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4-11-18 23:49:17 閲讀: 0

第三章  意根與意識的區別

一、意根與意識活動的區別

如果意根動心了,在色身上就會有種種反應,如臉紅心跳、害羞或者是青筋暴露、渾身發抖等等,單獨的意識心動,身體就沒有什麽反應,比較平靜。只說不做的人,都是單獨的意識動,而意根不動;說一套做一套的人都是意識說,而意根不想做,於是就不做;有欺騙習慣的人,都是用意識來表演,意根根本不動心。所以觀察一個人的品德,要看他是如何做的,不要只看他是如何說的,做比說更實在。

意根活動是要耗費一定能量的,而意識活動不一定耗費能量,或者耗費的比較少。意識活動如果消耗能量,也是要涉及到全身的,因爲能量是通流到全身各處的,全身使用的是同一股能量,能量不分家,只不過是喜歡動腦思惟的人先消耗大腦裡的能量,大腦能量不夠用了,才會消耗全身能量。大腦會帶動全身,大腦累的時候,全身也會跟著疲乏,就需要休息了。

在意識的活動裡,並不是完全沒有意根的活動,多少都會涉及到意根,所以需要消耗能量,涉及的多消耗的能量就多。我如果不用心思考問題,一天靜靜的只做意識表面活動,一天一宿也不覺得累,也不太感覺餓。如果用心思考問題,一會兒就感覺累了,也容易餓。所以我一點也不願意接觸人和事,不願意動心思,不願意考慮某些不重要的問題,除非是有意義的比較重要的。

用心參禪的時候,也會消耗很多能量,修定不思考的時候,就不太消耗能量,身體反而會感覺很舒服和輕松。修定不思考比較省力,觀行思考有可能會燒腦。用意識思惟的時候,因爲用心淺和少,所以比較快和輕松,可以泛泛而談,行雲流水,妙語連珠,但内涵淺白,體現出來的是知識水平和記憶發揮的水平,很少能體現出智慧水準。而用意根思考的時候,因爲用心很深,識心運行的比較慢和累心,但内涵深,意義深遠,體現出的是一個人深層次的智慧。

用個比喻來說明一下用意識和用意根的區別,比如說一個人走在泥地裡,如果泥比較淺,只沒到鞋底子那裡,走起路來還是比較快、比較省力的;如果泥沒在腳脖子或者是腿肚子或者是膝蓋那裡,把腳拔出來就不容易,每走一步路就很費勁,走路會非常慢。用意識思惟就相當於走在泥淺的路面上,用意根思考就相當於走在泥深的路面上。所以用意根思考問題的人,如果總處於意根的深層面,比較專注,每轉移一個念頭,每轉換一個問題的時候,思緒都會很慢,需要消耗的能量多,感覺有些累,所以就喜歡安靜,不希望有外界的人和事來打擾。

二、意識和意根同時了別和動念

在對一切法的了別過程當中,不管是動念還是不動念,念頭明顯不明顯,無論在尋的狀態下或者是在伺的狀態下,都有意識的了別,也有意根的了別,只要是了別了法,這兩個識肯定是同時存在的,區別是誰了別的清楚,誰了別不清楚,誰了別的明顯,誰了別的不明顯,了別是以誰爲主的問題,只要一動念這兩個識肯定在一起同時出現。因爲意根是意識的俱有依,有意識必然有意根,意識的現起是意根思擇的結果,所以意識動的時候意根必然已經動了,如果缺少意根的了別和動念,意識就不會出現了。

而意根是無間斷的識,時刻都存在著,都運行著、攀緣著,都在執取著,無時無刻不在動念,無時無刻不在思,只不過祂動的明顯不明顯,心思是散亂的還是集中的,是有執著的還是無執著的,意識是否能發現祂的存在和心思,有這些區別。

很多人意識不動念,又觀察不到意根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現在挺清靜,沒有什麽念頭,其實這時候意根是有念頭的,祂是有攀緣和思量的,意識是無智慧觀察罷了,指不定什麽時候意根作個決定,然後意識這邊就靜不下來了,就要開始有什麽行爲造作了。身口意的每一次行動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輕微的還是重大的,都是意根思量的結果,祂要有所造作的時候,意識就清靜不下來,就要隨著意根的想法去造作。

三、在默念和知念時都是什麽心的行爲

念咒時不管是出聲念還是默念,都是獨頭意識在念,意根的念是無語言文字的。知默念的知是意識的反觀力,意識的反觀力就是証自証分,是獨頭意識了別和反觀獨頭意識自身。當然如果念得非常熟了,也有意根的念和知。在意識默念時,意根有知,在意識反觀時,意根也有知,這個知深秘,難見難察。意根把獨頭意識的反觀作用,和默念咒語的功能,都當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都認爲是自己在念在知。

如果禪定比較好,意根也能參與念咒,意識能觀察得到,就是分不清意識和意根各自的功能界限,容易混淆。有禪定的時候,一是身心可以分離,清清楚楚,聯繫不是那麽密切,六七識也可以是各自都分離的,彼此分開一段距離,才顯得清清楚楚,對每個法有虛妄的感覺。如果沒有禪定,各個法扭在一起分不開,看不清楚,就覺得混合起來的法很真實很實際,執取性就大,導致煩惱重。禪定的好處說不盡,沒有禪定,就不要說自己有修行。

四、意根與意識的思和知

意根與意識一樣都是識,都有思心所法,都能思惟思考思量,因爲極大部分人觀察不到意根的思,就認爲意根與意識的思有差別,把意識的思稱作思惟,把意根的思稱作思量,認爲思惟不是思量,思量不是思惟,若說意根思惟思考,就認爲不對,是意識的思惟思考;若說意根的心理活動,不少人就說不對,那是意識的心理活動。所以觀察不到意根的心理活動而還要學唯識,内心還很執拗,就很麻煩。

爲什麽很多人都說意根的思很深沉很隱密,難於觀察呢?究其原因是因爲衆生都是以意識的知爲知,意識知什麽,衆生就知什麽,而意識所不知的,就不知什麽。意識如果智慧不足,不知意根的心理活動,不知意根所知,那麽衆生就不知意根的心理活動,不知意根所知,就覺得意根的心理活動很深沉很隱密很微妙。其實是應該責怪意識的無知才對,當意識有智慧的時候,智慧無礙的時候,能現前觀察到意根的心理活動了,就不覺得意根很深奥難懂了,不覺得意根很隱密難知了,也就不會誤會意根的心所法了。

如果衆生都以意根的知爲知,情形會怎麽樣呢?如果衆生都以意根的知爲知的話,意根所不知的就不知了,意根如果不知意識所知的,不管意識知什麽,知多少法,意根都不知,那就是衆生不知了,所以意識所學的那些理論就沒有多少用處了;意根更不知第八識,要想開悟就更困難了。這時候衆生就會說:意識的心理活動深細難知,很隱秘,難於窺探,第八識更是深沉隱密難知,行相微細。

實際上諸法隱密不隱密,顯白不顯白,在於識的智慧,不在於法的本身。有智慧的時候,任何法都是顯白易知易懂的,無智慧的時候,再顯白的法,也覺得深沉隱密。所以六七識轉識成智以後,意識就能現前觀察到意根的心行以及第八識的心行,並不覺得很困難。佛觀察一切法都很輕松,甚至不用觀察就能知一切法,對於一切法都是了然於心。

衆生如果是以意根的知爲知,就會有神通了,互相之間也許就沒有秘密了,前世後世都會了然。這樣就能知因識果,也許爲了少受惡報,會少造惡業。但還是有不少的人我執重,明知道自己因爲造惡業受了很多苦,可還是不斷的造惡業,屢次進監獄的人就是這樣,死不悔改。但意根因爲沒有意識明顯的引導作用,單純幼稚,情執會更重,我性會更重,意識很難制約祂,造惡業的幾率就會更大了,斷我見就更困難了。

衆生如果都是以第八識的知爲知是怎麽樣情形呢?第八識不知不見世間法,不知人我他她,不見色聞聲,不知六塵境界,這樣的話,衆生就無法生存了,六根關閉,處於涅槃狀態。這樣好不好?有人會說這樣菩薩就無法度衆生了,但是這個時候,還有哪個衆生不處於涅槃狀態,還需要佛菩薩去度化?如果衆生都是以第八識的知爲知,那就不用學佛學法了,也沒有佛和衆生的區別了。

如果衆生都是以五識的知爲知的話,那就無法生存了,五蘊世間就不能作出運轉了。因爲五識只了別粗重的五塵,不了別細微的五塵,更不了解心法,不知意識,不知意根,不知第八識,除了粗重的五塵境,什麽也不知。如果連意識也不知的話,那怎麽還能知五塵的粗境?五識必須與意識配合了別,才能知五塵的粗重相,但只知五塵的粗重相,不知五塵的細相,不知法塵,不知心法,是斷然活不了的。總之,要想知一切法,以哪個識的知爲主,哪個識都必須有大智慧,轉識成智,用智識才能知一切法。

五、以意識的知爲知正是無明

各識的証自証分是什麽意思?各識自証的相分,你能知道是什麽内容嗎?比如說第八識有見分,是能見性;第八識的相分是第八識所見的相,比如說種子;第八識的自証分是第八識自己見到了相分種子,知道了、了別了相分種子;第八識的証自証分是第八識証明了、証得了自己的自証分,知道了自己了別了相分種子,知道了自己完成了對相分種子的了別,知道了自己了別了相分種子。第八識自己干了什麽,祂自己清楚,六七識是不清楚的,除非有很深的道種智。

我們清楚第八識是否了別了相分種子嗎?我們不清楚。第八識又不代替意識知,意識不知的,不代表別的識不知。不能拿意識的不知來代替別的識的知。第八識用甲來表示,意識用乙來表示,甲所知道的法,乙不一定知道,乙不知道,不代表甲就不知道。甲的証自証分,不代表乙的証自証分,乙不清楚甲所証得的相分,不代表甲沒有証得,不代表甲不知道。還有許多意根的知,意識都不清楚,既然是不清楚,就不要說意根也不知。

衆生的知,大多數都以意識的知爲準,意識不知的,就說我不知道,就說某事沒有發生,不存在。其實第七識知道某事發生了,知道某事。但是第七識沒有語言文字功能作用,不會表達,沒法讓意識知。意識就覺得自己不知的就是不存在的,別的識同樣也不知。這樣斷定,非常武斷,沒有道理。

凡夫衆生的意識武斷到什麽程度?意識自己証不得意根,觀察不到意根,意根的自証分和証自証分,意識就不承認有,意根對自己有反觀性,有反觀能力,能反觀到自己的了別,意識不知道,觀察不出來,卻說意根沒有反觀力,沒有証自証分,某些自証分也沒有。當意識這樣認爲的時候,正好說明了意識自身的愚癡、無明、暗鈍,所知太少太淺,誤會太多,而不自知。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爲什麽?因爲無明深重。

六、沒有意識的時候意根是否有知

有人說:意根既然也是識,就應該對外界有感知,當人昏迷時爲何對外境沒有一點感知了呢?這個問題是這樣,昏迷時沒有感知是意識沒有感知了,而意根仍然有感知,意根感知的時候,意識一旦滅失了,就不知道意根的感知,即使意識不滅,如果沒有認知的智慧,還是不知道意根的感知作用。這是因爲意根的知,要讓意識知,之後衆生才能知,衆生都是以意識心的知爲知,意識不知的就認爲是不知了。

但意識不知道,不代表意根也不知道。所以在睡覺無夢時、昏迷時,意識消失時,意根的知就無法傳達到意識,意識就不知,意識不知衆生就不知。即使意識能正常運行不消失,祂沒有智慧時也不知道意根的知。意識沒有智慧時,意根是什麽樣的心行,感知到了什麽,意識也是不知道的。所以意根是否有証自証分的反觀,意識觀察不出來,意根是否知道自我的存在,意識也觀察不出來。所以在意識觀察不出來的時候,就不要下判斷說意根如何或者不如何的。

七、覺觀思惟與顯境名言的區別

覺觀是意識的覺觀,思惟也是意識的思惟,意識還有能夠通過文字語言顯示出六塵境界的功能作用。由覺觀可以産生出思惟,思惟可以出生語言文字,有語言文字可以表達顯示出境界。但是最初的覺觀是沒有語言文字的,最深細的覺觀也是沒有語言文字的,有語言文字的思惟比較粗糙和膚淺,不細膩。意識沒有語言文字、覺觀思惟的時候,與意根的無語言文字的狀態,二者極難分清,明暗混在一起,幾乎是分不清哪個是哪個。

八、意根與意識慧的區別

問:所謂記憶就是在意根的參與下,把前六識所經歷的内容存儲起來,以後在需要時,由意識主導進行回憶;而理解是在意識的智慧引導下,引發意根的思考,從而意根明白事物的内在聯繫和道理,所以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就不需要進行回憶,由意根直接給予解答和處理。所以意根有智慧時處理問題簡潔快速,意根沒有智慧時就得去搜尋記憶,結果處理問題時時間就長而且低效。以上的理解對不對?

答:以上的理解大致都對。回憶由意識回憶,但卻是意根主導和決定的。理解是以意識爲主的解,也會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意根的解。意根沒有智慧時,需要經過意識的回憶,然後進行對比、比較、衡量,才能作出或對或錯的決定。智慧越淺,比較衡量的時間越長,越是猶豫不決,越是沒有信心。那種快刀斬亂麻,不用意識思惟、分析、比對、較量的抉擇,是意根直接的抉擇,或慧或不慧。不動聲色,不用動心思,不用翻來覆去的思考,默默的自動就把事情解決了,都是意根的智慧。處事老道的人,意根都有智慧,經驗豐富,能把事情處理得圓融無礙,不給人留把柄。

意根沒有智慧的學生學習,一般都靠意識的死記硬背,不能自由發揮,遇到非知識性問題,就束手無策。而意根有智慧的學生,從來不願意記憶,都是理解了問題以後隨意發揮。所以學校考試,得高分的不一定是真正有智慧的學生,要看考試的試題是知識類的内容還是發揮性的内容,是考知識還是考智慧。                佛法也是這樣,一講就一大套理論的人,不一定是有實証智慧的人。如果他讀的書多,博學多聞,博識強記,能夠很好的運用意識對所學的法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就可以整理出一套理論體系,但這不代表就是實証的智慧,也有可能是知識的累積。

知識的累積不能斷除煩惱,只能說明意識聰明罷了。跟著意識聰明的人學法,可以獲得很多的理論知識,但實証很困難,跟著有實証的人學法容易實証,而知識並不一定豐富,但實証之後智慧增長了,能夠漸漸的擴充知識面,補充一些必要的理論知識。

意根有智慧時智慧深,無煩惱,格侷大,心胸寬廣,有氣魄有膽識,目光長遠,大是大非拿得準,不會做錯事。而意識的聰明沒有深沉的大智慧,心量不夠大,有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天生的智慧,都是意根帶過來的,是意根的智慧,後天的智慧是新學的,是意識的智慧,也可能有意根的智慧。

九、意根的智慧和意根的思

意根本身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相,不會用語言文字來思惟,動用心思的時候也沒有聲音,所以意根的心思和運行的行相隱秘難察,不容易捕捉,定不足時心不細致,就很難觀察到,那麽對意根的誤會就在所難免了。

意識有時有智慧,有時無智慧,意根也是有時有智慧,有時無智慧。意識的智慧發揮得好,可以輔助意根的了別和抉擇,而如果意根本身就有智慧,就不需要意識的智慧輔助,或者是不需要意識來輔助思惟分析,只幫助了別就行了,意根只要了別到法的粗略相和細相,馬上就會知道如何處理和對待。意根本身有智慧的時候這樣,意根沒有智慧的時候,就需要意識不僅輔助了別,還要輔助思惟分析推理判斷,然後意根依據意識的判斷進行思量,而作自己的判斷,但不一定與意識判斷的一致,其抉擇有可能出乎意識的預料。

意識反觀自心,是証自証分,如果意識觀察到的是意根的心念,就是自証分。但意識沒有智慧時,不一定能分清到底是自己的心念還是意根的心念,就會都當作是意識自己的心念。所以很多人都說這明明是意識的功能作用,怎麽說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呢?其實是自己的意識沒有智慧辨別清楚意識和意根的差別和界限,沒有道種智,想要分清意識和意根的作用,確實是非常困難的。

十、對世間真厭離與假厭離的區別

對於世間法厭離分爲表面意識的厭離和深層次意根的厭離,表面的厭離只不過是意識覺得世間無聊無意義,但只是說說而已,說歸說做歸做,不會動真格的,該怎樣貪婪還是怎樣的貪婪,不會改變什麽,這是假厭離。而當心裡真正生起厭離心的時候,直接在行動上就表現出來了,不再會想許多辦法取得世間利益,而是盡量躲避世間人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再貪戀世間,這是深層次的意根生起的厭離心,是與解脫相連系的心。達到這種程度不容易,是多生累世所修行的善根,淺學者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心行。

如何才能達到深層次意根的厭離?首先需要修禪定,在禪定中觀行五隂苦空無常無我,初步証得無常苦空無我之後,還不能對世間生起厭離心,需要繼續深入觀行,直到發起初禪定之後,斷除了貪愛煩惱,這才對世間生起了厭離心,不想再在世間裡繼續流浪生死虛度光隂,有了解脫的心、出離的心。所以出離心、厭離心都離不開深層次的禪定和智慧,如果不修禪定,就只有口頭上的厭離,實際上非常貪愛,一點也不厭,口是心非,心口不一。

十一、意識與意根喜歡的區別

心有所喜歡大約分兩個層次,或者是兩種程度,粗淺的是意識的喜歡,深深的是意根的喜歡。做不了主的是意識的喜歡,喜歡就千方百計得到、就採取行動要得到的,是意根的喜歡,上癮和著迷,念念不忘,都是意根的喜歡。比如說一個家庭是家長說了算,喜歡一件事,有孩子的喜歡,也有家長的喜歡。但是孩子無論喜歡什麽都不能作主,必須經過家長同意,才能有辦法得到所喜歡的,而家長喜歡什麽就想辦法得到什麽。孩子相當於意識,家長相當於意根。

如果意識的喜歡,影響到了意根,意根也喜歡,或者同意意識的喜歡,意根就會決定得到所喜歡的,去取。意識的喜歡一是受意根影響,一是受環境六塵境界影響,意根的喜歡一是來自於無始劫的煩惱習氣,一是來自於意識的熏習。如果意識的喜歡沒有影響到意根,意根就會置之不理,意識白白喜歡,得不到。比如喜歡學法,是意識先喜歡,意根後喜歡。如果意識喜歡學法,意根不喜歡,就不會精進。如果意根也喜歡學法,就會孜孜以求,精進修學。能堅持長久的不放棄的,都是意根的喜歡,斷斷續續的就是意根不太感興趣,被意識牽引控制著,控制不了,意根就跑了。

十二、意根智慧與意識智慧的區別

遇到一件事,馬上就知道事情的原委,無語言文字和聲音地快速地了然於心,這是意根的智慧,非常不容易觀察,一般人都不知道。而遇到事情不能馬上就知,需要思惟分析歸納整理比較想象,然後才能知,這是意識的智慧。意識動用了語言文字和聲音,動用的是粗淺的思惟作用,這部分作用容易觀察出來。

爲什麽有的事情能馬上知道,有的事情就不知道呢?事情剛一發生,是意根作意觸受想思,意根對於非常熟悉的事情,從前經歷過的事情,能馬上就知道,並且能自動作主加以處理應對,對於不熟悉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不能馬上知道,思量過後也不知道,於是就生出意識,讓意識了別思惟,意根根據意識的分析的結果再思量,然後再行處理應對。意識的作用就是輔助意根了別的,如果意根自己很清楚事情,就不需要意識了別思惟,直接做決定,快速地把事情處理應對了。

十三、意識所不知道的意根觸的法

意根與如來藏綑綁在一起,如來藏現什麽法,意根就觸什麽法見什麽法,但是意根的了別也是分重點和層次的,祂所注重的法如果自己了別不清楚,就會作意和抉擇,六識就會出來了別。如果意根自己能了別清楚的法,但是無法處理,就會作意和抉擇讓六識出來了別並且處理。

意根自己能夠了別清楚不需要處理的法有極多,意識都不知道,意根觸的法不需要六識了別的也極多,意識都不知道。意根觸和了別清楚的法也極多,想讓意識知道並且處理的也極多,可是意識因爲智慧不足卻無法知道,稀裡糊塗的,甚至對於意根的提示暗示還感覺莫名其妙,最後不了了之了。

如來藏把六塵境界現出來,六塵最初出現的時候,是意根先觸先了別,意根對六塵了別不清楚,六識就出來仔細了別,六識剛了別的時候,對六塵沒有可對比的,也了別不清楚,意識就感覺模模糊糊的,等了別了幾刹那之後,前後六塵有可對比的了,塵境連貫起來了,意識才知道六塵是什麽。比如寫字,寫出第一筆,別人不知道是什麽字,寫出第二筆,也不知道是什麽字,寫出第三筆,能模模糊糊猜測出是什麽字,寫出第四筆,就知道是什麽字了。

十四、一念不生是什麽狀態

一念不生的時候,沒有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存在的時候一定有念,念就是獨頭意識的念,五俱意識只是知、了別、分別。當五俱意識只處於了別和知,而不去分別的狀態時,就是一念不生的狀態,這時候意根的知的功能作用就比較明顯地凸顯出來了,意根是有知的,也是有念的,只是意識不清楚。這時候也是處於禪定的狀態,心不亂不複襍,事少而簡單。一念不生的時候,意識是不生念了,但是意根可不是,意根的念一般都不斷。比如說在一念不生時,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於是馬上起身出門辦事,這就是意根在意識不生念的時候,念頭轉動的結果。

這個狀態是如何出現的?這也是意根作主抉擇促成的,意根不攀緣,不想分別法,意識只能聽話,安安靜靜的存在和運行。這也是意根沒有什麽想法的時候,是意根沒有什麽明顯的念的時候。如果意根有想法,就會促使意識去造作,實現意根的想法,如果意根念著其他的法,意識必分神去處理,不會安安靜靜的,而是動蕩和忙亂的,這樣定不住就沒有禪定了。

十五、離念靈知與意根的關係

靈是靈敏靈動,離念是暫時離開了思想念頭。這樣的知有意識的,也有意根的 ,意識離念還算容易做到,意根離念相對就難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意識爲什麽能離念呢?首先是意根沒有什麽欲望和想法,不攀緣塵境,也沒有粗的思想念頭,其次是意識本身沒有了別境界的欲望,也沒有所惦念的事情,這樣才不會調動意識去思去念去想去造作。而意根那些特別微細的思想念頭,無需意識參與現出身口意行,意識也無力發現和參與。

這時候意根處於稍微清靜的狀態,也就是禪定狀態,無欲無求狀態。所以當意識處於離念的狀態,一定是在意根清靜,並且處於禪定之中,不管禪定多深,時間多長。其實這時候還有細念,沒有念如何能有知?只不過是對於境界非常熟悉的時候,不用費力分別就能知,這時候思想活動非常輕微,就叫作離念靈知。離念靈知這個詞語不是來自於佛經,佛經對此沒有具體描述,都是後人根據自意提出的一個概念,並不是很準確。這都需要很深厚的唯識修養和觀察力才能加以觀察和辨別。

十六、人體肌肉活動是意識的還是意根的

問:意根直接調配人的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又直接控制人的肌肉收縮,由此可見,調配人體肌肉活動的直接操作者是七識,而不是六識。那這樣的話又爲什麽說身行是意識的功能作用?

答:肌肉活動屬於神經系統活動,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發布命令之後的反應,而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是由意根調控的,意根的抉擇一發動,大腦皮層就動,中樞神經系統就會發布命令,傳達到身體相應的神經系統,産生肌肉收縮現象。而身口意行雖然是由意根作主和指揮的,但具體的運作都要由意識和五識來共同完成,六識如果不能正常現起,身體就不能運行了。

神經系統的收縮放松雖然都是意根調控的,也是下意識的行爲,但是很隱密,很微弱,包括呼吸,有意識參與部分,也有很大部分不用意識參與。身體的移動,如果沒有意識,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細微的神經系統活動可以不用意識,如睡著以後的身體的抽動,眼皮的跳動,輕微的身動,可以不用意識,輕微的呼吸也可以不用意識,但是意識可以主動的調節呼吸,比如深呼吸等等。

和肉體緊密相連的肌肉神經活動意根單獨就能調控,可以不用意識配合,意識參與也可以,但只能引導意根,不能指揮全身,因爲意根單獨就能控制中樞神經系統,在那裡發布命令,指令能傳導到全身。意識參與的神經活動叫作有意識行爲,意識不參與的叫作無意識行爲,比如呼吸活動、肌肉伸縮活動、大小便失禁、胃腸蠕動、氣血運行,還有一些特殊的情緒活動,如心驚肉跳、怒發沖冠、嚇得屁滾尿流等等,都可以不用意識參與,意根單獨就能完成了。而身根的運動活動必須有身識和意識與意根共同運行調控。

十七、色身修複與意念的關係

想讓氣沉丹田,通過深呼吸,讓氣一直往下到達丹田那裡就行了,配合觀想,觀想氣到丹田,就能把氣引到丹田,氣隨意走,意到哪裡,氣血就會跟隨到哪裡。這個意不僅有意根的意,還有意識的意,但只有意根的意才能引導氣血運行,意識的意只能引導意根。

色身上的功能作用,一個是如來藏單獨的作用,一個是意根與如來藏和合起來共同的功能作用。通俗點說,在色身上大部分功能作用都有意根的作意成分,意根的意有不到之處,很多事也做不成。丹田之處意識盡管去意去守,但卻不會有什麽功效,除非意識的意成功導引了意根,意根也發動了意,才有功效。意識守丹田,是假守,氣不會跟著過去,意識引不了氣和血,只能引意根,這是意識最大、最有用的本事了。

色身上組織細胞的修複與調節,有一部分也有意根的參與作用,如果意根積極配合,持樂觀態度,不急不火,身體正能量就會上升,身體修複得就快。色身修複的時候,有意根參與和無意根參與,差別很大。比如針灸的時候,把意念加進去,加到針尖上,效果非常明顯和快速,色身一下子就能改變。如果有人修鍊出真氣了,用真氣配合針灸,效果就更好了,足以快速改變身體的四大,色身恢複相當快,可能馬上就能得到恢複。身體裡如果有真氣運行,用手掌往別人的後背裡灌輸,意念越強,氣入身體越多,氣在身體裡運行越快,身體馬上就能得到改善,氣血充盈身體就健康。

意到哪裡,氣就到哪裡,所以色身的修複,有意根主動參與的恢複的就相當快,意不到之處,運行就不順暢,或者不運行。比如吃飯時注意力分散,氣血就分散,消化就不好,剛吃完飯的時候,如果聚精會神的思考問題,氣血聚在大腦部位,胃臟的氣血不夠用,也影響消化,長期以往胃病就出現了。再比如大小便時如果注意力分散,大小便就不順暢,意走氣就走了,意在氣在,所以意念的作用力非常大。意念這個力是如何産生的呢?是定力增強以後,心力就增強了,心力就是意念力。

十八、雙重人格是意根的多格

一個人有雙重人格,究竟是意識和意根各有一個人格,還是意根有兩個人格?第一個人格現起的時候,身口意行是一個樣,第二個人格現起的時候,身口意行是另一個樣,兩個人格不同,或者是截然相反,好像是兩個人似的。

爲什麽會出現多重人格的現象?因爲意根有多個心理需求和意願,互相兼顧不了,就出現了多重人格,以滿足不同的意願,或者是展現多個性格。也就是說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意願了,多個性格不能和諧相處了,多種經歷不能重曡糅合和在一起了,沒辦法就形成了多重人格,以滿足各個意願和自我。意根太糾結了,化解不開矛盾,就強行地把自己一分爲二,一分爲多。

從多重人格的現象上,可以提前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化身和報身。報身是意根現起的身,化身是分身,是由意根的意願化現的六識的分身。雙重人格各自的身口意行不同,相當於多個分身六識的造作不同。諸佛菩薩的化身身份不同,造作也不同,觀世音菩薩的願力是衆生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說法。何身就是無數化身,是以意根度衆生的意願所化成的。一個菩薩,用化現兩個或多個身份來到世間,各個色身有可能都不相知。

諸佛菩薩的願力廣大而弘深,一個色身沒辦法實現這麽多、這麽大、這麽深的願力,就要化現無數分身去實現衆多願力。意根是作主識,祂只要福德、禪定、身體、願力足夠,就會作主分身,變現衆多的六識身,一套六識身有一套身口意行,衆多套六識身有諸多身口意行,身口意行各個不同,都攝屬於同一個意根和如來藏。而多重人格的人格,攝屬於同一個意根的不同側面,不同性格,不同意願或者是不同心願。

大家學完唯識,應該能成爲心理諮詢師,或者是心理學者,或者是心理輔導師,從事心理研究和導引者。別人的心理一看就知,誰也瞞不了你們,誰也騙不了你們,而能掌握別人心理,對人循循善誘。世間人無非都是貪嗔癡,都是執取五隂我,看不透現象界,當然就解決不了心理問題了。多思惟觀行,就會把各個法義貫穿在一起,就會清晰的看到未來的走向,對佛法修証的前景感到樂觀,感覺前途光明。

十九、五蘊是如何運作的

以喝茶爲例來說明。喝茶是五蘊整體的和合運作過程,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全部都參與其中,根塵識三者相觸和合在一起運作。其主導者是意根,負責協調和調控六識與五根六塵的觸受想思活動。最伶俐快速的是意根,意識很多時候都覺察不到什麽就把事情做完了,五識配合著就像沒有思想一樣,完全忠於意根的意旨,意識有時候就琢磨不透。

喝茶的整個過程也是這樣,如果茶太燙,灑在手上就會激靈一下甩掉,來不及讓意識了別和思惟分析。意根想要耑茶盃想要喝茶,根塵就會相觸生出六識去配合運作,完成意根指令,茶才能喝到口裡。具體六根的運作,六識的運作要自己去對號入座觀察,尤其是細節更要自己定下心來觀察,需要把五蘊的概念弄清楚,十八界的功能作用弄清楚。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