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三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55:51 阅读: 2941

第三十五章 如来藏杂谈

一、如来藏里的信息是共享的

如来藏都在互联网里,随时随地往外发布自己五阴的信息,一点也不保密。然后如来藏从另一个如来藏获取的信息,让意根知道了,意根就了别到那个五阴的信息,这就是众生之间的感应和互通的关系,也叫作如来藏信息共享。如来藏能随时随地摄取五阴身外界的一切信息,意根也能随时随地缘到六尘境界,对自己有用的,重大的信息,就要警觉意识知道,不重要的信息,意根自己就处理了,或者是不理,或者是存在如来藏里。

如果众生六识之间能够共享信息,没有隐藏,都是透明的,没有阴暗角落,就没有杀盗淫妄,那世界该有多好,活着该有多轻松愉悦。诸佛之间的心都是透明的,没有遮掩的,有神通的菩萨之间,心也是透明的,没有遮掩,这样的生命质量才是最高的。

二、诸法实相,是说在诸法生生灭灭当中,有个真实而永远不生灭的实相心存在。因为有这个不生灭的实相心存在,才值得我们无量劫去努力追求,坚定不悔地奔向佛道,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困苦,直至圆满成就佛道。如果没有这个实相心存在,那么一切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因为众生死亡后,就会一了百了,所修一切都会化为乌有。既然如此,我们学佛就没有用处,修那些善法也没有用处,因为善恶业都不能存种子,后世都将没有果报。

正因为有这个实相心存在,我们所修行的一切善法种子才能够得以收存,下一世以这个善业为基础,又能接续往上进修,那么学佛修行就功不唐捐。因为每个人实相心里所存的福德种子和业种千差万别,那么修行到成佛的时间,长短就不一,所受的业果报就不相同,因此离开实相心而修行,就犹如水中捞月。

阿罗汉们修行虽然证得五阴我空,没有证得如来藏实相心,但是都信佛语,首先都知道有个不空的所知依实相心存在,他们才能断我见,断我执,然后才敢灭掉自己,入无余涅槃。因为他们知道灭掉自己以后,还有个不灭的存在,不是断灭空。小乘是先知法住,后证果位和涅槃。知法住就是知道有真实的实体法存在,所以他们证果后,没有一个会谤大乘如来藏的,知道大乘如来藏的重要性。

这个实相心是如此的重要,没有祂就没有一切,了解和证知如来藏,就能破除无明,消除业障,了知越多,破除的无明越多,无明破尽,生死了然不相干,那就再也不用惧怕生死。其实菩萨们在证得真如时,就知道生死是一种假相,能了生死而不了,在一次次的生死当中,自由穿梭往来,度尽苦难众生,魔王一点办法也没有。

三、胡来胡显,汉来汉现。如来藏就像一面镜子,谁来照谁,一切法犹如镜中像,都是由如来藏如镜现像般地所显现出来的。大地山河犹如镜中像,色声香味触法犹如镜中像,镜外无物,心外无有一法。但是众生心不同,所现像也不同,因此一个像现出来,各人的心不同,就会生出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互相争执,互相纷争,世界就不太平。

昔有三人去印度朝拜观音菩萨,进入石洞中,三人面对同一观音菩萨像,由于修行道行不同,所见的像就有差别,一个人见的是观音菩萨的出家像,一个人见的是在家像,一个人见的是观音菩萨带帽像,且所见的身色也大不同。外相分都是相同的,各人看到的内相分却有差异,那就说明各人心的境界不同。

同样是一条河,人看是河水,天人看是琉璃,饿鬼看就是火焰,福德不同,所现的像就不同。可见像是唯识所变,八个识和合变出来的。众生修心,心变清净了,娑婆世界的土地就会变成黄金地,与极乐世界不差分毫。是心作佛,是心作饿鬼,心完美清净了,还用求生西方,又求生东方的吗?迷人修相,不修心,修得百劫不见相好。

四、有人说自性本来就有,不用找,众生本来就是一尊佛,还用找什么求什么,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妙用,因此不用找自性。如果不用明心见性,不用找到如来藏,如来藏本来就没有失去过,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这个论调完全背离修学佛法的宗旨。

如来藏就是众生本有的摩尼宝珠,是众生最宝贵的资财,虽然是本有,如果不找出来,仍然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就比如你家里的金银财宝,本来属于你所有,但是放在哪里不知道了,而你说不用找,我本来就有那么多钱财,我是个大富人,任我的财产埋藏在哪里都无所谓。那么你没有找到财宝,怎么能享用福德呢?那就与贫人一样靠打工生活,或者沿街乞讨过活,找不到金银财宝,你就不是富贵人,只是名义上的假富人。

同理,不找到如来藏,不明了祂,我们仍然不能真正地依止于祂,不能真正地皈依于祂,也不能了知祂更多的功能体性获得大智慧,也不能修学如来藏里所含藏的种子,那么无明缚不能去除,生死也不能了。如来藏的无量功德不挖掘出来,我们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只是名义上的佛,不是真佛,没有佛的德能。

如果说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我们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不用刻意去断除什么,那么下地狱受苦报也是如来藏的妙用,众生为什么不愿意在地狱里好好地享受这个妙用?杀人放火也是如来藏的妙用,为什么众生都不愿意这样做?造恶业也是如来藏的妙用,佛为什么给我们制定戒律,禁止造恶业?

即使不学佛的众生,也都有如来藏的妙用,三恶道众生也都有如来藏的妙用,都可以认可这个妙用,那么我们何苦来学佛修行呢?愚痴也是如来藏的妙用,也是佛性的显现,佛性也并没有失去,那我们是否愿意永远愚痴着,永远享受着佛性的这种妙用?如果不用断除愚痴,我们就会永处黑暗,苦患无穷。众生学佛,不明佛经的义理,胡乱任意地思惟想象佛法,以为究竟,自误然后再去误人,甚可哀怜。

五、戒本无戒,意思是说戒法是因缘所生的法,本来没有,因为娑婆世界众生的身口意不清净,心地染污,佛陀才制定了戒法用以约束弟子们的身口意行。如果没有五阴身,就不会用戒法来约束了,如果五阴修行以后达到清净无为了,也不用戒法来约束。另一方面来说,本心如来藏没有色身,没有身口意行,没有染污,根本也用不着戒法来约束,祂不受戒,不守戒,更不犯戒,是五阴色身需要受戒、守戒,有时要犯戒,所以说戒本无戒,戒是后天形成的,有生有灭的法,就是虚妄的法。

    六、六根互通的原理

比如大家在看手机屏幕上的字体,同时心里能够知道是什么内涵,而手能够触动屏幕翻页,知道看到哪里应该翻动屏幕了,然后心里又有想法,忍不住就会打字提问。明明是只有眼睛在看字体,其它几根却能互相配合,搞出一系列的活动。这说明一根动,六根都能动。

为什么六根都能动呢?其背后肯定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六根统摄在一起,虽然是各个不同的六根,实质还是一,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修到一定程度,六根是能够互通互用的,没有区别和障碍。

世尊在楞严经第五卷中说:(六根)在毕竟同中,生毕竟异。意思是说,六根之体本来是一个,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不守自性,欲向外求,故在一根之中,生出各个不同的六根。如果通过修行把六根都解开消去,那么最后一根也没有,全部是真如自性,别无少法,这样众生就住于本来之中,回归自性,不再流转。

七、只有如来藏能产生一切法,因为如来藏有一切法的种子,种子是能生义。第七识是产生六识的一个缘,一切法都是如来藏依第七识的无明和愿力产生出来的,没有第七识,如来藏自己什么法也不能产生。如来藏产生前六识必须通过第七识,第七识是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无余涅槃时才会灭去。    

八、涅槃不系缚任何一法,因为涅槃心没有主宰性,祂不攀缘一法,也不束缚一法。祂是一种随缘性的心,万法有因缘出生,祂就生万法,缘不具足时,祂就不生万法。所谓的缘就是业种以及业种现行的条件,比如家具的制成要有人工、木板、胶、油漆、铁钉以及工具等等,但是家具肯定不是这些因缘生出来的,而是如来藏藉这些因缘输出四大种子出生的,家具的最根本最基本是由四大种子构成的,只有如来藏有四大种子,能给予四大种子。万法的好坏,要看是善业种还是恶业种,如来藏不强行地变生什么,也不主宰生什么和不生什么,一切都看五阴造业的种子和缘,祂很会了别业种,从来没有错乱过。如来藏一点也不糊涂,祂没有无明,完全按照特有的规律而运行。

九、执著佛法到底好不好

关于执著,对于自我五阴的执著,四果罗汉以前都有;对于佛法的执著,没有修到大乘无学位的菩萨都有,灭了法执就成佛,八地菩萨修行达到无心无为,在佛法修证上还有很多法要修行,也没有断尽法执。

佛法是灵丹妙药,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指路明灯,是摩尼珠,是大宝聚,是生死海中的航船,是救命稻草,凡是好言都可以用在佛法上。各个佛经里已经说得很多很好很清楚了,也有极多的譬喻。佛法就是渡河的船,到岸才能弃船,众生在生死海中漂泊,如果不紧紧抓着船,掉到海中就会被淹死。没有得道的凡夫众生更应该抓着佛法,救自己的性命,以期离苦得乐。

凡夫人极大多数是不执著佛法的,执著佛法的人太少了,如果能执著佛法,就不会再执著自我、执著世俗法,造成生死轮回不断。执著佛法是好现象,都学通达了,贯通了,再把法执断尽,就能登上彼岸。如果还属于生死凡夫阶段,就不执著佛法,那肯定是要执著世俗法的,在佛法的修行上就要懈怠。一个身体懈怠心也懈怠的人,肯定不执著佛法,修与不修无所谓,修什么也无所谓,怎样修也无所谓,毫无疑问是这样。最初学佛修行,能执著佛法还是有很多益处的,贪佛法也是善贪,对自己只有益处、没有坏处。这样能把对自我对世俗的执著转移到佛法中来,把贪五阴自我贪世俗五欲六尘转过来,执著佛法贪佛法,心地就能得解脱,等到佛法通达了贯通了,再一步步去掉对佛法的贪和执著,然后才能成就佛道。

十、第八识是否属于识蕴

识蕴,主要指五蕴中的六识的蕴集作用和第七识的蕴集作用,都是生灭性的。因为蕴就是生灭性的造作,识蕴就是生灭无常无我的,空的。

第八识能蕴集业种,但是这种蕴集作用就像机械化的一样,是无心的,是法尔如是的作用,是法界的自动规则,没有人为的造作和安排,没有心行。所以第八识的蕴集作用不是生灭性的,不能归于五蕴的生灭的蕴集作用里。 

十一、佛为地上菩萨讲甚深的种子功能,也就是道种智,不特意为没有明心的凡夫众生讲甚深的道种智,也不会为声闻缘觉们讲甚深的道种智。所以佛说:“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这个凡,就是凡夫,愚就是二乘人,他们愚于大乘的实相法,没有般若智,更没有地上菩萨的道种智,因此甚深的如来藏法,佛不是为阿罗汉、辟支佛们来开演的,更不为凡夫而开演。

十二、四大禅病:止,作,任,灭。止:如来藏这个禅,不是把妄念止下来就有,不止就没有的,如来藏是本来就存在的,不管你心止与不止。

作:如来藏这个禅,不是通过修行而修出来的,而是本来就有的,不管你意识心如何折腾,如来藏天然就存在。

任:如来藏不是你把意识任心随意,随缘自在,不修福德禅定六度,就能找得到,寻觅得到的;如来藏虽然不是修出来,但是不修也是不能证得的。

灭:如来藏本来就存在,时刻在显现,时刻在起利用,不是你把意识心止灭、灭掉,如来藏才能显现和出现的。

十三、一切法都是真妄和合而生,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七转识。五阴世间里一切活动都是八个识共同和合运作的结果,菩萨的生活起居、学佛修行以及弘法利生,都离不开真,也离不开妄,众生永远都依赖于真和妄才能得以生存。有真,才能变现出妄,所以真很重要;如果没有妄,只有真,众生就不能存在,一切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妄也很重要。

七识心虽然是生灭变异的,但是也不能灭除,既然不能灭除,就要加以改造,改造好了,就成佛。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修七识妄心,破尽七识所有的无明,转化七识的所有染污,七个识由无明的识性转化成智慧性,转识成智以后,修行就圆满结束。所以修行的目的不是要灭掉七识,而是要转变七识,也不是要灭掉一切境界,而是要转变一切境界。三界世间一切的虚妄法都要转变成清净、纯净无杂染的,那就是佛的境界了。

十四、日用而不知,本心时刻刹那都在生起利用,只是众生由于无明不能了知,更不知祂是如何起用的。本心时时在用,祂自己知道如何去运作,如何去出生万法,祂会按照祂自己的运行规律去起相应的利用,不用我们去用祂去操纵祂。事实上我们也操纵不了,祂的运行规则里我们完全插不上手。但是在凡夫阶段,我们的本心现在都是在帮助我们造作染污的业行,造作很低俗的事业,造恶业的时候多,而祂自己却从来不抱怨这些。

相反佛的本心用的就很圆满,达到了极致。七识心越清净,本心用的就越好,越有智慧,用的越好;七识心越染污,本心用的就越不好。这个本心既然时时都在用,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找到祂,了知祂到底是如何用的,如何能用得更好,更完美,更究竟,如何能达到像诸佛世尊那样的用,这就是我们无量劫所追求的目标。

十五、每个有情众生都有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且本来就大放光明,时时都在起利用,维持和显现着万法,这样众生才能有正常的生命活动。不管众生执著不执著,不管众生有妄想无妄想,颠倒与不颠倒,本来面目都在清净地显现和作用着,根本不用把烦恼、妄想、颠倒都消尽才能证得祂。菩萨都是在烦恼当中觅得菩提,因为烦恼就是菩提显现出来的,有烦恼肯定有菩提,那就能在烦恼出现处找到菩提。

烦恼灭尽了就是阿罗汉,妄想颠倒灭尽了就是佛世尊。这都是修行证得菩提以后的结果和果报,六道生死业障的凡夫,在他们身上,同样有本来面目,照天照地,洞彻无碍,因此凡夫在烦恼当中证得本来面目,就不是凡夫了,以后才能慢慢断除烦恼,断除所有执著,去除颠倒妄想和染污,究竟成佛。

世尊刚一成道时就说: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不能证得。世尊的意思是说,众生本来就有本来面目,只是不能证得而已。而要证得,也非必把烦恼妄想颠倒都灭尽。

佛说,菩萨不离烦恼而证菩提。就是说菩萨们是在烦恼当中找到菩提心,找到菩提心之后,烦恼就会渐渐脱落,最后烦恼消失灭亡,习气也灭尽,无明也能断尽。没有证得菩提本来面目之前,不可能灭尽烦恼习气和颠倒妄想。

十六、如来藏不是相对待法,祂不与万法为侣,不与一切法相对。因为三界世间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灭,如来藏不灭。没有一切法存在的时候,如来藏照样能够存在,祂不依赖任何缘而有,不属于三界法,独尊于三界。三界里的法,都不能与如来藏相比对,所以如来藏当然是无对待法。而如来藏这个真,是绝对待的真,三界世间法当中没有一法与祂相对比、相比较,而三界外又无法,更没有与祂相对待的。

因此如来藏就是没有相对的绝对的真实法。世俗法当中的真是与假相对待的,相对待的真也是假的真,是有生灭的法,如来藏不是这样。如果认为如来藏不是真实的有,是假有,是因缘生的有,那么这个知见会让自己永处黑暗的深坑,不得出离。

我们学佛的目标是要找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实我,破除五阴为我的邪见,进而让五阴假我依止于真我如来藏,从而破除一切的无明,成就佛道。如果不开悟,不找到如来藏真我,就不能破除无明,更不能破尽无明,也就不能成佛了。我们仍然要处于无明当中,生死不断,苦恼不断。开悟找到如来藏,般若智慧就会生起来,有了智慧,就能解脱,就能成佛。

十七、如来藏没有来去,没有生灭,没有增减,没有垢净,但是祂所产生的法有生灭,有来去,有变化,有增减,有垢净。只有这一个心体没有生灭,其余都是生灭幻化的,包括应身佛、化身佛能出生,也能灭去,所有大菩萨的色身也能出生和灭去。所以佛和菩萨们到这个世间来,本身就是不生灭的如来藏和生灭的五蕴的组合体,佛菩萨就是在世间的生灭法中来来去去。因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就要接触这些生灭法,利用这些生灭法来广度众生。

如果没有这些生灭法,佛菩萨只剩下如来藏,那就无所作为了。单独一个如来藏的存在,就是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境界。佛经常告诫菩萨们不要取这样的涅槃,取了这样的涅槃,就不能成佛。佛自己永远也不取这样的涅槃,佛地的涅槃是无住处涅槃,心不住一法,也不住在涅槃里,而处处现身,随缘现出无量无边之多的色身五蕴,度化诸众生。而现出的色身五蕴就是有生有灭的,随时可以灭掉,灭掉以后,还会现出无数的五蕴身在十方世界利乐有情。

十八、佛法中的平等,是指每个生命体的如来藏真如心的体性是平等的,每个众生的真如如来藏体性都相同,没有差别,没有高低、大小、胜劣、强弱等等,与十方诸佛的真如心也是平等无差别的,体性清净,自体不污,不染六尘,能够平等地显现一切法,不分善恶是非好丑男女等相。真如体性虽然平等,但不妨所变现出的相的不平等,因为众生的业缘不同,业种不同,相就有不同;如果相上也要平等,那就是不平等的,违犯了因果律。平等心的真如心体依缘显现出不平等的幻相,这才是平等又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平等一如。一切不平等的相都是平等的真如理体,平等无差别,一体无二。

十九、即见处便有不见;居见闻之境而见闻不到;居思议之地而思议不及。此三句话都是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性,我们六识的见闻觉知也不触及如来藏,正符合心经中所讲的如来藏的空性体性。

第一句即见处便有不见。在我们眼根触色尘之处,眼识看到色尘的时候,就有个不见色尘的如来藏存在着,我们眼睛既见不到如来藏,如来藏无眼也不见色。

第二句居见闻之境而见闻不到。在我们见色闻声六识分别六尘境界时,有个如来藏,我们见闻不到,分别不到,因为如来藏没有六尘相,眼识就看不见色,耳识就听不见声,六识就不知六尘。

第三句居思议之地而思议不及。当我们思考、回忆、想象各种境界法尘时,有个如来藏,是我们六识思议想象不到的,因为如来藏是不可思议的,不能用情思意解的方式去猜测和想象祂,要如理如法地参究,依一定的轨则,去细心地寻觅,才能证得如来藏。

二十、楞严经中有一句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意思是众生都有见闻觉知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知性,当作真实,树立知六尘境界的知性为真,为常住不灭的我,能去到未来世,那么这种见解就是邪见,是无明的根本,那样就会流转于六道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如果我们通过观行,了知到这些见闻觉知性,都是生灭变异的妄心,不能常住,不能永远存在,也不是真实的我,心中就再也不认见闻觉知性为我了。这样的知见确立起来以后,就断了我见,将来就能断我执,证得无余涅槃。如果能在见闻觉知上,证得那个没有见闻觉知性的自性清净心,就证得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再确切地解释这句话,知见无见的意思就是说,在六识的各种知见上,同时有一个没有任何知见的本心如来藏,祂在背后一直在运作着;斯即涅槃,祂就是涅槃境界里的不生灭的本心如来藏,也就是涅槃心。

二十一、时间不是四大组成的实法,是与心不相应的行法,不是由如来藏直接出生的,是如来藏出生物质色法以后显现出来的一种假相,不是外尘,如来藏不能缘。只有把眼识意识生出来以后,才能依物质色法判断和了别时间。没有眼识意识时,比如睡觉时,意根也能判断时间,也是依如来藏出生的物质色法来了别判断。所以没有单独的时间这个法,也不属于外相分和内相分。意根也能了别不属于外相分和内相分的心不相应行法。

二十二、语言只是一个指头,不是如来藏本体,无论怎样说,说的本身不是如来藏,而是指头,语言可以指向如来藏,他人顺指就可以证得如来藏。我们面对着一幅画,语言可以随意表达,只是表达出来的都不是那幅画,但是他人可以根据语言描述,理解那幅画,认识那幅画,想象那副画。

所以说,他人证得如来藏用语言描述出来以后,自己可以理解,但不代表是自己证得的。只有自己亲自现前观察到了,不管能不能用语言描述,都是现量观察如来藏,都属于证悟了如来藏。所以语言虽然虚幻,可是有用,这是见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乃至于一切妄法,都是一种道具,都有用处。各种名相,都是指月之指,都是道具,都是通向如来藏的地图,也都有用。只是不要把地图画错了,把指头指错了方向。

二十三、涅槃是否是生灭法

涅槃的状态是如来藏幻化的,不是实有的,是通过修行得到的,不修行就没有涅槃状态,之后还要从涅槃状态出来。涅槃状态是会消失和改变的,这说明这种涅槃是有生有灭的,因此说涅槃也不真实,只有如来藏本体才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藏显示出来的寂静的涅槃性是真实的,但也是相对的真实,依如来藏本体才能存在。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都是先无后有,后天生出来的,因此是虚幻的现象,是生灭的现象。除了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有生,也是依无垢识本体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不是实有法;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都不能长久不灭,也是生灭变异法。只有如来藏显示的涅槃德是真实的,不变异的,不生不灭的。

把一个定义定错了,不至于影响证果,定义正确,也不一定能证果。证果与否,实修与否不在于概念的定义。四果阿罗汉还有不会讲法的,凡夫也有讲四果阿罗汉修证境界的,修行不在于如何讲法,而在于实证和心行。

二十四、众生能否度尽

一个如来藏对应一个众生,所以如来藏也叫作众生界。心经中说如来藏不生不灭,众生界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就是不变异,不生不灭就是永远不灭,所以如来藏的数量永远是固定的不变的,而且是无穷无尽之多。因为众生太多,如来藏太多,无法数得清楚,所以才说是无量数。

这么多数量的如来藏对应这么多的众生,众生是否能被度尽?只要众生界不再增加,佛菩萨越来越多,众生早晚都被度尽,再多也有度尽那一天,只是时间不定,无限长远,不可说不可说的无限长。众生都成佛时,没有可度的众生,诸佛住世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没有意义了,应该都会涅槃去了,诸佛们没有必要无事找事,十方世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后成佛的那些众生,修行非常省力,一尊佛护持着一个众生,修行就像做火箭似的。最后一批众生没有机会造恶业,无明业种消除非常快,不用度众生就能成佛,因为没有无明时就成佛了。

二十五、问: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不是说对如来藏法证悟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别?也就是对空性的证悟程度不同?

答:圣贤人包括声闻阿罗汉和缘觉辟支佛,还有菩萨和佛,叫作四圣,其中小乘初果二果是贤人,明心以后至初地菩萨之前是贤人。前两种声闻和缘觉人是小乘根器,不走大乘成佛之路,不参究大乘如来藏法,也没有证悟如来藏,只有大乘菩萨才能参究如来藏证悟如来藏,这是大乘菩萨与小乘声闻缘觉的区别。

佛所证得的无为法,是最究竟彻底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我执法执全部断尽,心中空空如也,连如来藏法也空也不执。证得大乘如来藏的菩萨是证得了如来藏这种出世间无为法,以后七识心也会越来越无为,像如来藏一样在有为法的造作中心行却是无为的,既有为又无为;而小乘声闻人是证得了五阴无我的我空,这是小乘的无为法;缘觉证得了十二因缘的缘起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是空,这也是一种无为法。之后声闻缘觉的心就要无所造作,七识也要无为,这种无为性与如来藏有所不同,如来藏是在一切有为法的造作心行是无为的,是不废有为的无为,而声闻缘觉是要废弃有为的那种无为,连成佛度众生这样最有意义的大事都不为,佛说为焦芽败种的无为。

声闻和缘觉证得的无为法是一种假相,是依真正无为的如来藏才有的,既不究竟也不真实,还把法相当作真实有的,把三界和六道当作真实有的法,把苦受当作真实有的。不知道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实质是没有的,都是如来藏性,所以他们证得无为法的层次很低。菩萨虽然证得了如来藏无为法,层次比声闻缘觉要高,但是由于修为程度不够,没有完全依止于如来藏,心行还不是完全的空和无为,也是不究竟的,只有佛才是究竟的彻底的无为。

有人说声闻缘觉也证得了如来藏,如果是这样,那么声闻缘觉也是菩萨,与菩萨没有区别,发心应该一样,愿力应该一样,都应该继续深入修行如来藏法,走菩萨之道,自利利人。可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菩萨道相违背,慈悲心没有发出来,害怕三界苦,害怕自己轮回,不肯继续修行,不肯救度众生,选择了入涅槃,完全不是菩萨心行。

如果声闻缘觉也证得了如来藏,那他们就应该知道如来藏在五阴身上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出生五阴身执持五阴身的,就不应该害怕有为法和三界苦而选择入涅槃,可他们对如来藏法完全无知,不知道五阴苦也是幻化的,不用害怕躲避。证悟如来藏应该能现前观察如来藏,如果只是听到如来藏的名字就相信有如来藏,那离证悟还有十万八千里。所以声闻缘觉绝对没有证悟如来藏这种无为法,而是证得小乘五阴无我和十二因缘这种无为法。由于证得无为法的不同,圣贤们才有大小高低不同的差别,菩萨们也因为证得如来藏的程度不同,而有智慧和果位上的差别。

外道也有无为法,修到四禅定的时候,就是不动无为,身心都不动,没有呼吸,没有脉搏,没有心跳,没有分别,没有心念;修到无想定,意识灭了,心更无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意识灭去受和想两个心所法,叫作想受灭无为。不做不行不动,就是生灭法的无为。

二十六、心不住法,明心见性,定慧一体,无有顿渐。

心不住法,一个是觉知的妄心不再把五阴十八界当作真实的我,不再把意识心的各种变相当作真实的我,在五阴的运行当中就能排除妄法,找到真实的如来藏,从而明心见性。另一个是,找到如来藏以后,发现祂根本不住在任何一法上,祂不知六尘境界,不知好恶、是非、长短,不识别任何境界相,包括定境法尘,祂总是如如自在,不动心念。

定慧一体,如来藏即在定,也在慧。定,是心永远不散乱、不攀缘、不动转、不动摇,祂对六尘不分别,不起心念,没有贪嗔痴。慧,祂没有无明,不愚痴,不愚于万法,含万法种,变万法,显现万法。而变万法、显现万法,是要有极大智慧的,我们觉知心七个识的智慧望尘莫及,永远也做不到。如来藏定慧同时具备于一身,就是定慧一体。无有顿渐,当我们找到如来藏的时候,当下就悟,悟是顿时悟,但离不开渐修。顿悟的前提是渐修,需要一点一点地累积福德定慧资粮,资粮满足了,才能顿悟。

二十七、六祖讲的坐禅,是七识妄心面对一切六尘境界,不着善恶境界相,境界虽然有好丑,而心不起非。真正的坐禅人,在各种境界上,只见真如自性这个禅心,而不着一切虚妄相。道人心在行走坐卧、语默言笑中,见的都是真如自性的起用,六根触六尘时,无非都是自心本性如来藏,这样念念打成一片,名为真如三昧。而尽管妄心着相,时时要分别一切法,真如自己却不着一切相,心本不动,性自清净。

尽管妄心见境思境,贪嗔炽盛,真如本心自不生念,每日二六时中,心常在定,从不起非,从不起念,此则名为那伽大定,也名为首楞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因此祂没有出定入定时,即为真定。而妄心定,有出有入,出即散乱,入则一心,妄心入的定还有心行有生灭,即非真定。 

楞严是一种最坚硬的宝,用它来比喻如来藏的不可毁坏、不可摧折的坚固性,楞严经中讲的楞严定就是指如来藏的如如不动性。如来藏常在定中,祂不对应六尘,从不散乱地攀缘六尘,也从不昏沉掉举,对于六尘无念、无觉、无知。如来藏的这种定,没有入时,也就没有出时,任何人事物都不能破坏祂的禅定,都不能让祂出定,不能让祂散乱和放逸。所以如来藏也就不用受戒和持戒,因为祂永远不犯戒。

想要证得这种楞严大定,就要通过参禅明心见性,证得如来藏,这样就获得楞严大定了,到这时最低是第七住位的菩萨,往后还有十住位,十个行位,十个回向位,十个地位,等觉菩萨,然后就是妙觉菩萨,最后就成佛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