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証指歸(第一部)
第十七章 意根襍說
一、無餘涅槃以後意根就有一個出生的時間
問:俱解脫的阿羅漢,有能力滅了意根,讓五隂十八界消失。那麽俱解脫阿羅漢滅了意根之後,有可能再從如來藏中生出意根嗎?假如可能的話,那麽意根不是變得有一個開始點了嗎?
答:無餘涅槃以後,再出生時,意根當然會有一個開始點。在無餘涅槃之前卻沒有開始點,因爲無始劫以前心中就有一念無明,因此意根一直沒有滅過。
入無餘涅槃時,意根滅去了,是誰滅了意根,有滅意根者嗎?如果有滅意根者,這個就是一個我,一個作主者,此人就沒有斷我見和我執,不能入無餘涅槃。在臨涅槃時,如果意根心裡想:我要滅掉自己,有這個心念,就沒有斷掉執著,就不能入無餘涅槃。如果是如來藏要滅掉意根,如來藏就有作主性,有七識那種我性,就不是無我性的如來藏了。那麽意根是如何滅去的呢?臨終時,意根萬念俱灰,心所法都不出現,如來藏無可奈何,無法再輸送種子,意根自我就自動消失不出現了,這就是無餘涅槃。
二、點石成金的原理
所謂“點石成金”的神通力,是意根發指令,如來藏把出生石頭的種子改變了,改變成能組合成金子的種子,石頭就變成金子了。意根能讓自己的如來藏把石頭轉化成金子,有可能讓衆生如來藏共同執持的外塵如石頭變成金子嗎?或者,有可能讓別人的如來藏把石頭轉化成金子嗎?答案是有可能,也完全能夠。衆生通過内在力,能夠把外界共同的物質據爲己有,爲自己所用。比如一切能吃的飲食,一切能穿的衣服,一切能用的物品,這些物質或者是被自己所毁壞,或者被自己單獨所用,或者被自己所改變。石頭變金子就是公共的石頭被自己所改變,成爲自己單獨所擁有的物質了。
點石成金主要依靠個人的禪定力,同時也要依靠福德力,如果福德不足,縱使能把石頭變成黃金,個人也享用不到。福德是成就一切事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條件,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永遠不會嫌棄自己的福德多,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福德,也不會隨意消耗自己的福德。
三、初地菩薩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是什麽意思
性,指衆生的本性,衆生的根本之性是意根之心性,意根之心所法。正因爲意根之心性不善,才一直遮障著衆生証得無上菩提,所以消除意根心性之障礙,才能成就佛道。
初地菩薩開始一點點斷除意根的所有煩惱習性,但不可能完全斷除。在不能完全斷除的情況下,有些影響三界生死的性障是要降伏下來的。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意根的煩惱現行如果完全斷盡,就會如四果阿羅漢一樣斷盡人我執著,就會入無餘涅槃,不能成就佛道。佛要求初地至七地菩薩不入解脫道的正位,也就是不取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以免不小心入無餘涅槃。
所以初地菩薩要留一點點貪愛,以保証還能在三界世間出生。但不能留嚴重的貪愛,只能留一點輕微的貪愛,對禪定之類的有點貪就行了,也可以有對大乘法的貪,就是永遠壓伏意根的貪,而不是完全斷盡,才能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直至成佛也不入無餘涅槃。
四、色身與識心的關係
色身休息不好爲什麽會影響意根?身心互相依倚,這個心表面來看好像是指六識,好像是指意識,實際是意根依靠色身,利用色身來感知境界,之後就會有所造作。表現比較明顯的是在沒有六識的時候,意根完全的依靠色身而活,當自己的能力達不到時,就喚醒六識來替自己辦事,於是就出現了身口意行。
色身狀態不好能影響六識和意根,身根只是四大組成的木頭一樣的東西,沒有任何覺受,有覺受的是身識,不是身體。如果身體有感覺,死人的身體也應該有感覺,木頭石頭也應該有感覺。所以能感覺的一定是識心,不是物質色法。
身心互相影響,因爲身體的四大狀態不同,如來藏依之變現的内六塵就不同,尤其是觸塵不同,識心了別之後的覺受就不同,思想行爲就不同,作出的決策就不同。同理,識心也能影響和改變身體的四大物質,意根認爲自己能做某些事,意志力頑強,即使色身狀態不太好,也能做得很好,色身的狀況也能改變。
五、意根與身口意業行的關係
身業、口業和意業三者的關係是什麽?哪種業容易防守,哪種業最不容易防守?哪種業粗糙易斷,哪種業細微難斷?應該先斷哪種業?
身口意三種業行,都受意根支配和調動,身業是六識的行爲造作,口業是六識的行爲造作,意業分爲意識的心行心所法和意根的心行心所法。身行口行受心支配,無心不能造身口業。身口業由六識造作,六識受意根指使。但意識明理可以壓伏意根,強制不造身口業,所以身業最容易斷,口業次之,二者用意識壓伏就行了,難斷的是意識的心行,最難斷的是意根的心行。
意根非常不容易壓伏降伏,更不容易斷除煩惱,因此意根的意業肯定是貪嗔癡不斷,只不過意識明理,知道因果,會降伏壓伏身口不造作惡業。如果意根煩惱重,身口也壓伏不了,一定會造作惡業。所以身體不造作殺盜婬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口不造作兩舌妄語綺語惡口也稍微容易一些,最難的是意根,貪嗔癡念頭無法降伏和壓伏,更難斷除。
有一些人一看身體守戒比較困難,口守戒也比較困難,於是就找借口說我守意業就行了,只要心清淨意業不犯就行了,身口無論怎樣都不算犯戒了。這是最顛倒的愚癡想法和做法,如果連身體的造作都控制不了,更不能控制意根的煩惱念頭,如果口業的造作都制止不了,就更不能制止意根的煩惱念頭了。意根的煩惱念頭如果能止住了,那是三果以上聖人才能做得到的,一個凡夫怎麽能直接守意根的意業,讓意根清淨不犯戒呢?
小乘的五戒、八關齋戒和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一般來說都是以戒身口惡業爲主,只要身口不犯,心裡邪思邪想也不算犯戒。大乘的戒如梵網經菩薩戒主要是戒心地,修心地,順便也戒身口。而瑜伽師地論裡的菩薩戒,是已經斷除煩惱以後的地上菩薩所應遵守的心地戒,一切都以衆生利益爲首爲重,只要能夠利益衆生,身口可以與小乘戒行不一致,與清淨的意根心地一致就行,意根不違背小乘戒律就行,這樣一切爲衆生的心行就是大乘菩薩心行,符合大乘菩薩戒律的槼範。如果貪嗔癡煩惱沒有斷除的凡夫和賢位菩薩,就無法受和守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戒,有私心煩惱故。
六、身口意同時由意根支配和控制
一個問題縈繞在腦海裡,久久不能解決。在一個比較閑的時間裡,意根決定好好思索一番,於是意識和意根兩個就開始苦思冥想。可是爲什麽苦思冥想的時候,手還會配合拖著下巴,眼睛還會配合微微閉上,這樣身體才會安靜下來不再亂動?當苦思冥想終於得到答案,解決了問題時,爲什麽雙手要配合著拍巴掌,手舞足蹈,臉上要心花怒放?
當意根明了當下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時候,就會專注思考,而顧不上攀緣其他法塵,意根是前六識的作主識,當意根安靜的時候,身體就安靜了。修不出禪定的人,應該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的意根,裡面都裝著什麽東西,趕快把意根掏空。降伏不了意根,就不要想有禪定,也不要想能真正精進的修行。
不少人都以爲自己很不錯,那也許是意識不錯,意根還不是,骨子裡還不是不錯。真正能看得明白自己的人並不多。有一些人不敢探索自己的内心深處,怕檢查出什麽不好的思想觀念,很多好人的意識要比意根好,說明什麽?很多壞人的意根要比意識好,說明了什麽?說明了環境的熏染力量是很大的,意識容易受到善惡的熏染。意根比意識好,這種現象是否存在?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下,意識受到了惡熏,就可能要比意根壞,有些壞人骨子裡是不壞的,被環境逼迫而已。
七、心想成佛就能成佛嗎?
楞嚴經:心想登高,足心酸澁,色身爲堅固第一妄想。心想登高,意根就以爲自己真的站在高山頂上,心裡害怕,就促使腳心酸澁。同理,色身也是意根妄想出來的,是最最堅固妄想的産物。
那麽心想成佛是否也能成佛呢?關鍵是意根修不到想成佛的地步,準確點說,意根對成佛的信心是不足的,如果信心十足,肯定也能成佛,只是早晚的事。我們現在是信心一點點的增強,離成佛就會一點點的接近。真想成佛的人,修行的精進度非常大,能不顧一切阻礙,放棄一切世俗法,專心修道。
八、意根的証自証分
當我說師父是好師父的時候,有意識的証自証分,如果我非常肯定的這樣認爲,毫無疑問,同時就有意根的証自証分。而意根的証自証分,屬於現量了別自己,如果証據不充分,心裡沒底氣,也就不會毫無疑問,意識的証自証分未必是現量的。意根的自証分是現量的,意識的自証分卻未必是現量的。現量的,事實充分,絕無疑問,絲毫不懷疑;非量最容易起疑不信,比量心裡也不落底,還是有疑不絕,因此不屬於實証。
參禪後的結果裡,有意識意根的見分和自証分,也有相分。參禪的結果,是意根的自証分,不是証自証分。証自証分是用來証明自己的,不是用來証明其他法的。很多時候,意根即使証自証分現前,也未必正確無誤,如果受意識錯誤引導的多,意根的証自証分就是錯誤的。比如在世俗法裡的很多知見和觀點,意識就認爲自己對,意根也非常肯定的認爲自己對,事實上卻是錯誤的。比如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認爲五隂是我也是我所有的,意識也這樣認爲,結果証明這是最大的邪見,即使現在再自信,將來也會推翻自己的見解。
九、如何才能觀察到第七識的四分
第七識的法一般來說都屬於唯識種智範疇,理非常深奥,需要修到六七識都轉識成智的地上菩薩,才能現前觀行意根的心所法和四分,這很難。
要觀察第七識的見分、相分、自証分和証自証分,首先得要証得第七識,然後才能現前觀察祂。沒有轉識成智的智慧時,多數都是分析推理,不能現量觀察,這個階段是以熏習這些法義爲主,地上菩薩才以現量觀察爲主。要知道第七識都對應於哪些法,祂在哪裡,如何運作的,才能觀察祂的四分。意根的証自証分就是意根的反觀能力,這更難觀察,沒有唯識種智就不要想了。
觀察第八識也需要首先証得第八識,明心開悟具有別相智以後,才能現前觀察到第八識的運作,才能觀察到第八識的四分。沒有証得第八識的時候,對於第八識等於是相似的理解,觀察不了。
十、熏染的力量
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所以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如果有能力,才去近惡人度惡人。情緒也都是傳染的,我們應該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十一、不按次第修行徒勞其功
現在學佛人修行沒有章法和次第,方法五花八門,想怎麽修就怎麽修,都是想當然。比如有的人在修如夢如幻觀,可是沒有証悟的人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最基本的未到地定沒有,初禪定更別想了,這怎麽能修出如夢如幻的觀行?超越那麽多級修行,到底是多大的根器?如夢觀修完就是十回向位,馬上就能入初地了,禪宗三關過了,生死關過了,那是小乘三果人的証量,到此佛道已經修行了無量劫,其善根福德相當大。
沒有証果,沒有明心,沒有初禪定,那需要修無數劫才能過這個關口,其中還要經過未到地定、斷我見、二果、初禪定、三果、明心、如幻觀、陽炎觀、牢關,然後才能成就如夢觀。跳躍這麽多層次來修行如夢如幻觀,連意識的理解也很難做到,即使意識能理解一些,想要証得如夢觀也需要無數劫的時間,再來人除外。
還有人在修平等觀,看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真如一相。這是什麽境界?什麽叫作平等?依據什麽才有平等?平等法有三種:一種是如來藏的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不區分高下,因爲如來藏不分別一切法;一種是証得一切法空的阿羅漢的平等,看待一切衆生都是空的無我的,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切衆生都觀空;一種是轉識成智以後的地上菩薩,其意根証得了如來藏,轉依成功以後就獲得了平等性智,看一切衆生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對待一切衆生。沒有証悟大小乘法的凡夫,如何修地上菩薩的平等觀,把一切衆生一切事理都看成真如一相?其中的差距幾乎相差了無量劫的時間,如此修行沒有什麽益處,白費功夫。
還有人修行心無所住,要在世間一切人事物理的交集中,心都要做到無所住。可是這個無所住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做得到的,是要証得某個理,依靠著某個理,才能漸漸的心無所住,這需要很長時間,斷除煩惱以後,証得平等性智以後,才能逐漸做得到。如果沒有相當好的証量,沒有實証佛法,要依靠什麽做到心無所住?地上菩薩能做到無所住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一個凡夫怎麽能做得到無所住?
還有人跨越修戒,要在人間一切逆緣順緣中心不著任何戒相,泯滅一切相。如果連五戒都守不好,身行方面的戒行都做不好,殺盜婬酒都戒不了,素食也做不到,口行方面妄語兩舌惡口戒也守不住,内心貪嗔癡煩惱仍然很重,有相的戒不能守,如何能排除這些戒相,心裡不著戒相,去修無相的戒?在有相戒當中能守好身行和語行都不易,怎麽能做到無相,不要戒相?這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的,凡夫如何修無相戒?
如果強行這樣修,只能自欺欺人,處處犯戒,卻認爲自己心地達到無相,不在乎這些相了,其結果就是三惡道的果報。過去唐朝就有人當時就受惡報。有個已經真實証悟的禪師,智慧很高,心地清淨,就把佛菩薩的名字寫在褲腰上,而另一個人看見了,就挺感興趣,認爲他這樣做就沒事,自己做也應該沒事,於是也學禪師把佛菩薩的名字寫在内褲上,穿在身上。禪師知道後想阻止,可是已經晚了,那人沒幾日就大吐血,惡報來得這樣快,真是始料不及,命終以後的果報將會更慘。因此學佛人心地還沒有清淨,沒有斷除煩惱,沒有轉識成智,根本沒有資格修無相戒,強行讓自己不著戒相,這只能讓自己墮入煩惱的深坑,除此沒有任何益處。
末世衆生就是因爲太聰明太伶俐了,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意根,不能發揮意根的功用,意識什麽都懂,可意根什麽都不是,結果果報就隨意根轉。意識好高騖遠修初地至八地菩薩所修的法,意根的人格人品修爲卻還沒有修好,到命終的時候,後世的命運如何抉擇?依意識還是依意根?意識修佛地的法,命終能做佛嗎?
十二、真正的精進是什麽狀態
真正的精進是不管白天黑夜,能一直不斷的用功,不會停歇。用功的人半夜都能思考問題,不用功的人,白天也不思考問題。意根白天晚上都不滅,可見真正精進是意根精進,祂在白天黑夜都能一直用功下去。而意識的精進是斷斷續續的,總能被一些事情所干擾,尤其是晚上意識睡著斷滅,就無法思考問題了。即使是在白天裡意根如果只注重世俗法,不想在佛法上用功,意識脫離不了意根的主導作用,就精進不了。所以只有意根精進起來,才是真精進。
十三、衆生爲什麽沒有宿命通
衆生由於沒有宿命通,不知前世後世的因緣果報之事,有宿命通才能知道自己和他人前世後世的所有因因果果之事。因爲衆生死後五隂改變,不是原來的了,六識改變,不是原來的了,前世的人事物,與自己有關的一切就都不知道了,因因果果的事也就更不知道了。因爲此世的六識心在同一個五隂上,是相續有記憶的,六識能了別此世的人事物理,就能記住此世所經歷的一切法。而下一世,不是原來的五隂,六識是依賴新五隂又新生起的,沒有經歷過前世,對前世的人事物理就沒有記憶,無法回憶起前世的事情。
而意根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經歷了無始劫的人事物理,累積著生生世世的習氣,與生生世世的業種相應。所以此世的五隂與前世的五隂在習氣煩惱上是相續的,如果不修行,今世再新熏一些惡習,習氣就會越來越重。第八識也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未來世永遠也不滅,那麽這世的自己和前世的自己肯定有連帶關係,不是互不相干的,我們修行就要多爲後世的自己著想。
宿命通的獲得,修到四禪以後才能獲得,修到四禪以後,修五種神通,就能隨修隨得。
十四、衆生生生世世所連貫著的是什麽
人死後,意根和如來藏不滅,又一起帶著業入胎出生,出生下一世的另一個你。意根從前世到後世不斷絕,所以世世有連貫的東西,那就是你。由於前世不懂因果,不管後世的你,任意妄爲,造做苦業,使得今世的你受苦連連,今世再這樣繼續任意妄爲,不明因果,後世還是苦惱不斷。苦的永遠是自己,不是別人,生生造業,世世後悔,卻不長記性。
十五、意根是什麽有情就是什麽
菩薩的化身是凡夫還是聖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凡夫與聖人,要看意根。意根是什麽,這個人就是什麽。意根沒有悟道,這個人就是凡夫,意根修証到什麽程度,這個人就是什麽果位。
佛陀化現無數五蘊身,那些五蘊身是佛陀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佛陀的意根沒有無明,徹底轉識成智,成就佛陀果位,佛的意生身當然是佛陀,不是凡夫,當然是出家身不是在家身。供養佛陀的意生身和應身,等於供養佛陀。釋迦佛就是化身,我們只能見到化身,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供養任何身都等於供養佛陀。
十六、意根與五根的區別
(一)五根只是五識現起的一個緣,五根不能決定五識是否出生和運轉,以及如何運作。因爲五根純粹是色法,沒有識心的心所法,因此沒有作主性和決定性等等。而意根不僅是出生意識的根和緣,也是識心,有識心的屬性,有識心的心所法。而且意根也不是與六識平等的識心,祂有著非常特殊的屬性。這個特殊性,主要是體現在祂的恒審思量性上,就是說意根總是、一直、常常審慮著一切法,思量著一切法。爲什麽祂要對一切法都審慮思量呢?因爲祂有權限有責任有義務管理好一切法。
意識就不行,祂在每個法上必須現出生,法已經出現了,祂才出生,那祂就談不到對法的管理了。只能對後續的法提供建議,爲意根出謀劃策,還是在一部分法上,不是全部的法,因爲意識對應不了全部的法,祂沒有那個權限,沒辦法。所以意識的格侷遠遠低於意根的格侷,是眼界的問題和見識少的原因。
(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前五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浮塵根在身體表面,衆生肉眼能看得見摸得著觸得到,能夠毁壞和變異,有肉眼可見的生滅現象;五根的勝義根在後腦部位,通過手術可見,也是看得見摸得著觸得到的色法,能夠毁壞和變異,是生滅無常的苦法。五根毁壞時,色身功能受阻和廢棄,成爲植物人,甚至死亡。
而意根是無色根不是有色根,意根不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是由識種子形成,因此不是色法,是心法,有識心的功能作用。色法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主性,被動的由如來藏、意根和合出生和顯現出來,離不開意根的推動作用,如果意根不推動,色法即刻消失。而意根不是後來出生的,是無始劫以前就與如來藏共存在一起,由如來藏提供識種子而存在不斷,不用其它因緣,不是因緣所生法,只要意根有所攀緣,就不會滅亡而繼續在世間存在,五蘊世間也就會隨之生滅不斷。五蘊五根雖然生滅不已,意根卻從來不會滅亡,沒有人能消滅意根,阿羅漢辟支佛入涅槃除外。
無色法的識心意根與有色法的五根功能差別極大。五根沒有識別功能,沒有心所法,沒有染污和清淨性,能受意根影響,其接收五塵的功能受意根指揮,而不能指揮五塵和五識,更不能指揮意根,但能影響意根的受和決策作用。
意根心法的功能作用非常強大,對五蘊身有作主和抉擇作用,主導一切世間法的出生和變異以至滅亡,有識心的心所法作用,有染污也有清淨性,有識別性、了別性、判斷作主性,有趨利避害性,有我性和無我性,有愚癡性和智慧性,有習氣、習慣和煩惱,有遍計所執性,能決定衆生的生死輪回,決定衆生趣向涅槃,成就佛道,天上地下由意根主宰。而色法的五根無此特性,心法的意根才有這些特性,所以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無色根。
根,有出生識心之義,但這個所謂的出生,不是直接生,而是能導致六識出生,是六識出生的一個最直接的緣,直接出生六識的是如來藏,如來藏假借業緣和六根來出生六識,但如果意根對一切法無心,如來藏就無法出生六識。所以五根的生緣是很被動的,意根的生緣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出生六識和一切法的動力非常強大,也決定著五根的出生與否。這樣自主的強大動力,只有無色的心法才能有,有色的五根不能有,所以說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是無色根不是有色根。
十七、意根的飲食習慣
意根無始劫以來習慣於飲食,習慣於定時定量飲食,習慣於美味,如果想要意根斷食辟谷,改變意根的飲食習慣,就要一點點的減少飲食,不能一下子掐斷飲食,要給意根一個適應過程,讓祂有心理準備。等到意根適應了少量飲食,再把飲食斷掉,祂才不會反抗觝制,即使七天不進食,半個月不進食,一兩個月不進食,身心也不會出現問題,甚至精神旺盛。
意根的習性太深細、細微難以覺察,對於習慣的人事物理,過於執著,只有一步步的不知不覺的轉移祂的習慣,減輕祂的習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祂的習慣,減輕執著。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修習波舟三昧,達到九十天不睡不臥不坐,改變意根睡、臥、坐的習慣,時刻精進於念佛,改變身心,與佛心相應,從而明心開悟。修習時,先從一天一夜不睡不臥不坐練起,然後修習三天三夜不睡不臥不坐,適應了以後,再修習七天七夜,然後依次是二十一天日夜,四十九天日夜,最後九十天不睡不臥不坐就能堅持下來,因爲心中念佛,一心無二,有佛力加持,就能堅持下去,直至明心証悟。
十八、物質真有重量嗎?
面對大於自己體重無數倍的物體,如果是在非常非常非常情急的情況下,忘記了物體的重量,或者是來不及考慮物體的重量問題,只顧著解救物體下面的人,這個人就能瞬間把那個物體推出去。把人救出來以後,一看原來自己推的是那麽重的東西,心一驚,這時再去推那個東西,無論怎樣也推不動一點點了。爲什麽是這樣呢?
情急之下,意識沒有思惟力了,不會告訴意根這個物體非常重,意根不考慮物體重量問題,只作意決定把物體推開救人,結果意根達到目的了。之後意識一看那個物體就驚訝,知道了物體的重量,告訴意根,意根知道後,就知道憑自己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推不開那麽重的物體的,於是如來藏就不會幫助意根了。
萬法唯心造,既唯如來藏造,也唯意根造,也唯意識造。意識意根只要想造什麽法,如來藏就會提供原材料出産品,前提條件是要符合業力。沒有禪定,意識心花亂放瞎指揮,意根聽從就受阻礙。禪定中意識力量弱控制不了意根,意根自己想干什麽就干什麽,就能成功。只知道抓意識的人只知道圍繞著意識轉來轉去的,不知道抓主人抓主干抓重點抓根本,那個智慧該有多淺。催眠時把意識控制住,不讓祂瞎指揮,就能利用意根挖掘出很多秘密,改變意根也不是很難,回到過去,去到未來,都沒問題。
不管多重的物質,即使大到須彌山,重如須彌山,也是四大種子組成的物質,四大種子沒有重量,組成的物質色法也應該是沒有重量的。衆生被無明所遮障,不知此理,由於業力的緣故,就會感覺到物質色法的重量。有甚深禪定的人,降伏了無明,心力打開,才不會被物質以及物質的重量所拘礙,才能隨意處理物質,如高舉、粉碎、組合、穿越等等,也能隨意變現物質,能玩轉四大,玩轉物質色法。
十九、菩薩如何遊戯人間
菩薩有時也會隨順衆生去演戯,實際意根心行與戯不一致,意根絕對的清淨,表現給衆生看的一面可能不清淨。爲什麽要這樣?爲了攝受衆生,爲了度衆生,菩薩就要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去降伏衆生。目的純正,結果是善,方法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菩薩的意根還沒有清淨,還有煩惱,就不能採取非常的方式方法,因爲會與意根煩惱相應,存業種。三果以上的地上菩薩意根已經斷除了煩惱的現行,心地不與煩惱相應,就可以使用一些善巧方法,如殺盜婬妄酒,表面上與凡夫同行,實際上是爲了降伏凡夫,歸於正道。
菩薩要想遊戯人間,必須要有遊戯的本事,心行必須要超脫於人間,才能不被人間拘鎖住,否則必須會深陷人間泥潭,不能自拔。如果自己都不能拔自己,談何去拔濟衆生?遊戯人間不等於享受人間,享受人間的人,一定無法遊戯人間。不受不享,才有資格和本領遊戯於人間;否則就不叫作遊戯,應該叫作身陷囹吾。
二十、阿羅漢的意根習氣
如果大迦葉聽見音樂就跳舞是任運而起的,那所有的衆生聽見音樂都要起舞,甚至不聽音樂也要跳起來。事實是聞樂起舞,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不是普遍性,因此跳舞這件事不是任運而起,是有喜愛歌舞煩惱習氣的人才能出現的現象。前世喜歡跳舞的人,其習氣根深蒂固,聽見音樂就會慣性的跳舞,意識不能控制。
習氣也叫作慣性,比如刹車,車已經刹了,可是還會往前跑一段路。也比如我們在冰地上走路,腳底打滑,明明已經停住腳步了,可是還會往前滑一段路,控制不住。這就叫作斷了現行的煩惱,可是習氣還要現前,不能止住,會不自覺的出現。開車越快,刹車以後慣性力量就越大,煩惱越重習氣就越大。
大迦葉阿羅漢雖然斷除了煩惱,還沒有斷盡煩惱習氣,前世有喜愛歌舞的煩惱習氣,今世聽到音樂就會不自覺的跳起舞來。那麽沒有斷除煩惱的凡夫,如果有喜愛歌舞的煩惱,聽見音樂時,其煩惱和習氣就會更重。貪愛音樂和跳舞比較嚴重的人死後要去鬼道受報,只有習氣現行是不用去三惡道受報。
二十一、意根的考量本質上就是趨利避害的
意根能不能對一切法進行趨利避害的考量?祂無始劫以來所經歷的人事物理,能累積成經驗和記憶,堆積在心中,從而在後世後後世再遇到同樣的人事物理,就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記憶,作出選擇性的應對行爲,結果就趨利避害了。
我們應該知道,意根從來都是與業種相應的,意根所經歷的都會存下種子,而意根的心行都與種子相應。當意根投胎爲種種衆生時,意根的心行與抉擇等等就與當前衆生相應,以爲自己就是這種衆生,不會想到自己還可以是他種衆生,特例除外。
意根投胎做人時,心行和行爲應該主要與人相應,但不排除前世非常大的習性,包括做聖人的習性,或者是做畜生的習性,做惡鬼的習性,但還是與人的習性最相應。當業種現行的時候,意根更與業種相應,比如重大惡業緣熟,意根就惡,重大善業緣熟,意根就善,他人看來不可思議。
所以說意根所經歷的一切,都會成爲自己的經驗和記憶,然後遇緣就會釋放出那些經驗就記憶,對自己的抉擇有所影響,或者說有絕對的影響,結果就是趨利避害的,還非常自信,不容外界因素干擾和阻撓。
二十二、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什麽境界
矩是槼矩的意思,有人能克制自己守槼矩,有人不用克制,任性而爲,卻不跨越槼矩,不違犯槼矩。當意根被馴服了以後,斷除了煩惱,沒有煩惱心,就不造煩惱業,干什麽都不會超越槼矩界限。心不與煩惱相應,不會造作煩惱業,猶如一頭牛被調伏以後,無人看管和監督也能自覺不踐踏莊稼;猶如猴子被調伏,再也不會四處撒野。
二十三、色身影響識心心所法
當身體氣脈不通,氣被堵塞,人就會想把這股氣釋放出去,釋放的途徑也叫作發火,也叫作出氣,拿自己拿別人拿東西當作出氣筒,如拍桌子摔東西就是出氣的一種方式,直到把堵塞的氣釋放完了,氣才消,心安靜了。如果氣釋放不出去,堵在身體裡,就會出現氣滯,身體就會生病。有修養的人不願意把火氣釋放出去,就壓在心裡,長期這樣就會形成肝鬱氣滯,或者形成腫瘤和癌症。氣堵塞嚴重,氣就大,發的火氣也大,爆發的力度大,時間也長;氣堵塞不嚴重,氣小,發火就小,時間也短,氣消的快。生氣非常傷身體,誰也不願意生氣,都願意樂呵呵的,所以沒有一個人的意根會貪執生氣的韻味,喜歡生氣的感覺。
二十四、意根對生命活動的調控
凡是色身的變動、遷流和活動都屬於行蘊範圍,直接受意根調控,有身識意識參與,但不一定有意識的思惟分析和支配作用。意根執這些活動爲我和我所,就是我見。身體外在的活動,必有意識和身識參與,如走路時比較熟悉的路段,不用意識思惟和指揮,意根就能主導意識和身識走完這段路;如果這段路是不熟悉的,意根一定要依靠意識的思惟分析引導,才能主導意識和身識走完這段路。
但是色身肌體的自主活動,比如内部臟器活動,心跳、脈搏、胃腸蠕動、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甲生發長、組織結構的改變、肌肉骨鄂的生長和變化等等不受意識和意根的調控,都隨著業種和業緣而發生改變,是如來藏依業種和業緣對生命體進行的執持活動。
二十五、八個識對色身的影響和操控
色身在沒有身識的情況下,也能有微弱的活動,比如有的衆生頭被砍下來了,身體卻還能扭動,這是因爲意根執身的時候,雖然不能調控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但還有脊髓神經系統存在,意根就會通過控制脊髓神經系統讓身體扭動,這時不一定有身識和意識參與。再比如睡著以後,甚至深度睡眠的時候,身體也有微弱活動的現象,這也屬於神經系統活動。半夜說胡話和眼皮的眨動,也是無意識的活動,意識和身識都不現起。
身體内部活動,比如:心跳、脈搏、呼吸、神經系統活動、胃腸蠕動、消化吸收、細胞新陳代謝等等,一般來說都由如來藏自主調控和執持,七識往往使不上力。内部臟器的活動不需要身識,睡著了都在活動,否則人就死了,身體的活動好多都不是身識意識能主宰得了的,也不是意根能主宰得了的。人的生老病死都不是意根能控制得了的,意識更不能控制,都是如來藏依業種而爲。觀察身體内的任何一種功能作用,如果不聽我們的指揮和控制,那就是由如來藏單獨執持的。血壓體溫都是,不是我們想怎樣就能怎樣的,有禪定和神通的除外,意念力強的除外。
但是七識的情緒和心理活動能夠影響和改變色身内脏的運行,意根能影響和改變如來藏對色身的執持作用,六識的活動是意根主導的,也能影響如來藏。七識對色身内脏的影響和調控與如來藏那種執持方式、控制調控方式有很大區別。如來藏也聽六七識的,也聽五識的,所以我們修行才有用處,否則都是固定不變的,修行就沒有什麽用了。經常打坐靜坐,色身裡的一切都能改變,修行主要是在六七識上面用工夫,六七識修好了,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直至成佛。
二十六、意識熏習的力量
剛才聽完一首歌,腦子裡卻還在回響著那個鏇律,這是意根念著,意識回憶歌曲。如果學佛能像聽歌曲這樣快這麽容易該有多好,世俗法熏習這麽快,佛法熏習卻是那麽慢,因爲世俗法無量劫熏習的太久了,究竟熏染了多久,我們無法計算出來,佛法才熏染沒有多長時間,與世俗法相比時間太短了。
觀日的修行有多難多細嗎?顯然不是,卻怎麽也觀不成就,因爲從前沒有觀過,心不感興趣,也不熟悉具體觀行的方法才覺得難。世俗法卻非常讓人感興趣,因爲非常熟悉,不想讓它出現都壓抑不住。修行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是佛法,熟處是世俗法,關鍵是要會轉,並且要有決心去轉。
二十七、七識也是無所得的
七識好像是有所得的,好像得到了世間的五欲六塵,實際上也沒有得到,因爲愚癡無明,強行認爲自己得到了什麽,其實什麽也沒有得到,也得不到什麽,白白的辛苦勞碌,白白的算計,費盡了心機,結果是白忙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這些内容需要在禪定中靜靜的思考,長期思考求証,才能知道自己確實得不到什麽。學佛修行,就是要讓自己破除無明,認識到自己是無所得的,然後什麽也不再求了,也不再想得什麽了,就解脫成佛。
知道了終究是無所得,七識就會心空無爲,但是無爲仍然要做事利益自他,做事時心空,就是無所求,不爲個人私利著想,沒有個人目的和動機,不考慮個人得失利益成敗。這樣的話,雖然做了很多事,就像沒做一樣,不覺得自己有功,不居功自傲,不沾沾自喜,不去與他人和團體做利益交換。不自私比不執著容易得多,先做到不自私自利,之後才能做到不執著。不考慮個人私利,才能慢慢做到無所得和無所求。
二十八、如何讓意根守戒
漏,就是有貪嗔癡煩惱,無漏,就是無貪嗔癡煩惱。六識都有貪嗔癡煩惱,意根也有貪嗔癡煩惱。如果意根的貪嗔癡不斷,就要指使六識造作貪嗔癡業,六識就不能無漏,所以無漏主要是指意根的無漏。從這裡看出,改變意根,是多麽的重要,極其重要。
如何讓意根守戒呢?意識就要修學佛法,懂得戒律的作用,知道守戒的益處,然後不斷的分析思惟受戒守戒的種種功德,思惟不受戒不守戒,就有什麽樣的苦果,以此熏染意根,讓意根明白此理。意根一旦明白,就會主動受戒和守戒,那就是心持戒了,而不僅僅是意識口頭上的假持戒。當意根沒有被熏染成功時,祂就不想受戒,也不想守戒,有時也被動的受意識的唆使去受戒,但絕對不會守戒。
當意根不懂因果時,也絕對不會自動自覺的守持戒律,意識就要強迫意根,這叫作壓伏意根,意根不是心甘情願的。初受戒時就是這樣,以後意根明理了,才會自動守戒而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