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成唯識論選講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論著講解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02:57 閲讀: 670

成唯識論第五卷講解關於意根的心所法 

原文:未轉依位。與前所說心所相應。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已轉依位。唯捨受俱。任運轉故。恒於所緣平等轉故。

末那心所何性所攝。有覆無記所攝非餘。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障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如上二界諸煩惱等。定力攝藏。是無記攝。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若已轉依。唯是善性。

釋:未轉依位,是指地前菩薩與凡夫,他們的意根,有十八個心所法,有染污。已轉依位,是指從初地菩薩開始,意根的心所法有二十一個,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意根的心行已經與善心所相應。沒有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四煩惱。

未轉依位,意根是無記性,已轉依已,意根是善性。因爲初地開始,意根已經轉變成平等性智了,不是原來的染污識性,所以意根的心所染污性就轉變了,由我性轉變成無我性。而無我性,其智慧就廣,心所就有五別境心所法:欲、勝解、念、定、慧。這個慧心所就比地前菩薩和凡夫的慧心所有所不同,智慧廣大,能緣就寬廣。有了五別境心所,意根的本事就增大了。

所以地上菩薩要根據自己的觀行,觀行自己的意根的心所法,來講法,地前菩薩和凡夫,就不好理解,心行不同的緣故。

就比如天人依據他們自己的心來講心的境界,我們人類就不好理解,心行不同的緣故。就好比人類說話,動物們不懂,因爲心行不同的緣故。各有各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越界。所以佛法是唯信乃入、唯信乃知,信爲道源功德母。無緣不能信,別人就沒辦法了。修行是一步一步地來,凡夫先斷我見,再明心見性。

意識心在凡夫位有五十一個心所法,貪嗔癡煩惱具足。在三果羅漢位,意識的心所法就減少,煩惱心所法消滅了。在入地以後的轉依位,意識的煩惱心所法會更少,逐漸轉變成全部是善性的。到了佛地,意識的心所法就會只有二十一個,五遍行、五別鏡、善十一。

所以修行,就是在逐漸改變六七識的心行,六七識的心行和體性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講心,要說明這個是講凡夫的心行,還是講賢人的心行,還是講聖人的心行,還是講佛的心行。 如果不說明,凡夫或者觀行不到的人就會說:不對,我的心不是這樣的,經典裡也沒有這樣說。因爲心心不同的緣故,都是依據自己的心所心行而說,不會超越於自己的心行來說話。

 成唯識論第四卷原文:(意根)未轉依位。恒審思量所執我相。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釋:地前菩薩和凡夫,屬於未轉依位,他們的意根是執我、思量我。已轉依位,就開始思量無我,在一切法上會思量其無我性,無生法忍慧越來越深利。所以衆生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