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心經真義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三章  五蘊空的具體内涵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夠觀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至少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具有甚深觀行智慧,是具備般若總相智、別相智和唯識種智的菩薩。菩薩修到初地以後,通達大小乘法,其觀行智慧就更深細了,八地以後菩薩的觀行智慧,我們根本無法想象。

經中說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以後,就能度過一切苦厄,既然能度過一切苦厄了,生命中再也不會有苦受了,徹底的解脫和自在了,這就不是一般明心見性的菩薩所能做得到的。真正能度過生死苦厄的菩薩,必須要斷除煩惱和習氣、斷盡人我執,法我執也要斷除,這是八地以上菩薩甚至是諸佛的解脫境界。七地以下的菩薩還沒有徹底度過苦厄,因爲有分段生死和業障的負累,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還會有苦受。因此,這裡講的觀自在菩薩,其觀行是極其深細的,所修証的果位已經超越了七地菩薩,只有這樣的菩薩,才能在觀行照見五蘊皆空時,度過苦厄,得大解脫,得大自在。

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菩薩在觀行甚深的般若義理,觀行如來藏的所有體性和種子功能。這裡說的“般若”,並不是指意識明心以後所出生的般若智慧,而是指本具解脫智慧的如來藏,“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這個真體如來藏本來就在沒有生死的彼岸,要觀行祂具足什麽樣的大智慧,如何的解脫和自在,因爲什麽沒有生死束縛。菩薩通過參禪証得如來藏,找到如來藏並能現觀祂的存在和運作的時候,就明心開悟,之後能觀察和証得如來藏的真實性和如如性,觀察和証得自已及衆生的五蘊十八界如何由祂變現出生,如何由祂配合運作的,証知自己以及衆生的五蘊十八界並沒有真實不滅的體性。

地後菩薩能現量觀察如來藏裡種子的功能作用,真切了知一切法都是如來藏運作的結果,全體即如來藏,這種現量境界的觀行就是深觀,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深觀以後就能照見五蘊如夢幻泡影、如陽炎、如鏡像、如水月,就能証知五蘊原來就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全部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與如來藏非一非異,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内涵。這時菩薩就有了般若解脫的大智慧,就能斷人我執和一部分法我執,不再認五蘊的功能作用爲我爲真實,不再執著五蘊的功能性和一切法有真實性,這樣才能度過種種生死苦厄,心得大解脫。菩薩雖証五蘊皆空,卻也不求滅掉五蘊之身,一定會留一點點思惑來潤澤生命以自利利他。

無生死的是如來藏,有生死的是五蘊身,五蘊本空,生滅無常。如來藏就像一個遼闊無垠的大海,五蘊不過是大海泛起的一個個泡沫。衆生五蘊造作的業種存在如來藏大海裡,因緣成熟時,如來藏把業種輸送出來,變現出下一世的五蘊十八界;這個五蘊十八界就像泡沫和波浪,在藏海中飄了若干年後又滅了,滅了以後又有一個泡沫冒出來,就這樣無窮無盡地流轉於如來藏海中生滅不已。

如來藏就像大海一樣真實存在,無有生滅,五蘊就像是如來藏海裡幻化出來的泡沫,我們不能說泡沫就是大海,但也不能說不是大海,大海和泡沫只是形相不同,本質是相同的,泡沫屬於大海的一點一滴,本質也是大海水,五蘊的生生滅滅本來就是如來藏功能體性的顯現。大乘法中的“五蘊皆空”並不是說五蘊是空無的,沒有功能作用;也不是小乘所說的無常空或緣起性空,而是從實相法界的角度,來說五蘊無真實不滅的自體性,是空性心如來藏無量功德所顯現出來的部分德用,本質無異於空性心如來藏。

菩薩在深入細致地觀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回過頭來觀照五蘊,就明白了五蘊的實質是什麽。這種觀行智慧好比黑夜裡的探照燈,燈光一照,眼前的景物馬上就明了了。菩薩的般若智慧就如這只光芒四射的燈,將我們的五蘊照得内外通透。從此,我們就明白通向究竟解脫的路徑在哪個方向,往日發起的成佛大願,現在就更堅固了。雖然我們的五蘊身暫時還不能遠離生死之苦,但依止本來離苦、寂滅的實相心如來藏,終將到達“常、樂、我、淨”的究竟涅槃境界。

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藴是藴集、集起的意思。五蘊也叫五隂,因爲隂有遮蓋如來藏的性質,使得衆生不識真心而執妄爲真。爲方便學者修學觀行,下面逐一進行簡述。

第一節 簡述色蘊

色蘊是如何形成的?色藴是如來藏依業種變現出來的,是由如來藏輸送四大種子逐漸形成的,色藴全部來自於如來藏。衆生在中隂身階段,因爲意根不滅,沒有斷掉對自我五蘊的執著,也沒有斷除貪欲,因此就要投胎以重新擁有一個五蘊身,於是在中隂身裡看見未來世的父母和合時,就起欲心參與過去,然後意根被拘束住,和如來藏一起入住母胎,意根就這樣投胎了。投胎之後形成五蘊身時,意根就把五蘊身當作我,對其百般執著貪愛,只有斷除意根對五蘊的我見和我執,才能不再投胎,解除三界生死係縛,得到暫時的解脫。要想永久解脫,還要繼續修學大乘如來藏,斷除意根對一切法的執著,無明滅盡,就能永久究竟的解脫自在了。

意根是心法,無形無相稱爲“名”,受精卵是色法,意根和受精卵結合一起就有了最初的“名色”五蘊身。接下來,如來藏依業力,以母體爲緣吸取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受精卵就不斷生長髮育。如來藏不斷執持這個名色,變生出血液、肌肉、骨胳、内脏等組織器官,慢慢地胎兒的頭顱、軀干和四肢就長出來了,五官也成形了,六根逐漸完備起來。

胎兒發育到四、五個月大的時候,勝義根基本具備,如來藏依六根就能變現出意識、耳識和身識,這時就具有了別的功能,能了知一部分外面的環境和子宮裡的環境,了知以後,就有了覺受。有了覺受胎兒就不老實不安分了,這時會隨著自己的覺受而産生各種活動,就有了胎動。由於這時胎兒有識心的分別,能夠了知母親體内和體外的一些聲塵,子宮裡面的冷熱、擠壓、軟硬等觸,也能少分了知,就可以對胎兒進行胎教了。

胎兒有了身識和意識的了別功能,就會有苦受和樂受,如:母親吃涼一點的東西,他就感覺像在寒冰地獄一樣難受;母親喝一口熱湯他就覺得燙得難受;吃辣的東西時也感覺不舒服;母親彎腰時,就感覺身體受到擠壓;但如果聽到舒緩的音樂,就感覺到舒服和愉悅,因此胎兒能起貪愛之心。等到九個月、十個月胎兒的六根圓滿具足,六識心也具足,五蘊十八界都具足了,如來藏了知這種狀況,就會促使胎體動轉,讓胎兒出生了。

嬰兒出生以後通過吃嬭、吃飯,如來藏從飲食裡攝取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將外部的營養元素轉化爲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元素,繼續執持嬰兒的色身,隨著器官不斷發育,嬰兒的身體一天天長大、成熟。這個嬰兒的身體就是如來藏變現的,有人不信,說是母親變的,如果說在母胎裡是母親變生的,那出了母胎怎麽辦呢?嬰幼兒童身體一天天長大,是誰之功?除了如來藏沒有任何法能産生色藴物質的色法,因爲色身由四大種子組成,只有如來藏有四大種子,所以衆生的色藴身根是由如來藏變生出來的,色藴來自於如來藏,本質就是如來藏。

雖然色藴是如來藏變生的,但是如來藏不在色藴裡,也不在色藴外,不在色藴中間。因爲如來藏是無形無色的,無形無色之法不能說有處所,只有物質的色法才有方所,才可以說住在某處。如來藏不住色蘊,也不離色蘊,不住在身體内,也不住在身體外。祂裡外都不在,又裡外都不離,祂從不隱藏自已,也沒有隱藏的想法,可我們就是找不到祂。沒有証悟的時候,確實很難理解祂的這些體性,因爲祂不是世俗法,用世俗的智慧確實無法理解祂。只有般若智慧開啓以後,以菩薩的慧眼、法眼才能觀察祂的運作,了知祂的體性,那時才會感歎,原來如來藏如浩月當空,萬丈光芒普照大地,而衆生完全被無明煩惱遮障,如盲人一般視而不見。

每個衆生的色藴都是自己的如來藏一點點變生出來的,是如來藏制造形成的,如來藏本有的獨特的大智慧,什麽時候造哪部分,造成什麽樣子的,祂都能知道。如來藏能了別業種,並根據業種輸送不同比例的四大種子,衆生的業報身就一點點的長大。如來藏能了知色身的生長情況,色身長大成熟後就要衰老,祂就會改變四大種子的組成比例,於是色身就一點點的衰老。如來藏知道什麽時候臉上應該長出皺紋和斑點,知道什麽時候身體功能下降、内臟器官代謝開始減退、行動變得遲緩。當衆生的業障現前時,如來藏就輸送出不調和的四大種子,衆生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當色身嚴重衰老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接近衰竭,如來藏也知道衆生什麽時候應該捨壽,臨終前就會發出死亡的信號讓人警覺,比如身體出現臭味、高燒等等身體上的四大變化。意根了知到死亡的業緣現前,也會警覺意識,就會非常貪戀親人,說一些依依不捨的語言,舉止行爲怪異;有的人臨死前意識會預感到,心裡就作準備,提前給自己安排後事。如來藏常常顯示給我們很多信息,有時候我們的意識心能了別,有時候不能了別,有時相應了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比如兩人前世結了很深的緣,而且是善的緣,今世見面了,彼此感覺就很親切,相互幫助關懷備至,雙方都不知道爲什麽。這是各自的如來藏輸送出來的往世的業種,覺知心不自覺地與之相應並隨業流轉,衆生不知道這些信號是誰給的,其實都是如來藏了知業種而輸送出來的,意根離如來藏最近,首先能感知到,再傳遞給意識,意識有智慧也會感知到,沒有智慧就會無覺無知。衆生往世結的緣不一樣,今世相遇在一起時感覺就不一樣,有的人讓你覺得很親近,有的人則讓你覺得很厭惡。菩薩要廣度衆生,就要每一世都與衆生多結善緣,因爲一旦與某個人結了惡緣,即使將來你成佛了,想度也度不動他。

這都是如來藏了別衆生的業種而呈現出來的現象,而我們卻不知道究竟爲什麽,沒修出神通,過去世的事情就不知道。所以一切事情的發生,對一切人、事、物的感受,都是如來藏先知先覺給我們顯示出來的,只是我們不懂。爲什麽不懂呢?因爲無明,衆生的無明遮障太重了。怎樣才能不愚癡?學習如來藏法,然後証悟如來藏,悟後再起修,無明就能一點點地破除,智慧就漸漸生起了。無明斷盡,智慧究竟圓滿,即成佛道。

第二節 簡述受蘊

什麽是受蘊?受藴是各種感受的藴集。受可分爲苦、樂、憂、喜、捨五種,或者分爲苦、樂、捨三種。受藴的“受”,它的主體主要是指前六個識心,不包括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受。衆生的識心共有八個,前七個識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末那識,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前七識是如來藏輸送識種子變現出來的,都是虛幻的妄心,凡被如來藏變生出來的都是生滅的、虛幻的、無常的、空的、苦的、無我的。要說“受”,八個識都有,但受藴只指前六識心的受,不包括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受。百法明門裡講八個識的五遍行心所法,才講到第七識、第八識的受。

前六識的受以第六識爲主,前五識雖然也有受,但比較直觀和粗糙。第六識的感受比較細膩、豐富,有感情色彩和情緒化,内涵比較深細,範圍比較廣。佛在阿含經中說:六根觸六塵,生六識,三者和合觸,生受。六識心什麽時候有感受呢?眼看色的時候,出生眼識和意識,眼識和意識觸色塵就有感受。看到自已喜歡的、感興趣的人、事、物就心花怒放,樂受就生出來了;看到不喜歡的、討厭的就生起厭惡心,苦受就生出來了;看到自己不關心的東西,感覺不喜也不厭,捨受就生出來了。

見色的時候有感受,聽聲音的時候也有感受,耳識和意識同時感受,喜歡聽這個聲音,不喜歡聽那個聲音,這個聲音聽起來很不舒服,那個聲音聽起來很悅耳,或者是聽這個聲音無所謂,不感覺好壞,聽與不聽都可以,這就是苦、樂、捨這三種感受。鼻嗅香、舌嘗味的時候,同樣都有這三種感受。

身覺觸的時候當然也有感受,風吹到身體上感覺有時苦、有時樂、有時不苦不樂;太陽照在身上時,就會出現這三種受,吃飯、喝水、睡覺、穿衣乃至打坐修定也不離這三種受。第六識在五識現起時,隨同俱起,多數時候是和前五識一起感受,眼看色的時候,和眼識同時分別和感受;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有第六識同時分別和感受,它是受蘊産生的主體識。

意識在沒有前五塵的情況下,單獨分別法塵時也有受,有時内心裡突然想起某人某事,就會生起感慨,受覺就出現了,苦樂捨受都有。一想起昨天某個人說的話,心裡就氣起來了;一想起曾經中過獎、晉級升遷,心裡就高興起來了。這是意根和獨影境法塵相觸的時候,第六識自己單獨對法塵的感受,是散亂獨頭意識。還有一種情況是做夢,意識在夢境裡也是單獨感受法塵,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苦樂憂喜捨的覺受,都沒有前五識的參與,這是夢境獨頭意識單獨受。所有前五識以及第六識的感受,都屬於受蘊。

第三節 簡述想蘊

什麽是想蘊?所謂“想蘊”就是所有了知性的積聚。從字的結構上就可以看出,“想”就是心上有個相。心上有相,就是取了相,就是有了分別,所以想就是知,就是了別和執取的意思。什麽叫心上有相?當我們看到色的時候,就知道:哦,是這個東西呀,這時心裡分別完成,就有了相,因此了知並認取某個事物就叫想。眼看色的時候,知道這個是花,那個是人,這就是取相分別,就是想。了別以後,接下來進行思惟、分析、判斷、推理、研究等,這是進一步的“想”。乃至我們經常做的計劃、打算甚至夢想、妄想等,這些都是“想”。

“想”是我們識心的功能作用,只要六識現起,心就有所住,有住就有想,心中有語言文字時是想,沒有語言文字時還是想,意根的想就沒有語言文字,乃至於如來藏的想更沒有語言文字。眼見色時有想,耳聽聲時有想,鼻嗅香時有想,舌嘗味時有想,身覺觸時有想。六識只要對六塵有受,一定會産生想。意識最初的想可能沒有語言文字,當反複思惟分析時,語言文字就在心中産生了。

六識在一切法上都會有想,前五識有想,第六識有想,但以第六識的想爲主,第六識的想也最爲複襍。意識除了與五識一起分別一起想,也可以單獨對應法塵有想,比如做夢時就是意識心單獨有想,還有平時的散亂思惟、胡思亂想、定中的思惟觀想,還有狂亂妄想,都是意識單獨的想。前五識不能離開當前的五塵境界而有想,但第六識可以,凡不在當前五塵境界上分別思惟的想,都是意識心單獨的想。想藴就是六根觸六塵時,六個識的思想分別活動。

第四節 簡述行蘊

什麽是行蘊?什麽是行?行就是事物處於運動、變化、遷移等非靜止的狀態,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只要有變化都是“行”,包括時間的變化和空間、地點、方位的遷移,也包括幾個識心的運行造作。現相界的一切法,沒有一個是止息不動的,無論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無論是六塵萬法,還是我們的身心,都在不停地遷流變化,這就是行蘊。

首先我們來看看山河大地,祝願別人長壽時往往會用“壽比南山”這個詞滙,因爲我們祖祖輩輩都過去了,南山還在那裡,似乎沒有變化,其實南山也是生滅變化的,衆生因爲壽命不夠長,無法現前觀察到這個事實,就認爲南山不會長存不會滅去。經常有人在山石中找到貝殼和魚類的化石,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這裡原來是大海,南山是從大海中長出來的,而原來的大海早就消失不見了。其實南山也一直在刹那變化,億萬年以後也會消失,只是人類的壽命太短,無法感到山河大地明顯的變化。再看看時間,時間在不停地流逝,從沒有停止過,一分一秒一刹那,就在我們看這段話的時候,又有幾秒過去了。

我們的色身就像從未停止運轉的機器,即使我們什麽也不做,乃至讓意識入定。色身也不會有瞬間的停息,血液流動、呼吸心跳、胃腸蠕動、消化吸收、細胞新陳代謝等等,這些都在動,都在如來藏執持下生、住、異、滅著。我們天天和家人在一起,似乎感覺不到家人的變化,但如果你離家幾年再回來,就會看到父母明顯變老了,孩子明顯的長大了。其實我們一轉眼哪怕間隔不到一秒鍾,你所看到色身已不是一秒鍾前的那個色身了。

我們的識心也是刹那變化的,比如眼識對色塵進行了別,是如來藏將眼識種子一個一個地生出來,前一個種子生出來落謝後回到如來藏,後一個種子又在前一個種子落謝處生出,種子一直這樣不停地生滅著,一彈指就有八萬一千次種子生滅變化過去了,這才能保証眼識正常發揮其功能作用。我們如果對某個物體一直在看、一直在分別,識種子的運轉就不會停止,這就是動,屬於行蘊。其他五個識的運作亦複如是,只要有識心存在,就有行蘊。總而言之,身、口、意的一切行爲造作都是行藴,都屬於行藴的範疇。

第五節 簡述識蘊

最後講一下識蘊,“識”就是具有了知、分別功能的心。識蘊的範圍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識蘊就是指六識功能的積聚。

六個識的功能是有差別的,比如,眼識負責分別色塵,眼根的扶塵根與外相分色塵相觸,如來藏就在勝義根處生成内相分色塵,根塵相觸處,如來藏産生眼識;同時意根與色塵上的法塵相觸,如來藏就産生了意識,眼識和意識産生出來共同了別色塵,就知道這是什麽東西了,這是眼識意識共同的分別結果。眼識與意識對色塵的了別範圍是不同的,眼識了別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菸塵霧以及虛空等顯色;意識則了別色塵境上所顯現出來的法塵——法處所攝色,就是形色、表色、無表色。眼識與意識共同合作,我們就看清了色塵。同理,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也是根塵相觸時,由如來藏出生的,五識與意識永遠都是共同和合運作的,所以意識被稱爲五俱意識。五識只能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則由第六識來了別。

實際上六識對六塵的了別,是八個識共同配合運作的結果,八個識和合運作極其快速又非常複襍。無量數的識種子都是刹那生滅的。這個過程,比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電腦都要複襍無數倍。我們五蘊身有時好象是在做一件簡單的事,但背後都是八識心王無間的配合,等到明心以後再來觀行、思惟,就會發現真的非常不簡單。

第六節 度一切苦厄

一、衆生的苦是從哪裡來的

衆生爲什麽會有憂悲苦惱?因爲有煩惱和無明,貪愛五隂身和三界世間法,因此而廣造衆業,導致生生世世五蘊身不斷以受無盡的苦報。如果五蘊滅了,就沒有人來受這個苦報了,所以說有身即有苦。無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色身,但是他有識心在,還有行苦和壞苦。在無色界的四空定裡根本沒有時間長短的概念,一入定幾萬大劫過去了,出定後就感覺好像只過了一會兒似的,若天福享盡,有可能直接下墮三惡道去受苦報。

無明煩惱是一切苦的來源,五蘊身心的存在是一切苦的受報器,四果阿羅漢雖然已斷盡我見、我執,心中不再有煩惱現行,但未捨壽就有色身和識心的存在,在人間生活就有微苦、餘苦要承受。當被蚊蟲叮咬的時候,身體就會覺得痛癢;夏天太陽太曬了,身體會感到熱;鼕天冷風太冷了,身體會感到冷;生病的時候身體也會有苦受;還有一些因果業報需要了結;但心裡是沒有多大的苦受,因爲心已經得解脫,不在意任何色身的苦受。所以阿羅漢涅槃的時節因緣一到,與此世間的緣盡了,就不願意再接著受五蘊苦,要滅掉五蘊身心,出離世間,入無餘涅槃,離苦得解脫了。

二、聲聞人度苦厄

聲聞人是如何度過一切苦厄的?聲聞人只能度一部分苦厄,不能度一切苦厄,只能了分段生死苦,不能了變易生死苦。他們依聖教觀行自已的五蘊身心,發現它是生滅無常的;無常故空,空故是苦,苦故無我;要度過苦厄,就要徹底滅掉苦厄的承載器——五蘊身心,入無餘涅槃,讓苦厄找不到主,從而不苦不樂,也沒有捨受。

定性聲聞人不証實相,只能在蘊處界觀行,通過對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一觀行,發現沒有一法是恒常不變的,都是遷流不止、生滅變異的。於是斷了我見,斷了三縛結,証了須陀洹果。証了初果以後,繼續觀行思惟,貪嗔癡煩惱越來越淡薄時,就成了二果人——斯陀含。接著降伏五蓋,修出了初禪,斷了貪欲心和嗔恚心,就証了三果阿那含。三果人再斷掉我慢,去掉内心當中對“我”的最後無明,意根對於自我的執著性就斷盡了,徹底滅掉了對三界的貪愛,就証了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等到壽命終了,就將意根滅掉,不再投胎,不再有後世的五蘊名色出生,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自存在,這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

阿羅漢沒有証得本來解脫、本來無苦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因此就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來照見五蘊皆空。阿羅漢是滅掉五蘊我而離苦,沒有人繼續受苦,方便說已度一切苦厄了,其實還有苦種沒有斷除,生死苦並沒有徹底了斷。套用《金剛經》的話來說,所謂得度,即非得度,是名得度,因爲實無有衆生得度。

三、菩薩度一切苦厄

菩薩是如何度過一切苦厄的?回到經文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這句話來看,菩薩度一切苦厄看起來非常簡單容易,實際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修的法甚深又甚深。其真實之理是什麽呢?能夠觀自在的菩薩,至少是已明心開悟的菩薩,但僅僅是開悟的菩薩,其智慧和禪定不足以度一切苦厄。當菩薩修到斷除煩惱,能了分段生死時,才能度大部分苦厄,還有一絲變易生死苦沒有了盡,了盡之後,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菩薩有了實相般若智慧,就能從實相法的角度來觀行現象界的一切法,並不真實存在,生死皆如空花,証得此理,再也不懼怕生死係縛自己。菩薩了知只有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才是真實不滅的法,沒有生死,不在此岸,也不在涅槃寂靜的彼岸,五蘊十八界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的、假有的,五蘊的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是虛妄不實的。

菩薩証得了真心如來藏,就不會再認五蘊這個假我了,真我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涅槃,從不與苦樂相應。菩薩内心深處捨妄歸真,在理上就度一切生死苦厄了,菩薩不滅五蘊而離苦,不離世間而得度一切苦厄,因爲所皈依的自性如來藏根本沒有苦,由祂護持的五蘊苦也不苦。菩薩開悟後,不妨色身在世間還有苦,憑著廣大的誓願和悲心,陪著衆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中,不斷救拔有緣衆生脫離生死苦海。

証悟的菩薩雖然從理上說,已度一切苦厄了,但是在事上還做不到,因爲還有對三界貪愛的煩惱未斷盡,還有無量煩惱習氣存在,還有無始劫的塵沙無明沒有斷除,還有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存在,因此就要不斷修集禪定、福德和智慧。初地以上的菩薩有能力斷掉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可以不來三界,但因爲想成就佛道利樂衆生的緣故,不願出離三界。八地菩薩斷盡了煩惱習氣,沒有了分段生死,壽命極長,表面上看好像沒有生死了,但是還有生死的業種和無明存在著沒有滅盡,識心還會有動轉和變化,還不是真正的無生無死。只有修到究竟佛地,所有的無明全部斷盡,無垢識心中含藏的種子永遠不會發生轉變,前七識轉識成智,如來藏就是真正的常、樂、我、淨了。因此,修到佛地才能真正了生脫死,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