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第一部)(第二版)
第十五章 意根杂说
一、无余涅槃以后意根就有一个出生的时间
问:俱解脱的阿罗汉,有能力灭了意根,让五阴十八界消失。那么俱解脱阿罗汉灭了意根之后,有可能再从如来藏中生出意根吗?假如可能的话,那么意根不是变得有一个开始点了吗?
答:无余涅槃以后,再出生时,意根当然会有一个开始点。在无余涅槃之前却没有开始点,因为无始劫以前心中就有一念无明,因此意根一直没有灭过。
入无余涅槃时,意根灭去了,是谁灭了意根,有灭意根者吗?如果有灭意根者,这个就是一个我,一个作主者,此人就没有断我见和我执,不能入无余涅槃。在临涅槃时,如果意根心里想:我要灭掉自己,有这个心念,就没有断掉执著,就不能入无余涅槃。如果是如来藏要灭掉意根,如来藏就有作主性,有七识那种我性,就不是无我性的如来藏了。那么意根是如何灭去的呢?临终时,意根万念俱灰,心所法都不出现,如来藏无可奈何,无法再输送种子,意根自我就自动消失不出现了,这就是无余涅槃。
二、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性,指众生的本性,众生的根本之性是意根之心性,意根之心所法。正因为意根之心性不善,才一直遮障着众生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消除意根心性之障碍,才能成就佛道。
初地菩萨开始一点点断除意根的所有烦恼习性,但不可能完全断除。在不能完全断除的情况下,有些影响三界生死的性障是要降伏下来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意根的烦恼现行如果完全断尽,就会如四果阿罗汉一样断尽人我执著,就会入无余涅槃,不能成就佛道。佛要求初地至七地菩萨不入解脱道的正位,也就是不取四果阿罗汉的果位,以免不小心入无余涅槃。
所以初地菩萨要留一点点贪爱,以保证还能在三界世间出生。但不能留严重的贪爱,只能留一点轻微的贪爱,对禅定之类的有点贪就行了,也可以有对大乘法的贪,就是永远压伏意根的贪,而不是完全断尽,才能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直至成佛也不入无余涅槃。
三、意根的证自证分
当我说师父是好师父的时候,有意识的证自证分,如果我非常肯定的这样认为,毫无疑问,同时就有意根的证自证分。而意根的证自证分,属于现量了别自己,如果证据不充分,心里没底气,也就不会毫无疑问,意识的证自证分未必是现量的。意根的自证分是现量的,意识的自证分却未必是现量的。现量的,事实充分,绝无疑问,丝毫不怀疑;非量最容易起疑不信,比量心里也不落底,还是有疑不绝,因此不属于实证。
参禅后的结果里,有意识意根的见分和自证分,也有相分。参禅的结果,是意根的自证分,不是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用来证明自己的,不是用来证明其他法的。很多时候,意根即使证自证分现前,也未必正确无误,如果受意识错误引导的多,意根的证自证分就是错误的。比如在世俗法里的很多知见和观点,意识就认为自己对,意根也非常肯定的认为自己对,事实上却是错误的。比如无始劫以来意根一直认为五阴是我也是我所有的,意识也这样认为,结果证明这是最大的邪见,即使现在再自信,将来也会推翻自己的见解。
四、如何才能观察到第七识的四分
第七识的法一般来说都属于唯识种智范畴,理非常深奥,需要修到六七识都转识成智的地上菩萨,才能现前观行意根的心所法和四分,这很难。
要观察第七识的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首先得要证得第七识,然后才能现前观察祂。没有转识成智的智慧时,多数都是分析推理,不能现量观察,这个阶段是以熏习这些法义为主,地上菩萨才以现量观察为主。要知道第七识都对应于哪些法,祂在哪里,如何运作的,才能观察祂的四分。意根的证自证分就是意根的反观能力,这更难观察,没有唯识种智就不要想了。
观察第八识也需要首先证得第八识,明心开悟具有别相智以后,才能现前观察到第八识的运作,才能观察到第八识的四分。没有证得第八识的时候,对于第八识等于是相似的理解,观察不了。
五、众生为什么没有宿命通
众生由于没有宿命通,不知前世后世的因缘果报之事,有宿命通才能知道自己和他人前世后世的所有因因果果之事。因为众生死后五阴改变,不是原来的了,六识改变,不是原来的了,前世的人事物,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就都不知道了,因因果果的事也就更不知道了。因为此世的六识心在同一个五阴上,是相续有记忆的,六识能了别此世的人事物理,就能记住此世所经历的一切法。而下一世,不是原来的五阴,六识是依赖新五阴又新生起的,没有经历过前世,对前世的人事物理就没有记忆,无法回忆起前世的事情。
而意根是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经历了无始劫的人事物理,累积着生生世世的习气,与生生世世的业种相应。所以此世的五阴与前世的五阴在习气烦恼上是相续的,如果不修行,今世再新熏一些恶习,习气就会越来越重。第八识也是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未来世永远也不灭,那么这世的自己和前世的自己肯定有连带关系,不是互不相干的,我们修行就要多为后世的自己着想。
宿命通的获得,修到四禅以后才能获得,修到四禅以后,修五种神通,就能随修随得。
六、众生生生世世所连贯着的是什么
人死后,意根和如来藏不灭,又一起带着业入胎出生,出生下一世的另一个你。意根从前世到后世不断绝,所以世世有连贯的东西,那就是你。由于前世不懂因果,不管后世的你,任意妄为,造做苦业,使得今世的你受苦连连,今世再这样继续任意妄为,不明因果,后世还是苦恼不断。苦的永远是自己,不是别人,生生造业,世世后悔,却不长记性。
七、意根是什么有情就是什么
菩萨的化身是凡夫还是圣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凡夫与圣人,要看意根。意根是什么,这个人就是什么。意根没有悟道,这个人就是凡夫,意根修证到什么程度,这个人就是什么果位。
佛陀化现无数五蕴身,那些五蕴身是佛陀还是凡夫?是出家还是在家?佛陀的意根没有无明,彻底转识成智,成就佛陀果位,佛的意生身当然是佛陀,不是凡夫,当然是出家身不是在家身。供养佛陀的意生身和应身,等于供养佛陀。释迦佛就是化身,我们只能见到化身,见不到法身和报身,所以供养任何身都等于供养佛陀。
八、意根与五根的区别
(一)五根只是五识现起的一个缘,五根不能决定五识是否出生和运转,以及如何运作。因为五根纯粹是色法,没有识心的心所法,因此没有作主性和决定性等等。而意根不仅是出生意识的根和缘,也是识心,有识心的属性,有识心的心所法。而且意根也不是与六识平等的识心,祂有着非常特殊的属性。这个特殊性,主要是体现在祂的恒审思量性上,就是说意根总是、一直、常常审虑着一切法,思量着一切法。为什么祂要对一切法都审虑思量呢?因为祂有权限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好一切法。
意识就不行,祂在每个法上必须现出生,法已经出现了,祂才出生,那祂就谈不到对法的管理了。只能对后续的法提供建议,为意根出谋划策,还是在一部分法上,不是全部的法,因为意识对应不了全部的法,祂没有那个权限,没办法。所以意识的格局远远低于意根的格局,是眼界的问题和见识少的原因。
(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前五根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组成,浮尘根在身体表面,众生肉眼能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能够毁坏和变异,有肉眼可见的生灭现象;五根的胜义根在后脑部位,通过手术可见,也是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的色法,能够毁坏和变异,是生灭无常的苦法。五根毁坏时,色身功能受阻和废弃,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
而意根是无色根不是有色根,意根不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组成,是由识种子形成,因此不是色法,是心法,有识心的功能作用。色法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主性,被动的由如来藏、意根和合出生和显现出来,离不开意根的推动作用,如果意根不推动,色法即刻消失。而意根不是后来出生的,是无始劫以前就与如来藏共存在一起,由如来藏提供识种子而存在不断,不用其它因缘,不是因缘所生法,只要意根有所攀缘,就不会灭亡而继续在世间存在,五蕴世间也就会随之生灭不断。五蕴五根虽然生灭不已,意根却从来不会灭亡,没有人能消灭意根,阿罗汉辟支佛入涅槃除外。
无色法的识心意根与有色法的五根功能差别极大。五根没有识别功能,没有心所法,没有染污和清净性,能受意根影响,其接收五尘的功能受意根指挥,而不能指挥五尘和五识,更不能指挥意根,但能影响意根的受和决策作用。
意根心法的功能作用非常强大,对五蕴身有作主和抉择作用,主导一切世间法的出生和变异以至灭亡,有识心的心所法作用,有染污也有清净性,有识别性、了别性、判断作主性,有趋利避害性,有我性和无我性,有愚痴性和智慧性,有习气、习惯和烦恼,有遍计所执性,能决定众生的生死轮回,决定众生趣向涅槃,成就佛道,天上地下由意根主宰。而色法的五根无此特性,心法的意根才有这些特性,所以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无色根。
根,有出生识心之义,但这个所谓的出生,不是直接生,而是能导致六识出生,是六识出生的一个最直接的缘,直接出生六识的是如来藏,如来藏假借业缘和六根来出生六识,但如果意根对一切法无心,如来藏就无法出生六识。所以五根的生缘是很被动的,意根的生缘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出生六识和一切法的动力非常强大,也决定着五根的出生与否。这样自主的强大动力,只有无色的心法才能有,有色的五根不能有,所以说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无色根不是有色根。
九、菩萨如何游戏人间
菩萨有时也会随顺众生去演戏,实际意根心行与戏不一致,意根绝对的清净,表现给众生看的一面可能不清净。为什么要这样?为了摄受众生,为了度众生,菩萨就要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去降伏众生。目的纯正,结果是善,方法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菩萨的意根还没有清净,还有烦恼,就不能采取非常的方式方法,因为会与意根烦恼相应,存业种。三果以上的地上菩萨意根已经断除了烦恼的现行,心地不与烦恼相应,就可以使用一些善巧方法,如杀盗淫妄酒,表面上与凡夫同行,实际上是为了降伏凡夫,归于正道。
菩萨要想游戏人间,必须要有游戏的本事,心行必须要超脱于人间,才能不被人间拘锁住,否则必须会深陷人间泥潭,不能自拔。如果自己都不能拔自己,谈何去拔济众生?游戏人间不等于享受人间,享受人间的人,一定无法游戏人间。不受不享,才有资格和本领游戏于人间;否则就不叫作游戏,应该叫作身陷囹吾。
十、意根的考量本质上就是趋利避害的
意根能不能对一切法进行趋利避害的考量?祂无始劫以来所经历的人事物理,能累积成经验和记忆,堆积在心中,从而在后世后后世再遇到同样的人事物理,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记忆,作出选择性的应对行为,结果就趋利避害了。
我们应该知道,意根从来都是与业种相应的,意根所经历的都会存下种子,而意根的心行都与种子相应。当意根投胎为种种众生时,意根的心行与抉择等等就与当前众生相应,以为自己就是这种众生,不会想到自己还可以是他种众生,特例除外。
意根投胎做人时,心行和行为应该主要与人相应,但不排除前世非常大的习性,包括做圣人的习性,或者是做畜生的习性,做恶鬼的习性,但还是与人的习性最相应。当业种现行的时候,意根更与业种相应,比如重大恶业缘熟,意根就恶,重大善业缘熟,意根就善,他人看来不可思议。
所以说意根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然后遇缘就会释放出那些经验就记忆,对自己的抉择有所影响,或者说有绝对的影响,结果就是趋利避害的,还非常自信,不容外界因素干扰和阻挠。
十一、色身影响识心心所法
当身体气脉不通,气被堵塞,人就会想把这股气释放出去,释放的途径也叫作发火,也叫作出气,拿自己拿别人拿东西当作出气筒,如拍桌子摔东西就是出气的一种方式,直到把堵塞的气释放完了,气才消,心安静了。如果气释放不出去,堵在身体里,就会出现气滞,身体就会生病。有修养的人不愿意把火气释放出去,就压在心里,长期这样就会形成肝郁气滞,或者形成肿瘤和癌症。气堵塞严重,气就大,发的火气也大,爆发的力度大,时间也长;气堵塞不严重,气小,发火就小,时间也短,气消的快。生气非常伤身体,谁也不愿意生气,都愿意乐呵呵的,所以没有一个人的意根会贪执生气的韵味,喜欢生气的感觉。
十二、七识也是无所得的
七识好像是有所得的,好像得到了世间的五欲六尘,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因为愚痴无明,强行认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也得不到什么,白白的辛苦劳碌,白白的算计,费尽了心机,结果是白忙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这些内容需要在禅定中静静的思考,长期思考求证,才能知道自己确实得不到什么。学佛修行,就是要让自己破除无明,认识到自己是无所得的,然后什么也不再求了,也不再想得什么了,就解脱成佛。
知道了终究是无所得,七识就会心空无为,但是无为仍然要做事利益自他,做事时心空,就是无所求,不为个人私利着想,没有个人目的和动机,不考虑个人得失利益成败。这样的话,虽然做了很多事,就像没做一样,不觉得自己有功,不居功自傲,不沾沾自喜,不去与他人和团体做利益交换。不自私比不执着容易得多,先做到不自私自利,之后才能做到不执着。不考虑个人私利,才能慢慢做到无所得和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