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心经真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0-11-29 11:35:42 阅读: 2678

第七章 大乘贤圣所证涅槃

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一节 如何证得无所得的如来藏心体

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前面已经讲过,“无所得”是指如来藏这个实相心一法也不得,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一律都不得,祂是真正无所得也无所着的心。菩萨们证得这个无所得的心,明心见性以后,就叫作菩提萨埵,就是已经觉悟的有情。如果没有证得这个无所得的如来藏心,仍然是凡夫菩萨,因为没有觉悟大乘菩提,就不是菩提萨埵。菩萨随着修行的深入,其觉悟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觉悟的内容越来越深、越广、越细,究竟圆满的觉悟,就是佛了。佛具足一切种智,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了知,全部都证得,却全部都不得而得。

如来藏为什么是无所得的心呢?上一章讲了祂无所得的体性,祂确实是无得的,一法也不得。这世间五蕴六尘万法,三界中的法,如来藏从来不得。为什么不得?第一、祂对六尘没有七识那样的见闻觉知性,没有七识那样的分别、了知性,因而对一切都没有觉受,没有受就不能得;第二、祂心中不念任何法,因此也就不得任何法;第三、祂没有贪求之心,心中不执取、不希求、不追求任何法,祂本身又是圆满具足一切法,并不缺少什么,因此就不需要从外得;第四,一切法对于如来藏来说都没有用,祂用不着任何一个法,不用就不得;第五,因为如来藏是空相的心,一切法都无处安置,无处可放,因此如来藏不得一切法;第六,如来藏心是清净的,如果有所得,心就不清净了。如来藏不得三界世间任何一法,也从来都没有得过什么,是一个真正清净的无所得心。

有所得都是有觉知的妄心体性,因为觉知心对一切法有欲求、有需求、有念想、有执取,可以用各种策略手段去抓取,才会有所得;一切法对于有觉知的心有用处,妄心能用一切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用得着一切法,所以妄心七识才是有所得的心。比如说钱财、家亲眷属、名声、权势、地位、田宅、房屋等等六尘境界,这些都是觉知心得,觉知心受用的,但对于如来藏来说就没有用处。即使是人间极富极贵的国王或王子,也是五蕴身做,如来藏不做国王太子,祂也不做官、不发财、不要名声、不搞财色名食睡。世出世间法一样祂也不得,就连佛的果位祂也不得,即使我们给祂起了名字叫作真如,祂也不得真如名,祂从不希求任何名声、权势、地位和果位。

如来藏不图名闻利养和财色名食睡,不图一切法,证得这个无所得的心,就是一个觉悟的菩萨摩诃萨。菩萨分为五十二个阶位,凡夫菩萨的十信位,主要修行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对三宝生起清净信,信自己也有真如佛性、也能成佛,具足清净信,十信位修完,进入十住位修行。

十住位刚开始主要修六度波罗蜜。初住位主修布施波罗蜜,为未来明心见性积累福德资粮。六度以布施波罗蜜为首要,为初住位的正修,布施波罗蜜能积累大乘证悟的福德,福德是修行的基石,以此就能踏上菩萨道的所有阶梯。二住位主修持戒波罗蜜,严持五戒八戒菩萨戒,无有毁犯,这样心就能逐渐清净下来,禅定就会出现,渐具菩萨的心性。三住位主修忍辱,不仅忍于人事的纷扰,更要忍于甚深的法义。四住位主修精进,对于布施精进修持,持戒精进修持,忍辱精进修持,禅定、般若也都要精进修持。

五住位主修禅定,这个禅定就是指四禅八定,也通外道的禅定,修到无论静坐及行走时,都能摄心一境,心不外缘,有此定力才有能力参禅、思考法义、观行取证。明心见性需要具备一定的定力,至少要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以此定力来做相应的观行、思惟和参禅,才能断我见和明心见性。一般学佛参禅人都把禅定当作禅来修,误以为打坐就是参禅,靠打坐修定就能开悟。实际上打坐修定,只能深入定境,定而不参,有定无慧。单纯修定只能让意识心静止下来,减少思虑,从而让身心得以休歇。真正的禅是指佛心——真如、般若、如来藏,祂是成佛的主体识,禅宗宗门就是参禅证悟这个禅心,通过参禅明了这个心,证得这个心,离开这个心就没有禅,也不是禅了。打坐静坐修的是禅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却没有般若这个禅,所以禅定是指四禅八定。五住位修禅定,具足了最基础的未到地定,就可以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观行成功就能断我见,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这样离明心见性就不远了。

六住位主修般若智慧,修学如来藏的般若之理,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以心经和金刚经为主,熏习般若正知见,六七八识的体性都要学习了解,明了真妄心的差别,为开悟明心做好准备,不至于悟错,把妄心当作真心来悟就误会了。六度都具足了,因缘时节一到,就能证得无所得的如来藏心,成为觉悟的有情,或者是能够觉悟有情的菩提萨埵。当我们断我见或者明心证悟如来藏的时候,就知道五阴本来虚幻,造作的业行也虚幻不真,三缚结一断,三恶道的业就消了,未来可以永远不下三恶道。但是菩萨因为慈悯众生,可以示现在三恶道里受生,以度堕落在三恶道的有缘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里修菩萨道时,就曾做过鹿王,所以菩萨都是以慈悲心而入三恶道的。

有个禅宗公案,讲的是沩山灵祐禅师开悟了以后,对弟子们这么说:百年以后,我要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菩萨明心见性以后,本来不下三恶道了,沩山禅师为什么要去做头水牯牛呢?他说:我做这头水牯牛时,在这头牛左胁下写“沩山僧某甲”。沩山禅师接着就问了:你们看看这头水牯牛,你们管牠叫水牯牛,还是叫沩山灵祐啊?如果叫作水牯牛,左胁下却写着沩山僧,如果叫作沩山僧,却是一头水牯牛,到底叫作什么为好呢?

那我们就想一想,沩山灵祐禅师是谁做的,水牯牛又是谁做的呢?到底叫什么?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懂了就开悟。水牯牛的左胁写着沩山灵祐禅师的名字,如果额头上再写一个沩山禅师前世的名字,每一世的名字都写在牛身上,就是把身上都写满了也写不完,因为过去有无量世的五蕴身,五蕴身不断变换,但如来藏却只有一个,从未生灭。

这是讲明心证悟以后,因为断了捆绑在自己身上的三恶道结缚,就不去三恶道受报了。三恶道的业如何消才快呢?只有证果开悟,获得无生忍或者是无生法忍以后消业才快。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恶业太多了,要是把那些恶业都用受报的方式消灭,永远也消不完,因为恶业太多了,造业的时劫也太久远了。一句诽谤三宝的语言一出口,就会在地狱受多劫的恶报,何况每个众生在一生里不知道要造多少身口意恶业。

我们修行得力证了果时,就会消去三恶道业。虽然不去三恶道受苦,但还是会重罪轻报,要在人中受一些余苦。再有其它的恶业,证得初地无生法忍时又消一部分,二地、三地、四地都在逐渐地消业,到最后所有的业都消尽,无明也断尽才成佛,有不善业就不成佛,无明就是业,等觉菩萨的无明断尽就成佛了。

菩萨明心开悟证个无所得的心,就叫作菩提萨埵,从明心开始一直到等觉妙觉都叫作菩提萨埵。这样十住位修行圆满了,证得如幻观;还要修行十行位,证得阳焰观;十行位修圆满了,再修十回向位,十回向位修完,证得如梦观,生起一分道种智,就进入初地。修完初地内容,又证得镜像观;之后进入二地,修完又证得光影观;之后进入三地证得如谷响观,然后,其无生法忍的智慧地地增上,最后成为等觉菩萨;等觉百劫修相好,圆满了以后就成为妙觉菩萨,这就是五十二个阶位。妙觉菩萨就在兜率内院等着因缘成熟,到人间八相成道,就成为究竟圆满的佛,菩萨道佛道修行就是这个次第。

菩萨要成为圆满究竟的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不精进,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实实在在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精进的话,就用不着那么长时间。你一天时间的精进,也许就跨越了一劫甚至更长时间,有人用一天时间就明心见性了,有人修了很短的时间就证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还有更快的,比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为等觉菩萨,龙女八岁就成佛,真是大精进。

精进的内容就包括菩萨的六度波罗蜜,以及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行。每一个层次的内容不修圆满,修行就停滞不前,果位也不会提升,就像十信位,有的人一劫就修完,有的人就得修一万劫甚至更长久。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条件不一样,修行的时间长短就不一样,所以这五十二个阶位,有人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过去了,有人就得足足用三大阿僧祇劫。

每个人的福德不同、智慧不同、禅定不同、修行的精进度不同,那么修行所用的时间长短就不同。比如说这个人内心非常的贪吝,他就不肯布施修福,一提布施,他就感到头疼不耐烦,甚至起嗔恚心,那么他就总处于信位阶段。即使到了初住位,这个初住位的内容也总是修不完,布施的精进度不够,这个阶段就不容易越过去,修行时间就会非常漫长。别看他好像懂一些佛法道理,其实是皮毛,很浮浅,福报不具足,他就理解不透彻,更不能证得,他的修行就卡在这个弱点上,攻不破这一关。

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是很贪吝的,因为贪吝,每一世都会贫穷困顿,苦不堪言,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荣华富贵,生活舒适自在安乐,因为自己的这个贪吝心,却不能如己所愿,众生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无明太重了,有些有权有势的人,一辈子都在贪,贪得无厌,一亿不够要百亿,结果活着的时候进监狱,死了以后下地狱,世世无明,世世痛苦,所以精进修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去悭贪心。

明心以后,菩萨要转依于所证得的无所得的真心如来藏,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要发广大心自利利他,依照诸佛的教导精进修集智慧福德,力求快速修完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

第二节 菩萨依无生死的如来藏才能渐渐无挂碍

经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菩萨证悟后,依靠如来藏这个大智慧心的缘故,就能到达无生死的涅槃彼岸,从此心中再也没有挂碍了。每个众生的如来藏本来没有生死,不在有生死的此岸,所以叫作波罗蜜多。菩萨修行六度波罗蜜,为的就是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但戒经中说:有人修行六度有波罗蜜多,能到彼岸;有人修行六度没有波罗蜜多,不能到彼岸。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能不能到彼岸,关键在于以什么心来修六度。

证悟后的菩萨,有了般若波罗蜜多为依靠,心中慢慢就没有挂碍了。因为自己的如来藏本来没有生死,生生世世的五蕴身虽然有生死,但五蕴不是真实有,包括生死也是虚妄的。五蕴十八界的生住异灭是幻化的假相,但也是如来藏的涅槃相,五蕴虽有生死,但菩萨能依止于如来藏,逐渐汰除染污种子,最终能够灭掉五蕴的分段生死。菩萨不仅能灭除分段生死,还能灭除变异生死,从而达到无生无死的究竟涅槃。菩萨知之证之,不会再考虑死后怎么办,受苦怎么办,对这个生死问题就没有挂碍了,不再害怕有生死苦,也不会想如何活得更舒适自在,依广大愿力勇猛无畏地来往奔波于六道之中,救度有缘众生。

菩萨证悟以后,七识心转依于如来藏时,就不再挂念五蕴将来要如何离苦得乐,要如何获得一切世俗法方面的利益。因为如来藏是真正的自己,祂本具足一切法,也不需要任何世间、出世间法的利益。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涅槃,五蕴本是祂所幻化的,就像大海里的泡沫,沤生沤灭,而大海从来没有生灭过,其水也不增不减,泡沫灭了又会生,有海水总会有泡沫存在。大海就是众生的如来藏,泡沫就是众生的五蕴。所以真正依靠如来藏的时候,五蕴也就没有生死了,因此菩萨也就不会挂碍生死。

既然真我如来藏没有生死,不在六道里轮回,祂就没有苦了,依止这个真正的我,菩萨还有什么可挂碍呢?所以成为大乘菩萨以后,就不会畏惧五蕴的生死,发愿生生世世都取一个色身来广利众生、自度度他。菩萨要这样想,反正我本来是没有生死的,也不会落在三恶道中,更没有苦受,不如就幻化无数个色身来普度众生吧!

通过修行菩萨道,菩萨五蕴身虚妄的苦受越来越少,最后都能灭去。菩萨因为广行菩萨道的缘故,福德越来越广大,色身受用越来越自在,在大众中越来越有威德,不害怕在六道里现身度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不顾众生,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广行菩萨道。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得如来藏的人,不懂如来藏的无苦之理,就会有非常多的挂碍,顾虑自己死后下三恶道怎么办,在六道里受苦怎么办,轮回怎么办。而外道们是挂碍死后断灭,再也没有我了,害怕整个我会彻底消失灭亡,所以就执灵知的意识心为我,希望永远不灭,执意识的各种定境为涅槃境界。

一般学佛人如若不信有如来藏不生不灭,虽然有时口里说死了好,一了百了更好,可实际上心里还是怕死的。他不知道死后是什么状态,也怕一了百了,害怕断灭,不知道从无始劫来,真正的自己从来没有死过,死的都是祂现起的种种假相,因此就有极多的挂碍。六道轮回是假相,生死是假相,业也是假相,真相就是实相,永远不能消灭,只有幻化的虚相才能消失灭亡,比如五阴是虚幻的,能毁坏和灭亡,业行是虚幻的,生了又灭。

凡是能够生灭变化的都是假有幻有暂有,不是真实实有的,这是真理。只要有生就有灭,不生就不灭,五蕴器世间有生有灭,实相心如来藏不生不灭、永远不变。色身的生灭变化,从未有过刹那停止,从一无所有到针尖大小的受精卵,再变成一百多斤的色身,然后一点点地衰老、病变直到死亡消失;身体状况不断的改变,就说明这个色身是不实的;识心也是念念在变,更是虚幻,刚想了一个计划,不久就改变,刚才还发个誓,一会儿就退转,识心就是这样变化无常。依止如来藏以后,识心有了一定的智慧和定力才可靠一些,有修有证的人识心才可靠稳妥一些。

总是在不停变动的就是妄心,以六七识为主,真心如来藏永远不改变,也没有这些思想和念头。有人会说,入定时我的心就不变动了,也没有念头了,这就是真心,证得这个不动的心就是开悟。打坐入定,这个没有了念想的心是不是真心?肯定不是,因为入定之前还有妄想,等一会儿出定,妄念又出来了,说明这个心是能变的,能变的心就是虚幻的,是妄心;那个从来没有念头、没有妄想的心,以后永远也不会有妄想念头的心才是真心。辨认真心和妄心要按照不生不灭的原则:凡是变化无常、有生有灭的就是妄心,任何情况下都永远恒一、如如不动的才是真心。

第三节 菩萨正知正觉而证涅槃

经文:【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菩萨不畏生死救拔众生

菩萨证悟实相以后,渐渐就能具有了脱生死的智慧,渐渐解除对五蕴生死的恐怖,不再害怕在六道里陪着众生漂浮。菩萨知道,要成就自己未来的佛净土,就要广度众生、利乐有情,因此菩萨就敢发愿,用未来世无数个五蕴身来自利利他,不会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因为害怕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早早地就取了灭度,入无余涅槃。而菩萨不取无余涅槃,为了成佛,为了众生得度,依止于涅槃真心如来藏,不挂碍五蕴生死的烦恼,永远不灭掉五蕴身,不会出离三界躲避苦受。

菩萨也不害怕下三恶道度众生,知道三恶道是一个幻相,不妨就利用这个幻相来大作梦幻佛事。释迦世尊当菩萨的时候,由于大慈悲于众生苦的缘故,也经常下地狱去度众生,释迦菩萨是依愿力去地狱救度众生,没有造地狱业,也就没有地狱的业报,地狱的苦报不能加到菩萨的色身上;如果菩萨怜悯众生,发心替他们受地狱的苦报,他刚一发心,狱卒一棒过来就打死了,菩萨就从地狱里出来。

我们将来如果能遇缘,发心当一匹马,去度那些马类的同修道友,因为他们过去生造恶业,导致今世投生为马,可是得度的因缘成熟了,我们敢不敢去呢?很多人说不敢,不敢是正常的,因为自已还没有那个能力和魄力,心中还有很多后顾之忧。等到证悟以后,再修到一定程度有了那个能力,就有了那个胆量,那时,你即使投了马胎成了畜牲,也不会有其他马那样的苦报。就像释迦牟尼佛,为了去度堕在马中的五百位菩萨,应供到一个斋主家,结果斋主疏忽了供养,佛就吃了三个月的马麦;但同样是马麦,佛吃来其味胜过天馔妙食,因为佛的果报无比殊胜,无论什么饮食,吃到口里都是最美味的。菩萨不断精进修行,地地增上,果报也会越来越殊胜,为了救拔众生,就不会再畏惧生死了。

二、众生颠倒执妄为真

菩萨依着没有生死的如来藏,就没有恐怖了,慢慢地就会远离各种颠倒梦想,心得明慧。众生的颠倒总共有八种:(一)以苦为乐,以乐为苦;(二)把空当有,说有为空;(三)无常说常,常说无常;(四)无我说我,我说无我。这四条展开就是八种颠倒邪见。

佛最初开始说法时先讲世俗諦,告诉众生五阴苦、空、无常、无我,到佛临涅槃时讲大涅槃经,就讲真正的胜义諦——佛地的常、乐、我、净,表面看前后颠倒,实际都是真理,只是层次不同,都是用来对治众生的颠倒想的。众生把五阴苦当作乐,把无我的五阴当作我,把无常的识心当作常,把不净的色身当作净,对五阴贪爱不舍,这是四颠倒。

另外四颠倒就是,把佛地常乐我净的涅槃心,当作无常、无我、苦和不净。

(一)众生把无常当作常,执著不能去至后世的意识心为长久存在的真我。意识灵知心本为断续、生灭的,不可把捉,众生却当作永生不灭的真我,认为灵魂不灭,能去至未来世,执此为真实,成为常见外道,不出生死轮回。外道们不知有不生灭的如来藏实相之法,就执取断常见,认为死后断灭,一切皆无,或者认取灵知意识为永恒的常法,因此邪见而不得解脱。他们认为轮回的主体是灵魂,而灵魂就是生灭的意识心,佛说众生轮回的主体,却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他们所说的灵魂意识在五种情况下就灭了:睡着无梦时、昏迷时、无想定、灭尽定、死亡时,阿罗汉入涅槃时意识也灭掉了。既然灵魂是能灭的心,就不是轮回的主体,所以认为灵魂不灭,是外道的常见;认为众生死后一无所有,没有延续到未来世的不生灭心,这是外道的断见。这些都是颠倒的邪见。

(二)众生以无我为我,把非我的五蕴十八界,当作是我和我所,不知其刹那生灭变异,不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永远不生灭不变异,永远长存而无苦。因为众生内心有无明,就把这个五阴假我当成真实永远不变的我,于是为此造作了无量的身口意恶业,起心动念皆为五阴假我,起各种颠倒想,不断的维护自身的利益,都是把无我当作我,因此生死流转无穷。

(三)众生以苦为乐,生生世世流转在六道里,苦恼无量。因为无明,不知六道是苦,反以为乐,贪执、贪爱苦海不肯舍离,就像粪缸里的蛆虫不知臭秽。即使得到人身,忙忙碌碌活一辈子,也是苦多乐少。但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不觉为苦,反执苦受不肯舍离。众生习惯于苦,以苦为乐,不知苦諦,不知出离,都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遮障所致,这是受六道轮回苦的根源。要救拔他们,断除这些无明,只有宣讲佛说的解脱之理,有缘众生才能发起修道之心,才能远离颠倒得证解脱。

有一些学佛修行的人,虽然明白五阴虚妄的道理,但对自我五阴的执著一点没有减轻,临终舍报时,怎么也不肯舍离色身,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即使身心非常痛苦,也愿意保住濒死的色身,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有人为了获得钱財无恶不作,感招了那么多苦报,却仍然不愿舍离恶习。这些人皆因不知五阴本是苦、空、无常、无我,不知除此六道还有更自在的四圣法界,不知追求佛菩萨的殊胜境界。

(四)众生把不净当净,五阴世间,到处都是污秽肮脏,色身九孔常流不净。从头到脚、从皮肤到内脏都是细菌,眼泪眼屎、鼻涕鼻屎、口腔唾液都是细菌,皮肤以及皮肤里面的肉、筋、骨头、骨髓、血液、脑浆,都是细菌。佛说众生的身体就是一个活动的大粪桶,非常肮脏,五脏六腑,屎尿臭味,腥臊恶露。色身如此肮脏,众生不觉知,贪恋不已,迷执其中。七识心也肮脏不净,无量劫来的染污,贪嗔痴慢疑,无数的邪见烦恼,染污其心,久熏成种,众生却迷执其心,不知返照,就是因为无明。我们的无明太深厚了,要经过无量劫对佛法的熏修,一点一点地破除这些无明,无明破尽,就是一尊本来清净的无垢佛。

三、世尊为什么先说无我后说有我

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前,在大涅槃经里讲常、乐、我、净,刚成道时却讲苦、空、无常、无我,并不是前后说法不一。因为众生都有认五阴为我的邪见,因此邪见而不得解脱,佛就要先讲无我法,让众生断除有我的邪见,先解决生死问题。外道认为五阴中有我,或者认为灵魂不灭,能相续到后世,或者把定境中的各种意识心当作真实的我,佛为了破外道邪见,就要宣讲四圣谛法,让众生证得五阴无我。外道们说沙门瞿昙讲无我时,我们还能忍受。等到佛临涅槃时,讲常、乐、我、净,说无我这个法是世俗諦,胜义諦是有我的,佛地的真如心就是最真实的我,常不变异。外道们听后都迷闷了,说沙门瞿昙是颠倒说。

其实佛一开始讲无我,是为了破除外道五阴为我的邪见,然后佛才能讲真实法——佛地的大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我。佛为什么讲有我呢?因为佛的如来藏无垢识,就是完完全全究竟的我,有真实永恒的我性。无垢识里已经没有了生灭变异染污的种子,分段生死没有了,变异生死也没有了,这就是真常的我。佛的无垢识有二十一个心所法,能够单独成就一切事业,那个才是真真实实的我。外道们听说佛法里有个真我可求,不是修到最后成为一无所有的断灭,于是就纷纷都跑到佛那里来出家,随佛修学大乘法。

常乐我净的“常”,是说佛地的如来藏无垢识,祂没有变异生死和分段生死,没有生灭变异的无常种子,永远不再受熏和改变了,所以叫作常。众生的如来藏,还含藏着生灭变异的种子,分段生死没有了尽,变异生死更是潜伏着,还有极多的无明种子,所以不是常恒不变异的。众生的如来藏时时都在受熏,学了邪法受熏成种,学了善法也受熏成种,善恶种子不断的发生改变,根本不是常。

常乐我净的“乐”,是指佛地的无垢识,祂没有苦受,不对一切境界,舍离一切受,寂静无喧,那是真正的乐,是究竟的寂灭乐。世俗法的乐受总是伴随着苦受,只要如来藏含藏着有七识心染污和烦恼的种子,就不是无垢的,因为变生的七识心不清净、不寂静,就不是真乐。而无垢识的乐,离开一切相,处于清净寂灭当中,没有苦苦、行苦和坏苦。

常乐我净的“净”,是指佛地的无垢识究竟清净,断除了所有的染污种子,全部转变为清净的业种,断除了烦恼以及烦恼习气,断除了所有的无明,已经是究竟清净了。而众生的如来藏里,因为七识造的业种都存在着埋藏着,使得如来藏具有生灭的阿赖耶识性,八地菩萨以前的如来藏就是具有阿赖耶识性,表明里面含藏烦恼和烦恼习气种子。菩萨通过修行,清除阿赖耶识里的染污业种,存入清净业种,最后阿赖耶识才能转变成清净的、没有染污的无垢识。

佛讲了常、乐、我、净的真实法以后,外道头目就忍不住了,说瞿昙你讲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还能忍受,因为与我们的法差不多;现在你说常、乐、我、净,有我了,结果我们的弟子都到你那边出家,这我们就不能忍受,然后纷纷找佛去辩法,结果佛三言两语就让他们证果。佛一生说法,度了无数的外道,六师外道与佛较量的时候,有几亿个外道弟子,都被佛度过来了。

佛临涅槃的时候还在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里有很多是佛前世的弟子,事先在外道众中摄受弟子,最后都回归到佛法当中来,证了罗汉果和菩萨果。他们有的人证罗汉果非常快,佛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可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想证个初果不知有多难,很多人修行一辈子也不见踪影。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佛世的外道们多数是厌苦、有出离心的,禅定证量也很高,三十七道品已经修完,烦恼已经得到降伏,他们只要信受佛语,稍微思惟一下四圣谛理,就能证果。

但是外道们无论如何修行,如果没有佛的点化,不可能断我见,永远在六道中轮回。只要佛为他们开示,在禅定当中的是生灭的意识心,不是涅槃心,他们思惟一下认可,就断我见得法眼净,有的当时就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如果没有佛那关键的一句话开示,他们永远在六道里轮回,即使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入定享乐,福报一享尽,恶业现前,就到三恶道里流转受苦去了。因此,要想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一定要修学佛法,学阿含解脱道的四圣谛,学般若之理、明心见性之法。真正的佛法就是如来藏法,是究竟解脱的成佛之法。

以上是讲颠倒,众生还有梦想,都在生死大梦之中,开悟时就从生死梦中醒过来一点,但还没有彻底,只有佛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了,得到究竟的解脱,证得无上的大涅槃。凡夫众生生生世世都是在生死大梦里,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諸大菩萨们也都是跟佛一样大做梦中佛事。

四、三乘贤圣四种涅槃

众生无始劫以来长处生死大梦之中,浑浑噩噩,不知觉醒,菩萨明心证悟以后,才有了始觉智,从生死梦中开始慢慢觉醒,但还没有彻底;只有成佛才算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了,所以佛被称为究竟觉。菩萨知道这个世间如梦幻泡影,已经有所觉悟,虽然觉悟还不圆满、不彻底,但是再也不像凡夫众生那样完全迷惑颠倒,妄执五阴世间为真实有。所以菩萨证悟以后,渐渐地就对五蕴世间没有挂碍了。依靠这个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也就没有恐怖,就会远离各种颠倒梦想,最终证得佛地的究竟涅槃。

涅槃总共有四种:

(一)自性清净心涅槃,这是如来藏本身所具备的涅槃性。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如来藏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心体,祂不依其他法而出生,本来就在,永远也不灭,本身就是中道涅槃性。所以第一种涅槃就叫作自性清净涅槃,七住位菩萨明心开悟就证得了。

(二)有余依涅槃,是三果人和四果人所证得的涅槃。四果阿罗汉断除我执,断除对三界的贪爱,心得解脱,可是有色身在世间活动,仍难免有微小的苦受,这些苦受是依赖着阿罗汉的五蕴身而存在的,只要有五蕴身就有苦受。比如天热时,他们仍然会感觉闷热,仍然会躲避阳光的照射;天冷时仍然会感觉寒冷;蚊子叮在身上仍然会感觉痛痒;石头砸在身上仍然会觉得疼痛。色身所领受的这些苦都属于微苦,也叫作余苦,所以四果人所证得的境界叫作有余依涅槃。虽然如此,他们的心已经得解脱了,没有三界世间的贪爱,命终就有能力灭掉自己不再出生。心得解脱。未入无余涅槃,有寿命存在时,就是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四果阿罗汉断除我执,四住地无明都断尽,其中慧解脱阿罗汉必须等到寿命终了,才能灭掉自己的五蕴十八界,只留如来藏独在,这是不留而留;俱解脱阿罗汉可以随时灭掉五蕴十八界,只留如来藏独在。阿罗汉灭掉五蕴,苦受就没有了,因为没有五蕴,就不会感到苦受。剩下的如来藏,无受无苦,这种只有如来藏独存的状态,就是无余依涅槃。

辟支佛虽然是中乘圣人,智慧胜于阿罗汉,但舍寿后仍然要入无余涅槃,其五蕴存在时,就处于有余依涅槃境界。

(四)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是诸佛所证的处处解脱、处处无系的究竟圆满解脱境界。佛是究竟大解脱者,祂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住在一无所有的寂灭境界。佛虽然证得无住处涅槃,得到了究竟的解脱,但是佛不会像阿罗汉那样灰身泯智,无所作为。佛不会把自己的五蕴灭掉,独自住在寂灭境界,一无所用;佛仍然要用色身五蕴度化无量众生,而且还会用无量的五蕴身分身度化。

佛没有生死,不住生死,却可以随缘方便现出无量的生灭化身,只为利乐众生,解脱众生之苦。佛所现出的色身叫作解脱色,祂不被任何无明烦恼所系缚。阿罗汉所证的解脱里就没有色,没有五蕴色身,如果再现色身出来,仍然要有变易生死,所以阿罗汉的解脱是不究竟的。佛在无住处涅槃中,能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度群迷,在一个世界弘法的缘尽了,就到其他的世界现身,虽然在无量佛国土现色身,却一法也不住,所以佛证的是无住处涅槃。

佛四种涅槃都证得了,证得这四种涅槃,就彻底远离了颠倒梦想,成为一尊究竟圆满的佛世尊。阿罗汉的涅槃还不究竟,还有颠倒梦想,还没有从生死大梦中彻底醒来,还认为真有生死,因此就害怕生死,一心要入涅槃。阿罗汉虽然将五蕴身灭了,但他并没有真正解脱生死,只是把如来藏里的分段生死业消灭了,还有变易生死没有灭,生灭的种子还存在如来藏里。所以说他们的解脱不究竟,他们的涅槃不究竟,只有佛的大涅槃是究竟常乐我净的。

第四节 三世诸佛依真如心体成无上正觉

经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包括:过去世已经成佛的佛世尊,现在正在住世的佛世尊,以及将要在未来世成佛的佛世尊。三世诸佛都要依靠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是通过证悟如来藏这个真如心,依靠如来藏这个真如心,最后才能究竟成佛。佛在这里表明了如来藏是成佛的真体和主体,是成佛的关键和根本所依。

证悟如来藏的众生叫作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在诸佛国土中,他们是未来佛的主要成员。凡夫众生因为都有真心如来藏,从理上也可以说是未来佛,但因根性迥异,成佛毕竟过于久远而无法预期。未来诸佛要成就佛道,必须要证得如来藏,然后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性,学习如来藏本有的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才能最终转识心成大智,成为究竟圆满的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