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父子合集經選講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1年08月02日

第十七卷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一章  四個夢喻

原文:佛言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聞妙樂聲。心生適悅。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美妙音樂。是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於意雲何。是人所夢。執以爲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樂聲。何況複有。生適悅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對淨飯王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聽見美妙的音樂聲,心裡就産生了舒適愉悅的樂感,這個人醒來以後,還在不斷地回憶著夢中美妙的音樂,夢中所聞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世尊。佛說:大王,你認爲如何?這個人把所夢見的事情當作了真實存在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此人沒有智慧,世尊。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夢中畢竟沒有音樂聲,更何況此人心裡還生出愉悅舒適的樂感,因此應該知道這個人僅僅是白白地疲勞消耗自己的心神罷了,並沒有實際存在的事情。

聽見美妙的聲音,心裡就感覺很舒暢很快樂,這件事其實和做夢是一樣的,都是幻化無實的,夢中聽見美妙的音樂,心裡很高興,這事更是幻化不實的。夢境是獨影境,是意根遍計所執性攀緣出來的境界,阿賴耶識依意根的貪愛和執著,直接從業種中變幻出法塵境界,供意根了別,意根不能作詳細了別,就讓意識出現共同了別,於是意識對音樂聲作意觸受想思,生起了感受,覺得美妙悅耳,内心就愉悅快樂。這其中,意根是阿賴耶識幻化出來的,夢境音樂是阿賴耶識幻化出來的,意識是阿賴耶識幻化出來的,沒有一個法是實有不滅的,全部是虛幻不實,不可依賴的,都不是我和我所擁有的。

醒了以後,夢境音樂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獨頭意識也滅了,其樂感更不存在,沒有一法可當真。夢中聽到美妙的音樂聲、贊美聲,以及喜歡的人和事,這是令人愉悅的夢,醒來以後一無所有,夢裡雖然有這些現象,但都是幻化的,虛妄的,不實的。如果有一個人把他所夢到的人和事當作是真實的,認爲晚上做的夢是真實的,還不時的幻想著,回憶著,不斷生起執著和貪愛,還沉浸在夢裡的境界當中不肯出來,這個人實在是愚癡無智。做夢的時候把夢境當真,已經是迷惑顛倒了,醒來還當真,更是顛倒。

有些有修行的人,做夢的時候就知道夢境是假的,在做夢的時候業緣現前,馬上要造惡業了,心裡就知道這件事不能做,心不隨境界而流轉,這樣的人,意識心是覺悟的,意根也有一定程度的覺悟,能作主不造惡業,那麽在命終以後也差不多能作主不造惡業。在夢裡造作惡業的,這個人的心識修行力度還不得力。所以夢能檢驗衆生是否有修行,修行到什麽程度,意根是否受熏,有沒有力度,對於生死是否有把握。

夢裡並沒有音樂的聲音,自己不但不能警覺是在做夢,心裡還生起喜悅、舒適、貪愛,那更是顛倒,事都沒有,心境更是不存在,都是虛妄的。把夢境當實,不斷地回憶幻想,那是徒自疲勞,沒有實事,白白地敺使自己的心意想和幻想,那簡直就是疲勞其心,沒有實際利益可得。衆生的心在六道裡,也同樣是疲勞的,不斷地抓取六塵境界,結果一無所獲,空來空去,妄想、希望、願望、渴望,這都讓心徒自疲勞。實際上是沒有用的,在臨終的時候,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聞可意聲。起於愛樂。而生染著。造作惡行。身三語四。意業三種。作是業已。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聽見自己喜愛的聲音,心就生起愛樂,生起貪愛的染污心,造作惡業,色身上造作殺盜婬,口業上造作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意業貪嗔癡,身口意十種惡業行造作以後,刹那滅去了,滅去以後,業行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最後命根謝滅之時,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從夢中醒過來,心裡還在念著夢中的事情一樣。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爲出生後世五隂身的主人,業種業力爲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衆生或者趣於地獄道,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衆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地連續地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爲死蘊;而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隂名爲生蘊。

業行造作出來以後,刹那滅謝,比如說話的時候一個聲音一個聲音不斷地出現,這一個字出來滅了,下一個字出來又滅了,這就是行爲造作,這種行爲造作的當下就滅了,滅了又生,刹那間隨生隨滅。業雖然是滅了,但是業行卻作爲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裡了。當一個字說出來的時候,就有無量個識種子隨生隨滅,完成了這一刹那的語言行爲造作。有一個識種子斷流,語言就說不出來,因此語言一法就是假法,不是真法。

業行滅了以後,到哪裡去了?沒有一個可以住的處所,阿賴耶識裡也不存這些業行,因爲阿賴耶識無形無相,不存有形有相的身口意行,只存無形無相的種子。一切的業行都沒有一個去的地方,也沒有一個來的地方,說話時第一個聲音出來了,從哪裡出來?有存著說話聲音的地方嗎?肯定沒有。如果有,衆生一輩子或者是無始劫以來說話的聲音都存在哪裡了?去找找看,根本找不到。

有人說把聲音用錄音機錄下來,把業行用錄像機錄下來,行爲造作就有存在的處所了。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把錄音機和錄像機拆開來尋找,聲音和行爲造作在哪裡,恐怕找來找去,也找不到聲音和影像。但是整個的行爲造作的過程包括意業,都有個東西像錄音機和錄影機一樣給拍錄下來了,這個東西就是阿賴耶識。錄下來以後,就作爲種子存在著,有宿命通的人隨時可以調出來觀看,就像打開電視機觀看一樣。阿賴耶識這個電視機裡存多少錄音和錄像節目都可以,無始劫以來的節目都存著不丟失,有宿命通的人都可以播放出來,不管業種是否實現,是否受報完了。

身口意的業行本身消滅了,然後等到命終時,將要咽氣的那一刹那,在衆生的色身上所應該受的業報,所造的業,像過電影一樣,快速地過一遍,一輩子做的事就閃過去了,自己就明白自己造作的業,哪些是善,哪些是惡,應該受什麽報,全都清楚了。但是那個時候卻說不出話來了,無法表達,無法告訴親人給自己消業、超度、彌補罪過,無法告訴親人自己要到哪裡去受報,能說話的時候業行不現前。當臨終業報現前時就會感覺這一輩子都是一場夢,過去了,結束了,平日裡活著時體會不到那時候的心情。

學佛修行修到十回向位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僅這一輩子像一場夢,前世也是一場夢,下一世同樣是一場夢,未來世直到成佛之前都在夢裡,生生世世都在夢裡夢生夢死。菩薩做佛事,度自己度衆生,都是在夢裡,都像做夢一樣不真實,都是在做夢中佛事。

沒有証得的人也就沒有真切的感受,現在對此只能理解,體會不到,因此不知道無始劫以來就是在做一場又一場的生死大夢,連接起來就是一連串的夢,成佛之前都在生死大夢之中。有分段生死的衆生就是在做一段一段的夢,分段生死過去以後,還有變易生死,就做特別微細的長長的夢,也同樣沒有完全從生死大夢中清醒過來,直到成佛,生死大夢才徹底結束。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隂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爲什麽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爲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爲空,了不可得,空的不可得的法,不可能有來有去。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爲空,一切法若滅,其滅也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顯示罷了。

五隂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識心是生滅的,色身是生滅的,識心與色身造作的一切業行同樣是生滅的。這些法都是空的,種子刹那生,又刹那滅,色身和識心就刹那生刹那滅,幻化不實,尤其是到臨命終全部要消失滅亡,連刹那生和滅的現象也要消失不見了,這更說明了五隂的虛幻,沒有一法能帶到後世。

一切業行的造作,沒有一個造作者,因爲識心是沒有自主性的,是幻化的;色身是幻化的,沒有自主性的,身心都如幻,因此如幻的身心不能造作業行。一切業行的流轉,也沒有一個受報者,因爲識心是幻化的,是空的,沒有自性的,因此識心不是受報主,色身是幻化的,是空的,沒有自性,也不是受報主。一切色法是相,一切識心是名,都沒有實質,都只是被識心所分別和顯示出來的假相罷了。

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同樣都是空無自性,幻化不可得的。這一世出生時,並沒有把上一世的名聲帶過來,即使前世做過國王、大臣,在這一世裡,地位和權勢一樣都沒能帶過來。前世的家親、眷屬、財富,什麽都沒有帶過來,這一世還要從頭奮鬥,從頭做起,重新獲取財色名食睡。這一世滅時,一輩子集聚起來的財色名食睡,家親眷屬等等一切都將消失,一樣也不能帶到下一世,甚至五隂和識心也不能流轉到未來世,除了作主識意根除外,全部都消失殆盡。

晚上睡著了沒有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都滅了,滅了以後到哪裡去了?等醒來時這幾個識心又都出現了,出現時又從哪裡來?《楞嚴經》上世尊說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這部父子合集經裡沒有講到如來藏,如果要講如來藏性,有些人聽後就能開悟,不講如來藏性也能讓衆生証得羅漢空果,讓衆生都能受益。佛講的有些經典既能讓人証果,又能讓人開悟,這要看衆生是什麽根器,小乘根性的人只能悟得小乘的空,大乘根性的人在悟到大乘的空性如來藏的同時,也能悟到小乘的空。根器不一樣,悟道的程度就不同,在於聞法當人的智慧程度。

佛說法時,八萬四千人聽法,智慧不同,理解程度就不一樣,証的果位不同,得的果報也不同。佛說法沒有分別心,爲所有衆生講同樣的法,衆生的根基不一樣,得果就不一樣。造了大惡業的人,有惡業遮擋,得的果只能是一種無根信;沒有惡業遮障的人,能証小乘羅漢果,那根性利的,就能証得大乘菩薩果;根性再好的,能証得無生法忍,得幾地菩薩的果。所以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同樣的聽法,理解和証得什麽程度,是每個衆生各人的事,佛沒有偏心。

身識本身是空的,空來空去,抓不住,留不住,生滅幻化不已。造作的業行是空的,初識也是空的。如果識滅了,滅這種現象本身也是空的,沒有真正的一個滅法,誰能滅它?沒有滅者。如果識心生起來,出生這一法也是空的,隨著業種而出生的法都是空的。只有阿賴耶識不空,祂含藏萬法的種子,能産生萬法,祂真實有,剩下的全都是空的、假的、幻化的、不真實的。

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業轉就是衆生身心的行爲造作,身口意行的運轉運行,沒有一個造作的人。比如我現在正在講法、說話,其實沒有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是誰在做在說話?你說是我,什麽叫我?我的身體叫作我,還是我的識心叫作我?這些都是假相,色身和識心組合起來形成的五隂,更是假相,沒有一個真正的我。五隂是假相,五隂說話這個現象更爲不真實,說話這個人就不是我,是一個組合體。既然是組合體就是因緣聚合起來的,緣滅時,組合體就分散,沒有了,當下的組合也不是實有的。

比如說一個軍隊由步兵、騎兵、多種兵種組成,假名爲部隊,組成部隊以後出去戰爭勝利了,國王就說:我們的部隊是多麽的勇敢,多麽的英勇無敵,多麽威武。但是有我們的部隊這一法嗎?部隊是由多個兵種組成的,單個兵種不叫作部隊,組合起來以後,更不能叫作部隊,根本沒有真實的部隊這個法的存在,部隊是幻化出來的一個假合體,不是真實的,緣聚而成的法,不是真實的法,緣散時聚合體就會分散,能聚能散的聚合體就是虛假不真實的。兩個以上聚在一起叫作一體,離開單個都不叫一體。甲是甲,乙是乙,其實不是一體,是假合體,假合體不是真實的。

衆生這個五隂也是組合起來的,由色身和幾種見聞覺知心組合起來,組合起來以後才有感受,有想法,有了別,有分別,有行蘊,有行來去往的身口意行;識心滅了就組合不了五隂,身體滅了也組合不了五隂,那麽組合而成的假的現象就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是沒有真實的五隂我這個人,人是幾種因緣湊合起來的東西,是假相,因緣一滅就散了。比如這張椅子,由釘子、木頭、人工組合起來的,緣份一到,這張椅子就散,變成了木頭,木頭也沒有了的時候就變成灰,最後灰也沒有了。因緣組合而來的東西,都是這樣不真實,因此沒必要執著。

小乘法裡講,世俗法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全部都是假法,不是真實的,只要是因緣組合的就是假法,是生滅虛妄的。從大乘法角度講,爲什麽有因緣組合?都是因爲有阿賴耶識這一法。離開阿賴耶識,這張椅子也組合不了,我用人工釘這張椅子的時候,阿賴耶識的功能不作用,就釘不成這張椅子。沒有阿賴耶識,連木頭也沒有,因爲樹木不能單獨生長,全靠共業衆生的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萬物生長離不開阿賴耶識。

業行的造作沒有作者,那所受的業報有受者嗎?沒有造作者就沒有受者,因爲五隂者是假合體,沒有主體,有誰受報呢?沒有一個我在受苦樂,身體不受苦,識心也不受苦,身心都是虛妄的,苦報本身也是虛幻的,因此一切法沒有一個真實的作者和受者。單獨哪個法都不能說是一個人,多個法組合到一起的更不是一個人,都是假體,因此一切法的造作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真要証得這一點,不僅僅是開悟了,可能就到初地菩薩的境界了。

既然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相貌,都是幻化出來的,那就可以說一切法都只是名和相的虛妄分別罷了。例如爲某一物取一個名詞,來代表和顯示它,要不然沒法稱呼和表達。爲這個四條腿的東西取名叫椅子,聽到椅子之後心裡就會出現椅子的相貌,名和相出現了,才能分別顯示出椅子,便於衆生之間的交流和使用。

爲四大假合的肉體取名爲色身,人們之間才能用語言表達色身的狀態,便於識別和交流,爲色身上的幾個識取名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給作主識取名爲末那識,然後才能闡述和描述這些識心的功能作用和狀態,衆生才可以表達、顯示和溝通。如果沒有名字和相貌,衆生之間無法交流,無法生活,取個假名就好辦了。比如當初如果是給毛巾取名叫被單,衆生要拿毛巾擦臉的時候,就告訴孩子說把被單拿來擦擦臉,只要形成習慣固定下來,當初叫什麽名字就無所謂了,都是一種名詞、名相,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原文:佛言大王。耳聞惡聲。則生憂惱。如人夢中。親愛別離。悲號啼哭。生大苦惱。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夢中事。是實有不。王曰不也。

釋:佛說:大王,有的人聽見惡聲心裡就生起憂悲苦惱,猶如有人在夢中夢見至親生死別離,而悲痛啼哭,内心非常苦惱。你對此有什麽看法,這個人醒過來以後,還要不斷地回想夢中的事,夢中的事是真實存在的嗎?淨飯王回答說:不是真實存在的。

原文: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爲實。爲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親愛。畢竟無有。何況複有。別離事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夢見的事當作實有,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回答說:那個人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爲什麽如此說呢?因爲夢中的親人畢竟是不存在的,如果還有親人別離的事,那就更不能是真實的了,所以說這個人是白白地對並非實有的人和事費盡心力,徒勞其心,毫無益處。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聞其惡聲。則生憂惱。起於嗔心。造作嗔業。所謂身三語四。意業三種。造彼業已。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夫異生聞見惡聲心裡就生起憂惱,嗔心生起以後就造作了嗔業行。這些業行反應在身口意上就是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這些業行造作完之後,刹那之間就滅去了。業行滅去以後,並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著。等到最後壽命即將結束時,自己所造作的業果報全部都現前,猶如從夢裡醒來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情。

衆生造業時,都覺得神不知鬼不覺,好象誰也不知道似的,其實是瞞不了人的,否則就沒有果報了。首先是自己的心知道,並且作了記錄;然後周圍的鬼神都知道,閻王那裡都有記錄;佛菩薩和護法神都知道,當時有神通的衆生都知道,以後再遇見有神通的衆生,還會知道。只要造了業行,就是一份档案,這份档案一直保存到成佛以後,永遠不會消失,甚至受報完了,業種消失,档案也不消失,所有有神通的衆生,都能查閲得到。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爲出生後世五隂身的主人,業種爲所緣,以此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那麽衆生就趣於地獄道,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衆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連續不斷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爲死蘊,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隂名爲生蘊。

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生起來的時候,是因爲這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造作業行,種子不滅的緣故,就決定了必須有下一世的五隂要受業果報。當五隂身上初識生起來以後,這個人或者到了地獄,或者到了畜生道,或者到了阿修羅界,或者又托生爲人,或者又升到了天上,根據衆生造的善惡業而流轉在六道裡。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隂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爲什麽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爲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爲空,了不可得。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爲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爲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一切法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的時候沒有去處,爲什麽呢?因爲本性是離一切法的。初識生時沒有來處,滅了沒有去處,造的業行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造業和受果報的法也都是虛妄的,雖然是虛妄的,但是也能感覺苦;雖然感覺苦惱也是假的虛幻的感覺。

在這一切法的生與滅的時候,阿賴耶識一直跟著五隂身,在背後起著主導作用。因爲祂是不生不滅的,是真實存在的法,如果沒有祂,一切法一切虛相都將不複存在,祂是實相心體,虛相法依實相而存在。萬法當中除了阿賴耶識這一法是實相法,是真實的,其他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到地獄裡去受報也是虛妄的,如果在地獄裡真的知道地獄是空的幻化的,地獄業就消滅,就從地獄裡出來了。如果不知道地獄是虛妄的,認爲地獄是真實有的,無明不滅,那就在地獄裡繼續受苦。當衆生真証得業行是虛妄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時候,三惡道業就消滅了。沒有証得的時候,三惡道在心裡還都是真實有,那就還得去三惡道受報。

開悟的時候是証得五隂身是空的或者是証得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阿賴耶識變幻出來的,只有阿賴耶識不空,這樣三惡道業也消滅,也不下三惡道受惡報。如果認爲三惡道業不空,是真實有,那就不能証果,也不能開悟。知道三惡道的業行是假的,三惡道就沒有了,業行就不起作用,只是把三惡道業轉爲人間的果報,在人間受苦。

原文:佛言大王。耳聞捨聲。起於捨想。如人夢中。聞他宣說。不了義句。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聞之聲。爲實有不。王曰不也。

釋:佛說:大王,衆生耳聞不善不惡的捨的聲音,執以爲實,猶如有人在夢中聽見他人說一些沒有什麽意義的不成章句的語言,就從夢中醒過來,然後就不斷的回想自己在夢中所聽見的語言。你怎麽認爲,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世尊。

原文: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爲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音聲。何況更有。不了義句。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做的夢當作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回答說:他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爲什麽呢?因爲夢中畢竟沒有任何聲音,更何況還有不成章句的語言。這個人確實是白白地敺使自己的心,使之疲勞不已,根本沒有其實。

捨心是既不快樂也不憂惱,處於中間離兩邊的狀態,既不貪愛也不厭惡,既不好也不壞,既不苦也不樂,心在這個時候是平靜不起波瀾的,沒有高低起伏。比如看一個人,覺得沒有什麽感覺,既不喜歡也不厭惡,這就是捨心。如果生起喜歡的心了,那就感受樂有樂受了,如果覺得這個人比較討厭,那就是一種苦受,嗔恨心出來了,所以感受分三種,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捨受。

而捨的聲音,是指這種聲音既不屬於善性的,也不屬於惡性的,處於中間的不好不壞的狀態。此人夢中聞他人說一些不成章句的語言,沒有意義的話,雖然心裡不覺得怎麽樣,卻當作了實有的事情,而不斷地回憶。即使是執著這種捨的境界爲實有,貪著這種捨念,不知道捨的六塵境界同樣是虛妄的,也不離生死。

這裡的不了義句,與佛經中的不了義經是有區別的,不是一個意思。佛經分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了義經是真實的,宣說的是實法,不了義經宣說的不是實法,了義經說大乘經典第一義諦如來藏法,這叫了義,是根本法實相法,其它的經典,沒有講到如來藏法的經典,就不是了義的經。沒有講到真實心如來藏這一法就是不了義的,不是根本的經典。當然了義經裡也有不了義的句子,不了義經裡更是有不了義的句子。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耳聞捨聲。不達義趣。輕慢毁呰。造作癡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憶夢中聞不了義句。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異生凡夫,耳根聽到不喜不厭的聲音,並不了達其中的真正含義,就生起輕慢、詆毁的言行,造作愚癡業,在身體上造作殺盜婬惡業,在口上造作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惡業,在心上造作貪嗔癡意業。惡業造作以後,刹那滅去了,滅去以後,業行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最後命根謝滅之時,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從夢中醒過來以後,心裡還在念著夢中聽見的不知意趣的章句。

什麽是愚癡?不懂就是愚癡,愚癡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懂,對一切法的來龍去脈不懂,對一切法的真相不懂,對什麽叫五隂及五隂的實質不懂,對十八界及其實質不懂,對如何証得小乘的五蘊無我不懂,對於聲聞緣覺的十二因緣法不懂,對於大乘的如來藏法不懂,對於如何開悟不懂,對於如何了知如來藏的種子功德不懂,對於如何修行自身廣利衆生不懂,對於如何修行成佛這些法都不懂,這就是無明,屬於愚癡,包括對無明和愚癡本身也不懂,同樣也是愚癡和無明。

衆生存在阿賴耶識裡的無明有無量無邊之多,這些無明全部破盡,就成佛。無明分三種,第一種是一念無明,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對五隂身的執著,斷盡就証四果入無餘涅槃。第二種是無始無明,從無始劫來,衆生都不知道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能出生生生世世的五隂身和三界世間法,是衆生真正的不生不滅的我。第三種是塵沙無明,也可以歸於無始無明裡,意思是成佛路上不明之理像塵沙一樣多,成佛之前都要斷除,也叫修行上的煩惱,此種煩惱斷除一點,無明就減少一點,離成佛就近一點。

一個人無明越少越知道自己有無明,也就越謙虛,無明越多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有無明,越不謙虛越驕慢。衆生因爲什麽有慢心?因爲無明,因爲愚癡。在斷除煩惱的次第上,貪心和嗔恚心都比愚癡無明容易斷。貪心最容易斷,嗔恚心其次,斷我見以後証得初禪的時候先斷貪心,再薰修一段時間才斷嗔恚,之後是斷一念無明。修到大乘初地菩薩,開始斷貪、嗔和慢的煩惱習氣,以及塵沙無明,塵沙無明斷盡就成佛。

在修行的各個階段,無明程度和種類也不同,明心之前的菩薩、明心之後的菩薩和入地之後的菩薩,每一果位都對應著各種不同的愚癡和無明,乃至於九地菩薩和十地菩薩都有微薄的愚癡惑,直至成佛,成就一切種智之時,才能消除了心裡全部的無明惑。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爲出生後世五隂身的主人,業種爲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衆生或者是趣於地獄道,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這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衆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地連續地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爲死蘊,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隂名爲生蘊。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隂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爲什麽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爲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爲空,了不可得。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爲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爲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及顯示罷了。

一切法都是離一切法性的,沒有一法有真實的自體性,能獨自存在,如是就知道身識是空的,業行也是空的,下一世産生的初識也是空的。如果識滅了,滅法也是空的,如果識生了,生法也是空的。業行的流轉和造作也是空的,沒有一個造作的人,受果報時也沒有受果報的人,都是一種假相,一種不真實的幻化相,都只是用名相所分別和顯示的虛妄相而已。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槃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大王你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要求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實相法界,都是阿賴耶識一真法界,遍布於十方虛空際。對於這些譬喻,應該這樣了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眼睛見的各種境界,耳朵聽的各種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像夢裡的事一樣,並不真實。還要追求什麽?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沒有一樣不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寂滅的,什麽也沒有,這就是空解脫門。証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心就解脫了。

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空的法,沒有一個相貌可見可說可指示出來,連空也空,這就是無相解脫門。知道空什麽相也沒有,連空也沒有,心更解脫了。如果連空的相都不有,連空都沒有,還著什麽空呢?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如果連相都沒有,還求什麽?還有什麽願求?什麽都不用再求了,這就是無願解脫門。沒有願求心更加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成就了就是聖人。

空、無相、無願三法與空共行,既不離空,也沒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離,層層遞進,究竟解脫。衆生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滅,就應該這樣修行,不斷的産生空的心行,越來越空,連空也空,才空得干淨利落。如果心裡還有一個空,那就沒有真正空,還應該滅去空的心。涅槃路上應該這樣去修學,就能証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寂靜無爲,涅槃就是大自在。

諸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根就像幻化的一樣,是阿賴耶識幻化出來的,叫如幻。境界如夢,境界是眼看的色境界,耳聽的聲境界,鼻聞的香臭境界,舌嘗的酸甜苦辣境界,身所覺的疲勞、輕安、柔軟、舒適、飢餓、飽等等境界,意根所對的法塵境界。這些境界看是好像有,但是有是假有、幻有,並不真實,就像夢裡的境界一樣。

佛處處都在開示給衆生一個真理: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靜的。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本沒有其自體性,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因此說是空寂的。從另一方面說,所有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所幻化出來的,由阿賴耶識所主導,是阿賴耶識的影子,實質是阿賴耶識,並沒有一切法的實質,因此說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這個真理和真相。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觀行這些法,要有較深的禪定,在各種境界中,在六根對六塵中,體會根與塵的虛幻性、不實性、不做主性、沒有自體性,定慧要相結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細觀行,眼見色時眼根是如何的不自在,色塵是如何的虛幻,如何像影子一樣;耳聽聲時,聲音這個境界如何像夢一樣,耳根如何像幻化的一樣,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起聽覺作用的,觀行成就了,就能証得五隂空幻,寂靜不生。

對於這些法的觀行,初步的理解乃至於最後的理解,都不等於是証得。理解比較容易一些,意識心思惟一段時間就覺得理解了,但這不是証得,証得要有禪定,要有甚深思惟,要証據確鑿,要深入到内心深處的意根,意根認可才叫証果。第六意識理解的都屬於知識,沒有証據或者証據不足,那都不是証,必須經過深細的觀行,意根在内心深處真正認可那個理,才算証果。

那時候由於是真正証得認可五隂無我,六根虛幻,心行就改變,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就轉變。真認爲自己是虛妄的時候,心裡肯定要發生變化,不可能與從前一樣,還是那個老樣子。而意識理解的,沒有証得時,内心不知道五隂確實是無我,對自我的認知不會改變,對五隂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心行還是一如既往,煩惱還是原來那樣重,如果不能斷除三縛結,三惡道就不能免除。

這與世俗法所說的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道理是一樣的。聽別人所說相當於意識的理解,並沒有証實,自己心裡還是很虛,不敢較真。之後,眼見了,自己才真正地知道了,就會說:啊!原來如此!這時對人對事,就知道該怎樣處理了。眼見相當於意根的証得,耳聽相當於意識的理解,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意識的理解是從他人那裡聽來的,意根的証得是親眼所見,是現量知,是真實看見。

理解的相當於道聽途說,和實際的親眼所見,差別很大。比如聽說某個人如何如何,心裡生起一種看法,有了某種印象,可是等見面一觀察,原來是這樣,與心裡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見面時的感覺和印象更真實可信,然後自己才能對此人採取相應的態度。如實了解和觀察以後,自己的觀點、意見、想法、行爲造作和聽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學法修行要用心熏習,熏習到内心深處,真真正正地去觀行諸根如幻,五隂無我。觀行的時候就是第六識的初步思惟,思惟以後落到意根裡,讓意根自己思量,讓意根去証實認可這個理,這就是証果。意根如果不認可意識思惟觀行的理,那就沒有用。要想盡快地讓意根証得,就要証據確鑿,盡量能達到現量觀察的程度。觀行的中間還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斷地修集種種資糧和道糧,需要不斷地修集福德資糧,還有戒律、忍辱、禪定、智慧,不斷地圓滿這些六度的條件。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這叫空解脫門。空也沒有一個空相,空法本身沒有空相,只是一個名詞概念,沒有相。空沒有空的相貌,一個相都沒有,空相也沒有,這叫無相解脫門。如果是一切相都沒有了,還有什麽希求,還有什麽願望和願求?一切法都是空的,你還希望怎麽樣?沒有願求了,就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心就解脫了,這叫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這個願就是希求、願果,希發的誓願,因爲一切都沒有,無論抓取什麽都是空,即使成就佛果也是空。

《金剛經》裡講,成佛的果位也不可得。如果連成佛的果位都不可得,你還想得到什麽?不管你覺得得了什麽,經過仔細的分析論証,就知道什麽也沒有得到,根本就沒有得的人,何況還有得的法。有人就要問了,如果都不可得,那我們還修什麽?修行就是先知道一切法是不可得的這個道理,然後再証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最後内心空空,就能得大解脫,不再被有所得所係縛,就解脫一切生死苦。即使是真沒有所得,我們也要得這個不得法,否則生死輪回就不止。

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不可得的,受苦報是假的,但誰也不希望受苦報,造作惡行是假的,但是也不要造作惡業行;殺人這件事是假的,但是也不要去殺人;地獄是假,誰也不願意去;成佛是假,卻都願意成佛。修行就是這樣,假法有假法的作用,真法有真法的作用,既然不能都滅除,就要把假法變得更好,更清淨。七識心是假的,但是卻有很大的作用,那就一定讓祂起最好的作用,不能把假都放棄不要了,那樣不能成佛。這個辯証看似矛盾,証果明心以後就知道並不矛盾。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以旃檀香。或多摩羅葉香。及餘香等。而以塗身。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塗之香。是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爲實。爲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諸香。何況複有。以塗身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用旃檀香、多摩羅葉香或者是其它香,來塗抹自身,你對這件事怎麽想呢?這個人醒來以後,還在回憶夢中自己所塗抹的香味,塗香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做的夢執著爲實有的,他是否是智者?淨飯王說:這個人不是智者,世尊。爲什麽這樣說?因爲夢中畢竟沒有香,何況塗香這件事就更不能有了,這個人真是白白地妄想,勞逸其心,根本沒有真實的事。

夢裡塗香這件事是虛妄的,做夢這件事也是虛妄的,那麽這個人是否做夢了?確實做夢了。雖然做夢是一種假相,但是假相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只要能想辦法認識到這是做夢,就清醒了,認識到這些法都是假相,想辦法証明這些法都是虛幻的,那就覺悟了,將來就能遠離生死。

除了阿賴耶識,一切法都是幻化出來的,都是假的,但是假法有假法的作用,假法起作用的時候也是假,五隂本身也是假的,但是五隂身的作用還需要有,四果以前的衆生都沒有能力滅除五隂假相,那麽就要把假法假相變得更清淨更自在,以斷除一切苦受。衆生成佛也不會滅除五蘊色身這個假法,只不過把五蘊變得非常殊勝非常清淨,沒有一絲染污和無明,具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修行就是要認識和探究這些假相是如何出現的,如何是虛妄的,夢裡塗香這件事是否存在,不可否認有這種幻化的假相,假相非常的不實在,但是這種不實在法是如何出現的,如何幻化出來的?探究出來以後,才有大智慧。夢醒以後,五隂所做的一切事也同樣都是虛妄的幻化的,與做夢無別,那麽五隂以及五隂的活動,是如何幻化出來的?這樣不斷地觀行探究,才是實際修行,需要多修禪定,深入禪定中去參禪去証得這些深奥之理。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初聞妙香。便生愛樂。心起染著。造如是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四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乃至最後識滅。自業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在剛剛嗅到微妙的香氣時,就生起愛樂,心被香氣所染著,造作了貪嗔癡煩惱業。惡業造作以後刹那滅去了,滅去以後,業行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最後命根謝滅之時,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從夢中醒過來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情。

聞香感到心情非常喜悅和舒暢,生起愛樂心,心就染著了,心不貪愛香味就不會感到喜悅,只能是覺得無所謂。心一起了愛樂,就被染著被粘住了,心就不自在不自由,被六道裡的境界鎖住,就輪轉於生死,不得解脫了,染污心、粘染心、愛樂心就是繩鎖,能把五隂身牢牢地鎖在三界大獄中。

原文:大王。識爲其主。業爲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起。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爲出生後世五隂身的主人,業種爲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衆生或者趣於地獄道,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衆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地連續地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爲死蘊,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隂名爲生蘊。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爲什麽如此說?因爲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隂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爲什麽說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爲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其自體性爲空,了不可得。

原文: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爲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爲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爲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