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開示直解
第七章 佛經中語句段落講解(二)
十一、大乘入楞枷經卷三
原文:佛言。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盤。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釋:佛說:大慧,我所說的涅槃,是能夠起諸分別和煩惱的六識心滅了,不再進行分別了,就是涅槃。大慧菩薩問世尊說:不是說眾生有八種識嗎?佛說:是有八種識。大慧說:既然有八種識,為什麼只說意識滅眾生就得涅槃,不說七識滅得涅槃呢?世尊說:大慧,七識是以六識的不斷分別執著為因為緣,才能生起和運轉。
當六識不斷的分別六塵,並且執著六塵為實的時候,就熏染第七識,讓第七識形成了習氣,習氣種子就存在第八識藏識裡,熏染了第八識,讓第八識裡的業種有生有滅。眾生的五陰身出生時,第七識意根依第八識就有與生俱來的我執和我所執,意根的恒審思量性隨之就運轉起來,就是因為六識不斷分別執著存入種子的緣故。
六識運行的種子存入第八識以後,後世第八識就會輸出種子,現起三界世間萬法,第七識就會繼續執著這些萬法為我和我所。七識以第八識為因為緣,把第八識的見分執為是自己的見,把第八識所出生的六塵境界執為是自己所有的,這樣我執我所執就圍繞著第八識的見相二分而運轉著,七識意根就這樣不斷地運行不滅,因此不得涅槃。七識意根就像大海的波浪,隨著大海所現起的境界風的吹拂而生起。意思是說,第八識這個大海現起了六塵境界,七識就隨著六塵境界生起運作,境界風不斷,就是六識的分別執著不斷,那麼七識的海浪就不斷。世尊說,因此六識如果滅了,不再分別執著,七識就不會再生起運行,七識也就滅了,眾生就涅槃。
這段楞枷經裡所表達的意思,與十二因緣當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眾生心中有無明,身口意行就不斷,身口意行不斷,六識被迫就要現起運行,六識不斷生起,其心行就作為習氣種子存在第八識當中,意根就執取第八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這樣意根不斷,未來世的名色就不斷,眾生就不能涅槃。
十二、楞枷經原文:佛說。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釋:佛說,所謂的貪是什麼呢?對於世俗法或者是有執取心,或者是有厭離心,或者是去碰觸,或者是沉浸其中,心被外塵牽引著,墮入斷常兩邊邪見,不是認為一切法後世永滅不生,就是認為一切法常存不滅,這些都是貪愛的表現,有這些貪,就會墮入苦受陰之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不可避免了。這一切生死過患,全部是由貪愛所引起的。
貪愛之習,是由熏習了世俗之論法及與世俗論者交往密切所引起的,就生出了對世間法的貪愛。世尊和諸佛都一致把自心熏習之法說名為貪。佛說這樣的熏習是攝取了貪欲,而不是攝取了法。這裡的攝受是指心中容受了貪,接納了貪。貪與法是背道而馳的,貪是世間,法是出世間,二者如稱之兩頭,低昂等時。
原文:大慧。云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釋:佛說:大慧,什麼樣才是攝取法呢?能善於覺察到自己所知所觸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如來藏所現起的,是三能變識和合顯現出來的,是真心如來藏依緣出生的,不是真實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是第一能出生法的識心,第七識是第二能促使法出生和顯現的識心,六識是第三能引導和顯現法的識心。三者和合,一切法就會運作出來。
在接觸一切法時,要清楚的覺知五陰十八界是人無我的,覺知一切法相都是無我的,沒有真實存在性,都是被出生的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不可靠的法。證得了人無我和法無我以後,再也沒有什麼妄想了,就生出了無相、無作、無願之心,對一切法就不會再有什麼想法,內心不會再依賴這些法,對這些法不再生心動念,不會再生起執著,不再生起善惡、是非、對錯、有利、有弊等等思想觀念。
證得法無我具有唯識種智,成為地上菩薩以後,要善於了知上地菩薩的相貌和應該修行的法,自心不執取真如意根和六識,一切法都不執取。這樣的菩薩一切諸佛都會為他智慧灌頂,內心完全攝受十個無盡句,發起地上菩薩的十個清淨大願。對於一切法再也沒有妄想了,不再認為我能如何如何,了知一切法因緣所生都不自在。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墮在一切知見上,不墮在一切虛偽相上,不墮在一切妄想上,不墮在一切法性上,也不墮在一切的有無等等兩邊上。
十三、楞枷經原文: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釋:這段是講如來藏的體性。佛說如來藏是一切善法和惡法的因,由有如來藏才能有一切善法和惡法。如來藏能變造出一切六道眾生的生命體,就像一個善於工伎的伎兒一樣,能變現出一切六道境界。並且不把自己所變造的法當作是我和我的,不覺知自我,也不覺知這些法到底是什麼。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我性,與七識的我性截然不同,七識的自我性非常強大。
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業種和意根妄想和合生出來的,因緣聚合方便而生。外道們卻覺悟不了這裡的內在之因,就認為這些現象一定有個造作者,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絲毫不覺悟到如來藏的神奇。如來藏無始劫以來,一直被眾生無始的虛偽虛妄的惡習所熏染著,存入了眾生無量數的邪見和執著一切法實有的惡習種子,所以如來藏也叫作能藏種子的識藏。
因為如來藏存入的眾生這些無明惡業種子,就會出生眾生的無明住地三界世俗法五陰十八界,出生這些法以後,就會時時刻刻與七識在一起,共同和合運作變生和執持這些法。就像出生海浪的本體大海一樣,常常出生海浪不斷絕。如來藏常常出生一切法,自身卻沒有無常的過失,也沒有我性。自體之性沒有無明煩惱和污垢,心性畢竟清淨,究竟清淨。
十四、楞枷經原文: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
釋:除了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其餘都是有生有滅的心意根和意識等等,眾生念念都體現出七識心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因為不知法界實相,而生起虛浮的妄想,執取境界為真,執取六塵的種種形色相貌,然後再安上名言名相。都不知道所有這些境界相貌都是自性清淨心所顯現出來的假相,由此無知,而不覺悟著境所帶來的苦樂,有苦有樂就得不到解脫。眾生無始劫以來,被世俗名相所纏縛,生起種種貪愛煩惱。
過去祖師傳法印證弟子開悟,就以楞枷經為準來印心,到六祖時,才改為金剛經。楞枷經中對斷我見證初果到四果有印證的標準,小乘修行也可以用楞枷經來印證。
十五、楞枷經原文: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釋:這裡說聲聞和緣覺辟支佛,他們對於如來藏,只能是想一想而已,心裡臆想有個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是真實的我,他們只是有這種知見觀點,並不能真正的證得,只有發大心的菩薩才能證得,不是猜測和臆想。聲聞緣覺們雖然知道有自性清淨心,但還是被無始劫以來的客塵煩惱所遮蔽覆蓋,不能見得祂,因此知見還是不足,雖然他們已經證得了小乘的法眼清淨,對於如來藏法,還沒有生起法眼,其知見還是不清淨。所以說,聲聞緣覺並不能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如果能證得,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種性就改變了。
諸佛諸如來卻不是這樣,諸佛如來,一切法呈現時都是現前境界,也都是現量觀察,不用想象和思惟,更不用臆想,完全是現量境界,境界到面前立時就知,猶如觀看自己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樣清晰、透明、清澈、真淨。
十六、楞伽經第二卷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
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大慧菩薩請求世尊宣講第一義諦,菩薩們明了第一義諦之後,能夠地地轉進,進入如來地,成為究竟的佛世尊。這個第一義諦,離開一和異,離開俱和不俱,離開有和無以及非有非無,離開常和無常。這個第一義諦的智慧境,一切外道們都不了知,都不能證得,只有已經覺悟了的登地的聖人們才能夠證得。
聖人們能夠離開七識妄心所具有的自相和共相,而證入真實的甚深之理,也就是第一義諦。然後就能從初地開始,地地輾轉增進,心地越來越清淨,無明斷盡,七識心徹底清淨了,就進入如來地,成為究竟的佛。
這個第一義諦就像一個摩尼寶珠,能現無量無邊的光彩,能現無量無邊的有為法相。自心所顯現出來的一部分現象界的相,以及一切諸法之相。大慧菩薩說,我和其餘的菩薩摩訶薩,都能夠離開這些由於七識心的妄想而由第一義諦顯現出來的虛妄相,離開這些虛妄相的自相和共相,而只見第一義諦相,這樣就能迅速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中,一異是指第一義諦與諸法的關係,是一同時又不是一,是不一不異的;俱不俱是指第一義諦與諸法的關係,是在一起同時又不在一起,是非俱非不俱的;有無、非有非無,是指第一義諦的有性和無性,非有又非無性,既有又無有性;常無常是指第一義諦的常和無常性,既是常又是無常,既不是常又不是無常。
妄想的自相和共相,包括了第一義諦產生的色法和心法部分。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體之相,沒有共相。
十七、楞枷經對意根斷身見我見的證明
原文: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釋:佛告訴大慧菩薩說:有三種須陀洹,在果位上有差別。是哪三種呢?是上中下三種,下種品位的須陀洹,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般涅槃了;中種品位的須陀洹,再托生三五次就會般涅槃了;上種品位的須陀洹當生就能般涅槃。這三種須陀洹人斷除的結縛有三種,分為上中下三種,就是身見、疑見和戒取見三種結縛。這三種結縛不斷的升進,斷除的逐漸徹底,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斷我見證得須陀洹果的人都要斷除三縛結,由於斷除結縛的程度不同,須陀洹的品位就不同,離般涅槃的時間就不同。那這三種結縛是意識斷的還是意根斷的?是斷意識的結縛還是斷意根的結縛呢?從上品須陀洹當生就能成為阿羅漢進而般涅槃的情況來看,一定是斷除了意根的結縛,當然意識的結縛也斷了,兩個識的結縛都要斷盡,我見才能斷盡,我執等等煩惱才能斷盡,才能般涅槃得解脫。
每個人的意識意根的煩惱結縛輕重程度不同,導致我見的輕重程度不同,加之每個人觀行五蘊的深淺程度也不同,那麼斷我見時斷除的三縛結程度就不同,獲得的解脫智慧就不同,品位就不同,解脫三界的時間長短就不同。解脫當然是解脫意根了,生死是由意根的一念無明造成的,斷除結縛,不僅要斷除意識,更要斷除意根的結縛,意根的結縛斷盡,我見就斷盡,我執就斷盡,就不會再主導生死輪迴了。
原文: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
釋:楞枷經中佛說身見有兩種,一種是俱生身見,五蘊生來就有的身見,就是意根的身見,這個需要斷除;另一種是妄想身見。妄,就是虛妄,不真實,不是正真,想就是了別和執取為相,執取為實,執取為我和我所,因此妄想的時候也有身見,妄想身見也需要斷除。
妄想有多種,如緣起妄想,不如實的看待由各種因緣所出生的法,虛妄的執取為這些緣起法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這些法都是因緣出生的,都是虛妄的無常的生滅的變異的苦的,並不是我和我所。緣起妄想不僅有意識的妄想,更是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斷除,不要再妄想緣起法是我和我所,根本不是。
自性妄想,認為一切法都是有自體性的,有真實性的,是可依靠的,是可依賴的,於是就執取為我和我所。這種妄想裡既有意識的妄想,更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斷除,才是斷我見者。各種妄想中,以意根的妄想為主,意識的妄想為輔。
原文: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釋:譬如依緣起自性,執取緣起法有自性之後,就會生起種種的妄想,普遍計度執著緣起法,妄想緣起法非有或者是非無,不有不無,即有即無。因為這些想法都是不真實的妄想幻相,都是愚癡的凡夫眾生的妄想。愚癡的凡夫對於緣起法生起種種的妄想,執著緣起法有自體的真實性,執取緣起法的所有相貌為實,為我我所。
就像天熱之時沙灘上現起的虛幻的炎水,渴鹿卻妄想為真實能喝的水。凡夫如渴鹿一樣,把不實的幻化的五陰身當作真實的我和我所,而不斷的執取之,貪生生貪。斷除我見的須陀洹人,對這種妄想的身見,如實觀照出五陰身無我我所,如實覺知五陰身沒有自體性,斷除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對於五陰身的無知執取性。
以上的妄想身見,還是以意根的身見為主,意識的身見為輔,因為文中處處講到了種種妄想自性計著,自性相計著,久遠的無知計著。這些都是指意根的妄想身見,由意根的妄想身見起意識的妄想身見。意識的妄想身見,並不久遠,只一世而已,然後就滅去。意根不滅,致使下一世的意識仍然要生起妄想身見。所以修行如果不處理好根深蒂固的意根問題,所修僅僅是皮毛,還會再生,唐捐其功。
斷身見分為斷意識的身見和意根的身見,那麼斷識心的我見,更要分為斷意識的我見和意根的我見。
原文: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釋:佛說,大慧,所謂的俱生身見,是須陀洹人所斷的身見觀察自己身和他人身等等。其中受想行識四陰沒有色相,不是色身,色身是有色相的。色相出生時,形成了色身,由四大種子所造就,色相是輾轉出生色身的相,是形成色身的因相。四大種子生後即滅,不能集聚起來形成色相,色相也就不能集聚成色身。因此須陀洹人觀察色身時,證得了色身非有非無,非有無,這樣身見就斷了。
色身由各種色法組成,各種色法就是種種色相。種種色相由四大微粒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種子組成。前邊講表相,後邊講實質和事實。表面看色身相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好像真實的,實際上沒有真實的色身相,是虛幻的,是空的,是假的。比如頭昏目眩的人,看見眼前的黑點狂飛亂舞,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黑點,看錯了。不能說黑點是有是無,不能說黑點非有無。色身相也是這樣,不能說色身的有和無,以及非有無,非非有無。一切諸法,離四句,絕百非。
像這樣斷了身見以後,貪愛就不出生了。以上所說為真實的身見相,不有不無,也不有無。有,相上可見,不有,相是空的散壞的生滅的;無,四大不集聚,相就不集聚,不無,相上可見;非有無,不是有也不是無,有無互攝,有虛假之用,用也不真。
原文: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釋:佛說,大慧,疑見的心相,就是所說的心裡得到了對於法的如實知見的心相,善知法的相貌,善知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以及剛才說的俱生身見和妄想身見的虛妄想斷除的緣故,心裡對法的疑念不再出生了,不再懷疑法究竟是如理還是不如理的。因為心中斷除了疑念,就不再去別處尋找證據,以證明自己的見解是清淨還是不清淨的,得到了法眼淨還是沒有得到法眼淨。有此狐疑,就是疑相,初果須陀洹人已經斷了疑相。
餘處,是眾多外道的有與無的邪見處。須陀洹斷身見斷疑見以後,不再把外道有無邪見奉為圭臬,那些法清淨與否,自己心中很清楚。
原文: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釋:佛說,大慧,禁取戒是什麼意思?須陀洹人不取非戒,不持不能得解脫的戒。因為須陀洹善於觀察持不如理戒的苦報苦果相,不能解脫生死,因此不取非戒不持不如理戒。大慧,執取不能解脫的非佛制定的戒者是愚癡的凡夫,他們一定會接受苦行而行苦行,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世間諸樂,所以就會再次受生。而須陀洹人就不會執取非戒,除非是回心趣向成佛之道,自身已經離開了妄想見,心地斷除了煩惱達到無漏,為方便攝受眾生,才隨緣示現持外道非戒相。這說明須陀洹斷除了禁取戒。
原文: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緜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釋:佛說須陀洹斷除了三個結縛,貪愛和愚癡不出生。如果須陀洹心裡有這樣的念:這三個結縛我如果不修成就,就會有兩種過失,墮入身見中以及諸煩惱結不斷。大慧對佛說:世尊,您曾說過眾生有眾多貪欲,須陀洹人是斷了哪種貪欲?佛告訴大慧,愛樂女人,纏緜貪著女人,用種種手段方式,造作身惡行和口惡行,享受當下的快樂,種下未來世的苦果。這種貪愛須陀洹人斷了,不再出生了。為什麼如此呢?因為須陀洹人觀行斷我見時有三昧樂受,不需要貪圖女人之樂。因此貪愛斷,不是斷除了趣向於涅槃樂的貪。
這是說須陀洹人某種貪不生,不是全部的貪不出生,全部貪不出生是三果人。初果身見三縛結斷除了,對於異性的纏緜貪不出生,因為有三昧樂受的緣故。所謂的三昧樂受,是初果證果時的禪定覺受和覺明現象。所以證初果必須有禪定,有未到地定,然後證初果時,才有三昧境界,包括禪定和斷我見的智慧。
所以有人說證初果不需要禪定,是違背佛意的。凡是認為自己斷我見證得初果的人,如果在證果時沒有出現三昧樂受現象,一定沒有斷我見。證果以後,煩惱仍然如從前一樣,也一定沒有斷我見,沒有斷除三縛結。那就要對自己負責任,對未來世的果報負責任,再重新修定觀行參究五蘊無我法。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初果斷除三縛結以後一定要斷除一部分的貪和癡,煩惱有所降伏。初果人開始法眼淨,一定有法眼淨的功德受用,一定有一部分解脫的功德受用。如果沒有,一定沒有斷我見,一定沒有證果。
娑婆世界,尤其是去佛二千多年的如今末法時期,絕對不會出現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現象,即使是釋迦佛在世,也沒有出現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現象。五濁惡世,畢竟叫作五濁惡世,與其他世界有極大的差別,與彌勒佛出世的時代差別都是極大的。滿天下是聖人,那純屬是一廂情願的妄想,夢中未必能見。
凡是自我認為斷我見和明心了,而仍然有非法男女關係的,一定沒有斷我見三縛結,一定沒有明心。楞枷經中佛說,有三昧樂受故,不受男女樂。豈能斷除了三縛結,還能男女之間癡癡緜緜、慼慼愛愛的糾纏不清?那說明自己沒有三昧樂受,有三昧樂受就會排斥男女之樂,不再喜歡男女之樂,因為三昧樂受遠遠殊勝於男女之樂受,誰也不會選擇最低劣的樂受,而捨棄殊勝的樂受,一般的人都不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