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四谛相)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论著讲解 更新时间: 2025-07-02 19:49:15 阅读: 1

第一章 如何明了苦谛相(2)


原文:云何观察。园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观见。诸园苑中。药草丛林。华果枝叶。悉皆茂盛。青翠丹晖。甚可爱乐。复于后时。见彼枯槁。无诸华果。柯叶零落。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园林变异无常之性?先前看见所有园林中药草、丛林、花果枝叶,全都是茂盛的,红花绿叶很是可爱,又在后来之时,却看见这些植物都枯槁了,再也没有花果了,叶子都零落下来,或者被火焚烧了,或者被水冲倒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山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观见其山。丛林蓊郁。耸石巉岩。复于一时。见彼丛林。巉岩耸石。雕残颓毁。高下参差。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山川山脉变异无常之性?在某一时间里看见山脉林木茂盛,山岩林立高耸入云,又在后一时间看见那个丛林林立的山岩凋零残毁,颓然欲倒,参差不齐,或者是被火焚烧,或者是被水冲倒,观察到这些事以后,心里便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水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诸河渎。池泉井等。涛波涌溢。醴水盈满。后于一时。见彼一切。枯涸干竭。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业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彼种种。殉利牧农。工巧正论。行船等业。皆悉兴盛。复于一时。见彼事业。皆悉衰损。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河水等等变异无常之性?先前某一时间看见诸河流、泉池、井等水流波涛汹涌,甘美的水盈满其中,在后来某一时间里,却见一切河流泉池全都枯竭干尽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便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所作业用的变异无常之性?在先前某一时间看见用来谋取世俗之利的农牧业、建筑科学各种技术以及世间里正当的演说辩论,还有船舶运输之业,都很兴盛,又在后来的某一时间,看见这些事业全部都衰落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心里就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库藏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库藏。一时盈满。一时灭尽。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饮食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饮食。一时未办。一时已办。一时入口。牙齿咀嚼。和杂涎唾。细细吞咽。一时入腹。渐渐消化。一时变为。屎尿流出。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库藏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种种库藏此时盈满,又在彼时消失灭尽,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饮食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种种饮食,此一时还没有做好,彼一时就做好了,此一时入口咀嚼,和着唾液慢慢地吞咽,彼一时饮食入腹消化了,然后就变为屎尿排泄出去,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乘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见种种乘。新妙庄严。甚可爱乐。复于一时。见彼朽故。离诸严饰。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衣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衣服。一时新成。一时故坏。一时鲜洁。一时垢腻。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车乘之事变异无常之性?在某一时间看见种种车乘还很新、很美妙庄严,令人爱乐,又在另一时间看见这些车乘腐朽衰败了,不美妙也不庄严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衣服之事变异无常之性?看见种种衣服,此时是新制成的,彼时变旧了、毁坏了,此时新鲜干净,彼时就充满污垢。观察到这些现象,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严具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诸庄严具。一时未成。一时已成。一时坚固。一时破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舞歌乐事。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舞歌伎乐。现在种种。音曲差别。异起异谢。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庄严之具变异无常之性?看见种种庄严之具,此时还没有制成,彼时就完工了;此时坚固,彼时就散坏了。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歌舞伎乐之事变异无常之性?观察正在演奏的歌舞伎乐,有种种的音声和曲调差别,此时起、彼时灭,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香鬘涂饰。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先观见。种种香鬘。鲜荣芬馥。后时见彼。萎悴臭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资具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未造已造。成满破坏。前后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香鬘涂饰所有变异无常之性?现前看见种种香鬘,荣华艳丽,香气四溢,后来又见香鬘萎黄,碎烂臭秽,看见这些现象,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资生之具变异无常之性?观察资生之具先前还未造就出来,后来打造出来了,用过之后又被破坏掉了,前后不断地变异,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云何观察。光明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明闇。生灭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观察。男女承奉。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或衰或盛。不久坚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释:如何观察光明变异无常之性?看见了种种明暗相的生灭变异,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如何观察男女互相恩爱的变异无常之性?观察到男女恩爱由盛到衰,由衰到盛,不能长久,观察到这些现象以后,便有这样的念想:如是诸行,其性真是无常。

原文:如是一切。外事诸行。前之六种。是所摄受事。后之十种。是身资具事。以要言之。当知其性。皆是无常。何以故。形相转变。现可得故。由如是等。如前所说。

释:如是这一切的外事诸行,前边六种是五阴身所摄受的事,后边十种是身体所需要的资具之事。总而言之,这些法其性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法的形和相的转变,是现前可以观察得到的,如前边具体所说的那样。

原文:诸变异行。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于内外事。如其所应。以变异行。观察一切。是无常性。由是因缘。于诸变异。无常之性。现见不背。不由他缘。非他所引。随念观察。审谛决定。即由如是。所说因缘。说名现见。增上作意。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彼诸色行。虽复现有。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微细故。非现所得。

释:由于有能够现前观察这些不断变异诸行的增上作意力的缘故,观察内事和外事就与变异无常之性相应,从诸行变异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由于这个因缘,对于诸行的变异无常之性,能够现前观察,不违背其变异无常性。现见的意思是现量所见,内外事一切法与无常性不相违背,一切法的变异不由他缘所起,不是外在因缘所引起的。

对于内外一切法无常性的观察和确认,能够随着自己的增上作意力来仔细审查,最后心得决定,由于有这样的因缘,就说现前观察是现见增上作意。也就是说由于有这样的现见增上作意力的缘故,观察诸行变异无常之性以后,那些色行虽然还在,但是却知道都是刹那生灭,灭坏无常的法。因为这些法非常微细的缘故,不是现前所观察得到的。

原文:故依现见。增上作意。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彼诸行。要有刹那。生灭灭坏。方可得有。前后变异。非如是住。得有变异。是故诸行。必定应有。刹那生灭。彼彼众缘。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诸行得生。生已不待。灭坏因缘。自然灭坏。如是所有。变异因缘。能令诸行。转变生起。

释:所以依着现见增上作意,应该正确地比度,而知色行的刹那生灭变异。如何比度呢?应该这样认知:诸行一定要有刹那的生灭,色行灭坏了,才能观察得到前后的变异,不是一直那样住着保持不变才能知道变异,因此说诸行一定应该有刹那的生灭。因为是众多的因缘和合才能出现的缘故,所以这些诸行才能出生,出生以后不用等诸行灭坏,其和合的因缘灭了,诸行自然就灭坏了。因此说所有的令诸行变异的因缘,能令诸行发生转变。

比度也就是比量,依现量见的正比度才能有真实的结果,即比度的依据是现量见,是事实,比度的结果才有可能是事实,否则就是不正比度,比度的结果就不真实,不可信赖。

色行是色法色蕴的运行,色行虽然是现前、现量可见,但是色法的刹那刹那生灭变异,由于禅定力和慧力不足,却不能现前而见,需要依现前如实所见的色行进行正比度。色法不断地生灭灭坏,色法才能存在和显现才有色行,前后变异才能有色行。如果色法不变异,就没有行,则法不存在。所以色行的刹那生灭变异,需要在现量见色的基础上正比度,才能证知正知。

原文:此是变异。生起因缘。非是诸行。灭坏因缘。所以者何。由彼诸行。与世现见。灭坏因缘。俱灭坏已。后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诸行。既灭坏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煎水等。最后一切。皆悉消尽。灾火焚烧。器世间已。都无灰烬。乃至余影。亦不可得。彼亦因缘。后后展转。渐减尽故。最后一切。都无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是故变异。由前所说。八种因缘。令变生起。自然灭坏。

释:这是诸行变异的现象生起的因缘,不是诸行灭坏的因缘。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从诸行与世间可以现见的灭坏因缘都灭坏以后,再也不会有相似法生起这个现象上看得出来,但不是所有的法都不生起。有的诸行灭坏以后,一切法就都不会生起了,比如烧水,越烧越少,直至最后所有的水都消失不见了。

再比如三灾中的火灾,把器世间都焚烧了以后,连灰烬都不存在了,甚至连影子也看不见了。这也是由于因缘不断变异,使得诸行渐渐减少,直至都灭尽了,最后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器世间都灭尽,不是由于火灾的缘故而灭尽的。因此说诸行变异是由于前边说的八种因缘,使得变异现象生起,诸行自然灭坏。

诸行生起的因缘是法的变异,不是法的灭坏,灭坏以后就没有法,没有诸行了。诸行灭坏也代表无常和苦。

原文: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由灭坏行。于彼诸行。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得决定。于如是事。得决定已。复于他世。非所现见。诸行生起。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诸有情。现有种种。差别可得。或好形色。或恶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或富族姓。或贫族姓。或大宗叶。或小宗叶。或长寿命。或短寿命。言或威肃。或不威肃。或性利根。或性钝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别。定由作业。有其差别。方可成立。非无作业。如是有情。色类差别。定由先世。善不善业。造作增长。种种品类。

释:由于有这样的比度作意力的缘故,从诸灭坏行上,观察诸行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得出结论:诸行变异无常。对这些事作出决定以后,又对于前世和后世的诸行不能现见诸行的生起,所以应该正比度。如何比度呢?诸有情现前有种种差别是可以观察得到的,或者有好的相貌,或者有恶的相貌;有的是高贵的家族种姓,有的是低贱的家族种姓;有的是来自于大家族,有的是来自于小家族;有的长寿,有的短寿;有的说话威严冷肃,有的说话不威严冷肃;有的根性比较利,有的根性比较钝。

如是一切有情差别,一定是由其所作的业行有差别才可以成立,不是没有所作业行。如是有情的色相种类差别,一定是由先世所造作的善业和不善业的缘故,增长互相之间的种种品类差别。

正比度是根据已心得决定的现见,进行对比思量,如果不是根据现见,其所比对思量为不正比度,不正比度非智慧所摄,正比度获智慧。

原文:由彼因缘。于今自体。差别生起。不应自在。变化为因。何以故。若说自在。变化为因。能生诸行。此所生行。为唯用彼。自在为缘。为待余缘。如是自在。方能变化。若唯用彼。自在为缘。是则诸行。与彼自在。俱应本有。何须更生。

释:由于种种因缘,如今种种诸行的自体差别显现出来了,诸行自体差别的出现,其原因不应该是在于自在变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说自在变化是出生诸行的因,以此因所生的诸行,是只以自体的自在为缘,还是还需要其他的缘,这样的自在才能发生变化?如果是只以自体的自在为缘,那么诸行和其自在都应该是本来而有,既然是本来而有,还需要再出生吗?

原文:若言先有。自在体性。然后行生。是则诸行。不唯自在。为缘生起。若言自在。随其所欲。功用祈愿。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为因缘。非唯自在。若尔此欲。为有因耶。为无因耶。若言有因。即用自在。以为因者。此则同前。所说过失。不应道理。若言此欲。更有余因。是则如欲。功用祈愿。离自在外。余法为因。如是亦应。一切诸行。皆用余法。以为其因。何须妄计。无用自在。

释:如果说原来就有自在体性,然后诸行得生,那么这样的诸行,不是只有以自在为缘生起的。如果说自在能随其所欲,其功能作用需要通过乞求和发愿才能造化诸行,那么诸行也是以欲为因缘出生的,不是只有自在为缘。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欲是有因还是无因出现起用的?如果说是有因,是以自在为因的,这就有与从前所说的有同样的过失,这个理说不通。如果说这个欲的出现还有别的因,那就像欲的功用一样,是通过祈愿而实现的,离开自在还有别的法作为生起的因。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诸行都是以其他的法作为生起的因,如何还会虚妄地计着自在是因?

原文: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于有他世。诸行生起。获得决定。如是略由。三种增上。作意力故。寻思观察。内外诸行。是无常性。谓净信增上。作意力故。现见增上。作意力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于前所举。能随顺修。无常五行。已辩变异。灭坏二行。

释:由以上这些比度增上作意力的缘故,对于有前世和后世诸行的生起这件事,就会生起决定心和确定心。大略地由三种增上作意力,能寻思观察出内外诸行是无常性的,三种增上作意力分别是:净信增上作意力、现见增上作意力和比度增上作意力。对于前边所列举出的内外诸行,能够随顺修习五种无常行。以上就对变异和灭坏两种行辨别完毕。

当需要观行前世和后世的五蕴无常的时候,需要以现世对五蕴如实现量观行的基础上,正比度观行前世和后世的五蕴,以获得证知,所比度的二法应该是同类,非同类法则不能比度。以对当前的五蕴如实现量观行的基础上,可以正比度观行已经过去的五蕴,以及以后将会出现的五蕴,这样可以获得证知,对诸行无常能够心得决定,得以确认。

原文:云何复由。别离行故。观无常性。谓依内外。二种别离。应知诸行。是无常性。依内别离。无常性者。谓如有一。先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驱役他。作诸事业。彼于后时。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转得他奴。及所使性。于主性等。名为别离。无常之性。

释:如何又由别离行来观察无常性?依着内外二种别离,应该知道诸行是无常性的。依着内别离无常性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先前是别人的主人,他自己不是别人的奴隶和走使,自己能完全作主,也能驱使别人作诸事业。这个人后来不再当主人了,退失了主人之性,和非奴隶走使之性,转而变为别人的奴隶和走使之性,那么这个人对于主人之性等等,名为别离无常之性。

原文:依外别离。无常性者。谓现前有。资生财宝。先未变异。未为别离。无常灭坏。后时为王。盗贼非爱。及共财等。之所劫夺。或由恶作。加行失坏。或方便求。而不能得。如是等类。应知是名。由别离行。知无常性。

释:依着外别离无常性的意思是说,现前有可以资生的财宝,先前并没有发生变异,财宝还没有别离,没有无常变坏,后来就被国王没收了,被盗贼盗走了,被不是亲爱的人所劫夺了,成为别人的共同财产而流失了,或者是由于强力蛮力而弄坏了,或者是再想方便地求取而不能得到了。从这些现象上就应该知道,这叫作由别离行知无常性。

原文:云何复由。法性行故。观无常性。谓即所有。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于现在世。犹未合会。于未来世。当有法性。如实通达。如是诸行。于未来世。当有法性。如是等类。名为通达。法性无常。

云何复由。合会行故。观无常性。谓即如是。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于现在世。合会现前。如实通达。如是诸行。于现在世。现前合会。如是等类。名为通达。合会无常。彼于如是。内外诸行。五无常性。由五种行。如其所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获得决定。

释:如何再由法性之行来观察无常性?对于所有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在现在世还没有合会,在未来世应当出现的法性,能够如实通达。这些诸行,在未来世应当出现的法性,像这些等类,就名为通达法性无常。

如何再由合会行来观察无常性?如是变异无常、灭坏无常、别离无常,在现在世合会现前如实通达。如是诸行在现在世现前合会,像这样等类,名为通达合会无常。对于如是内外诸行的五种无常性,由五种行,如其所应该作的那样作意修习。由于多多修习的缘故,于无常性心就获得决定。

原文:如是由证成道理。及修增上故。于无常行。得决定已。从此无间。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诸行。皆是无常。是无常故。决定应是。有生法性。如是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当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行。如是复于。有漏有取。能顺乐受。一切蕴中。由结缚行。趣入苦行。

释:如是由实证之理,以及修行增上的缘故,心中对于无常性已经心得决定,从此以后就会无间断地趣入苦行的修行过程中。在修习苦行时,这样思惟:这些诸行都是无常,因为是无常的缘故,决定应该是有出生的法性。这些诸行既然是生法,就有生苦;既然有生苦,当知也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这样暂且由不可爱行,进入到苦行的修习阶段,再在有漏的、有所取着的,能够随顺乐受的一切蕴中,由观察结缚行,进入苦行的修习阶段。

通过观行证得诸行无常以后,心就会无间断地思惟三苦、八苦,趣入苦行。无间断地趣入苦行,就是意根与意识同时对于无常法心得决定,确认诸行无常,再共同证得诸行是苦。

原文:所以者何。以于爱等结处。生爱等结。于贪等缚处。生贪等缚。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忧苦。一切扰恼。纯大苦蕴。如是复于。有漏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蕴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诸蕴。粗重俱行。苦乐种子。之所随逐。苦苦坏苦。不解脱故。一切皆是。无常灭法。

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爱等结缚处生出爱等结缚,在贪等结缚处生出贪等结缚,就会招集生老病死忧悲愁苦,一切忧恼纯大苦就聚集起来了。如是再在有漏的,有所取着的,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一切蕴中,由不安稳行,进入苦行的修习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漏有取的,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一切诸蕴,与粗重烦恼共同运行,是苦乐种子所随逐之处,因为苦苦和坏苦是不解脱的缘故,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生灭法。

原文:如是行者。于能随顺。乐受诸行。及乐受中。由结缚行。趣入坏苦。于能随顺。苦受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苦。于能随顺。不苦不乐受诸行。及不苦不乐受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隐行。增上力故。于三受中。作如是说。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为。由无常行。作意为先。趣入苦行。

释:如是瑜伽行者,在能随顺乐受的诸行,及乐受中,由观察结缚行,进入观察坏苦行;在能随顺苦受诸行,以及苦受中,由观察不可爱行,进入观察苦苦行;在能随顺不苦不乐受诸行,以及不苦不乐受中,由观察不安稳行,进入观察行苦。如是由观察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稳行增上作意力的缘故,在三种受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诸所有受悉皆是苦。这叫作由无常行开始作意,是为了先进入苦行的观察中。

原文: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释:瑜伽行者又有这样的念想:我现在只有诸根,只有境界,只有从根境相触中所出生的诸受,只有能感受的心,只有假名的我和我所有的法,只有知见,只有假立之法可得,除此再也没有超过于此的更多的法了。同样地,我只有诸蕴可得,在诸蕴中没有常恒、坚住的主宰,或者说我是我,或者说为是有情,或者再把这些法说为是生者、老者、病者以及死者,或者说诸蕴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以及异熟生。由此道理显示出,诸行皆悉是空,其中没有我。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原文: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摄于四行。复以四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五行所摄。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苦行三行所摄。一结缚行。二不可爱行。三不安隐行。空行一行所摄。谓无所得行。无我行一行所摄。谓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释:行者又有这样的念想:所有诸行与其自体相,以及无常相、苦相相应,诸行也都是从缘而生,所以不得自在,不自在的缘故都不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进入无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种行,摄受四种行,又以四种行明了苦谛相:无常行由五种行所摄:一是变异行,二是灭坏行,三是别离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和会行。苦行是由三种行所摄:一是结缚行,二是不可爱行,三是不安稳行。空行是由一种行所摄受,就是无所得行。无我行是由一种行所摄受,就是不自在行。行者们由这十种行悟入四种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