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第十四章 意根心所法
一、意根心所法是实修的指归,也是实修的操作系统
指,心所法能指向自己修行的目标,破除无明,降伏烦恼断除烦恼,转变心行,转变业种;归,让心归于智慧,归于清净,归于解脱。操作系统,依循于心所法,不断的修正心所法,转变心所法。实修也就是操作心所法的过程和心所法的操作过程,是自心改变自心的过程。
心所法能够改变的原因是意识对意根的熏染,让意根转变了心行,根本因是如来藏,是如来藏把意根的心所法转变了,但如来藏不是作主识,不作主,没有主观能动性,是被动的随着意根的心行转变种子。万物生发虽然是如来藏生出来的,但是背后的推动力量却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不欲有所为,如来藏就无所作为,一切法都不生。
意根有主观能动性,心态转变就会促使业种变化。意根心所法转变是因,业种改变是果;意根实证是因,心所法转变是果;意根精进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因,实证是果;意识如理熏染和引导是因,意根受熏是果。当然实际真修行的每个步骤都会使得意根的心所法发生变化,心所法变化就是果,因还是意根心所法促使自己的心所法变化,前提要有意识的心所法推动意根的心所法。
二、心所法必与识心同时出现
心所法是识心的助伴,必须要伴随着识心运行,否则识心就会无所作为。只要识心出现,心所法必同时出现,没有心所法识心就无法运行,那么世间一切法也就不能出生和存在了。即使第八识的运行也需要本身的心所法的配合,第八识本身的存在同样离不开心所法的陪伴。
四食的出现和运行,都是识心的功能作用,识心离不开心所法的助伴,四食就离不开心所法。凡夫离不开四食,圣贤人在欲界人间也离不开四食,禅定境界比较高的可以离开团食、思食,有时候也能离开触食,但不能离开识食,众生的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识食。
三、众生的心所法
思念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思想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研究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推敲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参究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明白了是什么心所法?愿意是什么心所法?希望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理解是什么心所法?打算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盼望是什么心所法?祝愿是什么心所法?愿力里有什么心所法?
懂得、证得、知道是什么心所法?同意、赞同、附和是什么心所法?念兹在兹是什么心所法?心中的影像挥之不去是什么心所法?念念不忘是什么心所法?牢记在心是什么心所法?坚定不移是什么心所法?制心一处是什么心所法?目不转睛是什么心所法?良知是什么心所法?思心所法都有哪些作用?想心所法都有哪些功能作用?
心的状态、心的特点、性格、脾气、秉性都属于心所法,有善性,有恶性,有不善不恶性。严格来说,心所法不只有五十一个,如果要细细的划分,至少有几百个上千个。天亲菩萨只是大略粗略的归纳为五十一个,归纳的并不全面。如果佛来归纳这些心所法,那就细微极了。所以我们学佛,除了可以完全依佛所说,其他人可以依,但要酌情处理,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
即使是依佛所说,也应该有一定的变通能力,完全了解佛所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时候佛语与佛意有一定的差别和差距,并不完全一致,因为众生的智慧有限,佛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意思说透,往往是隐含着说,巧妙的说,智慧不足时,容易误解。不少人讲佛经,其实讲的并不是佛的本意,曲解佛意的现象太普遍太平常了,佛也都忍耐着,虽然没有忍的心。
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所法
心所法当中,除了五遍行心所法,其它心所法都是不经常出现的,只是个别时候或者偶尔出现运行。五别境心所法是个别时候出现,智慧越高的人现行的时候越多;善恶心所法和不善不恶心所法,也是个别时候出现,不是时时能现行的,越善的人善心所法现行的时候越多,越恶的人恶心所法现行的时候越多。到佛地的时候,心所法可能要时时现行,比如定心所法,佛心时时在定中,不出定;比如慧心所法,佛心时时有大智慧,没有无智慧的时候,比如胜解心所法,佛心时时都能胜解一切法;比如善心所法中的无贪无嗔无痴,佛心永远时时无贪无嗔无痴;比如不放逸、轻安、行捨、不害心所法,佛的心时时都如此。
一个人一个性格脾气秉性,每个人的心所法都不同,众生心有多复杂,世界就有多复杂,世界是由众生的心变幻出来的。如果众生的心都如佛的心一样,世界就简单殊胜多了,云淡风轻,甚至连云淡风轻也没有,静悄悄,寂寥廖,没有语言能准确形容那种美好。
世界到最后都是那样的,众生修到最后心都是那样智慧且单纯,一点都不复杂,性格个性都泯灭,脾气秉性都消除,心所法都是善没有恶,只有二十一个,不多不少。可是把心消融到这种程度,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可见修心太难了,改变心太困难了。心不改变,就要受煎熬,煎熬自己,也煎熬他人,互相煎熬,不知道众生同根,只能互相煎,然后自己熬。
五、意根是否有判断力
有智慧就有判断力,有思量就有思量的结果,意根一定有判断力,思量就是判断。因为意根是作主识,主宰整个五阴身的运行,没有判断力就无法主宰五阴身的身口意行,那也就不能成其为作主识了,那么谁来作主呢?意根的判断力不可或缺,只不过是涉及到判断力大与小的问题,以及准确与否的问题。
意根在哪些法上判断力大,在哪些法上判断力小;什么时候判断力大而准确,什么时候判断力小而不太准确;什么情况下依靠六识的了别作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不依靠六识的了别作判断,存在这样的差别。在意根了别清楚的法上判断力就大,因为了别清楚才好判断,才能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如果意根了别不清楚,就无法判断,或者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意根对于不能理解的法,不是犹犹豫豫,就是判断失准,这样意根所作的决策就是盲目和错误的。意根的抉择错误了,六识的执行就会错误。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世俗法中,众生的抉择都是错误和盲目的吗?显然不是,正确无误的时候不少,应该是多数时候都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说明意根是有判断力的,判断力也不算小。判断不了的情况也存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也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更是存在。这与意根本身的智慧有关,与意根的胜解力有关。
意根的判断,一方面直接依据法而判断,意根越熟悉的法,经历越多的法,越容易单独作判断,对越重大和危急的法,越容易单独而快速的判断,之后就会作抉择,六识出生再去造作。如果意根不能胜解接触的境界法,就会无法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意根了别的粗糙,要想细了别,就要依靠六识的了别,依靠意识的思惟分析研究推理和判断,然后再根据六识传递过来的信息,作自己单独的思量和判断,六识出生执行。如果意根不能胜解六识了别的内容,不能胜解意识所思惟分析理解判断的内容,也不能作判断和抉择,或者是判断抉择错误,六识再错误执行。
六、五蕴与十八界的对应关系
色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受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想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行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识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尘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识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各自都是什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十八界具体对应于五蕴中的哪个蕴?
五根、五尘和法尘,对应于色蕴。六识和意根对应于识蕴和受蕴、想蕴、行蕴。受想行识与七个识息息相关,色与识也有关联,没有识就没有五根的色蕴。但一般人观察不出来意根的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即使五识的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多数人也分不清楚,所以小乘法中一般不提意根的受想行识的作用。
色蕴由四大种子积集而成,受想行识蕴由识种子积集而成。单独识种子不能起任何作用,必须有心所法配合运行,所以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也就是心所法的功能作用。六识的心所法,离不开意根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不运行,根本就没有六识及六识的心所法。所以五蕴和十八界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五根五尘对应色蕴,意根意识五识对应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让这一切法运行起来的总指挥是意根,总司令是如来藏。
七、意根只了别重大的法尘与意根默容一切法相违背
问:有人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说第七识意根,亦名末那识。佛说此第七识名为意根,是意识种子自第八识中现起之动力故,意识依末那识之作意方能现起故,现起后悉依意根末那识之作意而运行,故说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此意根之别境慧极劣,只能于五尘上之法尘作极简单之了别——譬如五尘上之法尘有无大变动?此第七识非如意识觉知心能于五别境心所法伶俐运作,不具「欲、胜解、念、定」心所法,而于慧心所(别境慧)之功能亦复极劣,唯能于法尘上之变动作极简单之了别。
如是,于五尘境尚不能作了别,须唤起意识,而后依意识之别境慧,方能于诸境界作种种思量,云何而有能力返观自己?云何而有能力思维诸法?云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行及习气?是故此第七识虽极伶俐而能遍缘一切法,复能依意识心之别境慧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复能思量决定种种心行;然而若离意识之别境慧,便无所能为;由如是体性,佛说意(意根末那识)犹如刀剑之锋利(喻其能遍缘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识虽有别境慧,然不能遍缘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无别境慧之「证自证分」故不能修正自己之善恶心行);意谓此识之「欲改变其染污性、欲转变为清净意根」者,必须依靠意识之别境慧及思维慧,方能有所转变,非唯依自身功能便能除断自身之相应烦恼也,是故佛云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上边这段话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能否分析一下讲一讲?
答:意根既然能遍缘一切法,那么任何一个法都能缘,没有缘不到的。上边文字里却说意根只缘五尘上的法尘,而且是重大的变化的。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比如说观日,可以观一个小时,或者是一天半天,日在一个小时内不会有什么变化,意识为什么能一直观下去?意根不缘一直不变化的日吗?意根缘什么法,意识才有资格了别什么法。意识所知道的,六识所了别的,都是意根所缘所决定了别的。意根怎么能只缘五尘上的还是重大的还是变化的法尘? 楞严经中说意根默容一切法,细小微细的六尘意根如果不能缘,就不是默容一切法了,那么细小微细的六尘境界我们永远不知道。
意根没有欲,不想造作,六识都不出来,万法都不出现。眼识在一大堆色彩中,只选择紫色,就是由意根决定的,可见意根也缘五尘境,才能作主让六识了别哪个五尘境。如果意根不触不缘五尘境,五识就不会出生了别五尘境,对于五尘境就没有抉择性。
有意根不能缘的法,意根就不是遍缘一切法了。意根不能胜解,总是稀里糊涂的,就不能作主做出正确如理如实如法的事情,也就不能躲避危险,不能转识成智。意根没有念,就不能让意识出来念,什么法也就不能出现了,念佛也不能念,参禅也不想,万法就不会出现了。意根不能思量思惟,意识熏染意根就没有意义,更不能转识成智,什么智慧也不会出现。意根不能有定,六识无论怎么修定,也定不了。
意根如果不能修证善恶心行,那就永远不能改变善恶心行,善永远善,恶永远恶,如何能降伏烦恼,断除烦恼?意识熏染意根也就没有任何成效,搪费其功。 意根没有反观力,没有证自证分,佛却说八个识都有证自证分。众生那么信任自己,非常顽固,就是意根证自证分起用。倔强得要死,坚信不疑,就是意根的证自证分,他就认为自己对。
意根有恒审思量的作用,一切法都必须经过祂的审批才能通过,才能做抉择。意根的慧如果总是那么低劣,如何能合理审查审批,如何能做出智慧抉择?不能做出智慧抉择,众生的身口意行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愚痴无智性,世间怎么能有聪明人存在?学佛还有什么用,怎么能够开智慧成佛?
八、依人不依法才有争议
能现量如实观察意根的运作,必须有唯识种智的智慧,有最低初地菩萨的观察智慧才行。因为观察不到意根,不真实了知意根,才会有争议。浅法没有争议,因为大家都能现量观察得到,对于观察不到的,才去争议,否则有什么可争议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分不清黑白,才去争议。
意根到底有什么心所法,哪个人能够实际观察验证?六七识都是染污烦恼,遮障那么重,有什么能力去实际观察?如果有能验证者,就把验证过程讲出来。
依法,是依意根运行的真实相,如果观察不了意根,如何能依意根的真实相来定义意根?如何能真正依实际的实相法?依不了实相法,那就是依人,依人就不符合佛法修证宗旨,就有错漏,不合佛意,更不能得道。
九、没有六识时五阴身中所有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
半夜睡着了,身体冷触出现,然后身识意识出现以解决冷的问题。半夜睡着了,身体痛触出现,于是身识意识出现感受痛触并处理。如果意根知道是冷是热是痛,意识为什么还要出生?因为意根知道出现问题以后,无法亲自处理解决问题,五阴身的问题需要六识处理。
在没有六识的情况下,五阴身出现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在六识非常羸弱的情况下,那些心行也几乎都是意根的心行。观察植物人的状态,植物人是否觉得痛苦?是否愿意当植物人?是否愿意继续躺在床上?吃饭时是否愿意吃?看见最亲的人有什么表现?这些都能说明意根的心行和觉受。
在昏迷时,意根是否愿意昏迷,有什么表现,从这些表现上就能观察到意根的心行。如果在昏迷时,意根是舍受,那么意根就应该像如来藏一样无所谓,继续昏迷就好了。可是身体稍微恢复一点,意根就会促使六识出现,促使五蕴功能出现,这说明意根不愿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为什么不愿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不喜欢昏迷呢?昏迷当中一是不好受;二是没有五蕴活动,无所作为就觉得无聊,无聊也是苦受,昏迷时如果觉得舒服,意根当然会保持昏迷状态;三是意根怕死亡。打坐入定时不愿意出定,是不是说明意根觉得舒服?当然如果意识比较清醒也觉得入定很舒服,就会贪着静坐,不愿意起座。
十、七个识的五别境心所法
七识的五别境心所法包括: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法。七识由于无明的缘故,这五个心所法中的定、慧和胜解不能时时处处现前运行,而是个别时候才能现前运行出来。因为无明的缘故七识有时就没有禅定,因为无明的缘故七识有时就没有智慧,因为无明的缘故七识有时就不能胜解法义。如果无明灭除,不遮障七识,七识就会时时处处都能在禅定中,比如七八地以上的菩萨和诸佛就是如此;时时处处都有智慧,时时处处都能胜解法义,比如诸佛。
而诸佛的本尊佛真如无垢识,却是时时处处都在禅定中,都有大智慧,都能胜解一切法,没有无明。众生的第八识也是如此,但与七识的定慧和胜解的内容有别。七识在四圣谛中有定慧和胜解,而第八识胜解的不是世俗法,其定也非世俗定,其慧更不是世俗慧。
十一、意识的念是由意根念的结果
如果是意根不念的法,意识如何念?意根与所念的法相接触,想了别清楚,如来藏随顺就出生意识,意识听从意根的指令就会了别和念着意根所念的法。如果意根不念法,就不与法接触,不想了别和造作,如来藏就不能出生意识有进一步的念的行为,就没有意识去念着法。意根不念什么法,就不会出现什么法,意识所念的法都是意根念的结果,都是意根安排调动的结果。意识无意根的触缘不能出生,没有意根的思心所决定就不能出生,意识不能单独决定自己的出生和一切活动,祂不是作主识,不自在的缘故,是意根的工具,听从意根的调遣。
十二、意根的念和定心所
如果念佛念经没有成功熏习意根,意根如果没有念佛念经的心念,没有记住佛的名号和经文,那就不可能出现意识醒过来以后,发现自己还在念佛念经,或者是意识忙完工作,回头发现自己还在念佛念经。意识不自觉的念佛念经,都是意根指使的,是意根自觉修行的心行,意根喜欢念佛念经,意识受意根指挥,不管干什么都不忘念佛念经。所以说意根一定有念心所,一定有记性,也一定有胜解,否则意根不能受熏,不会总想着念佛念经。从另一方面来说,意根也一定与定力相应,变成了习惯,坚持一件事情就是定,这样意识才能恒一的做一件事。
十三、意根的胜解
要充分的熏染引导意根,意识就要勤思惟,不思惟不观行,就无法真正如理的引导意根。识心对于所接触的法,能够如实的理解,最合理的理解,最到位的理解,不会错解和邪解,也不会误会。如果错解不能胜解,那就无法做正确无误的抉择,其行为造作必错,必有严重的后果。如果意根没有胜解,那么意识的思惟观行理解,能不能引导意根?意根能不能受到熏染?显然不能。意识无论怎样造作,意根就是不胜解,意识的表演根本就没有用。所以意根只要受到了影响,就是被熏染了,就是胜解了意识传递过来的信息。
如果意根没有胜解,意识传递什么信息也没有用,那么意根也不会再决定让意识帮助自己去了别什么法,了别之后意根还是不懂,意根就不会决定了别,意根慢慢就会安静下来,犹如盲聋喑哑一般。实际上意根非常喜欢让意识去了别判别,然后告知自己,就说明意根一定胜解了意识的了别内容,才会不断的促使意识了别、分别、思考、判断,然后自己就有所抉择,造作相应的身口意行。
如果我讲法,你们始终不能胜解,那我就白讲,你们就白学,没有什么结果,也许还会互相耽误。别人跟你说的话,如果你不能胜解,那就会歪曲他人的意思,不能做出合理正常的回应,两个人就不能交流,交流也没有用。这样人们之间无法沟通和打交道,无法生活在一个空间。七个识中,不管哪个识没有胜解,哪个识就不能正确解读对应的法,就不能作出正确合适的抉择,其结果犹如盲人,不能走路,识心无法正常运行。
意根如果不能胜解,意识说我应该去东,意根不解的话,不是到西就是不动,最后不仅办不成事,还会非常懊恼,能导致精神错乱。对面一辆车快速开过来,意根不能胜解情况的危急,就不能立刻躲开,结果是什么?开水烫到手上,意根不能胜解身体的状况,那就会一直烫着,直到身识受不了了,意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会是什么结果?
意根相当于国家总统,他不能亲自做的事,就会让助手们去做,自己不必事事亲为。但是如果说总统什么也不是,智慧很低劣,不能胜解,不能有欲和念,也不能有定,那你想想这个国家能好吗?贬低总统相当于贬低全国人民一样。如果汽车发动机生锈了不好使,这个汽车会是什么样?
修行不是背课文,而是实打实的智慧观行,如果观行不出来,说什么都是枉然。能现量观行出来各心所法,也需要有相当好的禅定力和观行智慧,最起码意识意根都已经转识成智了。背别人的东西,也需要智慧,没有现量观行智慧,背错了也不知。即使背对了,也是巧合。
十四、意根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证明意根有胜解
唯识这些法非常深细,开悟之前距离能现量观行唯识种智的法,差不多需要一个无量劫的时间。所以不管有人认为自己多有智慧,都不要太自信了。
既然八个识都有证自证分,能证明自己所了别的法,说明识心有胜解,有一定的智慧。第六识的证自证分现行的时候比较多而明显,所以容易观察,一般人也承认意识有智慧,有极强的胜解力。愚痴的人意识就没有反观力,证自证分不现前,没有胜解力,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搞不清楚。
第八识有证自证分,说明第八识有智慧,有胜解力,其胜解力体现在如实了别业种,不错解业种,如实实现业种而不错乱;也体现在第八识能如实如理的了别意根的心所法,而密切的配合意根,满足意根所需,产生一切法;第八识的胜解力也体现在如实了知根身器界,然后输出种子维护和改变根身器界。
第七识也有证自证分,能够证知自己所了别的法,说明第七识有胜解力,能了解自己的认知和状态,与智慧相应,因此将来才能转识成智。第七识的胜解力体现在能了别第八识所现行出来的法,并且作出正确的决定,指挥六识去运作;体现在第七识能正确了别六识所观察了别的法,了解意识的分析思惟判断的结果,而能依此作出正确的决定,产生如理的身口意行而不错乱。
其胜解力发展到极大时,就能转识成智,胜解力最大时,就能第三次转识成智,最终成就佛道。没有说意根还很愚痴,没有胜解力,没有大智慧时,就能成佛的,如果能,成的就是愚痴佛;也没有说意根没有胜解力,没有大智慧,就能转识成智,成为地上菩萨入如来家,做真佛子的。如果能,成的也是愚痴菩萨。
五识也有微弱的反观力,有证自证分,有范围非常小的胜解力,能配合意根的指令而运行。但是五识的胜解力比意根差多了,比意识就更差了,也不如第八识的胜解力,虽然第八识不能胜解六尘境界,不能胜解世间法。
当意识没有智慧,观察不出来这几个识的证自证分时,几个识的证自证分照样存在和运行,不管意识是否能观察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