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下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21 08:45:31 阅读: 2040

第九章  意根与实修的关系

一、意识的推理不等于观行和参究

在修定观呼吸时,意识只观行呼吸,知息入出,知息长短,不必加个意念说知的本源是什么。不要管这个知到最后是什么结果,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就不要推测。意识的推理是意识的一厢情愿,而一厢情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意识与意根的两相情愿才能一拍即合的把事情圆满解决了,最后结果才会如实出现,那才叫作证。

意识的推理不是不好,但它仅仅是个指路标而已,具体走不走和如何走,还要依靠意根的抉择,意根不抉择,意识怎样指路也没有用。有时候意识不推理,还能顺利解决问题,推理反而耽误事,如果方向正确,不推理可能走的更快更稳,意识用得太多不是好事,意识用得越多,意根越无能,意根无能,就是你整个人的无能,操作指挥系统有问题,那还如何操作?

修行是傻子干的事情,太聪明就不会一老本实的做事情了。意识指个大方向,就闭目养神,暗中监督就行啦,不要管太多。意根靠自己的能力一旦走出去,到达目的地,祂的本事简直太强大了,靠意识拖着走,意根就弱智和无能,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意识的推理,实质上也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见不到的意思,见到了就不叫作妄想了。有些人意识妄想出一个第八识,在某处起某作用,然后定义这个叫作明心开悟,不用断烦恼,不用修禅定,顶多有几分钟十几分钟心能定下来就可以见道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大家应该能知道。如果这也算开悟,那么做梦梦见也算数,梦里见金山银山,醒过来应该发大财才对。梦境毕竟不是现实,不是事实,独头意识的推测等种种作为怎么能当真呢?要想有大智慧真正智慧,就老实修定观行参究,不要让意识灵活机动的推导结果,意根不认那个结果,意识一切所为都白费。

二、意识与意根二者境界一致才能证悟

望远镜可以刹那间看到几公里、几十公里以外的高山大海,可是要亲自见到和触碰到高山大海,需要亲自走过几十公里地,走到山脚下大海边,才能亲眼见到高山大海,碰触到高山大海,才知道高山大海的样貌和容颜,才可以对人说:我亲眼见到了那座高山那个大海,真是壮观极了,我的心境顿时打开了,简直太高兴了。三昧境界就类似于此,意根必须亲到,离开望远镜,亲眼所见,才有定慧等持的三昧,意根不到,那是借助望远镜所见,不是真见、无条件的见、赤裸裸的见。

意识就如望远镜,不管望多远的境界,所见都不真,境界模糊不清,意根所见清清楚楚、透透彻彻,彻法底源。如果意根没有跟上,望不到意识所见,就不是亲眼所见,不是亲临现境,不是亲证。因为意识所见离境界远,所见不真,犹如隔了一层镜片,有所遮障,景色既不细致,也模糊不清,只是一个轮廓而已,细节必须有待意根亲自去见,才能查明,知其所以然。

在凡夫地意识读了一些佛经,知道了佛的境界,可是意根不知道,就不是亲证佛境。这种知无比的粗糙,与不知没有什么区别,要想亲证佛境,细知、深知、真知佛境,必须再修行三个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个无量劫,中间没有捷径可走,该修的法都要修,该证的法都要证,戒定慧、三十七道品、菩萨六度种种行持一样不能少,中间过程全部亲历,偷工减料走捷径绝对不行。

在凡夫地,意识学了一些法,知道了八地菩萨应该具有的无功用行境界,能于法任运而行,不用心思,能现量观察如来藏对根身器界的了别和运作,但是对于此种境界,意识知道归知道,粗糙无比,离实际证得还有两个无量劫的修证距离,在这期间不管怎么说,你都无法现量观察到如来藏究竟是如何了别和运行根身器界的,要想亲自证得此种境界,你必须再修二大阿僧祇劫才行,中间过程必须全部走过,不许偷工减料偷奸耍滑。

在凡夫地,意识学到了真如三昧这个名汇,觉得很好很殊胜,但是具体什么叫作真如三昧,境界如何,内心却一无所知,所知见的只是一种臆想而已,要想亲自见到真如三昧境界,还需要再修一个无量劫,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因为真如三昧是真如境界,是在一切法上证得的,见一切法或者部分法都是真如性,都是如来藏的真实而如如的性质,都是一真法界中的一部分。

一切法究竟如何都是真如性,如何都是一个真实的法界,这是道种智唯识种智的境界,是初地以上入如来家的佛子才有能力现量观察得到的,初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分证法身,分证即佛,分证一真法界,才知一切法的部分真如性,凡夫即使真的证得了如来藏,离真如三昧的智慧境界还是太遥远了,只能想一想,绝对见不到,见到的时候就有道种智,成为入地大菩萨了。

在凡夫地,意识学了金刚经,知道一切法如梦泡影,可是意识再感觉一切法如梦泡影,也要再经过接近一个阿僧祇劫的修行时劫,达到十回向位才能亲证如梦境界。中间要逐渐的实证如来藏,发起种种三昧,修出初禅定,断除贪嗔痴烦恼现行,成为三果人,过禅宗三关,现量证得有余涅槃,命终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不入,留一品思惑烦恼滋润生生世世的五蕴身,继续自度度人。达不到这些条件,不经过这些境界,意识所觉得的如梦幻泡影,也只是说食,怎么能饱腹呢?

意识望远镜所望见的,与意根亲眼所见的可能差得非常遥远,望见很容易也很快,可是亲证就需要意根用脚步一步一步的丈量,亲自走到那个境界边缘,才能见到那个境界,极其辛苦,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努力。二者所见的境界极不一致,所以望见归望见,证得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没有证得的时候只能过过嘴瘾,说一说罢了。不要觉得证得什么法很容易,那是错觉,实际并非那样,非常不容易,无量劫的业障,业力如山大,哪有那么容易排除越过去的,虽然佛的加持力不可思议,自己的业力同样也不可思议。只有业障消除,善根福德种种因缘都具足的时候,意根拉近与意识的距离,与意识所见合一,彼时才能顿悟,除此都是误会的误。

三、身临其境

用望远镜可以望见极远极远的星空,望见浩瀚无垠的海洋,望见天边的山川大地,但是身体相隔何止千山万水。见的再远再高,也不代表身临其境。既定的目标,不是靠手指达到,不是靠空口说到,需要用脚去度量,所以总要开步走。一步一步地走,不能跑不能跳,更不能飞跃,这样才能稳妥到达目的地。不要嫌路远,就用意识臆想,也不要嫌辛苦,就用意识的臆想,更不要嫌路费贵,就用意识的臆想。想入非非,终究是幻境,要想王土,身临其境,必用意根脚踏实地,一步步丈量,亲触每寸土地。

四、意识的臆想不能代替实修

有时候学了一些佛法,意识就觉得明明自己可以改变一切,可以呼风唤雨,一使劲什么都可以做到,没有什么困难,包括成佛也不是那么困难。可是呢,自己一个心念都控制不住,固执一件事就是不能放开,身口意行什么也改变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没有意根的实证,意识想当然的认为什么、理解什么、想什么都没用,落不到实地上,有力气使不出来,常常会觉得无可奈何。所以即使觉得成佛特容易,也要老老实实的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觉得证果明心就像吃大白菜一样容易,也得一步一步修四正勤七觉分八正道,老老实实的持戒修定,修四念处,老老实实的修完菩萨六度。佛讲的这些修行路途都不是没用的摆设,是必须要实行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能把这些前提条件修完就很不错了,这些条件不能圆满具足,靠意识的推理和臆想证果明心,那是无济于事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实修实证涉及到意根,在修三十七道品和菩萨六度的过程中,都在熏修意根,改变意根固有的知见,只有修到位了,意根的知见才能改变,从而一切都随着意根的改变而改变,这时候才能证果明心。但意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自己固执知见的,意根不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所以学佛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实修,意识妄想没有用,即使觉得自己明天就能成佛了,也要过三大无量劫以后。有些人还高谈阔论说要不取相分别,心无住无执,这要等到几地菩萨时再说吧,地前菩萨根本做不到。意识断我见,意识证果,意识明心,意识成佛,先在梦里试试,行得通不?

五、理见与事见

佛法修证的最高境界就是佛陀的理事圆融,事事圆融,事事无碍,都合于理,理能显事,事能显理,理事永远不脱节。要做到这样,必须从佛法修证的最初见道开始,终至最后见道成佛。前后所见之道逐渐转深,也就是所见的理越来越深细,而事也随之越来越圆融圆满,从最初见道时开始,事就随理而行,理到哪里,事就跟随到哪里,不相脱节,直至佛陀最后见道,夜睹明星悟道,理圆满,一切事即刻随之都圆满,理事都不用再修,位尊无上法王。

见道分为理上见和事上见,理见和事见有什么区别?理上见,是从理到理,在意识层面上充分认识了理,明了了理,而事不相随,这时候事与理是脱节的。因为意根没有见,定慧具足圆融的三昧境界就不出现,事就不与之相随,事由意根来掌控,意识无法让事相随和圆融。

而事上见道,是在事上参理证理,这样见道事必合理,事必随理,理事必能融合在一起,不相脱节,从此才能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外表看人还是那个人,从心行上看不再有旧时行履,思想品质焕然一新,心空无我,有为上显无为,无为又为了有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所以真正的见道是在事上作了充分参究的见理和入理,是事随理、事显理的证理,理事不分,三昧相随。理事融合,不一定圆融,也不一定无碍,因为理不彻,理彻即成佛。在事上见理,就是证得,在事不见理,就不是证。如果理只是理,不与事融合,这个理就解决不了事,解决不了事的理,就没有实用。所以只知理,不在事上见理显理,就不是实证。

六、如何才能真修实证有现量智慧

很多人都把自己理解的法当作实证,甚至理解的还很粗浅,甚至对于法都是猜测、推导、臆测出来的,弄不清楚解与解悟与证悟之间的界限和差别,误会很大,导致大妄语。很多佛法的答案和结论都是佛给出来的,也有一些是诸大菩萨善知识们讲解出来的,自己在修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结论和答案加以理解,并不是实证,甚至连解悟都谈不上,离解悟还有很远的距离。

实证是什么呢?譬如佛说一切法如梦如幻,这是诸佛通过修证得出的结论,是佛的证量,其他人加以理解了,也仅仅是理解,解悟也不算,真正证悟如梦如幻就到了菩萨十回向位,很快就有资格进入初地了,那么凡夫众生通过阅读理解诸法如梦如幻,能直接成为十回向位的大菩萨吗?显然不可能,戒定慧菩萨六度都不具足,哪方面也没修圆满,连初开悟都不算,怎么能越过接近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成为十回向位的大菩萨?

如果要实证五蕴世间如梦如幻,就要在修足戒定慧菩萨六度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观行和参究,次第证得各个层次的法,由禅宗的初关二关直至三关,最后才能证得如梦观,这要经过多劫的时间,接近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对如梦如幻的理解,还分为很多层次,即使是完完全全究竟彻底的理解,也不等于是实证,因为根本没有实际参究的过程,没有证明,结论不是自己得出来的。

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最终的结论是老师给出来的,是现成的,不是自己得出来的,需要自己一步步的证明,有过程有步骤,最后才能证明老师给出的最后结论,如果过程不完整,不属实,即使得出与老师一致的结论,也是错误的,不是现量证得。佛法与此道理是一样的,人人都能说最后的结论如梦如幻,说的虽然是正理,但也不是自己的现量证。

佛法中佛给我们无数最后的答案和结论,都在三藏十二部经里,即使我们把三藏十二部经都背诵下来了,甚至口若悬河的宣讲,也不是自己的证量,仅仅代表自己的理解而已,与解悟还有很大的差距,证悟就不要谈了。佛讲的每一个法,甚至每一句话,都需要自己在甚深禅定中去思惟参究,如实如理的观行,才有可能一一实证,实证之后的智慧才是自己的现量智慧,否则任何说法都不是自己所证,真实智慧与所说法不相应。

真要实证,并且要有所成就,甚至连观行五蕴比较细的情节都要忘掉,抛之脑后。只管观行和参究,细节需要自己在观行的时候厘清,然后才能出生智慧。很多人用功就是用不到意根这里,那是因为禅定严重不足,怎么也体会不了如何只让意根思量。定力不够用,那如何有体会呢?没有禅定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参究,如果意识聪明就会解出不少东西,却没有真实用处,玩嘴皮子倒是可以,实用是没有。那意识解法还不如不解,留着到禅定提升、因缘具足时再参究是最好的。

七、理论研究非修行正途

当今佛门里出现一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流弊,觉得理论学的越多越好,如果能学富五车就觉得很棒很自豪,如果能写出若干篇文章、若干本书来,就觉得更棒、更自豪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能不能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行,能不能扭转一些七识的心行,能不能让自己心清静,减少无明,能不能有真实的受益,这些就都不管了,还美其名曰说菩萨不用管烦恼的事,知见正确到时候自然就会断除烦恼了。

可事实却不是这样,仅仅有理论知识,仅仅有意识的知见,对于烦恼来说永远是无济于事的,临命终时后世的去向是由贪嗔痴烦恼的现行来决定的,是由贪嗔痴造作的业行来决定的,不是由理论知识和佛法上的知见来决定的,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每个学佛人都应该加以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理论和知见,就好像是烹饪用的菜谱,学了好几本烹饪书,却从来没有在厨房里亲手操作过,甚至连食材都没有挑选和搭配过,所掌握的烹饪知识,烹饪知见能解决饥饿问题吗?花费宝贵的时间精力用来研究又研究,研究之后又著书立说,广招徒众,致使名声显赫,却不得不忍饥挨饿,徒有其表。譬如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学习,一直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都是学习的理论知识,大学以上的可能会搞一些科研和实验,有一些实证,大学生以前学到的都是知识,知识的东西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工艺上,中间需要经过实习和实践阶段,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学习佛法也是要这样应用于五蕴世间生活当中,这就需要不断的持戒修定,在甚深的禅定中努力的参究,与自身的五蕴相连结,与身口意行相联系,让理论得到实践,努力的亲证实证,破除无明,增长实智,改造身心,转变身心,这样修行才算成就,才有实益,才是正道。

八、臆想臆测是完全不可靠的修行方法

众生由于智慧有限,禅定不足,无法深入思惟,意根的思量也无法运行,对于一些较深的法就习惯于用臆想、臆测的方法,而臆想臆测就是意识心的功能作用,丝毫没有意根的智慧。臆想臆测最严重的就是信口开河地说:开悟以后就能观察到第八识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根是身根身体,第八识如何用种子一点点出生身根的,如何出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的,开悟以后再修一个无量劫也许能观察到一点点,两个无量劫差不多能观察到许多。器是宇宙器世间,众生生存的空间环境,第八识如何用种子出生宇宙器世间的,开悟以后再修行一个无量劫,也许也观察不到,两个无量劫差不多能观察到一些。

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第八识是如何用种子出生六根和六尘的,开悟以后再修行一个无量劫也很难观察得到,两个无量劫还差不多能观察到一些。第八识是如何用识种子出生六识的,开悟以后再修行一个无量劫能观察到一些,但不能完全具足的观察。但无论能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内心,身口意行都不因此观察而发生变化,所谓的观察都不是观察,而是臆想推测。臆想臆测都是意识的思惟方式方法,不涉及到意根作主识的思量,所臆想臆测的就没有作用力,不能转变身口意行,不能消除烦恼和恶业种子,没有清净的功德受用。

九、知解并非证

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常,是指佛陀的无垢识没有种子变异了,永远保持长恒不变;乐,是指佛陀一切业障永尽无余,无垢识里没有苦受种子了,所余一切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的善业种子,果报为寂灭乐;我,是指佛陀的无垢识里灭去一切生灭业种,不受业障拖累,是完全的我性,可以称为我;净,是指佛陀的无垢识灭尽一切染污种子,彻底清净无垢了。

第八识也受业障的遮障,心体里如果没有存业障的种子,第八识就会发挥无尽的功德,光照大千,就如佛陀的无垢识一般无二,无一法不遍、无一法不周、无一法不现。而众生的第八识由于受业障局限,不能变现极多的殊胜美妙的境界,不能变造众生的分身,不能变造佛国土,不能遍缘一切境。所谓的第八识受局限,就是祂有无穷无尽的功德作用不能发挥,非是无殊胜的功德作用。到佛地,第八识再也不受局限了,一切功德作用尽数发挥。

以上的道理都懂都知吗?能为人讲解吗?对于法的学习,所有的理解和知都落于意识心上,没有落于意根心中。虽然解和知了,但离证还有十万八千里地,甚至远远超过十万八千里地,即使能为人解说,写出一百本书,离证也有十万八千里地。对于五蕴无我,即使都能理解,都能知,知解的可能很深透,但都不是证,也许离证还有极远的距离。对于第八识,无论怎样理解和知,知解的也许还很深,甚至能推测和琢磨出第八识的功用,但也属于解,不是证,离证也许还有极远极远的距离。

很多人都把这种解当作证,口才好的,就以善知识的身份到处讲经说法,口若悬河。但无论怎样,耳入口出之法都不是证。比如苏东坡对佛法的解: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结果禅师评价:屁!苏东坡一看立马就不高兴了,我写得这么好,竟然说是屁?于是立时过江找禅师说道说道。禅师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跑过来跟我算账?

所以说知解不中用,证的才管用。有的人说自己明心开悟了,一遇境界就被转走了,然后就用意识劝导,好了一会,境界再来,又被境界转走,如此反复多年不能自主,这种人真的证果明心了吗?对于最粗重的烦恼都不能降伏,遇见漂亮的异性都不能无视或者无动于衷,心思飞扬,把持不住,这种人能是明心证果的人吗?凡是用意识不断压制说服自己的,都不是证。真证了,证到哪里就会做到哪里。

有不少人也说自己鲤鱼跳龙门了,可是他把龙门的门槛设置的很低很低,甚至拆掉了门槛,轻易的就过去了,实际上这是游过去的,不是跳过去的,这是鲤鱼跳龙门吗?游过这样的龙门,仍然是鲤鱼而不是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