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第四章 意根在参究中的作用
一、修行的过程
当我们听别人说一件事,当下就知道了,但是知道了并不会马上就信,需要去核实、检验和验证,才能相信。只有头脑简单、智慧不足的人才不加以验证马上就信受,并作出反应。这个验证信息的过程,就相当于证悟的过程。前边听别人说事相当于意识的了别,中间的知道相当于意识的解,后边的验证相当于意识与意根的参究,最后边的信相当于意识与意根的证,和意根的信。再后边有奉行,相当于意根改变自己以后所采取的行动。
整个参禅修行过程可以用六个字总结归纳:知、解、参、证、信、行。六个字代表六个修行阶段,其中意识的信,相当于第一和第二阶段,这里就省略掉了。
不少人都把意识的知和解,当作修行的终极,以为修行到头了,满足了,于是就高傲起来。其实这才仅仅是开头,还没有到中间阶段,只有意识的知解正确如理,才能到达中间参究的阶段。可见意识正确的知解也是很重要的,不是很容易的。极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个阶段,越不过去,无法接续参禅。因为基础还没有打好,知见还不如理,没有建立好。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究竟,智慧该有多浅,难怪要起慢心了。
六个阶段后边的信,才是真正的信,叫作证信真信,不是仰信和迷信,意识的信就是一种仰信迷信和崇信,不是正信、真信和证信。没有修到正信真信证信阶段的人,对于所信仰的法,都会有退转的可能,因为基础不牢靠,知见没有完全建立好,没有经过对法的验证。根基越浅的人,验证的时间越长,根基非常好的人,很快就能验证出来。人的修行真的不能看一生一世,一定要多看前世的基础,前世修行越好,根性越利,今世修行越快。意根信了就有行,意根证了才能信,意根见到现量才能证。为什么那么多人修行还能退转?因为不是真信,没有实证。
二、意识证果和意根证果
证果和开悟时,到底是意识明白就行,还是需要意根同时明了一起证果,这个问题也是唯识种智的问题,只有转识成智以后的地上菩萨才能真正观察出来,才能真正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地前菩萨和凡夫都不能观察到意根及其运作,观察不到意根在证果当中所起的微妙深细作用,因此否决意根在证果当中的作用,就是不如理的,是谤法和坏法的行为,果报不轻。
跟着一起宣传意识证果的,今世后世果报,都不甚乐观,犹如盲人指路的果报一样。我们都应该在自己还不懂法的时候,尽量选择闭口,少发表态度,就少遭灾惹祸,不发表言论就不遭灾惹祸。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道理应该人人都懂得。
三、真正的证法是意根证
真正参禅用功时,因为禅定很深,意识几乎无所用心,只有意根处于伺的状态想要明了,深深的究着,最后因缘具足时,意根就会突然间找到五蕴上正在运行的如来藏,于是证悟了,同时就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意识,意识于是恍然大悟,与意根几乎是同时证悟的,意根指挥意识一拍大腿。只要是意根证悟了,当时的身心都要不同于平常的反应,身心轻安,心情愉悦喜悦,轻松自在。只有意识的解,就没有这些征兆和反应,因为意识不作主,主导不了身根。没有禅定,或者禅定浅,意根就派不上用场,因为祂缘的法多,不能单独参究,不能与意识一起参究。
一般来说,真正的证得任何法,都有禅定,意根都参与参究过程,最后都是意根证,再告诉意识。如果是意识先证,再告诉意根,意根就无法充分的参究思量,是勉强同意意识的观点见解,悟的程度浅,意根不是完全充分的了解,很容易退转。意根自己先证的,往往非常坚信,不会退转。
而意识自己单独情思意解的,意根没有参与整个思惟活动,即使意识明白一些理,意根还是稀里糊涂,疑惑重重,意识心粗时一般发现不了意根的心理状态。意识自己单独得出任何结论和答案都不究竟和彻底,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谈不到退转不退转之说,因为根本没有前进,何谈退步。
禅定越深,意根越能派上用场,禅定越浅意根越无力。退转与不退转在于意根,意根牢牢实实的自己参究思量,去找答案,一旦得出结论,祂就非常确信,不会怀疑,谁都是最相信自己的。
所以用力少,证的就浅,疑不能断尽,将来容易退转。意根不证,疑惑一点不能消除,就不属于证,不能断结缚,因此谈不到退转问题。如果是参究如来藏,也谈不到转依如来藏问题,因为没有证得,如何能依?不能依,就不能转。没有前进,就没有退步。
只在意识上弄精魂,临终时吃大亏,再后悔还来得及否?有的人会说,证初果,没有断烦恼,身心不会转变,没有什么变化,这是正常的。可是在世间法里,意根真正知道个什么事情,也会激动得异乎寻常,身体有很大变化,心里激动万分,或者热泪盈眶,或者身心颤动,或者神情肃然,或者……。
在证果之前修行三十七道品过程中,身心都会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没有变化,那就是没有修行,修行方向不对,或者是根本不精进,不上心。
四、乘坐公交车譬喻意根的知和证
一个人要坐车到甲地去,走到公交车站,发现有一路公交车和二路公交车,他看了看两个车的站名,意识知道应该坐二路公交车,于是决定去坐二路公交车,坐上车以后,就会到目的地了。
问:意识所知道的内容,意根知道吗?决定坐二路公交车是意识决定的,还是意根决定的?坐上车,是意识指挥的还是意根指挥的?
答:意根利用六识来了别自己想要了别的法,意根与尘相触生意识,意识了别的法,意根也一直触作意受想思,意根如果不触法了,意识就在这个法上消失。所以意识知道的法意根同时也知道,差别在于两个识知道的是否一致。
意根不能了别细微内容,意识就替祂了别,意根无法分析推理判断,意识替祂分析推理判断,意根知道后,自己再思量考量,如果与意识的观点一致,就同意意识的判断和决定,如果不一致,再让意识想一想,然后意根再思量思量。意根的这种恒审思量作用,时时现起,一切法祂都要把关,然后才能放行,做自己最终的抉择。
问:当意识知道了二路公交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时,意根是否也要证得这个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证得这个道理,是否能坐车到达目的地?
答:意根要想知道意识了别的内容,必须经过自己亲自思量,不是意识说什么就是什么。意根的恒审思量就是起这个作用的,所以意根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不是呆瓜。
当意识知道了二路公交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时,意根不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证得这个道理,就不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涉及到了意根的智慧问题,也涉及到了意识的思惟分析能力问题,还涉及到了有没有烦恼遮障的问题,这里还有定力的问题。
意识理解知道的很多法,意根不理解,就会迟迟不做决定,一直不采取行动。比如布施这件事,意识觉得应该做,意根不了解,就不愿意去做。那么同理可证,当意识思惟分析五阴苦空无常无我的时候,意识走马观花,不仔细思惟观行,意根由于分析理解力差,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害怕真的就无我了,不知道无我有什么好处,就不让意识再思惟这件事。
所以有的人意识虽然明白一点五阴无我,意根不一定能明白,意识知道的,意根不一定能证得。意根不能证得五阴无我,那么就不能断除三缚结,一切身口意行都不能改变,生死问题不能解决。 坐公交车都是由意根决定的,难道生死大事就不要意根决定,由意识决定?第一口吃饭,第二口吃菜,都是由意根决定的,意识你参谋参谋就行了,至于吃什么不吃什么,吃多少,还是意根主人拿主意。
学佛了生死,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土里,就觉得没事了,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回避问题,生死大事回避不了,必须面对它解决它,才能安心。
五、没有意识时意根的特殊作用
念佛深入到意根,扭转了意根的思想,睡觉的时候照样能念佛。参禅引起了意根的疑情,睡着了照样参禅,睡不踏实。问题没有解决,意根认为非常重要,睡着以后照样思量,醒过来眼睛一睁开,意识就会突然明白,问题解决了。
把意识没有明了的法,交给意根,意根深深的疑着、思量着,意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意根解决疑情,意识突然间就明白了,恍然大悟。
对于佛法,意根是利用意识去学习佛法理论知识,之后意根依此学来的理论知识,再消化吸收,相当于牛在休息时的反刍。很多人只靠意识到处学习收集大量的知识,然后再输出出去,从来不懂得让意根吸收消化,从而变成自己所需的营养,成为自己真正的智慧。祖师们说没有实证的人讲法就是耳入口出法,或者是情思意解法。自身尚且没有获益,何况让他人受益。
六、把疑念悬在意根心中就是参禅
降伏和改变意根,让意根明理最快的方法,就是意识把理大概明白以后,在定中把这些道理悬在脑海中,不用去思惟,就那么静静的看着放着,然后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觉得有一点点的明白了,或者是突然间就明白了,这是让意根单独思量的结果。这个方法非常管用,我经常是这样用的,而不喜欢意识粗浅的分析研究。心里、头脑里悬挂着的念头就是一个疑问,只要是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放到意根那里,让祂思量,意识或者配合,或者不惹事不干扰,或者照常处理日常琐事。至于意根什么时候能给出答案,那要看意根本身的智慧,也在于禅定如何,在于意识配合得如何。
心里悬挂念头的方法,就是过去禅宗祖师们常用的参禅方法,对于如今世间没有禅定的人来说,比较难修。一开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觉得没有下手处,需要自己不断的揣摩,不断的实验,一旦掌握了方法,入了门就好办了,以后遇见疑难问题就用这样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好多道理看着好像懂却不是真懂,其实就是意根不懂,意识是多多少少明白一些的。静下来,给意根时间精力,让祂考量,出来的结果就会相当满意,没有疑虑。这需要意识有个思考的大方向,稍微明白了一点道理。定慧都好的人,意识不明白也行,就把问题悬在内心深处,不久就能明白。
没有禅定几乎都是意识思惟了,意根使不上力,思惟一般都是比较浮浅不深入。现代人因为普遍缺少禅定,会参禅的人很少很少。可是有些人从来没有参过禅,也悟了,有些人从来没有修过三十七道品七觉分四念处,也断我见证果了。这样投机取巧的走后门,损失最大的是自己,将来最苦恼的还是自己,这是得不偿失的。
七、法义太熟反而障碍悟道
学法是为了证法,要想证法,就不能让意识对于佛法烂熟于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意识烂熟于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不屑于也不感兴趣再仔细思惟参究,这样就会流于口头禅,是懂非懂的,很障道。意识对于不太懂的法,才会感兴趣去深究,意根因此就会参与其中,从而才有证法的可能性。
因为很多人都修不出禅定,不能深细思惟观行,就不得不反反复复不断的读诵法义,以至于法义都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而无法深刻的领悟其中的内涵,更无法证得,不能藉此消除深重的业障,很是可惜。
经常钻进故纸堆的人,智慧远远不如看书不多而喜欢深思的人,后者说出来的话都是自己悟出来的语言,从来不拾他人唾沫,前者一说话,都是他人的声音,重复他人之语。
八、想不到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想不到阿赖耶识,就是用意识琢磨研究分析理解。阿赖耶识不是理解出来的,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出来的,必须在禅定中实证,破除意识意根两个识的无明,意根的无明不破,身口意行永远是无明的,并且继续把无明带到后世,生生世世还是无明。
不少人在文字里翻来覆去的琢磨阿赖耶识,拆解文字,禅宗祖师称作钻故纸堆,两只眼睛几乎要把文字看化了,把纸看穿了。有些人把学习资料整理出一大堆,天天读,有的人都能倒背如流,文字都非常熟悉,张口就来,可是都没有真正消化吸收那些法义,为什么?没有禅定,证不得,真正的义理不懂,学些皮毛,就像背书一样。
这样用功是在用哪个识?都是在用意识分析推理研究,没有禅定,不能深入到意根,调动不了意根,就不能把法变成自己的,永远是学语。没有禅定,思维稍微深入一点就停止,深入不下去,只好浮在表面,知些浅显的知识。所以每个人应该反观自己的修行方式方法,不对的赶快纠正过来,尽快让自己走上修行正轨,获得大智慧。
九、意识重复不等于意根的思量
问:要不断重复行为,让行为成为习惯,无意识的习惯才是意根的“知”。对吗?
答:重复,再重复,没有禅定,重复多少遍,意根如果不对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思量,还是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证,不能真知。有定的时候不用重复,法义直达意根,让意根自己去思量,有朝一日,就会思量明白,那就是证。
十、意根的思量就是参究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有,因缘散即消失,因此虚妄不实无我。此理要如何契会?意识想一想就能明白个大概,可是自己心里清楚这不是真正的懂,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还需要继续深深的确切的明了。这就需要在禅定中,把此理悬在脑海中,让意根思量。意根的思量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叫作高着眼看,也叫作深细参究。
十一、意根思考问题就会半夜明白
问:晚上打坐思惟法义,直到下座也只是似懂非懂,心里一直悬着不懂的问题就睡着了,睡到半夜突然明白了,明白的当时心里特别清明,兴奋的就睡不着了。半夜明白的,是谁明白?
答:如果思惟问题比较深,一直悬在心里,就是意根也参与思量了,如果没有得出结论,没有思惟明白,意识就会疲乏、转移注意力或者是灭去了,而意根还会继续思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意根就把这个问题思量清楚了。
很多问题,晚上考虑的比白天要清楚,为什么?因为受到的干扰小,意根相对专注,较多的参与了思量。攀缘,是意识攀缘还是意根攀缘?是意根攀缘,但是因为没有六识的配合,意根的攀缘就减少了。所以六识安静下来以后,意根就能集中精力单独思量一个问题。晚上没有六识,意根攀缘少了,六识不把分别出来的信息干扰意根,意根就开始反刍了,专心思量意识所思考不明白的法义,就有可能半夜里突然间明白了法义。
十二、意根证的过程
在未到地定或初禅定中,意识把某一法义如理思惟的过程和结果传递给意根,意根经过仔细思量,证明和确认了意识的认知,或者是意根意识并没有得出一个如理如实的结论,没有结果,意根在意识提供的线索的基础上,自己单独思量参究,最后得出一个符合事实的结论,这就是证。意根的证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意根就会散乱和攀缘,无法专心思量和考究,就无法实证。但是意识思惟和理解可以有禅定可以无禅定,对禅定的要求并不高,因为意识的慧力大于意根。
在前期意识的思惟观行过程中,一定要现量观察,越现量对意根的启发越大。意根在很多时候即使是意识现量观察的法也难认知,何况不是现量观察,意识的非量想像和推理推测,无法让意根认知和认同。意识的比量和非量思惟,对意根的作用小,意根不容易认可相信。意根要依靠意识的现量观察,然后起自己的思量性,思量明白了就会认同证得了;思量不明白,还是意识自己单独知。
比如意识明明知道色身一年一年变化得很快,人从幼年转眼间就长大,再转眼间就长成青壮年,尤其是到了中年和晚年,由于心境的关系,更觉得日子过得太快了,很怕自己过早离世,很是惜命。为什么惜命怕时间过得快?都是因为知道色身早晚会灭去的,不是永远不老不病不死的,知道是无常的,有些时候也觉得是苦。可是意识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意根从来不理会不思量,所以每生每世该怎样还是怎样,生死轮回就必不可免。很多事情意识知道的都没有用,意根不知道,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丝毫改变不了什么。
因此意根的证非常关键和重要,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作主识,生死轮回由祂说了算,断除烦恼和无明由祂说了算,解脱由祂说了算,成佛也由祂说了算。在修行上没有比意根更重要的了,第八识虽然比意根更重要,但是修行不用修第八识,没有意根,第八识就无所作为,只有第八识没有什么用,成就一切法全靠意根的推动力量。所以意识思考过的法,一定要熏染到意根,让意根来思量权衡取舍,让意根也证法,意识所作才有功德,才有结果,才有果报。
十三、恒审思量性说明意根在参禅中的重要作用
意根恒审思量的审字,揭露出了意根的心理活动,也把意根所起的作用揭露出来了,这说明意根不是废物和摆设,有祂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一个活活波波的识心。意根接触任何一个法都要审一审,六识了别出来的法,意根都要审一审,如果审过了,就要做决定,就要处理了。那么意根在参禅中起什么作用?在断我见时起什么作用?在明心见性时起什么作用?在证得一切法时起什么作用?都是起决定作用的。
一切法都要意根把关,意根没有审查合格,就不能做处理。意根审查时,就有自己的识心活动,自己要有考量,并不完全听从六识,不是六识了别什么就马上认可什么。所以六识的一切所见,必须让意根清清楚楚的明了,意根不明了,审查就不合格,过不了关,意根就不能决定下来。断我见以及明心见性都要经过意根审查审核,意根不同意,就不能断我见,不能明心见性。意识单方面的断我见和明心,那是意识自己理解认为的,主人领导不同意就不算数。意识不经过意根领导同意,擅自做主说断我见和明心,这是不算数的,没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