变异行,二是灭坏行、三是别离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合会行、六是结缚行、七是不可爱行、八是不安稳行、九是无所得行、十是不自在行。这样的十种行依靠证成道理能够正确地观察到。

这段介绍十种行,以十种行来观察苦谛,才能悟入苦谛的四行,最后才能由四行证得苦谛。

原文: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说。诸行无常。又此诸行。略有二种。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世尊依彼有情世间。说如是言。苾刍当知。我以过人。清净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门。显示世尊。以净天眼。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

释:观察苦谛要依世尊所讲的至教量之理,比如世尊所说的诸行无常之理。诸行无常即是苦,观行诸行无常即是观行苦谛和苦集谛。佛说诸行无常的行大略有两种:一种是有情世间,二种是器(无情)世间。佛说:我以超过人类的清净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此法门显示世尊以净天眼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

从这段开始,世尊具体开示诸行无常。行,是指有生住异灭的法,凡是能生住异灭的都是行,一切行名为诸行,诸行都是无常的,因为有生住异灭的现象。这些现象世尊以清净的天眼悉皆得见。佛无论见任何法,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全部是现见,没有非现见的比度思量和非量臆想,智慧究竟圆满之故。众生见法则分为现量、比量和非量三种,佛完全是现量,众生则不如此。器世间的无常可以参看长阿含经中的起世因缘经所讲述的器世间的生住异灭。

原文:又世尊言。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住。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如七日经广说。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皆被焚烧。灾火灭后。灰烬不现。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观行者。净信增上。作意力故。于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得决定已。即由如是。净信增上。作意力故。数数寻思观察。一切现见不背。不由他缘。

释:世尊在起世因缘经中说:比丘们,你们应当知道,娑婆世界这个器世间现在还能长时间安稳地住着,过了这段时间以后,渐渐地就会出现两个太阳、三个太阳,乃至于最后会出现七个太阳,如七日经中所说的那样,这时候器世间里所有的大地、诸山和大海,以及欲界天上的须弥山,乃至于色界所有的器世间全部都被烧毁。火灾过去之后灰尘也消失不见了,甚至连任何影像都找不到了。

世尊讲的这些事情正显示出一切器世间的无常性。听闻世尊开示,依止世尊所说的至教量理,修习观行者对于诸行无常的净信得到增上,作意于诸行无常的能力增强,于是就对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心得决定以后,再由此种净信增上作意力,不断地寻思和观察诸行无常性,就现见一切行的无常性,与至教量理不相违背,这样的现见不是由于其他的因缘提示出来的,而是因为如实观察,自心现见。

观察诸行无常,需要依靠净信力,相信世尊所言诸行无常,心清净不作他想。由于净信,才能作意观察寻伺诸行无常性,如果不净信,不相信诸行无常,就不会作意观察。观察是自心现见,如果不是现见,就不叫作现前观察了。自心现见也叫作现量观察、现量所证,现是现前存在、真实存在的意思,不是思惟想象脑补出来的。修行者通过熏习世尊的诸行无常至教量理,在禅定中观察诸行的无常性,缘熟时就会现见诸行确实无常,进而实证苦谛。因为现见诸行是苦,于是不愿再受苦,灭苦之愿望就生出来了。

原文:无常之性。云何数数。寻思观察。谓先安立。内外二事。言内事者。谓六处等。言外事者。有十六种。一者地事。谓城邑聚落。舍市廛等。二者园事。谓药草丛林等。三者山事。谓种种山。安布差别。四者水事。谓江河陂湖。众流池沼。五者作业事。六者库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饮事。九者乘事。十者衣事。十一者庄严具事。十二者舞歌乐事。十三者香鬘涂饰事。十四者资生具事。十五者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如是名为十六种事。

释:诸行无常之性,如何不断地寻思观察?先安立五阴身内外二事,内事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等。外事是吃穿住用行等十六种:第一种是地事,包括城邑、部落、舍宅、交易场所等等;第二种是园事,包括种植药、花草树木之处;第三种是山事,包括高山、丘陵等等大小不同的山;第四种是水事,包括江河、大海、湖泊、池塘等等有水聚集之处;第五种是作业事;第六种是库藏事;第七种是饮食之事;第八种是饮水之事;第九种是车乘之事;第十种是穿衣之事;第十一种是庄严具事;第十二种是歌舞音乐之事;第十三种是香花涂鬘装饰之事;第十四种是资生之事;第十五种是光明照耀之事;第十六种是男女承奉事。

这些事都是世俗界的无常之事,这些法之所以是无常的,是因为都是有为造作出来的生住异灭的法,生之后念念不停留,不断地变异,直至毁灭。众生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做这些无常事,却不觉得无常,修习了至教量理之后,意识很容易理解这些事的无常性,可是意根愚钝不容易接受,所以才需要修习戒定慧,在禅定中观行,最后证得无常性。证得就是现见,现见是现前观察到了法的无常性,不是凭意识思惟和理解的,无常性清晰地呈现出来,不得不信服,立即接受了就是证得,并且出现三昧,内心处于对法无常的感知当中而不动摇。

原文:安立如是。内外事已。复于彼事。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以变异行。寻思观察。无常之性。此中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及有八种。变异因缘。云何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一分位所作变异。二显色所作变异。三形色所作变异。四兴衰所作变异。五支节具不具。所作变异。六劬劳所作变异。七他所损害。所作变异。八寒热所作变异。九威仪所作变异。十触对所作变异。十一杂染所作变异。

释:安立了这些内外事之后,又为了能够现见这些事,加强了见法的作意力,从诸法变异这个角度来寻思、观察内外事的无常性,其中内事有十五种变异,有八种变异的因缘。内事都有哪十五种变异?一种是色身处于不同时期的分位变异;二种是在显色上出现的变异,如肤色的黑白赤黄等;三种是在形色上出现的变异,如高矮胖瘦等等;四种是在色身的兴衰上出现的变异,如有力气和无力气等等;五种是在身根肢节上出现的变异,如断胳膊断腿等残缺;

六种是在劳作上出现的变异,如劳累和不劳累等等;七种是在被人所损害上出现的变异,如被人欺凌、诬陷、诽谤、损害名声等等;八种是在冷热上出现的变异,如发烧、畏寒等等;九种是在威仪进止上出现的变异,如色身懒散、弯腰驼背、行动不便等等;十种是在接触的对象上出现的变异,如接触的人事物的变动和改变;十一种是在有杂染心所作的事情上出现的变异,如善恶业的转变;十二种是在身体疾病上出现的变异,原来健康,现在出现病苦等等;十三种是在死亡上出现的变异,生命终了了;十四种是死后身体出现了青淤肿胀的变异;十五种是死后出现尸体消失不见,骨灰也无影无踪的变异。

原文:云何八种。变异因缘。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损。四时节变异。五火所焚烧。六水所漂烂。七风所鼓燥。八异缘会遇。

积时贮畜者。谓有色诸法。虽于好处。安置守护。而经久时。自然败坏。其色衰损。变异可得。他所损害者。谓种种色法。若为于他。种种捶打。种种损害。即便种种。形色变异。受用亏损者。谓各别属主。种种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损减变异。

释:什么是八种变异因缘?一种是积时贮畜;二种是他所损害;三种是受用亏损;四种是时节变异;五种是火所焚烧;六种是水所漂烂;七种是风所鼓燥;八种是异缘会遇。

积时贮畜的意思是,对于有色相的诸法,虽然能放置在妥当之处保存着,但是经过长久之时,还是会自然败坏,其色相会出现衰损变异的现象。他所损害的意思是,种种色法或者是被他人用种种的方式捶打,用种种的方式损害,于是便有种种产生变异的形色。受用亏损的意思是,各个不同的属于使用者的种种有色物质,由于受用者不断地使用,而出现磨损变异的现象。

原文:时节变异者。谓秋冬时。丛林药草。华叶果等。萎黄零落。于春夏时。枝叶华果。青翠繁茂。火所焚烧者。谓大火纵逸。焚烧村邑。国城王都。悉为灰烬。水所漂烂者。谓大水洪漫。漂荡村邑。国城王都。悉皆沦没。风所鼓燥者。谓大风飘扇。湿衣湿地。稼穑丛林。干韅革日枯槁。

释:时节变异的意思是,在秋冬时节,丛林、药草、花、叶和果实等等都萎黄零落了,在春夏之时,丛林、药草、枝叶、花果又开始生长出来,青翠繁茂。火所焚烧的意思是,大火燃烧起来,焚烧了村庄和聚落,国城和王宫都被烧成了灰烬。水所漂烂的意思是,大水漫布,淹没了村庄和聚落,国城和王宫都被洪水淹没了。风所鼓燥的意思是,大风刮起的时候,潮湿的衣服和土地、庄稼和丛林,都被吹干燥了,越来越枯槁。

原文:异缘会遇者。谓缘乐受触。受乐受时。遇苦受触。缘苦受触。受苦受时遇乐受触。缘不苦不乐受触。受不苦不乐受时。遇乐受触。或苦受触。又有贪者会遇瞋。缘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有瞋痴者。会遇异分。烦恼生缘。当知亦尔。如是眼识。正现在前。会遇声香味触境等。是名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变异。皆由如是。八种因缘。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释:异缘会遇的意思是,缘于乐受的触时,应该受乐受的时候,却遇到了苦受的触;缘于苦受的触,应该受到苦受的时候,却遇到了乐受的触;缘于不苦不乐受的触,应该受到不苦不乐受时,却遇到了乐受的触或者是苦受的触。另外还有,贪心的人却遇到了嗔的缘,这边止息了贪的烦恼缠缚,那边嗔的烦恼缠缚却生起来了,如是有嗔和痴的人,会遇到非嗔非痴的烦恼出生的缘,也是这样。同样地,当眼识正现前的时候,就会遇到声香味触的境界缘,这就是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的法和无色的法的所有变异,都是由这八种因缘造成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什么因缘了。

这里的异,是改变的意思,所遇的缘改变了,因改变,果也就改变了。因缘变异大体分为这八种,细分可能会很多。因为缘会改变,所以是无常,因为果会改变,所以也是无常,由因缘变异能完全充分地显示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分位所作。变坏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从少年位。乃至老位。诸行相续。前后差别。互不相似。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分位。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色身分位出现的变坏无常之性?从观察自己或者是他人从少年位开始到年老位这段时间里,诸行相续变异,前后的差别现象,没有相似之处。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应该有这样的观念:这些诸行其性真是无常的。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在色身上的内分位中,从小到老,前后的变化和差异,确实是现前可以观察到的。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显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有妙色。肌肤鲜泽。后见恶色。肌肤枯槁。复于后时。还见妙色。肌肤鲜泽。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显色。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眼识所见的显色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自己和他人原先有美妙的肤色,肌肤鲜嫩润泽,后来却发现肤色变坏了,枯槁了,不再鲜嫩润泽了,过了一段时间又看见色泽美妙肌肤润泽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想,像这样的诸行,其性确实是无常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身内的显色前后不同,变异无常,现前就可以观察得到。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形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如说显色。如是形色。由肥瘦故。应知亦尔。云何寻思。内事兴衰。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眷属财位。或见悉皆兴盛。后见一切。皆悉衰损。复于后时。还见兴盛。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兴衰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形色上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就像所观察到的显色那样,形色在胖瘦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兴衰上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自己和他人从前的眷属和财产、地位,有时看见都是兴盛的,后来却都衰损了,再以后又看见兴盛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感想:像这样的诸行,其性确实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家财眷属的兴衰变异,现前可以观察得到。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支节。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支节。无有缺减。后时观见。支节缺减。或王所作。或贼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肢节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看见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肢节,先前时并没有缺减,后来就看见肢节有缺减了,这个事情或者是国王惩罚造成的,或者是贼寇抢劫时造成的,或者是他人造成的,或者是非人造成的,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观念出现:如是诸行,其性确实是无常的。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身疲劳性。身疲极性。或驰走所作。或跳踊所作。或趒踯所作。或骗骑所作。或作种种。迅疾身业。复于余时。见彼远离。疲劳疲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身体劳累,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自己或者是他人身体的疲劳性,身体的极度疲乏性,或者是由于快速地行走所造成的,或者是由于跳跃所造成的,或者是反复蹬跳所造成的,或者是骑马所造成的,或者是作种种快速的身行所造成的,然后又在后来这种极度的疲劳没有了、消失了。观察到这些现象时,心里就有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他所损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他所损害。其身变异。或由刀杖鞭革。皮绳矛槊等坏。或由种种。蚊虻蛇蝎。诸恶毒触。之所损害。复于余时。见不变异。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被人所损害,身体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被人所损害,身体发生了变异,或者是由于刀杖鞭打、结实的绳子和长矛、箭等所毁坏,或者是由于种种蚊虻、蛇蝎等等的恶毒所毒害,可是后来又看见身体好了,没有了变异现象。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心里便有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寒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于正寒时。身不舒泰。踡局战栗。寒冻缠逼。希遇温阳。于正热时。身体舒泰。奋身干语。霡霂流汗。热渴缠逼。希遇清凉。复至寒时。还见如前。所说相状。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由于寒热,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在特别寒冷的时候,身体很不舒服,蜷曲着身体浑身战栗,寒冷逼身,希望得到温暖的阳光。或者观察到在特别炎热时,身体都舒展开,全身燥热,口干舌燥。满身流汗如下雨一样,又热又渴,希望能遇到清凉。过后到寒冷时节,又看到前边所说的现象和状态。观察到这些现象,心里便有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威仪。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行住坐卧。随一威仪。或时为损。或时为益。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四威仪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自己或者他人在行住坐卧时,随着一个威仪,有时候减损,有时候增益,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出现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的。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触对。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触对。顺乐受触。领乐触缘。所生乐时。自能了别。乐受分位。如能了别。乐受分位。如是了别。苦受分位。不苦不乐受分位。应知亦尔。彼由了别。如是诸受。前后变异。是新新性。非故故性。或增或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寻即变坏。知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触对的时候,所出现的变异无常的之性?由于触到了顺心的乐受触,领受由乐触的缘所出生的乐受时,自然地就能了别到乐受的分位。就像能了别乐受分位一样,了别苦受分位也是这样,了别不苦不乐受的分位同样是这样。由于了别了这三种受的前后变异,受不断地更新变化,不是如最初那样的一成不变,三种受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各种受只是暂时而有,突然现前,不久就变灭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杂染。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不染污心。又能了知。彼心相续。由诸烦恼。及随烦恼。于前后位。趣入变坏。不变坏性。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心由杂染。所作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由于杂染,所造成的变异无常之性?能了知先前所生起的杂染心,或者是有贪心,或者是离贪心;或者是有嗔心,或者是离嗔心;或者是有痴心,或者是离痴心。又能了知随着每一种随烦恼所生出的染污心,也能了知随每一种随烦恼所生出的不染污心。又能了知杂染心相续地,由诸烦恼及随烦恼,前后顺次进入变坏和不变坏之性。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出生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为什么呢?心由于杂染所生出的变异,现前可以观察得到。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疾病。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无疾病。安乐强盛。后时观见。或自或他。遭重病苦。触对猛利。身诸苦受。如前广说。复于余时。还见无病。安乐强盛。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由于疾病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先前并无疾病,身心安乐强健,后来又看见自己或者是他人遭受了严重的病苦,病的很厉害,感受非常痛苦,再过后却观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又没病了,身心安乐强健。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终殁。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今时存活。安住支持。复于余时。观见死没。唯有尸骸。空无心识。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云何观察。内事青瘀等。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死已尸骸。或于一时。至青瘀位。或于一时。至脓烂位。如是乃至。骨锁之位。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死亡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他人当时还存活着,安稳住世,又在后来发现他死亡了,只剩下了尸体,却没有了心识。观察到这个现象以后,心里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尸体青淤等等位,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已经死去的尸体,在一时间出现青淤肿胀的现象,一时间尸体出现脓肿溃烂的现象,最后只剩下了一堆骨头。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生起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坏。无常之性。谓由观见。彼于余时。此骨锁位。亦复不现。皆悉败坏。离散磨灭。遍一切种。眼不复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数数改转。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一切法都不出现,全部都灭尽了,所显现出来的变坏无常之性?观察身体在后时剩下的一堆骨头也都没有了,全部都败坏了,消散了,磨灭了,每一种色物,眼睛都看不见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为什么这样说呢?死后尸体的色相不断地发生转换,前后变异的现象都可以现前观察得到。

原文:如是且由。现见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种行观。察内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观察是已。复更观察。十六外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云何观察。地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此地方所。先未造立道场。天寺宅舍。市廛城墙等事。后见新造。善作善饰。复于余时。见彼朽故圮坼。零落颓毁穿缺。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如是色相。前后转变。现可得故。

释:如是,由现量所见的增上作意力,观察了十五种内事的种种变异无常之性,之后再接续观察十六种外事的种种变异无常之性。如何观察地事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此地所处之方所,先前并未建造道场、寺庙、舍宅、市场、城墙等等,后来在此地新建了这些建筑物,又在后来,看见这些建筑物破旧拆毁了,或者零落衰败坍塌了,或者被火烧毁了,或者被水冲倒了。观察到这些事情以后,心里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色相的前后转变,现前是可以观察得到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