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下部)
第八章 意根心所法
一、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
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一切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与一切识心俱,与一切法俱。只要有识心在运行,一定有五遍行心所法在运行着,离开五遍行心所法识心无法运行,不能存在,不能有了别活动。那么在一切法上,也有识心的五遍行心所法,因为在一切法上一定至少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运作,五遍行心所法必然要伴随着两个识运作。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的意思是,这些心所法是聚集在一起出生运行的,比如第八识要出生一个法,五遍行所有心所法都要伴随第八识至始至终的运行,一个都不缺少。而六七识则不一定,六七识作意以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不会触,尤其是第七识意根;触了之后,未必要受,尤其是第七识意根;受之后未必要想,尤其是第七识意根;想之后未必要思,尤其是第七识意根。意根心所法如果不往下运行,六识就不能出现,出现也会消失停止运行,尤其是意根的思心所法不出现,六个识都不能出现。可见意根的王者统治地位,祂的权利有多大。
佛法甚深,思惟稍微不得力,就会出现偏差,而极大多数人思惟都是有偏差的,自己无法发现。就是因为自己思惟不得力,没有办法只好百分之百信受名人的言论,依止一个现成的答案,以为究竟,认为这是保靠的,错也不知。这是目前佛教界极其普遍的现象。
二、意根的受
意根不仅仅只有舍受,还有苦乐受。因为意根有无明和烦恼,有善恶心所法,就一定会有苦乐受,由于苦乐受而生起贪和嗔烦恼。意根如果只有舍受,被人打骂欺辱都会无动于衷,虽然意识有可能心里不好受,但一会儿就过去了,不会有什么报复的作为,这是大修行人的良好修养和品德,一般人根本不具备。意根如果只有舍受,被赞叹捧上天,都会无动于衷,在权色名利面前仍然会无动于衷,不会去追逐权色名利,淡薄荣华富贵。虽然意识有可能喜欢这些,但也仅仅有点喜欢罢了,不会有所作为,付诸行动。这是大修行人的德行修养,一般人根本不会这样。
因为意根对六尘境界的领受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六识,六识对境界有明显的了别功能作用,所以受也很明显和直接,而意根的受就显得间接一些,隐晦一会,不容易被意识发现,因此就说意根没有受。对于色身上的受,是意识和身识直接领受的,色身上的疼痛和舒适是身识和意识直接感受到的,没有六识的时候,色身上的痛触和乐触,意识和身识都没有感觉,但是这时候意根是否有感觉呢?意根肯定有感觉,所以在昏迷和睡着以后,意根才会唤起六识去了别,并且想办法处理色身上的问题。即使没有唤起六识清醒过来,在昏迷和睡眠中,色身上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也说明了意根有觉受。
众生都是以六识的受为受,意根的受就体会不到,在意识智慧不足没有道种智的时候,也观察不到意根有受,所以众多人都说意根无受也就不奇怪了,但这不是正理。五遍行心所法是作意、触、受、想、思,意根也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一定有受。
三、意根的舍受
舍受是不感觉苦乐受的受,说意根是舍受也有一部分道理,意根对于身触是舍受的,不直接感受六尘境界。无论色身如何疼痛,意根不会感受到疼痛,是身识和意识感觉疼痛,没有身识和意识的时候,色身就不会感受到疼痛。比如说动手术的时候,如果有身识和意识存在,人就清醒着,一定会非常疼痛。为了灭除痛觉,就要打麻药,让身识先灭去,再让意识灭去,这样开刀色身就不觉得疼痛了。
牙疼的时候,睡着以后六识灭去就不觉得疼痛了,但是牙的炎症还存在着,醒了就会接着疼痛,有时候半夜还能疼醒。为什么半夜能疼醒过来呢?在昏迷时虽然身体很糟糕,但是却不觉得疼痛,醒过来就会感觉疼痛难忍了。在地狱中受报时,疼痛得昏死过去才不感觉疼痛,但是业力不会让罪人昏死过去,业风一吹,罪人就会清醒过来,继续受报。在禅定中痛觉也会减轻或者消失,因为六识或者消失或者微弱。
所以痛觉是身识和意识共同体验的觉受,意根没有这样的觉受,即使有,意识也不知道,观察不出来。众生都是以六识的觉受为觉受,当六识灭去或者微弱时,无论意根是怎样的觉受和心理,意识都不知道,不知道就认为意根没有什么感受,没有什么心行,或者说意根很简单,智慧很浅。
当意根的功能作用强大起来代替六识的时候,一切觉受都是意根的,但这时意根禅定智慧的修为已经非常超胜了,几乎都是舍受,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了。一般众生的意根还是有苦乐受,不仅仅是舍受,有类似于意识那样的心理觉受,委屈压抑烦闷愤恨,喜悦快乐兴奋,情绪波动很大,才会有怒火滔天、手舞足蹈和喜形于色这样情绪出现。
四、推敲中所蕴含的心所法
推敲一词来源于唐朝诗人贾岛作诗的典故,本是描述贾岛在作诗时选词择句的思惟方式和用功状态。诗人为了寻找恰当的字词,心里不断的搜索词语,用以显示该诗所要表达的意境,身手同时配合推敲。最开始由意识推敲寻伺,逐渐过渡到到意根的推敲寻伺,意根的推敲寻伺非常细密和隐蔽,以至于意识好像不动没有思惟了,如同参禅一样。
贾岛在琢磨推敲词句的时候,都有什么心所法出现?有五遍行心所法、五别境心所法,也许还有善心所法和烦恼心所法。推敲时首先要针对推敲的法升起作意心所法,把心引到要推敲的法上;触心所法出现,心触要推敲的法;受心所法出现,接受领纳推敲的法;想心所法生起,认识和取着所推敲的法;思心所法出现,不断的思量这个法,直到最后搞通、确定,再接后续的行为。在用手比划推和敲动作的时候还有五识和五俱意识的五遍行心所法出现。
作意的时候心思比较集中,意识意根集中在所对应的法上,受心所法的出现可能会比其他时候少,脑海中在盘算着思考的问题。在推敲的过程中如果触及到特别的意根敏感的画面可能会有受心所法,这种受是心里的触动和感受,而不是因为外界六尘变化引起的感受。受心所法最初是接受、接纳、领受的意思,因为如果不把问题领纳接受下来,就不能接着想这个问题,也就不能思,不能有最后思的结果,不能有抉择和往后的造作,更没有智慧的生起。
在想和思的过程中,一直都有定心所法的伴随。还有胜解心所法,胜解应该是正确的理解了法的大概意思,也就是明白了大概,针对思考的法能解出比较合理的答案、见解、观念和结论。在推敲过程中,也有欲心所法、念心所法和定心所法的出现,欲心所法是想要推敲,驱动六七识去推敲,去选词造句,胜解之后对词义形成念心所,专注于推敲就是定心所的功德。
五、胜解心所法
对于法的胜解,七个识都有,因为七个识都有各自对应的法,如果哪个识对于自己对应的法不能胜解,那么这个识心就不能认清所对应的法,就不会出现后续的运作,或者后续的运作就会全部错乱,众生就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和修行,什么都谈不到了。六识是这样,第七识更是如此,作主识不能胜解所对应的法,就等于天下大乱一样,想做个愚痴众生都很难,连细菌都能胜解所面对的状况,身为高级众生的人天大众,作主宰的第七识不能胜解尘境等等诸法,那要如何调控五阴身的运行?不能是像瞎猫撞死耗子似的迷迷瞪瞪的作指挥,这样的五阴身无法生存。
比如说一个人要买花这件事,去了花市见到众多的鲜花要做挑选,眼识对所见的花色要有胜解,才知道鲜花的色泽是什么,意识也要对鲜花有胜解,才知道鲜花是否艳丽和新鲜,是否是自己所要买的,意根对于鲜花更要有胜解,更应该清楚六识所见和挑选的鲜花品种色泽和价格等等情况,最后才能决定买与不买,如果不清楚,或者拿不定主意,就会继续让六识挑选和比较,直到完全清楚和满意,才作最后的决定,然后买鲜花这件事情才会结束。对于一切法都是这样,六识的了别情况,第七识意根必须都能胜解,才能推动一切法的运行,才不会错乱,让五阴身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六、意根的慧最关键
八个识都有慧心所,第八识的慧心所先不谈,前七识的慧心所中,第七识意根的慧心所最重要,在修证中最关键,祂代表着一个众生的根本智慧程度。因为意根决定着六识的出生和运转,决定着六识的一切身口意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六识的智慧,前六识是受制于意根的,所以意根的智慧起决定的作用,关乎着众生的生死存亡,以及是解脱还是生死系缚。
如果意根没有智慧,六识再有智慧也无济于事,六识造作的业行由意根做主宰,有什么样的业种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未来世有什么样的业果报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后世是生死轮回还是解脱成佛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所以断我见的智慧和证悟的智慧,以及一切的三昧智慧,都由意根获得,离开意根的智慧,修行就谈不到成果,包括初果和初果向,包括凡夫阶段的种种转变。
七、意根的两种烦恼心所法
意根的烦恼心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常恒伴随意根现行,须臾不断的烦恼心所法,如瑜伽师地论里提到的我见、我慢、我爱和无明(我痴);另一种是不常恒伴随意根现行的烦恼心所法,这是指除以上四种烦恼之外的心所法,如嗔喜怒等大中小随烦恼,如果这些烦恼恒常现行,那么众生的自他身心就会严重受损,生活繁乱,生命就不会长久,只有我见我爱我执我慢烦恼才是凡夫众生恒常现行的烦恼。
一切人等遇到深法,无法现前观行,只能稍微理解一点表面意思,所以只能背书。十二因缘法显示出,众生之所以在六道里生死轮回不休,就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意根若无无明,十二因缘尽,众生烦恼尽,就解脱了生死。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七个字充分理解了,就会明白意根到底有没有嗔。意根的无明里若没有嗔,也就不会促使六识造作嗔业,生死业就减少了近一半,而意识有嗔是无所谓的,因为意识不能决定造作嗔业,也就不会有嗔业种子,也就没有嗔的生死业。
再者说,意识的嗔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出现的?很多人既不能现前观察意根是否有嗔,也捋不清意根与意识的逻辑辩证关系,也不知道六识身口意行的由来,只会背书,并且认为自己浅薄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楞严经中说,众生生命的最初期只有意根和阿赖耶识,意根起念之后,才有天地万物和五阴六识,意根若没有嗔,意识的嗔是哪里来的?嗔业是如何出现的?众生之间互相争夺打斗,是因为什么?是如何出现的?
意识的烦恼很容易降伏和断除,只要懂得了理论,明了了理论,就会有效的控制了烦恼,但是由于意根不断烦恼,在遇到根本问题时,意识一疏忽,烦恼立刻就会出现,人就现原形了。比如梦中,比如醉酒以后,意识弱了就没有理智了,意根的烦恼就会全部表现出来。醉酒以后的嗔心嗔行,难道也是意识的?为什么酒后更容易造恶业?为什么酒后现原形?为什么酒后见人品?
降伏烦恼是指把意识的烦恼断了,但是这只是暂时性的,不是长久的,如果意根的烦恼不断,意识所断的烦恼在因缘具足时还会生起来,根本控制不住。所以嗔烦恼在三果的时候才能断尽,那就表明意根在三果时才能断尽嗔烦恼,而意识的嗔烦恼,在凡夫明理阶段就可以断除,但不究竟,遇到特殊缘分意识还会出现嗔烦恼。比如有一些人性格温和,脾气特别好,平时无论怎样都不会生嗔,这是意识无嗔的情况。但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触碰到他的底线,这样的人也有可能会杀人,这就是意根的嗔现行出来了。
八、意根的烦恼心所法
问:如果恨的情绪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就是意根的深恨,是意根的反应,意根有恨的小随烦恼吗?
答:意根是作主识,身口意行由意根作主和指挥支配,咬牙切齿的身根活动是意根支配和指挥造作出来的,意识不管有什么心思什么想法和情绪,都不能指挥和支配身体有咬牙切齿的现象发生。把意根当作一个正常的识心,就容易理解意根所有的心行活动,就不会有误解了。
意根是五阴身的主人,时刻主宰着五阴身一切身口意行,我们修行就是在修意根,改变意根,意根三次转识成智之后就成佛,如果意根没有某种无明烦恼,那么修行就只修意识就好了,不用理会意根。而修意识是非常简单、非常轻松和容易的,只要学了理,意识思惟之后理解就明了、有智慧了,心行就能发生变化,就转变了。而实际上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绝不是这样简单和快速,改变自己很困难,必须经过长期熏习,长期的反观和历缘对境的降伏自己,才能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意根的无明烦恼极多极深,不容易降伏和断除,修行才觉得困难。
十二因缘是由意根的无明导致后续无量的生死轮回苦,就说明意根具足一切无明烦恼,如果意根没有无明烦恼,只有意识有,就不至于有无始劫的生死轮回苦了,意识的无明烦恼都容易解决。那么还要再思考,意识的无明烦恼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我,就是指意根,主要是指意根,一说我的时候,就是意根的思想观念出来了,根深蒂固习气深重的我的思想观念,就是意根。那么想要观察意根,就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习气惯性就可以了。我就是意根,观察意根就要观察我,从这个角度来用功就不困难了。内心当中比较深邃难以发现和观察的思想观念,都是意根的,根深蒂固的骨子里的习气烦恼和智慧,都是意根的,非常隐秘难知难改。意识的思想观念都浮在表面,容易被熏,也容易发现,容易降伏,容易改变。如果不涉及到意根的修行,那么学佛就是轻松愉快的,成佛也就很快速了。
意根在五蕴当中的所有功能作用,都能观察得到,知道事实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才能说意根有什么和没什么,或者确切的说,或者肯定的说,否则就要按照佛说的:不要信汝意。自己的判断会严重受到现量观察智慧的局限,智慧不足观察不出来的时候,就要努力修行,争取早日能够如实观察和现量观察,以获得真实的智慧、如实的智慧和现量智慧。在此之前,怀疑毕竟属于怀疑,不能得出如实的结论,那就不要下结论。学佛修行都要本着这样的态度,才不会有误评误判的过失。
努力把法贯通,连贯起来,就能捋顺法义了。任何一个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主体有主线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把握所有法的内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学佛修行不是背诵什么法则,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实际去观察,看看所遇的理论是否如理如法,是否是实际。要努力去实地观行,在五蕴的运作上观察,在身口意上观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法与世俗法都是这样。学佛是要追求真理,真理就是事实,无人能改变的事实,以事实为自己所依,以真理为自己所依,就是佛教导我们的依法,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不会错谬。
九、从十二因缘的角度看意根的心所法
十二因缘中讲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三个环节,很明显的揭示出众生的生老病死苦,都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所导致的。因为意根的无明,众生就有了善恶业和六道轮回,那么意根的无明就包括了一切烦恼,具有一切烦恼心所法。众生因为有一切烦恼,才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而意根的无明一旦全部断尽,众生就成佛,这时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善心所法,并且恒常伴随着意根运行,从前是不恒常,尤其是凡夫阶段,很少伴随意根运行。
总结起来说,意根具足一切心所法,不比意识少。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烦恼心所法,心就不会太染污,就会少造作生死业,苦受就少,然而众生无量劫以来,具足了一切生死苦,造作过一切生死业,这说明意根具足了一切烦恼心所法。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心就不会完全彻底清净,那就不能成佛,然而一切众生最终必将成佛,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只不过这些善恶心所法不是恒常伴随着意根运行,凡夫众生的意根,只有我见、我慢、我执、我痴四大根本烦恼恒常不断的伴随着意根运行,须臾不相舍离。可见,这四大根本烦恼是生死业和生死苦的祸根,由这四大根本烦恼,引发出其它烦恼时现时隐的现行。
如果我见烦恼一断,其它三个根本烦恼也会随之渐渐断除,四大根本烦恼一断,其它一切烦恼就会随之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即了。所以说众生断我见以后,我见烦恼既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也不能断续伴随意根运行了;乃至于我执我慢烦恼断尽以后,我执我慢烦恼既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也不能断续伴随意根运行,而是永远不再伴随意根运行了。乃至于我痴烦恼也是如此,一旦断尽,意根的现行烦恼就断尽了,命终就可以出离三界,入无余涅槃了。
凡夫众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不具足,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而是时有时无,时隐时现,一旦意根断除烦恼心所法,善心所法就会逐渐具足,而且会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这就是圣人的心行,不是凡夫的心行了。总结起来说,凡夫众生的意根只有四大根本烦恼恒常伴随意根运行,其它烦恼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瑜伽师地论即是如此论述。凡夫众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也是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断除烦恼成为圣人以后,善心所法就会时常伴随意根运行,乃至于最后恒常伴随意根运行。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都是极大的误会了意根的心所法,究其原因是由于定慧严重不足,无法现前观察意根的心行,理解力也不强,误会了菩萨的论述,这个误会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各大菩萨的定慧层次参差不齐,高低不等,菩萨的论述中就难免有矛盾之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以智慧最深的弥勒菩萨的论述为主,如果有佛经为佐证,就应该以佛经为主。如果没有佛经来佐证,就要以真实的证量为准,以事实为准,因为事实毕竟胜于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