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第二部)(第二版)
第五章 意根实修实证的方法(2)
十八、断我见不下三恶道的原理
断我见证得初果以后的人,不会再下三恶道受苦报,为什么如此?因为其心改变了,心与三恶道业不相应,不会再造三恶道业行,也就不会再下三恶道受苦。心证得无我,就空了,心空的人不可能再造三恶道的业行。什么是三恶道的业行?就是违犯五戒的业行,违犯十善业的业行。受持五戒才能得人身,不得三恶道众生身,受持十善才能得人和天人身,不得三恶道众生身。断我见证果的人粗重烦恼断除了,心行一定与五戒十善相应,才能免除三恶道业和身。
那么这个断我见的心,与五戒十善相应的心,不与三恶道业相应的心,是哪个心呢?意识当然是这样的心,最主要的意根绝对应该是这样的心,而且意根是无间断的心。断我见之后,意根才会无间断的有毗钵舍那和奢摩他的双运道功德,不管是睡觉、昏迷、死亡和中阴身的任何时候,都有断我见的功德在身,就会以此功德受生、投胎和入胎,那么意根是什么心行,有什么业,就会有相应的胎身。
想要不入三恶道,就需要意根断我见,具诸功德,只有意识的闻法智慧、推理智慧、臆测智慧和情思意解的智慧,绝对保证不了断除粗重的烦恼现行,保证不了不造作三恶道的业行,保证不了不违犯五戒十善,也就保证不了命终不入三恶道。
十九、由净和的观行来看意根的运行
净和:今天早上开车上班,双车道我在左侧紧跟前车行驶,这时右侧有车加快行驶,然后右侧车道没车了。这时眼睛不自觉的向右观察(这其实是意根觉察到右侧车道变空,指挥眼睛进一步详细观察),观察之后立刻取了一个“右车道空”的法尘(感觉是在大脑里),接着立即有一股“力量”在心口窩出现(这个力量是指挥手脚做动作变换车道,这个应该是意根的思心所?)如果观察到了这个力量,手脚就不会有动作,这个力量似乎是被六识的反观力截断了,如果不反观它,它就会让手脚做动作。(这其实就是意根的思心所指挥身识的现象)
这整个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取到“右车道空”这个法尘后,有的人是立即变道,有的人可以是不变道,这个区别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区别就是由每个人的“知见”不同产生的,这个“知见”很有意思。
观无我:意根觉得有必要就变,没有这个意愿,或觉得不安全就不变,这个取决意根的经验和决定,意识只是按意根的意愿去收集分析信息,再交给意根去决定。知见其实应该包括意根与意识,两个识共同作用。先有意根作意才有意识生起,所以用意识去找意根不容易,多在定中练习深细观察。
净和:对,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把这种经验表述成了“知见”这个词。我就觉得这个知见有意思,观察它,它无形无象,根本观察不到,(知道靠第六识来描述它,才勉强算能让它现点相。)但它又在我们每一个身口行背后起着作用。意根为什么向“a"作意而不向”b"作意?就是由这个知见决定的(个人理解)
观无我:这就是意根的心所法相互配合来判断和决定,无始劫来留在意根中的经验。意根的慧,一般人想象不到,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现世意识的慧,这样往往会障碍意根的慧发挥出来。
净和: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依据这个知见。您说的判断是指思心所吧?但这个知见的影响应该是作意的同时就起作用了。我觉得观行中,就是要让微弱的意识一点点引导意根的变化。
观无我:我在观行中发现意识干扰意根很明显,有五遍行也有五别境,心所一般都是相互配合作用的。所以我在入定以后,尽量不去注意生起的境界相,那个很容易分散意根的关注点。有效观行比入定要难很多,花的时间也很多,慢慢摸索吧。
点评:他们这些对意根作用的观察和讨论都很好,方向也对,常作此观察,定慧都能增强。观察到了心口窝的这股力量,本来想要有所动作的手脚就没有了停止了,如果不去观察这股力量,手脚就会顺着这股力量动作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心口窝离心脏很近,意根调动身根的时候,就是在大脑神经中枢这个位置,意根心一动,神经中枢就会通过所有神经向全身发布命令,心脏就负责供血。如果意根有情绪,或者情绪比较严重,心脏输送血液就会受影响,需要大量供血,这样导致面色出现变异,如果供血不足,就会出现休克等等现象。
当感觉到心脏有异常的时候,一般都是意根出现某种情绪了,或者是意根有什么特别的念头了,需要消耗更多的血液,心脏或者是心口窝就会有反应。心脏功能不强的人,要严格控制意根的情绪,是谁来控制?是理智的冷静的意识来控制,所以意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通常都比意根理智得多。在凡夫阶段意根的情绪化比意识要严重得多,像个小孩子一样,需要意识哄着、安抚着和调控着。当意根断除烦恼以后,情绪化越来越低,智慧越来越高,就越来越有理智。
大多数人都知道用意识观行,那么意根能不能观行?当意识非常微弱的情况下,意识就不能观行了,这时候还有没有观行?能不能再观行?佛陀在四禅定里证道成佛,诸大菩萨和阿罗汉辟支佛在四禅定里成就一切神通道力。而二禅以上五识就灭了,意识非常微弱,无法思惟,四禅定里意识就更加微弱了,那么在四禅定里是如何证道和发起神通道力的呢?
真开悟真证果的时候,是意根依靠意识证道,还是意识依靠意根证道?两个识是谁先证道,还是同时证道?当然如果是解悟,不管大乘还是小乘,都是意识的作用,是意识分析思惟推理猜测整理归纳出来的,意根不太知道这些结果,也不同意这样的结果,所以意根不断疑,心性不能转变,身口意行也不能转变。
四念处观行开始的时候,都是用意识起观,定力出现的时候,就会稍微涉及到一点意根。现在应该训练自己,让意识的观行作用越来越弱,逐渐让意根来代替。这个功夫要如何做,自己考虑考虑。
二十、用意根念佛和思考问题会感觉累吗?
念佛时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动脑筋思考佛的种种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达到效果这些问题,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比较少,如果念佛的时间不是太长的话,正常吃饭,就不太会感觉累。但刚开始学会意根念佛的时候,由于不熟练,需要用一些心思,会感觉累一些。等到念佛渐渐进入三昧境界了,禅定比较深,气血运行的好,给养足能量足,就不会有累的感觉了,反而是色身轻安,精神愉悦了。在三昧状态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问题就与念佛不同,思考问题时需要动脑筋,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没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就会感觉累。参禅的时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参究思量,需要调动神经系统,能量消耗的多,就会感觉很累,所以参禅的人饭量会增加一些,用脑多的人饭量会多一些,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否则就会感觉很累。但是如果在禅定很深的时候,由于气血充足,能量就能补给得上,不容易感觉累,而禅定浅则容易感觉累。如果参禅进入很深的三昧境界,这时气血运行的好,身心轻安愉悦,就不会感觉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识想问题消耗的能量少。因为意根思量需要动用大脑神经系统,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会感觉累。全身的神经系统都是由意根调动的,意识调动不了,所以用意识思惟比较轻松,即使很散乱,什么都想,也不会觉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欢用意识,不愿意深入思考参究。
二十一、佛法竟然没有世间法严谨和严肃
在法律上,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一个杀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觉人已经死了,直觉往往是很准的,可是没有找到尸体就不能立案,明明觉得就是那个人杀了人,因为没有确凿的杀人证据,也不能抓捕归案。刑法里的证据那都是实打实的、活生生的能摆出来的东西,直觉得再准确无误,也不能采用,法律上就是如此严谨和严肃。
可是我们某些人讲的佛法却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归纳,琢磨,提醒,暗示,这样搞出来的东西,都能叫作证果和开悟,并且说是参禅参究出来的。如果要证据,推理出来的就是证据,别人暗示的就是证据,琢磨琢磨就把证据琢磨出来了,佛法并不难琢磨。有逻辑思惟就行,有严密的思惟更好,没有严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谁不会,都算数,毕竟圣人的荣誉和名声更令人着迷,更值得追求,途径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侦案件,再读一些哲学哲理,学一些心理学,头脑思惟就能开阔了。侦破案件破案的过程,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思惟,同时配合证据,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没有证据,或者是证据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逻辑性,再严密,也不许采纳。其中,逻辑思惟能引导取证的方向,没有证据的时候,逻辑思惟再严丝合缝,也不能用,用了会造成冤假错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识思惟像破案一样严密谨慎,逻辑合理,是不是交给意根思量的时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这要看意识思惟的是什么内容了。意识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义的方向和大体目标,捋清佛法的整体框架和思想脉络,引领意根进入参究状态,意识不能思惟太具体和过细的法义,这是意根参究的,应该留给意根解决,最后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参究得出。意根与意识的作用此消彼长,意识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识无法替代。
二十二、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龄大的人,由于大脑萎缩,胜义根不强了,六识功能就会受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比如说新认识了一个人,当时是记住了,过后就忘了,这是意识的忆识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响吗?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响,但是与六识互相配合的功能会受六识影响,不受大脑和胜义根的影响。因为老人见到那个人时,印象并没有深入到意根那里,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致使过后就忘记了。
而老人对自己的亲人甲印象深刻,记忆很深,甚至心里很挂念。尽管如此,有时候见到甲时,心里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开口却叫出乙的名字,说的还是有关甲的事情。这就是意识有些糊涂了,意根却没有。人的年纪越大,胜义根的功能越弱,意识越糊涂。尽管意根不糊涂,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识和五识一起造作的,这就难免出现种种错乱和障碍。
我们学佛修行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应该不停留在意识层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诵和记忆,努力修出禅定,在禅定中思惟,把学来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后在定中让意根思量,达到现量的实证。多用意根,才能开发出真正的智慧,让智慧不断地增长,一直延续到后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长,最终圆满成佛。
二十三、臆想臆测是完全不可靠的修行方法
众生由于智慧有限,禅定不足,无法深入思惟,意根的思量也无法运行,对于一些较深的法就习惯于用臆想、臆测的方法,而臆想臆测就是意识心的功能作用,丝毫没有意根的智慧。臆想臆测最严重的就是信口开河地说:开悟以后就能观察到第八识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
根是身根身体,第八识如何用种子一点点出生身根的,如何出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的,开悟以后再修一个无量劫也许能观察到一点点,两个无量劫差不多能观察到许多。器是宇宙器世间,众生生存的空间环境,第八识如何用种子出生宇宙器世间的,开悟以后再修行一个无量劫,也许也观察不到,两个无量劫差不多能观察到一些。
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第八识是如何用种子出生六根和六尘的,开悟以后再修行一个无量劫也很难观察得到,两个无量劫还差不多能观察到一些。第八识是如何用识种子出生六识的,开悟以后再修行一个无量劫能观察到一些,但不能完全具足的观察。
但无论能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内心,身口意行都不因此观察而发生变化,所谓的观察都不是观察,而是臆想推测。臆想臆测都是意识的思惟方式方法,不涉及到意根作主识的思量,所臆想臆测的就没有作用力,不能转变身口意行,不能消除烦恼和恶业种子,没有清净的功德受用。
二十四、知解并非证
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常,是指佛陀的无垢识没有种子变异了,永远保持常恒不变;乐,是指佛陀一切业障永尽无余,无垢识里没有苦受种子了,所余一切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的善业种子,果报为寂灭乐;我,是指佛陀的无垢识里灭去一切生灭业种,不受业障拖累,是完全的我性,可以称为我;净,是指佛陀的无垢识灭尽一切染污种子,彻底清净无垢了。
第八识也受业障的遮障,心体里如果没有存业障的种子,第八识就会发挥无尽的功德,光照大千,就如佛陀的无垢识一般无二,无一法不遍、无一法不周、无一法不现。而众生的第八识由于受业障局限,不能变现极多的殊胜美妙的境界,不能变造众生的分身,不能变造佛国土,不能遍缘一切境。所谓的第八识受局限,就是祂有无穷无尽的功德作用不能发挥,非是无殊胜的功德作用。到佛地,第八识再也不受局限了,一切功德作用尽数发挥。
以上的道理都懂都知吗?能为人讲解吗?对于法的学习,所有的理解和知都落于意识心上,没有落于意根心中。虽然解和知了,但离证还有十万八千里地,甚至远远超过十万八千里地,即使能为人解说,写出一百本书,离证也有十万八千里地。对于五蕴无我,即使都能理解,都能知,知解的可能很深透,但都不是证,也许离证还有极远的距离。对于第八识,无论怎样理解和知,知解的也许还很深,甚至能推测和琢磨出第八识的功用,但也属于解,不是证,离证也许还有极远极远的距离。
很多人都把这种解当作证,口才好的,就以善知识的身份到处讲经说法,口若悬河。但无论怎样,耳入口出之法都不是证。比如苏东坡对佛法的解: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结果禅师评价:屁!苏东坡一看立马就不高兴了,我写得这么好,竟然说是屁?于是立时过江找禅师说道说道。禅师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跑过来跟我算账?
所以说知解不中用,证的才管用。有的人说自己明心开悟了,一遇境界就被转走了,然后就用意识劝导,好了一会,境界再来,又被境界转走,如此反复多年不能自主,这种人真的证果明心了吗?对于最粗重的烦恼都不能降伏,遇见漂亮的异性都不能无视或者无动于衷,心思飞扬,把持不住,这种人能是明心证果的人吗?凡是用意识不断压制说服自己的,都不是证。真证了,证到哪里就会做到哪里。
有不少人也说自己鲤鱼跳龙门了,可是他把龙门的门槛设置的很低很低,甚至拆掉了门槛,轻易的就过去了,实际上这是游过去的,不是跳过去的,这是鲤鱼跳龙门吗?游过这样的龙门,仍然是鲤鱼而不是龙。
二十五、AI机器人的功能作用
贪嗔痴是识心具有的烦恼,非识心的物质色法没有贪嗔痴烦恼。机器人虽然是物质色法,没有识心,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贪嗔痴烦恼,但是机器人不仅仅有物质属性,同时也被赋予了粗浅的类似识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浅的识心的作用,那就是识别文字的功能作用。它这种识别属于简单式、无脑式、不自主被动式和被限定式。总之,它的识别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来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说为有愚痴属性。
机器人的识别功能相当于人的一部分的意识功能,而且这个功能比较简单化,只能识别文字信息,并且具有收集、整理、归纳、概括、存储以及输出信息等等种种简单功能,而这些信息来源于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旧有信息,不是机器人自己本身开发出来的新信息。它输出的永远是别人的信息,永远是旧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没有自己创造出来的新信息,因此机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说为有愚痴性。
无论机器人能输出多少法,它永远做不到与所说一致,能说不能做,永远只是个学语之流,所有的信息内容,它都没有证得过,也永远不可能证得,那么AI机器人就根本不具备意根的功能作用,没有作主性,也没有自主性。
部分学佛人就类似于AI机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识的部分功能,也比较粗略,意识用从他处所学,汇总、加工、整理、归纳、提炼,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认为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时也出来了。如果这是自己的智慧,那么AI机器人同样有智慧,而且智慧还很广大,接近于在人类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无所不知,人类不如它知识广博,同样人类也不如“度娘”知识丰富,那么机器人和“度娘”是不是应该先于所有人类成佛?
这个答案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识上的高谈阔论,头头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实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没有智慧没有证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圣人的现量智慧,是从自己胸襟当中涌现出来的,属于个人所有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极其宝贵的,有这个智慧,才能转识成智,才能最终成就佛道。学佛该如何学,修行该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二十六、心念心听的原理
心念心听不是心念耳闻,心念耳闻,说是耳闻,其实不是耳闻,耳识闻不到内心的声音,只能闻到出声念佛的口念的外在声音。意识是内外(心口)声音俱闻,意根根据定力情况,参与听闻的深浅程度不同。心念,没有念出声音,念佛就没有身识,只有意识,或者是意根与意识一起念佛,这个意识就是独头意识。听心念的声音的识心就是独头意识在听,也有意根一起听。
还有一种心念的情况,就是意根单独念佛,这时候能观察的也是独头意识,也有意根一起反观。一般情况下,定力不深没有反观力时,独头意识不容易观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时才能观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时,定力越深,意根参与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独头意识观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这已经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体现在念咒上,读经诵咒时也可以让意根一起跟着读诵,这需要禅定,禅定越深,意根参与的程度越深。在心静时独头意识可以观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没有语言文字声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读经诵咒时要慢慢地默读默诵,这是要让意根能够专注地跟着一起念,定力深时,意根不但念的深而专注,反观力也强。这里独头意识和意根都有反观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禅定,心很静,才能有辨别力,所以对二者的反观力容易生出误会。
定也就是专注力,要想能专注,没有杂念,有两种方法:一是极快的念诵,这样没有时间杂念,杂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现了;二是极慢的念诵,心里没有杂念的想法,就会专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种极快的方法,只能暂时用,不能长久,因为耗气耗力,体能跟不上。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意根对一切法的参与度,意根越参与,越能成事,这就是智慧。所以有禅定有定力,不仅学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里生存,也是有极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过一个坎儿,就会突飞猛进。希望大家都能放开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华。
二十七、为什么知道虚幻了还感觉一切法都非常真实?
问: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幻的,可是我看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为什么还是那么真实?冷热触痛的感觉也还是那么真实呢?
答:自己认为一切法都是虚幻的,这种认为是根据所学的佛经理论而知的,是学来的知识,还没有实证,没有现量体验和观察,所以这种知等于不知。在经过实修,得到实证之后,在接触每个法的当下,才能够亲自体会体验,那时候的感知、感觉和认知,才是真实的、现量的、可信赖的、可依靠的,学来的知识没有可信度,依赖不了,疑惑重重。证得一切法是虚幻的以后,要想改变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缚,需要修行四禅八定,超越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和识阴区宇,这样才能解脱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变一切法。
众多人即使佛经倒背如流,也不能断我见,不能明心见性,更不能证得一切法的虚幻。那么听一堂课就断我见,纯属是想入非非,即使听一百万堂课,也许连断我见的边都摸不到。因为这不是只凭借耳听就能实证得到的,耳听的是知识理论,理论要想变成实际,成为自己的现量智慧,中间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的加工,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听讲,那些法犹如耳边的风声,一闪而过,不会留下多少痕迹的。前提还是那些法讲得正确无误,如果有误,断我见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
小乘的断我见和大乘的明心见性,都是智慧的认知,纠正了从前错误的邪见。智慧的认知还不能改变法本身的状态,法的本身状态是通过禅定和神通道力改变的,其中包括三种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修行都圆满以后,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转变了,转变成佛的清净圆满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体修行方法都在圆觉经中。
二十八、获得真智慧才能直成佛道
佛法若慢慢品味,或者叫作深深参究,参究一句话即可入定,这叫作以慧引定。在定中,参究的智慧又不断深入,法义越来越通透,这又叫作以定引慧。定慧互引互增,这是真修行,是最深入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修行,也是最究竟的修行,获得的是真智慧,是自己修出来的智慧。只是这样的参究,表面看起来比较慢,好像获得的知识量比较少,实则是修行最快的,是最直接的直径,因为修行是以获得智慧为究竟,智慧成佛。
相反,不懂修行的人,比较肤浅,只追求表面的知识量,满足于知道的多,懂得的多,学得的多,不懂得真智慧的重要性,以至于不求取真智慧。追求数量和速度,所学所得都不是自己开启出来的真智慧,实则是修行的外行人,看似用功精进,实则速度反而是最慢的,因为没有真智慧。把多知多解多得当作是智慧,实则是初学佛人的愚痴。
二十九、意识与意根所见不同
问:昨夜打坐完就准备睡觉,不一会下雨了,雨打在玻璃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边听边睡,快睡着时感觉那雨仿佛打在我头骨上,不一会儿就砸没了半边,黑洞洞的,只剩半边头骨,心里知道也没太惊讶,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刚下坐还有定力没消散,还是出现了幻觉呢?
打坐下座时心静,意识不动念,尤其是睡前意识也不动,意根直接感知雨声,感觉声音非常大,就夸张了一下,用砸坏半边头骨,表示那雨点声很大很大。意根所感知到的与意识感知到的有差别,也许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法,与证得实相时所见到的同样的法完完全全不同,甚至是相反,才知道从前所以为的见解看法全都错了,悔得直拍大腿。
为什么修观行以后,同样是见呼吸,见身行,见六尘相,见道之前和见道之后,同样一个法所见就大相径庭了呢?同样是喝水、沐浴、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见道之前和见道之时,内心觉受看法完全相反呢?
见道之前那么笃定,色是色,声是声,香是香,味是味,触是触,法是法,我是我。见道之后,一切皆非,色非色,声非声,香非香,味非味,触非触,法非法,我非我,人非人。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意识所见与意根在三昧中所见完全不同,所以说意识证果就是一个笑话,这样的证与不证没有一点区别,是痴人之见。众生越愚痴往往是越自信,自信个什么呢?自信个愚痴。
见道之前,意识妄想纷飞,种种知见,长篇大论,得意得不得了,见道之后,意识终于消停下来,一切都要倒过来。谁最爱说话,谁知见最多,谁最犟,谁就最颠倒。
三十、反观自心时念头为什么会断?
问:当我内观念头的时候,这个观察念头的觉察力,到底是意识心还是本心?我现在怀疑那是不是我的另一个意识心在观察当下出来的这个念头呢?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怀疑呢?就是我有个体会,当我觉察出当下有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这个念头它可能本来应该是一句话完整的话,但是当我第一时间觉察到这一个念时,它只蹦出来半句就消失了,被我的觉察截断了。
那么,这个把本来应该是一句话截断成半句话的我认为的觉,我疑惑它难道是另一个意念吗?那如果它是另一个意念把前一个抵消了,那我的这个内观,我所谓的觉察(第三者)方法是不是错的呀,还是在以意识心反压念头呢?
答:能觉察念头的心,不是本心,本心不知世俗界层面上的任何法,包括不知七识的思想念头,但是本心确定能了知七识的思想念头及种种造作,只是祂了知的不是世俗法层面上的内容。这个先不说,只说能观察念头的心,明面上是独头意识,独头意识能观察或者叫作反观独头意识自己的念头。
当意识反观自己的念头的时候,念头分为多种,如果念头是恶的不善的,这时候独头意识就知道了自己的念头不好,于是念头自动消失了。如果不是这样,念头是有关修行的善念和不善不恶的念,则由于定力不足,注意力转移到能观察的意识这端,被观察的有念头那端由于心力不足,念头就生不起来了,于是就断了。
在修道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再加强定力的训练,只有定力足了,观察以及被观察两方面意识都能继续下去,保持平衡,即念头不断,观察也不断,这样有朝一日就会有智慧生起,一方面能觉知念头的善恶,另一方面能觉知念头的生灭异住,苦空无常无我,以及能寻找到念头的发源地——本心。
其实在独头意识反观活动当中,定力足的时候,也有意根的反观,也就是意识与意根共同观察意识与意根,既有自观,也有交叉观互相观,这样观才是究竟的观,才能出生真正的觉察力和智慧。
三十一、不按次第修行徒劳其功
现在学佛人修行没有章法和次第,方法五花八门,想怎么修就怎么修,都是想当然。比如有的人在修如梦如幻观,可是没有证悟的人无法现前观察如来藏的运作,最基本的未到地定没有,初禅定更别想了,这怎么能修出如梦如幻的观行?超越那么多级修行,到底是多大的根器?如梦观修完就是十回向位,马上就能入初地了,禅宗三关过了,生死关过了,那是小乘三果人的证量,到此佛道已经修行了无量劫,其善根福德相当大。
没有证果,没有明心,没有初禅定,那需要修无数劫才能过这个关口,其中还要经过未到地定、断我见、二果、初禅定、三果、明心、如幻观、阳炎观、牢关,然后才能成就如梦观。跳跃这么多层次来修行如梦如幻观,连意识的理解也很难做到,即使意识能理解一些,想要证得如梦观也需要无数劫的时间,再来人除外。
还有人在修平等观,看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真如一相。这是什么境界?什么叫作平等?依据什么才有平等?平等法有三种:一种是如来藏的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不区分高下,因为如来藏不分别一切法;一种是证得一切法空的阿罗汉的平等,看待一切众生都是空的无我的,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切众生都观空;一种是转识成智以后的地上菩萨,其意根证得了如来藏,转依成功以后就获得了平等性智,看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性,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没有证悟大小乘法的凡夫,如何修地上菩萨的平等观,把一切众生一切事理都看成真如一相?其中的差距几乎相差了无量劫的时间,如此修行没有什么益处,白费功夫。
还有人修行心无所住,要在世间一切人事物理的交集中,心都要做到无所住。可是这个无所住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做得到的,是要证得某个理,依靠着某个理,才能渐渐的心无所住,这需要很长时间,断除烦恼以后,证得平等性智以后,才能逐渐做得到。如果没有相当好的证量,没有实证佛法,要依靠什么做到心无所住?地上菩萨能做到无所住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一个凡夫怎么能做得到无所住?
还有人跨越修戒,要在人间一切逆缘顺缘中心不着任何戒相,泯灭一切相。如果连五戒都守不好,身行方面的戒行都做不好,杀盗淫酒都戒不了,素食也做不到,口行方面妄语两舌恶口戒也守不住,内心贪嗔痴烦恼仍然很重,有相的戒不能守,如何能排除这些戒相,心里不着戒相,去修无相的戒?在有相戒当中能守好身行和语行都不易,怎么能做到无相,不要戒相?这是地上菩萨才能做得到的,凡夫如何修无相戒?
如果强行这样修,只能自欺欺人,处处犯戒,却认为自己心地达到无相,不在乎这些相了,其结果就是三恶道的果报。过去唐朝就有人当时就受恶报。有个已经真实证悟的禅师,智慧很高,心地清净,就把佛菩萨的名字写在裤腰上,而另一个人看见了,就挺感兴趣,认为他这样做就没事,自己做也应该没事,于是也学禅师把佛菩萨的名字写在内裤上,穿在身上。禅师知道后想阻止,可是已经晚了,那人没几日就大吐血,恶报来得这样快,真是始料不及,命终以后的果报将会更惨。因此学佛人心地还没有清净,没有断除烦恼,没有转识成智,根本没有资格修无相戒,强行让自己不着戒相,这只能让自己堕入烦恼的深坑,除此没有任何益处。
末世众生就是因为太聪明太伶俐了,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意根,不能发挥意根的功用,意识什么都懂,可意根什么都不是,结果果报就随意根转。意识好高骛远修初地至八地菩萨所修的法,意根的人格人品修为却还没有修好,到命终的时候,后世的命运如何抉择?依意识还是依意根?意识修佛地的法,命终能做佛吗?
三十二、真正的精进是什么状态?
真正的精进是不管白天黑夜,能一直不断的用功,不会停歇。用功的人半夜都能思考问题,不用功的人,白天也不思考问题。意根白天晚上都不灭,可见真正精进是意根精进,祂在白天黑夜都能一直用功下去。而意识的精进是断断续续的,总能被一些事情所干扰,尤其是晚上意识睡着断灭,就无法思考问题了。即使是在白天里意根如果只注重世俗法,不想在佛法上用功,意识脱离不了意根的主导作用,就精进不了。所以只有意根精进起来,才是真精进。
三十三、断我见和参禅的次第问题
究竟是先断我见然后再参禅,还是直接参禅求证悟,这个是没有定论的,需要视根器而定,法无定法,因人而异。对于大多数人都应该先求断我见,把五阴假我认识清楚了,在后续参禅时就不会真假不分,把假当真。如果是根器比较好的人,我见烦恼比较轻微,禅定也非常好,不落入意识的思惟当中,可以直接参禅,在参禅过程当中先把我见断掉,然后证真。
因为参禅就是在五阴身当中参证,离不开五阴十八界,在参究过程中,也能够一一辨别清楚五阴身的生灭不实性,从而断除我见。古时禅师们悟道都是如此,但是不保证没有解悟者,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中,并不都是证悟的,定力差一点,意识的功德作用就会强于意根,那就会解悟。解悟时,见得真心模模糊糊,只是一个大略的影子,观行智慧发不起来,烦恼不能减轻,我见也不能断除。这样反而耽误了道业,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现代人的禅定力普遍都比古时弱很多,意识心的思惟不容易压伏下来,意根的作用就会羸弱,证悟就很难,断我见也是很难的,理论了解的多,解悟容易,证悟反而更难。所以我们尽量都先观行五阴无我,之后再参禅,这样比较稳妥。
三十四、念佛三昧是意根的念佛功夫
脑子里不自觉出现的念佛声是如何生起来的?是谁在念佛?不自觉出现的念佛声,都是由意根发起来的,是意根在念佛,一开始意识觉知不到,等觉知到以后,又控制不住,不得不随着听佛号声。自觉是意识自己的觉,不自觉就不是意识自己的觉,而是意根的觉,意根的行为。这种念佛三昧是禅定境界,这个定还比较牢固,借着这个三昧境界,再观行四念处,心也是清净的,容易观行。
不自觉出现了念佛声音,而且连绵不断萦绕在心间脑子里,这就是念佛三昧。种种三昧都是由意根发出来的,为什么意根能发起三昧呢?念佛功夫不纯熟的,就不会有念佛三昧出现,各种观行功夫不足的,也不会出现三昧境界。所谓的功夫纯熟,是指由于长期坚持一种修行,成功地熏染了意根,意根被熏成就了,就会自动自觉地念佛和观行,就出现种种三昧了。各种三昧的出现,不由意识决定,不受意识控制,意识只能被动接受,被动融入三昧境界当中,去体会三昧和身心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