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四谛相)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论著讲解 更新时间: 2023-06-28 16:49:55 阅读: 806

第一章  如何明了苦谛相

原文: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无色。

释:如果修行人乐于趣向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界,渐次生起七种作意,这七种作意分别是最初的了相作意,后边的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以及最后的加行究竟果作意,直至证得阿罗汉果。修习瑜伽的行者于四圣谛理,大略涉猎,广泛地辩证增上教法,听闻受持,他们或者对于如理作意已经善于修习,或者证得了根本静虑四禅八定,甚至达到无色界定。

这段文大略地显示了从凡夫到四果阿罗汉的修学内容和次第或者是过程,众生要想解脱世间苦,证得涅槃乐,就要修学四圣谛。在修行四圣谛的过程中,要生起七种作意,所谓的作意,是指注意、关注和用心,心所趣向,也是指观行、观察,作意不同,趣向不同,果就不同,最后生起加行究竟果作意,才获得了究竟果,证得阿罗汉果,得解脱,出世间。

原文: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释:修习四圣谛,从四种行上明了苦谛相:无常行、苦行、空行和无我行;从四种行上明了集谛相:因行、集行、起行和缘行;从四种行上明了灭谛相:灭行、静行、妙行和离行;从四种行上明了道谛相:道行、如行、行行和出行。这些法合起来就名为了相作意。

这段介绍四圣谛大略的修行内容,每一谛的修学都包括四种行,合起来就是十六行,叫作四谛十六行。

原文: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

释:从十种行上来观察苦谛,能随顺悟入苦谛四行。是哪十种行?一是变异行,二是灭坏行、三是别离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合会行、六是结缚行、七是不可爱行、八是不安稳行、九是无所得行、十是不自在行。这样的十种行依靠证成道理能够正确地观察到。

这段介绍十种行,以十种行来观察苦谛,才能悟入苦谛的四行,最后才能由四行证得苦谛。

原文: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说。诸行无常。又此诸行。略有二种。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世尊依彼有情世间。说如是言。苾刍当知。我以过人。清净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门。显示世尊。以净天眼。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

释:观察苦谛要依世尊所讲的至教量之理,比如世尊所说的诸行无常之理。诸行无常即是苦,观行诸行无常即是观行苦谛和苦集谛。佛说诸行无常的行大略有两种:一种是有情世间,二种是器(无情)世间。佛说:我以超过人类的清净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此法门显示世尊以净天眼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

从这段开始,世尊具体开示诸行无常。行,是指有生住异灭的法,凡是能生住异灭的都是行,一切行名为诸行,诸行都是无常的,因为有生住异灭的现象。这些现象世尊以清净的天眼悉皆得见。佛无论见任何法,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全部是现见,没有非现见的比度思量和非量臆想,智慧究竟圆满之故。众生见法则分为现量、比量和非量三种,佛完全是现量,众生则不如此。器世间的无常可以参看长阿含经中的起世因缘经所讲述的器世间的生住异灭。

原文:又世尊言。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住。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如七日经广说。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皆被焚烧。灾火灭后。灰烬不现。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观行者。净信增上。作意力故。于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得决定已。即由如是。净信增上。作意力故。数数寻思观察。一切现见不背。不由他缘。

释:世尊在起世因缘经中说:比丘们,你们应当知道,娑婆世界这个器世间现在还能长时间安稳地住着,过了这段时间以后,渐渐地就会出现两个太阳、三个太阳,乃至于最后会出现七个太阳,如七日经中所说的那样,这时候器世间里所有的大地、诸山和大海,以及欲界天上的须弥山,乃至于色界所有的器世间全部都被烧毁。火灾过去之后灰尘也消失不见了,甚至连任何影像都找不到了。

世尊讲的这些事情正显示出一切器世间的无常性。听闻世尊开示,依止世尊所说的至教量理,修习观行者对于诸行无常的净信得到增上,作意于诸行无常的能力增强,于是就对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心得决定以后,再由此种净信增上作意力,不断地寻思和观察诸行无常性,就现见一切行的无常性,与至教量理不相违背,这样的现见不是由于其他的因缘提示出来的,而是因为如实观察,自心现见。

观察诸行无常,需要依靠净信力,相信世尊所言诸行无常,心清净不作他想。由于净信,才能作意观察寻伺诸行无常性,如果不净信,不相信诸行无常,就不会作意观察。观察是自心现见,如果不是现见,就不叫作现前观察了。自心现见也叫作现量观察、现量所证,现是现前存在、真实存在的意思,不是思惟想象脑补出来的。修行者通过熏习世尊的诸行无常至教量理,在禅定中观察诸行的无常性,缘熟时就会现见诸行确实无常,进而实证苦谛。因为现见诸行是苦,于是不愿再受苦,灭苦之愿望就生出来了。

原文:无常之性。云何数数。寻思观察。谓先安立。内外二事。言内事者。谓六处等。言外事者。有十六种。一者地事。谓城邑聚落。舍市廛等。二者园事。谓药草丛林等。三者山事。谓种种山。安布差别。四者水事。谓江河陂湖。众流池沼。五者作业事。六者库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饮事。九者乘事。十者衣事。十一者庄严具事。十二者舞歌乐事。十三者香鬘涂饰事。十四者资生具事。十五者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如是名为十六种事。

释:诸行无常之性,如何不断地寻思观察?先安立五阴身内外二事,内事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等。外事是吃穿住用行等十六种:第一种是地事,包括城邑、部落、舍宅、交易场所等等;第二种是园事,包括种植药、花草树木之处;第三种是山事,包括高山、丘陵等等大小不同的山;第四种是水事,包括江河、大海、湖泊、池塘等等有水聚集之处;第五种是作业事;第六种是库藏事;第七种是饮食之事;第八种是饮水之事;第九种是车乘之事;第十种是穿衣之事;第十一种是庄严具事;第十二种是歌舞音乐之事;第十三种是香花涂鬘装饰之事;第十四种是资生之事;第十五种是光明照耀之事;第十六种是男女承奉事。

这些事都是世俗界的无常之事,这些法之所以是无常的,是因为都是有为造作出来的生住异灭的法,生之后念念不停留,不断地变异,直至毁灭。众生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做这些无常事,却不觉得无常,修习了至教量理之后,意识很容易理解这些事的无常性,可是意根愚钝不容易接受,所以才需要修习戒定慧,在禅定中观行,最后证得无常性。证得就是现见,现见是现前观察到了法的无常性,不是凭意识思惟和理解的,无常性清晰地呈现出来,不得不信服,立即接受了就是证得,并且出现三昧,内心处于对法无常的感知当中而不动摇。

原文:安立如是。内外事已。复于彼事。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以变异行。寻思观察。无常之性。此中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及有八种。变异因缘。云何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一分位所作变异。二显色所作变异。三形色所作变异。四兴衰所作变异。五支节具不具。所作变异。六劬劳所作变异。七他所损害。所作变异。八寒热所作变异。九威仪所作变异。十触对所作变异。十一杂染所作变异。

释:安立了这些内外事之后,又为了能够现见这些事,加强了见法的作意力,从诸法变异这个角度来寻思、观察内外事的无常性,其中内事有十五种变异,有八种变异的因缘。内事都有哪十五种变异?一种是色身处于不同时期的分位变异;二种是在显色上出现的变异,如肤色的黑白赤黄等;三种是在形色上出现的变异,如高矮胖瘦等等;四种是在色身的兴衰上出现的变异,如有力气和无力气等等;五种是在身根肢节上出现的变异,如断胳膊断腿等残缺;

六种是在劳作上出现的变异,如劳累和不劳累等等;七种是在被人所损害上出现的变异,如被人欺凌、诬陷、诽谤、损害名声等等;八种是在冷热上出现的变异,如发烧、畏寒等等;九种是在威仪进止上出现的变异,如色身懒散、弯腰驼背、行动不便等等;十种是在接触的对象上出现的变异,如接触的人事物的变动和改变;十一种是在有杂染心所作的事情上出现的变异,如善恶业的转变;十二种是在身体疾病上出现的变异,原来健康,现在出现病苦等等;十三种是在死亡上出现的变异,生命终了了;十四种是死后身体出现了青淤肿胀的变异;十五种是死后出现尸体消失不见,骨灰也无影无踪的变异。

原文:云何八种。变异因缘。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损。四时节变异。五火所焚烧。六水所漂烂。七风所鼓燥。八异缘会遇。

积时贮畜者。谓有色诸法。虽于好处。安置守护。而经久时。自然败坏。其色衰损。变异可得。他所损害者。谓种种色法。若为于他。种种捶打。种种损害。即便种种。形色变异。受用亏损者。谓各别属主。种种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损减变异。

释:什么是八种变异因缘?一种是积时贮畜;二种是他所损害;三种是受用亏损;四种是时节变异;五种是火所焚烧;六种是水所漂烂;七种是风所鼓燥;八种是异缘会遇。

积时贮畜的意思是,对于有色相的诸法,虽然能放置在妥当之处保存着,但是经过长久之时,还是会自然败坏,其色相会出现衰损变异的现象。他所损害的意思是,种种色法或者是被他人用种种的方式捶打,用种种的方式损害,于是便有种种产生变异的形色。受用亏损的意思是,各个不同的属于使用者的种种有色物质,由于受用者不断地使用,而出现磨损变异的现象。

原文:时节变异者。谓秋冬时。丛林药草。华叶果等。萎黄零落。于春夏时。枝叶华果。青翠繁茂。火所焚烧者。谓大火纵逸。焚烧村邑。国城王都。悉为灰烬。水所漂烂者。谓大水洪漫。漂荡村邑。国城王都。悉皆沦没。风所鼓燥者。谓大风飘扇。湿衣湿地。稼穑丛林。干韅革日枯槁。

释:时节变异的意思是,在秋冬时节,丛林、药草、花、叶和果实等等都萎黄零落了,在春夏之时,丛林、药草、枝叶、花果又开始生长出来,青翠繁茂。火所焚烧的意思是,大火燃烧起来,焚烧了村庄和聚落,国城和王宫都被烧成了灰烬。水所漂烂的意思是,大水漫布,淹没了村庄和聚落,国城和王宫都被洪水淹没了。风所鼓燥的意思是,大风刮起的时候,潮湿的衣服和土地、庄稼和丛林,都被吹干燥了,越来越枯槁。

原文:异缘会遇者。谓缘乐受触。受乐受时。遇苦受触。缘苦受触。受苦受时遇乐受触。缘不苦不乐受触。受不苦不乐受时。遇乐受触。或苦受触。又有贪者会遇瞋。缘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有瞋痴者。会遇异分。烦恼生缘。当知亦尔。如是眼识。正现在前。会遇声香味触境等。是名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变异。皆由如是。八种因缘。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释:异缘会遇的意思是,缘于乐受的触时,应该受乐受的时候,却遇到了苦受的触;缘于苦受的触,应该受到苦受的时候,却遇到了乐受的触;缘于不苦不乐受的触,应该受到不苦不乐受时,却遇到了乐受的触或者是苦受的触。另外还有,贪心的人却遇到了嗔的缘,这边止息了贪的烦恼缠缚,那边嗔的烦恼缠缚却生起来了,如是有嗔和痴的人,会遇到非嗔非痴的烦恼出生的缘,也是这样。同样地,当眼识正现前的时候,就会遇到声香味触的境界缘,这就是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的法和无色的法的所有变异,都是由这八种因缘造成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什么因缘了。

这里的异,是改变的意思,所遇的缘改变了,因改变,果也就改变了。因缘变异大体分为这八种,细分可能会很多。因为缘会改变,所以是无常,因为果会改变,所以也是无常,由因缘变异能完全充分地显示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分位所作。变坏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从少年位。乃至老位。诸行相续。前后差别。互不相似。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分位。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色身分位出现的变坏无常之性?从观察自己或者是他人从少年位开始到年老位这段时间里,诸行相续变异,前后的差别现象,没有相似之处。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应该有这样的观念:这些诸行其性真是无常的。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在色身上的内分位中,从小到老,前后的变化和差异,确实是现前可以观察到的。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显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有妙色。肌肤鲜泽。后见恶色。肌肤枯槁。复于后时。还见妙色。肌肤鲜泽。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显色。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眼识所见的显色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自己和他人原先有美妙的肤色,肌肤鲜嫩润泽,后来却发现肤色变坏了,枯槁了,不再鲜嫩润泽了,过了一段时间又看见色泽美妙肌肤润泽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想,像这样的诸行,其性确实是无常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身内的显色前后不同,变异无常,现前就可以观察得到。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形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如说显色。如是形色。由肥瘦故。应知亦尔。云何寻思。内事兴衰。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眷属财位。或见悉皆兴盛。后见一切。皆悉衰损。复于后时。还见兴盛。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兴衰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形色上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就像所观察到的显色那样,形色在胖瘦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兴衰上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自己和他人从前的眷属和财产、地位,有时看见都是兴盛的,后来却都衰损了,再以后又看见兴盛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感想:像这样的诸行,其性确实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家财眷属的兴衰变异,现前可以观察得到。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支节。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支节。无有缺减。后时观见。支节缺减。或王所作。或贼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肢节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看见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肢节,先前时并没有缺减,后来就看见肢节有缺减了,这个事情或者是国王惩罚造成的,或者是贼寇抢劫时造成的,或者是他人造成的,或者是非人造成的,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观念出现:如是诸行,其性确实是无常的。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身疲劳性。身疲极性。或驰走所作。或跳踊所作。或趒踯所作。或骗骑所作。或作种种。迅疾身业。复于余时。见彼远离。疲劳疲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身体劳累,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自己或者是他人身体的疲劳性,身体的极度疲乏性,或者是由于快速地行走所造成的,或者是由于跳跃所造成的,或者是反复蹬跳所造成的,或者是骑马所造成的,或者是作种种快速的身行所造成的,然后又在后来这种极度的疲劳没有了、消失了。观察到这些现象时,心里就有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他所损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他所损害。其身变异。或由刀杖鞭革。皮绳矛槊等坏。或由种种。蚊虻蛇蝎。诸恶毒触。之所损害。复于余时。见不变异。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被人所损害,身体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被人所损害,身体发生了变异,或者是由于刀杖鞭打、结实的绳子和长矛、箭等所毁坏,或者是由于种种蚊虻、蛇蝎等等的恶毒所毒害,可是后来又看见身体好了,没有了变异现象。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心里便有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寒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于正寒时。身不舒泰。踡局战栗。寒冻缠逼。希遇温阳。于正热时。身体舒泰。奋身干语。霡霂流汗。热渴缠逼。希遇清凉。复至寒时。还见如前。所说相状。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由于寒热,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在特别寒冷的时候,身体很不舒服,蜷曲着身体浑身战栗,寒冷逼身,希望得到温暖的阳光。或者观察到在特别炎热时,身体都舒展开,全身燥热,口干舌燥。满身流汗如下雨一样,又热又渴,希望能遇到清凉。过后到寒冷时节,又看到前边所说的现象和状态。观察到这些现象,心里便有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威仪。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行住坐卧。随一威仪。或时为损。或时为益。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四威仪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自己或者他人在行住坐卧时,随着一个威仪,有时候减损,有时候增益,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出现这样的观念: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的。

原文:云何寻思。内事触对。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触对。顺乐受触。领乐触缘。所生乐时。自能了别。乐受分位。如能了别。乐受分位。如是了别。苦受分位。不苦不乐受分位。应知亦尔。彼由了别。如是诸受。前后变异。是新新性。非故故性。或增或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寻即变坏。知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触对的时候,所出现的变异无常的之性?由于触到了顺心的乐受触,领受由乐触的缘所出生的乐受时,自然地就能了别到乐受的分位。就像能了别乐受分位一样,了别苦受分位也是这样,了别不苦不乐受的分位同样是这样。由于了别了这三种受的前后变异,受不断地更新变化,不是如最初那样的一成不变,三种受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各种受只是暂时而有,突然现前,不久就变灭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杂染。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不染污心。又能了知。彼心相续。由诸烦恼。及随烦恼。于前后位。趣入变坏。不变坏性。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心由杂染。所作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由于杂染,所造成的变异无常之性?能了知先前所生起的杂染心,或者是有贪心,或者是离贪心;或者是有嗔心,或者是离嗔心;或者是有痴心,或者是离痴心。又能了知随着每一种随烦恼所生出的染污心,也能了知随每一种随烦恼所生出的不染污心。又能了知杂染心相续地,由诸烦恼及随烦恼,前后顺次进入变坏和不变坏之性。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出生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为什么呢?心由于杂染所生出的变异,现前可以观察得到。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疾病。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无疾病。安乐强盛。后时观见。或自或他。遭重病苦。触对猛利。身诸苦受。如前广说。复于余时。还见无病。安乐强盛。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由于疾病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由于观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先前并无疾病,身心安乐强健,后来又看见自己或者是他人遭受了严重的病苦,病的很厉害,感受非常痛苦,再过后却观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又没病了,身心安乐强健。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终殁。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今时存活。安住支持。复于余时。观见死没。唯有尸骸。空无心识。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云何观察。内事青瘀等。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死已尸骸。或于一时。至青瘀位。或于一时。至脓烂位。如是乃至。骨锁之位。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在死亡上,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他人当时还存活着,安稳住世,又在后来发现他死亡了,只剩下了尸体,却没有了心识。观察到这个现象以后,心里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内身事在尸体青淤等等位,所出现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已经死去的尸体,在一时间出现青淤肿胀的现象,一时间尸体出现脓肿溃烂的现象,最后只剩下了一堆骨头。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生起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内事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坏。无常之性。谓由观见。彼于余时。此骨锁位。亦复不现。皆悉败坏。离散磨灭。遍一切种。眼不复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数数改转。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释:如何观察内身事一切法都不出现,全部都灭尽了,所显现出来的变坏无常之性?观察身体在后时剩下的一堆骨头也都没有了,全部都败坏了,消散了,磨灭了,每一种色物,眼睛都看不见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为什么这样说呢?死后尸体的色相不断地发生转换,前后变异的现象都可以现前观察得到。

原文:如是且由。现见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种行观。察内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观察是已。复更观察。十六外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云何观察。地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此地方所。先未造立道场。天寺宅舍。市廛城墙等事。后见新造。善作善饰。复于余时。见彼朽故圮坼。零落颓毁穿缺。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如是色相。前后转变。现可得故。

释:如是,由现量所见的增上作意力,观察了十五种内事的种种变异无常之性,之后再接续观察十六种外事的种种变异无常之性。如何观察地事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此地所处之方所,先前并未建造道场、寺庙、舍宅、市场、城墙等等,后来在此地新建了这些建筑物,又在后来,看见这些建筑物破旧拆毁了,或者零落衰败坍塌了,或者被火烧毁了,或者被水冲倒了。观察到这些事情以后,心里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色相的前后转变,现前是可以观察得到的。

原文:云何观察。园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观见。诸园苑中。药草丛林。华果枝叶。悉皆茂盛。青翠丹晖。甚可爱乐。复于后时。见彼枯槁。无诸华果。柯叶零落。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园林变异无常之性?先前看见所有园林中药草、丛林、花果枝叶,全都是茂盛的,红花绿叶很是可爱,又在后来之时,却看见这些植物都枯槁了,再也没有花果了,叶子都零落下来,或者被火焚烧了,或者被水冲倒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山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观见其山。丛林蓊郁。耸石巉岩。复于一时。见彼丛林。巉岩耸石。雕残颓毁。高下参差。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山川山脉变异无常之性?在某一时间里看见山脉林木茂盛,山岩林立高耸入云,又在后一时间看见那个丛林林立的山岩凋零残毁,颓然欲倒,参差不齐,或者是被火焚烧,或者是被水冲倒,观察到这些事以后,心里便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水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诸河渎。池泉井等。涛波涌溢。醴水盈满。后于一时。见彼一切。枯涸干竭。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业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彼种种。殉利牧农。工巧正论。行船等业。皆悉兴盛。复于一时。见彼事业。皆悉衰损。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河水等等变异无常之性?先前某一时间看见诸河流、泉池、井等水流波涛汹涌,甘美的水盈满其中,在后来某一时间里,却见一切河流泉池全都枯竭干尽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所作业用的变异无常之性?在先前某一时间看见用来谋取世俗之利的农牧业、建筑科学各种技术以及世间里正当的演说辩论,还有船舶运输之业,都很兴盛,又在后来的某一时间,看见这些事业全部都衰落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库藏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库藏。一时盈满。一时灭尽。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饮食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饮食。一时未办。一时已办。一时入口。牙齿咀嚼。和杂涎唾。细细吞咽。一时入腹。渐渐消化。一时变为。屎尿流出。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库藏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种种库藏此时盈满,又在彼时消失灭尽,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饮食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种种饮食,此一时还没有做好,彼一时就做好了,此一时入口咀嚼,和着唾液慢慢地吞咽,彼一时饮食入腹消化了,然后就变为屎尿排泄出去,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乘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见种种乘。新妙庄严。甚可爱乐。复于一时。见彼朽故。离诸严饰。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衣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衣服。一时新成。一时故坏。一时鲜洁。一时垢腻。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车乘之事变异无常之性?在某一时间看见种种车乘还很新、很美妙庄严,令人爱乐,又在另一时间看见这些车乘腐朽衰败了,不美妙也不庄严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衣服之事变异无常之性?看见种种衣服,此时是新制成的,彼时变旧了、毁坏了,此时新鲜干净,彼时就充满污垢。观察到这些现象,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严具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诸庄严具。一时未成。一时已成。一时坚固。一时破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舞歌乐事。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舞歌伎乐。现在种种。音曲差别。异起异谢。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庄严之具变异无常之性?看见种种庄严之具,此时还没有制成,彼时就完工了;此时坚固,彼时就散坏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歌舞伎乐之事变异无常之性?观察正在演奏的歌舞伎乐,有种种的音声和曲调差别,此时起、彼时灭,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香鬘涂饰。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先观见。种种香鬘。鲜荣芬馥。后时见彼。萎悴臭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资具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未造已造。成满破坏。前后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香鬘涂饰所有变异无常之性?现前看见种种香鬘,荣华艳丽,香气四溢,后来又见香鬘萎黄,碎烂臭秽,看见这些现象,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资生之具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资生之具先前还未造就出来,后来打造出来了,用过之后又被破坏掉了,前后不断地变异,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光明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明闇。生灭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男女承奉。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或衰或盛。不久坚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光明变异无常之性?看见了种种明暗相的生灭变异,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男女互相恩爱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男女恩爱由盛到衰,由衰到盛,不能长久,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如是一切。外事诸行。前之六种。是所摄受事。后之十种。是身资具事。以要言之。当知其性。皆是无常。何以故。形相转变。现可得故。由如是等。如前所说。

释:如是这一切的外事诸行,前边六种是五阴身所摄受的事,后边十种是身体所需要的资具之事。总而言之,这些法其性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法的形和相的转变,是现前可以观察得到的,如前边具体所说的那样。

原文:诸变异行。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于内外事。如其所应。以变异行。观察一切。是无常性。由是因缘。于诸变异。无常之性。现见不背。不由他缘。非他所引。随念观察。审谛决定。即由如是。所说因缘。说名现见。增上作意。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彼诸色行。虽复现有。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微细故。非现所得。

释:由于有能够现前观察这些不断变异诸行的增上作意力的缘故,观察内事和外事就与变异无常之性相应,从诸行变异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由于这个因缘,对于诸行的变异无常之性,能够现前观察,不违背其变异无常性。现见的意思是现量所见,内外事一切法与无常性不相违背,一切法的变异不由他缘所起,不是外在因缘所引起的。

对于内外一切法无常性的观察和确认,能够随着自己的增上作意力来仔细审查,最后心得决定,由于有这样的因缘,就说现前观察是现见增上作意。也就是说由于有这样的现见增上作意力的缘故,观察诸行变异无常之性以后,那些色行虽然还在,但是却知道都是刹那生灭,灭坏无常的法。因为这些法非常微细的缘故,不是现前所观察得到的。

原文:故依现见。增上作意。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彼诸行。要有刹那。生灭灭坏。方可得有。前后变异。非如是住。得有变异。是故诸行。必定应有。刹那生灭。彼彼众缘。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诸行得生。生已不待。灭坏因缘。自然灭坏。如是所有。变异因缘。能令诸行。转变生起。

释:所以依着现见增上作意,应该正确地比度,而知色行的刹那生灭变异。如何比度呢?应该这样认知:诸行一定要有刹那的生灭,色行灭坏了,才能观察得到前后的变异,不是一直那样住着保持不变才能知道变异,因此说诸行一定应该有刹那的生灭。因为是众多的因缘和合才能出现的缘故,所以这些诸行才能出生,出生以后不用等诸行灭坏,其和合的因缘灭了,诸行自然就灭坏了。因此说所有的令诸行变异的因缘,能令诸行发生转变。

比度也就是比量,依现量见的正比度才能有真实的结果,即比度的依据是现量见,是事实,比度的结果才有可能是事实,否则就是不正比度,比度的结果就不真实,不可信赖。

色行是色法色蕴的运行,色行虽然是现前、现量可见,但是色法的刹那刹那生灭变异,由于禅定力和慧力不足,却不能现前而见,需要依现前如实所见的色行进行正比度。色法不断地生灭灭坏,色法才能存在和显现才有色行,前后变异才能有色行。如果色法不变异,就没有行,则法不存在。所以色行的刹那生灭变异,需要在现量见色的基础上正比度,才能证知正知。

原文:此是变异。生起因缘。非是诸行。灭坏因缘。所以者何。由彼诸行。与世现见。灭坏因缘。俱灭坏已。后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诸行。既灭坏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煎水等。最后一切。皆悉消尽。灾火焚烧。器世间已。都无灰烬。乃至余影。亦不可得。彼亦因缘。后后展转。渐减尽故。最后一切。都无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是故变异。由前所说。八种因缘。令变生起。自然灭坏。

释:这是诸行变异的现象生起的因缘,不是诸行灭坏的因缘。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从诸行与世间可以现见的灭坏因缘都灭坏以后,再也不会有相似法生起这个现象上看得出来,但不是所有的法都不生起。有的诸行灭坏以后,一切法就都不会生起了,比如烧水,越烧越少,直至最后所有的水都消失不见了。

再比如三灾中的火灾,把器世间都焚烧了以后,连灰烬都不存在了,甚至连影子也看不见了。这也是由于因缘不断变异,使得诸行渐渐减少,直至都灭尽了,最后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器世间都灭尽,不是由于火灾的缘故而灭尽的。因此说诸行变异是由于前边说的八种因缘,使得变异现象生起,诸行自然灭坏。

诸行生起的因缘是法的变异,不是法的灭坏,灭坏以后就没有法,没有诸行了。诸行灭坏也代表无常和苦。

原文: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由灭坏行。于彼诸行。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得决定。于如是事。得决定已。复于他世。非所现见。诸行生起。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诸有情。现有种种。差别可得。或好形色。或恶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或富族姓。或贫族姓。或大宗叶。或小宗叶。或长寿命。或短寿命。言或威肃。或不威肃。或性利根。或性钝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别。定由作业。有其差别。方可成立。非无作业。如是有情。色类差别。定由先世。善不善业。造作增长。种种品类。

释:由于有这样的比度作意力的缘故,从诸灭坏行上,观察诸行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得出结论:诸行变异无常。对这些事作出决定以后,又对于前世和后世的诸行不能现见诸行的生起,所以应该正比度。如何比度呢?诸有情现前有种种差别是可以观察得到的,或者有好的相貌,或者有恶的相貌;有的是高贵的家族种姓,有的是低贱的家族种姓;有的是来自于大家族,有的是来自于小家族;有的长寿,有的短寿;有的说话威严冷肃,有的说话不威严冷肃;有的根性比较利,有的根性比较钝。

如是一切有情差别,一定是由其所作的业行有差别才可以成立,不是没有所作业行。如是有情的色相种类差别,一定是由先世所造作的善业和不善业的缘故,增长互相之间的种种品类差别。

正比度是根据已心得决定的现见,进行对比思量,如果不是根据现见,其所比对思量为不正比度,不正比度非智慧所摄,正比度获智慧。

原文:由彼因缘。于今自体。差别生起。不应自在。变化为因。何以故。若说自在。变化为因。能生诸行。此所生行。为唯用彼。自在为缘。为待余缘。如是自在。方能变化。若唯用彼。自在为缘。是则诸行。与彼自在。俱应本有。何须更生。

释:由于种种因缘,如今种种诸行的自体差别显现出来了,诸行自体差别的出现,其原因不应该是在于自在变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说自在变化是出生诸行的因,以此因所生的诸行,是只以自体的自在为缘,还是还需要其他的缘,这样的自在才能发生变化?如果是只以自体的自在为缘,那么诸行和其自在都应该是本来而有,既然是本来而有,还需要再出生吗?

原文:若言先有。自在体性。然后行生。是则诸行。不唯自在。为缘生起。若言自在。随其所欲。功用祈愿。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为因缘。非唯自在。若尔此欲。为有因耶。为无因耶。若言有因。即用自在。以为因者。此则同前。所说过失。不应道理。若言此欲。更有余因。是则如欲。功用祈愿。离自在外。余法为因。如是亦应。一切诸行。皆用余法。以为其因。何须妄计。无用自在。

释:如果说原来就有自在体性,然后诸行得生,那么这样的诸行,不是只有以自在为缘生起的。如果说自在能随其所欲,其功能作用需要通过乞求和发愿才能造化诸行,那么诸行也是以欲为因缘出生的,不是只有自在为缘。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欲是有因还是无因出现起用的?如果说是有因,是以自在为因的,这就有与从前所说的有同样的过失,这个理说不通。如果说这个欲的出现还有别的因,那就像欲的功用一样,是通过祈愿而实现的,离开自在还有别的法作为生起的因。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诸行都是以其他的法作为生起的因,如何还会虚妄地计着自在是因?

原文: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于有他世。诸行生起。获得决定。如是略由。三种增上。作意力故。寻思观察。内外诸行。是无常性。谓净信增上。作意力故。现见增上。作意力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于前所举。能随顺修。无常五行。已辩变异。灭坏二行。

释:由以上这些比度增上作意力的缘故,对于有前世和后世诸行的生起这件事,就会生起决定心和确定心。大略地由三种增上作意力,能寻思观察出内外诸行是无常性的,三种增上作意力分别是:净信增上作意力、现见增上作意力和比度增上作意力。对于前边所列举出的内外诸行,能够随顺修习五种无常行。以上就对变异和灭坏两种行辨别完毕。

当需要观行前世和后世的五蕴无常的时候,需要以现世对五蕴如实现量观行的基础上,正比度观行前世和后世的五蕴,以获得证知,所比度的二法应该是同类,非同类法则不能比度。以对当前的五蕴如实现量观行的基础上,可以正比度观行已经过去的五蕴,以及以后将会出现的五蕴,这样可以获得证知,对诸行无常能够心得决定,得以确认。

原文:云何复由。别离行故。观无常性。谓依内外。二种别离。应知诸行。是无常性。依内别离。无常性者。谓如有一。先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驱役他。作诸事业。彼于后时。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转得他奴。及所使性。于主性等。名为别离。无常之性。

释:如何又由别离行来观察无常性?依着内外二种别离,应该知道诸行是无常性的。依着内别离无常性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先前是别人的主人,他自己不是别人的奴隶和走使,自己能完全作主,也能驱使别人作诸事业。这个人后来不再当主人了,退失了主人之性,和非奴隶走使之性,转而变为别人的奴隶和走使之性,那么这个人对于主人之性等等,名为别离无常之性。

原文:依外别离。无常性者。谓现前有。资生财宝。先未变异。未为别离。无常灭坏。后时为王。盗贼非爱。及共财等。之所劫夺。或由恶作。加行失坏。或方便求。而不能得。如是等类。应知是名。由别离行。知无常性。

释:依着外别离无常性的意思是说,现前有可以资生的财宝,先前并没有发生变异,财宝还没有别离,没有无常变坏,后来就被国王没收了,被盗贼盗走了,被不是亲爱的人所劫夺了,成为别人的共同财产而流失了,或者是由于强力蛮力而弄坏了,或者是再想方便地求取而不能得到了。从这些现象上就应该知道,这叫作由别离行知无常性。

原文:云何复由。法性行故。观无常性。谓即所有。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于现在世。犹未合会。于未来世。当有法性。如实通达。如是诸行。于未来世。当有法性。如是等类。名为通达。法性无常。

云何复由。合会行故。观无常性。谓即如是。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于现在世。合会现前。如实通达。如是诸行。于现在世。现前合会。如是等类。名为通达。合会无常。彼于如是。内外诸行。五无常性。由五种行。如其所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获得决定。

释:如何再由法性之行来观察无常性?对于所有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在现在世还没有合会,在未来世应当出现的法性,能够如实通达。这些诸行,在未来世应当出现的法性,像这些等类,就名为通达法性无常。

如何再由合会行来观察无常性?如是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在现在世合会现前如实通达。如是诸行在现在世现前合会,像这样等类,名为通达合会无常。对于如是内外诸行的五种无常性,由五种行,如其所应该作的那样作意修习。由于多多修习的缘故,于无常性心就获得决定。

原文:如是由证成道理。及修增上故。于无常行。得决定已。从此无间。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诸行。皆是无常。是无常故。决定应是。有生法性。如是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当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行。如是复于。有漏有取。能顺乐受。一切蕴中。由结缚行。趣入苦行。

释:如是由实证之理,以及修行增上的缘故,心中对于无常性已经心得决定,从此以后就会无间断地趣入苦行的修行过程中。在修习苦行时,这样思惟:这些诸行都是无常,因为是无常的缘故,决定应该是有出生的法性。这些诸行既然是生法,就有生苦;既然有生苦,当知也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这样暂且由不可爱行,进入到苦行的修习阶段,再在有漏的、有所取着的,能够随顺乐受的一切蕴中,由观察结缚行,进入苦行的修习阶段。

通过观行证得诸行无常以后,心就会无间断地思惟三苦、八苦,趣入苦行。无间断地趣入苦行,就是意根与意识同时对于无常法心得决定,确认诸行无常,再共同证得诸行是苦。

原文:所以者何。以于爱等结处。生爱等结。于贪等缚处。生贪等缚。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忧苦。一切扰恼。纯大苦蕴。如是复于。有漏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蕴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诸蕴。粗重俱行。苦乐种子。之所随逐。苦苦坏苦。不解脱故。一切皆是。无常灭法。

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爱等结缚处生出爱等结缚,在贪等结缚处生出贪等结缚,就会招集生老病死忧悲愁苦,一切忧恼纯大苦就聚集起来了。如是再在有漏的,有所取着的,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一切蕴中,由不安稳行,进入苦行的修习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漏有取的,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一切诸蕴,与粗重烦恼共同运行,是苦乐种子所随逐之处,因为苦苦和坏苦是不解脱的缘故,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生灭法。

原文:如是行者。于能随顺。乐受诸行。及乐受中。由结缚行。趣入坏苦。于能随顺。苦受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苦。于能随顺。不苦不乐受诸行。及不苦不乐受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隐行。增上力故。于三受中。作如是说。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为。由无常行。作意为先。趣入苦行。

释:如是瑜伽行者,在能随顺乐受的诸行,及乐受中,由观察结缚行,进入观察坏苦行;在能随顺苦受诸行,以及苦受中,由观察不可爱行,进入观察苦苦行;在能随顺不苦不乐受诸行,以及不苦不乐受中,由观察不安稳行,进入观察行苦。如是由观察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稳行增上作意力的缘故,在三种受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诸所有受悉皆是苦。这叫作由无常行开始作意,是为了先进入苦行的观察中。

原文: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释:瑜伽行者又有这样的念想:我现在只有诸根,只有境界,只有从根境相触中所出生的诸受,只有能感受的心,只有假名的我和我所有的法,只有知见,只有假立之法可得,除此再也没有超过于此的更多的法了。同样地,我只有诸蕴可得,在诸蕴中没有常恒、坚住的主宰,或者说我是我,或者说为是有情,或者再把这些法说为是生者、老者、病者以及死者,或者说诸蕴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以及异熟生。由此道理显示出,诸行皆悉是空,其中没有我。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原文: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摄于四行。复以四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五行所摄。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苦行三行所摄。一结缚行。二不可爱行。三不安隐行。空行一行所摄。谓无所得行。无我行一行所摄。谓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释:行者又有这样的念想:所有诸行与其自体相,以及无常相、苦相相应,诸行也都是从缘而生,所以不得自在,不自在的缘故都不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进入无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种行,摄受四种行,又以四种行明了苦谛相:无常行由五种行所摄:一是变异行,二是灭坏行,三是别离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和会行。苦行是由三种行所摄:一是结缚行,二是不可爱行,三是不安稳行。空行是由一种行所摄受,就是无所得行。无我行是由一种行所摄受,就是不自在行。行者们由这十种行悟入四种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