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下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2-10-30 17:33:44 阅读: 1292

第六章  意根的习气与受熏

一、酒品人品就是意根的品质

酒后的状态反映的是意根的习气,是意根本来的面貌。喝酒以后麻醉了脑神经,五根作用力弱,出生的六识了别力弱,这样六个侦查员不能如实侦查六尘境界,意根就切断、半切断了信息来源,意识的参谋助手的作用也不大了,意识的思惟力弱,对意根的督导、引导和监管力度弱,意根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这时全靠意根自己的智慧,意根的本性、品质就完全显露出来了。酒后吐真言,就是喝酒以后所说的话,完全是这个人意根的心声,是这个人真实的想法,没有了意识的遮掩和作假。人们常说的酒品和人品,就是指意根的品质,这是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二、意根的本性 

净和的经历体验: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带着耳机听大悲咒,听着听着睡着了,没有做梦。这时眼前(其实不是眼前,因为没有方向感,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没有方向感,好像茫茫宇宙当中。)一片黑暗中似乎有点动静,一种好奇心生起,想弄明白原因,这时这个动静变成一点亮光。

我(当时是没有我的概念的)继续趋向亮光,就在我接触到亮光时,意识产生了,明白了那个动静原来是耳机大悲咒的声音。(这时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个东西从身体进入了大脑,五官就产生了功能。)然后回忆意识产生之前的状态,好像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或是小动物一样。有个动静一勾引就跟着走了,没有一点反省能力。

评:睡觉时的眼前不是眼前,而是意根相对的法,因为这时眼识意识即使不灭,也非常微弱了,没有前后的方向感,意根对法不能明确的知,所以就感觉茫茫的一片。有好奇心生起趋向亮光的正是意根,这是意根要缘法了,但不知道自己要缘法,对自我感知力弱,缘到大悲咒的声音时又辨别不清楚,只能感觉亮光,因为大悲咒有加持力,就好像亮光一样。

意根刚缘到大悲咒的声音,刚刚感觉到亮光时,微弱的意识出现了,意识了别出这是大悲咒的声音。当意识了别到声音时,意根已经感觉到亮光(声音)进入大脑,意识瞬间就明白了,这时五识出现,就清醒很多了。清醒之后意识回忆刚才的过程,感觉意根就像小孩子似的,没有定力,随着出现的动静就好奇的跟过去,非常单纯幼稚,也很伶俐,哪有事哪到。当然意识的回忆,也是意根想明白刚才的事,让意识回忆,回忆意识出现之前的事,是靠意根提供场景素材,意识(也就是我们)才能明白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段正好准确的描述了意根的心态,单纯幼稚原始,没有自制力,需要意识照管和牵制,需要意识督促和领路。好好体会这段对意根的如实描述,品味意根的特性,多了解意根体性。

三、业种与习气的关系

业种与习气的关系,其理非常深奥,属于唯识种智范畴。习气是久习之法成了气候,成了习惯,就以此习惯主宰身口意。造作业行之后,再存入种子,就加深、加重了业种,导致今后的习气更重。

习气也是由业种而来,既然久之成习,必然有业种。习气由意根兑现出来,意根主导六识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后存入业种,后世现行,叫作习气。业种,是由意根主导造业形成的,意根完全与业种相应,意根是什么性质,业种就什么性质;业种是什么性质,意根就现行什么性质的业行。要想留下无我的业种该怎么办呢?要想形成无我的习气该如何修行?后世要想生来就看空五阴世间,今世该如何修行?

须菩提在母胎里,就知道世间空寂,这个习气有多深?修行证得了空的时长超过了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里心都是空的,当然空的良好习惯延续了无量劫之多。须菩提的心空的习气与今世意识的熏习没有一点关系,在意识没有出现的时候意根就是空的,这样的心空该有多么的轻松自在解脱。

理论上的空,当面对俗法时就不空了,死的时候也不空了,死后更不空了,后世更无法空了,所以理论上安住在什么如梦如幻,什么真如法性,那都是自欺,什么事用都不顶。事到临头,该怎样做还怎样做,临终该怎么死还怎么死,解决不了生死问题。理论上的这些明白,一遇事情就会现原形,就会原形毕露,所以才说不顶事。意根证得以后,形成业种,生生世世得受用,遇事也不回原形,受生时也不迷。如果住胎时也不迷,出胎时也不迷,成长过程中也不迷,那就是恒时解脱的。

四、什么叫作熏意根?

意识对法的思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见解和知见,这同时就有对意根的熏习作用,思惟的过程就能熏到意根,意识专注的思惟更能深入意根心中,熏的效果才能明显。如果引起了意根的注意和正视,就是最初步的效果;如果意根生起了警觉和思,效果就显著一些;如果意根思的专注和深入,又如理如法,熏的效果更明显了;如果意根的思有头绪了,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如果意根思出法的意味了,并且有了初步的抉择,真正的效果就出来了;如果意根得出非常明确而如理的结论,非常坚定的认可自己所思,并且作出了相应的抉择和判断,就可以说熏染成功了。意根转变了,以后的一切心行都会转变,围绕着意根的判断和抉择而转,就熏到家了。

五、六识的身口意行是由谁主宰的

六识造作的事相,是后面第七识意根作主决定的,也代表意根的心行,意识表面的行为造作、身口意行,后面都有意根做主宰。身口意行可以依意识的决定,但要意识的力量大于意根,有说服力才行,意根愿意听从意识的建议和牵引才行。如果意根的力量大,不愿意听从意识的建议,那就完全由意根作主宰作决定。比如杀生时一边杀一边怜悯众生,就说明意识的怜悯仍然抵不过意根的杀习,仍然依着意根把杀业造了。

意识暂时拗不过意根,等到意识再强大一些,更加懂法懂因果,说服力就大了,把意根说服了以后,就不再造杀业了。意识没有把意根熏染成功时,就会一边顺从意根造杀业,一边心生怜悯。意识本身善心所法还不够坚固和强大时,引导不了意根,拗不过意根,就会一边造善业,一边贪嗔嫉妒,唯利是图,只想利己不想利人。意识善心所法不够强大坚固,没有完全被熏成功时,四正勤就没有修出来,意根的未生善就不能生,已生恶就不能断,不能断恶修善。

六、管理好身口意行的关键是调伏意根

管理好自心意根,就能管理好六识的身口意行。阿罗汉的意根早已得到调伏,断除了烦恼,对于世间无可留恋和贪爱,从三果开始就心得解脱了,身口意行清净。平时出外托钵乞食,眼看前方一尺之地,低眉顺目,不顾左右与他方,眼不乱触,心不乱想,一心或无心。当眼睛不得不触色尘时,知色即止,不生受想,更不生取,不留业种,不受后有,四大威仪感动人天大众。

如果有外境熏染,意识都不受熏,意根就更不受熏,即使意识有微动,意根也不动,烦恼断尽故。阿罗汉们不用意识去督促、监督和调控意根,意根反能调控意识。而修行比较上路的凡夫众生,必须用意识时时处处督导意根、调控意根,限制意根,因为意根没有受熏,不调控就会犯人苗稼,本性就暴露出来了。所以总用意识提醒自己的人,修行还差得远,至于连意识都迷茫不清醒的人,根本就谈不到有什么修行了。只有意根受熏之后,破除了无明,身口意行才能逐渐清净,自动自觉,不用看护。

七、诸佛菩萨为什么不受恶熏

如果众生处世之中,遇到恶缘还会受到熏染,从而出现了烦恼,说明众生的意根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没有断除烦恼,所以遇缘就染,遇缘就现恶业。诸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早已经断尽了贪嗔痴慢疑恶见等一切烦恼染污,以及一切烦恼习气,无复余习,来到五浊恶世,与诸烦恼众生相接触,根本不会受到众生烦恼的一丝熏染和染污,心地永远是纯净无染的。因为佛在初地时就断除了烦恼,心地已经没有染污了,只是那时候还有烦恼习气未断尽。

诸佛在初地之前就开始断除的烦恼,是六七识都断除的烦恼,因为第七识断除了烦恼,才能转识成智,具有了平等性智,观一切法平等无二,无自他之别,所以没有私心,平等待人对事。因为第七识意根断除了烦恼,后世不管再出生于何处,意根都没有烦恼,不受熏染。但烦恼习气没有断除时,习气偶尔会现行出来,这是难免的,意识偶尔也会受环境熏染。虽然意识会受熏染,呈现出一些烦恼,但是会很快消除,不会持久和坚固,也不会熏染影响到意根。

因为意根不受熏染,本身又没有了烦恼,所以意识的烦恼才易断,否则意识受意根左右,烦恼不容易断除,即使断除也会再生起。八地以上的菩萨,意识就不会再受熏染了,不会现行烦恼习气,诸佛的意识更是不受一丝熏染和染污,烦恼和习气都不会出现,见色不贪,见财不爱,不求权势和地位,不嗔不怒,不烦不燥,心地柔软调和,寂静极寂静。而凡夫众生的六七识则具足一切烦恼,遇缘就受熏染,往往总是随顺于环境,对于环境没有多少抵抗力,见色则爱,见财则贪,喜欢权势,追求名利,逆缘现前嗔怒常随其心,私心我心极重。

由此可见,凡夫众生的意根具足贪嗔痴慢疑恶见一切烦恼,意识随于意根,烦恼也会常常现前,遇到染缘,意识很容易受熏。因为意根连接前后三世,又具足一切烦恼,所以才生死轮回不断,在中阴身以及后世一出生时就具足一切烦恼,与前世无异,生生世世烦恼不已。但除了我见、我执、我慢和我痴烦恼一直恒常伴随着意根不断的运行,没有暂停时,其它的烦恼则不是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而是遇缘才会现行出来造作恶业,存留业种,以延续后世的生死轮回。

八、如何调伏熏染意根减轻烦恼

净和的观行:我最近对意根的体会也有一点小收获,就是感觉意根的”动作“是分层的,祂在五俱意识产生之前主要是疑性,在五俱意识产生之后才表现出明显的贪、嗔等性。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要到贪、嗔等习气产生后才能反醒过来,在坐中尽量是在五俱意识产生之初就反醒反观。但这个反醒放下的过程,一般都要用意识来做一些引导,并不能做到反醒后马上就放下(这就是意根对五蕴的空性还没有完全认同),现在苦恼的就是这个。

评:意根最初的疑,是对法的不确定性,所以还不能作出抉择,一旦内心确定不疑了,就会有一个抉择,抉择之后六识出生按照意根的想法去造作。在造作过程中,意识会对法进行观察,观察中会发现自己有贪嗔痴,这个自己就是指意根。意根的贪嗔痴要通过六识的造作反映出来,这时独头意识是有观察力或者是反观力的。一般来说,独头意识觉悟不太强的时候,都是在身口意行造作完成之后才观察到自己的贪嗔痴习气,这就晚了一步。如果独头意识觉悟力强,在要决定造作的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有贪嗔痴,要造作的是贪嗔痴业行,并且决定不造作,这个决定反馈给意根,意根再作自己的抉择,最后结果怎么样就看意根的觉悟了。

如果意根觉悟性不强,习气重的话,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抉择,不想改变身口意行,让烦恼继续现行。但是即使这样,独头意识的反观仍然是有效果的,给意根埋下了一个种子,熏染了意根,让意根知道这种行为是贪嗔痴,是不好的,不应该做的,下次意根再想现行烦恼的时候,心里就有了迟疑和障碍,烦恼的力度会减轻。意识多次的阻止和劝导,意根的心意就会改变,不再延续烦恼的造作。所以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意识的每一次反观,都是对意根的熏染,都会埋下消除烦恼的种子,这些种子早晚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意根累生累世的烦恼堆积如山,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有耐心的熏修是必要的,应该经常保持觉悟。

九、对理论的熏习层次

学习和修行分为两个层次,最初是在意识的浅层次,最后才能达到意根的深层次。任何一种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都是意识开始学,最初还达不到意根那里。意识一边学一边在熏意根,熏成功了,就把理论知识掌握到手了,变成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成为了自己的学问和技能,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发挥,没有障碍,也不会忘记。只有意识掌握的知识才会忘记,因为那是学来的,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会忘记的,也不用特意去记持,随用随有,这叫作自心流露,不是鹦鹉学舌,在佛法的修证上也有人说是自性流露。

十、意根受熏后的觉受

问:弟子思维色身苦空无常无我,思自己思他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身不由己,平常走路思维不深,静下来思维时,感觉身心有喜悦觉受出现,好像进去一个新天地,身心进了另一个境界一样,很喜欢这个感觉。这个觉受是意根受熏了一点吗?

答:这是七觉分中的喜觉分,正是在佛法熏习过程中的一个好的现象,意根受熏才有喜觉分出现,有喜悦才能坚持长久修行,之后就会有倚觉分出现。发自内心的喜悦都是由意根受熏而来,表现在色身上和意识心上。意根受熏才有身心上的各种变化,包括苦乐的觉受,以及不苦不乐的觉受,因为意根有了新认知,思想观念转变了,就会促使身心转变。经常思惟观察五阴无我以及其他佛理,意根和身心变化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最后由量变到质变,脱胎换骨,鲤鱼跃龙门,转凡成圣。

十一、意根受熏的程度有深浅不同

问:如果听了一个知见,学了一个法,比如五蕴虚妄、无常空无我,心确实在生活中改变了,无论是工作生活的大方向调整,还是再见到之前贪爱的不太贪着了,感觉很淡薄,这算是意根的转变吗?

答:这是处于修行三十七道品阶段的改变,修行比较得力了,一个受熏了,心就开始转变了,转到在八正道上,降伏了一些粗重贪的的烦恼。身心世界转变了,就是意根受熏而转的,就是说在修行的任何阶段,只要意根受熏,修行就见效果。三十七道品也要修到意根这里,否则就是假修行,还没有上道。但是这种身心转变还不足以转变到脱胎换骨,以至于能够断我见。所以很多自称断我见的人,在断我见之后身心各方面都没有多少改观和变化,骨头没变,凡夫胎就不能换成圣人胎。

在证果之前,佛法都要熏习到意根,意根受到善法熏习就会有所改变,身心就会发生变化,证果的当下更是如此,那才叫作三昧力。如果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没有熏习到意根,只是意识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意根还会一如既往,不会有身心世界的转变,那么断我见和证果就遥遥无期了。

在证果之前即使把意根熏习了,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也不能断我见证果。所以身心的转变,身口意行的转变,断我见和明心见性都必须把意根熏染到相当程度,意根只改变一点都不行。脱胎换骨,必须彻底转变意根,消除意根烦恼染污心,断除欲界五品思惑烦恼。这样业种存入第八识中,后世才能保证往生人天善道,不入三恶道。还有人抱着意识证果的顽固态度,跟意根证果的观念相对抗,顽抗不化,死犟死犟的,真是无可救药了。

十二、意识应该有效地熏染和改变意根

不少人在面对境缘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过后才发觉,就说喜怒哀乐是老早就安排好的,是不由自主的。其实都是意根的烦恼习气,是意根自然的反应,依靠六识表现出来的。情绪显现出来过后,意识觉悟明了了,才发现了自己刚才出现了喜怒哀乐。当意识发现了以后,就觉得好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不得已才说这些情绪是早就安排好的,是不由自主的。如果意识的觉悟性高一些,定力好一些,观察力强一些,是可以观察得意根的一些情绪和心理状态,并且可以稍微控制一下情绪。尤其是在平时应该多做自我教育,以此熏染意根,改变一些意根不该有的烦恼习气。

有的人意识的思想情绪也不正,没有能力自我教育,进行有效的心理建设,就借口说意识这么折腾也折腾不出意根习惯的圈子。如果意识怎么折腾都跑不出意根习惯圈子,修行还有什么用?修行就是要用意识来改变意根,意识好好折腾折腾,意根就不得不随顺意识,修行就上道了。

由于意根的各种心行、思想情绪,引生出种种身口意行,如果想要有清净的善的身口意行,就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和引导作用,积极地引导意根向善,造作清净身口意行和有福德的身口意行。如果意根习性太重的话,意识虽知恶而不能改,就像毒瘾发作一样,虽知毒害己,却仍然要吸毒。众生烦恼重的时候,虽知是烦恼,虽知烦恼有过患,却仍然烦恼不止。这是最初基学人的状态,修行的路还很长。

十三、念佛三昧是意根的念佛功夫

脑子里不自觉出现的念佛声是如何生起来的?是谁在念佛?不自觉出现的念佛声,都是由意根发起来的,是意根在念佛,一开始意识觉知不到,等觉知到以后,又控制不住,不得不随着听佛号声。自觉是意识自己的觉,不自觉就不是意识自己的觉,而是意根的觉,意根的行为。这种念佛三昧是禅定境界,这个定还比较牢固,借着这个三昧境界,再观行四念处,心也是清净的,容易观行。

不自觉出现了念佛声音,而且连绵不断萦绕在心间脑子里,这就是念佛三昧。种种三昧都是由意根发出来的,为什么意根能发起三昧呢?念佛功夫不纯熟的,就不会有念佛三昧出现,各种观行功夫不足的,也不会出现三昧境界。所谓的功夫纯熟,是指由于长期坚持一种修行,成功地熏染了意根,意根被熏成就了,就会自动自觉地念佛和观行,就出现种种三昧了。各种三昧的出现,不由意识决定,不受意识控制,意识只能被动接受,被动融入三昧境界当中,去体会三昧和身心觉受。

十四、对牛弹琴

琴曲虽然悠扬雅致悦耳,而牛很愚笨最初会听不懂,更欣赏不了。因为意根这个牛无明太重,无始劫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极大多数时间都在受苦报,没有机缘熏习世出世间真谛,所以从来不懂得解脱之理。尽管佛法是这样的美妙,可是意根却不知不觉,不解其义,甚至也不求解脱之法,意识对于意根的熏染就如对牛弹琴。

这时候意识就要训练自己弹奏技巧,并且耐心的长期弹奏下去,终有一天意根牛就会明了其中的韵味。意识要加强训练的功夫,是要做到不管弹奏什么曲调,保证意根牛都能听得懂,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下一番苦功夫。等牛听懂曲调以后就好办了,修行就会顺风顺水了。

十五、什么叫作刻意?

刻意是意识压制意根、调伏意根、调控意根、熏染意根、带动意根、引导意根、规劝意根,这时候意根还没有被熏,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等到意根被熏成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老牛听话就会改了牛脾气,意识就不用再管理意根、压制意根、调伏意根了,不用再刻意的去做什么,可以随顺于意根的良好习惯,不会违越规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