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第一部)(第二版)
第十五章 意根雜說
一、無餘涅槃以後意根就有一個出生的時間
問:俱解脫的阿羅漢,有能力滅了意根,讓五陰十八界消失。那麼俱解脫阿羅漢滅了意根之後,有可能再從如來藏中生出意根嗎?假如可能的話,那麼意根不是變得有一個開始點了嗎?
答:無餘涅槃以後,再出生時,意根當然會有一個開始點。在無餘涅槃之前卻沒有開始點,因為無始劫以前心中就有一念無明,因此意根一直沒有滅過。
入無餘涅槃時,意根滅去了,是誰滅了意根,有滅意根者嗎?如果有滅意根者,這個就是一個我,一個作主者,此人就沒有斷我見和我執,不能入無餘涅槃。在臨涅槃時,如果意根心裡想:我要滅掉自己,有這個心念,就沒有斷掉執著,就不能入無餘涅槃。如果是如來藏要滅掉意根,如來藏就有作主性,有七識那種我性,就不是無我性的如來藏了。那麼意根是如何滅去的呢?臨終時,意根萬念俱灰,心所法都不出現,如來藏無可奈何,無法再輸送種子,意根自我就自動消失不出現了,這就是無餘涅槃。
二、初地菩薩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是甚麼意思
性,指眾生的本性,眾生的根本之性是意根之心性,意根之心所法。正因為意根之心性不善,才一直遮障著眾生證得無上菩提,所以消除意根心性之障礙,才能成就佛道。
初地菩薩開始一點點斷除意根的所有煩惱習性,但不可能完全斷除。在不能完全斷除的情況下,有些影響三界生死的性障是要降伏下來的。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意根的煩惱現行如果完全斷盡,就會如四果阿羅漢一樣斷盡人我執著,就會入無餘涅槃,不能成就佛道。佛要求初地至七地菩薩不入解脫道的正位,也就是不取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以免不小心入無餘涅槃。
所以初地菩薩要留一點點貪愛,以保證還能在三界世間出生。但不能留嚴重的貪愛,只能留一點輕微的貪愛,對禪定之類的有點貪就行了,也可以有對大乘法的貪,就是永遠壓伏意根的貪,而不是完全斷盡,才能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直至成佛也不入無餘涅槃。
三、意根的證自證分
當我說師父是好師父的時候,有意識的證自證分,如果我非常肯定的這樣認為,毫無疑問,同時就有意根的證自證分。而意根的證自證分,屬於現量了別自己,如果證據不充分,心裡沒底氣,也就不會毫無疑問,意識的證自證分未必是現量的。意根的自證分是現量的,意識的自證分卻未必是現量的。現量的,事實充分,絕無疑問,絲毫不懷疑;非量最容易起疑不信,比量心裡也不落底,還是有疑不絕,因此不屬於實證。
參禪後的結果裡,有意識意根的見分和自證分,也有相分。參禪的結果,是意根的自證分,不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用來證明自己的,不是用來證明其他法的。很多時候,意根即使證自證分現前,也未必正確無誤,如果受意識錯誤引導的多,意根的證自證分就是錯誤的。比如在世俗法裡的很多知見和觀點,意識就認為自己對,意根也非常肯定的認為自己對,事實上卻是錯誤的。比如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認為五陰是我也是我所有的,意識也這樣認為,結果證明這是最大的邪見,即使現在再自信,將來也會推翻自己的見解。
四、如何才能觀察到第七識的四分
第七識的法一般來說都屬於唯識種智範疇,理非常深奥,需要修到六七識都轉識成智的地上菩薩,才能現前觀行意根的心所法和四分,這很難。
要觀察第七識的見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首先得要證得第七識,然後才能現前觀察祂。沒有轉識成智的智慧時,多數都是分析推理,不能現量觀察,這個階段是以熏習這些法義為主,地上菩薩才以現量觀察為主。要知道第七識都對應於哪些法,祂在哪裡,如何運作的,才能觀察祂的四分。意根的證自證分就是意根的反觀能力,這更難觀察,沒有唯識種智就不要想了。
觀察第八識也需要首先證得第八識,明心開悟具有別相智以後,才能現前觀察到第八識的運作,才能觀察到第八識的四分。沒有證得第八識的時候,對於第八識等於是相似的理解,觀察不了。
五、眾生為甚麼沒有宿命通
眾生由於沒有宿命通,不知前世後世的因緣果報之事,有宿命通才能知道自己和他人前世後世的所有因因果果之事。因為眾生死後五陰改變,不是原來的了,六識改變,不是原來的了,前世的人事物,與自己有關的一切就都不知道了,因因果果的事也就更不知道了。因為此世的六識心在同一個五陰上,是相續有記憶的,六識能了別此世的人事物理,就能記住此世所經歷的一切法。而下一世,不是原來的五陰,六識是依賴新五陰又新生起的,沒有經歷過前世,對前世的人事物理就沒有記憶,無法回憶起前世的事情。
而意根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經歷了無始劫的人事物理,累積著生生世世的習氣,與生生世世的業種相應。所以此世的五陰與前世的五陰在習氣煩惱上是相續的,如果不修行,今世再新熏一些惡習,習氣就會越來越重。第八識也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未來世永遠也不滅,那麼這世的自己和前世的自己肯定有連帶關係,不是互不相干的,我們修行就要多為後世的自己著想。
宿命通的獲得,修到四禪以後才能獲得,修到四禪以後,修五種神通,就能隨修隨得。
六、眾生生生世世所連貫著的是甚麼
人死後,意根和如來藏不滅,又一起帶著業入胎出生,出生下一世的另一個你。意根從前世到後世不斷絕,所以世世有連貫的東西,那就是你。由於前世不懂因果,不管後世的你,任意妄為,造做苦業,使得今世的你受苦連連,今世再這樣繼續任意妄為,不明因果,後世還是苦惱不斷。苦的永遠是自己,不是別人,生生造業,世世後悔,卻不長記性。
七、意根是甚麼有情就是甚麼
菩薩的化身是凡夫還是聖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凡夫與聖人,要看意根。意根是甚麼,這個人就是甚麼。意根沒有悟道,這個人就是凡夫,意根修證到甚麼程度,這個人就是甚麼果位。
佛陀化現無數五蘊身,那些五蘊身是佛陀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佛陀的意根沒有無明,徹底轉識成智,成就佛陀果位,佛的意生身當然是佛陀,不是凡夫,當然是出家身不是在家身。供養佛陀的意生身和應身,等於供養佛陀。釋迦佛就是化身,我們只能見到化身,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供養任何身都等於供養佛陀。
八、意根與五根的區別
(一)五根只是五識現起的一個緣,五根不能決定五識是否出生和運轉,以及如何運作。因為五根純粹是色法,沒有識心的心所法,因此沒有作主性和決定性等等。而意根不僅是出生意識的根和緣,也是識心,有識心的屬性,有識心的心所法。而且意根也不是與六識平等的識心,祂有著非常特殊的屬性。這個特殊性,主要是體現在祂的恒審思量性上,就是說意根總是、一直、常常審慮著一切法,思量著一切法。為甚麼祂要對一切法都審慮思量呢?因為祂有權限有責任有義務管理好一切法。
意識就不行,祂在每個法上必須現出生,法已經出現了,祂才出生,那祂就談不到對法的管理了。只能對後續的法提供建議,為意根出謀劃策,還是在一部分法上,不是全部的法,因為意識對應不了全部的法,祂沒有那個權限,沒辦法。所以意識的格局遠遠低於意根的格局,是眼界的問題和見識少的原因。
(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前五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浮塵根在身體表面,眾生肉眼能看得見摸得著觸得到,能夠毀壞和變異,有肉眼可見的生滅現象;五根的勝義根在後腦部位,通過手術可見,也是看得見摸得著觸得到的色法,能夠毀壞和變異,是生滅無常的苦法。五根毀壞時,色身功能受阻和廢棄,成為植物人,甚至死亡。
而意根是無色根不是有色根,意根不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是由識種子形成,因此不是色法,是心法,有識心的功能作用。色法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主性,被動的由如來藏、意根和合出生和顯現出來,離不開意根的推動作用,如果意根不推動,色法即刻消失。而意根不是後來出生的,是無始劫以前就與如來藏共存在一起,由如來藏提供識種子而存在不斷,不用其它因緣,不是因緣所生法,只要意根有所攀緣,就不會滅亡而繼續在世間存在,五蘊世間也就會隨之生滅不斷。五蘊五根雖然生滅不已,意根卻從來不會滅亡,沒有人能消滅意根,阿羅漢辟支佛入涅槃除外。
無色法的識心意根與有色法的五根功能差別極大。五根沒有識別功能,沒有心所法,沒有染污和清淨性,能受意根影響,其接收五塵的功能受意根指揮,而不能指揮五塵和五識,更不能指揮意根,但能影響意根的受和決策作用。
意根心法的功能作用非常強大,對五蘊身有作主和抉擇作用,主導一切世間法的出生和變異以至滅亡,有識心的心所法作用,有染污也有清淨性,有識別性、了別性、判斷作主性,有趨利避害性,有我性和無我性,有愚癡性和智慧性,有習氣、習慣和煩惱,有遍計所執性,能決定眾生的生死輪迴,決定眾生趣向涅槃,成就佛道,天上地下由意根主宰。而色法的五根無此特性,心法的意根才有這些特性,所以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無色根。
根,有出生識心之義,但這個所謂的出生,不是直接生,而是能導致六識出生,是六識出生的一個最直接的緣,直接出生六識的是如來藏,如來藏假借業緣和六根來出生六識,但如果意根對一切法無心,如來藏就無法出生六識。所以五根的生緣是很被動的,意根的生緣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出生六識和一切法的動力非常強大,也決定著五根的出生與否。這樣自主的強大動力,只有無色的心法才能有,有色的五根不能有,所以說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無色根不是有色根。
九、菩薩如何遊戲人間
菩薩有時也會隨順眾生去演戲,實際意根心行與戲不一致,意根絕對的清淨,表現給眾生看的一面可能不清淨。為甚麼要這樣?為了攝受眾生,為了度眾生,菩薩就要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去降伏眾生。目的純正,結果是善,方法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菩薩的意根還沒有清淨,還有煩惱,就不能採取非常的方式方法,因為會與意根煩惱相應,存業種。三果以上的地上菩薩意根已經斷除了煩惱的現行,心地不與煩惱相應,就可以使用一些善巧方法,如殺盜婬妄酒,表面上與凡夫同行,實際上是為了降伏凡夫,歸於正道。
菩薩要想遊戲人間,必須要有遊戲的本事,心行必須要超脫於人間,才能不被人間拘鎖住,否則必須會深陷人間泥潭,不能自拔。如果自己都不能拔自己,談何去拔濟眾生?遊戲人間不等於享受人間,享受人間的人,一定無法遊戲人間。不受不享,才有資格和本領遊戲於人間;否則就不叫作遊戲,應該叫作身陷囹吾。
十、意根的考量本質上就是趨利避害的
意根能不能對一切法進行趨利避害的考量?祂無始劫以來所經歷的人事物理,能累積成經驗和記憶,堆積在心中,從而在後世後後世再遇到同樣的人事物理,就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記憶,作出選擇性的應對行為,結果就趨利避害了。
我們應該知道,意根從來都是與業種相應的,意根所經歷的都會存下種子,而意根的心行都與種子相應。當意根投胎為種種眾生時,意根的心行與抉擇等等就與當前眾生相應,以為自己就是這種眾生,不會想到自己還可以是他種眾生,特例除外。
意根投胎做人時,心行和行為應該主要與人相應,但不排除前世非常大的習性,包括做聖人的習性,或者是做畜生的習性,做惡鬼的習性,但還是與人的習性最相應。當業種現行的時候,意根更與業種相應,比如重大惡業緣熟,意根就惡,重大善業緣熟,意根就善,他人看來不可思議。
所以說意根所經歷的一切,都會成為自己的經驗和記憶,然後遇緣就會釋放出那些經驗就記憶,對自己的抉擇有所影響,或者說有絕對的影響,結果就是趨利避害的,還非常自信,不容外界因素干擾和阻撓。
十一、色身影響識心心所法
當身體氣脈不通,氣被堵塞,人就會想把這股氣釋放出去,釋放的途徑也叫作發火,也叫作出氣,拿自己拿別人拿東西當作出氣筒,如拍桌子摔東西就是出氣的一種方式,直到把堵塞的氣釋放完了,氣才消,心安靜了。如果氣釋放不出去,堵在身體裡,就會出現氣滯,身體就會生病。有修養的人不願意把火氣釋放出去,就壓在心裡,長期這樣就會形成肝鬱氣滯,或者形成腫瘤和癌症。氣堵塞嚴重,氣就大,發的火氣也大,爆發的力度大,時間也長;氣堵塞不嚴重,氣小,發火就小,時間也短,氣消的快。生氣非常傷身體,誰也不願意生氣,都願意樂呵呵的,所以沒有一個人的意根會貪執生氣的韻味,喜歡生氣的感覺。
十二、七識也是無所得的
七識好像是有所得的,好像得到了世間的五欲六塵,實際上也沒有得到,因為愚癡無明,強行認為自己得到了甚麼,其實甚麼也沒有得到,也得不到甚麼,白白的辛苦勞碌,白白的算計,費盡了心機,結果是白忙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這些內容需要在禪定中靜靜的思考,長期思考求證,才能知道自己確實得不到甚麼。學佛修行,就是要讓自己破除無明,認識到自己是無所得的,然後甚麼也不再求了,也不再想得甚麼了,就解脫成佛。
知道了終究是無所得,七識就會心空無為,但是無為仍然要做事利益自他,做事時心空,就是無所求,不為個人私利著想,沒有個人目的和動機,不考慮個人得失利益成敗。這樣的話,雖然做了很多事,就像沒做一樣,不覺得自己有功,不居功自傲,不沾沾自喜,不去與他人和團體做利益交換。不自私比不執著容易得多,先做到不自私自利,之後才能做到不執著。不考慮個人私利,才能慢慢做到無所得和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