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真义
第三节 菩萨正知正觉而证涅槃
经文:【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菩萨不畏生死救拔众生
菩萨证悟实相以后,渐渐就能具有了脱生死的智慧,渐渐解除对五蕴生死的恐怖,不再害怕在六道里陪着众生漂浮。菩萨知道,要成就自己未来的佛净土,就要广度众生、利乐有情,因此菩萨就敢发愿,用未来世无数个五蕴身来自利利他,不会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因为害怕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早早地就取了灭度,入无余涅槃。而菩萨不取无余涅槃,为了成佛,为了众生得度,依止于涅槃真心如来藏,不挂碍五蕴生死的烦恼,永远不灭掉五蕴身,不会出离三界躲避苦受。
菩萨也不害怕下三恶道度众生,知道三恶道是一个幻相,不妨就利用这个幻相来大作梦幻佛事。释迦世尊当菩萨的时候,由于大慈悲于众生苦的缘故,也经常下地狱去度众生,释迦菩萨是依愿力去地狱救度众生,没有造地狱业,也就没有地狱的业报,地狱的苦报不能加到菩萨的色身上;如果菩萨怜悯众生,发心替他们受地狱的苦报,他刚一发心,狱卒一棒过来就打死了,菩萨就从地狱里出来。
我们将来如果能遇缘,发心当一匹马,去度那些马类的同修道友,因为他们过去生造恶业,导致今世投生为马,可是得度的因缘成熟了,我们敢不敢去呢?很多人说不敢,不敢是正常的,因为自已还没有那个能力和魄力,心中还有很多后顾之忧。等到证悟以后,再修到一定程度有了那个能力,就有了那个胆量,那时,你即使投了马胎成了畜牲,也不会有其他马那样的苦报。就像释迦牟尼佛,为了去度堕在马中的五百位菩萨,应供到一个斋主家,结果斋主疏忽了供养,佛就吃了三个月的马麦;但同样是马麦,佛吃来其味胜过天馔妙食,因为佛的果报无比殊胜,无论什么饮食,吃到口里都是最美味的。菩萨不断精进修行,地地增上,果报也会越来越殊胜,为了救拔众生,就不会再畏惧生死了。
二、众生颠倒执妄为真
菩萨依着没有生死的如来藏,就没有恐怖了,慢慢地就会远离各种颠倒梦想,心得明慧。众生的颠倒总共有八种:(一)以苦为乐,以乐为苦;(二)把空当有,说有为空;(三)无常说常,常说无常;(四)无我说我,我说无我。这四条展开就是八种颠倒邪见。
佛最初开始说法时先讲世俗諦,告诉众生五阴苦、空、无常、无我,到佛临涅槃时讲大涅槃经,就讲真正的胜义諦——佛地的常、乐、我、净,表面看前后颠倒,实际都是真理,只是层次不同,都是用来对治众生的颠倒想的。众生把五阴苦当作乐,把无我的五阴当作我,把无常的识心当作常,把不净的色身当作净,对五阴贪爱不舍,这是四颠倒。
另外四颠倒就是,把佛地常乐我净的涅槃心,当作无常、无我、苦和不净。
(一)众生把无常当作常,执著不能去至后世的意识心为长久存在的真我。意识灵知心本为断续、生灭的,不可把捉,众生却当作永生不灭的真我,认为灵魂不灭,能去至未来世,执此为真实,成为常见外道,不出生死轮回。外道们不知有不生灭的如来藏实相之法,就执取断常见,认为死后断灭,一切皆无,或者认取灵知意识为永恒的常法,因此邪见而不得解脱。他们认为轮回的主体是灵魂,而灵魂就是生灭的意识心,佛说众生轮回的主体,却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他们所说的灵魂意识在五种情况下就灭了:睡着无梦时、昏迷时、无想定、灭尽定、死亡时,阿罗汉入涅槃时意识也灭掉了。既然灵魂是能灭的心,就不是轮回的主体,所以认为灵魂不灭,是外道的常见;认为众生死后一无所有,没有延续到未来世的不生灭心,这是外道的断见。这些都是颠倒的邪见。
(二)众生以无我为我,把非我的五蕴十八界,当作是我和我所,不知其刹那生灭变异,不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永远不生灭不变异,永远长存而无苦。因为众生内心有无明,就把这个五阴假我当成真实永远不变的我,于是为此造作了无量的身口意恶业,起心动念皆为五阴假我,起各种颠倒想,不断的维护自身的利益,都是把无我当作我,因此生死流转无穷。
(三)众生以苦为乐,生生世世流转在六道里,苦恼无量。因为无明,不知六道是苦,反以为乐,贪执、贪爱苦海不肯舍离,就像粪缸里的蛆虫不知臭秽。即使得到人身,忙忙碌碌活一辈子,也是苦多乐少。但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不觉为苦,反执苦受不肯舍离。众生习惯于苦,以苦为乐,不知苦諦,不知出离,都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遮障所致,这是受六道轮回苦的根源。要救拔他们,断除这些无明,只有宣讲佛说的解脱之理,有缘众生才能发起修道之心,才能远离颠倒得证解脱。
有一些学佛修行的人,虽然明白五阴虚妄的道理,但对自我五阴的执著一点没有减轻,临终舍报时,怎么也不肯舍离色身,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即使身心非常痛苦,也愿意保住濒死的色身,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有人为了获得钱財无恶不作,感招了那么多苦报,却仍然不愿舍离恶习。这些人皆因不知五阴本是苦、空、无常、无我,不知除此六道还有更自在的四圣法界,不知追求佛菩萨的殊胜境界。
(四)众生把不净当净,五阴世间,到处都是污秽肮脏,色身九孔常流不净。从头到脚、从皮肤到内脏都是细菌,眼泪眼屎、鼻涕鼻屎、口腔唾液都是细菌,皮肤以及皮肤里面的肉、筋、骨头、骨髓、血液、脑浆,都是细菌。佛说众生的身体就是一个活动的大粪桶,非常肮脏,五脏六腑,屎尿臭味,腥臊恶露。色身如此肮脏,众生不觉知,贪恋不已,迷执其中。七识心也肮脏不净,无量劫来的染污,贪嗔痴慢疑,无数的邪见烦恼,染污其心,久熏成种,众生却迷执其心,不知返照,就是因为无明。我们的无明太深厚了,要经过无量劫对佛法的熏修,一点一点地破除这些无明,无明破尽,就是一尊本来清净的无垢佛。
三、世尊为什么先说无我后说有我
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前,在大涅槃经里讲常、乐、我、净,刚成道时却讲苦、空、无常、无我,并不是前后说法不一。因为众生都有认五阴为我的邪见,因此邪见而不得解脱,佛就要先讲无我法,让众生断除有我的邪见,先解决生死问题。外道认为五阴中有我,或者认为灵魂不灭,能相续到后世,或者把定境中的各种意识心当作真实的我,佛为了破外道邪见,就要宣讲四圣谛法,让众生证得五阴无我。外道们说沙门瞿昙讲无我时,我们还能忍受。等到佛临涅槃时,讲常、乐、我、净,说无我这个法是世俗諦,胜义諦是有我的,佛地的真如心就是最真实的我,常不变异。外道们听后都迷闷了,说沙门瞿昙是颠倒说。
其实佛一开始讲无我,是为了破除外道五阴为我的邪见,然后佛才能讲真实法——佛地的大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我。佛为什么讲有我呢?因为佛的如来藏无垢识,就是完完全全究竟的我,有真实永恒的我性。无垢识里已经没有了生灭变异染污的种子,分段生死没有了,变异生死也没有了,这就是真常的我。佛的无垢识有二十一个心所法,能够单独成就一切事业,那个才是真真实实的我。外道们听说佛法里有个真我可求,不是修到最后成为一无所有的断灭,于是就纷纷都跑到佛那里来出家,随佛修学大乘法。
常乐我净的“常”,是说佛地的如来藏无垢识,祂没有变异生死和分段生死,没有生灭变异的无常种子,永远不再受熏和改变了,所以叫作常。众生的如来藏,还含藏着生灭变异的种子,分段生死没有了尽,变异生死更是潜伏着,还有极多的无明种子,所以不是常恒不变异的。众生的如来藏时时都在受熏,学了邪法受熏成种,学了善法也受熏成种,善恶种子不断的发生改变,根本不是常。
常乐我净的“乐”,是指佛地的无垢识,祂没有苦受,不对一切境界,舍离一切受,寂静无喧,那是真正的乐,是究竟的寂灭乐。世俗法的乐受总是伴随着苦受,只要如来藏含藏着有七识心染污和烦恼的种子,就不是无垢的,因为变生的七识心不清净、不寂静,就不是真乐。而无垢识的乐,离开一切相,处于清净寂灭当中,没有苦苦、行苦和坏苦。
常乐我净的“净”,是指佛地的无垢识究竟清净,断除了所有的染污种子,全部转变为清净的业种,断除了烦恼以及烦恼习气,断除了所有的无明,已经是究竟清净了。而众生的如来藏里,因为七识造的业种都存在着埋藏着,使得如来藏具有生灭的阿赖耶识性,八地菩萨以前的如来藏就是具有阿赖耶识性,表明里面含藏烦恼和烦恼习气种子。菩萨通过修行,清除阿赖耶识里的染污业种,存入清净业种,最后阿赖耶识才能转变成清净的、没有染污的无垢识。
佛讲了常、乐、我、净的真实法以后,外道头目就忍不住了,说瞿昙你讲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还能忍受,因为与我们的法差不多;现在你说常、乐、我、净,有我了,结果我们的弟子都到你那边出家,这我们就不能忍受,然后纷纷找佛去辩法,结果佛三言两语就让他们证果。佛一生说法,度了无数的外道,六师外道与佛较量的时候,有几亿个外道弟子,都被佛度过来了。
佛临涅槃的时候还在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里有很多是佛前世的弟子,事先在外道众中摄受弟子,最后都回归到佛法当中来,证了罗汉果和菩萨果。他们有的人证罗汉果非常快,佛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可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想证个初果不知有多难,很多人修行一辈子也不见踪影。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佛世的外道们多数是厌苦、有出离心的,禅定证量也很高,三十七道品已经修完,烦恼已经得到降伏,他们只要信受佛语,稍微思惟一下四圣谛理,就能证果。
但是外道们无论如何修行,如果没有佛的点化,不可能断我见,永远在六道中轮回。只要佛为他们开示,在禅定当中的是生灭的意识心,不是涅槃心,他们思惟一下认可,就断我见得法眼净,有的当时就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如果没有佛那关键的一句话开示,他们永远在六道里轮回,即使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入定享乐,福报一享尽,恶业现前,就到三恶道里流转受苦去了。因此,要想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一定要修学佛法,学阿含解脱道的四圣谛,学般若之理、明心见性之法。真正的佛法就是如来藏法,是究竟解脱的成佛之法。
以上是讲颠倒,众生还有梦想,都在生死大梦之中,开悟时就从生死梦中醒过来一点,但还没有彻底,只有佛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了,得到究竟的解脱,证得无上的大涅槃。凡夫众生生生世世都是在生死大梦里,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諸大菩萨们也都是跟佛一样大做梦中佛事。
四、三乘贤圣四种涅槃
众生无始劫以来长处生死大梦之中,浑浑噩噩,不知觉醒,菩萨明心证悟以后,才有了始觉智,从生死梦中开始慢慢觉醒,但还没有彻底;只有成佛才算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了,所以佛被称为究竟觉。菩萨知道这个世间如梦幻泡影,已经有所觉悟,虽然觉悟还不圆满、不彻底,但是再也不像凡夫众生那样完全迷惑颠倒,妄执五阴世间为真实有。所以菩萨证悟以后,渐渐地就对五蕴世间没有挂碍了。依靠这个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也就没有恐怖,就会远离各种颠倒梦想,最终证得佛地的究竟涅槃。
涅槃总共有四种:
(一)自性清净心涅槃,这是如来藏本身所具备的涅槃性。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如来藏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心体,祂不依其他法而出生,本来就在,永远也不灭,本身就是中道涅槃性。所以第一种涅槃就叫作自性清净涅槃,七住位菩萨明心开悟就证得了。
(二)有余依涅槃,是三果人和四果人所证得的涅槃。四果阿罗汉断除我执,断除对三界的贪爱,心得解脱,可是有色身在世间活动,仍难免有微小的苦受,这些苦受是依赖着阿罗汉的五蕴身而存在的,只要有五蕴身就有苦受。比如天热时,他们仍然会感觉闷热,仍然会躲避阳光的照射;天冷时仍然会感觉寒冷;蚊子叮在身上仍然会感觉痛痒;石头砸在身上仍然会觉得疼痛。色身所领受的这些苦都属于微苦,也叫作余苦,所以四果人所证得的境界叫作有余依涅槃。虽然如此,他们的心已经得解脱了,没有三界世间的贪爱,命终就有能力灭掉自己不再出生。心得解脱。未入无余涅槃,有寿命存在时,就是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四果阿罗汉断除我执,四住地无明都断尽,其中慧解脱阿罗汉必须等到寿命终了,才能灭掉自己的五蕴十八界,只留如来藏独在,这是不留而留;俱解脱阿罗汉可以随时灭掉五蕴十八界,只留如来藏独在。阿罗汉灭掉五蕴,苦受就没有了,因为没有五蕴,就不会感到苦受。剩下的如来藏,无受无苦,这种只有如来藏独存的状态,就是无余依涅槃。
辟支佛虽然是中乘圣人,智慧胜于阿罗汉,但舍寿后仍然要入无余涅槃,其五蕴存在时,就处于有余依涅槃境界。
(四)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是诸佛所证的处处解脱、处处无系的究竟圆满解脱境界。佛是究竟大解脱者,祂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住在一无所有的寂灭境界。佛虽然证得无住处涅槃,得到了究竟的解脱,但是佛不会像阿罗汉那样灰身泯智,无所作为。佛不会把自己的五蕴灭掉,独自住在寂灭境界,一无所用;佛仍然要用色身五蕴度化无量众生,而且还会用无量的五蕴身分身度化。
佛没有生死,不住生死,却可以随缘方便现出无量的生灭化身,只为利乐众生,解脱众生之苦。佛所现出的色身叫作解脱色,祂不被任何无明烦恼所系缚。阿罗汉所证的解脱里就没有色,没有五蕴色身,如果再现色身出来,仍然要有变易生死,所以阿罗汉的解脱是不究竟的。佛在无住处涅槃中,能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度群迷,在一个世界弘法的缘尽了,就到其他的世界现身,虽然在无量佛国土现色身,却一法也不住,所以佛证的是无住处涅槃。
佛四种涅槃都证得了,证得这四种涅槃,就彻底远离了颠倒梦想,成为一尊究竟圆满的佛世尊。阿罗汉的涅槃还不究竟,还有颠倒梦想,还没有从生死大梦中彻底醒来,还认为真有生死,因此就害怕生死,一心要入涅槃。阿罗汉虽然将五蕴身灭了,但他并没有真正解脱生死,只是把如来藏里的分段生死业消灭了,还有变易生死没有灭,生灭的种子还存在如来藏里。所以说他们的解脱不究竟,他们的涅槃不究竟,只有佛的大涅槃是究竟常乐我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