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57:19 阅读: 3822

第十七章 转识成智

一、众生的八个识都是识,因此都有识性。识性就是识别性、了别性和分别性。其中如来藏识别的对象和范围与前七识都不相同。因为这些体性众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对于凡夫众生,有时就不讲如来藏的识别、了别性。只对凡夫众生说,如来藏是无分别心,这样就能把如来藏与前七识的体性分开,避免了凡夫众生误会和混淆如来藏与前七识的体性。等到众生渐具智慧,能够把八个识分清时,就告诉众生,如来藏也有分别和识别性,只是分别的对象有所不同,这样,众生对于如来藏的了解就能更深一步。

众生前七识的识别了别,都带有染污性,都有贪嗔痴烦恼和无明,这要在学佛修行以后,渐渐转化七识的染污性为清净性。因为七识有无明,有无明就遮障智慧,破除一分无明,就增长一分智慧,无明破尽,七识里全部都是明,八识全体都成为智识,四智圆明,佛道的修行就此结束。

到成佛时,八个识的转识成智总共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在明心见性以后,修到初地菩萨时,第六识和第七识初次转识成智,其中第六识转成一分妙观察智,能以大智慧观察出一切世间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所变现、所执持,这时就证得一分法无我。在一切法上能够多分或者少分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也能少分观察到第七识的运作,因此具有了一分无生法忍慧,达到初步的无漏,智慧深利。第六识的心所法,原来具足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以及随烦恼,与五十一心所法相应,这时已经断除了根本烦恼的现行,随烦恼也消失不见了,逐渐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只是烦恼习气有时还会现行出来,这个习气要到七地菩萨满心才能断尽。

在第一次转识成智时,第七识就转变成一分平等性智,对于自我的执著性得到有效地降伏,也达到初步的无我无漏。祂依据第六识的观察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为,不是自己所为,一切法不属于自己,因此对如来藏的贪执性就减除一分,对自我的执著性就得到有效的降伏,具有一分法无我性,能够平等地看待一切人事物理,执取自我性减弱,深层次的我慢去除了。

因此做一切事情,不再完全以自我为主,而能平等地照顾到他人和其他团体的利益,不再很强烈地说:我、与我有关的都好,别人的、与我无关的都不好。与人交往是先责己,后责人,做事公平、公正、无私。虽然不得不随顺于世俗,在语言表达上要有个我字,可是内心里会觉得有我就很惭愧,突出自己,表白自己,就有愧疚的感觉,这时的意根就与惭愧的善心所相应。

第二次转识成智,是在临入八地菩萨时,第六识再次转变成更深细的妙观察智,第七识再次转变成更深细的平等性智。第三次转识成智,是在临成佛之时,第六识全部彻底地转变成妙观察智,没有一丝无明,第七识完全彻底地转变成平等性智,没有一丝无明。之后前五识就转变为成所作智,前七识都转变完以后,如来藏就转变成大圆镜智,八识就完全转变成四智,于是佛就具足了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

佛的八个识都已经转成智识了,但是八个识还是都存在的,并且都要运用,都要发挥其智慧的功用。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如来藏转成大圆境智。佛的五蕴身仍然还存在着,也都能得到高效能的运用,佛的十二处、十八界也都存在不灭,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运用。佛有眼睛,有眼识负责分别色,有耳根,有耳识负责分别声,佛仍然有六根、十二入、十八界。当然佛的六根是互通互用的,十八界的功能比我们的优异极多,我们是没法想像的。应身佛和化身佛到我们人间来,与我们一样也有六根六尘六识,只是功能要远远超越于我们。

应身佛、化身佛到我们人间来,与我们同样有六根六尘六识,只是功能不一样,远远要超胜于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但是应身佛化身佛与这个世界缘尽了,也会入灭,那时六根灭了,六尘灭了,六识灭了,真如心不灭,意根不灭,佛还会到其它有缘世界现佛身度众生,凡是能灭的都是虚妄的,真实的永远不灭。什么是真实法呢?只有真如心是真实法,是实相法,祂永远不灭,其他一切都是生生灭灭变异不停的,所以应身佛、化身佛身中也都有真实法和虚妄法。

那么应身佛和化身佛说法时,用什么来说呢?当然用口、用舌、用身识、用平等性智、用妙观察智,同时也有真如心大圆镜智的配合,这样佛说法度众都是八个识心和合运作。然而佛的八个识心可以分开单独运转,单独起作用,这是佛特异于我们之处。而我们做一切事必须八个识和合运作,只有妄心不行,只有真心也不行。

二、众生通过修行,七识心越来越清净时,烦恼减轻,无明减少,种子变清净了,存在如来藏里的识种子的染污性渐渐减少,清净性就渐渐增加。如来藏再输出识种子时,就输出清净的种子,七识心的心行就清净一些了,不是无烦恼就是烦恼轻微。当无明都断尽成佛时,七识心彻底转变清净,如来藏里没有一丝无明种子,输出的种子全部都是清净的,所以佛的身口意行是绝然清净的。

无明断尽时,意识心变成妙观察智,意根变成平等性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如来藏就转变成大圆镜智。这样看来,是七识妄心拖累了如来藏,把染污种子存了进去,使如来藏不能完全彻底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智慧德能,其智光被七识心的染污种子所遮盖,虽然其光能照大千界,但实际所照有限。一旦七识的染污种子都转变清净,没有无明了,如来藏之智光才洞彻十方,圆满无碍,这就是如来藏本来之德能,本来之智光。

三、依识有生死,依智无诸佛。这里的识,就是指七识妄心,其识种子分秒刹那都在生灭变异着,因此不是常恒之心体,是生灭变异的虚妄识心。因为七识有贪嗔痴烦恼,心地是染污的,情执也很深重,其智慧就是狭劣的。如果依七识,把七识当作真实而不坏灭的我,以此错执,就有生死轮回苦,永不得解脱。因为前六识在五种情况下能灭:死亡、昏迷、睡着无梦、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第七识,阿罗汉涅槃时也能灭,所以七个识是生灭无常变异的,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把七识当作永不坏灭的我,也不要对其攀缘,执著不舍,否则生死轮回不断,苦恼不断。

智,是指智慧德相如来藏。如来藏人人本具,与佛无异。但祂也不是佛,历来都没有名字,没有尊称,没有地位,说祂是什么不是什么,对祂来说都无所谓,祂既不知道也不承担,把祂尊称为佛,是我们强加予祂的,祂不是佛,也不是众生,但也非不是佛,非不是众生。六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祂是什么都不对,说祂不是什么也不对,因为一切法都是祂造就出来的,那么一切法的实质都是祂,祂就是一切法,但是祂又不在三界里,三界里没有与祂相比对的法。既然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创造的,一切法就是如来藏,归如来藏所有,那么实质上也没有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应化身佛也如是,都是諸佛的无垢识做,实质上也就是无垢识如来藏,所以说依智无诸佛。

四、智和识

识通常指没有智慧的识心意识,七个识都是如此,因为无明蔽心,无始劫来我见、见取见,各种邪见和颠倒见充斥于心。识心无智慧时往往自意以为自己的所有见解和看法都正确,其实大多是邪见,对一切法的见解多数是错知错解,由于无明烦恼遮障于心,不见諸法的真实相。

智,主要指如来藏所具有的本来智、无碍智、无漏智、光明智;其次指破除了一部分无明、已经转识成智的六七识心,这种破除全部或者是一部分无明的识心,已证得了諸法实相,对一切事理或者是一部分事理的认知是正确无误、充满智慧的。众生在深重的无明里,往往是依靠着自己无明的识心认知,扭曲事理的真实相,造作无明的身口意业,而且也不自知后果可畏。我见和见取见邪见深重的众生,都是识心意识泛滥,因此才流转生死无穷尽。

识心没有智慧的时候,就不能依本来智来修证自己的心行,要想获得智慧,就要多熏习般若之理,并且要努力证得根本智如来藏,之后才能依如来藏的本体智,修证自己的身口意行。还要努力修除无明,降伏自己的性障烦恼,降伏我心和慢心,对事理要多作深细的思惟,看清一切事理的本质,这样渐渐地也就能拥有智慧了。

明心悟道后,意识由于打破了无始无明,证得了諸法实相,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智慧,但是这种智慧里还有染污,有贪嗔痴烦恼,因此还属于有漏的智慧。意识把自己的烦恼断除,达到无漏时,才能生起无漏智,这时识心就转变成智了。这是进入初地的时候第一次转变,第二次转变识心成智慧,是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第三次转变就成就佛道了。

不严格说,明心见性以后意识心就在渐渐地一点一点地转变,只是不明显。再放宽一点不严格来说,有少部分人学得了正确的佛法,尤其是大乘般若法,思想认知就能慢慢地悄悄地转变着,集聚到一定时候,破除无明,就明心悟道开了智慧。性障烦恼深重的人,依智不依识很难做到,处处都是识心意识,没有智慧,自以为是,慢心深重,这样就障碍自己智慧的开发,实是障道的根苗。

五、智,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指佛教中讲的具有真如智、般若智的实相心如来藏,祂有出世间的大智慧,所以称为智;另一个含义,是指证悟了諸法实相以后,出生了世间和出世间智慧的识心六七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是指第二种。智与识,心体是一,其智慧与德能利用不同,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了别作用,都有心体的功能作用;不同之处,智,了别得全面、彻底、究竟、真实不虚;而识,了别得片面、浮躁、虚谬、不真实。

八个识都是识,都有识别了别的功能作用,但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和识,主要指意识心,了别世出世间一切法,以意识心为主。祂的识别性是最活跃最细致的,识别能力最强大。前六识和第七识这几个识心,在无明比较重,智慧不足的情况下,了别相应的法时,未必了别得真实,未必了别得准确,未必了别得究竟,这个时候,这几个识只能叫作识,不能叫作智。如果这几个识,去除了全部或者一部分无明,通过修行达到了初步或者是完全的无漏,有了无漏智慧,对于一切法,能了别得真实,了别得彻底,了别得究竟,这时候就叫作智,识性已经转变成了智性,就叫作智识。

真正的转识成智,要等我们明心见性以后,修到初地的时候,六七识才开始真正转识成智。因为这时候六七识已经断除了烦恼,人我执已经降伏或者已断一部分,虽然还要留一点点不能断尽,但是识心已经初步达到无漏,智慧没有严重的遮障,对于大小乘法已经通达,有了一分唯识种智,观察一切法,了知都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其智慧比较深妙了,所以就称作智。菩萨明心见性以后,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般若智慧,识心智慧也渐渐地在增加,并且智慧越来越深利,但是因为烦恼没有降伏,人我执没有降伏,识心还是有漏,其智慧还不够深广,因此还不属于完全的转识成智。

识心达到无漏,转识成智以后,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意识心观察一切法,都能发现如来藏的运作,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如来藏,没有外法可得。其智慧能彻见诸法的实相,不再把所接触的一切法当成真实存在,有真实的自体性,并且发现一切法的功能作用都是如来藏所现起的,这种智慧就叫妙观察智。在这之前,意识心是着相的、有漏的,意根还有我执,把一切法还当成真实,虽然有时也是认为很多法是虚假的,但是其认识还不够彻底究竟;这个时候意识还是以识性为主,智慧性还不具足,所以还不能叫作妙观察智。

明心见性之后的意识心,与明心见性以前的意识心,其智慧性发生了转变,与从前有所不同。明心见性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般若智慧,也能观察到在某些法的运作当中,如来藏在背后运作的秘密,但是智慧还不够深广,所以仍然叫作识。虽然此时的识还没有转识成智,其实也是在慢慢的转,只是转的不明显,以入初地为一个明显的界限。所以入初地叫转识成智,第六识初步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初步转为平等性智,意根看一切事和理,都是如来藏所现起的,本质就是如来藏,这样心就平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中间也没有一个我;有我,心就不平等,没有我,心就平等了。

六、佛地的转识成智,是把七个识的染污种子转变清净了以后,无明断尽,意识心转成妙观察智。因为意识断尽了一切烦恼和无明,没有了遮障没有了漏,观察一切法才是最妙的,有无明就有障碍,观察一切法就不妙。意根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因为意根没有无明的遮障了,不执著自己和一切法,断尽了我执和法执,所以对待一切法都是平等一如的,看众生都是看其如来藏性。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因为五识没有无明了,见一切法也就没有了障缘,所作皆成。然后如来藏就转成大圆镜智无垢识,因为里面含着的七识的染污种子彻底清净,七识不再拖累如来藏,如来藏无垢识就能圆满光照一切法。

七、十法界包括六道轮回的凡夫六法界和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佛的识已经完全转成智,以智起用,也用本心无垢识起用。众生用识心起用,也用本心如来藏起用,众生起用是如来藏与识心和合起用,而佛的八个识心可以单独起用。

成佛作祖离不开生灭相,单独一个佛的无垢识真如心,也不能成佛作祖。祂不是佛不是祖,是我们给祂取的一个假名,祂自己并不认可,祂不认为自己是佛、是真实的、是我,因为祂是无我性的心。

凡夫从学佛到成佛,都离不开各种生灭法。五阴本身就是生灭的,但没有五阴不能修行;各种禅定境界无量三昧都是虚妄的,但是如果不去证得,也不能成就佛道;识心虽然是虚妄的,但是不转化,不破除无明,修行也不能成就;各种境界虽然是虚妄的,我们还是得在各种虚妄的境界中修行,以转心转境界。境界如果没有转的人,也不是大成就者,而心不转,境界就不会转。身心这个假壳子,以及根尘识,都得要好好地利用,我们就是要借助于这些假法来修行,来成就无上觉。

转识成智,没有成佛时,名称都是识,转成智了就是佛。凡夫到成佛的距离还很遥远,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转识成智而成佛的。明心开悟了,也只是贤位的住位菩萨,还需要经过十个行位,十个回向位,才入初地。这才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还有三分之二的修道过程需要走。而要入初地,需要很大的福德,需要为佛教做出极大贡献,为众生做很多事情,还要有无生法忍慧,有一分唯识种智。

修行先具备正确的知见,知见完备,因缘具足时,才能明心开悟。明心需要有大福德,这个福德是在为佛教和众生做事当中得,在忍辱持戒禅定修慧当中得。相应的戒定慧都要具足,大乘的理要明,还要有因缘现前,才能明心证真如。明心不是闭关修行就能修得来的,理不明,闭关也没有用,闭关时既没办法修福,还要耗费福德;修行过程中没有各种事境的磨练,忍辱行也修不好,菩萨六度就不容易具足,明心证悟就困难。所以修行中还是要多着重于修行菩萨六度,这是正修行。

八、烦恼会染污自己的心性,而漏掉一切善法功德,其果报还是由自己来承受。所以说有我即是恶,有我即是罪,有我即是漏;无我无漏,无漏就能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初地菩萨初步的转识成智,达到初步的无漏无我,第六识有一分妙观察智,第七识有一分平等性智,因此第六识第七识的心所法与地前菩萨就有所不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