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證指歸(第二部)(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9-22 13:21:05 閲讀: 0

第三章 意根思量和參究的方法

一、如何不影響睡眠而讓意根思考問題?

如果想在不影響睡覺的情況下,在臨睡前給意根布置些任務,讓意根在睡覺期間思考一個問題,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這個問題,了解問題的內容是甚麼,不需要意識再幫助分析問題,不需要意識再傳導甚麼信息了,並且這個問題也不著急解決,不需要馬上就知道答案,這樣意根就會放心地讓六識滅去了。

布置完任務,給出思考問題以後,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覺,讓意根心裡只有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蓋和影響。意根需要啓用意識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對問題還不太熟悉,找不到解決的路數和方向,才需要意識幫助分析,給出可以參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對問題非常熟悉,有解決的方法,即使意識想幫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礙事。

二、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特徵和益處

對於疑難問題的思考分為不同的淺深層次,最淺的層次是意識單獨的思惟,因為沒有禪定,意根對問題也不熟悉,所以就參與不進去。在意識的思惟過程中會摻雜一些語言、文字和聲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個過程容易被觀察出來,這是意識對自己運作的反觀作用。

其中語言包括自言自語,以及手勢等身體語言;文字包括寫在紙上的,以及心裡的想象和描述;聲音包括出聲的聲音,以及不出聲的心聲。在思惟的過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專一,不用有禪定,思惟的結果,意根不承認,因為沒有參與其中,心裡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會採取實際上的相應的行動。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參與其中,有一些淺定,意根與意識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其中不排除有語言、文字和聲音。意識負責提供資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棄一部分所緣,專心、半專心地思考。因為意根要思考,就沒有更多的精力緣一切法,必然要捨棄一些法,這樣粗淺的禪定就出現了,緣法與不緣法由意根抉擇,緣甚麼法不緣甚麼法由意根抉擇。如果意根不參與思考,就不會抉擇捨棄一部分緣法,就不會有粗淺的禪定。意根捨棄的法越多,禪定越深,參與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出結果。

最深層次的思考是意根單獨的思量,這時候禪定已經很深了,意識的輔助和傳導作用都已經完成,意根對問題已經了解和熟悉了,捨棄了絕大多數的法緣,一心在禪定中獨自思考參究,甚至在夢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結果,意識一醒過來就明白了,還不影響睡眠。心裡一旦有禪定了,即使是短時間的禪定,也必然會啓動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進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專心,其他的法緣就顧及不到了,必然出現禪定。

由此可見,意根是作主識,是安排抉擇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禪定也必至,修行過程中有沒有禪定在於意根,由意根說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禪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習慣的人,以後再遇到甚麼疑難問題,立刻就會進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識引導,注意力非常集中,內心專注,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古來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習慣用意根思考問題的人。

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益處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決核心問題,沒有疑惑,不用糾結,不會反悔,內心愉悅。比意識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徹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裡更認可,更踏實,永遠與結果相應,不用費心再記憶背誦,而意識思考出來的過後容易忘記,想不起來。

三、在禪定中如何調動意根的思量

在禪定中不用意識的思惟而用意根的思量,這個功夫是相當深的,一般人很難做得到,需要有很深的禪定基礎,還需要有一定的觀行功夫,禪定和觀行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把意識的思惟轉換到用意根思量了。意識思惟比較淺,浮在表面,一般人都能觀察出來,比如反觀此刻心裡有哪些念頭,就知道自己此刻在想著甚麼,在思考著甚麼,在打算著甚麼,這些念頭一般都浮在表面,都是意識的思惟。

在這同時,背後也有意根的支持和主導作用,如果定力和智慧不夠,就不容易觀察出來,認不清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等把心修到非常細緻的時候,就能夠觀察出來在意識思惟的時候,背後有一個力量在起主導作用,那個力量和思緒就是意根的。等到發現了意識背後意根的那種力量,能夠抓到意根的時候,就要漸漸地把意識的思惟作用淡化,淡化到一定程度再捨去意識的念頭,捨去以後還要保持心裡有念頭,有意根的思考活動,不讓自己完全無念無想,這是很不容易的。

在禪定中要學會努力發現內心深處的那種力量,祂其實是有念的,有思想活動的,是能思考的,那就是意根的思量活動。發現以後就努力保持那個思量活動,不要滅失掉,把意識所思惟的法義交給祂,讓祂繼續獨自思量,這就屬於比較深的參究狀態了,參禪就是這樣,思量五蘊非我就是用這樣的功夫。這樣就把意根的思量調動起來了,這種思考方式,這樣的功夫就叫作意根的思量。

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甚深禪定,禪定功夫需要非常好,能把粗的妄念捨掉,而且到一定時候就連細的妄念也要捨掉。妄念就是思惟其它無關緊要的法的念頭,也就是雜念和多念,這些念頭對於正念都是干擾,所以都要去掉,就剩一個意識所需要思惟的法,然後再把意識的思惟也去掉,讓意根來思量這個法,意識和意根交換過來思考問題。這個時候意識還存在著,它起著一種很輕微的了別作用,但是不深度思惟、分析和推理,而是讓意根來深深地思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這種思量作用在禪定和智慧不足的時候不容易觀察出來。

意根這個思量的功能作用也叫作內心深處的想法。每個人心裡的想法都分為兩種:一個浮在表面,是淺層次的意識的想法,另一個隱藏在深處,是深層次的,也就是內心深處的意根的想法,代表自己真正的想法。比如說我現在對別人說我打算幹甚麼,其實我沒有這種想法,說出來的這種想法有敷衍的意味,內心還有另一種聲音和想法。那個想法比較隱秘,也不想讓人知道,就用意識的語言來掩蓋,或者是轉移視線。

不斷的反觀自己意根內心,抓住自己的意根內心,然後把原本意識所掛念和思考的法轉交給意根,讓意根來掛念,這樣就能讓意根時時處處地掛念這個法,意根的思量性就現前了。意根同意就熏染成功,意根沒有接受就沒有熏染成功,只有功夫到位了才能成功。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能用到意根和意根的思量作用,只是觀察不到,分別不出來,也不會做總結,就分不清楚是意識的思惟還是意根的思量。這就需要增加禪定功夫和觀行智慧,才能把這些問題搞明白。只有禪定深入了心才能細緻,才能發現意識和意根的區別,也能區別開內心的聲音和表面的聲音,從而明了意根思量的狀態,抓住意根的那種思量性,慢慢就會運用了。

要達到這種程度,就要加強禪定的修行,提高智慧的分辨力,降伏煩惱,減少妄念,心緣佛法不攀緣世俗法。禪定修得越來越深,心就越來越專注,妄念就越來越少,以至於想捨妄念就能捨掉。心越來越細緻,智慧越來越深的時候,意根的功能作用就會發揮得很好。

當色身得到調伏以後,達到定慧等持的程度,就可以直接用意根的思量來解決問題。在對一個法的疑情比較重的時候,直接把這個法掛在心裡頭,一開始意識掛著,然後把意識的作用減輕、減淡,讓意根掛著這個法,這時候就進入了比較深一些的禪定,讓意根深深地思量這個法。意根越專注思量,禪定越深,禪定越深,意根思量的也越專注和深入細緻,最後就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同時就進入一種三昧境界,法喜充滿,身心輕安,禪悅出現。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這個境界出來以後,一天的精神狀態都會非常好,身心都非常輕安。

四、如何快速入定和參究法義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個既能很快入定,又能同時參究和觀行的方法,讓大家快速進入參究境界。

要斷我見,五陰當中的我很關鍵,就思量這個我到底是個甚麼。如果是在坐中思量,上座盤腿之後,調整好呼吸,一般是深呼吸幾次,讓身前任脈通暢沒有阻礙,頭腦清晰不昏沉。然後單提一個我,一開始是意識心中這個我字和我的意思就出現了,然後讓意識把這個我的疑情傳遞給意根,交給意根之後,意識的心念就要逐漸消失,感覺好像心空了,沒有甚麼念頭了。

而心並沒有空,意根那裡在懸著這個我的疑問,感覺很深,似有似無,好像能抓住,好像又抓不住。這時候意識不要動念,讓意根心中的我的疑情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就像刻在心裡一樣牢固。這樣禪定就生起來了,一心一意參究個我,這時候意識像傻了消失了一樣,意根卻不是,意根的那種思量意識不容易抓得到,也不容易感受得到,但是定力增強了,心細的時候還是能夠感覺得到意根的那種深深的思量,緜緜不斷,深細極深細。

這時候心裡應該靜極了,除了那個我的疑,心裡應該甚麼也沒有,這既是甚深的禪定,又是一心一意的參究和觀行功夫,定慧等持,不偏不倚。因為禪定深,身體感覺非常的舒服,頭腦非常的清晰。在這其中,如果感覺昏沉了,或者是要入無念的定裡了,意識就要再提醒意根,提起我字,注意力全部放在我字那裡,心不空不亂。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會很快過去了,起座的時候,感覺神清氣爽,精力充肺,精神愉悅。意根思量出的結果,有可能清晰明確,有可能不太清晰明確,但心裡是有信心的,比從前是明了多了。

只要還沒有出現一個明確的答案和結果,沒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出現,沒有斷我見,以後再繼續這樣用功,直到結果滿意為止。依據這個方法,再依次思量其他不明了的法義。如思量色陰,思量受陰,思量想陰,思量行陰,思量六根六塵六識。任何一個法義都這樣思量,能從根本上斷除疑惑,斷除三縛結。

一開始上座時,意根沒有經驗,不能進入思量者的角色,進入角色了以後,也不知道思量個甚麼,這就需要意識提醒引領意根朝向哪個方向去思量,還不能提醒得太多,每次只需要提醒一點點,模模糊糊的,意根一旦能夠專心的思量了,就會越來越明,越來越通透。出定之後,意識要進行整理歸納,把意根思量出來的全部法義都思惟一遍,這樣能加深印象,得到確認。

在打坐中這樣用功夫,在行走做事情當中也要這樣用功,只不過比較困難一些,精力要分散一些,達到同樣的效果所用的時間要長很多,方法都是相同。意根的疑情很深的時候,行走坐臥都可以專心用功,為甚麼如此,裡面有甚麼奥秘,就會知其所以然了,法的來龍去脈探究清楚就證悟了。

五、如何用智慧進入禪定中

上座調整好呼吸之後,心裡調出需要思惟的問題,用意識把問題捋清內涵之後,不去分析、推理、猜測和想象,不動用表面的意識的思惟之中,把意根調動起來,問題深深的植入意根心中,讓意根懸掛著這個問題,這時候意識和意根心裡都沒有文字語言和聲音,這樣甚深禪定就出現了,定力生起來了。意根處於思量問題狀態中,如果色身沒有甚麼阻礙,心裡沒有雜念,意根越思量越專注,禪定越深,智慧越開解,身心狀態越來越調和,精神越愉悅。

在這樣甚深的禪定當中思量法義,完全等於是甚深觀行、參禪和參究,心裡對法義就會越來越清晰,一旦能思量通透,內心會很篤定,沒有疑,斷除了疑惘。如果是用這樣的方式思量斷我見的內容和有關自性明心的內容,一旦思量參究明了,就會斷除三縛結,疑結必斷。如果是意識推理臆測出來的,意根不明了,疑結就不斷,業障也不除,生死就不能絕。

極多人都只會用意識的膚淺思惟方式,不會用意根的深深的思量方式,所以都不會用功參禪和參究,導致情思意解,疑情不滅,疑結不斷,遇到風吹草動,疑心熾盛,從前所推導出來的法就會被推翻,即使不推翻,也不是實證親證,沒有實際用處。所以現在很多自認為悟道的,假悟道的比率是純金率,或者更多,只多不少。這就是末法時期的現狀,不管有多少人心有不甘,這就是事實,與末法時期的眾生根器和時代背景相應相匹配,不會比正法時期和像法時期更好,絕對不會。

六、如何以智慧引發禪定

以智慧引發禪定,入定非常快,前提條件是禪定和觀行基礎都比較好,一上座心裡能很快排除雜念和妄想。心裡思考一個法義,內涵清晰,能很快的專注思考,而且越來越專注,把明顯的意識思考減弱和消除,但內心裡的意根還是在思考著思量著,沒有語言,沒有聲音,沒有文字,思考的非常深。剛開始修習的時候會比較勉強和難耐,習慣了以後入定非常快,身心都非常舒服,渾身通透,頭腦清晰,出定以後身心愉悅,精神百倍,比睡眠效果好很多。

在意根思量過程中,可以觀察到,意根不會去參考甚麼法義,不會與其他法義相比較,也不會猜測和想象,所以意根沒有比量和非量的思考方式,完全是現量的思考,一旦得出結論就是現量的智慧,比較真實,不容易推翻和後悔,值得信賴,用意識思考就不是這樣了。因為意根的思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祂所思量出來的結論要想形成語言、文字和聲音,就需要意識來幫忙,需要喚醒意識,把結論傳遞給意識,意識明了了以後再組織語言,形成文字和聲音,形成的語言和文字會很簡潔、明了、通透、到位。

這個過程就比較複雜和緩慢了,比意識單獨思考問題要慢很多,但儘管慢,卻很深、很究竟和到位,代表了自己的真實智慧。所以如果一個人用意識思考的非常多,以意識思考為主,他寫文章和演說雖然會很快,內容也會很多和龐雜,但質量無法保證,更保證不了是現量智慧,比量非量成分會很多,參考的內容會多一些,記憶力可以很好,發揮的也可以很好,只是不完全代表自己的真實智慧。所以好飯不怕晚,也不怕慢,精致美味最為享受。

七、如何才能入定快

在打坐時如果思考法義,比默念心經和咒語入定來的快,還要深,比調呼吸入定快,比用其它方法入定都要快。這是對煩惱輕微妄念少的利根的人來說是這樣,因為這些人已經有了修定的基礎,前行方便就可以省略了,而對於攀緣重心思多的初學定者,越思考則心越亂,沒有禪定就是雜思,雜思亂心,那就等有禪定基礎的時候再思考。我上座時腿一盤,甚麼前行方法都不用,直接進入深深的思考當中,沒有意識的思惟,都是意根的思量。盤腿以後,先是關注需要思考的法,然後就定在那個法上不動了,一點妄念沒有,這就是意根參禪參究的狀態。

意根思量的深而慢,但徹底,意識思惟的快而淺,不徹底不透徹。意識思惟是前行方便,目的是為了引起意根的思考,最初這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在意根思量參究裡,幾乎沒有所得的知識,不會增加知識量,但是卻很有趣味,有一種深深的探索的趣味,有一種朦朦朧朧要發現甚麼的樂趣。開發的都是自己心田裡的智慧,這種智慧不從外得,外得的都是知識。到這種程度,就不感覺累了,我可以坐一上午,也可以坐一天,就是心裡有牽掛,不得不下座。

八、用意根思量的益處

問:我好像明白怎麼用意根思量了,那是一種不能用想的心的活動,一想意識就參與了,意識一參與,那種狀態就變的沒有那麼深細了。是這樣嗎?這個狀態時間很短,思量到問題卡殼地方,就用意識想了,馬上狀態就沒那麼深細了。還有打坐時對身體的狀態一覺觀,會出現沒有這個色身的感覺,只是輕微的覺受和意識構成的這麼一個身體,很不實在。突然有種想法,平時看到的事物只不過是圖像影像,是變現出來的,有這樣的感覺,出了定後看看周圍卻還是那麼真實。

答:你現在大概能分得清楚打坐當中是意識在思惟,還是意根在思量,方法用得也正確,只是功夫還不夠純熟自如,需要慢慢來,逐漸加深功底。靜中思考佛法,確實是用到意根的時候心思很深細,用意識的時候就有些膚淺,好像隔了一層,不夠深透。

打坐時觀察色身比較專注的時候,定力就會提升,定力加深時,反而覺觀變得輕微了,就沒有了色身的知覺,心就空了。定力能讓心思細密精準,往往能觀察到平時觀察不到的事情,能發現事情的真相,從而參透和悟透真理。那麼在定中感覺看一些事物好像是圖像似的,不那麼實在了,這是一種正確的知見,在正知見的基礎上,再把功夫做得純熟,就有希望證悟。

證悟之後,出定就不會再把虛妄之法當真了,在證悟之前,知見僅僅是知見,改變不了甚麼。但正知見畢竟有一些脫離了虛假的認知,趣向於發現事物的真相,把這種修行狀態再保持和深入下去,更能看透種種事理非常虛幻不實,因緣時節具足的時候,就有可能證得空。所以一切法的證悟都是在甚深禪定當中證悟的,即使是在活動中,也是有定力的,這種定力都是緣於打坐的禪定功夫,是靜中定的延伸延續。

九、如何才能契理入理

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有,因緣散即消失。此理要如何契會?意識想一想就能明白個大概,可是你自己也能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懂,還需要深深的確切的明了其義,有理有據。這就需要在禪定中,把此理懸在腦海中,讓意根一心一意思量,時時刻刻緜密的思量。意根的思量隱秘、連續而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叫作高著眼看。

十、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問:有一天晚上我在睡夢中進入禪定,心裡明明朗朗,周遭的人事物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但又覺得這些人事好像和自己沒有任何聯繫,也影響不到自己。自己好像是身處真空中一樣,心中沒有一絲雜念,只有思維法義的一個念頭(具體甚麼法義記不得了),就像只有一個太陽孤零零的照在天上,一點烏雲都沒有的感覺,同時全身心感到無比的輕安舒適,終於知道了原來在禪定中是這麼的舒服!醒來後都還感覺得到那種舒服,如果有這種禪定,真的不會再去貪圖世間的享樂了,那種感覺非常的輕安自在,是世間的五欲樂無法比的。請教師父:為甚麼會在夢中出現這種現實都沒有經歷過的境界?

答:這種夢境是在禪定中參禪的狀態,有定有慧,止觀雙運。你過去世修過這種禪定,是未到地定,意根前世經歷過,有記憶,現在是心裡向往,還想要經歷這種禪定境界,但在現世生活中比較忙碌,修定的因緣又不具足,於是意根只好做夢,在夢中享受禪定和參禪的快樂。看來意根也挺可憐和無奈的,現代社會太繁亂了,竟然無法摒絕繁亂的生活一心修道。

在夢中,意識處於清明的無念狀態,明明了了,沒有念頭,應該在未到地定中,但意根起用處於參究法義的狀態,在思量著佛法,只有這樣思量佛法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才能證道。參禪參究就是這種狀態,心中無一絲雜念,外境不入心,心如銅牆鐵壁一樣如如不動。達摩祖師說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禪定和思惟達不到這種程度,就不要指望證道。

意根的這種思量參究狀態,只有在極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起並且保持連續不斷,才能參究出深細極深細的法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會摒絕一切外緣,是絕對的孤寂和寂寞,孤無等侶,修道本是孤家寡人所做的大事,不是處憒鬧結伴能成就的,耐不得寂寞的人走不上正修之道。禪定能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能獲得輕安、喜悅和快樂,沒有比修道更讓人快樂的了,所以有禪定的人都不喜歡世間法,心不著於世間,不追求財色名食睡和名聞利養,不喜權勢地位,貪於世間法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為。

有的人說只要有十多分鐘時間沒有雜念地思惟法義,就可以證果明心,這樣說簡直是太胡鬧了,只有這麼短的時間思惟佛法根本不可能有多深細的思惟,也不可能修到參禪的定慧等持狀態。就如要燒一大鍋開水,需要一個小時時間,如果燒五分鐘十分鐘就停火,第二天再接著燒,這樣連續燒一年十年也不能把這鍋水燒開。這樣拿佛法當兒戲,戲弄佛法的果報相當不善,佛法如果這樣容易修和證,哪裡還會有那麼多的三惡道眾生?世人都喜歡投機取巧,可是投機取巧的結果卻害了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放捨身心,捨得下功夫才行。

十一、意根恒審思量為甚麼還需要睡眠

睡眠是滅除六識,讓色身和六識休眠,而意根不滅也不休眠,所以睡眠並不影響意根的恒審思量,意根恒審思量也不影響睡眠。睡眠是為了恢復色身精力,消除色身疲勞,為了六識更好更有效果的正常運行。意根把色身當作自己所有的,把六識當作自己所有的,把五陰十八界都當作是自己所有的,又依靠第八識刹那了知色身的情況。六識活動會消耗能量,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意根決定不讓六識再活動,主動關閉六識對六塵的了別,不想再知六塵,只靠意根自己的知就行了。這樣能量不斷的集聚,精力恢復到一定程度,意根就會決定醒過來,接觸塵境,繼續五陰活動。

如果色身疲乏了,就需要睡眠,以恢復精力,意根就會決定睡覺,不讓六識再活動了,意根自己想關閉六塵,不了知六塵,這樣五識和意識就會逐漸滅去了。所以不是意根需要睡覺,而是色身需要休息,補充能量,恢復精力。這正是意根恒審思量的結果。但睡眠並不影響意根的恒審思量,意根可以在睡眠中繼續思量,還可以現起夢境,在夢境裡思量。

十二、身口意同時由意根支配和控制

一個問題縈繞在腦海裡,久久不能解決。在一個比較閑的時間裡,意根決定好好思索一番,於是意識和意根兩個就開始苦思冥想。可是為甚麼苦思冥想的時候,手還會配合拖著下巴,眼睛還會配合微微閉上,這樣身體才會安靜下來不再亂動?當苦思冥想終於得到答案,解決了問題時,為甚麼雙手要配合著拍巴掌,手舞足蹈,臉上要心花怒放?

當意根明了當下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時候,就會專注思考,而顧不上攀緣其他法塵,意根是前六識的作主識,當意根安靜的時候,身體就安靜了。修不出禪定的人,應該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的意根,裡面都裝著甚麼東西,趕快把意根掏空。降伏不了意根,就不要想有禪定,也不要想能真正精進的修行。

不少人都以為自己很不錯,那也許是意識不錯,意根還不是,骨子裡還不是不錯。真正能看得明白自己的人並不多。有一些人不敢探索自己的內心深處,怕檢查出甚麼不好的思想觀念,很多好人的意識要比意根好,說明甚麼?很多壞人的意根要比意識好,說明了甚麼?說明了環境的熏染力量是很大的,意識容易受到善惡的熏染。意根比意識好,這種現象是否存在?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下,意識受到了惡熏,就可能要比意根壞,有些壞人骨子裡是不壞的,被環境逼迫而已。

十三、諸法無主無作者

佛說十善業道經原文: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釋:世間一切法的積集生起,畢竟是沒有主宰者,沒有主人的,也沒有我性和我所性。雖然這些法都是隨著各自不同的業種和業緣而生,但所現起的法相卻不同。而在這些法現起和滅去的過程中,確實沒有造作者,所以說這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議的,法的自體性如幻化出來的一樣。

法集,是業行召集在一起,形成了業種,業種成熟以後,在業緣的輔助下,諸法出生了。而法的出生,並沒有誰在其中作主宰,來操控諸法的生住異滅,沒有掌控者。這些法沒有我性,是無我的,也不歸我所有。比如色蘊的集起,是誰讓色蘊集起的?如來藏沒有集起的心行,不主宰色蘊,意根也是幻化的,不主宰色蘊,業種業緣也是幻化的,都沒有集起的心,而色蘊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色蘊是我嗎?不是我,因為它沒有自主性,是空的;色蘊是我所有的嗎?也不歸我所有,因為是空的。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都如此,六根、六塵、六識也都如此。

甲乙丙丁眾生,雖然都隨各自的業行業種出現在六道輪迴中,但是所現的相貌身份、地位、福德、種族等等卻各不相同,然而確實在現相當中,沒有一個造作者,並沒有誰把眾生的六道輪迴相造出來。所以甲的天堂相不可思議,天相的自體性如幻如化,沒有實質的天人;乙的人相不可思議,人的自體性如幻如化,沒有實質的人;丙的地獄相、丁的餓鬼相都是如此,不可思議,自性如幻如化,沒有實質。

這些法用意識理解可能不太難,但是意識只能理解個粗況,不知內在細節,也就是說意識不能知具體原因和法的具體運作情況。猶如霧裡看花模模糊糊、影影綽綽。只有在禪定中用意根深深思量,才能悟透,一切細節盡覽無餘,知其所以然,從此實證了法,徹法底源,再也不會霧裡看花,隔靴搔癢。對於任何法,意根越思量越有趣味,越想探明,越有智慧,越有禪定,整個人會變得如癡如醉,這就是探索真理的樂趣。拋棄意識浮淺的解,學會意根深深的思,就會越來越有智慧,頭腦思路和邏輯越來越清晰,人越來越沉穩睿智,一切難題將不再是難事,都會迎刃而解。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