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第二部)(第二版)
第五章 意根實修實證的方法(2)
十八、斷我見不下三惡道的原理
斷我見證得初果以後的人,不會再下三惡道受苦報,為甚麼如此?因為其心改變了,心與三惡道業不相應,不會再造三惡道業行,也就不會再下三惡道受苦。心證得無我,就空了,心空的人不可能再造三惡道的業行。甚麼是三惡道的業行?就是違犯五戒的業行,違犯十善業的業行。受持五戒才能得人身,不得三惡道眾生身,受持十善才能得人和天人身,不得三惡道眾生身。斷我見證果的人粗重煩惱斷除了,心行一定與五戒十善相應,才能免除三惡道業和身。
那麼這個斷我見的心,與五戒十善相應的心,不與三惡道業相應的心,是哪個心呢?意識當然是這樣的心,最主要的意根絕對應該是這樣的心,而且意根是無間斷的心。斷我見之後,意根才會無間斷的有毗鉢捨那和奢摩他的雙運道功德,不管是睡覺、昏迷、死亡和中陰身的任何時候,都有斷我見的功德在身,就會以此功德受生、投胎和入胎,那麼意根是甚麼心行,有甚麼業,就會有相應的胎身。
想要不入三惡道,就需要意根斷我見,具諸功德,只有意識的聞法智慧、推理智慧、臆測智慧和情思意解的智慧,絕對保證不了斷除粗重的煩惱現行,保證不了不造作三惡道的業行,保證不了不違犯五戒十善,也就保證不了命終不入三惡道。
十九、由淨和的觀行來看意根的運行
淨和:今天早上開車上班,雙車道我在左側緊跟前車行駛,這時右側有車加快行駛,然後右側車道沒車了。這時眼睛不自覺的向右觀察(這其實是意根覺察到右側車道變空,指揮眼睛進一步詳細觀察),觀察之後立刻取了一個“右車道空”的法塵(感覺是在大腦裡),接著立即有一股“力量”在心口窩出現(這個力量是指揮手腳做動作變換車道,這個應該是意根的思心所?)如果觀察到了這個力量,手腳就不會有動作,這個力量似乎是被六識的反觀力截斷了,如果不反觀它,它就會讓手腳做動作。(這其實就是意根的思心所指揮身識的現象)
這整個過程中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取到“右車道空”這個法塵後,有的人是立即變道,有的人可以是不變道,這個區別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個區別就是由每個人的“知見”不同產生的,這個“知見”很有意思。
觀無我:意根覺得有必要就變,沒有這個意願,或覺得不安全就不變,這個取決意根的經驗和決定,意識只是按意根的意願去收集分析信息,再交給意根去決定。知見其實應該包括意根與意識,兩個識共同作用。先有意根作意才有意識生起,所以用意識去找意根不容易,多在定中練習深細觀察。
淨和: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把這種經驗表述成了“知見”這個詞。我就覺得這個知見有意思,觀察它,它無形無象,根本觀察不到,(知道靠第六識來描述它,才勉強算能讓它現點相。)但它又在我們每一個身口行背後起著作用。意根為甚麼向“a"作意而不向”b"作意?就是由這個知見決定的(個人理解)
觀無我:這就是意根的心所法相互配合來判斷和決定,無始劫來留在意根中的經驗。意根的慧,一般人想象不到,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現世意識的慧,這樣往往會障礙意根的慧發揮出來。
淨和:決定的依據是甚麼?就是依據這個知見。您說的判斷是指思心所吧?但這個知見的影響應該是作意的同時就起作用了。我覺得觀行中,就是要讓微弱的意識一點點引導意根的變化。
觀無我:我在觀行中發現意識干擾意根很明顯,有五遍行也有五別境,心所一般都是相互配合作用的。所以我在入定以後,盡量不去注意生起的境界相,那個很容易分散意根的關注點。有效觀行比入定要難很多,花的時間也很多,慢慢摸索吧。
點評:他們這些對意根作用的觀察和討論都很好,方向也對,常作此觀察,定慧都能增強。觀察到了心口窩的這股力量,本來想要有所動作的手腳就沒有了停止了,如果不去觀察這股力量,手腳就會順著這股力量動作起來。這是為甚麼?因為心口窩離心臟很近,意根調動身根的時候,就是在大腦神經中樞這個位置,意根心一動,神經中樞就會通過所有神經向全身發布命令,心臟就負責供血。如果意根有情緒,或者情緒比較嚴重,心臟輸送血液就會受影響,需要大量供血,這樣導致面色出現變異,如果供血不足,就會出現休克等等現象。
當感覺到心臟有異常的時候,一般都是意根出現某種情緒了,或者是意根有甚麼特別的念頭了,需要消耗更多的血液,心臟或者是心口窩就會有反應。心臟功能不強的人,要嚴格控制意根的情緒,是誰來控制?是理智的冷靜的意識來控制,所以意識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通常都比意根理智得多。在凡夫階段意根的情緒化比意識要嚴重得多,像個小孩子一樣,需要意識哄著、安撫著和調控著。當意根斷除煩惱以後,情緒化越來越低,智慧越來越高,就越來越有理智。
大多數人都知道用意識觀行,那麼意根能不能觀行?當意識非常微弱的情況下,意識就不能觀行了,這時候還有沒有觀行?能不能再觀行?佛陀在四禪定裡證道成佛,諸大菩薩和阿羅漢辟支佛在四禪定裡成就一切神通道力。而二禪以上五識就滅了,意識非常微弱,無法思惟,四禪定裡意識就更加微弱了,那麼在四禪定裡是如何證道和發起神通道力的呢?
真開悟真證果的時候,是意根依靠意識證道,還是意識依靠意根證道?兩個識是誰先證道,還是同時證道?當然如果是解悟,不管大乘還是小乘,都是意識的作用,是意識分析思惟推理猜測整理歸納出來的,意根不太知道這些結果,也不同意這樣的結果,所以意根不斷疑,心性不能轉變,身口意行也不能轉變。
四念處觀行開始的時候,都是用意識起觀,定力出現的時候,就會稍微涉及到一點意根。現在應該訓練自己,讓意識的觀行作用越來越弱,逐漸讓意根來代替。這個功夫要如何做,自己考慮考慮。
二十、用意根念佛和思考問題會感覺累嗎?
念佛時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動腦筋思考佛的種種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達到效果這些問題,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比較少,如果念佛的時間不是太長的話,正常吃飯,就不太會感覺累。但剛開始學會意根念佛的時候,由於不熟練,需要用一些心思,會感覺累一些。等到念佛漸漸進入三昧境界了,禪定比較深,氣血運行的好,給養足能量足,就不會有累的感覺了,反而是色身輕安,精神愉悅了。在三昧狀態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問題就與念佛不同,思考問題時需要動腦筋,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沒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就會感覺累。參禪的時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參究思量,需要調動神經系統,能量消耗的多,就會感覺很累,所以參禪的人飯量會增加一些,用腦多的人飯量會多一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否則就會感覺很累。但是如果在禪定很深的時候,由於氣血充足,能量就能補給得上,不容易感覺累,而禪定淺則容易感覺累。如果參禪進入很深的三昧境界,這時氣血運行的好,身心輕安愉悅,就不會感覺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識想問題消耗的能量少。因為意根思量需要動用大腦神經系統,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會感覺累。全身的神經系統都是由意根調動的,意識調動不了,所以用意識思惟比較輕松,即使很散亂,甚麼都想,也不會覺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歡用意識,不願意深入思考參究。
二十一、佛法竟然沒有世間法嚴謹和嚴肅
在法律上,只要沒有確鑿的證據,一個殺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覺人已經死了,直覺往往是很準的,可是沒有找到屍體就不能立案,明明覺得就是那個人殺了人,因為沒有確鑿的殺人證據,也不能抓捕歸案。刑法裡的證據那都是實打實的、活生生的能擺出來的東西,直覺得再準確無誤,也不能採用,法律上就是如此嚴謹和嚴肅。
可是我們某些人講的佛法卻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歸納,琢磨,提醒,暗示,這樣搞出來的東西,都能叫作證果和開悟,並且說是參禪參究出來的。如果要證據,推理出來的就是證據,別人暗示的就是證據,琢磨琢磨就把證據琢磨出來了,佛法並不難琢磨。有邏輯思惟就行,有嚴密的思惟更好,沒有嚴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誰不會,都算數,畢竟聖人的榮譽和名聲更令人著迷,更值得追求,途徑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養自己的邏輯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偵案件,再讀一些哲學哲理,學一些心理學,頭腦思惟就能開闊了。偵破案件破案的過程,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思惟,同時配合證據,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沒有證據,或者是證據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邏輯性,再嚴密,也不許採納。其中,邏輯思惟能引導取證的方向,沒有證據的時候,邏輯思惟再嚴絲合縫,也不能用,用了會造成冤假錯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識思惟像破案一樣嚴密謹慎,邏輯合理,是不是交給意根思量的時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這要看意識思惟的是甚麼內容了。意識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義的方向和大體目標,捋清佛法的整體框架和思想脈絡,引領意根進入參究狀態,意識不能思惟太具體和過細的法義,這是意根參究的,應該留給意根解決,最後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參究得出。意根與意識的作用此消彼長,意識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識無法替代。
二十二、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齡大的人,由於大腦萎縮,勝義根不強了,六識功能就會受影響。都有哪些影響呢?比如說新認識了一個人,當時是記住了,過後就忘了,這是意識的憶識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響嗎?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響,但是與六識互相配合的功能會受六識影響,不受大腦和勝義根的影響。因為老人見到那個人時,印象並沒有深入到意根那裡,僅停留在意識層面,致使過後就忘記了。
而老人對自己的親人甲印象深刻,記憶很深,甚至心裡很掛念。儘管如此,有時候見到甲時,心裡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開口卻叫出乙的名字,說的還是有關甲的事情。這就是意識有些糊塗了,意根卻沒有。人的年紀越大,勝義根的功能越弱,意識越糊塗。儘管意根不糊塗,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識和五識一起造作的,這就難免出現種種錯亂和障礙。
我們學佛修行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應該不停留在意識層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誦和記憶,努力修出禪定,在禪定中思惟,把學來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後在定中讓意根思量,達到現量的實證。多用意根,才能開發出真正的智慧,讓智慧不斷地增長,一直延續到後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長,最終圓滿成佛。
二十三、臆想臆測是完全不可靠的修行方法
眾生由於智慧有限,禪定不足,無法深入思惟,意根的思量也無法運行,對於一些較深的法就習慣於用臆想、臆測的方法,而臆想臆測就是意識心的功能作用,絲毫沒有意根的智慧。臆想臆測最嚴重的就是信口開河地說:開悟以後就能觀察到第八識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
根是身根身體,第八識如何用種子一點點出生身根的,如何出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的,開悟以後再修一個無量劫也許能觀察到一點點,兩個無量劫差不多能觀察到許多。器是宇宙器世間,眾生生存的空間環境,第八識如何用種子出生宇宙器世間的,開悟以後再修行一個無量劫,也許也觀察不到,兩個無量劫差不多能觀察到一些。
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第八識是如何用種子出生六根和六塵的,開悟以後再修行一個無量劫也很難觀察得到,兩個無量劫還差不多能觀察到一些。第八識是如何用識種子出生六識的,開悟以後再修行一個無量劫能觀察到一些,但不能完全具足的觀察。
但無論能觀察到甚麼,如果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內心,身口意行都不因此觀察而發生變化,所謂的觀察都不是觀察,而是臆想推測。臆想臆測都是意識的思惟方式方法,不涉及到意根作主識的思量,所臆想臆測的就沒有作用力,不能轉變身口意行,不能消除煩惱和惡業種子,沒有清淨的功德受用。
二十四、知解並非證
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常,是指佛陀的無垢識沒有種子變異了,永遠保持常恒不變;樂,是指佛陀一切業障永盡無餘,無垢識裡沒有苦受種子了,所餘一切都是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的善業種子,果報為寂滅樂;我,是指佛陀的無垢識裡滅去一切生滅業種,不受業障拖累,是完全的我性,可以稱為我;淨,是指佛陀的無垢識滅盡一切染污種子,徹底清淨無垢了。
第八識也受業障的遮障,心體裡如果沒有存業障的種子,第八識就會發揮無盡的功德,光照大千,就如佛陀的無垢識一般無二,無一法不遍、無一法不周、無一法不現。而眾生的第八識由於受業障局限,不能變現極多的殊勝美妙的境界,不能變造眾生的分身,不能變造佛國土,不能遍緣一切境。所謂的第八識受局限,就是祂有無窮無盡的功德作用不能發揮,非是無殊勝的功德作用。到佛地,第八識再也不受局限了,一切功德作用盡數發揮。
以上的道理都懂都知嗎?能為人講解嗎?對於法的學習,所有的理解和知都落於意識心上,沒有落於意根心中。雖然解和知了,但離證還有十萬八千裡地,甚至遠遠超過十萬八千裡地,即使能為人解說,寫出一百本書,離證也有十萬八千裡地。對於五蘊無我,即使都能理解,都能知,知解的可能很深透,但都不是證,也許離證還有極遠的距離。對於第八識,無論怎樣理解和知,知解的也許還很深,甚至能推測和琢磨出第八識的功用,但也屬於解,不是證,離證也許還有極遠極遠的距離。
很多人都把這種解當作證,口才好的,就以善知識的身份到處講經說法,口若懸河。但無論怎樣,耳入口出之法都不是證。比如蘇東坡對佛法的解: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結果禪師評價:屁!蘇東坡一看立馬就不高興了,我寫得這麼好,竟然說是屁?於是立時過江找禪師說道說道。禪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跑過來跟我算賬?
所以說知解不中用,證的才管用。有的人說自己明心開悟了,一遇境界就被轉走了,然後就用意識勸導,好了一會,境界再來,又被境界轉走,如此反復多年不能自主,這種人真的證果明心了嗎?對於最粗重的煩惱都不能降伏,遇見漂亮的異性都不能無視或者無動於衷,心思飛揚,把持不住,這種人能是明心證果的人嗎?凡是用意識不斷壓制說服自己的,都不是證。真證了,證到哪裡就會做到哪裡。
有不少人也說自己鯉魚跳龍門了,可是他把龍門的門檻設置的很低很低,甚至拆掉了門檻,輕易的就過去了,實際上這是遊過去的,不是跳過去的,這是鯉魚跳龍門嗎?遊過這樣的龍門,仍然是鯉魚而不是龍。
二十五、AI機器人的功能作用
貪瞋癡是識心具有的煩惱,非識心的物質色法沒有貪瞋癡煩惱。機器人雖然是物質色法,沒有識心,本身沒有喜怒哀樂,也沒有貪瞋癡煩惱,但是機器人不僅僅有物質屬性,同時也被賦予了粗淺的類似識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淺的識心的作用,那就是識別文字的功能作用。它這種識別屬於簡單式、無腦式、不自主被動式和被限定式。總之,它的識別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來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說為有愚癡屬性。
機器人的識別功能相當於人的一部分的意識功能,而且這個功能比較簡單化,只能識別文字信息,並且具有收集、整理、歸納、概括、存儲以及輸出信息等等種種簡單功能,而這些信息來源於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舊有信息,不是機器人自己本身開發出來的新信息。它輸出的永遠是別人的信息,永遠是舊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沒有自己創造出來的新信息,因此機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說為有愚癡性。
無論機器人能輸出多少法,它永遠做不到與所說一致,能說不能做,永遠只是個學語之流,所有的信息內容,它都沒有證得過,也永遠不可能證得,那麼AI機器人就根本不具備意根的功能作用,沒有作主性,也沒有自主性。
部分學佛人就類似於AI機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識的部分功能,也比較粗略,意識用從他處所學,滙總、加工、整理、歸納、提鍊,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就認為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時也出來了。如果這是自己的智慧,那麼AI機器人同樣有智慧,而且智慧還很廣大,接近於在人類現有的知識範圍內無所不知,人類不如它知識廣博,同樣人類也不如“度娘”知識豐富,那麼機器人和“度娘”是不是應該先於所有人類成佛?
這個答案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識上的高談闊論,頭頭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實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沒有智慧沒有證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聖人的現量智慧,是從自己胸襟當中湧現出來的,屬於個人所有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極其寶貴的,有這個智慧,才能轉識成智,才能最終成就佛道。學佛該如何學,修行該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裡應該清楚。
二十六、心念心聽的原理
心念心聽不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說是耳聞,其實不是耳聞,耳識聞不到內心的聲音,只能聞到出聲念佛的口念的外在聲音。意識是內外(心口)聲音俱聞,意根根據定力情況,參與聽聞的深淺程度不同。心念,沒有念出聲音,念佛就沒有身識,只有意識,或者是意根與意識一起念佛,這個意識就是獨頭意識。聽心念的聲音的識心就是獨頭意識在聽,也有意根一起聽。
還有一種心念的情況,就是意根單獨念佛,這時候能觀察的也是獨頭意識,也有意根一起反觀。一般情況下,定力不深沒有反觀力時,獨頭意識不容易觀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時才能觀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時,定力越深,意根參與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獨頭意識觀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這已經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體現在念咒上,讀經誦咒時也可以讓意根一起跟著讀誦,這需要禪定,禪定越深,意根參與的程度越深。在心靜時獨頭意識可以觀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沒有語言文字聲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讀經誦咒時要慢慢地默讀默誦,這是要讓意根能夠專注地跟著一起念,定力深時,意根不但念的深而專注,反觀力也強。這裡獨頭意識和意根都有反觀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禪定,心很靜,才能有辨別力,所以對二者的反觀力容易生出誤會。
定也就是專注力,要想能專注,沒有雜念,有兩種方法:一是極快的唸誦,這樣沒有時間雜念,雜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現了;二是極慢的唸誦,心裡沒有雜念的想法,就會專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種極快的方法,只能暫時用,不能長久,因為耗氣耗力,體能跟不上。定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意根對一切法的參與度,意根越參與,越能成事,這就是智慧。所以有禪定有定力,不僅學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裡生存,也是有極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過一個坎兒,就會突飛猛進。希望大家都能放開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華。
二十七、為甚麼知道虛幻了還感覺一切法都非常真實?
問: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可是我看見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為甚麼還是那麼真實?冷熱觸痛的感覺也還是那麼真實呢?
答:自己認為一切法都是虛幻的,這種認為是根據所學的佛經理論而知的,是學來的知識,還沒有實證,沒有現量體驗和觀察,所以這種知等於不知。在經過實修,得到實證之後,在接觸每個法的當下,才能夠親自體會體驗,那時候的感知、感覺和認知,才是真實的、現量的、可信賴的、可依靠的,學來的知識沒有可信度,依賴不了,疑惑重重。證得一切法是虛幻的以後,要想改變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縛,需要修行四禪八定,超越色陰區宇、受陰區宇、想陰區宇、行陰區宇和識陰區宇,這樣才能解脫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變一切法。
眾多人即使佛經倒背如流,也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更不能證得一切法的虛幻。那麼聽一堂課就斷我見,純屬是想入非非,即使聽一百萬堂課,也許連斷我見的邊都摸不到。因為這不是只憑借耳聽就能實證得到的,耳聽的是知識理論,理論要想變成實際,成為自己的現量智慧,中間要經過很多道工序的加工,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甚麼代價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聽講,那些法猶如耳邊的風聲,一閃而過,不會留下多少痕跡的。前提還是那些法講得正確無誤,如果有誤,斷我見更是不著邊際的事情。
小乘的斷我見和大乘的明心見性,都是智慧的認知,糾正了從前錯誤的邪見。智慧的認知還不能改變法本身的狀態,法的本身狀態是通過禪定和神通道力改變的,其中包括三種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鉢提和禪那,三種修行都圓滿以後,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轉變了,轉變成佛的清淨圓滿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體修行方法都在圓覺經中。
二十八、獲得真智慧才能直成佛道
佛法若慢慢品味,或者叫作深深參究,參究一句話即可入定,這叫作以慧引定。在定中,參究的智慧又不斷深入,法義越來越通透,這又叫作以定引慧。定慧互引互增,這是真修行,是最深入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修行,也是最究竟的修行,獲得的是真智慧,是自己修出來的智慧。只是這樣的參究,表面看起來比較慢,好像獲得的知識量比較少,實則是修行最快的,是最直接的直徑,因為修行是以獲得智慧為究竟,智慧成佛。
相反,不懂修行的人,比較膚淺,只追求表面的知識量,滿足於知道的多,懂得的多,學得的多,不懂得真智慧的重要性,以至於不求取真智慧。追求數量和速度,所學所得都不是自己開啓出來的真智慧,實則是修行的外行人,看似用功精進,實則速度反而是最慢的,因為沒有真智慧。把多知多解多得當作是智慧,實則是初學佛人的愚癡。
二十九、意識與意根所見不同
問:昨夜打坐完就準備睡覺,不一會下雨了,雨打在玻璃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邊聽邊睡,快睡著時感覺那雨倣佛打在我頭骨上,不一會兒就砸沒了半邊,黑洞洞的,只剩半邊頭骨,心裡知道也沒太驚訝,就睡著了。這是因為剛下坐還有定力沒消散,還是出現了幻覺呢?
打坐下座時心靜,意識不動念,尤其是睡前意識也不動,意根直接感知雨聲,感覺聲音非常大,就誇張了一下,用砸壞半邊頭骨,表示那雨點聲很大很大。意根所感知到的與意識感知到的有差別,也許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法,與證得實相時所見到的同樣的法完完全全不同,甚至是相反,才知道從前所以為的見解看法全都錯了,悔得直拍大腿。
為甚麼修觀行以後,同樣是見呼吸,見身行,見六塵相,見道之前和見道之後,同樣一個法所見就大相徑庭了呢?同樣是喝水、沐浴、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見道之前和見道之時,內心覺受看法完全相反呢?
見道之前那麼篤定,色是色,聲是聲,香是香,味是味,觸是觸,法是法,我是我。見道之後,一切皆非,色非色,聲非聲,香非香,味非味,觸非觸,法非法,我非我,人非人。為甚麼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意識所見與意根在三昧中所見完全不同,所以說意識證果就是一個笑話,這樣的證與不證沒有一點區別,是癡人之見。眾生越愚癡往往是越自信,自信個甚麼呢?自信個愚癡。
見道之前,意識妄想紛飛,種種知見,長篇大論,得意得不得了,見道之後,意識終於消停下來,一切都要倒過來。誰最愛說話,誰知見最多,誰最犟,誰就最顛倒。
三十、反觀自心時念頭為甚麼會斷?
問:當我內觀念頭的時候,這個觀察念頭的覺察力,到底是意識心還是本心?我現在懷疑那是不是我的另一個意識心在觀察當下出來的這個念頭呢?為甚麼我會有這個懷疑呢?就是我有個體會,當我覺察出當下有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這個念頭它可能本來應該是一句話完整的話,但是當我第一時間覺察到這一個念時,它只蹦出來半句就消失了,被我的覺察截斷了。
那麼,這個把本來應該是一句話截斷成半句話的我認為的覺,我疑惑它難道是另一個意念嗎?那如果它是另一個意念把前一個觝消了,那我的這個內觀,我所謂的覺察(第三者)方法是不是錯的呀,還是在以意識心反壓念頭呢?
答:能覺察念頭的心,不是本心,本心不知世俗界層面上的任何法,包括不知七識的思想念頭,但是本心確定能了知七識的思想念頭及種種造作,只是祂了知的不是世俗法層面上的內容。這個先不說,只說能觀察念頭的心,明面上是獨頭意識,獨頭意識能觀察或者叫作反觀獨頭意識自己的念頭。
當意識反觀自己的念頭的時候,念頭分為多種,如果念頭是惡的不善的,這時候獨頭意識就知道了自己的念頭不好,於是念頭自動消失了。如果不是這樣,念頭是有關修行的善念和不善不惡的念,則由於定力不足,注意力轉移到能觀察的意識這端,被觀察的有念頭那端由於心力不足,念頭就生不起來了,於是就斷了。
在修道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再加強定力的訓練,只有定力足了,觀察以及被觀察兩方面意識都能繼續下去,保持平衡,即念頭不斷,觀察也不斷,這樣有朝一日就會有智慧生起,一方面能覺知念頭的善惡,另一方面能覺知念頭的生滅異住,苦空無常無我,以及能尋找到念頭的發源地——本心。
其實在獨頭意識反觀活動當中,定力足的時候,也有意根的反觀,也就是意識與意根共同觀察意識與意根,既有自觀,也有交叉觀互相觀,這樣觀才是究竟的觀,才能出生真正的覺察力和智慧。
三十一、不按次第修行徒勞其功
現在學佛人修行沒有章法和次第,方法五花八門,想怎麼修就怎麼修,都是想當然。比如有的人在修如夢如幻觀,可是沒有證悟的人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最基本的未到地定沒有,初禪定更別想了,這怎麼能修出如夢如幻的觀行?超越那麼多級修行,到底是多大的根器?如夢觀修完就是十回向位,馬上就能入初地了,禪宗三關過了,生死關過了,那是小乘三果人的證量,到此佛道已經修行了無量劫,其善根福德相當大。
沒有證果,沒有明心,沒有初禪定,那需要修無數劫才能過這個關口,其中還要經過未到地定、斷我見、二果、初禪定、三果、明心、如幻觀、陽炎觀、牢關,然後才能成就如夢觀。跳躍這麼多層次來修行如夢如幻觀,連意識的理解也很難做到,即使意識能理解一些,想要證得如夢觀也需要無數劫的時間,再來人除外。
還有人在修平等觀,看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真如一相。這是甚麼境界?甚麼叫作平等?依據甚麼才有平等?平等法有三種:一種是如來藏的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不區分高下,因為如來藏不分別一切法;一種是證得一切法空的阿羅漢的平等,看待一切眾生都是空的無我的,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切眾生都觀空;一種是轉識成智以後的地上菩薩,其意根證得了如來藏,轉依成功以後就獲得了平等性智,看一切眾生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沒有證悟大小乘法的凡夫,如何修地上菩薩的平等觀,把一切眾生一切事理都看成真如一相?其中的差距幾乎相差了無量劫的時間,如此修行沒有甚麼益處,白費功夫。
還有人修行心無所住,要在世間一切人事物理的交集中,心都要做到無所住。可是這個無所住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做得到的,是要證得某個理,依靠著某個理,才能漸漸的心無所住,這需要很長時間,斷除煩惱以後,證得平等性智以後,才能逐漸做得到。如果沒有相當好的證量,沒有實證佛法,要依靠甚麼做到心無所住?地上菩薩能做到無所住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一個凡夫怎麼能做得到無所住?
還有人跨越修戒,要在人間一切逆緣順緣中心不著任何戒相,泯滅一切相。如果連五戒都守不好,身行方面的戒行都做不好,殺盜婬酒都戒不了,素食也做不到,口行方面妄語兩舌惡口戒也守不住,內心貪瞋癡煩惱仍然很重,有相的戒不能守,如何能排除這些戒相,心裡不著戒相,去修無相的戒?在有相戒當中能守好身行和語行都不易,怎麼能做到無相,不要戒相?這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的,凡夫如何修無相戒?
如果強行這樣修,只能自欺欺人,處處犯戒,卻認為自己心地達到無相,不在乎這些相了,其結果就是三惡道的果報。過去唐朝就有人當時就受惡報。有個已經真實證悟的禪師,智慧很高,心地清淨,就把佛菩薩的名字寫在褲腰上,而另一個人看見了,就挺感興趣,認為他這樣做就沒事,自己做也應該沒事,於是也學禪師把佛菩薩的名字寫在小褲褲上,穿在身上。禪師知道後想阻止,可是已經晚了,那人沒幾日就大吐血,惡報來得這樣快,真是始料不及,命終以後的果報將會更慘。因此學佛人心地還沒有清淨,沒有斷除煩惱,沒有轉識成智,根本沒有資格修無相戒,強行讓自己不著戒相,這只能讓自己墮入煩惱的深坑,除此沒有任何益處。
末世眾生就是因為太聰明太伶俐了,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意根,不能發揮意根的功用,意識甚麼都懂,可意根甚麼都不是,結果果報就隨意根轉。意識好高騖遠修初地至八地菩薩所修的法,意根的人格人品修為卻還沒有修好,到命終的時候,後世的命運如何抉擇?依意識還是依意根?意識修佛地的法,命終能做佛嗎?
三十二、真正的精進是甚麼狀態?
真正的精進是不管白天黑夜,能一直不斷的用功,不會停歇。用功的人半夜都能思考問題,不用功的人,白天也不思考問題。意根白天晚上都不滅,可見真正精進是意根精進,祂在白天黑夜都能一直用功下去。而意識的精進是斷斷續續的,總能被一些事情所干擾,尤其是晚上意識睡著斷滅,就無法思考問題了。即使是在白天裡意根如果只注重世俗法,不想在佛法上用功,意識脫離不了意根的主導作用,就精進不了。所以只有意根精進起來,才是真精進。
三十三、斷我見和參禪的次第問題
究竟是先斷我見然後再參禪,還是直接參禪求證悟,這個是沒有定論的,需要視根器而定,法無定法,因人而異。對於大多數人都應該先求斷我見,把五陰假我認識清楚了,在後續參禪時就不會真假不分,把假當真。如果是根器比較好的人,我見煩惱比較輕微,禪定也非常好,不落入意識的思惟當中,可以直接參禪,在參禪過程當中先把我見斷掉,然後證真。
因為參禪就是在五陰身當中參證,離不開五陰十八界,在參究過程中,也能夠一一辨別清楚五陰身的生滅不實性,從而斷除我見。古時禪師們悟道都是如此,但是不保證沒有解悟者,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中,並不都是證悟的,定力差一點,意識的功德作用就會強於意根,那就會解悟。解悟時,見得真心模模糊糊,只是一個大略的影子,觀行智慧發不起來,煩惱不能減輕,我見也不能斷除。這樣反而耽誤了道業,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
現代人的禪定力普遍都比古時弱很多,意識心的思惟不容易壓伏下來,意根的作用就會羸弱,證悟就很難,斷我見也是很難的,理論了解的多,解悟容易,證悟反而更難。所以我們盡量都先觀行五陰無我,之後再參禪,這樣比較穩妥。
三十四、念佛三昧是意根的念佛功夫
腦子裡不自覺出現的念佛聲是如何生起來的?是誰在念佛?不自覺出現的念佛聲,都是由意根發起來的,是意根在念佛,一開始意識覺知不到,等覺知到以後,又控制不住,不得不隨著聽佛號聲。自覺是意識自己的覺,不自覺就不是意識自己的覺,而是意根的覺,意根的行為。這種念佛三昧是禪定境界,這個定還比較牢固,借著這個三昧境界,再觀行四念處,心也是清淨的,容易觀行。
不自覺出現了念佛聲音,而且連緜不斷縈繞在心間腦子裡,這就是念佛三昧。種種三昧都是由意根發出來的,為甚麼意根能發起三昧呢?念佛功夫不純熟的,就不會有念佛三昧出現,各種觀行功夫不足的,也不會出現三昧境界。所謂的功夫純熟,是指由於長期堅持一種修行,成功地熏染了意根,意根被熏成就了,就會自動自覺地念佛和觀行,就出現種種三昧了。各種三昧的出現,不由意識決定,不受意識控制,意識只能被動接受,被動融入三昧境界當中,去體會三昧和身心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