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第二部)(第二版)
第六章 意根的功能作用
一、意根接收和處理信息的功能
有資料介紹說:大腦每秒鐘都會接收大量的信息,可是卻只能處理其中極少部分信息,如果對這些信息都作以處理,大腦就會不堪重負。為了能夠正常運轉,大腦就會自動過濾信息,自動忽略自己不關心、無關痛癢的信息,只關注一些對自己有用的重要的信息。由於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對於同樣的信息看到的現象也不同,態度和處理方法就不同。遇到問題時如何記住重點和主題,提升智慧,解決問題呢?就是要主動向大腦提出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向問題的核心和重點,以及解決的方法。這樣大腦就會向這些方向思考,從而解決問題。
大腦是指甚麼?世俗人不清楚大腦是色法,沒有識心的功能,他們所說的大腦一般是指意根。接收大量信息,選擇性地處理問題的是意根,不是大腦,也不是意識。因為這時候意識還沒有出現,信息都落入意根那裡,而意根沒有能力和精力面對和處理所有的信息,只能篩選對自己有用的,比較重要的信息來處理,選擇之後,意識才會出現幫助意根處理信息。
意根默容一切法的性質,和意根對一切法的作主性由此可見。一切法當然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五塵和六塵,如果意根只觸法塵,不觸五塵,五塵的信息要落在哪裡?誰來接收和篩選?誰來抉擇如何處理?意根初步篩選出五塵以後,才出生五識來識別和處理五塵,所以意根對五塵和五識就有抉擇和處理權。
自動過濾信息,自動關注與己相關的有用信息的是意根,這是對大量信息的初步篩選階段,這時候意識還沒有出現,對意根的活動和一切信息都無知無覺,所以意識沒有參與、抉擇和作主權,只能被動接受意根給祂的信息,受意根支配和調控。如果意根不過濾和篩選信息,對於大量信息就無法應付,甚至會崩潰,即使篩選之後剩下的信息也是龐大的,也很難都應對,這使得意根同時緣了極多的法,因此無法集中精力應對這些信息,顯得沒有智慧。
如何才能讓意根生發出智慧呢?當然是要不斷地過濾和消減沒有用的信息,只作意當下應該要處理的信息,別的都不關注,這樣精力集中了,才能有智慧地處理作意的信息。然而讓精力集中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斷地通過薰修禪定來訓練,讓意根能牢牢地定在一法上來思考。
記住關鍵信息和主題,並加以關注和考量的也是意根,這是能接收一切信息的作主識的功能作用,意根這些功能運轉的時候,意識都不知道,參與不了。意根記住信息以後,才能考量如何處理,決定是丟棄不顧還是加深了別。如果想加深了別,六識就會出現並且了別這些信息,了別之後,意根了解,會再次抉擇如何面對和處理。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每個環節作決定和主宰的都是意根,具體了別和分析的是六識,六識從屬於意根。
是誰向大腦提出問題?是意識向意根提問題,是意識想讓意根對大量信息有所考量、選擇和處理,關注重點和有用的信息。提問這種事,不是意根能做的,因為提問中有無聲的語言、文字和聲音,意根與之不相應,意根對意識只能用暗示,意識就不知不覺被指示了。世間人描述的能接收、處理信息的大腦就是指意根,能暫時存儲信息的是勝義根,意根對勝義根中的法能觸、能知、能處理。楞嚴經中說意根默容一切法,和意根的廣泛攀緣性,在這個資料裡就充分地揭示出來了。
意根忙不忙?祂是被動接收大量信息還是主動接收大量信息?有主動也有被動的,主動接收大量信息叫作廣泛攀緣,被動的接收是迫不得已,因為業種成熟了,如來藏必須變現並且傳遞過來,比如疾病和車禍之類的信息,祂是錯不過的。主動思考,比被動接受,更能提升智慧。所以是誰提問,誰思考,誰解決問題,誰提升智慧?知道要解決甚麼問題,就知道是誰應該解決問題了。要解決的篩選信息和關注信息問題,這是意根的職責。
二、五識了別五塵為甚麼要由意根抉擇?
問:我身體癢時,忍不住想去撓,隨即意識到,這都是身識觸塵,哪有癢?不要造作。於是不作意此處,癢隨即就消失了。如果繼續作意,癢還在,又不作意,癢又消失了。來回兩次,中間間隔稍久一點,再不作意,癢就徹底消失了。癢是真消失了嗎?
答:根塵相觸生識,識出生就了別塵境,了別了之後,生出受覺,感覺到冷熱觸痛癢等等,之後產生苦樂憂喜捨的情緒,這是十二因緣裡的六入、觸、受的運行次第。根塵是否要相觸,由意根決定,比如身體癢時,意根不作意癢處,轉移注意力,這樣的話意識和身識就不能在癢處出現了,癢這個觸塵就不被了別,受覺也不會出現,就不知道癢不感覺癢了。這是意根注意力轉移,導致六識不在此處出生,就不了別此處,並不是沒有癢。如果意根不轉移注意力,身根與癢的觸塵相處,身識和意識就出生了別癢的觸塵,就會覺得癢,之後意根就會選擇撓癢癢,於是身識和意識就撓癢癢。
這說明意根是作主識,主導根塵相觸,主導六識的生滅去來,主導六識的了別,主導身口意行。這同時也說明五根眼耳鼻舌身是否要與五塵色聲香味觸相觸,都要由意根作主決定,五識的了別也要由意根作主決定。這裡就有問題了,意根為甚麼要主導五識的出生和了別呢?五識了別五塵為甚麼由意根抉擇呢?既然意根能有這樣的抉擇,祂必然首先了別了五塵,然後才能去取捨,作判斷作抉擇。那就說明意根能了別六塵,不是只單單了別法塵,否則五根如何能觸五塵,五識如何能出生呢?
三、不因心念而能圓明了知的是哪個識心?
楞嚴經中有一句話: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問:大迦葉久滅意根,是指滅的哪個識?如何叫作滅?
答:一個有他心通的人,能隨時隨地感知到他人的心念,只要對方有心念。如果對方比較深沉,沒有心念,或者對方有禪定,不隨意起念,就感知不到對方的心念,他心通就沒有用了。這個心念是指哪個心的念?
他心通了知的是意識心的心念,因為意識心的心念有語言文字或者是聲音,聲音也包括心聲,這樣的話意識的心行就有了形相,容易了別到。而意根的心念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沒有明顯的行相,不容易被了別到,了別意根的心行要通過身口意行來了別,通過身根和意識的造作來了別。
那麼大迦葉久滅意根,是滅的甚麼,而能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當然這個心念是指意識的心念,大迦葉圓明了知不是通過意識的知,是意根直接知,知六塵內外境界,直接代替六識的知。因此大迦葉滅的是意識和意識的心念,而不是滅的意根,如果滅了意根,大迦葉的五蘊就不存在,入無餘涅槃了。
四、意根是否有證自證分
有人說意根沒有證自證分,沒有反觀力,祂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過往,都是依靠意識的觀察才能知道自己的過往。此言太差矣了,因為只有意根和如來藏生生世世連續不滅,意根是有知的,能知如來藏變起的一切法,祂又與業種相應,從無量個前世過往到今世,所經歷的一切法不曾忘卻過,所知道的法要遠遠多於意識,一生一世的意識所知的信息太少太少了,與意根無法相比。而過往的經歷此世的意識又沒有經歷過,意識如何能成為意根的依靠?反倒是很多信息意識倒是要依靠意根才能知,尤其是過去世的信息,意識全部要依靠意根才能知,沒有神通者如此,有神通者同樣也是如此,沒有例外。
比如說一個人在一個場合遇到另一個人,就覺得這個人很親切很熟悉,就像久別的親人一樣,瞬間就覺得心潮翻湧,不能自制,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事實上這兩個人前世是家人,緣分很深,今世見到就感到分外親近,這絕不是意識了知後感覺到的,意識甚麼也不知道,只能依靠意根才能知道,是後知後覺的那個,而且還是在意識有智慧的時候才能知道,意識無智慧時即使熱淚盈眶,也不知是為何,懵懵懂懂的。意識不知為甚麼竟然會熱淚盈眶,當然是意根不能控制自己就熱淚盈眶了,如果意根不激動的話,即使意識激動了,也不會熱淚盈眶,演戲者除外。
再比如,一個人一見另一個人就感覺心裡不舒服,意識又不知道原因,但意根是知道的,只是無法表達出來讓意識明了:原來這個人經常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這些事意識沒有見到,肯定是不知道了,感覺不舒服當然是意根提醒給意識的結果。
再說意根有沒有反觀力證自證分呢?當然有,這是毫不含糊的。有修為的人,意根會時時反觀、省察自己有沒有做錯事,有沒有傷害別人,言行是否得體和合規等等;沒有修為的人,意根在遇到重大、緊急的事情和非常重要的人時,也會反觀省察自己所說所做是否得當,會不會有甚麼不好的後果等等。只有極其愚癡的人,意根才有可能沒有反觀和省察力,經常是無知無覺,惹了大禍也不知道。
意根的反觀是意根的反觀,意識的反觀是意識的反觀,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因為二者都分別有自己的心所法,不會互用,只不過互相之間有影響罷了。意根不可能把意識的反觀當作是自己的反觀而加以確認,自己不再省察反觀了,即使有這種情況,那也是在意根智慧不足的特殊情況下,過後意根一旦能反觀自己了,多數會後悔自己從前所作的抉擇。再比如說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做完之後就忘記了,不再想這件事。可是不久之後,遇到一個緣就想起了這件事,於是一拍大腿說:我那件事做錯了。這個後悔是意識的後悔還是意根的後悔?是意識反觀發現做錯了,還是意根反觀發現做錯了?
這裡沒有意識分析的時間和機會,意根就非常快速地決定拍大腿,表示後悔。越快速地拍大腿,越是意根的反觀後發現了錯誤,雖然拍大腿是意識和身識共同造作的行為;越是狠地拍大腿,意根越是後悔。就像熱水燙到手時立即甩手,沒有意識分析的時間,如果等意識分析之後再甩手,手早就被燙得不像樣子了,甩不甩手都沒有用了。如果甚麼事都要用到意識,很多事就像黃瓜菜一樣涼,沒法補救了。做錯事,深刻反省懺悔,真誠懺悔,誠摯懺悔,真心懺悔,這些都是意根的懺悔、反省和反觀,意識的懺悔根本不真誠,說了卻不做就是指意識的言而無信,這種不能作主性。
五、意根有證自證分的證據
第一,從反悔和後悔的行為當中,可以證明意根有證自證分。反悔這種行為是因為先前意根無智慧分辨的時候,盲目聽信了意識的分析和指引,草率地作出了抉擇,過後意根發現不是那麼回事,當初的抉擇作錯了,於是心生悔意。意根發現自己作出的抉擇錯了,這就是意根證自證分的功能作用,自己觀察自己之後,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抉擇。
第二,從意根的心行轉變上來看,意根有證自證分。意根通過學佛修行,經過意識的不斷熏染,逐漸認識了真理,認識到了自己從前的愚癡,發願修正自己,走成佛之路。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我認識,就是意根的證自證分的功能作用;不斷地修正自己,就是意根的證自證分功能作用;自己改變自己的心行,改變心所法,就是意根的證自證分的功能作用。
若意根沒有反觀力,沒有證自證分,則意根無法修正自己。意根是靠意識熏染和引導這不假,但是最終認識真理,改變自己的一定是意根自己,不是意識。若意識能改變意根,就不用熏染意根和引導意根了,直接改變就好了。熏染的意思是意識的思想觀念被意根接受同意了,意根也具有同樣的思想觀念,以被改變的思想觀念作出正確的抉擇和行為,身口意行就發生了改變。
意識只能改變意識自己,不能改變意根;意根若不想改變自己,意識去強行改變是不可能的,若意識能強行改變意根,那麼學佛修行,甚至成佛就很容易了。但是改變自己一定是主動行為,不是被動行為,被動可以一時,絕不能永久,否則任何人都可以被諸佛菩薩改變,脫離六道輪迴苦,走上成佛之路,個個都離成佛不遠了,事實卻不是如此。這個理仔細思惟就能明了,並不難理解。
六、意根的證自證分
當我說師父是好師父的時候,有意識的證自證分,如果我非常肯定的這樣認為,毫無疑問,同時就有意根的證自證分。而意根的證自證分,屬於現量了別自己,如果證據不充分,心裡沒底氣,也就不會毫無疑問,意識的證自證分未必是現量的。意根的自證分是現量的,意識的自證分卻未必是現量的。現量的,事實充分,絕無疑問,絲毫不懷疑;非量最容易起疑不信,比量心裡也不落底,還是有疑不絕,因此不屬於實證。
參禪後的結果裡,有意識意根的見分和自證分,也有相分。參禪的結果,是意根的自證分,不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用來證明自己的,不是用來證明其他法的。很多時候,意根即使證自證分現前,也未必正確無誤,如果受意識錯誤引導的多,意根的證自證分就是錯誤的。比如在世俗法裡的很多知見和觀點,意識就認為自己對,意根也非常肯定的認為自己對,事實上卻是錯誤的。比如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認為五陰是我也是我所有的,意識也這樣認為,結果證明這是最大的邪見,即使現在再自信,將來也會推翻自己的見解。
七、在修心時的旁觀者監督者是意根還是意識?
問:在我的行住坐臥中和心念流轉時,有一個旁觀者、監督者、死死盯著這一切行為。這個旁觀者、監督者是意根還是意識?
答:問話者自己肯定是在旁觀和監督自己的,沒有修行到一定程度,不可能監督和旁觀自己,這樣的覺醒和自律,只有認識到自己有煩惱和不足了,才想改變自己,有了這個想法以後,才能旁觀和監督自己的言行和心念。
一般來說都是意識在旁觀和監督自己,這個自己就是五蘊,這些心念和身行語行都是意根作主造作出來的,雖然也有意識參與其中,但是不是意識主導的,意識被動參與的多,所以意識才需要觀察了解自己的心行,觀察了解意根的心行。為甚麼意識能時時反觀和監督自己呢?還是因為意根通過修行,有了覺醒,才促使意識去反觀和監督自己。如果意根還沒有覺悟的時候,是非常不願意深刻剖析和了解自己的心念心行的,一般情況是遮掩自己的時候多。
意根煩惱重還不覺悟的時候,總是喜歡自欺並且欺人,既然是想自欺了,祂怎麼能讓意識反觀和監督自己,了解和剖析自己呢?所以就更不會希望別人來了解和剖析自己了。這樣不覺悟的人極其護短,護短的人,又喜歡自讚自誇,別人不誇自己,那就自誇吧,自己抬舉自己,以從中得到自我安慰和滿足。這樣的人心裡是脆弱的,所以才需要被自他肯定,這樣才感覺安穩。一個人只要有護短行為,就不願意聽從他人的勸告和建議,這時候去跟他辯論和勸告,效果都不大,只有對於願意正確認識和改變自己的人,勸告才有意義和效果,才不會遭人嫌棄,乃至於發生衝突。
八、意根的表達方式
問:夢中甲乙兩人對話,甲問:受和識中有我嗎?乙答:無我。問和答都是意識用語言的表達方式,那麼意根是否參與了問答?
答:整個夢境都是意根呈現出來的,借助於甲這個人,提出自己的疑問,目的是讓自己的意識去思考,替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意根需要意識解決問題,那是已經起疑並想解決疑問,才弄出這個夢境來。
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是意識的功能,在意識表達的背後,有意根的抉擇和催動,有意根的思想,意識是被意根催動出來來表達的,表達的也許是意識自己的觀點,也許是意根的觀點,也許是二者共同的觀點。若意根對此問題沒有疑情,不想知道答案,就不會做這個夢。
若意根已經知道了問題的答案,在對方提問的時候,該如何表達出來呢?因為意根無語言文字功能,祂要表達,一是通過意識的語言文字聲音,並且意識會不假思索地快速回答,就像不過腦子、不用思考一樣,如果思考猶豫了一下,表達出來的一般是意識自己的觀點多。二是意根可能會通過意境來表達,或者叫作境界,意根會呈現出一個代表意根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的境界出來。而最深的境界通常稱作三昧境界,斷我見和明心見性都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出現,代表意根證得了空和無我。意根處於三昧境界中就是見道了。
若意根解了證了受和識無我後,在日常生活中會有甚麼表現?與從前有甚麼區別?改變了甚麼心性和習氣?
白雪香的體驗:日常生活的變化非常非常大,只是習性會不時的泛起,但是會瞬間覺照到,慢慢地習氣就越來越沒力量了,這個習性就是就是業力。
如捨的體驗:不會在意受與識所帶來的認知困擾,也沒有動貪念妄念的動力,心中很少起煩惱,生活節奏會慢很多,經歷人與事都像隔在外面看,有疏離感,但不知道會不會增加慈悲心。
對人和事有疏離感,就是與人和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切割,不太緊密貼合和依賴,這是接近於空的心理狀態,修行有了一定的成效,進入了四加行階段,過了這個階段,就斷我見了。
十、死亡的真相
心死亡和腦死亡有甚麼區別?為甚麼身首異處的瞬間還能眨眼睛?為甚麼頭身分離的瞬間還覺得自己有四肢和身軀,只是感覺不聽使喚而已?為甚麼人都覺得身體最重要之處在大腦,有危險下意識就抱頭?
心死亡是心臟、脈搏不跳動了,血液不輸送了,呼吸停止了。腦死亡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沒有反射活動了,眼耳鼻舌身都沒有任何一點反應,沒有神經活動,眼的瞳孔發散,對光沒有反應,檢查耳鼻舌都沒有任何反應,身是肌肉無力沒有彈性了,大小便控制不了了。這些現象說明大腦勝義根完全失去作用了。心死亡時,腦不一定死亡,因為大腦那裡還可能有氣血供應,六塵可以傳送到勝義根裡,可以有微弱的六識存在,而腦死亡,一定是心死亡了。腦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但是對腦死亡如果檢查不到位,也可能會錯判,沒死卻認為已經死亡了。
在身首異處的瞬間,還有氣血供應大腦勝義根,六塵還能傳送到大腦勝義根,意根還可以控制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指揮五根六識,所以這時候還可以眨眼睛。由於這時候六塵信息還停留在勝義根裡,身體的信息也在勝義根裡,意根意識就習慣性的認為身體還存在,意根還想控制身體活動,當感覺控制不了的時候,才知道身體脫離頭部(自己)了。意根知道的事情很多,一部分是意根本來的功能,大部分都純屬是經驗,經歷的太多了,天生就知道,祂又不會表達這些知,所以意識都不了解。無明,是意根的多,還是意識的多呢?
如果不是自然的死亡,那麼怎麼死才是最痛快、時間極短、痛苦最小呢?那就是直接砍頭,大腦活動所需要的氣血只有勝義根裡這些,消耗完就死亡了,非常快。氣血沒有了,六塵不再傳輸進勝義根,六識就消失,痛苦就停止了,人也死了。如果砍身體其它部位,離大腦和心臟內臟越遠,氣血供應大腦的時間越長,死亡越慢。最殘忍痛苦的死亡,就是淩遲處死,一刀一刀地不在要害部位砍,六識不滅,就會源源不斷地感覺疼痛。
最舒適的死亡是怎麼死法呢?由善業福業支撐著升入天道的死是很舒服快樂的,身心柔軟,顔貌瑰麗,勝於活時,天境現前,天樂相迎,天香繞室,心一歡喜,氣息即絕,神識天上現。更舒適的死亡是諸佛菩薩相迎,中陰身乘於蓮花彈指間往生極樂世界或其他佛國土,但這需要更多更大的善業和福業支撐,一般人修不出來。
十一、意根對生命活動的調控
凡是色身的變動、遷流和活動都屬於行蘊範圍,直接受意根調控,有身識意識參與,但不一定有意識的思惟分析和支配作用。意根執這些活動為我和我所,就是我見。身體外在的活動,必有意識和身識參與,如走路時比較熟悉的路段,不用意識思惟和指揮,意根就能主導意識和身識走完這段路;如果這段路是不熟悉的,意根一定要依靠意識的思惟分析引導,才能主導意識和身識走完這段路。
但是色身肌體的自主活動,比如內部臟器活動,心跳、脈搏、胃腸蠕動、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甲生發長、組織結構的改變、肌肉骨骼的生長和變化等等不受意識和意根的調控,都隨著業種和業緣而發生改變,是如來藏依業種和業緣對生命體進行的執持活動。
十二、八個識對色身的影響和操控
色身在沒有身識的情況下,也能有微弱的活動,比如有的眾生頭被砍下來了,身體卻還能扭動,這是因為意根執身的時候,雖然不能調控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但還有脊髓神經系統存在,意根就會通過控制脊髓神經系統讓身體扭動,這時不一定有身識和意識參與。再比如睡著以後,甚至深度睡眠的時候,身體也有微弱活動的現象,這也屬於神經系統活動。半夜說胡話和眼皮的眨動,也是無意識的活動,意識和身識都不現起。
身體內部活動,比如:心跳、脈搏、呼吸、神經系統活動、胃腸蠕動、消化吸收、細胞新陳代謝等等,一般來說都由如來藏自主調控和執持,七識往往使不上力。內部臟器的活動不需要身識,睡著了都在活動,否則人就死了,身體的活動好多都不是身識意識能主宰得了的,也不是意根能主宰得了的。人的生老病死都不是意根能控制得了的,意識更不能控制,都是如來藏依業種而為。觀察身體內的任何一種功能作用,如果不聽我們的指揮和控制,那就是由如來藏單獨執持的。血壓體溫都是,不是我們想怎樣就能怎樣的,有禪定和神通的除外,意念力強的除外。
但是七識的情緒和心理活動能夠影響和改變色身內臟的運行,意根能影響和改變如來藏對色身的執持作用,六識的活動是意根主導的,也能影響如來藏。七識對色身內臟的影響和調控與如來藏那種執持方式、控制調控方式有很大區別。如來藏也聽六七識的,也聽五識的,所以我們修行才有用處,否則都是固定不變的,修行就沒有甚麼用了。經常打坐靜坐,色身裡的一切都能改變,修行主要是在六七識上面用工夫,六七識修好了,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直至成佛。
十三、物質真有重量嗎?
面對大於自己體重無數倍的物體,如果是在非常非常非常情急的情況下,忘記了物體的重量,或者是來不及考慮物體的重量問題,只顧著解救物體下面的人,這個人就能瞬間把那個物體推出去。把人救出來以後,一看原來自己推的是那麼重的東西,心一驚,這時再去推那個東西,無論怎樣也推不動一點點了。為甚麼是這樣呢?
情急之下,意識沒有思惟力了,不會告訴意根這個物體非常重,意根不考慮物體重量問題,只作意決定把物體推開救人,結果意根達到目的了。之後意識一看那個物體就驚訝,知道了物體的重量,告訴意根,意根知道後,就知道憑自己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推不開那麼重的物體的,於是如來藏就不會幫助意根了。
萬法唯心造,既唯如來藏造,也唯意根造,也唯意識造。意識意根只要想造甚麼法,如來藏就會提供原材料出產品,前提條件是要符合業力。沒有禪定,意識心花亂放瞎指揮,意根聽從就受阻礙。禪定中意識力量弱控制不了意根,意根自己想幹甚麼就幹甚麼,就能成功。只知道抓意識的人只知道圍繞著意識轉來轉去的,不知道抓主人抓主干抓重點抓根本,那個智慧該有多淺。催眠時把意識控制住,不讓祂瞎指揮,就能利用意根挖掘出很多秘密,改變意根也不是很難,回到過去,去到未來,都沒問題。
不管多重的物質,即使大到須彌山,重如須彌山,也是四大種子組成的物質,四大種子沒有重量,組成的物質色法也應該是沒有重量的。眾生被無明所遮障,不知此理,由於業力的緣故,就會感覺到物質色法的重量。有甚深禪定的人,降伏了無明,心力打開,才不會被物質以及物質的重量所拘礙,才能隨意處理物質,如高舉、粉碎、組合、穿越等等,也能隨意變現物質,能玩轉四大,玩轉物質色法。
十四、心想成佛就能成佛嗎?
楞嚴經:心想登高,足心酸澁,色身為堅固第一妄想。心想登高,意根就以為自己真的站在高山頂上,心裡害怕,就促使腳心酸澁。同理,色身也是意根妄想出來的,是最最堅固妄想的產物。
那麼心想成佛是否也能成佛呢?關鍵是意根修不到想成佛的地步,準確點說,意根對成佛的信心是不足的,如果信心十足,肯定也能成佛,只是早晚的事。我們現在是信心一點點的增強,離成佛就會一點點的接近。真想成佛的人,修行的精進度非常
大,能不顧一切阻礙,放棄一切世俗法,專心修道。
十五、點石成金的原理
所謂“點石成金”的神通力,是意根發指令,如來藏把出生石頭的種子改變了,改變成能組合成金子的種子,石頭就變成金子了。意根能讓自己的如來藏把石頭轉化成金子,有可能讓眾生如來藏共同執持的外塵如石頭變成金子嗎?或者,有可能讓別人的如來藏把石頭轉化成金子嗎?答案是有可能,也完全能夠。眾生通過內在力,能夠把外界共同的物質據為己有,為自己所用。比如一切能吃的飲食,一切能穿的衣服,一切能用的物品,這些物質或者是被自己所毀壞,或者被自己單獨所用,或者被自己所改變。石頭變金子就是公共的石頭被自己所改變,成為自己單獨所擁有的物質了。
點石成金主要依靠個人的禪定力,同時也要依靠福德力,如果福德不足,縱使能把石頭變成黃金,個人也享用不到。福德是成就一切事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條件,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永遠不會嫌棄自己的福德多,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福德,也不會隨意消耗自己的福德。
十六、色身與識心的關係
色身休息不好為甚麼會影響意根?身心互相依倚,這個心表面來看好像是指六識,好像是指意識,實際是意根依靠色身,利用色身來感知境界,之後就會有所造作。表現比較明顯的是在沒有六識的時候,意根完全的依靠色身而活,當自己的能力達不到時,就喚醒六識來替自己辦事,於是就出現了身口意行。
色身狀態不好能影響六識和意根,身根只是四大組成的木頭一樣的東西,沒有任何覺受,有覺受的是身識,不是身體。如果身體有感覺,死人的身體也應該有感覺,木頭石頭也應該有感覺。所以能感覺的一定是識心,不是物質色法。
身心互相影響,因為身體的四大狀態不同,如來藏依之變現的內六塵就不同,尤其是觸塵不同,識心了別之後的覺受就不同,思想行為就不同,作出的決策就不同。同理,識心也能影響和改變身體的四大物質,意根認為自己能做某些事,意志力頑強,即使色身狀態不太好,也能做得很好,色身的狀況也能改變。
十七、意念力的作用
為甚麼禪定深的人,用意念的力量就能治好病人的病?是直接第八識與第八識之間互動的結果嗎?意念力最主要是意根念力的作用,其次也有意識念力的作用。意根的念力如果強大,心力就大,意志堅定,第八識就會配合,順從意根的念力,實現意根所思所想所願。意根的念力如果要強大,必須有很深的禪定,保證意根的作意力全部集中於一處,這樣作用力才強大,促使第八識隨順其心,實現其願。
如果念力強大,意念殺人,也能殺死人,意殺有動念和業行,所以也與身行一樣屬於殺人罪業,有惡報;意念救人,也能把人救活,有動念有業行,這屬於善業,有善報;意念改變別人,也能把人改變,有業報。所以心念力非常強大的人,千萬不要故意去招惹他,盡量隨順。如果觸怒對方,對方一起意,不用動眼珠子,你就會倒黴,自己還不知道因為甚麼倒黴。意念力非常強大的人可以以一頂一萬十萬,相當於一個軍隊的力量,能改變對手的運勢。心念力強大,一是福德所致,二是禪定力所致,三是慧力所致。修行就是以自己為主,佛菩薩為輔,相信自己的力量,逐漸減少依賴性,就會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