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2:01:11 阅读: 2996

第十四章  意根心所法

一、意根心所法是实修的指归,也是实修的操作系统

指,心所法能指向自己修行的目标,破除无明,降伏烦恼断除烦恼,转变心行,转变业种;归,让心归于智慧,归于清净,归于解脱。操作系统,依循于心所法,不断的修正心所法,转变心所法。实修也就是操作心所法的过程和心所法的操作过程,是自心改变自心的过程。

心所法能够改变的原因是意识对意根的熏染,让意根转变了心行,根本因是如来藏,是如来藏把意根的心所法转变了,但如来藏不是作主识,不作主,没有主观能动性,是被动的随着意根的心行转变种子。万物生发虽然是如来藏生出来的,但是背后的推动力量却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不欲有所为,如来藏就无所作为,一切法都不生。

意根有主观能动性,心态转变就会促使业种变化。意根心所法转变是因,业种改变是果;意根实证是因,心所法转变是果;意根精进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因,实证是果;意识如理熏染和引导是因,意根受熏是果。当然实际真修行的每个步骤都会使得意根的心所法发生变化,心所法变化就是果,因还是意根心所法促使自己的心所法变化,前提要有意识的心所法推动意根的心所法。

二、心所法必与识心同时出现

心所法是识心的助伴,必须要伴随着识心运行,否则识心就会无所作为。只要识心出现,心所法必同时出现,没有心所法识心就无法运行,那么世间一切法也就不能出生和存在了。即使第八识的运行也需要本身的心所法的配合,第八识本身的存在同样离不开心所法的陪伴。

四食的出现和运行,都是识心的功能作用,识心离不开心所法的助伴,四食就离不开心所法。凡夫离不开四食,圣贤人在欲界人间也离不开四食,禅定境界比较高的可以离开团食、思食,有时候也能离开触食,但不能离开识食,众生的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识食。

三、众生的心所法

思念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思想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研究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推敲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参究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明白了是什么心所法?愿意是什么心所法?希望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理解是什么心所法?打算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盼望是什么心所法?祝愿是什么心所法?愿力里有什么心所法?

懂得、证得、知道是什么心所法?同意、赞同、附和是什么心所法?念兹在兹是什么心所法?心中的影像挥之不去是什么心所法?念念不忘是什么心所法?牢记在心是什么心所法?坚定不移是什么心所法?制心一处是什么心所法?目不转睛是什么心所法?良知是什么心所法?思心所法都有哪些作用?想心所法都有哪些功能作用?

心的状态、心的特点、性格、脾气、秉性都属于心所法,有善性,有恶性,有不善不恶性。严格来说,心所法不只有五十一个,如果要细细的划分,至少有几百个上千个。天亲菩萨只是大略粗略的归纳为五十一个,归纳的并不全面。如果佛来归纳这些心所法,那就细微极了。所以我们学佛,除了可以完全依佛所说,其他人可以依,但要酌情处理,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

即使是依佛所说,也应该有一定的变通能力,完全了解佛所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时候佛语与佛意有一定的差别和差距,并不完全一致,因为众生的智慧有限,佛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意思说透,往往是隐含着说,巧妙的说,智慧不足时,容易误解。不少人讲佛经,其实讲的并不是佛的本意,曲解佛意的现象太普遍太平常了,佛也都忍耐着,虽然没有忍的心。

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所法

心所法当中,除了五遍行心所法,其它心所法都是不经常出现的,只是个别时候或者偶尔出现运行。五别境心所法是个别时候出现,智慧越高的人现行的时候越多;善恶心所法和不善不恶心所法,也是个别时候出现,不是时时能现行的,越善的人善心所法现行的时候越多,越恶的人恶心所法现行的时候越多。到佛地的时候,心所法可能要时时现行,比如定心所法,佛心时时在定中,不出定;比如慧心所法,佛心时时有大智慧,没有无智慧的时候,比如胜解心所法,佛心时时都能胜解一切法;比如善心所法中的无贪无嗔无痴,佛心永远时时无贪无嗔无痴;比如不放逸、轻安、行捨、不害心所法,佛的心时时都如此。

一个人一个性格脾气秉性,每个人的心所法都不同,众生心有多复杂,世界就有多复杂,世界是由众生的心变幻出来的。如果众生的心都如佛的心一样,世界就简单殊胜多了,云淡风轻,甚至连云淡风轻也没有,静悄悄,寂寥廖,没有语言能准确形容那种美好。

世界到最后都是那样的,众生修到最后心都是那样智慧且单纯,一点都不复杂,性格个性都泯灭,脾气秉性都消除,心所法都是善没有恶,只有二十一个,不多不少。可是把心消融到这种程度,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可见修心太难了,改变心太困难了。心不改变,就要受煎熬,煎熬自己,也煎熬他人,互相煎熬,不知道众生同根,只能互相煎,然后自己熬。

五、意根是否有判断力

有智慧就有判断力,有思量就有思量的结果,意根一定有判断力,思量就是判断。因为意根是作主识,主宰整个五阴身的运行,没有判断力就无法主宰五阴身的身口意行,那也就不能成其为作主识了,那么谁来作主呢?意根的判断力不可或缺,只不过是涉及到判断力大与小的问题,以及准确与否的问题。

意根在哪些法上判断力大,在哪些法上判断力小;什么时候判断力大而准确,什么时候判断力小而不太准确;什么情况下依靠六识的了别作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不依靠六识的了别作判断,存在这样的差别。在意根了别清楚的法上判断力就大,因为了别清楚才好判断,才能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如果意根了别不清楚,就无法判断,或者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意根对于不能理解的法,不是犹犹豫豫,就是判断失准,这样意根所作的决策就是盲目和错误的。意根的抉择错误了,六识的执行就会错误。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世俗法中,众生的抉择都是错误和盲目的吗?显然不是,正确无误的时候不少,应该是多数时候都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说明意根是有判断力的,判断力也不算小。判断不了的情况也存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也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更是存在。这与意根本身的智慧有关,与意根的胜解力有关。

意根的判断,一方面直接依据法而判断,意根越熟悉的法,经历越多的法,越容易单独作判断,对越重大和危急的法,越容易单独而快速的判断,之后就会作抉择,六识出生再去造作。如果意根不能胜解接触的境界法,就会无法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意根了别的粗糙,要想细了别,就要依靠六识的了别,依靠意识的思惟分析研究推理和判断,然后再根据六识传递过来的信息,作自己单独的思量和判断,六识出生执行。如果意根不能胜解六识了别的内容,不能胜解意识所思惟分析理解判断的内容,也不能作判断和抉择,或者是判断抉择错误,六识再错误执行。

六、五蕴与十八界的对应关系

色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受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想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行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识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尘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识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各自都是什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十八界具体对应于五蕴中的哪个蕴?

五根、五尘和法尘,对应于色蕴。六识和意根对应于识蕴和受蕴、想蕴、行蕴。受想行识与七个识息息相关,色与识也有关联,没有识就没有五根的色蕴。但一般人观察不出来意根的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即使五识的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多数人也分不清楚,所以小乘法中一般不提意根的受想行识的作用。

色蕴由四大种子积集而成,受想行识蕴由识种子积集而成。单独识种子不能起任何作用,必须有心所法配合运行,所以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也就是心所法的功能作用。六识的心所法,离不开意根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不运行,根本就没有六识及六识的心所法。所以五蕴和十八界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五根五尘对应色蕴,意根意识五识对应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让这一切法运行起来的总指挥是意根,总司令是如来藏。

七、意根只了别重大的法尘与意根默容一切法相违背

问:有人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说第七识意根,亦名末那识。佛说此第七识名为意根,是意识种子自第八识中现起之动力故,意识依末那识之作意方能现起故,现起后悉依意根末那识之作意而运行,故说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此意根之别境慧极劣,只能于五尘上之法尘作极简单之了别——譬如五尘上之法尘有无大变动?此第七识非如意识觉知心能于五别境心所法伶俐运作,不具「欲、胜解、念、定」心所法,而于慧心所(别境慧)之功能亦复极劣,唯能于法尘上之变动作极简单之了别。

如是,于五尘境尚不能作了别,须唤起意识,而后依意识之别境慧,方能于诸境界作种种思量,云何而有能力返观自己?云何而有能力思维诸法?云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行及习气?是故此第七识虽极伶俐而能遍缘一切法,复能依意识心之别境慧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复能思量决定种种心行;然而若离意识之别境慧,便无所能为;由如是体性,佛说意(意根末那识)犹如刀剑之锋利(喻其能遍缘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识虽有别境慧,然不能遍缘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无别境慧之「证自证分」故不能修正自己之善恶心行);意谓此识之「欲改变其染污性、欲转变为清净意根」者,必须依靠意识之别境慧及思维慧,方能有所转变,非唯依自身功能便能除断自身之相应烦恼也,是故佛云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上边这段话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能否分析一下讲一讲?

答:意根既然能遍缘一切法,那么任何一个法都能缘,没有缘不到的。上边文字里却说意根只缘五尘上的法尘,而且是重大的变化的。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比如说观日,可以观一个小时,或者是一天半天,日在一个小时内不会有什么变化,意识为什么能一直观下去?意根不缘一直不变化的日吗?意根缘什么法,意识才有资格了别什么法。意识所知道的,六识所了别的,都是意根所缘所决定了别的。意根怎么能只缘五尘上的还是重大的还是变化的法尘? 楞严经中说意根默容一切法,细小微细的六尘意根如果不能缘,就不是默容一切法了,那么细小微细的六尘境界我们永远不知道。

意根没有欲,不想造作,六识都不出来,万法都不出现。眼识在一大堆色彩中,只选择紫色,就是由意根决定的,可见意根也缘五尘境,才能作主让六识了别哪个五尘境。如果意根不触不缘五尘境,五识就不会出生了别五尘境,对于五尘境就没有抉择性。

有意根不能缘的法,意根就不是遍缘一切法了。意根不能胜解,总是稀里糊涂的,就不能作主做出正确如理如实如法的事情,也就不能躲避危险,不能转识成智。意根没有念,就不能让意识出来念,什么法也就不能出现了,念佛也不能念,参禅也不想,万法就不会出现了。意根不能思量思惟,意识熏染意根就没有意义,更不能转识成智,什么智慧也不会出现。意根不能有定,六识无论怎么修定,也定不了。

意根如果不能修证善恶心行,那就永远不能改变善恶心行,善永远善,恶永远恶,如何能降伏烦恼,断除烦恼?意识熏染意根也就没有任何成效,搪费其功。 意根没有反观力,没有证自证分,佛却说八个识都有证自证分。众生那么信任自己,非常顽固,就是意根证自证分起用。倔强得要死,坚信不疑,就是意根的证自证分,他就认为自己对。

意根有恒审思量的作用,一切法都必须经过祂的审批才能通过,才能做抉择。意根的慧如果总是那么低劣,如何能合理审查审批,如何能做出智慧抉择?不能做出智慧抉择,众生的身口意行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愚痴无智性,世间怎么能有聪明人存在?学佛还有什么用,怎么能够开智慧成佛?

八、依人不依法才有争议

能现量如实观察意根的运作,必须有唯识种智的智慧,有最低初地菩萨的观察智慧才行。因为观察不到意根,不真实了知意根,才会有争议。浅法没有争议,因为大家都能现量观察得到,对于观察不到的,才去争议,否则有什么可争议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分不清黑白,才去争议。

意根到底有什么心所法,哪个人能够实际观察验证?六七识都是染污烦恼,遮障那么重,有什么能力去实际观察?如果有能验证者,就把验证过程讲出来。

依法,是依意根运行的真实相,如果观察不了意根,如何能依意根的真实相来定义意根?如何能真正依实际的实相法?依不了实相法,那就是依人,依人就不符合佛法修证宗旨,就有错漏,不合佛意,更不能得道。

九、没有六识时五阴身中所有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

半夜睡着了,身体冷触出现,然后身识意识出现以解决冷的问题。半夜睡着了,身体痛触出现,于是身识意识出现感受痛触并处理。如果意根知道是冷是热是痛,意识为什么还要出生?因为意根知道出现问题以后,无法亲自处理解决问题,五阴身的问题需要六识处理。

在没有六识的情况下,五阴身出现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在六识非常羸弱的情况下,那些心行也几乎都是意根的心行。观察植物人的状态,植物人是否觉得痛苦?是否愿意当植物人?是否愿意继续躺在床上?吃饭时是否愿意吃?看见最亲的人有什么表现?这些都能说明意根的心行和觉受。

在昏迷时,意根是否愿意昏迷,有什么表现,从这些表现上就能观察到意根的心行。如果在昏迷时,意根是舍受,那么意根就应该像如来藏一样无所谓,继续昏迷就好了。可是身体稍微恢复一点,意根就会促使六识出现,促使五蕴功能出现,这说明意根不愿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为什么不愿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不喜欢昏迷呢?昏迷当中一是不好受;二是没有五蕴活动,无所作为就觉得无聊,无聊也是苦受,昏迷时如果觉得舒服,意根当然会保持昏迷状态;三是意根怕死亡。打坐入定时不愿意出定,是不是说明意根觉得舒服?当然如果意识比较清醒也觉得入定很舒服,就会贪着静坐,不愿意起座。

十、七个识的五别境心所法

七识的五别境心所法包括: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法。七识由于无明的缘故,这五个心所法中的定、慧和胜解不能时时处处现前运行,而是个别时候才能现前运行出来。因为无明的缘故七识有时就没有禅定,因为无明的缘故七识有时就没有智慧,因为无明的缘故七识有时就不能胜解法义。如果无明灭除,不遮障七识,七识就会时时处处都能在禅定中,比如七八地以上的菩萨和诸佛就是如此;时时处处都有智慧,时时处处都能胜解法义,比如诸佛。

而诸佛的本尊佛真如无垢识,却是时时处处都在禅定中,都有大智慧,都能胜解一切法,没有无明。众生的第八识也是如此,但与七识的定慧和胜解的内容有别。七识在四圣谛中有定慧和胜解,而第八识胜解的不是世俗法,其定也非世俗定,其慧更不是世俗慧。

十一、意识的念是由意根念的结果

如果是意根不念的法,意识如何念?意根与所念的法相接触,想了别清楚,如来藏随顺就出生意识,意识听从意根的指令就会了别和念着意根所念的法。如果意根不念法,就不与法接触,不想了别和造作,如来藏就不能出生意识有进一步的念的行为,就没有意识去念着法。意根不念什么法,就不会出现什么法,意识所念的法都是意根念的结果,都是意根安排调动的结果。意识无意根的触缘不能出生,没有意根的思心所决定就不能出生,意识不能单独决定自己的出生和一切活动,祂不是作主识,不自在的缘故,是意根的工具,听从意根的调遣。

十二、意根的念和定心所

如果念佛念经没有成功熏习意根,意根如果没有念佛念经的心念,没有记住佛的名号和经文,那就不可能出现意识醒过来以后,发现自己还在念佛念经,或者是意识忙完工作,回头发现自己还在念佛念经。意识不自觉的念佛念经,都是意根指使的,是意根自觉修行的心行,意根喜欢念佛念经,意识受意根指挥,不管干什么都不忘念佛念经。所以说意根一定有念心所,一定有记性,也一定有胜解,否则意根不能受熏,不会总想着念佛念经。从另一方面来说,意根也一定与定力相应,变成了习惯,坚持一件事情就是定,这样意识才能恒一的做一件事。

十三、意根的胜解

要充分的熏染引导意根,意识就要勤思惟,不思惟不观行,就无法真正如理的引导意根。识心对于所接触的法,能够如实的理解,最合理的理解,最到位的理解,不会错解和邪解,也不会误会。如果错解不能胜解,那就无法做正确无误的抉择,其行为造作必错,必有严重的后果。如果意根没有胜解,那么意识的思惟观行理解,能不能引导意根?意根能不能受到熏染?显然不能。意识无论怎样造作,意根就是不胜解,意识的表演根本就没有用。所以意根只要受到了影响,就是被熏染了,就是胜解了意识传递过来的信息。

如果意根没有胜解,意识传递什么信息也没有用,那么意根也不会再决定让意识帮助自己去了别什么法,了别之后意根还是不懂,意根就不会决定了别,意根慢慢就会安静下来,犹如盲聋喑哑一般。实际上意根非常喜欢让意识去了别判别,然后告知自己,就说明意根一定胜解了意识的了别内容,才会不断的促使意识了别、分别、思考、判断,然后自己就有所抉择,造作相应的身口意行。

如果我讲法,你们始终不能胜解,那我就白讲,你们就白学,没有什么结果,也许还会互相耽误。别人跟你说的话,如果你不能胜解,那就会歪曲他人的意思,不能做出合理正常的回应,两个人就不能交流,交流也没有用。这样人们之间无法沟通和打交道,无法生活在一个空间。七个识中,不管哪个识没有胜解,哪个识就不能正确解读对应的法,就不能作出正确合适的抉择,其结果犹如盲人,不能走路,识心无法正常运行。

意根如果不能胜解,意识说我应该去东,意根不解的话,不是到西就是不动,最后不仅办不成事,还会非常懊恼,能导致精神错乱。对面一辆车快速开过来,意根不能胜解情况的危急,就不能立刻躲开,结果是什么?开水烫到手上,意根不能胜解身体的状况,那就会一直烫着,直到身识受不了了,意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会是什么结果?

意根相当于国家总统,他不能亲自做的事,就会让助手们去做,自己不必事事亲为。但是如果说总统什么也不是,智慧很低劣,不能胜解,不能有欲和念,也不能有定,那你想想这个国家能好吗?贬低总统相当于贬低全国人民一样。如果汽车发动机生锈了不好使,这个汽车会是什么样?

修行不是背课文,而是实打实的智慧观行,如果观行不出来,说什么都是枉然。能现量观行出来各心所法,也需要有相当好的禅定力和观行智慧,最起码意识意根都已经转识成智了。背别人的东西,也需要智慧,没有现量观行智慧,背错了也不知。即使背对了,也是巧合。

十四、意根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证明意根有胜解

唯识这些法非常深细,开悟之前距离能现量观行唯识种智的法,差不多需要一个无量劫的时间。所以不管有人认为自己多有智慧,都不要太自信了。

既然八个识都有证自证分,能证明自己所了别的法,说明识心有胜解,有一定的智慧。第六识的证自证分现行的时候比较多而明显,所以容易观察,一般人也承认意识有智慧,有极强的胜解力。愚痴的人意识就没有反观力,证自证分不现前,没有胜解力,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搞不清楚。

第八识有证自证分,说明第八识有智慧,有胜解力,其胜解力体现在如实了别业种,不错解业种,如实实现业种而不错乱;也体现在第八识能如实如理的了别意根的心所法,而密切的配合意根,满足意根所需,产生一切法;第八识的胜解力也体现在如实了知根身器界,然后输出种子维护和改变根身器界。

第七识也有证自证分,能够证知自己所了别的法,说明第七识有胜解力,能了解自己的认知和状态,与智慧相应,因此将来才能转识成智。第七识的胜解力体现在能了别第八识所现行出来的法,并且作出正确的决定,指挥六识去运作;体现在第七识能正确了别六识所观察了别的法,了解意识的分析思惟判断的结果,而能依此作出正确的决定,产生如理的身口意行而不错乱。

其胜解力发展到极大时,就能转识成智,胜解力最大时,就能第三次转识成智,最终成就佛道。没有说意根还很愚痴,没有胜解力,没有大智慧时,就能成佛的,如果能,成的就是愚痴佛;也没有说意根没有胜解力,没有大智慧,就能转识成智,成为地上菩萨入如来家,做真佛子的。如果能,成的也是愚痴菩萨。

五识也有微弱的反观力,有证自证分,有范围非常小的胜解力,能配合意根的指令而运行。但是五识的胜解力比意根差多了,比意识就更差了,也不如第八识的胜解力,虽然第八识不能胜解六尘境界,不能胜解世间法。

当意识没有智慧,观察不出来这几个识的证自证分时,几个识的证自证分照样存在和运行,不管意识是否能观察得出来。

十五、意根的受

(一)七识在面对六尘境界时是什么表现?执取、贪爱、厌恶、仇恨等等,从七识面对六尘境界的表现,就知道意根很多时候不是舍受,情绪激烈和反常,内心躁动如猿猴。为什么如此?七识知善恶是非曲直,知对自己的利害得失,知损益。七识心中有我,一定要以我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一定会有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而面对境界心情不平静,那就不是舍受。如果是舍受的,心境就会是平和的,心行是无为的,境界怎么样都行,无所谓。

(二)长期处母胎中不能出生,属于恶报。佛的儿子罗睺罗在母胎里六年才出生,是因为前世曾经堵老鼠洞六天,致老鼠闷死在洞穴里,于是就受到处母胎中六年的恶报。处在母胎里,开始时没有意识,只有意根和如来藏,既然处胎属于果报,那么意根就能承受果报。

在母胎受恶报时,意识还没有出生,意根是什么感受?如果意根感受舒服和没有感受的话,就不叫作恶报了。昏迷的时候,成为植物人的时候,都属于恶报,或者是苦报,这时没有六识,只有意根受苦报,那意根就不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否则就不叫作苦报了。中阴身里前路茫茫,一般来说都是苦受,意根因为不喜欢苦受而急着投胎以躲避苦受,这时意根不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睡着以后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刚刚醒过来时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遇见各种事情时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这些法都很深细,智慧不足,就无法现量观察出来。

十六、心所法就是心性和心行

识心心所法的运作和一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智慧都是相关连的,如果想了解心所法的运行,可以观察每个人从接触一件事情开始到最后作出决定这段时间里,他的表情、眼神、脸色、言谈、举止、反应的快慢等等,可以观察出每个心所法运作的过程和快慢程度,以及每个人的习性有多重、智慧有多好。这一系列心行既是一个人心性、习性、烦恼和智慧的体现,也是心所法的体现。

有些人是急脾气,心也粗糙一些,在接触到人事之后,只粗略了别不管对错和细节,就以为自己了别的是究竟无误的,于是受觉就出现,或喜或嗔或贪或厌,执心很重,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作出抉择,他的心所法的运作就简单、快速,但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而有些人在粗略了别,受觉出现后,自己会再次仔细了别分析,然后扭转自己错误的了知,觉受改变,然后再作决定。他的心所法运行的稍微复杂一些,会反复运行。不少人会随着了别的不断深入,受心所法不断的发生变化,随人事物所转,心都沉浸其中,不能超脱。

理智的人,往往不把人事物了解透彻,就不会出现什么思想情绪,也不会轻易下判断作抉择,不把自己暂时的粗略的了知当作是究竟的,他会反反复复的观察、甄别、推敲。有修为的人,即使了别出的人事物是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心也不为所动,超然物外、解脱。

粗枝大叶的人,心所法运行快速而简单,心思细密的人心所法运行的缓慢深细复杂;烦恼重的人心所法运行也复杂,纠结不清;愚钝的人也许快速了别之后,发现自己能力不及,就放弃了,心所法快速消失,也许想了别清楚,心所法运行的就会极其缓慢,长时间的了别,长时间的受,长时间的思量,就是不能作出最后的抉择。聪明智慧的人,也许也快速的就能了别清楚,深知其内涵,也许会能够非常深入细致的了别究竟,不出差错。

心所法的运行非常错综复杂,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烦恼和执著的轻重是紧密相关的,也与每个人的修养、修为、禅定、戒律和智慧是紧密相关的。

十七、意根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

意根对什么法作意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瑜伽师地论里谈到过,是由意根的念和欲、习气、习惯、想法、兴趣、爱好、打算、愿望、要求等等,来引起意根本身识种子的作意。六个识的作意都由意根引起和决定,意根想在哪个法上起作用造作,六识的种子在如来藏中就有一个出生的方向,有意要生到那个法处,这就是作意,之后识种子一定在那个法上出生。

意根作意后,不管哪个识,肯定都要与相应的法相触,因为识种子出生在哪个法上,就会触哪个法,触了以后就会领纳接受下来。比如手触到球以后就接受这个球,领纳这个球,然后才能有感觉,也就是受,之后是知。比如眼根触色尘,先把色尘接受后,就知色尘,再执取这个色尘,生起想法、打算、计划、筹谋等等,执取色尘后才有了感受,那受又在想后面生起,有了感受之后再继续思量,接着细微了别作决定作主宰,想要如何处理。

处理前意根必须将此法执取完毕,执取之前必须了别清楚,必须对这个法先有受,受了之后就会升起一个抉择。这个抉择就是思心所的作用,这个抉择不一定是最终的抉择,也许是一个不成熟的暂时的抉择,待后边再细了别之后,觉得有把握都了别清楚了,就会作最终的抉择,那么七识在这个法上的运作就结束。

在这个法上的运作没有彻底完成之前,意根的思心所就会相续不断的运作,直至这个法全部了别结束,所有的思心所、五遍行心所也就都结束了,便会进入下一个法的运行中,五遍行心所法继续运行新的内容。如果这个法没有结束,那么触、作意、受、想、思仍会相续运行不断,来回反馈,不断修正。就像我们看一件东西,刚刚看时先接纳过来,接受了以后想看清楚,就会去了别。刚开始有可能还看不清楚,那就不断的触,不断的受,不断的了知,了知之后再生起苦乐三种受,然后就会执取这个相,作出抉择,六识就要造作业行了。

十八、作意心所法是如何生起的

识心对法的作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观察清楚非常不易。最初对于法的作意是在种子位,也就是识种子还没有输送,识心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因为当识种子要出生之时,需要有一个出生的处所,一个作意的方位,这个方向与处所就是作意的对象,是法的所在处。

比如打篮球时要把篮球投向篮筐,眼睛就要瞄准篮筐的方向投球,不能朝其它方向投,这个方向就相当于作意的处所,也就是篮筐。其中篮球相当于识种子,人眼睛相当于识心,瞄准相当于作意。当手拿着球时目标应该朝向蓝筐的方向,在投球时手要对准篮筐方向,需要在这个方向上做准备投过去。那么识种子在如来藏里出生之前也是一样,也需要有一个出生的方位,所有的识种子在出生前都是有作意的。识心在某个处所出生,在某个法上出生,就要作意于某个法之处。

识种子出生后,识心会继续相续不断的作意。因为在识心在某个法上持续运转时,对这个法要一直作意下去,如果不作意了,那么识种子的输送就要转移方位,其它的心所法触受想思都不再出现。所以识心要持续作意对于某个法的了别才能相续下去,一旦不作意就没有之后的触、受、想、思。作意心所法很重要,如果没有作意心所法,其它心所法也不会出现,对于那个法就没有识心的作用了。

十九、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过程犹如临摹绘画

绘画临摹的时候,眼睛对着景物反反复复不断的观察了别,意识一边观察一边不断的记忆,临摹时一边绘画一边不断的回忆,再去反复的重复这个过程,作品完成,直至临摹结束。看一眼景物画一点,琢磨一会,再画一点,再琢磨一会,反反复复,直至画完为止,这幅画就放在旁边,不琢磨也不画,也不作意了,就换下一个活动。

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过程类似于临摹,绘画的过程和识心的运作原理类似,当识心在某一种法上运作,必须运作完了才把这个法放下不管。运作没有完成时就会反复作意,反复接触、接受、领纳、了别、了知、感受、思量,不断的分析思择,反复运作执行,过程非常复杂。心所法运行顺序并非是先受后想,运行时是不一定的,在于识心的认知智慧和程度。当运行完了才有更深的感受,感受后再了别,了别后再感受,直至意根觉得已经了别清楚,即会停止作意。如果意根过后什么时候想到还需要了解什么,就会再次的对法作意触受想思,了解清楚想明白了,就停止在此法上的心所法运行,此法在识心中又消失了。

有时候思量完了就作出决定,有时候思量完了并不会作出决定,这是因为意根觉得没有了别太清楚也不彻底。只要意根不作出最后的抉择,五遍行心所法就不结束,直到意根觉得满意了,达到目的了,就不再思量,立刻作出决定要如何处理。

二十、五遍行心所法运行过程

五遍行心所法最初是按照作意、触、受、想的顺序运行,后来就不一定了,运行的次序就会颠倒。思心所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出现,意根不一定在什么时候作抉择,也许在中间出现过很多次思择,一开始是一个小的决定,对某个环节的部分抉择,运行到最后才是一个总的最终的抉择,中间的抉择不是究竟的,但是对最终决定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比如说吃完这口饭,下一口饭还吃不吃,以及吃什么吃多少,思心所要有个抉择,整顿饭都吃完了,思心所还要作一个总的决定说吃完了不再吃了,于是五阴身就会放下碗筷。有时候自己不想再吃,旁边有人劝再吃一些,思心所这时候可能拿不定主意,于是思心所就会权衡利弊得失,再快速的对自己所吃的饮食以及胃部的感觉作意触受想,最后思择说不能再吃了,这顿饭就结束了。

作意是识心活动的开始,是一切法生住异灭的开端,不作意就不能接触法,不接触就不能接纳和感受,不接纳就不能了知,不知就不会思量和抉择,不抉择就没有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作意很重要,思更重要,思的作用最大,思的过程可能最长。但是在受想思的时候,一定有触,不触就没有受想思,所以触也很重要。受想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无受无想,也就没有后续的身口意的造作,识心就寂静了,清净了。所以大修行人只对法有轻微短暂的作意,触了之后,不生起觉受,不想了知,就没有下一步的行为造作,既无心也无事。

在运行一个法的时候,作意一直存在,当仔细去想的时候,六尘就转变为单独的法尘了,法的重点的转移,说明另一个新的作意出现了。在刚开始从作意到想的过程,作意、触、受、想、思运行的可能特别短暂、特别快速,刹那间就到了思,由于了知的不清楚,思量就不明白,就要重新作意触受想,这个过程反反复复,相续不断。要把这个过程观察得细致是很难的,即使是粗略的观察也是相当的困难。但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其他人的身行、语行、思想、观念,也能对照着观察出一部分。

二十一、意根了别时有五遍行和五别境心所法的参与

执取是想心所的功能,其作用是了别相、取相,然后为相安名,有了名字,名言就出现了,对于相和名就认可下来。意根取了相之后,才能思量和作决定要如何造作。当然五遍行心所法要反反复复的运行,最后才能作出一个总决定,之后才能采取行动。所以看一个人在犹豫不决时,就知道意识和意根在思量,在不断的作意触受想思,心所法轮流运行,五别境心所法也参与运行,非常复杂。所以说人的大脑,比电脑要复杂无数倍,电脑根本与人脑无法比较。所谓的大脑,主要还是指意根的功能作用,六识次之。

二十二、当意根恒审思量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什么念头?

意根有想念的法,才去思量和审查,先有念,后有思量审查,没有念就不思量。如果意根心里空空的,什么也不念想,就没有思想活动,不必去审查什么,思量什么,这时意根是清净的。而意根没有降伏的时候,攀缘比较重,心里的念头非常多,所以心里就会不断的没完没了的思量琢磨审查评判衡量,白天弄不通,晚上接着审查思量,严重的就会半夜醒过来睡不着,所以才说众生的意根有恒审思量性。意根已经降伏了的阿罗汉们,心里几乎没有了什么念头,不大想什么事情,意根只是偶尔有思量,但不是常常,不能叫作恒。所以只要意根思量法了,就有念头,思量的法就是念头,是意根所念。

二十三、意根思心所法决定了眼识意识的了别

眼识见色,见的是显色,青黄赤白,光明黑暗,云烟雾霭及空。光明是一种物质,由四大组成,刹那生灭变异,是虚妄不实的。

眼识本身具有思心所,领纳了色尘以后,了知色尘,然后生起思心所,决定造作,是躲避还是多看一会。眼识与意根和意识同时密切配合协作,没有意根的作意与思心所法,就没有眼识和意识的出生和了别,也就没有眼识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也没有意识的五遍行心所法的出现。眼识见色,第七识不能见色;意识分析推理判断,第七识不能推理分析。识有分别了别识别性,才叫作识,否则就不叫作识,七个识都有了别分别识别性。

二十四、对意根几个说法的纠正

问:有人说:“意根有个怪异的习性是不为常人所知的,祂常常贪着嗔的韵味;譬如有人看不惯别人好,只要别人比他强他就起嗔心;更有甚者,乃至以残害众生性命满足自己的快感。意根又是个两面派,一面是染污,一面是清净;所以唯识宗称祂为染净依,因为祂的一边是第八识如来藏,另一边是六转识;所依如来藏常恒而清净,所依之六转识常转而染污;由是缘故,学唯识者得知意根为染净依。”以上说法妥否?

答:意根的极大多数习性都不为常人所知,因为常人定慧都不足,不能证得意根,即使有人证得,因为烦恼的遮障没有转识成智,就观察不了意根的运作,无法确切了知意根的心行,所以误会极多。没有断除烦恼的人,没有转识成智的人,意根具足了一切烦恼,最大的烦恼习性就是贪和嗔。如果意根要生起贪的心行,祂一定认为所贪的法对自己有用,自己喜欢,觉得舒服快乐,能满足自己的喜好、利益和虚荣。

嗔心现行出来,生气的时候有什么韵味?这个说法很奇怪,因为嗔是心所法,是识心的心行,说意根贪着自己嗔的心行,这个说法根本讲不通。嗔本身是伤害身心的行为,甚至是不愉快的,谁喜欢自己不愉快,与自己过不去呢?除非有自虐症,平常人都不会喜欢嗔,能避免嗔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即使想报复别人,也是伤人七分,损己十分,一般人都不喜欢这样,所以说意根会贪着嗔的韵味,绝无此事。从另一方面来说,韵味是识心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的感受,识心可以贪着对境界的感受,尤其是快乐舒服的感受,不会贪着自己生气时候的不愉快感受,没有这个道理。

嗔恚心比较重的人,会经常起嗔行,他会把心里的火气散发出去,施加到别人身上,自己才能平和下来。所以嗔心特别重的人就会对他人施暴,以发泄自己的嗔,嗔发泄出去了,心里才能舒服一些,或者感到高兴快乐。有的人找不到发泄情绪的对象,就对自己进行发泄,对物体进行发泄,然后心情就平静下来,只有极少数特殊人才是这样,大多数人都不如此。但这也不说明是贪着嗔的韵味。嗔就是嗔,贪就是贪,没有人喜欢嗔,可是没办法,意根就是有嗔心,时不时要发作出来。

第二段说的染净依不是那样解释的,染净依的真实意思是,意根是六识清净和染污的依止处和来源处,六识是染是净要依靠意根来定。因为意根是作主识,能按照自己的心行指挥六识的造作,所以六识的心行如何在于意根的心行,意根染污,必然指挥六识造作染污业,意根清净,必然指挥六识造作清净行,或者六识少运行不运行。

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都依靠着如来藏才能出生和运作,依靠如来藏见一切法,祂却从来不依如来藏的清净而清净,一直都是染污的。所以如来藏不是意根的清净所依。只有真正证得如来藏以后,才能逐渐依止如来藏的清净性,而转变自己的染污心行,变得越来越清净。

另一方面,意根虽然依靠着六识去了别六尘,造作身口意行,但是意根的染污是先天就有的,不用六识熏染就存在着染污,没有六识的时候,意根也一直都是染污的。相反在六道轮回中,意根却不断的把自己的染污熏染给六识,教导六识贪嗔痴,六识再在轮回中接触染污环境,把熏染到的贪嗔痴再传递给意根,这样又增加了意根的贪嗔痴染污性,所以意根的染污性也不是依靠六识才出生的。但是,意根要想转变清净,就要依靠六识对佛法的熏习,六识清净,意根才能逐渐清净;反之,意根清净了,六识不容易再受染污环境的熏染,必然也清净。

二十五、意根有善心所法众生就善

众生有什么样的心,意根就有什么样的心所法。众生是善人有善心,意根就有善心所法;众生修禅定有定力,意根就有定心所法;众生有智慧应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意根就有慧心所法。

意根如果没有善心所法,世间就没有善人,学佛就不能有什么成就,众生也不能上天享福,不能有善的果报。意根不善,意识怎样熏染意根也没用,众生永远不能善。意根如果不与定心所法相应,修定就没有什么用,怎么修也不会有定。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不能有什么智慧性的抉择,也不能做对什么事,修行也不能证果和明心了,没有智慧、智慧低劣那就永远不能转识成智,永远不能有佛那样的智慧。

二十六、众生意根的作用相同心所法不同

问:人和人之间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样?六道众生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样?凡夫众生和圣贤人的意根功能作用是否一样?畜生和人的意根是否一样?

答:所有众生的意根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心所法不同,含有的无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不同,起作用时,就会有好作用和不好作用之分。譬如所有的刀都有切割的作用,因为刀的利钝不同,削出来的东西效果不同,利刀削出来的东西完美整齐有价值,钝刀削出来的东西不整齐,不能用,也许能毁坏东西,没有好效果。意根的智慧不同,造就的事业就不同,烦恼不同,造作的业行不同,果报就不同。无明轻微的意根能善用,无明深重的意根就恶用,其结果就有很大差别。因为意根的无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也不同,所以世上众生就分为三六九等,有凡夫和圣人之分,众生成佛的时劫就不同。

二十七、业行是如何出现的

五遍行心所法运作的过程就是造作业行的过程,如果善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善业;如果恶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恶业。作意和触心所法本身是不善不恶的,如果加入善心和恶心,其作意和触就是善意的和恶意的。受想思心所法本身也是不善不恶的,如果加入善恶心所法,其受想思心所法就含有善恶性了。如果五遍行心所法运行中有慧心所法参与其中,业行就是智慧性的,反之,就是愚痴性的业行;胜解心所法参与其中,此人聪明,善解人意,理解力强;定心所法生起时,受想都轻微,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都缓慢而轻微,作意和触都是被动的生起,受想思心所随缘现起运作,任运而为。

意根在一切法的运作过程中,起着推动的作用,是业行的主宰者,这从平时的身口意行当中可以观察到。比如将手举起,然后拿起笔,再把手按到纸上。这个过程如果细心观察,就能明显感觉到有一种心力在推动着,有时推动明显,有时推动不明显,有时很随意,好像不推动,其实是惯性而为。但是意根的运作再随意和不用心,意识无智也是很难观察到。

再比如我们非常熟练的骑自行车时,好像没有用心骑,意识不用思惟和考虑如何骑车,但是意根却刹那刹那都在指挥运作着,都在用心思,只是意识不知道而已;熟练骑自行车时,即使想摔倒,也不容易摔倒;不会骑车时,不想摔倒却还是会摔倒。因为熟练时意识不用思惟控制,意根已经掌握了,能够自如的指挥控制;不熟练时,意根没有学会,意识就要反复思惟熏染意根,直到意根完全掌握,能够自由控制,意识就不用什么心思了。

有些人总说自己做某件事时是无意的,可你意识再怎么无意,意根却是有意的,是意根在推动着做某件事,某件事才成就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熟悉的运作情况下,无意识和下意识的动作,皆是意根在运作指挥操控,而不是意识,意识只是单纯的配合意根,没有什么思想意见看法。再有,意识无意时并不等于意根无意,意根无意时,心才是真正的无为了。

二十八、定是慧的前提

多动症的孩子,由于精力不集中,一般来说学习都不好;同样,学佛心散乱,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数题的时候,意根精力集中与不集中,结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识的专注与不专注,意识专注与否是由意根决定的,专注用功时,发挥的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结果就不同。诗人吟诗作画,凝神静思,踱步推敲,与参禅的功夫一样。有定才能有慧,学佛这样的大事,没有定绝对不能成办,定浅也不能解决问题。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