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祖師開示直解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七章 佛經中語句段落講解(一)


一、法華經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釋:法,指第八識如來藏,祂本無所住,不在三界內,不在三界外,也不離三界,不住三界中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上。不住色蘊上,不住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三界中的法,如來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無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屬於三界內了,無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就有界。但是如來藏也不離三界,因為三界之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生和顯現的,有三界法就有如來藏,如來藏又不與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來藏就是這樣無所住地住著,尊貴無比。祂的所在,誰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間相常在,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是要不斷地變現三界世間法,眾生只要有三界世間的種子,如來藏必然要不斷的變現三界世間法相。現見世間眾生無邊,三界種子無量,各個眾生的如來藏就會永遠變造三界世間,無窮無盡,沒有停歇的時日。所以這個世間相必然能夠永遠常在。雖然世間相能夠永遠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時間,某個局部,這些世間相還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生來滅去,滅去生來,生生滅滅,無窮無盡,這些生滅現象將會永遠存在下去。從久遠的歷史長劫來看,這些生滅現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從單個個體、從時間分段來看,這些世間相是生滅的,是無常的,不是永遠存在的,不是真實的。

比如說某甲,他的如來藏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學佛法,也不能像阿羅漢那樣入無餘涅槃滅掉自己。那麼某甲的三界世間種子就不斷絕,某甲的如來藏就要永遠變造某甲的各種五蘊身。此世的某甲五蘊身滅了,下一世他的如來藏就會變造某甲的另一個五蘊身,叫作某乙,未來還會變出某丙某丁等等,無窮無盡。那麼某甲無數個五蘊身永遠會在三界世間出現和存在著,就叫世間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個五蘊都是生滅的、無常的,並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暫時而有的假相罷了。

五蘊一期一期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薩以後,分段生死的現象沒有了,五蘊身的壽命會很久遠,好像是沒有生死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如來藏裡還有異熟種子,生死現象並沒有真正消失和結束。直至佛地,如來藏中的生滅種子全部消盡,再無生死,那麼佛地的如來藏就是真常不變異,叫作常樂我淨,究竟大涅槃。雖然如此,佛以無量的大慈悲心,悲憫眾生,在無生死當中,不妨假現生死,變造出無數個五蘊世間,大作夢中佛事,度脫無量眾生離開生死。所以佛不真正滅度自己,而是要永遠變現三界世間,以及無量諸佛國土,讓世間相常存常住,以此利樂眾生無窮無盡。

這裡所說的法與世間相肯定是有所區別,不然世尊不會分開說。世間相是不自在不自主的,生滅變異無常的,為什麼這裡卻說常在呢?生滅無常的法,必須依止於一個不生滅常住的法,才能不斷的出生不斷的變異和滅亡,只要這個常住法不滅,世間就會永遠的不斷的生滅不已。世間相的個體在某段時間存在卻滅去,總體的世間相卻總是不斷的存在著,這都得益於不生滅的常住法第八識。

第八識不同於世間相,不與世間相混在一起,永遠處於清淨的涅槃狀態,不管世間相如何的生滅變異,祂都不參與其中,如如不動,不隨世間相而心動,發生什麼變異,有什麼煩惱和無明。所以說第八識本體這個法永遠處於清淨無染的涅槃態不動,所出生的世間相依之也就會永遠不斷的出生和滅亡,世間現象不滅。

二、圓覺經中佛言: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言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於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釋:彼知覺者,是有知有覺的妄心七識,七識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因此說妄心沒有自體性,是被出生的虛妄法,猶如虛空一樣的虛妄,本無所有。而知道知覺猶如虛空一樣的這種知覺,就像虛空當中的花相一樣,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說這種知覺有自己真實的知覺性,都是如來藏性。有知覺無知覺,這兩種知見都要遣除,因為都是虛妄的覺知心的知覺和觀點,不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中沒有無也沒有有。

但也不能說眾生沒有知覺,因為知覺的假相還是存在的,也不能說知覺性是實有的,知覺性不是實有的而是幻化的,實際上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體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覺性,實際是沒有的。這樣理解知覺性,才是隨順於清淨的如來藏心的圓滿覺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來藏性就像虛空性一樣,不對六塵,因此對六塵境界不動心思,沒有任何心行。如來藏在六塵中,沒有起和滅,六塵生祂不生,六塵滅祂不滅。對於三界世間法,如來藏也沒有任何知見看法,沒有什麼主張。

如來藏清淨圓滿遍於一切法界,從眾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來藏,遍布於三界九地眾生當中,也遍布於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無一處不在,無一處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來藏性。眾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薩位中,就要這樣觀察隨順於如來藏的體性,就能對無上菩提發起清淨的信心。末世眾生照此修行,隨順如來藏的圓滿覺性,就能免除邪見和顛倒見,不再認七識知覺心、五陰十八界、三界世間任何一法為真實,就能不隨邪見而生死流轉。

三、圓覺經以幻修幻的真實義

世出世間法,只有如來藏這一法不是幻,不是被其他法幻化出來的,是真實不虛的,是本來而有的,是自在而不生不滅的。除了如來藏這一法,其他的所有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全部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不管是諸佛的五蘊身也好,應身佛化身佛也好,都是佛的無垢識所幻化出來。眾生所有的一切法,除了如來藏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如來藏所幻化出來。

學佛修行是誰來修行呢?我們看看如來藏學佛修行嗎?如來藏不學佛也不修行,因為祂圓滿具足一切法,祂就是法身佛。學佛修行的是五蘊七識妄心幻法學佛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法也是佛陀的無垢識真如心所出生的,是眾生的七識心修行的,修的就是七識心,這叫作以幻修幻。把七識心修到去除一切的無明,具足了圓滿清淨的一切智慧,福德智慧圓滿具足,就成佛。

能修行的六七識心以及五蘊是虛幻的,以這些妄心來修行,就是以幻來修;所修行的法就是幻法,一切修行成佛之法都是幻法。成佛了,成佛這一法也是虛幻,也是被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法。本來沒有成佛之法,我們想修行,如來藏就會幻化出這些修行方法,是依止於十方諸佛的教導而幻化出來的;成了佛以後,成佛這一法也沒有用了,成佛之法就是虛幻法。

修行的法門,戒定慧也好,禪宗淨土宗唯識宗也好,阿含解脫道也好,都是如來藏依據佛教導的軌則所幻化的。就用七識這個幻心來修行,修行也是修身心這些幻法,修成佛的幻法,這一切修行修到最後,成就的也是一個幻法。最後把幻化的六七識心都變清淨,再也沒有無明了,就會究竟轉識成智,這種修行方法就是以幻修幻。

圓覺經裡說的如木出鍥,如木出火,火出木盡,修行就像是這樣,都是幻法,以這種幻去代替那種幻法,當然是幻法與幻法還有極大的差別。成佛這個法,就是把六七識都轉識成智,福慧兩足尊,用這個幻法來代替六七識無明之幻法,代替六道生死轉回之幻法;用成佛這一法,代替眾生的無量生死煩惱這些幻法,代替眾生的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之幻法,這就叫作以幻修幻。

四、圓覺經原文: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釋:這是指如來藏的自住境界,是講如來藏的體性,不是七識心應該住的境界。如來藏的體性是,不管什麼時候,從來都不起妄念,也從來都不熄滅七識妄心。在各種妄想境界上都有如來藏的顯現,但是如來藏從不知道這些妄想境界,如來藏也不知道自己不了知各種妄想境界,對於自己的不知,如來藏從來不去分辨其真實性,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體性。有道種智的菩薩才能懂得如來藏的這些深細的體性,所以是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

認取如來藏性的這種境界,就是修行,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的就是佛。那是一個理性的世界,就是如來藏的境界,大菩薩的覺知心做不到這樣,更何況是凡夫。那上面已經說了,聞是法門,這是個法門,是如來藏法門,能夠信、能夠解、能夠受而且能夠行這個如來藏的法門,是入地菩薩的隨順覺性,只有地上菩薩能夠真正地懂得並且隨順,隨順這個覺性達到圓滿時,就是諸佛的圓滿覺性。到此,這個眾生已經供養了百千萬億諸佛及大菩薩,才能證得一切種智,圓滿成就佛道。

五、圓覺經原文: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釋:佛說:善男子,什麼是我相?我相的表現和特徵是什麼?我相就是眾生的識心所能證取的、能了知的那個能相。善男子,譬如有人渾身骨節肌肉筋脈都非常的舒服,沒有任何一點違和不適,於是這個人就忘記了色身的存在,心裡沒有色身的感覺了,四肢都很放松,連身體在哪裡也不知道了,沒有身體方面的信息和念頭。這時候拿一根細針輕輕紮一下他的身體,他馬上就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了,因此就證取到我了,我的身體的觀念就出現了。善男子,其心乃至於證取到如來,並且能究竟了知清淨的涅槃,這都是我相。

佛說的這段話,表明我相很微細,粗糙的我相阿羅漢們能證得到,也能斷除,但是非常微細的我相只能修到地上菩薩的時候才能證得和斷除。這裡的我相是指眾生對自身對一切法的非常微細的知性,只要有一個知,不管知什麼,不管知的多麼微細,不管多麼細微的知,都是我相,沒有我就沒有知。認取這個知性就是我見,執取這個知性就是我執,也可以叫作法執,法執就是微細的我執。認取了這個知性,就是無明,就有業行,就有變易生死,不能究竟涅槃。

如果眾生說我證果了,認取和執取了能證果的這個心相,這個證取性,就是我相,就是我見;如果有人說我開悟了,認取和執取了這個能開悟的心相,就是我心,就是我見;如果眾生認為我好我最好,他壞他最壞,這就有了我相,就是我見;以此我見就要造作生死業了,就有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不能解脫和涅槃。如果有人認為自己高於他人,從而不斷的抬高自己貶低他人,這就是嚴重的我相,粗糙的我相,生死業重,三惡道不免;如果有人千方百計的掩蓋自己的缺點和弱處,就是嚴重的我相,如果有人千方百計的揭露他人打擊他人,同樣是嚴重的我相,都是粗重的我相,我見重,三惡道不免。

所有的身行、語行、意行都是我相,不認取和執取就沒有我見,認取和執取了就是我見我執。護短、爭鬥的行為就是有我相,臉上的各種表情就是我相,比如不好意思、臉紅、尲尬、害羞、喜悅、憤怒、仇視都有我相,一切惡行不善行都有我相,大多數眾生的善行也有我相,聖人的善行自然而然,任運而為,沒有我相,佛的一切身口意行中沒有我相。

六、圓覺經原文: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釋:這是指如來藏的定慧等持境界,如來藏常在定,沒有出定時,因此永遠不起念想。因為祂不是虛妄法,因此也沒有虛妄法的妄念,也不會想要滅除虛妄的七識心。如來藏變現出七識妄想出來的境界,卻不了知那是妄想境界,對於自己這種不了知也不加以辨別,不知道是誰的不了知。

七、華嚴經原文: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釋:眾生由信而入道,還沒有開始學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進入佛門來學法。信了佛的人,由於不是正信,還不能真正地來修行,也不想解決煩惱和生死問題,更別說明心見性了。這都是由於根基淺,信佛時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動力不足,導致修行仍然處於很浮淺的層次。

信分很多層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極大多數學佛人都處於在培養自己對佛法僧三寶的信這個階段,也就是信位階段。這個階段從迷信佛開始,要修行一萬劫以上,甚至更長久,這樣累積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無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諸佛及諸佛國土,信自己有如來藏能夠成佛,信所有眾生都有如來藏,也都能成佛。這時信位菩薩的修行圓滿,就轉入住位菩薩修行,開始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準備明心見性,成為真實義的菩薩。

如果這個人還很慳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內容還沒有開始修,那就還屬於信位的凡夫菩薩。菩薩的各個階段修行所需的時間長短,是完全因人而異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還是很不容易的。這世學佛很久了,還處在膚淺的表面修行狀態,不能深入修學般若經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淺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礎,培養對佛法的正信,別人著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圓滿時,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眾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無量佛,信大乘經典,誠信三寶在世間住世。然後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進,五住位修禪定,六住位修般若,開悟明心時就是七住位,不退轉於菩提道,就是阿彌陀經裡講的不退轉的阿惟越致菩薩。修得如幻觀,觀行出來一切法就像幻化出來的一樣不真實,十住位就修完了,就進入十行位修行,證得陽炎觀,一切都像海市蜃樓一樣虛幻,十行位就修圓滿,進入十回向位,證得如夢觀,有了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入如來家,成為聖人。

八、問:華嚴經講八地菩薩能知世界怎樣成,怎樣壞; 而不增不減經卻說世間有始有終是邪見。世間到底有沒有成住壞空?

答: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原文:【菩薩摩訶薩。至第八地。從大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成。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

《不增不減經》原文:【捨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復起六種見。此六種見與無涅槃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六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三者眾生幻化所作見。四者無苦無樂見。五者無眾生事見。六者無聖諦見。】

華嚴經中,佛依聖義諦如來藏而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住壞空依如來藏而有,有也是假有,相上是有,實質都是如來藏的空性。八地菩薩以無功用心都能如實徹見世界的成住壞空,能夠明見世界是以集起的什麼因緣而形成生起的,也能明見世界是以什麼因緣的散滅而毀壞的。說明世界的成住壞空在相上是有,在世俗法上存在這些現象。

不增不減經中這段是說,眾生心中有斷滅的邪見,認為畢竟沒有涅槃心如來藏,如來藏是不存在的,不實有的。因此斷滅見而起六種邪見,六種邪見的生起是因為否定有如來藏真實存在的畢竟空邪見而來,因為否定有如來藏能出生萬法,他們就認為世界不用有如來藏,而自然就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存在,這些現象是真實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總之,這六種邪見就是否定如來藏的斷滅見的產物。

九、楞枷經第二卷簡釋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釋: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在佛經當中說,如來藏的自性是清淨的,卻把三十二相轉入一切眾生身中,只見眾生六道身,不見三十二相。就像價值連城的珠寶,卻被污垢的衣服所纏裹。藏著如來的寶藏,常在眾生身中永不變異也是如此,卻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樣污垢的衣裝所纏裹,也被貪瞋癡煩惱,以及種種的不實妄想塵勞煩惱所染污。就像這樣被五陰世間妄想塵勞煩惱所纏裹的如來藏法,是一切諸佛所演說之法,一切諸佛都是如此演說如來之藏。

原文:云何世尊同外道說言。我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釋:為什麼世尊您跟外道說,我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也說有常存不變的造作者,能創造眾生的色身,離於種種因緣,遍於眾生五陰,永不滅亡。世尊,他們也說有我,如世尊一樣說有我。世尊告訴大慧:我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我。大慧,我說如來藏,有時候說空性心、無相(沒有世間相)、無願(沒有願心)、如實際(符合實際,是真實理)、法性(諸法之真實性,實體性)、法身(出生一切法的法身)、涅槃(寂靜的心)、不生不滅心、本來寂靜(本來就不了別六塵,沒有喧鬧的心)、自性涅槃(具有不生不滅的自體體性)等等這些詞語,都是指如來藏。

我用這些語句來描述如來藏。就是為了那些害怕沒有了我的愚癡凡夫們而說,為了斷除他們的畏懼心理,才說如來藏法門,說這些如來藏的別名(其中每個名字的涵義,都表示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凡夫知道了,就不用害怕無我而斷滅了。)我為這些愚癡凡夫說,沒有一切妄想的如來藏法門,沒有一切六塵境界的如來藏法門。

那些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為害怕斷滅空無,害怕五陰當中無我死後一了百了,十方如來應供等正覺就為眾生宣說如來藏法門,說五陰當中有我、有如來藏,如來藏離於妄想,沒有任何六塵境界,住於眾生五陰當中,常住不滅。其實眾生的如來藏還不是真正的我,裡面含有生滅變異的染污種子沒有消除,還不完全具足我性,業不夠清淨,但卻是成佛後真正的我的前身,所以方便說為我。

原文: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

釋:大慧,未來世以及現在世的菩薩摩訶薩,都不應該計著有一個像外道那樣的我,而有那樣的我見。外道所計著的我,是因緣所成的生滅的我,非真實不壞的我。譬如做陶瓷的手工藝者,把泥和土聚在一起的泥團,用人工、水、還有木輪、繩子等等方便手段做成各種器具。這些器具都是無我的,不真實的,外道的我就是這樣的,是各種法合成的假我。

如來也如菩薩摩訶薩一樣沒有我見計著,對於沒有我性的法,離開一切妄想的相,以種種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把這個法相或者叫作如來藏,或者叫作無我法,以這樣的因緣,來宣說如來藏法。

五蘊不是我,成佛之前的如來藏也不是我,都是無我的。如來藏裡有七識的生滅法種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我,如來藏這時也沒有我性。菩薩們都不應該把如來藏當作我而生執著,因為如來藏是沒有七識那種我性的,並且與眾生的無明、煩惱、妄想和合在一起,所含藏的業種還有生滅變異,還不是完全清淨不變異的我。

原文: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釋:世尊說:我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那個我,外道所說的我,是各種因緣所生成的神識心。我為了開示引導以識心為我的外道們,才宣說如來藏法,讓外道們離開不實的識心我見妄想,入到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境界,希望他們迅速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要這樣的來宣說如來藏法。如果不這樣宣說如來藏,就是與外道的我等同。因此大慧,為離開外道邪見故,應當依止無我性的如來藏而修學。

如來藏真實有、真實存在,只是佛地前的如來藏是無我性的心體,成佛以後的如來藏是有我性的心體,叫作無垢識,心體裡沒有了染污業種,變成純淨的心體,具有常樂我淨之性。這是真正的我,純正的我,完全徹底的我,因此佛法裡有我,外道裡卻沒有我。

十、楞伽經原文:(佛說)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釋:佛說:諸所有識具有三種相貌,一種是流轉的相貌,能把一切法都流轉出來,這是指第七識意根;一種是業報的相貌,顯示的是業行的善惡果報相,這是指六識;一種是真實的相貌,不生不滅,能如實的出生和顯現出一切法,這是指第八識。

佛說:大慧,約略的說有三種識,廣泛的說有八種相貌。什麼是三種識呢?一種是真識,是真實存在有真實功能作用的識心,不生不滅,這是指第八識;一種是現行識,能把一切法現行出來,能引導第八識出生一切法,這是指第七識意根;一種是分別六塵境界事的識,這是指六識,能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

原文: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釋:佛說:大慧,譬如一面明亮的鏡子,能夠托顯和映照出一切色像。第七識現量呈現出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現量了別一切法也是這樣。大慧,第七識現識和前六識分別事識這兩種識心,一種是能去往未來世無量劫,中間而不毀壞,另一種是能隨時隨地壞滅的識心,不能去至未來世,這兩種識心是一切法相出現的輾轉因,直接因是第八識。

大慧,六識受六塵境界的熏習,再次的熏習第七識,這種熏習也是不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對第七識進行邪教導,致使第七識增加我見邪見,更加的貪執三界世間,無法滅除自己,這是第七識生生不已的一個因。第七識不滅的另一個因,是第八識以收集起來的業種,不斷的變幻三界世間法,致使第七識貪執不捨,不斷的出生五蘊,以至於生死不斷。

大慧,由於意識取著種種的塵境,不肯捨離,意識自身就會不斷的出生,這是意識出生的一個因。另一個因是,意識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不斷的受第七識無始的妄想熏習,被第七識所誘導,不斷的了別塵境,執取塵境,不斷的造作,意識就要不斷的出生,不能滅去。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