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成唯識論選講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論著講解 更新時間: 2025-07-03 05:40:55 閲讀: 0

成唯識論第三卷講解(4)


原文: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阿賴耶識。何法攝耶。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

釋:法有四種,這個法是指什麼法呢?這個法是指八個識所造作出來的法,八個識所共同運行出來的法。這些法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善法,第二種是不善法,第三種是有覆無記的法,第四種是無覆無記的法。

覆就是染污、覆蓋、遮障的意思,因為有染污,就能覆障真性,覆障真心,那麼這種法就有覆障、有染污、有遮障,能遮蔽真性、遮蔽善法,這就叫覆。第三種法叫作有覆無記的法,記是指善惡性,無記就是不善不惡性的法。第四種法是無覆無記性的,就是說造作出來的法,沒有染污,既沒有善性,也沒有惡性,是不善不惡、沒有染污的無記性。

八個識所造作出來的四種法,就包括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這四種。誰造作善法呢?善法和六識心相應,不善法也與六識相應,善不善法都和六識心相應,六識心有時候善,有時候就不善。有覆無記和第七識意根相應,凡夫的第七識意根有我貪、我慢、我愛、我癡,因為這些無明煩惱,祂就把阿賴耶識的功德性都執為自己的功德,這樣能覆弊、障礙了阿賴耶識的真相,也障礙了自己得解脫,讓自己長期處於生死輪迴中,苦惱不斷,所以叫作有覆。

那意根的無記性,是因為了別慧昧略,不能思索六識業行以及自己心行的善惡性,也不知道六塵境界是善是惡,以及結果是善是惡,第七識意根就不會說我要造善或者要造惡,因此意根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祂的運行就是無關善惡的無記性。

但是在初地菩薩以上,意根的心所發生了改變,煩惱去除了,有覆性就會消除一部分;而且智慧力也比其他眾生的意根增強了,尤其是知道了很多法都是第八識的功能體性,並不是自己的功能體性,其對法的執著性就減少了很多,因此就與善法相應一些,無記性就減少。到了佛地,意根就完全具有二十一心所法,與五別境和善完全相應。初地就相應一小部分,因為意根達到初步的無漏了,智慧力就增強,這時候就叫做智識。

無覆無記性,是指阿賴耶識心體所具有的體性。阿賴耶識是本來就解脫的心,因為祂沒有無明和煩惱,也就不會去執著任何一種法,沒有人我執,也沒有法我執,那就不能遮障自體的真實性,不能遮障其他心體獲得解脫,自身也不會迷惑顛倒,因此,祂是無有覆藏的心體。

祂從來不會起心動念去造作善惡業行,也不在六塵境界裡造作業行,不分別和揀擇六識所造作的是善業還是惡業,祂自身沒有染污的心行,沒有貪瞋癡煩惱,沒有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祂也沒有善心所,因此祂的心行是無記性的,無關乎善惡性,也就是無覆無記性的。阿賴耶識屬於異熟性,能讓眾生的業行,異時、異地、異類而成熟,成熟以後眾生就受果報。

原文:異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釋:異熟若是善性的,或者是染污性的,眾生的生死流轉或者是要滅除生死流轉,證得解脫,就不可能了。異熟識的異熟性如果是善法,或者是染污法,那麼眾生就不可能出現流轉六道的現象,也就不可能有六道的生死輪迴了,同樣眾生也不可能通過修行滅除六道生死輪迴苦。

為什麼這樣說呢?比如說異熟識的異熟性是善性的,第八識就只能配合七識造作善業,並且只記錄和收存七識造作的善業,未來也只能輸出善業業種,使得眾生只受善業果報,那麼眾生就不能在三惡道裡生死流轉了,六道輪迴的生死果報就不能具足現行了。

如果異熟識是善性的,前七識造作惡業的時候,祂就不能配合七識去造作惡業,比如殺人放火、誹謗三寶這些惡業,祂就不會配合去造作;另外即使配合造作了,七識造作了這些染污的惡業行,因為異熟識是善性的,祂就不可能記錄和收存惡業種,不可能把惡業種子收存下來,讓惡業熏染自己,那麼將來就不能實現惡業果報。

但是實際情況是,前七識不管是造作善業也好,造作惡業也好,還是造作不善不惡的業也好,阿賴耶識都不管這些,祂都要配合著造作,並且收存種子。收存種子以後,等到種子成熟的時候,祂就會輸出業種,讓七識受到應有的果報。

如果異熟識是善的,那祂就不可能輸送眾生惡業的種子讓眾生受惡報,多數的因緣果報就不可能實現了。即然眾生有六道輪迴的生死現象存在,有生死輪迴苦,都是依據所造的善惡業來受果報,那麼阿賴耶識就不應該是善性的,祂所配合造作的就不能都是善法。

再比如說阿賴耶識的異熟性如果是染污性的,祂就有染污心行,有貪瞋癡煩惱,祂就只能配合七識造作染污的惡業行,不能配合七識造作善業行。如果祂是染污性的,就不是善性的,那眾生的七識想要造作善業的時候,祂就不會配合去造作,善業就不能成就了。

另外退一步說,即使祂配合七識造作善業了,祂也不會給收存這些善業種子,祂也不會輸出這些善業的種子,那眾生造作善業就不能得到善報,而且最主要是七識沒有祂的配合,是不可能造善業的,那麼眾生就永遠也不能去除染污煩惱,永遠不能得解脫,生死流轉就永遠不能滅除了。

這樣的話,異熟識如果不是屬於善,就是屬於惡的話,那麼眾生要造作善業或者是造作惡業,祂就不能配合造作,善惡業也就不能成就,也就不能收存善業或者是惡業的業種,善業或者是惡業就不能熏染阿賴耶識,那麼眾生的生死流轉,或者是要滅除生死流轉苦,就不可能了。

現見眾生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不斷,生死流轉不斷,而且也有眾生通過修善,在不斷的去除染污煩惱,滅除了生死流轉苦,那就說明阿賴耶識的異熟性不屬於善的,也不屬於染污的。祂本身沒有染污性,也沒有善性,而是隨緣配合七識造作任何一種業行,那祂就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祂不屬於善的,也不屬於惡的,就能配合眾生造作善、惡和不善不惡的業行,把眾生的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都能夠記錄、收存,將來輸出就實現了眾生的因緣果報。

原文: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違故。應不與二。俱作所依。

釋:又因為阿賴耶識是善法所依止之識,也是染污法所依之識的緣故,才說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的,祂不是善性也不是染污性。如果阿賴耶識是善性,那麼善性與染污性相違背,就不能與染污業作為依止;如果阿賴耶識是染污性的,染污性與善性相違背,阿賴耶識就不能與善業作為依止,因此只要阿賴耶識是善和染污性的其中一種,就不能同時與善和染污作為依止,只能是讓善和染污兩種業之一來依止,兩種業行不能同時依止於阿賴耶識而現行運作。

而事實上,阿賴耶識是善和染污兩種業同時所依之識,這兩種業都能依靠著阿賴耶識而運轉,才能夠造就業行出來,善惡之法才能產生出來。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作為所依,那麼善法不能成就,惡法也不能成就,所以阿賴耶識是善惡法所依止的識,阿賴耶識就是無記性的。

若善染者,如果阿賴耶識是善的,或者是惡的,善和惡互相違背,那麼阿賴耶識就不能與善法作依止,或者也不能與惡法作依止,祂就不是善法和染法同時所依止的識,不能為這兩種法同時作依止,那麼眾生的善惡業就不能同時造作出來了,可是眾生卻不是造善業就是造惡業,根本不會只造其中一種業,那就說明阿賴耶識不是善性和惡性的,而是無記性的,才允許眾生有時造善業,有時造惡業,阿賴耶識都會配合著造作出來。

如果說阿賴耶識是善性的,那麼眾生造作惡業的時候,祂就不能隨順眾生,配合眾生去造作惡業,惡業行就不能依止阿賴耶識而產生出來,那麼阿賴耶識就不是惡法所依止的識體。可是惡業眾生確實在造作惡法,惡法是怎麼造作出來的呢?就是阿賴耶識配合著輸送種子,並且自身的心所法也一起運行著造作出來的,那事實真相就是,阿賴耶識也是惡法惡業所依止的識體。所以說阿賴耶識不屬於善法,不是善性的,而是無記性的,否則惡業行就造不出來了。

如果阿賴耶識是染污性的,那麼眾生造作善業的時候,祂就不會隨順著眾生去造作善業了,眾生的善業就不能夠成就,可是眾生卻能夠造作善業出來,那說明什麼呢?說明阿賴耶識還是隨順著眾生,輸送種子,運用心所來配合造作善業,那麼阿賴耶識就不是惡法染污性,不是染污性的,而是無記性的。

如果阿賴耶識是屬於善法,或者說祂屬於惡法,屬於兩者之一性質的,那麼祂就不能夠與善法或者惡法,都給作為依止,那就說明阿賴耶識屬於不善不惡性的,祂是無記性。這樣祂才能為眾生的善惡業都作為依止,善惡業依止於這個識,眾生才能夠造作出來善和惡的業行。

原文:又此識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無熏習故。染淨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無覆無記。

釋:又因為阿賴耶識是能被善染業所熏習的緣故,所以祂是無記性的。此識是所熏性故,意思是說阿賴耶識能被七識業種所熏染,存善業,就被善業所熏染,就會輸出善業種子,實現善的身口意行和果報;存惡業,就被惡業所熏染,就會輸出惡業種子,實現染污的身口意行和惡業的果報。

而阿賴耶識的本體是清靜無垢、常恒不變異的,可是祂要收存七識造作的業種,以實現眾生的生死相續,那麼收存了業種之後,業種就能熏染阿賴耶識,使得阿賴耶識具有了不垢不淨的體性,就不是本體的清靜無垢了,更有種子的無常變異性,就不是本體的常恒不變異了。

因為業種在其內要不斷的生滅變異,那就使得阿賴耶識裡所藏的善惡業不斷地轉變。什麼叫所熏染呢?因為眾生造作的業行不管是善的、惡的,還是無記性的,都會存到阿賴耶識裡,存到阿賴耶識裡以後,就使得阿賴耶識裡的種子有善染性了,也就是本來清靜的第八識含藏了染污生滅的業種,就使得阿賴耶識連同種子整體就成為不垢不淨的心體了。

種子存進心體裡去了,祂將來要再把種子輸送出來,以配合眾生造作善染業,這叫熏染。如果不存善種子,祂就不熏善法,那麼將來也不會形成眾生善業的身口意行和果報,眾生的善業也不能成立;如果祂不收存惡業種子,祂就不熏習染法,未來也不會輸出眾生的惡業種子,來配合眾生造作染污業,實現眾生惡業果報。如果祂不受染污法所熏,那祂就不會收存和輸出染污業種。那眾生的染污業種就熏不到祂,將來祂就不會輸送出眾生的染污種子,不會配合眾生造作染污業了。

可是祂確實是在隨順著眾生,或者造善業,或者造惡業,兩種業祂都隨順著造作。兩種業的業種都存到祂的心體當中了。祂確實在受著兩種業的熏染,將來就輸送出善業或者惡業的業種,就配合著眾生造作善業,也配合著眾生造作惡業,所以祂不屬於善性的,也不屬於惡性的,只能說明祂屬於不善不惡的無記這種性質。

如果阿賴耶識屬於善法或者染污法的話,就好象祂是極香或者是極臭的,那性質就是固定不變的了,不會再受香臭所熏而發生改變。如果祂是善性,類似於極香之法,那麼臭氣來了,祂就不受臭氣的熏染,祂永遠是極香的,那麼臭氣就不能存到祂的心體裡,將來祂也不會釋放臭氣的染污種子,眾生不會受到臭的惡報,同理香氣也熏染不到祂,祂就不會變得更香。

如果祂是染污性的,類似於極臭之法,那麼香氣來了,祂就不會存香氣的種子,也不會受香氣所熏,將來祂就不會輸送出香氣的種子,來受香的善報,同理臭氣也熏染不到祂,不會使祂變得更臭,因為祂已經不能夠再受熏染,已經達到極致了。

這就說明阿賴耶識不屬於極香臭性質,同理,也就不屬於善性的,也不屬於染污性的,只能屬於不善不惡的無記性。如果祂屬於善性,或者是屬於惡性,那麼眾生所造作的善行,或者是惡行,將來都不會有因緣果報,因緣果報都不成立,因為祂不受熏故。所以根據以上的這些立論,阿賴耶識唯是無覆無記性。阿賴耶識只能是無覆無記的,祂沒有善性和染污性,不屬於善性的,祂也不屬於惡性的。

原文: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

釋:覆謂染法,染就是染污之法,所謂的染污,就是不清靜,能遮蔽自心,不識真性,不見實相,因此能障礙聖道,不能取得聖果,那會永遠處於輪迴之中。

此識非染故名無覆。這個阿賴耶識沒有染污,沒有無明遮障,所以阿賴耶識是無覆的,祂不能覆障自己,不能覆蔽真性和真理,不能障礙自己顯現出真性和實相,也不障礙祂的聖性,因此是無覆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