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真義
第一節 如何證得無所得的如來藏心體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前面已經講過,“無所得”是指如來藏這個實相心一法也不得,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一律都不得,祂是真正無所得也無所著的心。菩薩們證得這個無所得的心,明心見性以後,就叫作菩提薩埵,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如果沒有證得這個無所得的如來藏心,仍然是凡夫菩薩,因為沒有覺悟大乘菩提,就不是菩提薩埵。菩薩隨著修行的深入,其覺悟的程度就會越來越高,覺悟的內容越來越深、越廣、越細,究竟圓滿的覺悟,就是佛了。佛具足一切種智,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了知,全部都證得,卻全部都不得而得。
如來藏為什麼是無所得的心呢?上一章講了祂無所得的體性,祂確實是無得的,一法也不得。這世間五蘊六塵萬法,三界中的法,如來藏從來不得。為什麼不得?第一、祂對六塵沒有七識那樣的見聞覺知性,沒有七識那樣的分別、了知性,因而對一切都沒有覺受,沒有受就不能得;第二、祂心中不念任何法,因此也就不得任何法;第三、祂沒有貪求之心,心中不執取、不希求、不追求任何法,祂本身又是圓滿具足一切法,並不缺少什麼,因此就不需要從外得;第四,一切法對於如來藏來說都沒有用,祂用不著任何一個法,不用就不得;第五,因為如來藏是空相的心,一切法都無處安置,無處可放,因此如來藏不得一切法;第六,如來藏心是清淨的,如果有所得,心就不清淨了。如來藏不得三界世間任何一法,也從來都沒有得過什麼,是一個真正清淨的無所得心。
有所得都是有覺知的妄心體性,因為覺知心對一切法有欲求、有需求、有念想、有執取,可以用各種策略手段去抓取,才會有所得;一切法對於有覺知的心有用處,妄心能用一切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用得著一切法,所以妄心七識才是有所得的心。比如說錢財、家親眷屬、名聲、權勢、地位、田宅、房屋等等六塵境界,這些都是覺知心得,覺知心受用的,但對於如來藏來說就沒有用處。即使是人間極富極貴的國王或王子,也是五蘊身做,如來藏不做國王太子,祂也不做官、不發財、不要名聲、不搞財色名食睡。世出世間法一樣祂也不得,就連佛的果位祂也不得,即使我們給祂起了名字叫作真如,祂也不得真如名,祂從不希求任何名聲、權勢、地位和果位。
如來藏不圖名聞利養和財色名食睡,不圖一切法,證得這個無所得的心,就是一個覺悟的菩薩摩訶薩。菩薩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凡夫菩薩的十信位,主要修行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對三寶生起清淨信,信自己也有真如佛性、也能成佛,具足清淨信,十信位修完,進入十住位修行。
十住位剛開始主要修六度波羅蜜。初住位主修布施波羅蜜,為未來明心見性積累福德資糧。六度以布施波羅蜜為首要,為初住位的正修,布施波羅蜜能積累大乘證悟的福德,福德是修行的基石,以此就能踏上菩薩道的所有階梯。二住位主修持戒波羅蜜,嚴持五戒八戒菩薩戒,無有毀犯,這樣心就能逐漸清淨下來,禪定就會出現,漸具菩薩的心性。三住位主修忍辱,不僅忍於人事的紛擾,更要忍於甚深的法義。四住位主修精進,對於布施精進修持,持戒精進修持,忍辱精進修持,禪定、般若也都要精進修持。
五住位主修禪定,這個禪定就是指四禪八定,也通外道的禪定,修到無論靜坐及行走時,都能攝心一境,心不外緣,有此定力才有能力參禪、思考法義、觀行取證。明心見性需要具備一定的定力,至少要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以此定力來做相應的觀行、思惟和參禪,才能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一般學佛參禪人都把禪定當作禪來修,誤以為打坐就是參禪,靠打坐修定就能開悟。實際上打坐修定,只能深入定境,定而不參,有定無慧。單純修定只能讓意識心靜止下來,減少思慮,從而讓身心得以休歇。真正的禪是指佛心——真如、般若、如來藏,祂是成佛的主體識,禪宗宗門就是參禪證悟這個禪心,通過參禪明了這個心,證得這個心,離開這個心就沒有禪,也不是禪了。打坐靜坐修的是禪定,外道也修四禪八定,卻沒有般若這個禪,所以禪定是指四禪八定。五住位修禪定,具足了最基礎的未到地定,就可以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觀行成功就能斷我見,證得了初果須陀洹,這樣離明心見性就不遠了。
六住位主修般若智慧,修學如來藏的般若之理,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經,以心經和金剛經為主,熏習般若正知見,六七八識的體性都要學習了解,明了真妄心的差別,為開悟明心做好準備,不至於悟錯,把妄心當作真心來悟就誤會了。六度都具足了,因緣時節一到,就能證得無所得的如來藏心,成為覺悟的有情,或者是能夠覺悟有情的菩提薩埵。當我們斷我見或者明心證悟如來藏的時候,就知道五陰本來虛幻,造作的業行也虛幻不真,三縛結一斷,三惡道的業就消了,未來可以永遠不下三惡道。但是菩薩因為慈憫眾生,可以示現在三惡道裡受生,以度墮落在三惡道的有緣眾生,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裡修菩薩道時,就曾做過鹿王,所以菩薩都是以慈悲心而入三惡道的。
有個禪宗公案,講的是溈山靈祐禪師開悟了以後,對弟子們這麼說:百年以後,我要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菩薩明心見性以後,本來不下三惡道了,溈山禪師為什麼要去做頭水牯牛呢?他說:我做這頭水牯牛時,在這頭牛左脅下寫“溈山僧某甲”。溈山禪師接著就問了:你們看看這頭水牯牛,你們管牠叫水牯牛,還是叫溈山靈祐啊?如果叫作水牯牛,左脅下卻寫著溈山僧,如果叫作溈山僧,卻是一頭水牯牛,到底叫作什麼為好呢?
那我們就想一想,溈山靈祐禪師是誰做的,水牯牛又是誰做的呢?到底叫什麼?把這個問題真正弄懂了就開悟。水牯牛的左脅寫著溈山靈祐禪師的名字,如果額頭上再寫一個溈山禪師前世的名字,每一世的名字都寫在牛身上,就是把身上都寫滿了也寫不完,因為過去有無量世的五蘊身,五蘊身不斷變換,但如來藏卻只有一個,從未生滅。
這是講明心證悟以後,因為斷了綑綁在自己身上的三惡道結縛,就不去三惡道受報了。三惡道的業如何消才快呢?只有證果開悟,獲得無生忍或者是無生法忍以後消業才快。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惡業太多了,要是把那些惡業都用受報的方式消滅,永遠也消不完,因為惡業太多了,造業的時劫也太久遠了。一句誹謗三寶的語言一出口,就會在地獄受多劫的惡報,何況每個眾生在一生裡不知道要造多少身口意惡業。
我們修行得力證了果時,就會消去三惡道業。雖然不去三惡道受苦,但還是會重罪輕報,要在人中受一些餘苦。再有其它的惡業,證得初地無生法忍時又消一部分,二地、三地、四地都在逐漸地消業,到最後所有的業都消盡,無明也斷盡才成佛,有不善業就不成佛,無明就是業,等覺菩薩的無明斷盡就成佛了。
菩薩明心開悟證個無所得的心,就叫作菩提薩埵,從明心開始一直到等覺妙覺都叫作菩提薩埵。這樣十住位修行圓滿了,證得如幻觀;還要修行十行位,證得陽焰觀;十行位修圓滿了,再修十回向位,十回向位修完,證得如夢觀,生起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修完初地內容,又證得鏡像觀;之後進入二地,修完又證得光影觀;之後進入三地證得如谷響觀,然後,其無生法忍的智慧地地增上,最後成為等覺菩薩;等覺百劫修相好,圓滿了以後就成為妙覺菩薩,這就是五十二個階位。妙覺菩薩就在兜率內院等著因緣成熟,到人間八相成道,就成為究竟圓滿的佛,菩薩道佛道修行就是這個次第。
菩薩要成為圓滿究竟的佛,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不精進,那麼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實實在在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們精進的話,就用不著那麼長時間。你一天時間的精進,也許就跨越了一劫甚至更長時間,有人用一天時間就明心見性了,有人修了很短的時間就證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還有更快的,比如善財童子一生成為等覺菩薩,龍女八歲就成佛,真是大精進。
精進的內容就包括菩薩的六度波羅蜜,以及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行。每一個層次的內容不修圓滿,修行就停滯不前,果位也不會提升,就像十信位,有的人一劫就修完,有的人就得修一萬劫甚至更長久。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條件不一樣,修行的時間長短就不一樣,所以這五十二個階位,有人用了很短的時間就過去了,有人就得足足用三大阿僧祇劫。
每個人的福德不同、智慧不同、禪定不同、修行的精進度不同,那麼修行所用的時間長短就不同。比如說這個人內心非常的貪吝,他就不肯布施修福,一提布施,他就感到頭疼不耐煩,甚至起瞋恚心,那麼他就總處於信位階段。即使到了初住位,這個初住位的內容也總是修不完,布施的精進度不夠,這個階段就不容易越過去,修行時間就會非常漫長。別看他好像懂一些佛法道理,其實是皮毛,很浮淺,福報不具足,他就理解不透徹,更不能證得,他的修行就卡在這個弱點上,攻不破這一關。
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很貪吝的,因為貪吝,每一世都會貧窮困頓,苦不堪言,卻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榮華富貴,生活舒適自在安樂,因為自己的這個貪吝心,卻不能如己所願,眾生沒有智慧,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為無明太重了,有些有權有勢的人,一輩子都在貪,貪得無厭,一億不夠要百億,結果活著的時候進監獄,死了以後下地獄,世世無明,世世痛苦,所以精進修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去慳貪心。
明心以後,菩薩要轉依於所證得的無所得的真心如來藏,進入內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要發廣大心自利利他,依照諸佛的教導精進修集智慧福德,力求快速修完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