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第二部)(第二版)
第六章 意根的功能作用
一、意根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功能
有资料介绍说:大脑每秒钟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可是却只能处理其中极少部分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都作以处理,大脑就会不堪重负。为了能够正常运转,大脑就会自动过滤信息,自动忽略自己不关心、无关痛痒的信息,只关注一些对自己有用的重要的信息。由于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对于同样的信息看到的现象也不同,态度和处理方法就不同。遇到问题时如何记住重点和主题,提升智慧,解决问题呢?就是要主动向大脑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问题的核心和重点,以及解决的方法。这样大脑就会向这些方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大脑是指什么?世俗人不清楚大脑是色法,没有识心的功能,他们所说的大脑一般是指意根。接收大量信息,选择性地处理问题的是意根,不是大脑,也不是意识。因为这时候意识还没有出现,信息都落入意根那里,而意根没有能力和精力面对和处理所有的信息,只能筛选对自己有用的,比较重要的信息来处理,选择之后,意识才会出现帮助意根处理信息。
意根默容一切法的性质,和意根对一切法的作主性由此可见。一切法当然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五尘和六尘,如果意根只触法尘,不触五尘,五尘的信息要落在哪里?谁来接收和筛选?谁来抉择如何处理?意根初步筛选出五尘以后,才出生五识来识别和处理五尘,所以意根对五尘和五识就有抉择和处理权。
自动过滤信息,自动关注与己相关的有用信息的是意根,这是对大量信息的初步筛选阶段,这时候意识还没有出现,对意根的活动和一切信息都无知无觉,所以意识没有参与、抉择和作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意根给祂的信息,受意根支配和调控。如果意根不过滤和筛选信息,对于大量信息就无法应付,甚至会崩溃,即使筛选之后剩下的信息也是庞大的,也很难都应对,这使得意根同时缘了极多的法,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应对这些信息,显得没有智慧。
如何才能让意根生发出智慧呢?当然是要不断地过滤和消减没有用的信息,只作意当下应该要处理的信息,别的都不关注,这样精力集中了,才能有智慧地处理作意的信息。然而让精力集中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地通过熏修禅定来训练,让意根能牢牢地定在一法上来思考。
记住关键信息和主题,并加以关注和考量的也是意根,这是能接收一切信息的作主识的功能作用,意根这些功能运转的时候,意识都不知道,参与不了。意根记住信息以后,才能考量如何处理,决定是丢弃不顾还是加深了别。如果想加深了别,六识就会出现并且了别这些信息,了别之后,意根了解,会再次抉择如何面对和处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每个环节作决定和主宰的都是意根,具体了别和分析的是六识,六识从属于意根。
是谁向大脑提出问题?是意识向意根提问题,是意识想让意根对大量信息有所考量、选择和处理,关注重点和有用的信息。提问这种事,不是意根能做的,因为提问中有无声的语言、文字和声音,意根与之不相应,意根对意识只能用暗示,意识就不知不觉被指示了。世间人描述的能接收、处理信息的大脑就是指意根,能暂时存储信息的是胜义根,意根对胜义根中的法能触、能知、能处理。楞严经中说意根默容一切法,和意根的广泛攀缘性,在这个资料里就充分地揭示出来了。
意根忙不忙?祂是被动接收大量信息还是主动接收大量信息?有主动也有被动的,主动接收大量信息叫作广泛攀缘,被动的接收是迫不得已,因为业种成熟了,如来藏必须变现并且传递过来,比如疾病和车祸之类的信息,祂是错不过的。主动思考,比被动接受,更能提升智慧。所以是谁提问,谁思考,谁解决问题,谁提升智慧?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知道是谁应该解决问题了。要解决的筛选信息和关注信息问题,这是意根的职责。
二、五识了别五尘为什么要由意根抉择?
问:我身体痒时,忍不住想去挠,随即意识到,这都是身识触尘,哪有痒?不要造作。于是不作意此处,痒随即就消失了。如果继续作意,痒还在,又不作意,痒又消失了。来回两次,中间间隔稍久一点,再不作意,痒就彻底消失了。痒是真消失了吗?
答:根尘相触生识,识出生就了别尘境,了别了之后,生出受觉,感觉到冷热触痛痒等等,之后产生苦乐忧喜舍的情绪,这是十二因缘里的六入、触、受的运行次第。根尘是否要相触,由意根决定,比如身体痒时,意根不作意痒处,转移注意力,这样的话意识和身识就不能在痒处出现了,痒这个触尘就不被了别,受觉也不会出现,就不知道痒不感觉痒了。这是意根注意力转移,导致六识不在此处出生,就不了别此处,并不是没有痒。如果意根不转移注意力,身根与痒的触尘相处,身识和意识就出生了别痒的触尘,就会觉得痒,之后意根就会选择挠痒痒,于是身识和意识就挠痒痒。
这说明意根是作主识,主导根尘相触,主导六识的生灭去来,主导六识的了别,主导身口意行。这同时也说明五根眼耳鼻舌身是否要与五尘色声香味触相触,都要由意根作主决定,五识的了别也要由意根作主决定。这里就有问题了,意根为什么要主导五识的出生和了别呢?五识了别五尘为什么由意根抉择呢?既然意根能有这样的抉择,祂必然首先了别了五尘,然后才能去取舍,作判断作抉择。那就说明意根能了别六尘,不是只单单了别法尘,否则五根如何能触五尘,五识如何能出生呢?
三、不因心念而能圆明了知的是哪个识心?
楞严经中有一句话: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问:大迦叶久灭意根,是指灭的哪个识?如何叫作灭?
答:一个有他心通的人,能随时随地感知到他人的心念,只要对方有心念。如果对方比较深沉,没有心念,或者对方有禅定,不随意起念,就感知不到对方的心念,他心通就没有用了。这个心念是指哪个心的念?
他心通了知的是意识心的心念,因为意识心的心念有语言文字或者是声音,声音也包括心声,这样的话意识的心行就有了形相,容易了别到。而意根的心念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没有明显的行相,不容易被了别到,了别意根的心行要通过身口意行来了别,通过身根和意识的造作来了别。
那么大迦叶久灭意根,是灭的什么,而能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当然这个心念是指意识的心念,大迦叶圆明了知不是通过意识的知,是意根直接知,知六尘内外境界,直接代替六识的知。因此大迦叶灭的是意识和意识的心念,而不是灭的意根,如果灭了意根,大迦叶的五蕴就不存在,入无余涅槃了。
四、意根是否有证自证分
有人说意根没有证自证分,没有反观力,祂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过往,都是依靠意识的观察才能知道自己的过往。此言太差矣了,因为只有意根和如来藏生生世世连续不灭,意根是有知的,能知如来藏变起的一切法,祂又与业种相应,从无量个前世过往到今世,所经历的一切法不曾忘却过,所知道的法要远远多于意识,一生一世的意识所知的信息太少太少了,与意根无法相比。而过往的经历此世的意识又没有经历过,意识如何能成为意根的依靠?反倒是很多信息意识倒是要依靠意根才能知,尤其是过去世的信息,意识全部要依靠意根才能知,没有神通者如此,有神通者同样也是如此,没有例外。
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场合遇到另一个人,就觉得这个人很亲切很熟悉,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瞬间就觉得心潮翻涌,不能自制,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事实上这两个人前世是家人,缘分很深,今世见到就感到分外亲近,这绝不是意识了知后感觉到的,意识什么也不知道,只能依靠意根才能知道,是后知后觉的那个,而且还是在意识有智慧的时候才能知道,意识无智慧时即使热泪盈眶,也不知是为何,懵懵懂懂的。意识不知为什么竟然会热泪盈眶,当然是意根不能控制自己就热泪盈眶了,如果意根不激动的话,即使意识激动了,也不会热泪盈眶,演戏者除外。
再比如,一个人一见另一个人就感觉心里不舒服,意识又不知道原因,但意根是知道的,只是无法表达出来让意识明了:原来这个人经常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这些事意识没有见到,肯定是不知道了,感觉不舒服当然是意根提醒给意识的结果。
再说意根有没有反观力证自证分呢?当然有,这是毫不含糊的。有修为的人,意根会时时反观、省察自己有没有做错事,有没有伤害别人,言行是否得体和合规等等;没有修为的人,意根在遇到重大、紧急的事情和非常重要的人时,也会反观省察自己所说所做是否得当,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等等。只有极其愚痴的人,意根才有可能没有反观和省察力,经常是无知无觉,惹了大祸也不知道。
意根的反观是意根的反观,意识的反观是意识的反观,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因为二者都分别有自己的心所法,不会互用,只不过互相之间有影响罢了。意根不可能把意识的反观当作是自己的反观而加以确认,自己不再省察反观了,即使有这种情况,那也是在意根智慧不足的特殊情况下,过后意根一旦能反观自己了,多数会后悔自己从前所作的抉择。再比如说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做完之后就忘记了,不再想这件事。可是不久之后,遇到一个缘就想起了这件事,于是一拍大腿说:我那件事做错了。这个后悔是意识的后悔还是意根的后悔?是意识反观发现做错了,还是意根反观发现做错了?
这里没有意识分析的时间和机会,意根就非常快速地决定拍大腿,表示后悔。越快速地拍大腿,越是意根的反观后发现了错误,虽然拍大腿是意识和身识共同造作的行为;越是狠地拍大腿,意根越是后悔。就像热水烫到手时立即甩手,没有意识分析的时间,如果等意识分析之后再甩手,手早就被烫得不像样子了,甩不甩手都没有用了。如果什么事都要用到意识,很多事就像黄瓜菜一样凉,没法补救了。做错事,深刻反省忏悔,真诚忏悔,诚挚忏悔,真心忏悔,这些都是意根的忏悔、反省和反观,意识的忏悔根本不真诚,说了却不做就是指意识的言而无信,这种不能作主性。
五、意根有证自证分的证据
第一,从反悔和后悔的行为当中,可以证明意根有证自证分。反悔这种行为是因为先前意根无智慧分辨的时候,盲目听信了意识的分析和指引,草率地作出了抉择,过后意根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当初的抉择作错了,于是心生悔意。意根发现自己作出的抉择错了,这就是意根证自证分的功能作用,自己观察自己之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抉择。
第二,从意根的心行转变上来看,意根有证自证分。意根通过学佛修行,经过意识的不断熏染,逐渐认识了真理,认识到了自己从前的愚痴,发愿修正自己,走成佛之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就是意根的证自证分的功能作用;不断地修正自己,就是意根的证自证分功能作用;自己改变自己的心行,改变心所法,就是意根的证自证分的功能作用。
若意根没有反观力,没有证自证分,则意根无法修正自己。意根是靠意识熏染和引导这不假,但是最终认识真理,改变自己的一定是意根自己,不是意识。若意识能改变意根,就不用熏染意根和引导意根了,直接改变就好了。熏染的意思是意识的思想观念被意根接受同意了,意根也具有同样的思想观念,以被改变的思想观念作出正确的抉择和行为,身口意行就发生了改变。
意识只能改变意识自己,不能改变意根;意根若不想改变自己,意识去强行改变是不可能的,若意识能强行改变意根,那么学佛修行,甚至成佛就很容易了。但是改变自己一定是主动行为,不是被动行为,被动可以一时,绝不能永久,否则任何人都可以被诸佛菩萨改变,脱离六道轮回苦,走上成佛之路,个个都离成佛不远了,事实却不是如此。这个理仔细思惟就能明了,并不难理解。
六、意根的证自证分
当我说师父是好师父的时候,有意识的证自证分,如果我非常肯定的这样认为,毫无疑问,同时就有意根的证自证分。而意根的证自证分,属于现量了别自己,如果证据不充分,心里没底气,也就不会毫无疑问,意识的证自证分未必是现量的。意根的自证分是现量的,意识的自证分却未必是现量的。现量的,事实充分,绝无疑问,丝毫不怀疑;非量最容易起疑不信,比量心里也不落底,还是有疑不绝,因此不属于实证。
参禅后的结果里,有意识意根的见分和自证分,也有相分。参禅的结果,是意根的自证分,不是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用来证明自己的,不是用来证明其他法的。很多时候,意根即使证自证分现前,也未必正确无误,如果受意识错误引导的多,意根的证自证分就是错误的。比如在世俗法里的很多知见和观点,意识就认为自己对,意根也非常肯定的认为自己对,事实上却是错误的。比如无始劫以来意根一直认为五阴是我也是我所有的,意识也这样认为,结果证明这是最大的邪见,即使现在再自信,将来也会推翻自己的见解。
七、在修心时的旁观者监督者是意根还是意识?
问:在我的行住坐卧中和心念流转时,有一个旁观者、监督者、死死盯着这一切行为。这个旁观者、监督者是意根还是意识?
答:问话者自己肯定是在旁观和监督自己的,没有修行到一定程度,不可能监督和旁观自己,这样的觉醒和自律,只有认识到自己有烦恼和不足了,才想改变自己,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才能旁观和监督自己的言行和心念。
一般来说都是意识在旁观和监督自己,这个自己就是五蕴,这些心念和身行语行都是意根作主造作出来的,虽然也有意识参与其中,但是不是意识主导的,意识被动参与的多,所以意识才需要观察了解自己的心行,观察了解意根的心行。为什么意识能时时反观和监督自己呢?还是因为意根通过修行,有了觉醒,才促使意识去反观和监督自己。如果意根还没有觉悟的时候,是非常不愿意深刻剖析和了解自己的心念心行的,一般情况是遮掩自己的时候多。
意根烦恼重还不觉悟的时候,总是喜欢自欺并且欺人,既然是想自欺了,祂怎么能让意识反观和监督自己,了解和剖析自己呢?所以就更不会希望别人来了解和剖析自己了。这样不觉悟的人极其护短,护短的人,又喜欢自赞自夸,别人不夸自己,那就自夸吧,自己抬举自己,以从中得到自我安慰和满足。这样的人心里是脆弱的,所以才需要被自他肯定,这样才感觉安稳。一个人只要有护短行为,就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劝告和建议,这时候去跟他辩论和劝告,效果都不大,只有对于愿意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的人,劝告才有意义和效果,才不会遭人嫌弃,乃至于发生冲突。
八、意根的表达方式
问:梦中甲乙两人对话,甲问:受和识中有我吗?乙答:无我。问和答都是意识用语言的表达方式,那么意根是否参与了问答?
答:整个梦境都是意根呈现出来的,借助于甲这个人,提出自己的疑问,目的是让自己的意识去思考,替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意根需要意识解决问题,那是已经起疑并想解决疑问,才弄出这个梦境来。
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是意识的功能,在意识表达的背后,有意根的抉择和催动,有意根的思想,意识是被意根催动出来来表达的,表达的也许是意识自己的观点,也许是意根的观点,也许是二者共同的观点。若意根对此问题没有疑情,不想知道答案,就不会做这个梦。
若意根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在对方提问的时候,该如何表达出来呢?因为意根无语言文字功能,祂要表达,一是通过意识的语言文字声音,并且意识会不假思索地快速回答,就像不过脑子、不用思考一样,如果思考犹豫了一下,表达出来的一般是意识自己的观点多。二是意根可能会通过意境来表达,或者叫作境界,意根会呈现出一个代表意根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境界出来。而最深的境界通常称作三昧境界,断我见和明心见性都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出现,代表意根证得了空和无我。意根处于三昧境界中就是见道了。
若意根解了证了受和识无我后,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什么表现?与从前有什么区别?改变了什么心性和习气?
白雪香的体验:日常生活的变化非常非常大,只是习性会不时的泛起,但是会瞬间觉照到,慢慢地习气就越来越没力量了,这个习性就是就是业力。
如舍的体验:不会在意受与识所带来的认知困扰,也没有动贪念妄念的动力,心中很少起烦恼,生活节奏会慢很多,经历人与事都像隔在外面看,有疏离感,但不知道会不会增加慈悲心。
对人和事有疏离感,就是与人和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切割,不太紧密贴合和依赖,这是接近于空的心理状态,修行有了一定的成效,进入了四加行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断我见了。
十、死亡的真相
心死亡和脑死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身首异处的瞬间还能眨眼睛?为什么头身分离的瞬间还觉得自己有四肢和身躯,只是感觉不听使唤而已?为什么人都觉得身体最重要之处在大脑,有危险下意识就抱头?
心死亡是心脏、脉搏不跳动了,血液不输送了,呼吸停止了。脑死亡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反射活动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任何一点反应,没有神经活动,眼的瞳孔发散,对光没有反应,检查耳鼻舌都没有任何反应,身是肌肉无力没有弹性了,大小便控制不了了。这些现象说明大脑胜义根完全失去作用了。心死亡时,脑不一定死亡,因为大脑那里还可能有气血供应,六尘可以传送到胜义根里,可以有微弱的六识存在,而脑死亡,一定是心死亡了。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但是对脑死亡如果检查不到位,也可能会错判,没死却认为已经死亡了。
在身首异处的瞬间,还有气血供应大脑胜义根,六尘还能传送到大脑胜义根,意根还可以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指挥五根六识,所以这时候还可以眨眼睛。由于这时候六尘信息还停留在胜义根里,身体的信息也在胜义根里,意根意识就习惯性的认为身体还存在,意根还想控制身体活动,当感觉控制不了的时候,才知道身体脱离头部(自己)了。意根知道的事情很多,一部分是意根本来的功能,大部分都纯属是经验,经历的太多了,天生就知道,祂又不会表达这些知,所以意识都不了解。无明,是意根的多,还是意识的多呢?
如果不是自然的死亡,那么怎么死才是最痛快、时间极短、痛苦最小呢?那就是直接砍头,大脑活动所需要的气血只有胜义根里这些,消耗完就死亡了,非常快。气血没有了,六尘不再传输进胜义根,六识就消失,痛苦就停止了,人也死了。如果砍身体其它部位,离大脑和心脏内脏越远,气血供应大脑的时间越长,死亡越慢。最残忍痛苦的死亡,就是凌迟处死,一刀一刀地不在要害部位砍,六识不灭,就会源源不断地感觉疼痛。
最舒适的死亡是怎么死法呢?由善业福业支撑着升入天道的死是很舒服快乐的,身心柔软,颜貌瑰丽,胜于活时,天境现前,天乐相迎,天香绕室,心一欢喜,气息即绝,神识天上现。更舒适的死亡是诸佛菩萨相迎,中阴身乘于莲花弹指间往生极乐世界或其他佛国土,但这需要更多更大的善业和福业支撑,一般人修不出来。
十一、意根对生命活动的调控
凡是色身的变动、迁流和活动都属于行蕴范围,直接受意根调控,有身识意识参与,但不一定有意识的思惟分析和支配作用。意根执这些活动为我和我所,就是我见。身体外在的活动,必有意识和身识参与,如走路时比较熟悉的路段,不用意识思惟和指挥,意根就能主导意识和身识走完这段路;如果这段路是不熟悉的,意根一定要依靠意识的思惟分析引导,才能主导意识和身识走完这段路。
但是色身肌体的自主活动,比如内部脏器活动,心跳、脉搏、胃肠蠕动、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甲生发长、组织结构的改变、肌肉骨骼的生长和变化等等不受意识和意根的调控,都随着业种和业缘而发生改变,是如来藏依业种和业缘对生命体进行的执持活动。
十二、八个识对色身的影响和操控
色身在没有身识的情况下,也能有微弱的活动,比如有的众生头被砍下来了,身体却还能扭动,这是因为意根执身的时候,虽然不能调控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但还有脊髓神经系统存在,意根就会通过控制脊髓神经系统让身体扭动,这时不一定有身识和意识参与。再比如睡着以后,甚至深度睡眠的时候,身体也有微弱活动的现象,这也属于神经系统活动。半夜说胡话和眼皮的眨动,也是无意识的活动,意识和身识都不现起。
身体内部活动,比如:心跳、脉搏、呼吸、神经系统活动、胃肠蠕动、消化吸收、细胞新陈代谢等等,一般来说都由如来藏自主调控和执持,七识往往使不上力。内部脏器的活动不需要身识,睡着了都在活动,否则人就死了,身体的活动好多都不是身识意识能主宰得了的,也不是意根能主宰得了的。人的生老病死都不是意根能控制得了的,意识更不能控制,都是如来藏依业种而为。观察身体内的任何一种功能作用,如果不听我们的指挥和控制,那就是由如来藏单独执持的。血压体温都是,不是我们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有禅定和神通的除外,意念力强的除外。
但是七识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能够影响和改变色身内脏的运行,意根能影响和改变如来藏对色身的执持作用,六识的活动是意根主导的,也能影响如来藏。七识对色身内脏的影响和调控与如来藏那种执持方式、控制调控方式有很大区别。如来藏也听六七识的,也听五识的,所以我们修行才有用处,否则都是固定不变的,修行就没有什么用了。经常打坐静坐,色身里的一切都能改变,修行主要是在六七识上面用工夫,六七识修好了,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至成佛。
十三、物质真有重量吗?
面对大于自己体重无数倍的物体,如果是在非常非常非常情急的情况下,忘记了物体的重量,或者是来不及考虑物体的重量问题,只顾着解救物体下面的人,这个人就能瞬间把那个物体推出去。把人救出来以后,一看原来自己推的是那么重的东西,心一惊,这时再去推那个东西,无论怎样也推不动一点点了。为什么是这样呢?
情急之下,意识没有思惟力了,不会告诉意根这个物体非常重,意根不考虑物体重量问题,只作意决定把物体推开救人,结果意根达到目的了。之后意识一看那个物体就惊讶,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告诉意根,意根知道后,就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推不开那么重的物体的,于是如来藏就不会帮助意根了。
万法唯心造,既唯如来藏造,也唯意根造,也唯意识造。意识意根只要想造什么法,如来藏就会提供原材料出产品,前提条件是要符合业力。没有禅定,意识心花乱放瞎指挥,意根听从就受阻碍。禅定中意识力量弱控制不了意根,意根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能成功。只知道抓意识的人只知道围绕着意识转来转去的,不知道抓主人抓主干抓重点抓根本,那个智慧该有多浅。催眠时把意识控制住,不让祂瞎指挥,就能利用意根挖掘出很多秘密,改变意根也不是很难,回到过去,去到未来,都没问题。
不管多重的物质,即使大到须弥山,重如须弥山,也是四大种子组成的物质,四大种子没有重量,组成的物质色法也应该是没有重量的。众生被无明所遮障,不知此理,由于业力的缘故,就会感觉到物质色法的重量。有甚深禅定的人,降伏了无明,心力打开,才不会被物质以及物质的重量所拘碍,才能随意处理物质,如高举、粉碎、组合、穿越等等,也能随意变现物质,能玩转四大,玩转物质色法。
十四、心想成佛就能成佛吗?
楞严经:心想登高,足心酸涩,色身为坚固第一妄想。心想登高,意根就以为自己真的站在高山顶上,心里害怕,就促使脚心酸涩。同理,色身也是意根妄想出来的,是最最坚固妄想的产物。
那么心想成佛是否也能成佛呢?关键是意根修不到想成佛的地步,准确点说,意根对成佛的信心是不足的,如果信心十足,肯定也能成佛,只是早晚的事。我们现在是信心一点点的增强,离成佛就会一点点的接近。真想成佛的人,修行的精进度非常
大,能不顾一切阻碍,放弃一切世俗法,专心修道。
十五、点石成金的原理
所谓“点石成金”的神通力,是意根发指令,如来藏把出生石头的种子改变了,改变成能组合成金子的种子,石头就变成金子了。意根能让自己的如来藏把石头转化成金子,有可能让众生如来藏共同执持的外尘如石头变成金子吗?或者,有可能让别人的如来藏把石头转化成金子吗?答案是有可能,也完全能够。众生通过内在力,能够把外界共同的物质据为己有,为自己所用。比如一切能吃的饮食,一切能穿的衣服,一切能用的物品,这些物质或者是被自己所毁坏,或者被自己单独所用,或者被自己所改变。石头变金子就是公共的石头被自己所改变,成为自己单独所拥有的物质了。
点石成金主要依靠个人的禅定力,同时也要依靠福德力,如果福德不足,纵使能把石头变成黄金,个人也享用不到。福德是成就一切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福德多,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福德,也不会随意消耗自己的福德。
十六、色身与识心的关系
色身休息不好为什么会影响意根?身心互相依倚,这个心表面来看好像是指六识,好像是指意识,实际是意根依靠色身,利用色身来感知境界,之后就会有所造作。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在没有六识的时候,意根完全的依靠色身而活,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时,就唤醒六识来替自己办事,于是就出现了身口意行。
色身状态不好能影响六识和意根,身根只是四大组成的木头一样的东西,没有任何觉受,有觉受的是身识,不是身体。如果身体有感觉,死人的身体也应该有感觉,木头石头也应该有感觉。所以能感觉的一定是识心,不是物质色法。
身心互相影响,因为身体的四大状态不同,如来藏依之变现的内六尘就不同,尤其是触尘不同,识心了别之后的觉受就不同,思想行为就不同,作出的决策就不同。同理,识心也能影响和改变身体的四大物质,意根认为自己能做某些事,意志力顽强,即使色身状态不太好,也能做得很好,色身的状况也能改变。
十七、意念力的作用
为什么禅定深的人,用意念的力量就能治好病人的病?是直接第八识与第八识之间互动的结果吗?意念力最主要是意根念力的作用,其次也有意识念力的作用。意根的念力如果强大,心力就大,意志坚定,第八识就会配合,顺从意根的念力,实现意根所思所想所愿。意根的念力如果要强大,必须有很深的禅定,保证意根的作意力全部集中于一处,这样作用力才强大,促使第八识随顺其心,实现其愿。
如果念力强大,意念杀人,也能杀死人,意杀有动念和业行,所以也与身行一样属于杀人罪业,有恶报;意念救人,也能把人救活,有动念有业行,这属于善业,有善报;意念改变别人,也能把人改变,有业报。所以心念力非常强大的人,千万不要故意去招惹他,尽量随顺。如果触怒对方,对方一起意,不用动眼珠子,你就会倒霉,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什么倒霉。意念力非常强大的人可以以一顶一万十万,相当于一个军队的力量,能改变对手的运势。心念力强大,一是福德所致,二是禅定力所致,三是慧力所致。修行就是以自己为主,佛菩萨为辅,相信自己的力量,逐渐减少依赖性,就会逐渐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