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观行体验
第一章 四念处观行理论
一、如何观行四念处
观就是观察、观照、发现、发觉,事情是怎样的,就应该立刻知道是怎样的,不用意识去加工。也就是说发生了什么事就观察什么事,比如观呼吸,要尽量观察到有关呼吸的所有状况,其他的都不要管,不要去分析,不要去理解,不要去推理,不要去想象,不要去猜测,不要去整理,不要去归纳,不要去概括,不要让意识忙忙碌碌的,只静静的、安安心心的观察就好了,如实观察就行,不要多事。
观察以后的事情,自然会有意根去面对,去考究,去思量,意识不能代替意根觉悟诸法,所以让意识保持清净,如实观察就好,大事由意根自己亲自拿主意,无明需要意根亲自去破除,真理需要意根亲自去发现。如果在观察呼吸时,呼吸的现象观察不到,说明禅定力不足,心还是很粗,需要加强觉照力,集中注意力,降伏散乱心,要一点点的深细观、全面观,按照四念处经原文去观,就会提高观察力。
二、如何观呼吸(一)
什么是观行?观行就是观察、省察、审议、思量,比如眼前有一朵花,观察花的整体形态、局部形态,观察花的姿态、品种、色彩、花瓣、韵味、新鲜与否等等,这就是观行。观行四念处也是如此观,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一观是观身不净,先观呼吸,按照佛经里所讲的内容一步一步观行,就能观察到呼吸时色身的种种状况。
比如观察正在吸气,吸气的时候气是从哪儿入进来的,观察一下就发现气是从鼻孔入进来的,中间经过了鼻腔,进入到肺里,再顺着任脉进入丹田里,这是气入的一个过程,观察这个吸气过程中色身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以及觉受,吸气是长还是短,气息是冷还是热;然后观察呼气时色身的种种状况,要知道气是从哪里往外出去的,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有什么感觉,出到哪里去了,气息是长还是短,是冷还是热。在整个呼吸过程中,观察呼吸是深还是浅,是顺畅还是不顺畅,气息到达哪里了,呼吸是长是短,这些现象都要知道,这个过程就叫作观行。
在观行的过程中定力会增长,因为所有精力集中在呼吸上,没有杂念,容易得定,内心里有一个知,知所观法,知呼吸,对于所观的法都要有知,这样心不会散乱。在观行的过程中,由无明的知渐渐会过渡到有明的知,明知就是智慧,由于有定有清明的慧,观行到一定程度,因缘时节到了,就知道呼吸是无常生灭的法,是空的苦的法,是无我的法,智慧就生出来了,这样容易断我见,但知道不等于是证得。
四念处经不仅是修定的经,也是修慧的经,四念处经是教导止观同时运行、定慧等持的经,定中带着一个知,知到一定程度,从无明的知过渡到了有明的知,知道你所观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生灭变异空苦无我的,这样解脱慧就生出来了,心里有观也有知。由无明的不知到有明的知,都有一个过程,其中不需要太多的思惟分析,只要有一个明明了了的知,不是用很多的意识心,去思惟考量比较推理归纳总结概括,这些都不需要,只要保持一个现量的知,只要保持知,到一定程度智慧就会出现。思考问题:为什么保持一个现量的知,就能生出智慧,从而就能断我见证果?
三、如何观呼吸(二)
观呼吸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呼吸上,不要管身体会怎么样,将来会不会出阳神等等。道家的阳神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太多的东西不需要了解,我们了解气脉对色身的影响就可以了,知道这个理论就可以了,不要管阳神,我们不是修阳神,而是为了修心,是为了证果断我见,身体方面会出现的情况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太深太多修身知识的跟我们修心没关系,不要把精力用在不必要的地方。
我们修学四念处,现在以观呼吸为主。除了呼吸之外,其他的色身的方面尽量少关注,注意力只在呼吸上,观呼吸到一定程度,定力增强了,会发现色身的空、虚妄、无常以及无我等等客观之理,如果太多关注色身,就会把注意力分散了,影响观呼吸。
观的时候尽量客观,冷静的去观,不要加入主观意识,这个色身的状态是什么,知道就好,不要加入过多的思想和引导等这些观念。初期你可以调息,过后就不要再调息了,要随息,这样你的心自然就会跳出五阴身之外,回头来观五阴身和呼吸,站在制高点上回头来观色身的状态。这样一方面容易入定,另一方面是容易生起智慧,会发现很多真相。原来不知道的真理,现在就知道了,慢慢就会觉得色身是那么的无常,那么的不真实,那么的虚幻,慢慢就会升起无我的智慧。
四、如何调理身心快速进入观呼吸状态 (一)
坐好后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诵的时候要慢一些,同时观想佛光照耀自己的全身,念完之后心静下来接着调整呼吸,有些人坐下后心比较静,那么这时候就不用调呼吸,可以直接进入打坐禅定状态。
如果一开始心比较散乱,观不了呼吸,需要先念佛或者念咒,念佛时也是用呼吸念佛的方法念佛,这样念佛其实也是调呼吸,慢慢的把气体通道给打通了,气息就能够下到丹田。气息一下到丹田,意念也会跟着到丹田,或者说意念到丹田,气息也随之到丹田,这时候丹田处会觉得发暖发热,妄念少就容易得定,当身体安静下来时,心也就安静下来了。
需要注意念佛的时候速度要放缓,慢慢的念,越慢气息就调整的越好,心念也越集中不散乱,这样下一步观行才会有效果。当深呼吸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念的速度非常慢,精力非常集中,就能很快出现禅定,这时候就不容易有妄念,因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念佛号和听佛号上,这样就有助于减少妄念和止灭其他的妄念,只有佛号这个念,念到后面定禅定出现了就念不出声音了,这时候就身心静止了。静止时就把这个心念转移到观呼吸上来,继续观行自己的呼吸状态,这样的方法有助于观行。
还有一个调理身心的方法就是做深呼吸,深呼吸的时间长短要根据个人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身体状态比较好,一次两次呼吸,或者三五次深呼吸就可以得定,有些人可能要做十次。进入状态后就开始观呼吸,前面呼吸已经调好了,这时候气血运行正常,心念能够集中就开始入观。具体观行方法要依照佛经里讲的观行方法和次第,一点点来深入观行,譬如现观色身会毁坏不能长久,意识觉知心不是我,思量作主的意根不是我等等,这时候打坐就不至于昏沉了,因为有一个很深的所缘境,心能够专注思考,就不容易昏沉。
五、如何调整身心快速进入观行状态(二)
打坐观行时,为了能够尽快把心清静下来,就要先调好呼吸,让气血顺畅运行,身调好了心才能静下来,心念才能集中,这时候再观行头脑就会清晰明了。如果观行还是不能清晰明了,就要先念佛或者念咒来调整身心,念时语速一定要慢,慢慢的念,念的越慢,气息调整的越好,心念越集中不散乱。如果能够同时观想佛,观想佛光照耀着全身,就会获得加持力,心能很快静下来,就可以直接进入观行状态。所以静坐观行之前调心念调呼吸是很关键的一步。
调整好身体,气血运行的好,心才能静下来,观行才会有效果。心静不下来的时候,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来调整,也可以用呼吸念佛方法调整,用呼吸方法念佛其实也是调呼吸,慢慢的会把身体前边的任脉打通,让气息达到丹田,气入丹田心念就会集中了,其他妄念就会消失。意念到丹田里以后,呼吸自然就会顺畅,丹田就会发暖,全身舒适容易得定,身体安静下来,心也就安静下来了。
调呼吸做深呼吸的次数和呼吸长短,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身体素质好的妄念少的一次至五次深呼吸就可以了,最多做十次深呼吸就可以了,多了会累,效果反而不好。心静下来以后再观呼吸,观身不静,按照观行的次序一点点观。 如果前面的法没有观行纯熟,就不要观后面的法,前面的观行基础牢固了再观行后面的。
用呼吸念佛方法调整身体的时候,要注意都是呼气的时候念佛,吸气时念不了,要用后膛音出声念,音流的震动能够把五脏六腑堵塞的地方震动开,气流能直下丹田,把前面任脉打通,身体就调好了。因为念佛的时候非常慢,不容易有妄念,又能调整呼吸,最容易得定,因为慢,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念佛号和听佛号上,心容易沉静下来,有助于减少和止灭妄念。禅定出现时就念不出声音来了,这时就静止,心念清净就能清晰的观呼吸。
这样调整好身心气血通了的时候,再打坐就不至于昏沉了,昏沉主要是气血不通导致的。再有一个很深的所缘境,心能够专注,就不容易昏沉。气血不通营养供应不上大脑的消耗,就容易昏沉,昏沉的原因,就是身体气血没有调好,调好了就不会出现昏沉现象,这样就进入正常的观行状态了。
六、如何练习从静到动的观呼吸
在打坐观行的功夫纯熟以后,要练习在日常活动的时候心能保持静止,并且还能继续观呼吸。打坐坐的很清净,观行很专注的时候,试着慢慢的下座在地面经行,走路散步或快或慢,观察这个时候自己的心念,是否还能缘于呼吸上,是否能不随周围的尘境转动心念。如果心念能不被转走,说明观呼吸的定力很好,然后就可以练习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景都能专注的观呼吸。如果在活动中还能观呼吸,制心于呼吸处而不移转,说明这个定力非常好,比在打坐时的定力还要强,这样观呼吸的功夫就相当深了,行走坐卧的功夫能够连成一片。
七、以静定为基础修动中定
动静结合的定比单纯静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因为能促使智慧出生的缘多一些,在外境的缘上容易顿悟,况且大多数人为生活奔波,不能长期处于静坐中,修好活动当中的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行住坐卧心都能处于定中,这样的定比较稳固,身口意行都能清净,受益比较多。在静坐观行功夫纯熟以后,要练习在身行活动中保持定力,观行更为专注。
在静坐中观行很专注的时候,要试着慢慢的下坐,在地面上经行、走路、散步、或快或慢,这时候再反观自己的心念还能不能缘在呼吸上,不被周围的尘境所转。但如果没有静中定作为起修的基础,身口意活动中很难有禅定,如果在活动中心念也能不被尘境转走,说明定力增强了。活动当中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起用的时候比较多,悟道的机会多。如果活动时心不散乱能保持观行的定力,说明观呼吸的功夫就相当成熟了,行走坐卧的功夫连成一片了。
八、一念相续与一念不生两种止的区别
止,就是停止、止息、止住的意思,也就是定、定住不动的意思。是谁止谁定?是身止身定,从而让六七识止和定,主要是让六七识止六七识定。身行止息下来的时候,身识和意识慢慢就会止息下来,但不是灭,因为这时候还有感知,只是感知的很轻微。六识不动了以后,第七识就没法再动了,因为六识不跟随第七识的攀缘,第七识没办法再继续缘法,也就不得不止下来了。但第七识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作用,祂必须缘法缘身,只是缘的法少,动得比较轻微而已。
如果是意识缘于一念不动,心里还是有一念,这就属于定中观的范围了,如果意识有观,第七识意根必缘意识所观的法,时间长了意根也就观了,意根一旦专注的观,就走上正途了,早晚会见事实真相,这种状态叫作一念相续,就是观行的状态。
而一念不生,是意识没有念,也没有观了,完全止息下来不动,但第七识意根不能完全止息不动,一定有念,就在于祂念什么和念的是否专一,如果能专一地念一个法,并且还有疑情,就是处于参究状态。这可以作为深层次的参禅方法,但是比较难修,一般人都把握不好,不如在意识有念的状态容易观行。但是越难修的方法,功夫越得力,越容易上道和证道,一旦证道,其智慧证量会很高。
九、修四念处观呼吸是否会落到顽空里?
四念处观行的结果是断我见,证得声闻解脱果,最后断除烦恼得解脱。每个人既然都有烦恼都有我见,就都是凡夫,那就需要断我见了,而断我见可以从四念处观的观呼吸开始。凡夫心中都是有我、有一切心、有一切烦恼的,所以才需要修行无我断烦恼。修行应该从基础一点点起修,从观呼吸开始起修,由浅入深,才能证得无我,才能心空烦恼尽。
对于凡夫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空,只要能空一点点,就相当不错了,尽量去空吧,去舍吧,不怕顽空和断灭空,因为凡夫根本做不到顽空和断灭空,所以尽量空,越空越好。把从前的所有知解全部忘掉,把心掏空,变成婴儿,一点点的重新开始学起。从前学的知解都是葛藤,横空隔在心中,上不上下不下的,堵得难受,现在都空掉,让心里干干净净的,再重新填上清净法。从前所学消化不了的,有些会变成病,如果能空掉,病就好了,空不掉就继续病着,或者自己想办法下手治病,别人只能提供建议,治病的只能是自己。
理论接触的越多,越难消化,都堵在心中,以至于药变成了病。如果消化吸收能力不好,就要把一些比较深的理论清理掉,多实练操作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法义,消化不了的理论再好,也应该暂时放一边,从基础的法义开始起修,不要好高骛远。
十、如何让妄念消失
一切的念头、思想、观念,都来自于无明,而无明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是虚幻之法。既然妄念、思想观念来自于没有出处的无明,那就不用当真,看破它看透它,不跟随妄想起落,如如不动,慢慢这些无明念头自己就消失了,心就清净安宁了,再来观所缘,朗然明了,无明转薄。人类的思想观念来来去去,想留也留不住,总是要变幻不停,固定不了,看破它,不理它,不随之动,心自清凉。
观呼吸也是如此,客观的看着呼吸观察呼吸,不动情绪,不主动的加入观念,不与理论对号入座,只是愣愣呆呆的看着,站在局外观察着,会不会慢慢就能看破色身这点事?再慢慢看破五阴这点事?就是这点事,没大事,因为执,感觉事大而已。
十一、观行的过程就是定慧齐修的过程
什么是观?观就是对法的观察、伺察,然后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得出一个如理的结论。这个完整的观行过程,要从意识开始起观,逐渐深入,心念专一,禅定出现,到此只是一个初步的观,还比较肤浅和粗糙。如果有结论出来,也只是意识的粗糙的结论,不够细致,内心还有疑没有解决,这是意根的疑,就是说这个结论意根还不明了不清晰不明白。
再进一步观,心念越来越专一,禅定越来越深,意识所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小,意根的思量作用越来越大,到最后意根智慧足以能作出判断的时候,就会得出一个如实如理的结论,这才是真正的断疑证法了,这是意识与意根配合共同观行的结果。
观行四念处,首先修习观身不净,观身需要先从呼吸观起,具体如何观,佛经里都有讲,只要老老实实按照那个观行步骤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行,就能如实观察到呼吸和身根的状况。比如现在正在吸气,知道吸气的时候气是从哪里入进来的,经过的路线,期间的感受,心里要清楚地知气体是通过鼻孔入进来的,然后经过鼻腔进入到肺里,再进入丹田里,吸气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心越静,细节越清楚,感觉越清晰。
呼气的时候要观察气是从哪里出去的,从哪里运行到哪里了,气息是长是短,是冷是热,身体的觉受是什么,都要清楚的观察。心念清明的时候就会知道呼吸是深是浅,是长是短,气息运行到哪里了,哪个地方堵了不通,气息是如何呼出去的。这就是观,是以意识为主的初步阶段。
在观的过程当中心念专一就有定,因为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观呼吸上,不再去关注思虑其他的问题,心中没有杂念,心就定下来了。得定以后,也要保持一个观,内心保持对呼吸的知,对于目前所观的法,内心都要知。如果不能清楚的了知,就说明心散乱了,或者是昏沉了,知就代表了清明的智慧了知,有了这个知,慢慢就能生出色身无我的智慧。
清晰了知呼吸的同时就有定,内心很清明就有慧,定慧等持,空的智慧就会逐渐生起。观到一定程度,就能认识到呼吸是生灭无常的,身体是生灭无常的,空的智慧就生出来了。这是意根的智慧,意识的智慧早就知道呼吸和身体是生灭无常的,在学法的时候就知道了,但那个知不起决定作用,观到最后意根的知才能起决定作用,是真智慧。只要内心保持着知,日久功深,生出了智慧,就能见到法的实相,这个知由无明的知,就变成了有明的知。
十二、观身不净
地球上所有的众生一辈子所产生出来的废物和废水,最后都到哪里去了?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或者是质量守恒定律,这些废物废水也有来处,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后世再托生到地球上,所受用的一切物质都是从哪里来的?受用完成后就都变成废物废水垃圾了,这些垃圾又到哪里去了?
有不少人都有洁癖,非常爱干净,可是平日里所饮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什么水?平日里所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都有什么成分?吃完剩下的厨余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每个国家都有污水处理厂,废物回收站,工厂处理过后的水和垃圾回收再利用,都干什么用了?比如说把一盆污水倒入地里,这些水是怎么从地里消失的?消失到哪里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只能被蒸发掉一部分,另一部分还留在地球上,被人类循环利用了,甚至喝到肚子里了。蒸发的那部分,下雨的时候,又回到地球上,就会再次被利用。总之,这些四大物质还是以各种形式被人类再次使用,进入色身当中。
所以观身不净是很容易观察出来的,身内身外都不净,尽管不少人都有洁癖,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身内外是干净的。众生都贪爱自身和其他类有情众生的色身,甚至还吃众生肉,真的没有什么道理,肉身太肮脏了。今世自己产生多少垃圾,后世如果再回到地球上就要再受用这些垃圾,甚至让子孙也一起受用。众生都热爱生命,很喜欢色身和六尘,可是这些都是非常污秽不可意的,有什么可贪爱的呢?或者是喜欢某种心,心也是染污的,充满了烦恼,有什么可执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