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祖師開示直解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五章 六祖壇經部分段落詮釋

一、六祖曰:善知識!所謂無,無的是甚麽事呢?所謂念,念的是甚麽東西呢?所謂無,就是無差別相,無一切妄見塵勞的心;所謂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體,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

釋:六祖說:善知識,我們通常所說的無,應該無什麽呢?我們通常所說的念,應該念什麽呢?修行人心中應該無那些諸法差別相,不要去分辨此法高彼法低,應該無有高低善惡是非美醜相,應該無有一切虛妄的分辨塵勞煩惱的心行;修行人心中應該時刻念著真如自性,而不要念著塵勞煩惱相。真如就是能念的本體,而念就是真如的用,有體就能起用,有用就有體。真如自性也能起念,祂所念的,與六識用六根所念的不同,六識念色聲香味觸法,而真如不念這些法,真如所念的法,六識念不了。

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隨緣起念,真如起念,萬法必現。真如如果沒有自性,眼色耳聲當下就會消失散壞。無差別相就是指萬法皆真如所變,與真如不一不異,也都是真如相,無世間諸法相。妄見塵勞的心就是七個識的妄心,既然是妄,就不是真實的,虛幻的、假的、非真有。妄心能念真如,念就是有真如的體在起用,沒有真如妄心就不能念,真如就是念的體,體是本體,實有之體。真如起用,妄心就能念,所以念是真如的用。

真如自己起念時,和六識念的不同,六識念六根六塵,而真如念一切法,又不落入一切法的相貌中。真如也念七識,繼而配合七識來運行一切法。真如有真實的自體性,真實存在,祂若不存在,六根和六塵當下滅亡,也不存在。更不用說産生六識了。

二、大通和尚問智常:如何是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汝見虛空有相貌否?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也名如來知見。六祖批駁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撇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釋:大通和尚問智常說:什麽是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你看見虛空有相貌嗎?你的本性就如虛空一樣無有相貌。你反觀自己的自性,根本沒有一物可見,見無所見叫作正見,沒有一物可知的才是真知。不見有青黃長短,只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就是見性成佛了,這也叫如來知見。

六祖批駁他說:如果說不見一法才是見,心裡存著一個無的見,恰恰是天空中的浮雲遮擋住了太陽。心裡一法不知,守著一個空的知見,也就像太虛當中劃出一道閃電。這樣的知見撇然出現,就是一種錯見,還不知道諸佛諸祖的教法。

大通和尚說自性猶如虛空一樣一無所有,這是落在一無所有的無上,否定自性的真實體性。自性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祂是實相,是真實的相,雖然是無相,但是體有,有體才能有一切法的用,沒有比祂更真的了。祂那裡有多少的種子功能作用,不可能像虛空一無所有。了無一物可見就是見真如本性,這個知見是邪見,不是正見,正見能見到真如運行的行相。了無一物可知,是邪知,真知能知真如的一切功能作用。

三、六祖雲: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釋:在這一段裡,六祖把法身、報身、應化身也講得很清楚了,既然有法身,就能産生報身和應化身,也能産生衆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即能産生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事法和理法,也就是萬法、千萬法、無量法。既然能産生這些法,說明真性不是一無所有的空,祂是真實存在的,有真實作用。依佛的三身而有佛的四智圓明,大圓鏡智就是法身真如,平等性智就是意根第七識,妙觀察智就是第六識,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識。

佛也有八個識,一樣不少,前七個識就是被真如所生,有生就是生滅性的,就是虛妄的。佛用這些妄心分別所有的法,以此利樂衆生,廣度有緣。佛不是只有一個真如,也不是不分別一切法,有七識心就是要分別一切法,而且佛是善用這些分別,衆生是惡用。

自性就是法身佛,佛有三身,並不是空,不是一法也沒有。四智由八個識轉成的,也並不是空和沒有。有見有聞還有因緣,還是有見聞覺知心,有因緣所生法,並不是把因緣法都廢掉不用。

四、六祖曰: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

釋:邪正判斷的法則依據是,這個法是真實永遠不變的根本法,還是不斷變化的虛妄法。根本法是正念,虛妄法是不正法,能滅的法,方便說爲邪。那麽就看斷除煩惱這個法是根本法,還是後天出生的虛妄法。煩惱是後天而有的虛妄法,斷除煩惱的心和行爲是後天而有的虛妄法,是七個識想要去斷除煩惱,這個行爲是七個識所做的。

真如心從來沒有煩惱,也不想斷煩惱,更不去斷煩惱。那麽斷除煩惱這個法就不是正法,是一種病態的心所爲,有貪嗔癡煩惱的心才想斷煩惱,當然是病態。趣向真如也是邪,是誰趣向真如,求証真如,皈依真如?當然是七個識的妄心,妄心不是本來而有的,那就不是正,方便說爲邪。悟道的人証得了真如,但人不是真如,真如是真如,衆生是衆生。有人說無煩惱可斷,還說得過去,但說無真如可趣,就是斷滅見,是邪見。

有人說安詳即真如,而安詳不是真如,真如沒有安詳不安詳之說,祂不對六塵境界,沒有覺受,因此就沒有安詳。只有衆生的意識心對六塵境界,才有安詳有不安詳。真妄不可混淆,真如就是真實而如如性,不是如真,如真的意思是好像是真的像真的一樣,而真如就是真的,沒有好像。

佛住世時証得的是無住處涅槃,不住在涅槃境界裡,而是總現出佛的色身來利樂衆生,不像阿羅漢把五蘊十八界都滅掉不要色身了,佛慈悲憐憫衆生,不爲自己享涅槃樂而不顧衆生苦。

有餘涅槃是三果四果羅漢們証得的,是說阿羅漢們還有個身體存在著,因爲有這個身體,就有一點苦受存在,風吹日曬,蚊蟲叮咬,疾病侵襲等等。滅去五隂十八界以後,就入無餘涅槃,苦也沒有依賴的,就沒有苦受了。而佛永遠也不取無餘涅槃,並且告誡菩薩們也永遠不能取無餘涅槃,因爲入無餘涅槃就不能自利修行,也不能利他度衆。

五、六祖曰:佛法只談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因爲禪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釋:我們本有之性,本身就有定,祂常在定中,從來沒有出過定。如果另外再修個定,這個定就是覺知心妄心的定,不是真如之本來定,後修的定與真如的本來定,是二種定,不是一種定,因此後修的定就是別於真如的二法,不是真如本具之法。

解脫也如是,真如本身就是解脫的,沒有無明可以束縛祂,沒有生死能夠束縛祂,祂不求解脫,覺知心妄心才要求解脫,並且也能求得解脫,因此覺知心的解脫與真如本來而有的解脫,就是二法,因此覺知心的解脫就不是本具的佛法。

佛性就是如來藏所生起的妙真如性,衆生所接觸感知的一切法,都是佛性,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並沒有實質的事物存在。佛性在六根觸六塵時顯現出來,因此是常存,但是如果缺少一根或者這個根不觸塵,沒有識出來了別,佛性就不在這個根上顯現出來,而在其它根觸塵當中顯現,因此佛性也非常。

雖然非常非無常,佛性永遠也不斷。佛性在善法上顯現,在惡法上也顯現起妙用,因此佛性就是非善非不善的。五蘊與十八界,凡夫當作是二法,見道的智者了達,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都是佛性,因此也是不二法。

六、六祖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釋:心平,就是對待世間一切人事物理,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分善惡、好壞、是非、對錯,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文化、權勢、地位、窮富,不管是佛還是地獄衆生,不管造善還是造惡,不管勝境天宮還是劣境地獄。通通平等對待不分別,一視同仁。

怎麽平等對待呢?對待這些法一律按照因果律則如實顯現,如實實現,需要給與什麽就給與什麽,做惡給與做惡的種子,做善給與做善的種子,造天宮給與天宮的種子,造地獄給與地獄的種子,絲毫不猶豫,不採取主觀的喜厭的行爲造作,沒有主觀能動性。對待佛是如法供養,對待惡道衆生也如法供養,善行也助,惡行也助,平等相與,然後平等如實做記錄,又平等如實地實現果報。

這個心沒有主觀能動性,也不想特意造作什麽,祂沒有自己的想法,完全隨緣,因此祂就不用去持什麽戒行。有心才用持戒,無心就不用持戒。這就是心平何用持戒的真實含義。那麽這個心是哪種心呢?觀行一下,我們的妄心七轉識能做到這樣嗎?這個七轉識無論修到多麽清淨,如何的不分別,也做不到。

因爲七識心從來都是要分別的,其體性就是有分別性。如果讓七轉識不去分別,那麽世間該怎樣安立,五隂身該如何生存?佛道該如何修行和完成呢?妄心如果隨緣,隨善緣造善業,隨惡緣造惡業,那什麽時候能修持成就得解脫呢?妄心如果造善也隨喜,造惡也隨喜,不去懲惡揚善,不主動助善滅惡,世間又會是怎樣的,自己又怎麽能談到修行呢?其它方面,仔細思惟就能知道。

那麽真正的平等心就不是妄心七轉識,能夠隨一切緣的心就不是七轉識,不用持戒的心就不是七轉識,因爲即使修到幾地菩薩境界,也需要持戒,也還有定共戒和道共戒。排除七轉識心,就是真心如來藏,祂確實具足這些功德和體性,又平等又隨緣又不用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是誰的心行最直呢?能夠如實地實現一切因果,毫不含糊,一切事情該如何,就讓它們如何,世間該是何種樣貌,就現何種樣貌。五隂身該是何種形象,就現何種形象。對待一切人事物理,沒有婉轉屈曲心行,不會轉彎抹角的掩蓋什麽、稱揚什麽。祂總是按照事實真相去行持,去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是什麽心呢?妄心七轉識做不到這樣,妄心七轉識總想改變什麽,總是希望一切人事物理能夠按照自己的認知和意圖去展現,符合自己的思想意志才歡喜。

而真心如來藏卻不是這樣,祂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知見,該怎樣就怎樣,直直的。維摩詰經裡說:直心是道場,真心如來藏就是個廣大的道場,十方世界都在裡許。

再來看參禪,參禪的目的是爲開悟証如來藏,破無明。妄心七轉識有無明,不知自己虛妄,不知真如心何在,需要參禪明心。真心如來藏沒有無明,不需要破無明,因此自性如來藏就沒有必要參禪悟道。所以行直何用參禪,是在描述真心如來藏的體性。六祖是個大悟者,對於真心如來藏的體性很清楚,他說法都是圍繞著真如而說,宣說真如之理,決不在妄心七識上打轉。

因爲識得真如,了知真如心的體性,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就會逐漸地依止於真如心的體性,改變自己的心行。只要識得真如,煩惱就不是大問題了,三種無明早晚都會破盡,究竟成就佛道。頭一步証真如如來藏是最難的,入了門裡,就會做内行事,說内行話。才會漸漸與真如心相應,與佛心相應。我們應該善分別祖師意,善解法義,善於用心,善於行持。

七、六祖曰:外離相即禪,内不亂即定。

釋:相包括五隂相色受想行識,十八界相六根六塵六識,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塵,宇宙及十方世界都是相,都在六塵中。思惟觀行以後,就知道只有如來藏沒有這些相,如來藏從外形形象上根本沒有相,這就是外離一切相的含義。

内不亂,心不對六塵,不著六塵,就不分別,不起心動念,那麽六塵境界現在面前時,如來藏心就是不亂的。而禪的定義就是真心如來藏,參禪就是參究如來藏,明如來藏心。那麽外離相即禪,内不亂即定,就是在描述如來藏的體性。而定慧等持,定慧一體,都是在描述如來藏的體性。

整部六祖壇經,都在描述如來藏真如心的體性,這是毫無疑問的。大悟者與佛所說的法義不相違背,與佛同一鼻孔出氣。不是像神秀和尚的漸修法門那樣,需要七識妄心要降伏煩惱,要修戒定慧,時時精勤地看住自己的妄心不要造業行,不要起心動念。六祖的頓悟法門不如此說。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修行是五隂身的妄心七轉識要修行,因爲七識心有無明,才要去修行,以破除無明。而如來藏本身是圓滿究竟的,沒有無明,因此就不用修行。那麽修行的就是妄心七識,七識通過修行,去惡增善,惡業消滅,無明滅盡。

所以起修皆是七識妄心的行爲,就是妄動,起心皆妄動。能守的心,守心守戒,不管守什麽,都是妄心七識去守,真心什麽也不守,祂不是守的心,因爲祂沒有執著性,又不對六塵境界,就沒有什麽可守的。所以守住匪真精,守住不是真心去守,就不是真精。

八、六祖曰: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釋:自性清淨心就是覺體,也是萬法的源頭,隨著七識心的妄念而流轉著,七識起心,祂就隨著應對配合,隨著五隂的身口意行而流轉著,身口意只要有所爲,祂就隨著應對配合著五隂的身口意行。就這樣白白地、無原無故地隨著妄法遷流。自身無喜無悲又無憂,無有善來也無惡,不受苦來不受樂,既無所得也無失,既不取來也不捨。

如果不進入祖師室,得以明心,找到那生命的源頭,識得不生不滅的真體,就會永遠茫茫然然地落在有和無、斷和常、生與滅的兩種極耑之中,趣向於六道生死輪回,不脫煩惱,不得解脫。由此可知,覔得真正的祖師隨之修學,就會很快地頓悟覺醒,如果隨著不通道的人修學,不覔真正有道的明師修學,結果不是落在生當中,就是落在頑空當中,不得解脫。要知道名師與明師,有著天壤之別,内涵本質不同,差異極大。

九、六祖曰: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釋:自性産生了一切法,一切法的本質也是自性,自性是常的,一切法依於自性而說也就是常的。如果一切法是無常,一切法就有自體性了,能夠自生自滅,就不是自性所出生的,也不用自性來出生了,那麽自性就有不遍之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法依於自性而說,都是真如自性的常性。如果說有一法是無常,那麽這一法就有其自體性,因爲有自體性才有生死之說,那真如豈不是就有不遍之處了,有不能出生的法了。

一切諸法依於真如自性來說,都是真如性,不生不滅。因爲這些法都是真如自性所生,都具有真如性,因此一切法也是常存不滅的。只要有真如自性,就會總有一切法的出現,如果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那麽滅了就不能再出生了,不能出生,就說明真如自性不起作用,不能産生法了,那就是真如自性有不遍之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真如自性遍一切處,一切處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有一切法就有真如自性。況且,真如中本有種子不生不滅,永遠長存,只要遇緣,就會生出一切法。

六祖說的意思是,一切諸法如果是無常的,那麽一切的事物都會有自體性,這些事物就能夠自生自滅,生滅不息,那樣就不用真如自性來出生,自性就有不普遍之處,這是違背經義的。所以六祖說的一切諸法是常的,正是佛所說的真實的無常的義理。一切諸法是常的,就表明了一切諸法都是自性所生所顯,那麽一切法就沒有自體性,因此就是無常的。

 十、六祖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覔菩提,恰如求兔角。

釋:六祖的意思是說如來藏這個佛法,在五隂十八界這個世間中存在運行著,要想明心開悟找到如來藏,就要在五隂當中來尋覔,離開五隂世間就找不到如來藏了,那就不能開悟了。離開五隂十八界,沒有三界世間,那麽如來藏這個佛法怎麽能發揮其功能作用呢? 世尊在阿含經中的十因緣法中開示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與名色二者猶如束蘆,互相依賴著而能顯現出來,名色依如來藏而生,如來藏依名色才能顯現出其功用,才能被菩薩們所發現和証得。壇經裡六祖幾乎沒有離開如來藏講過什麽世間法,更不用說心靈雞湯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