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下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4-11-18 23:49:17 阅读: 1737

第三章  意根与意识的区别

一、意根与意识活动的区别

如果意根动心了,在色身上就会有种种反应,如脸红心跳、害羞或者是青筋暴露、浑身发抖等等,单独的意识心动,身体就没有什么反应,比较平静。只说不做的人,都是单独的意识动,而意根不动;说一套做一套的人都是意识说,而意根不想做,于是就不做;有欺骗习惯的人,都是用意识来表演,意根根本不动心。所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要看他是如何做的,不要只看他是如何说的,做比说更实在。

意根活动是要耗费一定能量的,而意识活动不一定耗费能量,或者耗费的比较少。意识活动如果消耗能量,也是要涉及到全身的,因为能量是通流到全身各处的,全身使用的是同一股能量,能量不分家,只不过是喜欢动脑思惟的人先消耗大脑里的能量,大脑能量不够用了,才会消耗全身能量。大脑会带动全身,大脑累的时候,全身也会跟着疲乏,就需要休息了。

在意识的活动里,并不是完全没有意根的活动,多少都会涉及到意根,所以需要消耗能量,涉及的多消耗的能量就多。我如果不用心思考问题,一天静静的只做意识表面活动,一天一宿也不觉得累,也不太感觉饿。如果用心思考问题,一会儿就感觉累了,也容易饿。所以我一点也不愿意接触人和事,不愿意动心思,不愿意考虑某些不重要的问题,除非是有意义的比较重要的。

用心参禅的时候,也会消耗很多能量,修定不思考的时候,就不太消耗能量,身体反而会感觉很舒服和轻松。修定不思考比较省力,观行思考有可能会烧脑。用意识思惟的时候,因为用心浅和少,所以比较快和轻松,可以泛泛而谈,行云流水,妙语连珠,但内涵浅白,体现出来的是知识水平和记忆发挥的水平,很少能体现出智慧水准。而用意根思考的时候,因为用心很深,识心运行的比较慢和累心,但内涵深,意义深远,体现出的是一个人深层次的智慧。

用个比喻来说明一下用意识和用意根的区别,比如说一个人走在泥地里,如果泥比较浅,只没到鞋底子那里,走起路来还是比较快、比较省力的;如果泥没在脚脖子或者是腿肚子或者是膝盖那里,把脚拔出来就不容易,每走一步路就很费劲,走路会非常慢。用意识思惟就相当于走在泥浅的路面上,用意根思考就相当于走在泥深的路面上。所以用意根思考问题的人,如果总处于意根的深层面,比较专注,每转移一个念头,每转换一个问题的时候,思绪都会很慢,需要消耗的能量多,感觉有些累,所以就喜欢安静,不希望有外界的人和事来打扰。

二、意识和意根同时了别和动念

在对一切法的了别过程当中,不管是动念还是不动念,念头明显不明显,无论在寻的状态下或者是在伺的状态下,都有意识的了别,也有意根的了别,只要是了别了法,这两个识肯定是同时存在的,区别是谁了别的清楚,谁了别不清楚,谁了别的明显,谁了别的不明显,了别是以谁为主的问题,只要一动念这两个识肯定在一起同时出现。因为意根是意识的俱有依,有意识必然有意根,意识的现起是意根思择的结果,所以意识动的时候意根必然已经动了,如果缺少意根的了别和动念,意识就不会出现了。

而意根是无间断的识,时刻都存在着,都运行着、攀缘着,都在执取着,无时无刻不在动念,无时无刻不在思,只不过祂动的明显不明显,心思是散乱的还是集中的,是有执着的还是无执着的,意识是否能发现祂的存在和心思,有这些区别。

很多人意识不动念,又观察不到意根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现在挺清静,没有什么念头,其实这时候意根是有念头的,祂是有攀缘和思量的,意识是无智慧观察罢了,指不定什么时候意根作个决定,然后意识这边就静不下来了,就要开始有什么行为造作了。身口意的每一次行动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轻微的还是重大的,都是意根思量的结果,祂要有所造作的时候,意识就清静不下来,就要随着意根的想法去造作。

三、在默念和知念时都是什么心的行为

念咒时不管是出声念还是默念,都是独头意识在念,意根的念是无语言文字的。知默念的知是意识的反观力,意识的反观力就是证自证分,是独头意识了别和反观独头意识自身。当然如果念得非常熟了,也有意根的念和知。在意识默念时,意根有知,在意识反观时,意根也有知,这个知深秘,难见难察。意根把独头意识的反观作用,和默念咒语的功能,都当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都认为是自己在念在知。

如果禅定比较好,意根也能参与念咒,意识能观察得到,就是分不清意识和意根各自的功能界限,容易混淆。有禅定的时候,一是身心可以分离,清清楚楚,联系不是那么密切,六七识也可以是各自都分离的,彼此分开一段距离,才显得清清楚楚,对每个法有虚妄的感觉。如果没有禅定,各个法扭在一起分不开,看不清楚,就觉得混合起来的法很真实很实际,执取性就大,导致烦恼重。禅定的好处说不尽,没有禅定,就不要说自己有修行。

四、意根与意识的思和知

意根与意识一样都是识,都有思心所法,都能思惟思考思量,因为极大部分人观察不到意根的思,就认为意根与意识的思有差别,把意识的思称作思惟,把意根的思称作思量,认为思惟不是思量,思量不是思惟,若说意根思惟思考,就认为不对,是意识的思惟思考;若说意根的心理活动,不少人就说不对,那是意识的心理活动。所以观察不到意根的心理活动而还要学唯识,内心还很执拗,就很麻烦。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意根的思很深沉很隐密,难于观察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众生都是以意识的知为知,意识知什么,众生就知什么,而意识所不知的,就不知什么。意识如果智慧不足,不知意根的心理活动,不知意根所知,那么众生就不知意根的心理活动,不知意根所知,就觉得意根的心理活动很深沉很隐密很微妙。其实是应该责怪意识的无知才对,当意识有智慧的时候,智慧无碍的时候,能现前观察到意根的心理活动了,就不觉得意根很深奥难懂了,不觉得意根很隐密难知了,也就不会误会意根的心所法了。

如果众生都以意根的知为知,情形会怎么样呢?如果众生都以意根的知为知的话,意根所不知的就不知了,意根如果不知意识所知的,不管意识知什么,知多少法,意根都不知,那就是众生不知了,所以意识所学的那些理论就没有多少用处了;意根更不知第八识,要想开悟就更困难了。这时候众生就会说:意识的心理活动深细难知,很隐秘,难于窥探,第八识更是深沉隐密难知,行相微细。

实际上诸法隐密不隐密,显白不显白,在于识的智慧,不在于法的本身。有智慧的时候,任何法都是显白易知易懂的,无智慧的时候,再显白的法,也觉得深沉隐密。所以六七识转识成智以后,意识就能现前观察到意根的心行以及第八识的心行,并不觉得很困难。佛观察一切法都很轻松,甚至不用观察就能知一切法,对于一切法都是了然于心。

众生如果是以意根的知为知,就会有神通了,互相之间也许就没有秘密了,前世后世都会了然。这样就能知因识果,也许为了少受恶报,会少造恶业。但还是有不少的人我执重,明知道自己因为造恶业受了很多苦,可还是不断的造恶业,屡次进监狱的人就是这样,死不悔改。但意根因为没有意识明显的引导作用,单纯幼稚,情执会更重,我性会更重,意识很难制约祂,造恶业的几率就会更大了,断我见就更困难了。

众生如果都是以第八识的知为知是怎么样情形呢?第八识不知不见世间法,不知人我他她,不见色闻声,不知六尘境界,这样的话,众生就无法生存了,六根关闭,处于涅槃状态。这样好不好?有人会说这样菩萨就无法度众生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有哪个众生不处于涅槃状态,还需要佛菩萨去度化?如果众生都是以第八识的知为知,那就不用学佛学法了,也没有佛和众生的区别了。

如果众生都是以五识的知为知的话,那就无法生存了,五蕴世间就不能作出运转了。因为五识只了别粗重的五尘,不了别细微的五尘,更不了解心法,不知意识,不知意根,不知第八识,除了粗重的五尘境,什么也不知。如果连意识也不知的话,那怎么还能知五尘的粗境?五识必须与意识配合了别,才能知五尘的粗重相,但只知五尘的粗重相,不知五尘的细相,不知法尘,不知心法,是断然活不了的。总之,要想知一切法,以哪个识的知为主,哪个识都必须有大智慧,转识成智,用智识才能知一切法。

五、以意识的知为知正是无明

各识的证自证分是什么意思?各识自证的相分,你能知道是什么内容吗?比如说第八识有见分,是能见性;第八识的相分是第八识所见的相,比如说种子;第八识的自证分是第八识自己见到了相分种子,知道了、了别了相分种子;第八识的证自证分是第八识证明了、证得了自己的自证分,知道了自己了别了相分种子,知道了自己完成了对相分种子的了别,知道了自己了别了相分种子。第八识自己干了什么,祂自己清楚,六七识是不清楚的,除非有很深的道种智。

我们清楚第八识是否了别了相分种子吗?我们不清楚。第八识又不代替意识知,意识不知的,不代表别的识不知。不能拿意识的不知来代替别的识的知。第八识用甲来表示,意识用乙来表示,甲所知道的法,乙不一定知道,乙不知道,不代表甲就不知道。甲的证自证分,不代表乙的证自证分,乙不清楚甲所证得的相分,不代表甲没有证得,不代表甲不知道。还有许多意根的知,意识都不清楚,既然是不清楚,就不要说意根也不知。

众生的知,大多数都以意识的知为准,意识不知的,就说我不知道,就说某事没有发生,不存在。其实第七识知道某事发生了,知道某事。但是第七识没有语言文字功能作用,不会表达,没法让意识知。意识就觉得自己不知的就是不存在的,别的识同样也不知。这样断定,非常武断,没有道理。

凡夫众生的意识武断到什么程度?意识自己证不得意根,观察不到意根,意根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意识就不承认有,意根对自己有反观性,有反观能力,能反观到自己的了别,意识不知道,观察不出来,却说意根没有反观力,没有证自证分,某些自证分也没有。当意识这样认为的时候,正好说明了意识自身的愚痴、无明、暗钝,所知太少太浅,误会太多,而不自知。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因为无明深重。

六、没有意识的时候意根是否有知

有人说:意根既然也是识,就应该对外界有感知,当人昏迷时为何对外境没有一点感知了呢?这个问题是这样,昏迷时没有感知是意识没有感知了,而意根仍然有感知,意根感知的时候,意识一旦灭失了,就不知道意根的感知,即使意识不灭,如果没有认知的智慧,还是不知道意根的感知作用。这是因为意根的知,要让意识知,之后众生才能知,众生都是以意识心的知为知,意识不知的就认为是不知了。

但意识不知道,不代表意根也不知道。所以在睡觉无梦时、昏迷时,意识消失时,意根的知就无法传达到意识,意识就不知,意识不知众生就不知。即使意识能正常运行不消失,祂没有智慧时也不知道意根的知。意识没有智慧时,意根是什么样的心行,感知到了什么,意识也是不知道的。所以意根是否有证自证分的反观,意识观察不出来,意根是否知道自我的存在,意识也观察不出来。所以在意识观察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下判断说意根如何或者不如何的。

七、觉观思惟与显境名言的区别

觉观是意识的觉观,思惟也是意识的思惟,意识还有能够通过文字语言显示出六尘境界的功能作用。由觉观可以产生出思惟,思惟可以出生语言文字,有语言文字可以表达显示出境界。但是最初的觉观是没有语言文字的,最深细的觉观也是没有语言文字的,有语言文字的思惟比较粗糙和肤浅,不细腻。意识没有语言文字、觉观思惟的时候,与意根的无语言文字的状态,二者极难分清,明暗混在一起,几乎是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八、意根与意识慧的区别

问:所谓记忆就是在意根的参与下,把前六识所经历的内容存储起来,以后在需要时,由意识主导进行回忆;而理解是在意识的智慧引导下,引发意根的思考,从而意根明白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道理,所以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就不需要进行回忆,由意根直接给予解答和处理。所以意根有智慧时处理问题简洁快速,意根没有智慧时就得去搜寻记忆,结果处理问题时时间就长而且低效。以上的理解对不对?

答:以上的理解大致都对。回忆由意识回忆,但却是意根主导和决定的。理解是以意识为主的解,也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意根的解。意根没有智慧时,需要经过意识的回忆,然后进行对比、比较、衡量,才能作出或对或错的决定。智慧越浅,比较衡量的时间越长,越是犹豫不决,越是没有信心。那种快刀斩乱麻,不用意识思惟、分析、比对、较量的抉择,是意根直接的抉择,或慧或不慧。不动声色,不用动心思,不用翻来覆去的思考,默默的自动就把事情解决了,都是意根的智慧。处事老道的人,意根都有智慧,经验丰富,能把事情处理得圆融无碍,不给人留把柄。

意根没有智慧的学生学习,一般都靠意识的死记硬背,不能自由发挥,遇到非知识性问题,就束手无策。而意根有智慧的学生,从来不愿意记忆,都是理解了问题以后随意发挥。所以学校考试,得高分的不一定是真正有智慧的学生,要看考试的试题是知识类的内容还是发挥性的内容,是考知识还是考智慧。                佛法也是这样,一讲就一大套理论的人,不一定是有实证智慧的人。如果他读的书多,博学多闻,博识强记,能够很好的运用意识对所学的法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就可以整理出一套理论体系,但这不代表就是实证的智慧,也有可能是知识的累积。

知识的累积不能断除烦恼,只能说明意识聪明罢了。跟着意识聪明的人学法,可以获得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实证很困难,跟着有实证的人学法容易实证,而知识并不一定丰富,但实证之后智慧增长了,能够渐渐的扩充知识面,补充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

意根有智慧时智慧深,无烦恼,格局大,心胸宽广,有气魄有胆识,目光长远,大是大非拿得准,不会做错事。而意识的聪明没有深沉的大智慧,心量不够大,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天生的智慧,都是意根带过来的,是意根的智慧,后天的智慧是新学的,是意识的智慧,也可能有意根的智慧。

九、意根的智慧和意根的思

意根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相,不会用语言文字来思惟,动用心思的时候也没有声音,所以意根的心思和运行的行相隐秘难察,不容易捕捉,定不足时心不细致,就很难观察到,那么对意根的误会就在所难免了。

意识有时有智慧,有时无智慧,意根也是有时有智慧,有时无智慧。意识的智慧发挥得好,可以辅助意根的了别和抉择,而如果意根本身就有智慧,就不需要意识的智慧辅助,或者是不需要意识来辅助思惟分析,只帮助了别就行了,意根只要了别到法的粗略相和细相,马上就会知道如何处理和对待。意根本身有智慧的时候这样,意根没有智慧的时候,就需要意识不仅辅助了别,还要辅助思惟分析推理判断,然后意根依据意识的判断进行思量,而作自己的判断,但不一定与意识判断的一致,其抉择有可能出乎意识的预料。

意识反观自心,是证自证分,如果意识观察到的是意根的心念,就是自证分。但意识没有智慧时,不一定能分清到底是自己的心念还是意根的心念,就会都当作是意识自己的心念。所以很多人都说这明明是意识的功能作用,怎么说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呢?其实是自己的意识没有智慧辨别清楚意识和意根的差别和界限,没有道种智,想要分清意识和意根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十、对世间真厌离与假厌离的区别

对于世间法厌离分为表面意识的厌离和深层次意根的厌离,表面的厌离只不过是意识觉得世间无聊无意义,但只是说说而已,说归说做归做,不会动真格的,该怎样贪婪还是怎样的贪婪,不会改变什么,这是假厌离。而当心里真正生起厌离心的时候,直接在行动上就表现出来了,不再会想许多办法取得世间利益,而是尽量躲避世间人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再贪恋世间,这是深层次的意根生起的厌离心,是与解脱相连系的心。达到这种程度不容易,是多生累世所修行的善根,浅学者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心行。

如何才能达到深层次意根的厌离?首先需要修禅定,在禅定中观行五阴苦空无常无我,初步证得无常苦空无我之后,还不能对世间生起厌离心,需要继续深入观行,直到发起初禅定之后,断除了贪爱烦恼,这才对世间生起了厌离心,不想再在世间里继续流浪生死虚度光阴,有了解脱的心、出离的心。所以出离心、厌离心都离不开深层次的禅定和智慧,如果不修禅定,就只有口头上的厌离,实际上非常贪爱,一点也不厌,口是心非,心口不一。

十一、意识与意根喜欢的区别

心有所喜欢大约分两个层次,或者是两种程度,粗浅的是意识的喜欢,深深的是意根的喜欢。做不了主的是意识的喜欢,喜欢就千方百计得到、就采取行动要得到的,是意根的喜欢,上瘾和着迷,念念不忘,都是意根的喜欢。比如说一个家庭是家长说了算,喜欢一件事,有孩子的喜欢,也有家长的喜欢。但是孩子无论喜欢什么都不能作主,必须经过家长同意,才能有办法得到所喜欢的,而家长喜欢什么就想办法得到什么。孩子相当于意识,家长相当于意根。

如果意识的喜欢,影响到了意根,意根也喜欢,或者同意意识的喜欢,意根就会决定得到所喜欢的,去取。意识的喜欢一是受意根影响,一是受环境六尘境界影响,意根的喜欢一是来自于无始劫的烦恼习气,一是来自于意识的熏习。如果意识的喜欢没有影响到意根,意根就会置之不理,意识白白喜欢,得不到。比如喜欢学法,是意识先喜欢,意根后喜欢。如果意识喜欢学法,意根不喜欢,就不会精进。如果意根也喜欢学法,就会孜孜以求,精进修学。能坚持长久的不放弃的,都是意根的喜欢,断断续续的就是意根不太感兴趣,被意识牵引控制着,控制不了,意根就跑了。

十二、意根智慧与意识智慧的区别

遇到一件事,马上就知道事情的原委,无语言文字和声音地快速地了然于心,这是意根的智慧,非常不容易观察,一般人都不知道。而遇到事情不能马上就知,需要思惟分析归纳整理比较想象,然后才能知,这是意识的智慧。意识动用了语言文字和声音,动用的是粗浅的思惟作用,这部分作用容易观察出来。

为什么有的事情能马上知道,有的事情就不知道呢?事情刚一发生,是意根作意触受想思,意根对于非常熟悉的事情,从前经历过的事情,能马上就知道,并且能自动作主加以处理应对,对于不熟悉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能马上知道,思量过后也不知道,于是就生出意识,让意识了别思惟,意根根据意识的分析的结果再思量,然后再行处理应对。意识的作用就是辅助意根了别的,如果意根自己很清楚事情,就不需要意识了别思惟,直接做决定,快速地把事情处理应对了。

十三、意识所不知道的意根触的法

意根与如来藏捆绑在一起,如来藏现什么法,意根就触什么法见什么法,但是意根的了别也是分重点和层次的,祂所注重的法如果自己了别不清楚,就会作意和抉择,六识就会出来了别。如果意根自己能了别清楚的法,但是无法处理,就会作意和抉择让六识出来了别并且处理。

意根自己能够了别清楚不需要处理的法有极多,意识都不知道,意根触的法不需要六识了别的也极多,意识都不知道。意根触和了别清楚的法也极多,想让意识知道并且处理的也极多,可是意识因为智慧不足却无法知道,稀里糊涂的,甚至对于意根的提示暗示还感觉莫名其妙,最后不了了之了。

如来藏把六尘境界现出来,六尘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意根先触先了别,意根对六尘了别不清楚,六识就出来仔细了别,六识刚了别的时候,对六尘没有可对比的,也了别不清楚,意识就感觉模模糊糊的,等了别了几刹那之后,前后六尘有可对比的了,尘境连贯起来了,意识才知道六尘是什么。比如写字,写出第一笔,别人不知道是什么字,写出第二笔,也不知道是什么字,写出第三笔,能模模糊糊猜测出是什么字,写出第四笔,就知道是什么字了。

十四、一念不生是什么状态

一念不生的时候,没有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存在的时候一定有念,念就是独头意识的念,五俱意识只是知、了别、分别。当五俱意识只处于了别和知,而不去分别的状态时,就是一念不生的状态,这时候意根的知的功能作用就比较明显地凸显出来了,意根是有知的,也是有念的,只是意识不清楚。这时候也是处于禅定的状态,心不乱不复杂,事少而简单。一念不生的时候,意识是不生念了,但是意根可不是,意根的念一般都不断。比如说在一念不生时,突然想到一件事情,于是马上起身出门办事,这就是意根在意识不生念的时候,念头转动的结果。

这个状态是如何出现的?这也是意根作主抉择促成的,意根不攀缘,不想分别法,意识只能听话,安安静静的存在和运行。这也是意根没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是意根没有什么明显的念的时候。如果意根有想法,就会促使意识去造作,实现意根的想法,如果意根念着其他的法,意识必分神去处理,不会安安静静的,而是动荡和忙乱的,这样定不住就没有禅定了。

十五、离念灵知与意根的关系

灵是灵敏灵动,离念是暂时离开了思想念头。这样的知有意识的,也有意根的 ,意识离念还算容易做到,意根离念相对就难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意识为什么能离念呢?首先是意根没有什么欲望和想法,不攀缘尘境,也没有粗的思想念头,其次是意识本身没有了别境界的欲望,也没有所惦念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调动意识去思去念去想去造作。而意根那些特别微细的思想念头,无需意识参与现出身口意行,意识也无力发现和参与。

这时候意根处于稍微清静的状态,也就是禅定状态,无欲无求状态。所以当意识处于离念的状态,一定是在意根清静,并且处于禅定之中,不管禅定多深,时间多长。其实这时候还有细念,没有念如何能有知?只不过是对于境界非常熟悉的时候,不用费力分别就能知,这时候思想活动非常轻微,就叫作离念灵知。离念灵知这个词语不是来自于佛经,佛经对此没有具体描述,都是后人根据自意提出的一个概念,并不是很准确。这都需要很深厚的唯识修养和观察力才能加以观察和辨别。

十六、人体肌肉活动是意识的还是意根的

问:意根直接调配人的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又直接控制人的肌肉收缩,由此可见,调配人体肌肉活动的直接操作者是七识,而不是六识。那这样的话又为什么说身行是意识的功能作用?

答:肌肉活动属于神经系统活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布命令之后的反应,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是由意根调控的,意根的抉择一发动,大脑皮层就动,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发布命令,传达到身体相应的神经系统,产生肌肉收缩现象。而身口意行虽然是由意根作主和指挥的,但具体的运作都要由意识和五识来共同完成,六识如果不能正常现起,身体就不能运行了。

神经系统的收缩放松虽然都是意根调控的,也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是很隐密,很微弱,包括呼吸,有意识参与部分,也有很大部分不用意识参与。身体的移动,如果没有意识,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细微的神经系统活动可以不用意识,如睡着以后的身体的抽动,眼皮的跳动,轻微的身动,可以不用意识,轻微的呼吸也可以不用意识,但是意识可以主动的调节呼吸,比如深呼吸等等。

和肉体紧密相连的肌肉神经活动意根单独就能调控,可以不用意识配合,意识参与也可以,但只能引导意根,不能指挥全身,因为意根单独就能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在那里发布命令,指令能传导到全身。意识参与的神经活动叫作有意识行为,意识不参与的叫作无意识行为,比如呼吸活动、肌肉伸缩活动、大小便失禁、胃肠蠕动、气血运行,还有一些特殊的情绪活动,如心惊肉跳、怒发冲冠、吓得屁滚尿流等等,都可以不用意识参与,意根单独就能完成了。而身根的运动活动必须有身识和意识与意根共同运行调控。

十七、色身修复与意念的关系

想让气沉丹田,通过深呼吸,让气一直往下到达丹田那里就行了,配合观想,观想气到丹田,就能把气引到丹田,气随意走,意到哪里,气血就会跟随到哪里。这个意不仅有意根的意,还有意识的意,但只有意根的意才能引导气血运行,意识的意只能引导意根。

色身上的功能作用,一个是如来藏单独的作用,一个是意根与如来藏和合起来共同的功能作用。通俗点说,在色身上大部分功能作用都有意根的作意成分,意根的意有不到之处,很多事也做不成。丹田之处意识尽管去意去守,但却不会有什么功效,除非意识的意成功导引了意根,意根也发动了意,才有功效。意识守丹田,是假守,气不会跟着过去,意识引不了气和血,只能引意根,这是意识最大、最有用的本事了。

色身上组织细胞的修复与调节,有一部分也有意根的参与作用,如果意根积极配合,持乐观态度,不急不火,身体正能量就会上升,身体修复得就快。色身修复的时候,有意根参与和无意根参与,差别很大。比如针灸的时候,把意念加进去,加到针尖上,效果非常明显和快速,色身一下子就能改变。如果有人修炼出真气了,用真气配合针灸,效果就更好了,足以快速改变身体的四大,色身恢复相当快,可能马上就能得到恢复。身体里如果有真气运行,用手掌往别人的后背里灌输,意念越强,气入身体越多,气在身体里运行越快,身体马上就能得到改善,气血充盈身体就健康。

意到哪里,气就到哪里,所以色身的修复,有意根主动参与的恢复的就相当快,意不到之处,运行就不顺畅,或者不运行。比如吃饭时注意力分散,气血就分散,消化就不好,刚吃完饭的时候,如果聚精会神的思考问题,气血聚在大脑部位,胃脏的气血不够用,也影响消化,长期以往胃病就出现了。再比如大小便时如果注意力分散,大小便就不顺畅,意走气就走了,意在气在,所以意念的作用力非常大。意念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定力增强以后,心力就增强了,心力就是意念力。

十八、双重人格是意根的多格

一个人有双重人格,究竟是意识和意根各有一个人格,还是意根有两个人格?第一个人格现起的时候,身口意行是一个样,第二个人格现起的时候,身口意行是另一个样,两个人格不同,或者是截然相反,好像是两个人似的。

为什么会出现多重人格的现象?因为意根有多个心理需求和意愿,互相兼顾不了,就出现了多重人格,以满足不同的意愿,或者是展现多个性格。也就是说自己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了,多个性格不能和谐相处了,多种经历不能重叠糅合和在一起了,没办法就形成了多重人格,以满足各个意愿和自我。意根太纠结了,化解不开矛盾,就强行地把自己一分为二,一分为多。

从多重人格的现象上,可以提前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化身和报身。报身是意根现起的身,化身是分身,是由意根的意愿化现的六识的分身。双重人格各自的身口意行不同,相当于多个分身六识的造作不同。诸佛菩萨的化身身份不同,造作也不同,观世音菩萨的愿力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而说法。何身就是无数化身,是以意根度众生的意愿所化成的。一个菩萨,用化现两个或多个身份来到世间,各个色身有可能都不相知。

诸佛菩萨的愿力广大而弘深,一个色身没办法实现这么多、这么大、这么深的愿力,就要化现无数分身去实现众多愿力。意根是作主识,祂只要福德、禅定、身体、愿力足够,就会作主分身,变现众多的六识身,一套六识身有一套身口意行,众多套六识身有诸多身口意行,身口意行各个不同,都摄属于同一个意根和如来藏。而多重人格的人格,摄属于同一个意根的不同侧面,不同性格,不同意愿或者是不同心愿。

大家学完唯识,应该能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心理学者,或者是心理辅导师,从事心理研究和导引者。别人的心理一看就知,谁也瞒不了你们,谁也骗不了你们,而能掌握别人心理,对人循循善诱。世间人无非都是贪嗔痴,都是执取五阴我,看不透现象界,当然就解决不了心理问题了。多思惟观行,就会把各个法义贯穿在一起,就会清晰的看到未来的走向,对佛法修证的前景感到乐观,感觉前途光明。

十九、五蕴是如何运作的

以喝茶为例来说明。喝茶是五蕴整体的和合运作过程,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全部都参与其中,根尘识三者相触和合在一起运作。其主导者是意根,负责协调和调控六识与五根六尘的触受想思活动。最伶俐快速的是意根,意识很多时候都觉察不到什么就把事情做完了,五识配合着就像没有思想一样,完全忠于意根的意旨,意识有时候就琢磨不透。

喝茶的整个过程也是这样,如果茶太烫,洒在手上就会激灵一下甩掉,来不及让意识了别和思惟分析。意根想要端茶杯想要喝茶,根尘就会相触生出六识去配合运作,完成意根指令,茶才能喝到口里。具体六根的运作,六识的运作要自己去对号入座观察,尤其是细节更要自己定下心来观察,需要把五蕴的概念弄清楚,十八界的功能作用弄清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