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第二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9-22 13:54:44 阅读: 2154

第九章 现量、比量和非量的区别

一、现量、比量和非量了别所运用的心所法 

三种了别当中,五十一个心所法不一定要用到哪些,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情景不同,用的心所法就不同,不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用的心所法都有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和场景,不同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的智慧水准,所运用的心所法也不相同。五遍行心所法都会用得到,五别境心所法不一定都用得到,善十一心所法不一定出现,根本烦恼和大、中、小随烦恼心所法也不一定能出现,都视情况而定。

现量了别需要有足够的数据,那就需要很深的智慧,胜解心所法要非常强,定心所法要现前,念心所法要具足,做到心心念念无间。比量了别相对来说智慧浅一些,必须通过比对,不比较没有参考就不知道,如果没有相对的缘,就无下手处,而现量了别不用比较直接就知道,或者是当下就知道,根利一些。非量了别是实在找不到证据了,在没有足够的数据,也没有比对对象的情况下,不得不运用想象、猜测、推理等等手段,用的方法比较多,用的越多说明智慧越有限,胜解力越弱,当然定力和念力都不足,以至于不能直接加以判断,不能直接得出结论。

比量好比是一个人能力不足以单独完成一件事,不得不找人帮忙才能搞定。非量是连个可以帮忙的人都找不到,不得不一个人左搞搞右搞搞,也许凑巧能搞对,即使搞对了,智慧也不足,不属于现量。就像看不见别人现在穿什么衣服,又没有对照的,就不得不想象猜测,即使猜对了,也不是直接见到的。

有的人智慧不足,不懂得如何引导他人一步步修证以求现量见道,却还要去引导,就采取排除法。比如此地有五条路通向城外其他五个地区,其中只有一条路通向北京,他不会引导人如何正确的作以抉择,就采取排除法。先是指着第一条路,对方犹犹豫豫的指了又指不敢确定,就看他的眼神暗示说不对,然后选择第二条路。对方再看他脸色觉得也不对,于是就排除掉第二条路,这样就把四条路都否决掉了,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对方就说就是这条路,是这条路通向北京。于是这个人就说:这可是你说的,不是我指教的,恭喜你见道了。大家说说,这就算见道了吗?这样的见道生出什么智慧来了?坑人者误人子弟者,就是此种人也,不折不扣的骗你没商量,对方也被骗的欢欢喜喜,愚痴人一双!

二、现量与非量的重大问题

昨天有人根据各项数据指标,分析预测今天股票会上涨10%,结果今天确实上涨了10%,一点不差,很准。这个人昨天的预测是现量吗?这个人根据今天股票的走势和技术数据指标,分析预测明天股票会下跌2%,等明天一看,果然股票下跌2%,那么这个人今天所分析预测的是现量吗?都不是现量,预测的都是非量,即使数据再准确无误,股票行情也不是亲眼所见,因此不是现量。

依靠数据指标推导、思惟、分析、推测、推理,就是非量。我预测你明天要干坏事,但是眼下你毕竟没有干坏事,所以干坏事不是事实,是独头意识预测、推测出来的,因此不是现量,是非量。现量是当场见到他正干坏事,但实质上他是在干好事,你所见也是非量。

我两只手握拳,一个拳头握有一元硬币,一个拳头是空拳,然后伸出右拳,问一个人:这个拳头里有没有硬币。对方想了想说:有硬币。恭喜他猜对了,但即使如此,也是非量,不是现量。因为这个答案不是他现量观察得到的,而是猜测出来的。如果说是现量观察出来的,他并没有看见拳头里有没有硬币,如果有神通,天眼所见也是现量见,可是他又没有神通,那么肉眼看不见的就不是亲见,那只能是猜测、臆想、推测的,是非量。没有见到事实,就是非量,不是现量。

究竟什么才是现量,大家现在能否真切的理解了?现量是现前存在的法,亲眼所见了,见的真实无误,这才是现量观察,有现量智慧认知。如果不是现实存在的法,不是现前见到的法,仅凭独头意识思惟推测想象出来的,纯粹是非量。股票行情现前不存在,得第二天才能见到,现在的观点结论不是亲眼所见得出的,心里的推测预估当然是想象的非量,预估再准确,也不是亲眼所见,不是现前观察股票大盘走势所得,所以百分之百是非量。

同时也不是比量,因为没有法与法之间的平等比较,比量是两个法或多个法互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是两个以上的法并存关系,能互相比较,不比较就无法得出结论,也不能做决定。亲眼所见和想象,其智慧认知、心境和觉受能一样吗?正在看着亲人渐渐死去的场景,和想象亲人以后的死去场景,心境和觉受能一样吗?想象亲人的死,虽然任何人以后必死无疑,毕竟亲人现在还活着,和亲眼所见的死,心境觉受能一样吗?

不少人根据所学的如来藏理论,根据所学的如来藏种种功能作用和体性,推测出如来藏就是在某处某界某根某法,起某种功能作用,然后就认为自己亲证了如来藏,开悟明心了,成为圣人了。这个误会简直太大了,后果也相当大。就像一个贫穷下贱人,想象自己当了帝王,把这个想象境界当真,就说自己是帝王,结果真帝王知道以后大怒,派兵把他抓起来就斩首示众了,并且株连九族。想象出如来藏起某作用,然后说自己是开悟的圣人了,后果要比斩首示众严重得多,修行不得不谨慎。

大妄语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出在不懂现量与非量的区别,不懂得什么才是现量观察,不懂得推测分析思惟出来的实质是非量,不是现量观察,现量与非量不会区分,这个问题就很严重。有不少人不清楚自己得出的结论是猜测推测出来的,根本不是亲眼所见的现量见,所以当自己推导出一些结论时,就认为自己现量证了,实际上根本不是,是非量想象和推测推理。尤其是没有禅定的人,都是意识的推导作用,即使有禅定或者禅定浅的人,也有意识的推导作用,即使禅定深的人,在思惟的时候正好不在甚深的禅定中,而用了意识的思惟,也都是意识的推导作用,所以说不见得有禅定就一定是现量证。

三、法住智能知过去和未来,这是现量知还是比量知和非量知?

有法住智就能得解脱,所以法住智是现量证得十二因缘法的智慧,即使能知过去未来,也是现量知,没有比量。比量而知的智慧很浅,必须依靠某个法才能知的智慧是不可靠的,不究竟的,一旦所依的法不出现,比量知就消失了。比量知当中,没有意根亲自参究的过程,所以意根不能亲证,意识也不能独立知。推理当中有一部分属于比量,有一部分属于非量,即使推正确了,也不是现量,因为意根不知。意根的知,要知就知,不知就不知,非常快的就有了分界线,当下呈现,不用意识慢腾腾的思惟研究。

有人说既然不能见到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的法不能现前,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法应该就是比量知,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所谓的现前不一定非要出现在眼前,智慧不是由眼识发起的,是由意识和意根共同发起的,意识和意根完全可以证知证实过去未来的法,尤其是意根根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碍,随着如来藏能知一切法,过去世的法说想起来就能想起来,未来世的法说了知就能了知,梦境定境就说明了这点。所以说意根不知的就不能是现量智慧,意识现量知时,意根不一定现量知,意识的知就会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被忽视和取消。

四、意识单独对法进行思惟分析理解推理而知是现量智慧吗?

意识思惟推理得出的结论,不是实证出来的,不是亲自证得的,没有真实可用的证据作以资助,内心的疑惑并没有断除,到一定时候遇到与此相左的事实,就会反悔和推翻自己从前的结论。而意根内心深深的疑惑,意识没有智慧时根本发现不了,所以意识的推论不能断疑,不能令意根生信,那就没有实用和受用。

即使推理结果完全正确,百分之百正确,也是非量。为什么?比如说你推理我一定偷了你的东西,实际上我也确实偷了,但是你没有亲眼看到亲手抓到,你的推理就没有用,法院不会依据你的推理和谁的推理给我定罪判刑。即使我自己承认自己偷了,而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偷了,法院也不能判罪。有些人为了开脱与自己有缘的人的罪业,而自己愿意去代替其受罪受罚,如果没有真实有说服力的证据,即使到法院去认罪,承认是自己亲自造作的罪业,与他人无关,法院也不能依据一面之词而定罪判刑。

在佛法上如果没有禅定的时候,在五阴十八界活动中推出了个第八识,想象到了第八识有某种作用,有某些作用,但是由于没有亲证证得,这种推理就没有功德受用,不会改变什么,照样我见犹存,照样有三缚结绑缚自己,免不了命终三恶道的果报。允许你把第八识推对了,允许你想象出五六成,六七成,七八成,但是仍然不会出生大智慧,仍然没有三昧境界,仍然没有功德受用,仍然是凡夫,永远不会因此想象和推理而断除无明烦恼。

历劫历代的祖师们所用的修行方式和方法,所走过的路,绝对正确,符合现量,成果真实可信,对佛教都有极大的正面影响和推动力,祖师们的开示都显示着修证的真理,都是实践出的真知。后世众生由于福薄障深,无法像祖师们那样舍出身心的用功办道,多是投机取巧心理作怪,都想走捷径。修行就是要舍弃自我,不计一切代价,哪里有什么捷径可走?少走一步路,就会少得一份功德,少一份身心体验,多吃一份亏,实际上这是自欺再欺人的做法。如果有捷径可走,难道佛陀不会告诉我们引导我们吗?众生这样苦,佛陀难道不希望众生尽快成就佛道,少走弯路吗?

凡是不符合佛陀教法的修行,违背佛陀本怀损害众生利益的修行,到最后都会被毁灭和剔除出佛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五、开悟以后的总相智是现量观察

一个居士问:师父,刚开悟证得如来藏时生出了总相智,用这个总相智观察如来藏,能在多大范围内观察?我回答说:这个范围刚开始悟时不算太大,观察得并不普遍,范围就是五蕴简单运作之内的范围,比较粗略,在复杂的运作中则很难观察到如来藏。其中以色蕴和行蕴为主,受想识蕴略微能观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为色蕴行蕴明显一些,容易观察,在受蕴上粗略的也能观察出来,在想蕴和识蕴上观察困难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观察,不能深入细节当中,观察不够深细。

但是这个观察,却是现量的观察,也就是现前的观察,在五蕴运作的当下,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不能落入一刹那间的思考当中,中间不会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不会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状之中,一落思惟,则不是现量现前观察了。参究当中,一旦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一定是禅定不足了,意识的情思意解作用占了上风,意根的功能弱下来了,不是现量智慧。所以现量一定是意根亲临现场观察发现和见证,不是意识的那种脑想和脑补。古时禅师考验弟子,弟子稍微一迟疑,想要用语言描述的时候,禅师往往就会一棒子打下来,不允许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识思惟行相明显,尤其是意识单独的思惟,不是现量,与意根一起同时观察到的才是现量,意识起着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所占分量比重越少,则智慧越深,越是现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犹豫不决的,而是很坚定很果决的,没有疑虑的。可见,这种现量观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后,相传开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禅宗公案留下来的有一千七百则,但是这里面并不都是纯正的证悟,解悟的也有,具体数量无法勘察和统计。从那些开悟偈子的寥寥数语中,以及简略的对话和描述暗示中,因为没有细节,所以并不能从其中分辨出是证悟还是解悟。即使他们都有禅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禅定者一定是证悟,当然无禅定者更不能证悟了。在禅定中正好是处于意根深深参究时悟的,是立时见到,不落入意识思惟中的才算作证悟,偏于意识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当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过修定,加强意根的参究功夫,可以转为证悟。

要想有这种参究功夫,禅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禅定,色身要气聚,气聚则身定,身定则心定。要想气聚,一则色身要健康,气脉运行通畅,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力,把心思凝聚起来;二则不散乱杂思,不幻想不神游,就是不攀缘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间杂事。色身如果气不足,则无法聚气,要想气足,可练气,可补气,食补药补也可以。气生起来以后,一定要随顺气动,让身心都安静下来,气势一旦形成,禅定就出现。所以修行还是要趁早,趁身体健康气力足时,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么都不中用了,才想起应该修行了,这时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来了。虽然说修行不是修身体,但是离开身体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居士跟我通话,声音洪亮如钟,中气很足,我一听,这气势都超过我了,也超过了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听声音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问禅定怎么样,他说禅定很好,能达到用意根参究的程度,没有杂念,气感很强。我问智慧境界怎么样,他问我刚开悟时的总相智,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在多大范围之内。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几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长进,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六、比对所学理论的揣测是非量境界

问:拿挠痒来说,根尘相触后如作意就会生识(此处是意根作意在先,有些时候是意根作意在后),而此时意根在指挥身识运作。我就心想:七八识互依(八识九缘),意根既然出现了,第八识应该就在附近。那么应该就是根尘相触,意根作意的瞬间,第八识就变现出了身识(三能变),然后意根指挥身识去运作挠痒。此段的第八识的存在,是学生颠倒妄想,还是说只是种解题思路,离证得第八识的距离还甚远吗?

答:你此时既没有现前观察到意根的运作,也没有现前观察到第八识的运作,那么你所叙述的都不是事实,而是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惟、臆想、推理、猜测,这些都是非量境界,没有现量观察,因此都不能当真。没有禅定的人就是这样学法的,意识功能强盛超前,实际上就是揣测,即使一切法都揣测对了,但那毕竟是揣测,不能作数。

我遇到不少人都是处于这种学法状态,看着是挺聪明,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处和着眼点,然后就走捷径,用意识思惟分析归纳整理猜测,但这样做就障碍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阻碍了实修实证,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不少人把这种臆想推测当作实证,到处宣传自己开悟成圣了,但这还属于初学阶段,禅定还没有生起,戒定慧、菩萨六度乃至于三十七道品都没有修出来,证悟的因缘和条件还差太多。末法时期众生福薄,禅定修不出来,戒律无法受持,又不愿意修福,只能搞搞乾慧,而正是这个乾慧是最障道最耽误事的,往往会自塞悟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