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父子合集經選講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3年05月26日

第五章  三個夢喻

原文: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譬如有人。於夢寐中。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大王。於意雲何。彼夢覺已。憶所受樂。爲實有不。王曰不也。

釋:大王,六根如幻化出來的一般,六塵境界就如夢中境一樣。譬如有人在夢中,與諸多婇女在一起嬉戯遊玩娛樂,大王,你的看法如何,那個人從夢境中醒過來以後,還回憶著夢中所感受的快樂,夢中境界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像幻化的一樣,從一無所有的空中,幻化出六根,其功用同樣是幻化不實的,幻化主就是像魔術師一樣的阿賴耶識。佛說諸根所對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如夢,等於夢中物一樣,根本把捉不了。在夢中意識還能了別夢境,接觸到夢中人和物,生起喜樂哀怒的覺受,夢醒後一無所有,什麽都了不可得。衆生在所謂的現實中生活,也像在夢中一樣迷惑顛倒,好像能接觸到六塵境界,好像有六識的感受,其實都是虛幻的,夢醒之後了不可得。衆生因爲無明還沒有從夢中醒過來,菩薩處於半夢半醒狀態,諸佛則已經徹底清醒過來,不在夢中了,能完全回憶夢中事,凡夫衆生卻都在說夢話。

原文: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爲實。爲智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婇女。畢竟非有。何況與之。共相娛樂。當知是人。憶夢中境。徒自疲勞。不複可得。

釋:佛對淨飯王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做的夢境當作是實有的,他是否有智慧?淨飯王說:此人沒有智慧。爲什麽這樣說?因爲夢中的婇女畢竟不是真實存在的,更何況還有與婇女一起娛樂這件事,那就更沒有了。你應當知道這個人回憶做夢時的夢境,只是白白地勞累識心,夢境是不可能再回來了,不能再接續做夢了。

明明在夢裡什麽都有,夢醒了更是什麽也沒有,醒來以後還把夢裡的人和事當真而不斷的執著,這個人並不是有智慧的人。佛用這種方法來警覺淨飯王不要貪著五欲樂,五欲樂就如夢中事一樣,不可貪著,以此貪著,就要妄受生死輪回苦。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衆生。眼見色已。心生愛樂。複起貪著。爲彼所牽。造貪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如是如是,確實是這樣。愚癡的衆生眼見色以後,心生愛樂,然後就貪著色境,心被色境所牽引,造作貪愛的業行。身業是殺盜婬三種,語業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意業則是貪嗔癡三種。身口意行造作出來之後,業行隨造隨滅,最後業行都滅去不再造作了,但業行並不依著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以及中間而住,不到東西南北去,不到四面八方去。但是到臨終六根要謝滅的時候,自己所造作的業報就會全部現前了,就像夢醒時,仍然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愚癡的衆生眼見色,貪愛現前,馬上生起了愛樂心,心就被色所牽住、黏住了。外界六塵如果能綑綁,綑綁的就是心,心被一種無形的貪愛繩索所綑綁住,就開始造作貪的業行。業行分爲身行、口行和意行,身體上造作殺、盜、婬三種身行,口業造作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口業行,意業是貪嗔癡,這樣十種業就造作出來了,身口意這三種行爲造作出來以後,作爲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裡,緣熟時種子現行出來,衆生就受業報。

受業報時其實是自己報複自己,衆生造業時最怕誰知道?鬼神、護法神知道都沒關係,佛菩薩知道都沒關係,就怕阿賴耶識知道,但是你想阿賴耶識能不知道嗎?五隂七識造作業行時,全靠阿賴耶識配合,沒有祂根本造作不了,所以五隂所有的行爲造作祂都知道,同時收存業種。懂得這個道理,就要小心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再造惡業,要多造善業,盡量斷惡修善。

身口意行最初造作的時候,刹那滅謝了。比如拿刀殺人,拿起刀之後,拿刀的行爲沒有了;下一步手伸出去,之後伸手的行爲又沒有了;再下一步,拿刀捅進對方的身體,這種行爲又消失了;再下一步,拔出刀,行爲消失;再下一步把刀扔了或者是洗了,行爲又消失。殺人的這個行爲一連串的造作出來,後一個動作出來,前一個動作消失。所有行爲都消失以後,實際殺人這個行爲消失了沒有?這個行爲如果不消失,就要一直殺,這是不可能的,任何行爲總有結束的時候。行爲本身造完就滅,因此任何善惡行爲都是生滅、了不可得的。可是種子並不消失,刹那刹那都要存在阿賴耶識裡,以待將來緣熟受報。

行爲造作刹那滅謝,非常快,每一刹那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滅、生滅、生滅過去了,才形成了整個殺人的行爲,所以殺人的行爲全部是生滅性的,可是這整個行爲就作爲業種收存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了。一彈指一刹那,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滅過去了,無數的生滅現象形成了這一彈指,所以彈指這個法就是虛妄的。而殺人這一法,是由無量個彈指的時間連接起來的,是由無量個類似於彈指的行爲構成的,那麽殺人的行爲也就是虛妄的、生滅的、無我性的。如此觀行下去就可以証得小乘的身空。

也可以同樣觀行識心的種子刹那生滅,無數個刹那生滅構成了識心的連續的分別造作行爲,識心就是生滅、虛妄、無我的。這樣就可以証得心空,身空加心空,五隂空、無我,就証得了法眼淨。在觀行斷我見以後,再接續觀行,殺人這一系列的行爲是如何造作出來的?一彈指之間,怎麽就能有八萬一千個種子出來呢?阿賴耶識又是如何記錄業行的?這樣觀行,禪定好的人,証悟非常快,前提是不要有意識的思惟,如果有就不能証悟。要証果,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是一刹那間,因緣不成熟,百千萬劫在六道裡迷惑顛倒。

業行雖然刹那滅謝,但是這些業行卻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就這樣消失了。比如舉起手又放下,觀察舉手的業行,消失時到哪裡去了?業行消失了,也沒有住到什麽地方,如果有地方住,此處就總在舉手,如果是殺人,殺人的業行就總在某處,那就很糟糕了。

佛說於死邊際命根滅時,就是衆生壽命終了時,要死還沒死的時候,這叫命根滅時,有一件事出現了,佛說了自分業報皆悉現前。什麽是自分業報?就是自己造作業行的果報顯現出來了,猶如從夢中醒來以後,知道了自己在夢裡做的事。衆生在臨終死亡之前,這一輩子做的事情,不管是善還是惡,像放電影一樣非常迅速地顯現在心裡,那時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做了些什麽事情,知道這一輩子是善多還是惡多,該受什麽樣的果報,該去哪道裡輪回。心裡就明明白白了,但是已經說不出話來了。

造業時好像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業行都已經消失了,在命終的時候果報卻能顯現出來。爲什麽都能顯現出來?是因爲在造作業行時,其行爲作爲種子刹那刹那都存在阿賴耶識裡,業行雖然消失了,業種子卻存下了。行爲有形有相能消失,種子無形無相,直到受報以後才能消散,因果業行不可思議。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作爲衆生的主人,是出生下一世色身的主因,業行是下一世色身出生的緣,因緣會合,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現,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生了。出生時,這個人或者是墮落於地獄身,或者是墮落於畜生身,或者是墮落於鬼身,或者是墮落於阿修羅身,或者是墮落於人身,或者是墮落於天身。當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的時候,衆生就開始接受各自的果報,之後在此色身上的識心就要不斷地一直運轉下去,直到最後識心滅去了,成爲了屍體,就叫作死蘊;而當最初識心生起的時候,衆生就出生了,就叫作生蘊。

阿賴耶識爲什麽是造業的主人?因爲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五隂,也就不能造業。意根想造業,阿賴耶識了知,就配合意根,輸出各種種子,完成五隂身的身口意行,五隂的身口意行都是阿賴耶識輸出種子實現的,所以五隂就是阿賴耶識,就是阿賴耶識性。五隂身造的業是一種助緣,由阿賴耶識和業緣兩種作爲出生下一世五隂的因和緣,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産生出來,就開始受業報。

比如說該托生爲人的,又産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五蘊具足以後,就有感受,人的喜怒哀樂的果報就出現了,沒有識的時候感受不到苦樂受,就好像沒有得到果報一樣。其實生爲人胎,十月處胎就是一種果報,這果報要由意根來受,阿賴耶識不受果報,也不在胎中被拘禁。人在母胎裡四五個月之前沒有識心,感覺不到苦受和樂受,嚴格來說,那時候不算真正受報,說不算受報其實也算受報,因爲那個色身就是果報身,因爲沒有心就不知苦樂受,而意根的感受,意識心卻不容易知。

如果投身到地獄中,地獄的身相現出來,識心隨即出現,馬上能感受到地獄的苦受,苦報就出現了,如果托生到傍生中,傍生的覺知心一現起來,就會感覺到苦樂受,苦報出現了。或者托生到琰摩羅界鬼界,托生到阿修羅界,或者生到人中,或者生到天上,識心出生才開始正式受報,就開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了,天人一出生,他就感覺快樂,在畜生道和地獄道、鬼道裡一出生,就感覺到痛苦。但沒有六識來感覺的時候,也屬於是果報。

識心出生之後,就相續不斷地在色身上運行,直到死亡爲止。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心都滅了以後,身體就像一塊木頭一樣,這叫作死蘊,最初眼、耳、鼻、舌、身、意識出生的時候叫生蘊,一生一滅,就是一期生命。每一期生命出生和消失時,什麽也沒有帶來,什麽也沒有帶去,除了把業行帶來帶去受報,其他全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所以說一切萬法本身就是生滅法,是空的,空的東西帶不走,真實的東西才能帶走,是什麽能帶走?阿賴耶識一直跟隨著自己生生世世,把業種帶到生生世世,實現生生世世的業報。至於說五隂要到哪裡受報,阿賴耶識無所謂,反正祂不受報,祂從來都不捨衆生,只是隨著業而不斷地變現五隂身。那麽誰是衆生最親的人?是阿賴耶識,須臾不肯捨離五隂身。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大王,根本沒有一個法,能從此世帶到另一世。爲什麽是這樣?因爲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大王,身識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識心造作的業行,生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色身上最初的識心生起時,也是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爲什麽這些法都是沒有來處和去處?因爲這些法的自性是離一切法的,沒有真實的一切法。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像這樣就能了知了身識,了知了身識的空;了知自身所造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初識和初識的空。如果這些法滅了,其滅也是空,如果這些法生,其生也是空。了知業力的流轉,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報者,都只是各種名相的分別顯示罷了。

身識生出來,沒有一個來處,不從東南西北來,也不從虛空中來,識心沒有來處,識心滅了以後也沒有去處,所以識心就是虛妄的,就是空的,造的業行生出來的時候,沒有來處沒有去處,也是空的、幻化的,這樣就能証小乘空果。比如殺人這個業生出來之前,這殺人業在哪裡?殺人的行爲在哪裡?沒有地方存在,業沒有一個來處,造完這個業,業消失了,業到哪裡去了,殺人的行爲到哪裡去了?沒有地方可去,沒到東南西北和虛空上下而去,沒有去處。

又如手拿一本書,這個行爲沒有了,消失到哪裡去了?沒地方可去,是虛妄的。想拿書這個行爲還沒産生之前,在哪裡存在呢?沒有地方可存。說話之前語言藏在哪裡?沒有地方可藏,話說完了,語言消失了,消失到哪裡去了?沒地方可去,如果有儲存這些東西的地方存在,那虛空也裝不下。一切行爲造作都是虛妄的、幻化的、空的,分析來分析去,沒有一法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完完全全是個小乘人,只考慮自己解脫,就會覺得自己活著是沒有什麽意義,很無聊的。

要想活下去,就要發大乘菩薩心,要成佛度苦衆生,活著就這一件事,再也沒有第二件事了。世間一切都是空的,一無所有,以這種心在世間活著是什麽心境,輕飄飄地在空中住著,一切都跟我沒有關係,無牽無掛,無煩無惱,任運自在。而凡夫衆生活得太沉重了,肩膀背著,心裡裝著,什麽都要,死了還帶不走,都是空的,如何能帶走?

識心的自性離一切法,不具一切法,是空的、沒有自體性的,這叫自性離。應該如是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空,如是了知自己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色身上初生起的識以及識的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生起來之前沒有處所,滅了之後也沒有地方可去,所以是空的。如果把識心滅了,滅了的這個法,也是空的,是誰滅啊?沒有一個讓識心滅的造作主人,識心自己就滅了,沒有人去滅祂。

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空,除了阿賴耶識。從頭到尾,從裡到外,把三界世間法都空淨了,就証四果,不僅三惡道永遠不去了,三界也要出離。把自己各種各樣的心行,各種各樣的心,貪心、嗔恚心、愚癡心、慢心,了知一切法的心,全都空淨,就能入無餘涅槃。色身容易証得是假的空幻的,否定識心各種各樣的知覺、感受、想法、打算、了別,証得識心空幻稍微困難一些。利根的人只要圓滿這些條件,修行和証果並不是很難。

証得無我的時候,不但人空,業行也空。比如我殺人的時候,有個我在殺人嗎?什麽叫作我?我的識心,想殺人的識心,是虛妄的空的;我的色身是虛妄的空的,那有我這個人嗎?沒有我這個人。手拿的刀是真實的嗎?不是真實的,那麽殺人這個業行存在嗎?是空的,人空物也空,行爲造作就空,我拿刀殺人這個業行就是虛妄的。有人在造作殺人這件事嗎?沒有。被我殺的那個人,有那個人嗎?沒有,他的色身同樣是空的假的,他的識心同樣是空的虛幻的,他的感受是空的虛幻的,苦受是空的虛幻的,那麽有我、有他、有業行嗎?都沒有。只要這樣用功觀行下去,不証果也難,還能明心開悟,還能修到初地菩薩的果位。

佛說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業行的出生、運作和消失了,全部是空的,沒有造業之人,也沒有受業之人,也無受報者。一路空下去,心的聖性就發起了,不再是凡夫心,沒有凡夫的心行了,貪嗔癡煩惱就像沸湯消雪一樣融化了。這樣就不用費很多心血和精力,去對治種種的煩惱,用對治法去對治煩惱,心是很累的,對治多生多劫,也不解決根本問題,因爲把一切法都當作了真實的東西,都認爲是有,那怎麽能對治徹底,解決根本問題?當下認識到什麽都是空幻的,還用得著到對治嗎?根本用不著對治。

所以跟著貪嗔癡煩惱,來對治貪嗔癡煩惱的那種作法,修行真是太迂回、太曲折、太慢了,不是最根本的方法,也不是最快的捷徑。我們要從根上來著手,比如要除去一棵大樹,就要從根部下手,砍斷樹根,整個樹就倒,不複再生。修行不能去摘枝葉,一片樹葉一片樹葉地慢慢摘,摘完了又生,摘完了又生,這是永遠摘不完的。對治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摘樹葉子,而以上那些觀行方法都是截樹根的方法,完全徹底,從根上給截斷,樹葉樹枝樹干就再也不會生長了,於是就會滅絕了。斷除煩惱也是這樣,直截萬法的根源,証得萬法的空,面對萬法時,就不會再生起煩惱。

原文: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冤對。共相鬥戰。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鬥戰等事。爲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爲實。爲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冤對。何況與之。共相鬥戰。當知是人。徒自憂惱。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與諸多怨敵互相爭鬥,你怎麽認爲?這個人醒過來之後,還在回憶著夢中打鬥的事情,夢中那些事是否是實有的?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佛說:大王,此人把夢境當作實有而執著不捨,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此人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爲什麽呢?因爲夢中並不存在怨敵,何況還有與那些怨敵作戰之事,這個人也就是自己自生憂惱罷了,夢中沒有真實的人和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惡色。即生於惱。厭離破壞。毁呰過失。造嗔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你說得對。愚癡的凡夫衆生眼見惡色時,心中馬上就生起氣惱,生起厭惡心和離棄心,想要破壞掉惡色,指責惡色的種種過失,而造作嗔恚的業行。其業行分爲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的業行,刹那刹那滅失了,這些業行不依東西南北和四維上下、中間而住。到臨命終色身快滅去時,自己造業的果報就現前了,就像從夢中醒過來,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異生即異時而生,異地而生,異類而生,就是死後在另外不同的時間出生,在不同的地點出生,在不同的種類中出生,受不同的果報。不同的時間,就是中隂身結束以後再投胎;不同的處所,也許是天上,也許是地獄,也許是色界,也許是其它星體,這都不一定了;不同種類,在六道裡不同的身份,也許是人,或者是天人,或者是鬼類,或者是畜生類,或者是阿修羅類,這也是不一定的。

愚癡異生凡夫眼見到不好的色相時,就生起了嗔惱心、厭惡心,想破壞毁壞的心,然後造作嗔業行,或者是打,或者是罵,或者是毁壞。身業就是殺盜婬,語業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就是貪嗔癡,這是十惡業。這些業行怎麽造作出來的?造作業行時,最初造作刹那滅謝,行爲造作出來後,馬上就滅了,打人和罵人的行爲隨出隨滅,生時沒有處所,滅時也沒有滅的地方,全部是空。

十惡業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惡業沒有住的處所,但是造作完了以後,在命根馬上要滅的時候,業報卻顯現出來了,種子成熟了,一輩子的業行像閃電一樣出現又滅去了,感覺這一輩子就像夢中一樣,其實就是一場夢。臨死時的感覺就跟夢醒的感覺是一樣的,自己知道這輩子就要結束了,也知道死後的果報是什麽了。可是活著的時候都不感覺是一場夢,反而感覺很真實。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作爲衆生的主人,是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因,業行是下一世色身出生的緣,因緣會合,最初的識心出現,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生了。這個人或者是墮落於地獄身,或者是墮落於畜生身,或者是墮落於鬼界,或者是墮落於阿修羅身、人身和天身。當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的時候,衆生就開始接受各自的果報了。之後在此色身上的識心不斷地運轉下去,直到最後識心滅去了,成爲了屍體和死者,這叫作死蘊。而當最初識心生起的時候,就是生者,這叫作生蘊。

阿賴耶識是衆生的主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造作的身口意業行是出生的助緣,因緣合在一起,就有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下一世果報就開始了。初識生出來以後,馬上就知道自己生到地獄裡了,生到天上了,生到畜生裡了,生到鬼界了,生到阿修羅界了。比如說該托生爲人的,當最初的識出生的時候感受就出現,人的果報就現前了;沒有識的時候,就沒有受者,感覺不到苦樂受,就沒有得到真正的果報。人在母胎裡四五個月之前的果報身上沒有識心,就感覺不到苦受和樂受。嚴格來說那時候還不算真正受報,說不算受報其實也算受報,因爲那個色身就是果報身,只是沒有心而不知苦樂受。

在同一個色身上的識心,一直在流轉在起作用,一期生命中,眼識等六識在同一個色身上都在不斷地起作用,這叫作同分心品。最後識滅,色身就成爲木頭一樣的屍體,叫作死蘊。最初識生起來名爲生蘊,六識叫作識蘊。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大王,根本沒有一個法,能從此世帶到另一世。爲什麽是這樣?因爲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大王,身識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識心造作的業行,生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色身上最初的識心生起時,也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爲什麽這些法都是沒有來處和去處?因爲這些法的自性是離一切法的,是沒有一切法的真實性的。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像這樣就能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空,了知自身所造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初識和初識的空。如果這些法滅了,其滅也是空,如果這些法生,其生也是空。了知業力的流轉,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報者,都只是各種名相的分別顯示罷了。

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帶至他世,什麽也沒帶走,爲什麽呢?因爲這些法的本性都是生滅的空的幻化的,所以什麽也帶不走。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善惡業行,不善不惡的業行,生出之前沒有來處,滅了也沒有去處。因爲一切法沒有自體性,本身就不具備一切法性,離一切法,沒有一切法的真實性。

色身上的識都是空的,造作的業行也是空的。但是也不要認爲業行是空的,就可以隨意造作惡業,果報卻還是幻有的。真正知道空証得空的人,根本不會造作惡業了,知道是空的,爲什麽還要爲一個空的不可得的而造作惡業呢?根本沒有必要造作惡業,知道是空的就不造作了。下一世的識産生出來,下一世的識也是空的,滅空之法也是空的。生死本身就是空的,沒有一法不空,一路空下去,就到涅槃城。

業行的造作流轉,沒有一個造作的人,也沒有一個受報的人,我虛妄、你虛妄、他虛妄,一切法都虛妄,沒有人。身是假的空的,識心是假的空的,五蘊是假的空的,沒有我,沒有你,沒有他,沒有衆生,也就沒有業行。造作的業行、身口意行也是假的空的,這個結解開就証果了。

原文: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爲畢捨遮。之所嬈害。心生怖畏。癡迷悶絕。大王。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爲鬼所嬈。爲實爾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爲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鬼所惱。何更說有。癡迷悶絕。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被毗捨遮鬼所侵害,心裡非常害怕,迷悶昏厥。大王,你怎麽想呢?這個人醒過來以後,還在回憶著夢中被鬼所惱害的事,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回答說:不是實有的,世尊。佛說:大王,這個人把夢境當作實有的,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回答說:他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世尊。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夢中根本沒有被鬼所惱害這件事,更何況還有嚇昏和悶絕這件事。應當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地徒勞其心罷了,並沒有實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眼見是色。迷惑不了。造癡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你說得對。愚癡的凡夫衆生眼見色時,心中迷惑,不能了知色的實質,造作愚癡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的業行,刹那刹那滅失了,這些業行不依東西南北和四維上下中間而住。到臨命終色身即將滅去時,自己造業的果報都現前了,就像從夢中醒過來,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最初造作的業行,刹那刹那滅了。這個業滅了以後,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沒有一個住的處所。比如說話的語業,生之前沒有住的地方,消失了沒有一個消失的處所可去,但是最終命根滅謝了以後,這個語業的種子成熟了,就隨著業種而受報去了。命終的時候,自他業報現前,就像夢醒了以後再回想夢中的事一樣,臨終要死時一輩子的事業在腦中閃現,就像回憶夢中的事一樣,之後只有隨業受報,妄受六道輪回苦。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作爲衆生的主人,是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因,今世的業行是下一世色身出生的緣,因緣會合,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現,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生了。這個人或者是墮落於地獄身、畜生身、鬼界,或者是落於阿修羅身、人身和天身。當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的時候,衆生就開始接受各自的果報了。之後在此色身上的識心就一直不斷的運轉下去,直到最後識心滅去了,成爲了屍體和死者,這叫作死藴。而當最初識心生起的時候,衆生就出生了,這叫作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大王,根本沒有一個法,能從此世帶到另一世。爲什麽是這樣?因爲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大王,身識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識心造作的業行,生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色身上最初的識心生起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爲什麽這些法都是沒有來處和去處?因爲這些法的自性是離一切法的,是沒有一切法的真實性的。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像這樣就能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空,了知自身所造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初識和初識的空。如果這些法滅了,其滅也是空,如果這些法生,其生也是空。了知業力的流轉,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報者,都只是各種名相的分別顯示罷了。

無有少法從於此世流轉到他世,什麽也帶不走,因爲一切法的本性是生滅的空的幻化的,色身空、心空、業空,一切都空,萬法全空,自性空。初識生的時候沒有一個來處,滅的時候也沒有一個去處,這些法的自性離一切法,本身並不真實存在,是空的幻化的。業滅了也是空的,業生了也是空的,沒有一個造業的人,也沒有一個受果報的人,也無受者,都只是名相分別顯示而已。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槃先道。當如是學。

釋:大王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種種境界猶如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無原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眼睛見的各種境界,耳朵聽的各種境界,六根所對的種種境界,像夢裡的事一樣,並不真實。我們還要追求什麽,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沒有一樣不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寂滅的,什麽也沒有,這就是空解脫門。証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心就解脫了。

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空的法,沒有一個相貌可見可說可指示出來,連空也空,這就是無相解脫門。知道空什麽相也沒有,連空也沒有,心就更解脫了。如果連空的相都不有,連空都沒有,還著什麽空呢?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如果連相都沒有,還求什麽?還有什麽願求?什麽都不用再求了,這就是無願解脫門。沒有願求,心就更加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成就了,就是聖人。

空、無相、無願三法與空共行,既不離空,也沒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離,層層遞進,究竟解脫。衆生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滅,就應該這樣修行,不斷地産生空的心行,越來越空,連空也空,才空得干淨利落。如果心裡還有一個空,那就沒有真正空,還應該滅去空的心。涅槃路上應該這樣去修學,才能証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寂靜無爲,涅槃就是大自在。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