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成唯識論選講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成唯識論第三卷講解(3)


原文: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互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運。無所希望。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刹那別緣。慧唯簡擇。德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釋:這個部份還是講阿賴耶識的心所法。“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這句話是講,為什麼第八識不是與五別境等心所法相應,就是說祂為什麼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祂為什麼沒有五別境心所法。什麼叫五別境心所法呢?五別境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五個心所法。

別境的意思是說,這五個心所法不是時時處處都能現行出來,是在個別情況下才能現行運作的,有很多時候是不現行出來的,所以才叫做別境。不像五遍行心所法必須是伴隨著八個識從始至終在運行不斷的,五別境很多時候是斷而不能現行出來的,是不能普遍存在於一切時一切法的。

為什麼第八識不是與五別境等心所法相應呢?《成唯識論》裡講是:“互相違故。”什麼叫互相違故呢?意思就是說第八識的行相與五別境心所法的行相互相違背,二者的行相具體分述如下。

欲心所,就是希望所樂事轉。這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的意思是說,現在心裡所沒有的,還沒有達到的那個境界,沒有擁有的境界,心裡是想要擁有,希望能夠實現心願,達到那個目標和心願。欲就是想、要、希望、計劃、打算,這就是欲。有所希望、有所希樂、有所要求、有所乞盼,這叫欲。希望現前還沒有的、不存在的人、事、物、理能夠得到,希望能夠擁有,希望能夠實現,這是欲的一個方面的內容。

欲的另一個方面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有的人、事、物、理,希望能夠消失,不再存在,希望能夠遠離,希望能夠捨棄,目前所擁有的境界,與我們的心相違背,不希望再繼續存在,可是卻存在著,與己不相捨離。欲就是想把這個境界給捨棄掉、丟棄掉、拋棄掉、離開、轉離,這是欲的兩方面內涵。

欲是誰擁有的呢,誰有這個欲心所呢?欲是六識心所擁有的,當六識現行出來的時候,有時就有欲心所的伴隨。六識心打算擁有一些境界,希望擁有一些境界,想要離開一些境界,這些都是屬於欲的方面,叫欲心所。有所希望、有所希樂、有所稀求、有所盼望,有所願望,這都是六識心所具有的欲心所。但是欲心所,不是常常出現的,是偶爾出現的,否則眾生的心裡欲望就太熾盛了,苦惱就太多了,尤其是眾生福薄,欲望根本就不容易得以實現。

那麼第八識有沒有欲心所呢?我們知道第八識的體性,沒有欲望,祂不做主宰,沒有希望、沒有欲求、沒有期盼。祂對一切法都是任運而行的,任運而行也叫做法爾如是,祂只是這樣的一個運行程序,祂的運作就是如此的。而祂也不對應於六塵境界,不了知六塵境界,因此祂也不會對六塵境界有欲求和貪求。

第八識對於一切法都沒有欲求、沒有要求、沒有所求、沒有希望、沒有打算、沒有願望,這是第八識的行相。尤其是對於六塵境界,第八識是不對應六塵境界的,因此祂肯定是不希望六塵境界如何又如何的,所以說祂沒有希求、沒有欲望、沒有期盼,也沒有打算,沒有任何一點點的願望。

那六識心想要成佛,第八識有沒有這個願望呢?這件事跟第八識沒有關係,祂與此法不相應,祂沒有這方面的心行和願望,對成佛之事,祂就沒有希求和願望,祂也不會去學佛,祂也不會去受戒、持戒、守戒,祂也不學任何一種法。相反六識心就想要出離生死苦,想要盡快成佛,而六識學這些佛法,都得依靠著第八識才能修學。第八識在一切法上的運作,都是任運而行,隨著業種,隨著因緣,隨著意根,法爾如是地就運行出來了,祂的行相就是如此,祂的體性功能就是如此,祂的運行程序也就是如此。

阿賴耶識從來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來運行著,祂沒有自已的希望、打算,欲求,都沒有,對於一切法祂都無所希求,祂不會說:“我要變生出一個身體,屬於我擁有;我不變生這樣的身體,而要變生那樣的身體;我要變生這樣的宇宙器世間,不變生那樣的宇宙器世間。”祂都沒有這樣的心行,沒有這些打算,沒有這樣的意願,祂什麼心行都沒有。

祂只是法爾如是的如此運作,作意於種子,輸出種子,實現業果,把種子輸送出去以後,就產生了萬法,按照某一個緣,某個業緣,來變生某一法,配合七識的一切活動。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沒有欲心所,沒有欲望和希求。

五別境心所法的第二個是勝解,什麼叫勝解呢?《成唯識論》裡說:“勝解印持。決定事轉。”印持就是把某一件事情某一法,印下來,有了烙印,並且受持了,就是說對這件事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並且能夠受持和運行運用。決定事轉,就是理解知道了到某件事情某一法就是如何的,心裡已經很堅定,不再懷疑了。

比如說看見一朵花,眼識和意識兩個識心都了知清楚了,於是就取了花兒的相,心裡印持下來了花兒的相,並且心得決定,這就是某某花兒。了解了花兒的相貌特徵,根據花的外表,花的顯色,花的顔色,花的形狀,花的表色,花的無表色,就知道了這是花,並且知道了具體是什麼花,花的品種等等內涵就都知道了。這樣就把整朵花印持於心,內心決定了,這就是某某花兒。

那麼看見一個人呢,六識心也印持下來了,這個是人,多大年紀,是男人還是女人,形態是怎麼樣,氣質如何,學問修養如何,外貌是如何,品行是如何,對他的言行舉止,就能夠勝解了,那麼就了解了、明白了,看清楚了,心得決定,內心沒有疑惑了,這就叫作勝解。決定了、肯定了就是這麼回事,就是某種法,就是這個樣子,這叫作勝解。

阿賴耶識有沒有這種勝解心所呢?《成唯識論》說:“此識瞢昧。無所印持。”什麼叫瞢昧呢?意思是其心昧劣無知,不能作於了別,這是指阿賴耶識不了別六塵境界,不知六塵境界的體性。所謂的瞢昧就是不懂,禪宗裡叫作不會,不會六入故,祂對於六塵境界不會,不明白。因為祂不對應於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是六識所對應的,六識所了別的。阿賴耶識,不對六塵,不識六塵,不會六塵,不會六入。

“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對這一切法,阿賴耶識都沒有勝解。當我們遇見一個人,六識對這個人進行評判,進行勝解,進行印持的時候,內心就有一個決定性的概念,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但是阿賴耶識看不見這個人,也聽不到這個人的聲音,和這個人有關的所有信息,第八識都不了別,都不相應,因此對這個人,阿賴耶識祂就沒有勝解,不知道這是個人,是什麼人當然祂就更不知道了,什麼年齡、氣質、相貌、品行,祂都不了解,都不知道,這叫瞢昧。

無所印持,因此阿賴耶識就不能印持,不能決定,不能勝解,當然也沒有名言和思維了。對於一切境界,外邊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宇宙器間,所有的風聲鳥聲,香塵氣味,祂都沒有勝解力,祂都不對應。既使祂能夠變造出眾生的五陰身,對於五陰身祂也沒有勝解,祂不會說這是人的身體,該給祂造什麼樣子的,祂沒有這樣的概念。

雖然祂能變造出萬法來,萬法都是祂變造的,但是變造出來以後,祂也不了別,正在變的時候,祂也不知道變的究竟是什麼,祂只是根據業種輸出種子,任運而行,其結果是什麼,祂就管不了了。祂只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流程來運行,就像公式一樣,完全是公式化的。祂就那樣在每個刹那每個刹那地,每日、每月、每年都是這樣,按照公式、按照程序地運轉著,同時變造出一切法出來。但是祂也不知道變造的究竟是什麼,祂沒有一切法的概念,祂沒有勝解心所。

五別境的第三個心所法是念心所,念在《成唯識論》裡的定義是:“念唯明記。曾習事轉。”什麼叫明記呢?就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把這件事記下來了,心裡記住了;“曾習事轉”曾是曾經,已經過去了,比如我現在正說話,下一秒鐘,話說完了以後就過去了,這句話現在不存在了,就叫作曾,只要是過去了,就叫作曾;習,就是行和作,心裡對於所作過的事情,所經歷的一切人事物理,都能夠明明白白的記住和收存,還能想起和憶念,這就叫作念。

這個念心所是誰擁有的呢?誰有念心所法呢?那是意識所具有的,意識心的念心所相當的強,祂接觸什麼法,就能記住什麼法,過後就能回憶出來,而且能時常念著、想著、憶持著,這就叫記憶。意識有記憶的功能,為什麼有記憶的功能呢?因為有勝解,意識能明了一切法,了別一切法,分別一切法,然後就憶持不忘。

意識有了勝解之後,祂才能記住,接觸了一個人,祂就能記住這個人;了別了一種花,祂就能記住這種花,能記得自己看過什麼花,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景,花的狀態是什麼。意識勝解了之後,祂就能記住了。越勝解,勝解力越強,記憶就越牢。勝解力弱的時候,比如接觸到一種花,他心裡沒有概念,過後就可能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祂記憶的就弱,或者沒有記憶。

比如一個畜生,對於人類的事情,沒有勝解,牠就不會對人類的事情有記憶。比如一隻狗就喜歡大糞,可是主人告訴牠,那東西很脏不可以吃,牠對於脏的概念內涵不懂,沒有勝解,就可能還會想方設法地去吃大糞,牠對此事沒有記性。比如小孩子,他的勝解力差,記憶力就弱,做過的事情,經歷過的人事物,就記不太清楚,記憶力就弱。長大以後,再回憶小時候一歲、兩歲、三歲那時候的事情,很多事情就回憶不出來了。

為什麼呢?因為小孩那個時候,對一切事物都不熟悉,他沒有接觸過多少人事物,不知道那麼多的名詞概念,他的勝解力就弱,勝解力弱,記憶就不牢固。他就回憶不了太小時候的事情,想不起來那時候的事情了。小孩很少回憶,老年人越老越愛回憶,這一輩子的事,每年每月經歷的事他都要回憶。所以說有了勝解的心所法,就有念心所法。他能夠很明白很清楚的把所經歷的人事物,都記住了。所以看一篇文章,越理解越容易記住,越容易背誦出來,不能理解就會死記硬背,很是苦惱。

阿賴耶識有沒有念心所呢?剛才講了,阿賴耶識因為祂沒有勝解力,一切的六塵境界祂都不相應,祂都不對應,那就沒有勝解,祂不明了六塵,不明白六塵,因此祂也不能記憶發生的事情。六識所經歷的一切人事物理,祂都不知道,不明了,因此祂就沒有記憶,不會回憶,不會回想,雖然祂能把六識經歷過的事情,作為業種收存起來,但不是祂本身直接記憶和想念的,所以阿賴耶識沒有念心所。

“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因為祂對於六塵境界的智慧力非常低劣,分別不了六塵,也就不明了六塵,因此就沒有記憶,不會記住六塵,那就不能回憶六塵了。阿賴耶識根本就不能了別六塵,祂就沒有記憶了,就像一朵花兒在目前,祂根本看不見,不知道有花兒的存在,祂當然就不能記得住花兒了,也就不能念著花兒了。

一個人在面前,祂看不見,祂怎麼能記住這個人呢?怎麼能心裡念著這個人呢?外面的風聲、鳥聲祂聽不見,就不知道有風聲和鳥聲,祂怎麼能記得住風聲鳥聲並且心裡念著呢?祂內心裡連這些風聲、鳥聲的概念都沒有,雖然這些風聲鳥聲都是由祂所產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但是祂沒有這些概念,因此祂也不能明了風聲和鳥聲,祂也不會記住這些聲音,也就不能憶念這些聲音了,因此阿賴耶識就沒有念心所。

第四個心所法是定心所,什麼叫作定呢?《成唯識論》裡說:“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意思就是說能把心念專注在一個境界上,叫作定,心定在一個境界上不動搖,一直是緣在一個境界上,沒有第二、第三、第四個境界,也許住在第二個境界比較輕微,沒有多少感知,但還是以一個境界為主。心定在一個境界上,專注於一個境界上,專是專門,注是傾注,把整個心識專門傾注在一個境界上,就叫作定。

是誰有定呢?六識心都可以有定,能把心念力、注意力、精力,全部集中在一個境界上,來作分別和了別。這得要通過訓練注意力才能集中,有的人不用通過特殊專門的訓練就能有定,那是前世修行的善根。有時候有的人覺得某件事非常重要,這個人要想考慮別的事情就考慮不了了,因為這件事太重要了,他不得不把心思定在這一個境界上,來專注地了別和思慮,根本不能放捨。

比如有些神經方面有疾病的人,對於某些事特別執拗,心心念念都是這一件事,根本就分散不了注意力,那麼為了對治他這種病症,就要想辦法分散他的注意力,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其它方面去,讓他對其它的事情感興趣,把他的注意力分散,他的精神狀態就能正常一些了。

所以定心所就是心的專注力,是六識所具有的功能體性。定主要是以意識心為主的定,五識也有定,也能專注不散亂,六識都能夠專注在一個境界上不散亂。禪定如果是修好了,心就越來越細致,能引發智慧的生起,而同時色身的覺受就很舒適,身心就會順暢愉悅。

第七識有沒有定心所呢?沒有得到甚深禪定的人,沒有轉識成智的人,第七識沒有定心所,因為第七識肯定要緣於所有的六塵境界,除了六塵之外的法塵,祂也能緣到,第八識變什麼,第七識就緣什麼,祂攀緣的範圍比較多,祂就定不下來,不可能專注於一境。但是通過修定,也可以訓練第七識減少攀緣,減少執著,讓祂不到處攀緣。祂如果不到處攀緣,只緣很少的法塵上,六識心就能定在一處,不散亂了。菩薩們修到一定程度,到地上菩薩的時候,第七識意根可能就會有定心所,佛地的第七識是完全與定相應,有定心所,有五別境心所。

阿賴耶識沒有定心所,《成唯識論》說:“此識任運,刹那別緣。”此識就是阿賴耶識,任運就是自然而然的隨著因緣而運行著,祂沒有自己任何一個心念、心行、打算、意見和想法,祂不做主宰,只是按照某種機制,按照固定的律則自然而然的運行著,法爾如是的這麼運行著。此識任運,刹那別緣,祂刹那刹那地隨緣到處緣於其他法,不能定在一處。如果祂定在一處,那麼其他的法,就不能現起,不能執持了。

阿賴耶識有幾個遍:祂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法,遍一切界,遍一切地。如果讓阿賴耶識定在一個境界上,那麼其他境界,祂就不能去執持和變現,其它境界怎麼辦呢?那就會消失了。如果哪個境界阿賴耶識不緣過去、不去維持的話,祂不去出生的話,那個境界就會消失。所以說,六塵境界任何一個法,都有阿賴耶識在執持著,那些法才能存在和運行,一旦阿賴耶識不管了,離棄了,那些境界全部都會消失,所以阿賴耶識沒有定心所,不能定於一處。

比如說阿賴耶識在給我們變色相,緣於色塵上,阿賴耶識如果只集中在一個色相上,不緣其他法,那麼聲音怎麼辦呢?祂就不能變現聲音,那麼我們就聽不見聲音了。祂不給變現的法就不能出生,即使出生了,也會消失不存在了,那我們六識該如何存在和運行呢?六識就沒有辦法運行,就不能了別六塵境界了。所以阿賴耶識不可能只專注於一個境界上,祂必須是同時緣於十八界,每一個界都有祂的存在,十二處上每一處都有祂的存在。而且世間任何一個法上都有祂的存在,祂都得緣過去。

比如說我們眼看色,能看十種色,面前十種色,二十種色,一百種色,這一百種色都得有阿賴耶識的運作維護,否則那些色就不能存在,我們就看不見了。阿賴耶識既然遍一切法,每一個法上都應該有阿賴耶識的運行。色有十種、二十種、三十種、一百種,我們聽的聲音,周圍一切的聲音不知道多少種了,周圍的氣味也不知道有多少種了,我們身上的觸塵更多,也不知道有多少種的觸塵。

這些法每一個法上都有阿賴耶識,祂都在維持著,執持著,這樣每一個法才能正常的存在,才能夠運行,我們才能夠了別到,才能過正常的生活。所以不可能讓阿賴耶識專注於一個境界上,否則祂就不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界,遍五蘊,遍一切法上了,因此第八識沒有定心所。

五別境心所法最後一個是慧心所,這個慧心所我們理解為有智慧性,因為有智慧,所以就能夠作一切的揀擇、權衡與取捨。所謂的揀擇,就是能夠分別、辨別、挑選,知道和明白此人事物理是好還是不好,彼人事物理是對還是錯,如何做才有利無弊,都能夠分別得出來,也能夠判斷得出來。有智慧才能作這樣的分別判斷,沒有智慧就不能夠分別、判斷、抉擇和揀擇。

比如說看色時,能作揀擇,那種色比較好,比較可心,就分別出來了,然後就對色進行取捨。慧再深些,還能把這些色再作微細分別,分析判斷色的來源,色的本質,色的組成材料,色的組合,色的加工制造,這些都能知道,這就是慧,因此才能有揀擇取捨性,認為這個事物好,那個事物不好;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這個理對,那個理不對;對一切法都有一定的思維、分析、判斷和揀擇性,這就叫作慧。

德,就是德能和功用,有慧就有德;沒有慧,心比較劣弱,就沒有德。智慧劣就愚癡,愚癡就不叫慧,那就沒有揀擇性了。愚癡人他就什麼也不能分辯出來,好壞,大小,高低,上下,都分別不清楚,那麼他就沒法作正確的揀擇,也沒法正常的生存。有慧心所法,就具有一定的揀擇性,能夠分別判斷出是非、善惡、對錯、高低、大小等等一切法。

六識肯定有慧心所了,因為六識能夠分別、辨別,能夠揀擇,意識心還能夠作分析、判斷、想象、思維、觀行等種種心理活動。六識知道六塵的善惡、是非、對錯、好壞,那麼慧心所就以第六識為主。第六識的智慧,會不斷地發生增減變化,有時慧強,有時慧劣,這也與業緣有關係。尤其是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懂得和證得如來藏法以後,第六識的智慧就能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深細,直到轉識成智,再具有唯識種智,最終就能具足究竟無上的甚深智慧,天上天下無與倫比。

當然學小乘解脫法也有小乘解脫法的智慧,會生出苦集滅道智,生出無生智和盡智,對解脫之法就有一定的抉擇力,會知道這個法能修到什麼程度,那個法能修到什麼程度,這個法是正確的,那個法是不正確的。有智慧產生以後,就能夠有一定的抉擇力了。那麼修學大乘法,意識心就更有智慧了,涉及到的佛法的範圍更廣泛和更甚深。

明心見性以後,對於阿賴耶識就有進一步的理解力和勝解力,對於一切法有很強的揀擇力。知道此法能讓人明心見性,彼法不能讓人明心見性,知道此法是講第八識體性的,彼法是講世俗法的虛妄性的。意識都能夠有一定的分別力、辨別力與揀擇力,對於善惡、是非以及各種義理認知程度、深廣度的揀擇、判斷力,就是慧心所法的德用。

六識有慧心所法,第七識也有慧心所法,只是第七識的慧比較劣弱,分別力不強,因為祂所緣太廣泛了,沒有定,心就不能定在一處,因此祂的分別慧就微弱,不能具體分別出六塵境界是什麼,第八識所出生的法塵究竟是什麼。

那麼阿賴耶識有沒有慧心所呢?《成唯識論》說:“此識微昧,不能簡擇。”這裡的昧,就是瞢昧、昧劣、昧略,阿賴耶識也有很重的瞢昧性,對六塵境界不清楚,不明白,分別不了,也揀擇不了,就是因為祂心的昧劣性。微昧,是說在對六塵的分別性上,阿賴耶識就沒有智慧、沒有抉擇力了,祂不能作六塵上的揀擇,不知道六塵境界的好壞、是非和善惡,對這些法不具備抉擇性,因此祂就不能只助七識作善而不助七識造惡。

雖然阿賴耶識沒有慧心所,祂不能分別六塵的是非、善惡、好醜、大小等等,但是阿賴耶識真正是有大智慧的,祂的智慧太廣大了,三界世間、十方世界祂都能夠運作變現出來,其智慧無與匹敵。但是為什麼祂卻沒有慧心所呢?前面已經說了,第一,祂不對應六塵,第二,祂對六塵既沒有勝解,沒有欲,也沒有念,也沒有定,當然祂就沒有慧了。因為祂不對六塵境界,祂怎麼能揀擇六塵呢?祂就揀擇不了,也就不能分別是非、善惡、大小了,這些都屬於六塵境界裡的法,對此祂就沒有揀擇力。

比如說阿賴耶識能夠緣業種,緣業種以後,就能依據業種變造宇宙、根身、器界,這是祂的大智慧性的體現,但是在這些方面祂也沒有什麼揀擇,不會說我要變造這樣的宇宙器世間和眾生的身根,不造那樣的宇宙器世間和眾生的身根;祂不會說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祂都沒有揀擇性。祂只是根據種業任運的來創造一切法,創造五陰身,祂都不會做任何的選擇。但對於六塵境界,什麼色聲香味觸法,是非好壞美醜善惡,祂都沒有揀擇力,祂不能了別,不能分析,也就判斷不了,因此阿賴耶識就沒有慧心所。

五別境心所法就講解到此,以上解釋了阿賴耶識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的原因,表明祂不與欲心所法相應,祂沒有欲;不與勝解心所法相應,對六塵境界祂不能勝解不能了解;祂不與念心所法相應,祂沒有記憶,不能憶念;祂沒有定心所,不能專注在一個境界上;祂沒有慧心所,沒有揀擇性,不能作選擇。我們的六識心常常要作揀擇,這個法是什麼樣的,那個法是什麼樣的,這個法是對還是錯的,是深的還是淺的,是廣還是狹,第六識常常就作這些揀擇。然後還作這樣的抉擇,我要學這個,不學那個,我要修這個法,不修那個法,因為祂有揀擇力嘛。

所以說學佛人修到一定的程度,他就有揀擇慧,有了擇法眼,知道這個法對,那個法不對,我應該修這個法,不應該修那個法,這時就說明他已經有了擇法眼,有了一定的抉擇力了。沒有修到一定程度時,就沒有擇法眼,也就沒有佛法修學上的智慧,他就辨別不了什麼法是正,什麼法是不正;他就選擇不了究竟應該學什麼,不應該學什麼,他就只能隨緣了,遇到什麼法就學什麼法,不管是對還是錯,他就會隨著學過去了。所以眾生還沒有修到有智慧有抉擇力的時候,也就沒法作揀擇,只能隨順著因緣和業力而修學佛法。

八識心王的五十一個心所法當中,除了五遍行和五別境心所法,還有十一個善心所法,就是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這是十一個善心所法。還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法,這就多了,包括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疑、惡見;隨煩惱二十: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還有四個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惡,有時屬於善,有時屬於惡的心所法,就是悔、眠、尋、伺。

阿賴耶識都不與這些心所法相應,意思就是說,阿賴耶識沒有善心所,祂不造善,阿賴耶識也沒有染污心所,祂不造惡,因此祂就沒有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祂不會現起煩惱,也不受的染污。阿賴耶識也沒有善惡不定的四個心所法,祂沒有悔、沒有睡眠、沒有尋、沒有伺。這些心所法都與阿賴耶識不相應,阿賴耶識沒有這些心所法,只有五個遍行心所法。剛才已經說了沒有五別境,現在再補充說明祂也沒有善十一心所法,沒有煩惱心所法,沒有不定心所法,只有五遍行心所法。

阿賴耶識沒有善惡性,祂既不造善,也不造惡,祂就沒有善染等這些心所法。為什麼沒有呢?《成唯識論》說:“此識唯是異熟性故。”第八識只是異熟性,成熟善惡業種,實現善惡業報,讓眾生相續不斷,果報不壞失。那麼祂本身就不能有其他心所法,就不能有善惡性,否則就不能受善染法所熏習,不能實現善惡業報。

阿賴耶識的體性,唯是異熟性故。什麼叫異熟性呢?就是說第八識祂能夠讓眾生的業種,異時、異地、異類而現行,異時、異地、異類而成熟。意思就是說,眾生的七識造作業行,阿賴耶識就刹那刹那收存種子,記錄業行,因緣成熟時,就要輸出業種,實現眾生業因果報。所以說阿賴耶識不間斷,如果祂一間斷,那麼六識造作的業行,祂就不能作記錄,不能收存業種了;祂不收存業種,將來這個果報就要成問題,眾生造業就沒有果報了。再者說,祂如果間斷了,眾生也就不能存在了,一切法也都會消失不見了。

因為阿賴耶識是不間斷的,祂就能把眾生一切的身口意行,都能夠記錄下來,收存種子。收存種子以後,祂能讓這些種子異時而熟,異類而熟,異地而熟,讓這些種子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另一類果報身上,來實現業因果報,這叫異熟性。祂能夠讓眾生所造的業種,異時而熟,異時而生,讓眾生的果報異時、異類、異地而實現,這就是異熟性。

所以阿賴耶識的心所法,只有五遍行心所法,沒有五別境心所法,也沒有善的心所法,沒有惡的心所法。就是說阿賴耶識既不造善,也不造惡,但是祂也不造作世俗法裡的無記業,比如吃飯、穿衣、走路、開車等等這些無記業行。總之,五十一個心所法都與第六識相應,有一部分與前五識相應,而不與阿賴耶識相應,阿賴耶識只有五遍行心所法。

六七識和前五識的心所法,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修到一定程度就能轉變了。修到聲聞三果時,心所法當中的貪愛和瞋恚等煩惱心所法就消失不見了,修到四果時我慢等煩惱心所法也消失不見了;修到初地菩薩時,六七識初步轉識成智,心所法就會有明顯的變化,其中意根的我見、我癡、我慢、我貪,這四種心所法就沒有了,意根由原來的十八個心所法,減少好多個,善心所法會增加,當然意根雖然與善心所法相應了,但是還不夠究竟,還有待於進一步增強善性。

而意根的慧心所法也要增強增大,因為祂也在逐漸與定心所法相應;又因為意根初步達到無漏,初步轉識成智了,祂對一些法就有了一定的勝解力,也有了念力,只是還不夠完善,不夠究竟徹底而已,包括祂也會有一定的欲心所,只是沒有意識心的欲心所明顯和強烈而已。這些內容很深細,地前菩薩很難觀察到,因為心中還有漏,無明還重,意識和意根還沒有轉識成智之故。

意識以及五識的煩惱心所法也減少了好多,其中六根本煩惱中貪、瞋、慢、疑、惡見斷了,沒有了,只剩下一絲無明煩惱故意保留著,沒有斷,為了留惑潤生之故。當然意識對於如來藏法還有法愛法貪沒有斷,對如來藏法的疑沒有斷盡,還有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沒有斷;而意識心的二十個隨煩惱都斷了,沒有了;意識心的不定心所法就轉變成善的心所法,沒有惡性的了,當然轉變還不究竟不徹底。

成唯識論第五卷中說,已轉依位,意根心所法與二十一心所法相應。初地菩薩轉識成智以後,意根的心所法就與五別境心所法有些相應了,也與善十一心所法相應,只是相應的程度還不夠徹底不夠圓滿,但是心所法肯定是改變了。所以如果要講心所法,就要說明是眾生什麼修行階位的心所法,是凡夫眾生的心所法,還是三果以上聖人的心所法,還是地上菩薩的心所法,還是佛的心所法,還是第八識的心所法,還是無垢識的心所法,這些都要標明,那麼學人心裡就能清楚了知了。

不是所有眾生的心所法都是相同的,因為眾生的煩惱大不相同,智慧性也大不相同,心所法就會有差別。地上菩薩已經斷了煩惱的現行,煩惱心所法也就不再現行出來了,而且六七識已經初步轉識成智,心所法肯定是要發生轉變的。

心所是識的助伴,是伴隨於識而現行運作的,就比如是識的拄杖一樣,識必須依靠著心所才能運行起作用,也就像是腿瘸的人,必須要依靠著柺杖才能行走。而心所法根本沒有種子,只要某個識一現前,這個識就以心所法的形式來運行,識都是以心所法的形式來運行的。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裡說,心所法是伴隨著識而運行的,是識的助伴。心所是沒有種子的,只是伴隨識出現的現行法,第八識裡不存心所法的種子,其祂幾個識也不存著心所法的種子。

意根和第八識所對應的不一定是六塵境界,但是這兩個識只要現行運行,就有心所法的運行。意根有煩惱心所法的時候,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在現行的同時,煩惱心所法有時也會同時現行運作,好幾個心所法都會同時現行運作。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