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二部)
第六章 禅定与见道的关系
一、见道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禅定
见道证悟所需要的定力,是不是一直都是保持不断的,还是提起时有定,需要时就有定,平时就没有定了呢?如果修行的禅定比较坚固,心就会一直在定中,只是有时强有时弱,世俗里事情多就会分心,这时定力就会变弱。如果修行的禅定不坚固,上座的时候有定,下座时就散乱没有禅定了。
证果和明心所需要的禅定是比较坚固的禅定,这样的禅定深,思惟观行才能深细而连贯,功夫才能持续,观行智慧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深。这就像烧开水一样,火一直燃烧不断,锅里的水才能越来越热,最后才能烧开。如果火断断续续的,锅里的水就会一会儿热一会儿又变凉,这个水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烧开了。
修行最低限度的禅定,就是观行思惟时一定要有连续的禅定,要在禅定中观行思惟,保证思惟观行的连续持久以及不断的深入,能保证观行思惟很长时间,定力都够用,否则功夫容易断,保持不下去,思惟不连贯,就无法观行到位而断我见。而且禅定最主要是保证意根能起思量,一心思量参究,不间断,禅定浅意根攀缘就多,不能专注思量佛法,就不能见道。只要禅定足够深,其它见道的因缘具足,戒定慧具足,随时都可能证道。
二、禅定具足才有能力参究佛法
学佛不是学知识搞研究,而是要有参究的能力,要去求证,不仅仅是求解。如果禅定不足,各种见道的因缘不具足,因为聪明万一把如来藏推测出来,推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大体相近于如来藏的状态,可能就不好再做功夫参禅了,如果再认为自己悟了,那可就麻烦了。在戒定慧和见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如来藏这块先捂着遮着盖着,以便于参禅因缘具足的时候参究证悟。所以我不希望你们大家搞研究,因为法差不多已经挺明朗了,聪明的人再研究,研究出差不多的结果,真的很麻烦,还是等菩萨条件具足时在禅定中参究吧。只有多修禅定,才能有能力参究和观行,才能实证佛法。
在世间学堂里学习比较优秀的人,有多少个到社会上成为栋梁之材了?知识只能让人生存得好,不见得有创造力。学佛想要实证,就应该与世间做学问有所区别,否则学佛就是学知识,知识不能让人解脱,只有实证才能让人解脱。佛的大弟子周利盘陀伽是四果大阿罗汉,在他证果之前人很笨,证果之后也不会讲佛法,可是他就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我们都不至于那样笨,所以对于知识的领悟和学习,适可而止,把主要精力用于参悟佛法上,用于实证上。
三、不用明心证果也可以修出初禅定
初禅与明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明心和证果,也可以修出初禅定。外道就是如此,他们甚至都修出了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定,远远超过初禅定。因为过去时期的外道们心很清静,能够远离世俗界,到深山修道,对世间法没有贪心,容易发起禅定。再加之那时候整个社会人心都比较纯朴,物质和信息都不发达,环境熏染得不那么严重,人心里的念想就非常少,得定自然就快。
在现代社会物质信息发达的环境条件下,修定就不太容易,初禅定就更难修了。所以只有在断我见之后,才稍微容易修出初禅定,在证果明心之前,很难修出初禅定,但不妨碍有例外,有特例。在刚刚证果获得的三昧中,如果能趁热打铁,继续加把火,初禅定不久之后也许会出现,过了这个三昧阶段,心会懈怠一些,禅定比较难修,初禅就不容易出现。所以把握修初禅定的时机是很关键和重要的。
四、在什么禅定中才能证果
禅定也叫作三三昧,第一种是有觉有观三昧,第二种是无觉有观三昧,第三种是无觉无观三昧。第三种无觉无观三昧也叫作无寻无伺,是二禅定境,这时候五识灭了,意识微弱,没有觉知,也没有观和反观力,不知道境界,也不知道自己入定。既然在二禅定里慧弱不能起观,就不能发起无我等等的智慧,所以在二禅里不能证果。一般情况下是如此,特殊的人可能除外。
第二种无觉有观三昧,是初禅至二禅的中间定,没有意识粗重的觉知,但有微细的观。在这个定里意识微弱,如果意根没有受熏,心里没有疑情,断我见证果就困难一些,而在初禅的定境里,有觉有观,一心专一,观察力强,才容易断我见证果。在三三昧之前的未到地定里,禅定力也很强,一心专一,也能断我见证果。
修定和观行达到伺的状态,就是参禅的功夫,把这个功夫练成就了,生生世世受益无穷,因为任何一个法的证得,都是在伺的状态下证得的。再浅一点的定,都有解的成分,智慧都不太真实可靠。
五、一切菩萨的证悟和修行都离不开禅定
古时所有的菩萨们修行都有很深的禅定,能离开修定的案例在佛经里没有记载过,哪个菩萨修行是不用修禅定的,是不通过甚深禅定而证得种种三昧的?而所有的禅定都离不开打坐的静中定。很多菩萨证得三昧的过程各个佛经里都有记载,没有打坐修定的过程和经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萨了。菩萨们虽然都修心,但是修行的时候,心和身体是不能分开的,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体不好就会影响心的平静,烦恼就无法降伏和断除,心不安静就不细致,无法深入观行和参究,就不会证道。
楞严经第五章和第六章里介绍了诸大菩萨们证悟种种三昧的过程,都是在打坐的静中定证得三昧获得甚深智慧的,佛陀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佛的本生经里全部都介绍了,没有一生一世不是盘腿打坐修定而证道的。在参禅和思考法义的时候,和思考其他问题的时候,仔细品一品,是打坐时思考清晰,还是走着站着思考问题清晰?心在什么情况下最稳定、安详,最细致?都是在静坐中,只有身体稳固了稳定了,心才能稳固和稳定,才能安心,静下来安稳的深思和参究。
过去的祖师们禅师们,没有一个人修行不盘腿打坐的,静中定都非常好,甚至很多人都有四禅定。有四禅定二禅定的人,哪个能站着走着修出来?就是初禅定和未到地定,哪个人能离开打坐修出来?有的人可能感觉自己并没有打坐过,好像也有未到地定,但是这个人即使有未到地定,那也只是一时,长久不了,不大有坚固的参禅功夫。不管怎么样的禅,都不可能离开打坐的功夫,有了打坐的功底,才能做得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安然。
还有的人说,修定太浪费时间了,不如把禅定舍掉,省下时间多多闻法思惟。这个观念太幼稚无知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用一把锋利的刀才能快速的砍下柴禾,短时间内就能砍出一大堆柴禾,如果拿把钝刀子,或者空手上山砍柴,能折断几根树枝?真正的修行不是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多闻上,只想多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现成的理论,而是以自我修证为主,以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为主。众生是以智慧和福德成佛,不是以知识理论成佛,获得智慧断除无明结缚,不是用理论知识断除的,而是以自我修证出来的禅定加智慧断除的。而要想修证出智慧,只有在禅定中依靠禅定,才能出真智慧。有知识仍然免不了生死轮回。
还有另外一部分极端的人只修禅定不用脑,成天就是傻傻的坐,而没有思考的功夫和能力,不会思惟佛法,下座以后心也不在法义上,修的纯粹是枯禅,没有智慧的生发。修行佛法一定要圆融,不能走偏,执著哪头都无法修成就。宣传佛法也一定要宣传符合佛说的正确的修行方法,依诸佛菩萨修行的事实为准,离开事实,那就是不符合事实,就不是真理,不是真理依止其修行就不能得道和证道。
六、实证佛法必须修定
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大念住经的方法修行,禅定肯定能成就,小乘很快就能成就。佛陀住世时,比丘们都是这样修行的。可是现在人心太散了,无法完成这些观行。现在来看,我们修行需要的大小乘理论部分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差只差在实际操作,实际操作必须修习戒定慧,完成菩萨六度修行,尤其是福德和禅定两方面修行。个人修行困难,就得要共修了。佛陀在世,从来没有领着弟子共修过,都是各人盘腿打坐观行思惟佛所讲过的法,然后就证果。
现代人生活工作太忙,无时间打坐,可是禅定确实修不上去,思惟肤浅不细密,无法实证,这也是事实。静坐以后的定,与只有行走坐卧的定,二者之间的差距之大,只有静坐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自己想办法,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不是说懂得一大堆理论,就是有道了,能侃侃而谈就是有道了。实证之后,即使不是能言善辩,那也有道;能言善辩而没有实证,也不是道。实证才能解决生死大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法能比道业更重要了,宁死也要道业成就,否则活着时世俗法再成功,也没有什么用。
七、如何提升自己的修证功夫
如今的世间太繁乱,学佛人即使想精进,由于自心和环境的约束,也是无法精进到位,很多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想在佛法上有所突破和成就,在理论认知上已经比较深入和完善了,需要实证的时候,就应该远离世俗法一段时间,离开原来熟悉的束缚自己身心的环境,找个僻静无人打扰的处所去修定参禅,把修证的功夫提升上来。如果想要证果,更需要有个单独的清净之地,供自己观行思惟,参究参修,否则就没办法提升自己,以至于无法见道证果。
八、最关键的定是什么?
在修定当中最关键的定,是要与修定所达的目标相一致的定。修定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要明理和证理开智慧,那么心就要定在所要明的理法上,心心念念在法中,专一于所修的法,这样才能专注的思量,最后思量明了,就证得法获得三昧智慧。所以最关键和首要的定,是意根定于法中,有证法的意愿,有明理的意愿,有观行的意愿,有参究的意愿,有解脱的意愿,这样才能专心一意的观行参究。修定方向明了,修定和修道的理路就与外道有明显的区别了。
意根如果还没有这些意愿,就不能定在所修的法上,那么禅定就不可能修持出来,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外在的定力就修不出来。善根福德因缘都不足,没有发大菩提心,就不会有动力,突破不了所处环境的熏染和限制,犹如蚕被茧所缚。如果意根动力不足,不能定于法上,禅定就修不好,观行就不得力。修定修不好的人,应该检查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发心是否纯正,内心有没有动力。
意根的定首先是定于法上,然后意识才能定于法上不散乱,专心观行。因为意识是随着意根转的,意根的指挥棒时时刻刻、刹那刹那都在指挥意识,如果意根不定,拿着指挥棒到处乱点,意识根本定不了。所以禅定最关键的还是把意根定住。意根定住以后,时刻念着法,就会精进修行,动力强,禅定修行就很快。意根定在小乘四圣谛上,就会精进修学三十七道品,定在大乘般若智慧上,就会精进修行菩萨六度。只有意根精进修行佛法,意识才能精进,意根懈怠了意识就精进不了,意根具足了三十七道品,意识必然具足。
九、禅定和见道的关系
禅定从未到地定开始都能对治烦恼,能降伏烦恼,只有降伏了烦恼,去除或者减轻了遮障,才能证得初果。初果人虽然只有见地,只断了见所断的三缚结,但是断除三缚结,一定需要未到地定。虽然未到地定需要修定之后才能发起,但是与修所断烦恼,不能划等号,二者不是一回事。
初果的见地是见道时所断的见惑,还有思惑烦恼没有断。虽然思惑烦恼是在见道以后通过进一步的修道才能渐次断除,但是也属于见地,见地越透彻,越到位,我和我所断除的程度越深,心越空,烦恼越轻微。初果的见惑虽然是初次见道时所断,但是初次见道,也是渐次修道的结果,不修就不能断除见惑。修道的内容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其中之一就是禅定,不修三十七道品或者三十七道品修不满足,就不能见道,更不能断见惑。所以未到地定就是初果人见道所应具足的必要条件。
在初果见道之前,必须把从前的贪嗔痴烦恼降伏到一定程度,使得贪嗔痴烦恼不至于影响和遮障自己见道。在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过程中,把极重的贪嗔痴烦恼逐渐降伏下来,烦恼逐渐微薄,心逐渐柔软,智慧逐渐明朗,所有的遮障犹如密布的乌云渐渐稀薄,智慧的阳光才能透过云朵显现出来,于是就见道了。在见道之前的烦恼淡薄微薄,只是与从前严重的烦恼相对而言,不是二果时贪嗔痴淡薄的那种程度,二者是有差别的,都是从相对性的角度来说的,词汇虽然相同,内涵绝对不同,所以二者不能混淆不分。
四圣谛内涵包括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中苦灭道圣谛就是修道的真理,是所依据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修学,从初果之前就开始了,一直到证得四果阿罗汉。所以修道并不是见道以后才开始的,是在接触四圣谛的时候就开始修道了,在最初修行四念处观的时候就开始修道了,不修如何见道呢?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这些修善灭恶的修道内容正是对治众生烦恼的,对治之后降伏了烦恼,使之轻微,才能见道。
十、证果是定慧结合的产物
外道们修四禅八定,修到色界天的无想定时,意识心消失了,这个没有意识心却还有色身的境界,他们就认为没有心的境界是真实的,于是就执着这种境界不舍,不能断我见证果。其实在无想定里虽然没有意识心,还有意根和色身,并不是空无一物,所以这不是证四果的涅槃境界。
而外道们修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定时,定里好像是没有了意识心,其实还有非常微细的意识心存在,可是他们自己感觉不出来,就把这个境界当成是证果的涅槃境界。一个人只要不把五阴十八界全部舍弃掉,即使修到三界中最高的定,也不能证果。所以禅定只是证果的条件之一,还要有断我见的法眼净智慧,不是单单依靠禅定就能证得涅槃的。把禅定修到初禅以上之后,只要确认色身和识心的虚妄性,就能证果。而要有这样的确认,需要具足观行智慧,定慧具足,才能证果。
十一、证得空以后的身心觉受
没有禅定的人,理解了五蕴皆空无我之理以后,几乎没有什么身心的震撼性的觉受,只是觉得空,仅仅是觉得而已,实际上心是空不了的。因为没有禅定,所作的观行根本触动不了自我的根本意根,也就不会有什么身心上的触动,更没有震撼之感。只有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意根的触动,身心灵才会有真正的比较深沉和巨大的觉受,从此自己才会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目前来说,因为大众的福德以及禅定严重不足,观行上触动不了意根,所作的观行,也就仅仅停留在意识上,观行的结果就是理解了五蕴皆空,感觉自己是空的,实际上并没有空,遇到事情就过不去,理是理,事是事,二者就没有交集,不能圆融。这是目前学佛人的通态,也就是通病。
真正证得空以后的觉受,也不适合公开讨论,可以私下问过来人。如果公开说出来真实的感受,有些人知道了,就会到处暗示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实际上是暗示自己证果了,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名闻利养上的等等。人心不古,自然不单纯,世俗心太严重,无孔不入。
十二、证与不证的区别
问:手碰到电流被电得发麻哆嗦,这是否属于证得了电流?盲人用手触摸到灯泡,是否证得了灯,却不能证得灯光?
答:证与不证,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比如说科学家触电,百分之百了知电流的原理,其证甚深,相当于佛教里的唯识种智了。而小孩子触电,不一定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即使知道是被电着了,下次会躲着尽量避免触电,也不一定了知电流的原理,不一定了知电流的作用,因此就没有证得电流。盲人手摸到灯泡,也不一定知道是灯泡,首先他得有灯泡的相关概念,眼盲之前见过灯泡,或者是别人告诉他灯泡的样子,他才能知道是灯泡,否则尽管摸多少次灯泡,也不知道是什么。
同理可知,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都与如来藏打交道,活在如来藏里,时刻用着如来藏,也不知道有如来藏,也不知道如来藏是何相貌。六祖听闻一句话就证悟,其他人听闻一百句对那句话的解释,离证悟可能还遥遥无期,证与不证,关键在当人,智慧根器是相当重要的。阿罗汉听闻一个凡夫学佛说的一句话,就证得了四果,而极多的凡夫即使学一百年阿含经,也不得初果向,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
十三、超越见闻觉知的境界
问:不随六入,刹那间超越见闻觉知,是不是打破了无始无明?
答:只有大乘菩萨证悟以后,获得禅定加般若唯识智慧的三昧,才能打破无始无明。大乘菩萨证得了如来藏,就能观察出如来藏是不随六入的,超越于七识的见闻觉知,无始劫不知身中有常住不灭的真心的无明就打破了,消失了。
除了如来藏不随六入,七识也不随六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在单纯的禅定境界中,是只有禅定的三昧境界;一种是心不认六入为真,不随六入动转的禅定加智慧的三昧境界。第一种三昧不容易保持,容易消失,第二种三昧只要证得了,智慧就会永存。如果说超越了见闻觉知,一定是离不开甚深的禅定境界,否则就会处于见闻觉知当中。
四禅以上虽然没有见闻,但还有微细的觉知,无想定里没有六识的见闻觉知,灭尽定里没有六识的见闻觉知,这些禅定里只有灭尽定是禅定加解脱智慧的真正三昧境界。而大乘法的修证里,初地以上菩萨证得了唯识种智甚深三昧,在甚深的禅定中能够超越见闻觉知,虽然有见闻觉知,但对于见闻觉知的法心不动。
十四、禅定和解脱的关系
如果说没有证悟之前,心性就类似于如来藏,证悟以后心就会更清净,这才是真修行。没有经过舍受阶段,就不能证果,更不能明心。在参究如来藏阶段,心也是舍受的,否则心就不能专一,无法参究和实证。只要在未到地定具足的状态和初禅里,才会处于舍受状态,在修自己阶段必然会这样。在接引度化众生阶段,可以现行金刚怒目等等恶相,但同时是不动心的,这是菩萨的机智善巧。
如果自己还没有修持出来,真没法度众生。泥菩萨自身都难保,怎么能扶持众生过河?菩萨心也应该是解脱的,如果自己都不能解脱,何德何能去解脱众生?佛菩萨心都是解脱的、无缚的,如果自身有束缚,如何能解绑众生?具足烦恼的人,非菩萨,而是凡夫,凡夫如何能度众生?与烦恼相应的人,就会熏染众生同样具足烦恼,如何能度众生,让众生心清净?自己本身贪心非常重,如何能让众生离贪?自己心地不清净,如何能让众生心清净?
有些人说大乘菩萨修行的目标不是解脱,因此不必修定。此言差矣,一切人等无论大小乘,修行的目标都是解脱,只不过是哪种程度的解脱,解脱得是否究竟而已。佛菩萨都是解脱者,法身、解脱、般若,三者具足统一,才算是圣人。佛道就是解脱道,究竟解脱者只有佛陀,菩萨解脱还不够究竟,阿罗汉辟支佛更不究竟,所以不要把解脱之道与佛道对立。
比如一个人被五花大绑,口里却对人高喊:你等着我来救你。这话谁相信呢?一个站立不稳的弱小孩子对大人说:牵我手,我来搀扶你走路。还有空手与持枪歹徒搏斗的,这不是幼稚可笑吗?目前佛教界的恶现象就是这样,大家都看不到,没有感觉吗?不去体究其中原因吗?将来佛教的灭亡,就是被烦恼众生的烦恼给搞灭的,有一些人偏偏对于自己具足一切烦恼还很自傲,还不屑于断烦恼,认为自己不断烦恼才是真菩萨,这是何等的愚痴?
比如头晕时眼前看见那个黑点,我们所说的眼冒金星,这些黑点金星你说有,别人却看不见,如果说没有,你自己却能看得见。非有非无有,生灭变异的现象都是空的,只有如来藏不是生灭变异的,就不是空的。理解出来的那个空,或者把这些法都观成如来藏那个空,这些都只是一种想象。什么也没有证得,只是通过想象说它是如来藏,这都等于是假说一样,没有丝毫实际用处。没有证得的时候,你没办法真正的理解到位,内心对这些法的空性通达不了,所以才要一步一步的通过实修来实证。
想要实证首先必须要修禅定,没有禅定的理解都不到位、不准确,即使理解准确理解到位,那也不是通过实证得到的结论。想象出来的结论没有用处,所以对于所学习的法在知道了解个大概后,必须要修禅定,在定中去观行去感知才能理解到位,最后发起实证。
十五、禅定与逻辑思惟力的关系
学佛修道观行,逻辑思惟力一定要强,如果要想逻辑思惟力强,思路就必须好;要想思路好,头脑就必须清晰;要想头脑要清晰,必须要有禅定。把逻辑思惟力培养出来,具有强大的思辩能力,这是最大的善法财,是智慧的源泉,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直至成佛。
十六、道在静中成就
有个结论:爱说话的喜欢表达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有禅定,心念杂,妄想攀缘多。一心在道上的人,专注于法义和内心世界,不关注外界,心无杂念,静默无言。这两种人不能在一起,在一起就会互相嫌弃抱怨,互不满意。真正受干扰的是后者,所以后者喜欢独处,喜欢幽静,不喜欢人群集聚,不喜欢杂话杂事。二者如果发生冲突,你不能说后者有错,修行无错,喜静无错。凡出成就者,都是在静中成就,没有在溃闹中成就的。道者终究与世人不同,被世人嫌弃,不被世人理解和喜欢是正常的,而不被世人喜欢纠缠是好事,省却极多的时间精力用来修道,用来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