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心經真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0-11-29 11:35:42 閲讀: 588

第七章 大乘賢聖所証涅槃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一節 如何証得無所得的如來藏心體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前面已經講過,“無所得”是指如來藏這個實相心一法也不得,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一律都不得,祂是真正無所得也無所著的心。菩薩們証得這個無所得的心,明心見性以後,就叫作菩提薩埵,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如果沒有証得這個無所得的如來藏心,仍然是凡夫菩薩,因爲沒有覺悟大乘菩提,就不是菩提薩埵。菩薩隨著修行的深入,其覺悟的程度就會越來越高,覺悟的内容越來越深、越廣、越細,究竟圓滿的覺悟,就是佛了。佛具足一切種智,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了知,全部都証得,卻全部都不得而得。

如來藏爲什麽是無所得的心呢?上一章講了祂無所得的體性,祂確實是無得的,一法也不得。這世間五蘊六塵萬法,三界中的法,如來藏從來不得。爲什麽不得?第一、祂對六塵沒有七識那樣的見聞覺知性,沒有七識那樣的分別、了知性,因而對一切都沒有覺受,沒有受就不能得;第二、祂心中不念任何法,因此也就不得任何法;第三、祂沒有貪求之心,心中不執取、不希求、不追求任何法,祂本身又是圓滿具足一切法,並不缺少什麽,因此就不需要從外得;第四,一切法對於如來藏來說都沒有用,祂用不著任何一個法,不用就不得;第五,因爲如來藏是空相的心,一切法都無處安置,無處可放,因此如來藏不得一切法;第六,如來藏心是清淨的,如果有所得,心就不清淨了。如來藏不得三界世間任何一法,也從來都沒有得過什麽,是一個真正清淨的無所得心。

有所得都是有覺知的妄心體性,因爲覺知心對一切法有欲求、有需求、有念想、有執取,可以用各種策略手段去抓取,才會有所得;一切法對於有覺知的心有用處,妄心能用一切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用得著一切法,所以妄心七識才是有所得的心。比如說錢財、家親眷屬、名聲、權勢、地位、田宅、房屋等等六塵境界,這些都是覺知心得,覺知心受用的,但對於如來藏來說就沒有用處。即使是人間極富極貴的國王或王子,也是五蘊身做,如來藏不做國王太子,祂也不做官、不發財、不要名聲、不搞財色名食睡。世出世間法一樣祂也不得,就連佛的果位祂也不得,即使我們給祂起了名字叫作真如,祂也不得真如名,祂從不希求任何名聲、權勢、地位和果位。

如來藏不圖名聞利養和財色名食睡,不圖一切法,証得這個無所得的心,就是一個覺悟的菩薩摩訶薩。菩薩分爲五十二個階位,凡夫菩薩的十信位,主要修行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對三寶生起清淨信,信自己也有真如佛性、也能成佛,具足清淨信,十信位修完,進入十住位修行。

十住位剛開始主要修六度波羅蜜。初住位主修布施波羅蜜,爲未來明心見性積累福德資糧。六度以布施波羅蜜爲首要,爲初住位的正修,布施波羅蜜能積累大乘証悟的福德,福德是修行的基石,以此就能踏上菩薩道的所有階梯。二住位主修持戒波羅蜜,嚴持五戒八戒菩薩戒,無有毁犯,這樣心就能逐漸清淨下來,禪定就會出現,漸具菩薩的心性。三住位主修忍辱,不僅忍於人事的紛擾,更要忍於甚深的法義。四住位主修精進,對於布施精進修持,持戒精進修持,忍辱精進修持,禪定、般若也都要精進修持。

五住位主修禪定,這個禪定就是指四禪八定,也通外道的禪定,修到無論靜坐及行走時,都能攝心一境,心不外緣,有此定力才有能力參禪、思考法義、觀行取証。明心見性需要具備一定的定力,至少要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以此定力來做相應的觀行、思惟和參禪,才能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一般學佛參禪人都把禪定當作禪來修,誤以爲打坐就是參禪,靠打坐修定就能開悟。實際上打坐修定,只能深入定境,定而不參,有定無慧。單純修定只能讓意識心靜止下來,減少思慮,從而讓身心得以休歇。真正的禪是指佛心——真如、般若、如來藏,祂是成佛的主體識,禪宗宗門就是參禪証悟這個禪心,通過參禪明了這個心,証得這個心,離開這個心就沒有禪,也不是禪了。打坐靜坐修的是禪定,外道也修四禪八定,卻沒有般若這個禪,所以禪定是指四禪八定。五住位修禪定,具足了最基礎的未到地定,就可以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觀行成功就能斷我見,証得了初果須陀洹,這樣離明心見性就不遠了。

六住位主修般若智慧,修學如來藏的般若之理,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經,以心經和金剛經爲主,熏習般若正知見,六七八識的體性都要學習了解,明了真妄心的差別,爲開悟明心做好準備,不至於悟錯,把妄心當作真心來悟就誤會了。六度都具足了,因緣時節一到,就能証得無所得的如來藏心,成爲覺悟的有情,或者是能夠覺悟有情的菩提薩埵。當我們斷我見或者明心証悟如來藏的時候,就知道五隂本來虛幻,造作的業行也虛幻不真,三縛結一斷,三惡道的業就消了,未來可以永遠不下三惡道。但是菩薩因爲慈憫衆生,可以示現在三惡道裡受生,以度墮落在三惡道的有緣衆生,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裡修菩薩道時,就曾做過鹿王,所以菩薩都是以慈悲心而入三惡道的。

有個禪宗公案,講的是潙山靈祐禪師開悟了以後,對弟子們這麽說:百年以後,我要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菩薩明心見性以後,本來不下三惡道了,潙山禪師爲什麽要去做頭水牯牛呢?他說:我做這頭水牯牛時,在這頭牛左脇下寫“潙山僧某甲”。潙山禪師接著就問了:你們看看這頭水牯牛,你們管牠叫水牯牛,還是叫潙山靈祐啊?如果叫作水牯牛,左脇下卻寫著潙山僧,如果叫作潙山僧,卻是一頭水牯牛,到底叫作什麽爲好呢?

那我們就想一想,潙山靈祐禪師是誰做的,水牯牛又是誰做的呢?到底叫什麽?把這個問題真正弄懂了就開悟。水牯牛的左脇寫著潙山靈祐禪師的名字,如果額頭上再寫一個潙山禪師前世的名字,每一世的名字都寫在牛身上,就是把身上都寫滿了也寫不完,因爲過去有無量世的五蘊身,五蘊身不斷變換,但如來藏卻只有一個,從未生滅。

這是講明心証悟以後,因爲斷了綑綁在自己身上的三惡道結縛,就不去三惡道受報了。三惡道的業如何消才快呢?只有証果開悟,獲得無生忍或者是無生法忍以後消業才快。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惡業太多了,要是把那些惡業都用受報的方式消滅,永遠也消不完,因爲惡業太多了,造業的時劫也太久遠了。一句誹謗三寶的語言一出口,就會在地獄受多劫的惡報,何況每個衆生在一生裡不知道要造多少身口意惡業。

我們修行得力証了果時,就會消去三惡道業。雖然不去三惡道受苦,但還是會重罪輕報,要在人中受一些餘苦。再有其它的惡業,証得初地無生法忍時又消一部分,二地、三地、四地都在逐漸地消業,到最後所有的業都消盡,無明也斷盡才成佛,有不善業就不成佛,無明就是業,等覺菩薩的無明斷盡就成佛了。

菩薩明心開悟証個無所得的心,就叫作菩提薩埵,從明心開始一直到等覺妙覺都叫作菩提薩埵。這樣十住位修行圓滿了,証得如幻觀;還要修行十行位,証得陽焰觀;十行位修圓滿了,再修十回向位,十回向位修完,証得如夢觀,生起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修完初地内容,又証得鏡像觀;之後進入二地,修完又証得光影觀;之後進入三地証得如谷響觀,然後,其無生法忍的智慧地地增上,最後成爲等覺菩薩;等覺百劫修相好,圓滿了以後就成爲妙覺菩薩,這就是五十二個階位。妙覺菩薩就在兜率内院等著因緣成熟,到人間八相成道,就成爲究竟圓滿的佛,菩薩道佛道修行就是這個次第。

菩薩要成爲圓滿究竟的佛,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不精進,那麽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實實在在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們精進的話,就用不著那麽長時間。你一天時間的精進,也許就跨越了一劫甚至更長時間,有人用一天時間就明心見性了,有人修了很短的時間就証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還有更快的,比如善財童子一生成爲等覺菩薩,龍女八嵗就成佛,真是大精進。

精進的内容就包括菩薩的六度波羅蜜,以及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行。每一個層次的内容不修圓滿,修行就停滯不前,果位也不會提升,就像十信位,有的人一劫就修完,有的人就得修一萬劫甚至更長久。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條件不一樣,修行的時間長短就不一樣,所以這五十二個階位,有人用了很短的時間就過去了,有人就得足足用三大阿僧祇劫。

每個人的福德不同、智慧不同、禪定不同、修行的精進度不同,那麽修行所用的時間長短就不同。比如說這個人内心非常的貪吝,他就不肯布施修福,一提布施,他就感到頭疼不耐煩,甚至起嗔恚心,那麽他就總處於信位階段。即使到了初住位,這個初住位的内容也總是修不完,布施的精進度不夠,這個階段就不容易越過去,修行時間就會非常漫長。別看他好像懂一些佛法道理,其實是皮毛,很浮淺,福報不具足,他就理解不透徹,更不能証得,他的修行就卡在這個弱點上,攻不破這一關。

衆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很貪吝的,因爲貪吝,每一世都會貧窮困頓,苦不堪言,卻不知道爲什麽是這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榮華富貴,生活舒適自在安樂,因爲自己的這個貪吝心,卻不能如己所願,衆生沒有智慧,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爲無明太重了,有些有權有勢的人,一輩子都在貪,貪得無厭,一億不夠要百億,結果活著的時候進監獄,死了以後下地獄,世世無明,世世痛苦,所以精進修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去慳貪心。

明心以後,菩薩要轉依於所証得的無所得的真心如來藏,進入内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要發廣大心自利利他,依照諸佛的教導精進修集智慧福德,力求快速修完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第二節 菩薩依無生死的如來藏才能漸漸無掛礙

經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菩薩証悟後,依靠如來藏這個大智慧心的緣故,就能到達無生死的涅槃彼岸,從此心中再也沒有掛礙了。每個衆生的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死,不在有生死的此岸,所以叫作波羅蜜多。菩薩修行六度波羅蜜,爲的就是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但戒經中說:有人修行六度有波羅蜜多,能到彼岸;有人修行六度沒有波羅蜜多,不能到彼岸。爲什麽這樣講?因爲能不能到彼岸,關鍵在於以什麽心來修六度。

証悟後的菩薩,有了般若波羅蜜多爲依靠,心中慢慢就沒有掛礙了。因爲自己的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死,生生世世的五蘊身雖然有生死,但五蘊不是真實有,包括生死也是虛妄的。五蘊十八界的生住異滅是幻化的假相,但也是如來藏的涅槃相,五蘊雖有生死,但菩薩能依止於如來藏,逐漸汰除染污種子,最終能夠滅掉五蘊的分段生死。菩薩不僅能滅除分段生死,還能滅除變異生死,從而達到無生無死的究竟涅槃。菩薩知之証之,不會再考慮死後怎麽辦,受苦怎麽辦,對這個生死問題就沒有掛礙了,不再害怕有生死苦,也不會想如何活得更舒適自在,依廣大願力勇猛無畏地來往奔波於六道之中,救度有緣衆生。

菩薩証悟以後,七識心轉依於如來藏時,就不再掛念五蘊將來要如何離苦得樂,要如何獲得一切世俗法方面的利益。因爲如來藏是真正的自己,祂本具足一切法,也不需要任何世間、出世間法的利益。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涅槃,五蘊本是祂所幻化的,就像大海裡的泡沫,漚生漚滅,而大海從來沒有生滅過,其水也不增不減,泡沫滅了又會生,有海水總會有泡沫存在。大海就是衆生的如來藏,泡沫就是衆生的五蘊。所以真正依靠如來藏的時候,五蘊也就沒有生死了,因此菩薩也就不會掛礙生死。

既然真我如來藏沒有生死,不在六道裡輪回,祂就沒有苦了,依止這個真正的我,菩薩還有什麽可掛礙呢?所以成爲大乘菩薩以後,就不會畏懼五蘊的生死,發願生生世世都取一個色身來廣利衆生、自度度他。菩薩要這樣想,反正我本來是沒有生死的,也不會落在三惡道中,更沒有苦受,不如就幻化無數個色身來普度衆生吧!

通過修行菩薩道,菩薩五蘊身虛妄的苦受越來越少,最後都能滅去。菩薩因爲廣行菩薩道的緣故,福德越來越廣大,色身受用越來越自在,在大衆中越來越有威德,不害怕在六道裡現身度衆,不會爲了個人的享樂而不顧衆生,就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廣行菩薩道。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証得如來藏的人,不懂如來藏的無苦之理,就會有非常多的掛礙,顧慮自己死後下三惡道怎麽辦,在六道裡受苦怎麽辦,輪回怎麽辦。而外道們是掛礙死後斷滅,再也沒有我了,害怕整個我會徹底消失滅亡,所以就執靈知的意識心爲我,希望永遠不滅,執意識的各種定境爲涅槃境界。

一般學佛人如若不信有如來藏不生不滅,雖然有時口裡說死了好,一了百了更好,可實際上心裡還是怕死的。他不知道死後是什麽狀態,也怕一了百了,害怕斷滅,不知道從無始劫來,真正的自己從來沒有死過,死的都是祂現起的種種假相,因此就有極多的掛礙。六道輪回是假相,生死是假相,業也是假相,真相就是實相,永遠不能消滅,只有幻化的虛相才能消失滅亡,比如五隂是虛幻的,能毁壞和滅亡,業行是虛幻的,生了又滅。

凡是能夠生滅變化的都是假有幻有暫有,不是真實實有的,這是真理。只要有生就有滅,不生就不滅,五蘊器世間有生有滅,實相心如來藏不生不滅、永遠不變。色身的生滅變化,從未有過刹那停止,從一無所有到針尖大小的受精卵,再變成一百多斤的色身,然後一點點地衰老、病變直到死亡消失;身體狀況不斷的改變,就說明這個色身是不實的;識心也是念念在變,更是虛幻,剛想了一個計劃,不久就改變,剛才還發個誓,一會兒就退轉,識心就是這樣變化無常。依止如來藏以後,識心有了一定的智慧和定力才可靠一些,有修有証的人識心才可靠穩妥一些。

總是在不停變動的就是妄心,以六七識爲主,真心如來藏永遠不改變,也沒有這些思想和念頭。有人會說,入定時我的心就不變動了,也沒有念頭了,這就是真心,証得這個不動的心就是開悟。打坐入定,這個沒有了念想的心是不是真心?肯定不是,因爲入定之前還有妄想,等一會兒出定,妄念又出來了,說明這個心是能變的,能變的心就是虛幻的,是妄心;那個從來沒有念頭、沒有妄想的心,以後永遠也不會有妄想念頭的心才是真心。辨認真心和妄心要按照不生不滅的原則:凡是變化無常、有生有滅的就是妄心,任何情況下都永遠恒一、如如不動的才是真心。

第三節 菩薩正知正覺而証涅槃

經文:【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菩薩不畏生死救拔衆生

菩薩証悟實相以後,漸漸就能具有了脫生死的智慧,漸漸解除對五蘊生死的恐怖,不再害怕在六道裡陪著衆生漂浮。菩薩知道,要成就自己未來的佛淨土,就要廣度衆生、利樂有情,因此菩薩就敢發願,用未來世無數個五蘊身來自利利他,不會像阿羅漢辟支佛那樣,因爲害怕六道生死輪回之苦,早早地就取了滅度,入無餘涅槃。而菩薩不取無餘涅槃,爲了成佛,爲了衆生得度,依止於涅槃真心如來藏,不掛礙五蘊生死的煩惱,永遠不滅掉五蘊身,不會出離三界躲避苦受。

菩薩也不害怕下三惡道度衆生,知道三惡道是一個幻相,不妨就利用這個幻相來大作夢幻佛事。釋迦世尊當菩薩的時候,由於大慈悲於衆生苦的緣故,也經常下地獄去度衆生,釋迦菩薩是依願力去地獄救度衆生,沒有造地獄業,也就沒有地獄的業報,地獄的苦報不能加到菩薩的色身上;如果菩薩憐憫衆生,發心替他們受地獄的苦報,他剛一發心,獄卒一棒過來就打死了,菩薩就從地獄裡出來。

我們將來如果能遇緣,發心當一匹馬,去度那些馬類的同修道友,因爲他們過去生造惡業,導致今世投生爲馬,可是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我們敢不敢去呢?很多人說不敢,不敢是正常的,因爲自已還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心中還有很多後顧之憂。等到証悟以後,再修到一定程度有了那個能力,就有了那個膽量,那時,你即使投了馬胎成了畜牲,也不會有其他馬那樣的苦報。就像釋迦牟尼佛,爲了去度墮在馬中的五百位菩薩,應供到一個齋主家,結果齋主疏忽了供養,佛就吃了三個月的馬麥;但同樣是馬麥,佛吃來其味勝過天饌妙食,因爲佛的果報無比殊勝,無論什麽飲食,吃到口裡都是最美味的。菩薩不斷精進修行,地地增上,果報也會越來越殊勝,爲了救拔衆生,就不會再畏懼生死了。

二、衆生顛倒執妄爲真

菩薩依著沒有生死的如來藏,就沒有恐怖了,慢慢地就會遠離各種顛倒夢想,心得明慧。衆生的顛倒總共有八種:(一)以苦爲樂,以樂爲苦;(二)把空當有,說有爲空;(三)無常說常,常說無常;(四)無我說我,我說無我。這四條展開就是八種顛倒邪見。

佛最初開始說法時先講世俗諦,告訴衆生五隂苦、空、無常、無我,到佛臨涅槃時講大涅槃經,就講真正的勝義諦——佛地的常、樂、我、淨,表面看前後顛倒,實際都是真理,只是層次不同,都是用來對治衆生的顛倒想的。衆生把五隂苦當作樂,把無我的五隂當作我,把無常的識心當作常,把不淨的色身當作淨,對五隂貪愛不捨,這是四顛倒。

另外四顛倒就是,把佛地常樂我淨的涅槃心,當作無常、無我、苦和不淨。

(一)衆生把無常當作常,執著不能去至後世的意識心爲長久存在的真我。意識靈知心本爲斷續、生滅的,不可把捉,衆生卻當作永生不滅的真我,認爲靈魂不滅,能去至未來世,執此爲真實,成爲常見外道,不出生死輪回。外道們不知有不生滅的如來藏實相之法,就執取斷常見,認爲死後斷滅,一切皆無,或者認取靈知意識爲永恒的常法,因此邪見而不得解脫。他們認爲輪回的主體是靈魂,而靈魂就是生滅的意識心,佛說衆生輪回的主體,卻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他們所說的靈魂意識在五種情況下就滅了:睡著無夢時、昏迷時、無想定、滅盡定、死亡時,阿羅漢入涅槃時意識也滅掉了。既然靈魂是能滅的心,就不是輪回的主體,所以認爲靈魂不滅,是外道的常見;認爲衆生死後一無所有,沒有延續到未來世的不生滅心,這是外道的斷見。這些都是顛倒的邪見。

(二)衆生以無我爲我,把非我的五蘊十八界,當作是我和我所,不知其刹那生滅變異,不是真實的我;真實的我永遠不生滅不變異,永遠長存而無苦。因爲衆生内心有無明,就把這個五隂假我當成真實永遠不變的我,於是爲此造作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起心動念皆爲五隂假我,起各種顛倒想,不斷的維護自身的利益,都是把無我當作我,因此生死流轉無窮。

(三)衆生以苦爲樂,生生世世流轉在六道裡,苦惱無量。因爲無明,不知六道是苦,反以爲樂,貪執、貪愛苦海不肯捨離,就像糞缸裡的蛆蟲不知臭穢。即使得到人身,忙忙碌碌活一輩子,也是苦多樂少。但奇怪的是,絕大多數人不覺爲苦,反執苦受不肯捨離。衆生習慣於苦,以苦爲樂,不知苦諦,不知出離,都是因爲無始劫以來的無明遮障所致,這是受六道輪回苦的根源。要救拔他們,斷除這些無明,只有宣講佛說的解脫之理,有緣衆生才能發起修道之心,才能遠離顛倒得証解脫。

有一些學佛修行的人,雖然明白五隂虛妄的道理,但對自我五隂的執著一點沒有減輕,臨終捨報時,怎麽也不肯捨離色身,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咽不下最後一口氣,即使身心非常痛苦,也願意保住瀕死的色身,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有人爲了獲得錢財無惡不作,感招了那麽多苦報,卻仍然不願捨離惡習。這些人皆因不知五隂本是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除此六道還有更自在的四聖法界,不知追求佛菩薩的殊勝境界。

(四)衆生把不淨當淨,五隂世間,到處都是污穢肮脏,色身九孔常流不淨。從頭到腳、從皮膚到内脏都是細菌,眼淚眼屎、鼻涕鼻屎、口腔唾液都是細菌,皮膚以及皮膚裡面的肉、筋、骨頭、骨髓、血液、腦漿,都是細菌。佛說衆生的身體就是一個活動的大糞桶,非常肮脏,五臟六腑,屎尿臭味,腥臊惡露。色身如此肮脏,衆生不覺知,貪戀不已,迷執其中。七識心也肮脏不淨,無量劫來的染污,貪嗔癡慢疑,無數的邪見煩惱,染污其心,久熏成種,衆生卻迷執其心,不知返照,就是因爲無明。我們的無明太深厚了,要經過無量劫對佛法的薰修,一點一點地破除這些無明,無明破盡,就是一尊本來清淨的無垢佛。

三、世尊爲什麽先說無我後說有我

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前,在大涅槃經裡講常、樂、我、淨,剛成道時卻講苦、空、無常、無我,並不是前後說法不一。因爲衆生都有認五隂爲我的邪見,因此邪見而不得解脫,佛就要先講無我法,讓衆生斷除有我的邪見,先解決生死問題。外道認爲五隂中有我,或者認爲靈魂不滅,能相續到後世,或者把定境中的各種意識心當作真實的我,佛爲了破外道邪見,就要宣講四聖諦法,讓衆生証得五隂無我。外道們說沙門瞿曇講無我時,我們還能忍受。等到佛臨涅槃時,講常、樂、我、淨,說無我這個法是世俗諦,勝義諦是有我的,佛地的真如心就是最真實的我,常不變異。外道們聽後都迷悶了,說沙門瞿曇是顛倒說。

其實佛一開始講無我,是爲了破除外道五隂爲我的邪見,然後佛才能講真實法——佛地的大涅槃,就是常、樂、我、淨的我。佛爲什麽講有我呢?因爲佛的如來藏無垢識,就是完完全全究竟的我,有真實永恒的我性。無垢識裡已經沒有了生滅變異染污的種子,分段生死沒有了,變異生死也沒有了,這就是真常的我。佛的無垢識有二十一個心所法,能夠單獨成就一切事業,那個才是真真實實的我。外道們聽說佛法裡有個真我可求,不是修到最後成爲一無所有的斷滅,於是就紛紛都跑到佛那裡來出家,隨佛修學大乘法。

常樂我淨的“常”,是說佛地的如來藏無垢識,祂沒有變異生死和分段生死,沒有生滅變異的無常種子,永遠不再受熏和改變了,所以叫作常。衆生的如來藏,還含藏著生滅變異的種子,分段生死沒有了盡,變異生死更是潛伏著,還有極多的無明種子,所以不是常恒不變異的。衆生的如來藏時時都在受熏,學了邪法受熏成種,學了善法也受熏成種,善惡種子不斷的發生改變,根本不是常。

常樂我淨的“樂”,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祂沒有苦受,不對一切境界,捨離一切受,寂靜無喧,那是真正的樂,是究竟的寂滅樂。世俗法的樂受總是伴隨著苦受,只要如來藏含藏著有七識心染污和煩惱的種子,就不是無垢的,因爲變生的七識心不清淨、不寂靜,就不是真樂。而無垢識的樂,離開一切相,處於清淨寂滅當中,沒有苦苦、行苦和壞苦。

常樂我淨的“淨”,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究竟清淨,斷除了所有的染污種子,全部轉變爲清淨的業種,斷除了煩惱以及煩惱習氣,斷除了所有的無明,已經是究竟清淨了。而衆生的如來藏裡,因爲七識造的業種都存在著埋藏著,使得如來藏具有生滅的阿賴耶識性,八地菩薩以前的如來藏就是具有阿賴耶識性,表明裡面含藏煩惱和煩惱習氣種子。菩薩通過修行,清除阿賴耶識裡的染污業種,存入清淨業種,最後阿賴耶識才能轉變成清淨的、沒有染污的無垢識。

佛講了常、樂、我、淨的真實法以後,外道頭目就忍不住了,說瞿曇你講苦空、無常、無我,我們還能忍受,因爲與我們的法差不多;現在你說常、樂、我、淨,有我了,結果我們的弟子都到你那邊出家,這我們就不能忍受,然後紛紛找佛去辯法,結果佛三言兩語就讓他們証果。佛一生說法,度了無數的外道,六師外道與佛較量的時候,有幾億個外道弟子,都被佛度過來了。

佛臨涅槃的時候還在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裡有很多是佛前世的弟子,事先在外道衆中攝受弟子,最後都回歸到佛法當中來,証了羅漢果和菩薩果。他們有的人証羅漢果非常快,佛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可是末法時代的今天,我們要想証個初果不知有多難,很多人修行一輩子也不見蹤影。爲什麽差距這麽大呢?因爲佛世的外道們多數是厭苦、有出離心的,禪定証量也很高,三十七道品已經修完,煩惱已經得到降伏,他們只要信受佛語,稍微思惟一下四聖諦理,就能証果。

但是外道們無論如何修行,如果沒有佛的點化,不可能斷我見,永遠在六道中輪回。只要佛爲他們開示,在禪定當中的是生滅的意識心,不是涅槃心,他們思惟一下認可,就斷我見得法眼淨,有的當時就成爲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如果沒有佛那關鍵的一句話開示,他們永遠在六道裡輪回,即使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入定享樂,福報一享盡,惡業現前,就到三惡道裡流轉受苦去了。因此,要想脫離生死輪回之苦,一定要修學佛法,學阿含解脫道的四聖諦,學般若之理、明心見性之法。真正的佛法就是如來藏法,是究竟解脫的成佛之法。

以上是講顛倒,衆生還有夢想,都在生死大夢之中,開悟時就從生死夢中醒過來一點,但還沒有徹底,只有佛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了,得到究竟的解脫,証得無上的大涅槃。凡夫衆生生生世世都是在生死大夢裡,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諸大菩薩們也都是跟佛一樣大做夢中佛事。

四、三乘賢聖四種涅槃

衆生無始劫以來長處生死大夢之中,渾渾噩噩,不知覺醒,菩薩明心証悟以後,才有了始覺智,從生死夢中開始慢慢覺醒,但還沒有徹底;只有成佛才算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了,所以佛被稱爲究竟覺。菩薩知道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已經有所覺悟,雖然覺悟還不圓滿、不徹底,但是再也不像凡夫衆生那樣完全迷惑顛倒,妄執五隂世間爲真實有。所以菩薩証悟以後,漸漸地就對五蘊世間沒有掛礙了。依靠這個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也就沒有恐怖,就會遠離各種顛倒夢想,最終証得佛地的究竟涅槃。

涅槃總共有四種:

(一)自性清淨心涅槃,這是如來藏本身所具備的涅槃性。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心體,祂不依其他法而出生,本來就在,永遠也不滅,本身就是中道涅槃性。所以第一種涅槃就叫作自性清淨涅槃,七住位菩薩明心開悟就証得了。

(二)有餘依涅槃,是三果人和四果人所証得的涅槃。四果阿羅漢斷除我執,斷除對三界的貪愛,心得解脫,可是有色身在世間活動,仍難免有微小的苦受,這些苦受是依賴著阿羅漢的五蘊身而存在的,只要有五蘊身就有苦受。比如天熱時,他們仍然會感覺悶熱,仍然會躲避陽光的照射;天冷時仍然會感覺寒冷;蚊子叮在身上仍然會感覺痛癢;石頭砸在身上仍然會覺得疼痛。色身所領受的這些苦都屬於微苦,也叫作餘苦,所以四果人所証得的境界叫作有餘依涅槃。雖然如此,他們的心已經得解脫了,沒有三界世間的貪愛,命終就有能力滅掉自己不再出生。心得解脫。未入無餘涅槃,有壽命存在時,就是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四果阿羅漢斷除我執,四住地無明都斷盡,其中慧解脫阿羅漢必須等到壽命終了,才能滅掉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只留如來藏獨在,這是不留而留;俱解脫阿羅漢可以隨時滅掉五蘊十八界,只留如來藏獨在。阿羅漢滅掉五蘊,苦受就沒有了,因爲沒有五蘊,就不會感到苦受。剩下的如來藏,無受無苦,這種只有如來藏獨存的狀態,就是無餘依涅槃。

辟支佛雖然是中乘聖人,智慧勝於阿羅漢,但捨壽後仍然要入無餘涅槃,其五蘊存在時,就處於有餘依涅槃境界。

(四)無住處涅槃。無住處涅槃是諸佛所証的處處解脫、處處無系的究竟圓滿解脫境界。佛是究竟大解脫者,祂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住在一無所有的寂滅境界。佛雖然証得無住處涅槃,得到了究竟的解脫,但是佛不會像阿羅漢那樣灰身泯智,無所作爲。佛不會把自己的五蘊滅掉,獨自住在寂滅境界,一無所用;佛仍然要用色身五蘊度化無量衆生,而且還會用無量的五蘊身分身度化。

佛沒有生死,不住生死,卻可以隨緣方便現出無量的生滅化身,只爲利樂衆生,解脫衆生之苦。佛所現出的色身叫作解脫色,祂不被任何無明煩惱所係縛。阿羅漢所証的解脫裡就沒有色,沒有五蘊色身,如果再現色身出來,仍然要有變易生死,所以阿羅漢的解脫是不究竟的。佛在無住處涅槃中,能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度群迷,在一個世界弘法的緣盡了,就到其他的世界現身,雖然在無量佛國土現色身,卻一法也不住,所以佛証的是無住處涅槃。

佛四種涅槃都証得了,証得這四種涅槃,就徹底遠離了顛倒夢想,成爲一尊究竟圓滿的佛世尊。阿羅漢的涅槃還不究竟,還有顛倒夢想,還沒有從生死大夢中徹底醒來,還認爲真有生死,因此就害怕生死,一心要入涅槃。阿羅漢雖然將五蘊身滅了,但他並沒有真正解脫生死,只是把如來藏裡的分段生死業消滅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生滅的種子還存在如來藏裡。所以說他們的解脫不究竟,他們的涅槃不究竟,只有佛的大涅槃是究竟常樂我淨的。

第四節 三世諸佛依真如心體成無上正覺

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包括:過去世已經成佛的佛世尊,現在正在住世的佛世尊,以及將要在未來世成佛的佛世尊。三世諸佛都要依靠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是通過証悟如來藏這個真如心,依靠如來藏這個真如心,最後才能究竟成佛。佛在這裡表明了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和主體,是成佛的關鍵和根本所依。

証悟如來藏的衆生叫作大菩薩——菩薩摩訶薩,在諸佛國土中,他們是未來佛的主要成員。凡夫衆生因爲都有真心如來藏,從理上也可以說是未來佛,但因根性迥異,成佛畢竟過於久遠而無法預期。未來諸佛要成就佛道,必須要証得如來藏,然後轉依於如來藏的清淨性,學習如來藏本有的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才能最終轉識心成大智,成爲究竟圓滿的佛。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