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如來藏經略講
第五章 如來藏的八種譬喻
原文:復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
釋:世尊很善於使用種種的比喻,暗示眾生身中都有如來藏,讓眾生信受自己身中有如來智慧德相,然後世尊給眾生說法,開示如來的智慧德相,讓眾生證得以後,將來慢慢地就能成就無上的佛道。
佛說:善男子,譬如純淨的蜂蜜在樹上或者巖石的某個處所,有無數的蜜蜂守護著這些蜂蜜。這些蜂蜜就是蜜蜂全部的飲食,所以無數的蜜蜂把蜂蜜當作性命一樣的守護著。因為蜜蜂有毒,能夠蟄人傷害人,一般人就不敢近前採取純蜜。但是有人用很巧妙的辦法能夠得到這些蜂蜜,他想一些辦法先把蜜蜂除去,然後再取得純蜜,自己吃不完,就送給遠近的親屬朋友。
原文: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釋:善男子,如來藏也是如此。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在五蘊煩惱當中,猶如在巖樹中一樣。如來藏好比淳蜜,煩惱好比蜜蜂,煩惱覆蔽著如來藏,猶如蜜蜂守護淳蜜一樣,眾生沒有善巧方便,不能證得如來藏。我以佛眼觀察,眾生身中確實都有如來藏,我以種種善巧方便為眾生講經說法,目的就是要降伏眾生的煩惱,去除遮障,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讓眾生悟入,普遍布施諸眾生廣作佛事。
因為佛心清淨,沒有遮障,不僅能見得自己的如來藏,也能見得所有眾生的如來藏。佛說法開示眾生,降伏眾生的煩惱之後,如來藏就顯露出來了。不是如來藏自己顯現出來,而是煩惱降伏以後,心清淨下來,沉澱下來,如同清水現前的時候,如來藏之月就在清水上面浮現出來。水濁不清的時候有沒有如來藏之月呢?也有如來藏之月,只是水濁,映現不出來,煩惱猶如濁水覆蔽心田,眾生就發現不了自己身中的如來藏。
覺知心煩惱重重時,沒有善巧方便,不能發現身中寶藏,等覺知心之水沉淨下來,煩惱降伏了以後,就能夠照見如來藏之月,就發現了如來藏,悟得了如來藏,這樣就開了佛的知見,悟了佛的知見。佛在世間說法就是這個目的,滅除眾生的煩惱,讓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就佛道。所以,佛普為世間施作佛事,這個佛事就是指為眾生講經說法,滅除煩惱,開示如來藏之法。不是指現在的佛事(開光、送吉、超度等),其實真正的佛事就是講經說法,顯示眾生如來之藏。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巖樹蜜 無量蜂圍繞 巧方便取者 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 猶如巖樹蜜 結使塵勞纏 如群蜂守護
我為諸眾生 方便說正法 滅除煩惱蜂 開發如來藏
具足無礙辯 演說甘露法 普令成正覺 大悲濟群生
釋:這個比喻說完了之後,世尊就說了一個偈子作總結:
譬如巖樹蜜。無量蜂圍繞。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譬如巖樹上的蜂蜜,無量的蜜蜂圍繞著它,守護著它。為了得到蜂蜜,具有善巧方便的人,先要除去那些守護的蜜蜂,因為蜜蜂的守護,把蜂蜜給遮障了起來,他人無法靠近取得蜂蜜食用。蜜蜂比喻眾生的煩惱,蜂蜜比喻為如來藏,眾生原有煩惱遮蔽自心,不能證得如來藏,依之得解脫。
如果有人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他就能把蜂蜜取出來享用;眾生有善巧方便的方法,降伏了煩惱,就能尋覔得到自己身中的如來藏。取蜂蜜的人,先除彼群蜂,比喻說眾生想明心見性,就要先把煩惱降伏下來,降伏煩惱,心得清淨,智慧顯現出來,就能明心見性,證得自己的如來藏。
眾生如來藏。猶如巖樹蜜。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眾生身中的如來藏,猶如巖樹裡的蜂蜜,貪瞋癡煩惱結使,塵勞煩惱纏縛,猶如群蜂守護蜂蜜一樣。結就是眾生的煩惱結,如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等種種的煩惱結,使就是使者。煩惱使者,常常纏繞自心,遮蔽自心不見如來藏。每日裡的塵勞煩惱也在纏縛著自己身中的如來藏,把如來藏隱蔽起來,不令自己發覺。必須把這些結使塵勞煩惱除去,如來藏才能顯露出來,眾生才能證得,受用得解脫。如果不除去煩惱,貪欲、瞋恚和無明就會使心不清淨,那就不能得見如來藏。
我為諸眾生。方便說正法。滅除煩惱蜂。開發如來藏。我為諸眾生,用種種善巧方便,演說如來藏正法,滅除煩惱的蜜蜂,開發、顯示出如來藏。如來藏之法,叫作正法,正就是方正、正真的意思。開發如來藏,不是指原來沒有如來藏,現在給開出來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開示顯發,原來就有如來藏,但是因為有煩惱遮障著,不能見得,現在如來把如來藏揭示出來,指出來,眾生順指就能夠證得如來藏了。
具足無礙辯。演說甘露法。普令成正覺。大悲濟群生。佛具足無礙的辯才,種種妙語演暢,種種妙法敷揚,演說甘露法雨,普遍令諸眾生滅除煩惱,證得如來藏,得清淨智,究竟成佛,並且以大悲心濟度諸群生。佛通過演說無量的甘露法,普令所有的眾生,都成正覺,也以無量的大悲心,普遍地濟度、救撥一切群生,讓他們都能離苦得樂,得大解脫,成就佛道。
原文:復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禦用。
釋:佛說:復次善男子,譬如剛收割的稻糧沒有去皮,也沒有去糠,外面的皮殼還包裹著,貧賤而愚癡的眾生,不識真貨,就輕賤這個稻糧,認為它是沒有用的,不把它當作可食用的高貴食品,就給丟棄了。如果把粳糧的皮殼都剝開,除去糠皮,剩下的精貴的東西,就是精米,這些精米是國王和大臣們食用的。
外表包的皮糠雖然不能食用,可是裡面卻有精米。貧賤而愚癡的眾生,不認識帶皮殼的粳米的價值,把它當作無用的廢物給拋棄了。如果用方便的方法加工粳糧,除去皮和糠,剩下的就是精品精米了,這是一個比喻。
原文: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
釋: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見所有的眾生,煩惱的皮糠覆蔽著自己如來的無量知見,覆蔽著自己的如來藏。因為這種覆蔽,隱藏了如來的知見,顯現的全部是眾生的邪知邪見,沒有開顯出如來的智慧。所以我用各種方便善巧方法,廣為眾生方便說法,讓眾生除去這些煩惱皮糠的遮障,心得清淨,顯發如來清淨的智慧,證得如來藏。煩惱除去,眾生就顯現出來清淨的智慧了,智慧圓滿,成就佛道,究竟成佛。
所以成佛是靠什麼呢?是靠智慧,想要智慧應該怎麼作呢?那就用種種方便方法如持戒、禪定、布施、忍辱、精進、般若六波羅蜜,降伏煩惱,去除無明,顯現清淨的智慧,最後以清淨的智慧,成就無上的正覺。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一切粳糧 皮糩未除蕩 貧者猶賤之 謂為可棄物
外雖似無用 內實不毀壞 除去皮糩已 乃為王者膳
我見眾生類 煩惱隱佛藏 為說除滅法 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來性 眾生亦復然 開化令清淨 速成無上道
釋:這時世尊以偈頌作總結說:
譬一切粳糧。皮糩未除蕩。貧者猶賤之。謂為可棄物。譬如所有的糧食沒有加工,帶著皮和殼,糠沒有除去,皮沒有剝去。貧窮的人卻輕賤它,認為這些粗糙的東西是不能食用的,應該丟棄不要。
外雖似無用。內實不毀壞。除去皮糩已。乃為王者膳。外邊的皮和糠雖然好象沒有什麼用處,但是裡面的果實(精白米)卻沒有毀壞,不能丟棄不要。這個譬喻是用來比喻我們的如來藏,清淨不可毀壞,如來藏的外邊雖然纏縛著眾生的煩惱,看著外表好像是沒有什麼用,但是剝去煩惱,就顯露出如來藏了。
除去外面的皮和糠,就是國王大臣所享用的美食,老百姓不識得這內在的寶貝,給扔棄了。為什麼扔棄了,因為他們沒有福德,沒有方便善巧的方法,無法享用到精白米。所以眾生沒有福德、沒有智慧的時候,就不能除去煩惱,證得如來藏。要除煩惱之前還要修福德,福德先修好,然後想辦法降伏煩惱,證得如來藏,智慧清淨,清淨至極,福慧圓滿,成就佛道。
我見眾生類。煩惱隱佛藏。為說除滅法。令得一切智。我見所有六道輪迴的眾生,他們的煩惱都把如來之寶藏隱覆住了,因為這些煩惱遮障,如來之藏無法顯現。我為眾生宣說除滅煩惱法,令諸眾生證得一切智。
煩惱遮障時,如來藏真的沒法顯現嗎?不是,如來藏常在顯現著,從來不躲藏,智者時時見,只是眾生煩惱如烏雲遮蔽陽光,使得心不清淨,不能得見如來之藏。所以佛為說除滅煩惱的方法,令眾生獲得清淨的智慧。一切智是指大乘與小乘修證所共同得到的智慧,包括解脫智、盡智、無生智、苦集滅道智等等。苦集滅道智,就是斷除煩惱的智慧,斷除煩惱清淨智慧,證得如來藏,般若大智慧就顯發出來了。
如我如來性。眾生亦復然。開化令清淨。速成無上道。就像我的如來佛性那樣,眾生的如來性也是如此。我只是開化教導眾生,令心得清淨,發現和證得自己的如來性,然後讓眾生迅速成就無上菩提。佛的如來性是如此的,眾生的佛性也如此,與佛無異,都是清淨無比的。
佛說法開化眾生,讓眾生心得清淨,獲得一切智,最後一切種智全部具足,就能快速地成就無上之道。所以成佛的方法是什麼?修福德,降伏煩惱,獲得清淨智慧,清淨智慧圓滿了,就成就佛道。那麼一切法的修行,以證悟如來藏為標的,為關鍵,為中心,所以明心見性之法,是最重要的,是修行的最初方便。
原文:復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
釋:復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在肮脏之處,隱沒看不見了,經過了很多年,真金也沒有毀壞,但是也沒有人記得了。
世尊又說了第三個比喻,用真金來比喻如來藏,真金墮在肮脏污穢之處,隱沒不現,誰也看不見,沒法取出來了,經歷了很多很多的年月,真金也沒有壞。因為時間很長了,大家都忘記了這件事,誰也不知道在這肮脏污穢之處還有真金。這個肮脏污穢之處是指什麼地方?指眾生的煩惱之處,眾生煩惱身中有如來藏,而眾生自己卻不知道。
原文:有天眼者。語眾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是故如來。廣為說法。令諸眾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釋:有天眼者告訴眾人說,此肮脏不淨處有真金寶埋藏其中,你們大家應該想辦法取出來,然後就能隨意享用了。確實是這樣,善男子,肮脏不淨處就是無量煩惱聚集處,真金寶就是如來藏,有天眼者就是如來世尊。因此如來廣為眾生說法,令諸眾生除滅煩惱,全都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再普度眾生,都成正等正覺。
有天眼的人什麼都能看得見,地球底下最底層的寶物都能看得見,沒有任何遮障,天眼無障。天眼者比喻為佛世尊,佛的大智慧,能見眾生身中的如來藏寶藏,為了讓眾生識得,佛就說法為眾生指出寶藏所在之處,讓眾生得見。佛對眾生說,在煩惱聚集的五蘊身中,埋藏著如來藏,你們趕快降伏煩惱,從中找到祂,獲得智慧財寶,從此就能享用祂,得大自在,智慧財寶具足了,就成佛了。佛到這個世界來廣為眾生說法,就是為了令諸眾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然後施做佛事。佛所做的佛事就是講法、度眾,開示眾生如來之見,開示眾生如來藏之法。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如金在不淨 隱沒莫能見 天眼者乃見 即以告眾人
汝等若出之 洗滌令清淨 隨意而受用 親屬悉矇慶
善逝眼如是 觀諸眾生類 煩惱淤泥中 如來性不壞
隨應而說法 令辦一切事 佛性煩惱覆 速除令清淨
釋:這一段佛就以偈頌來做一下總結:
如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見。天眼者乃見。即以告眾人。就像真金在肮脏污穢之處隱沒了一樣,沒有人能夠發現它,但是有天眼的人卻能看得見,看見了以後,就告訴眾生應該想辦法取出真金。所以佛在菩提樹下剛一成道就知道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的智慧德相,說道:“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然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然後佛陀就為眾生講經說法,伸出指月之指,告訴眾生順指望月,指引眾生明心見性的方便方法,證得如來智慧德相。
汝等若出之。洗滌令清淨。隨意而受用。親屬悉矇慶。你們大家如果能把真金取出來,洗滌令其清淨,然後就能隨意受用,家親眷屬們都能跟著歡喜受樂。
這裡世尊指示眾生,如果能從煩惱身中證得如來藏,然後汰除染污業種,就能隨意得大受用。眾生的如來藏被煩惱污垢的無明所纏裹著,通過修行去除染污種子,斷除無明,轉變成無垢識,就是原本的那顆真金,干干淨淨的真金,如來藏的本來清淨的面目。
其實如來藏本來是清淨的,為什麼現在不清淨了呢?是七識污染造成的。墮在煩惱不淨處,就成為了不垢不淨、又垢又淨的和合體,不是祂本身不清淨,而是纏裹物不清淨。所以眾生的如來藏也叫作在纏如來藏,是被眾生的貪瞋癡煩惱纏裹著的如來藏,把煩惱洗淨了的如來藏叫作出纏如來藏。出了纏縛的如來藏就是佛地的無垢識,也叫作真如。
善逝眼如是。觀諸眾生類。煩惱淤泥中。如來性不壞。佛眼就是這樣,觀諸眾生類,在煩惱的淤泥中,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儼然不壞,佛性常清淨不壞滅。
善逝是佛的一個名號,寓意是離世走得很好,去往大解脫之處,沒有業障的牽累,自由自在。佛眼看眾生雖然陷入貪瞋癡慢疑惡見種種的煩惱中,但是在這煩惱當中的佛性如來藏,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永遠也不壞滅。
隨應而說法。令辦一切事。佛性煩惱覆。速除令清淨。如來隨著眾生的種種根基,隨應而說種種法,令眾生證得本體之心如來藏,成就一切的事業。佛性被煩惱覆蓋著,眾生無法得見佛性,應當把煩惱去除,遮障打開,心得清淨,佛性就能在心中顯現出來。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在顯現著,只因煩惱覆心,故不得見,所以應該速速除去這些煩惱,令得清淨智慧。所以修行就是要去除妄心七識的染污,然後開大智慧而成佛。
原文:復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
釋:佛又作了第四個比喻。復次,善男子,譬如有個貧窮的人家,家中有珍寶隱藏不見,找不到了。珍寶本身不能說話,不能告訴人們說我在這裡,不能把自己顯示出來,讓眾人了知。一切眾生也都是這樣,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具足十力、四無所謂,有大寶法藏在五陰身內,卻不聞不知,而沉湎於煩惱惑業和五欲六塵之中,輪轉生死受無量苦,因此諸佛才出興於世,說法教化無知無聞的剛愎眾生,令其證實相,得解脫。
如來藏這個珍寶亦復如是,祂不自知,又不會說話,不能表達自己,不能主動顯示給大眾了知,因此如來藏不能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找出來,所以如來藏無法開悟,祂不能悟得自己。即使如來藏能悟得自己,六識七識還是沒有悟得如來藏,六識七識還是無明具在,迷惑顛倒,不曾開悟,那就仍然是凡夫一個。
那意思是說如來藏在五陰身中,自己不知道自己,自己不能證明自己,即使如來藏能證明自己,六七識也不知不證,還是不悟。同理,我們參禪尋覔如來藏的時候,如來藏也不能告訴我們祂在哪裡,祂也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而認為自己開悟了。這說明參禪是用能覺知的意識意根去尋覔如來藏,不是如來藏自己找自己。所以說明心開悟,是意識意根證得了如來藏,見到了如來藏,不是如來藏自己證得了自己;也不是如來藏明心見性,而是意識意根明心,明的目標是如來藏,見得如來藏的性用,明心見性是這個意思。
我們在參禪的時候,如來藏不會站出來說我在這裡;如來藏沒有我性,祂不能證明自己,說我就是如來藏,祂也不知道自己,如來藏是無語的,不與語言文字相應。就像佛說的珍寶不能證得自己,不能自己找自己一樣,是眾生去找珍寶,就是說是我們的五陰七識去尋覔如來藏,證得如來藏,從而明心見性。
這段文字,世尊非常肯定眾生身中有如來藏,如來藏是真實有,是實體,不是虛無的,也不僅僅是個名字和名言,也不是方便說。任何人都不能再愚癡地說,如來藏僅僅是個假名詞,是個概念,並沒有實體,並不存在,因此愚癡地說開悟就是見得一無所有。再作此說者,千佛出世,不能救度,永劫沉淪。
如來藏能出生和執持一切法,主宰一切法,祂猶如金剛常住不壞,什麼也不能毀滅祂,反而祂能讓一切法生、住、異、滅,祂的功德力量無比強大,具足十力、四無所畏,無所匹敵。如來藏在眾生的五陰身之內,眾生自己不聞不知,生生世世沉溺在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當中,沉湎在色聲香味觸之中,輪轉生死受苦無量。
原文:是故諸佛。出興於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為眾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有如來藏。故為諸菩薩。而說此法。
釋:佛說:因此之故,諸佛出興於世,為了開示眾生身內的如來之藏,眾生信受後,能清淨一切智慧。佛世尊有無礙的辯才,是眾生的大施主,廣泛為眾生開示如來藏正法。眾生信受不疑,智慧清淨時,就證得了如來藏。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見所有眾生身中都有智慧德相,都有如來藏常住身中,不滅不壞,清淨無餘,故此種種說法,言詞譬喻,開示給眾生,顯示給眾生,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 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 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 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 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眾生 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 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 而為眾生說 令得智寶藏 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 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 疾成無上道
釋:這個譬喻說完了,最後佛以一個偈子來總結這一段:
譬如貧人家。內有珍寶藏。主既不知見。寶又不能言。譬如一個貧窮人家,家裡藏著珍寶藏,主人不知道,也看不見找不到,珍寶自己又不能說我在這裡。
窮年抱愚冥。無有示語者。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於是這個貧窮的人,很多很多年,帶著這種愚癡,不知家中藏有寶藏,多年過著貧窮乞討的生活。又沒有人告訴他家宅裡埋藏著珍寶,更沒有人能告訴他寶藏藏在哪裡,因為他那時候沒有福德,還享用不了寶藏。這樣的話,明明自己家中有寶藏,但主人卻不知道,珍寶自己也不會開口說出來,所以這個人就常常貧窮困苦,過著下賤貧民的生活。
佛眼觀眾生。雖流轉五道。大寶在身內。常在不變易。佛眼觀察眾生, 眾生雖然流轉在五道裡,卻有大寶藏在其身內,永遠存在五陰身中而不能改變和毀損,大寶藏能利樂眾生無有窮盡。五道是指天、人、地獄、鬼、畜生這五道,阿修羅道分布在五道裡面。
如是觀察已。而為眾生說。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佛如是觀察以後,知道眾生身中有大寶藏,就為眾生演說經法,開示給眾生自己身中的寶藏,讓眾生證得身中的大智寶藏,成為大富長者,並且廣泛利益無量眾生。眾生獲得智慧的寶藏,是從外面得來的嗎?不是的,是眾生自己身中的寶藏,非從外得,家中本有之寶,只是找到而已。
若信我所說。一切有寶藏。信勤方便行。疾成無上道。如果眾生相信我(佛)所說的,一切眾生身中都有寶藏,那麼眾生只要能相信,並且精進勤行各種方便方法,勤修菩薩六度,就能迅速地成就無上佛道。首先要相信佛所說自己身中有如來藏,信位圓滿,然後精勤地修行菩薩六度,圓滿自己作菩薩的條件,用種種方便,廣行菩薩六度,最後就能證得如來藏,明心見性,獲得清淨的大智慧,獲得一切種智,最後就迅速地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下面是第五個譬喻,用庵摩羅果來比喻如來藏。
原文:復次。善男子。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種之於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於核內。
釋:復次善男子,譬如庵摩羅果,內裡的果實確實沒有壞,把果核裡的種子種在大地裡,之後種子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最後成為一顆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如來寶藏在眾生心中的無明殼裡,猶如果實的種子在果核內一樣。
非常非常高大的一顆樹,就是樹王,那麼這個樹籽有多大呢?非常非常的小,但是把樹種子種到地裡,卻能長出參天大樹。庵摩羅果的果實比喻為如來藏,庵羅果外面的果肉果核比喻為無明殼,也就是眾生的煩惱殼裡裹著如來藏。眾生心裡有著這麼厚的無明,能見到如來藏嗎?當然見不到,佛就來教導眾生見到如來藏的方法,那就是把無明殼剝開,露出果實,然後這果實就有大的利用了,果核裡有種子,這個種子將來種在地裡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長成參天大樹。
原文: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
釋:善男子,那個如來藏清涼沒有熱惱,心地清淨,沒有貪瞋癡無明煩惱,祂集聚了世出世間無比的大智慧,處於絕妙的寂靜的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是如來法身,也叫作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如來藏清涼沒有熱惱,熱惱是貪瞋癡煩惱無明,清涼是清淨無比,沒有貪瞋癡煩惱,內心是寂靜的。如來藏是大智慧的寶藏,所有的智慧聚集於如來藏裡。祂也是摩尼寶珠,能現一切法,變生一切法。妙寂泥洹妙用無窮,這都是在說如來藏,寂淨無比,泥洹就是指具有涅槃性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性,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這個清淨藏也方便稱為佛,發現祂以後,智慧究竟清淨了,就圓滿成佛。自已有如來藏,將來才能成為如來應供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