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1-05-21 00:20:32 阅读: 2819

第四章  意根在参究中的作用

一、修行的过程

当我们听别人说一件事,当下就知道了,但是知道了并不会马上就信,需要去核实、检验和验证,才能相信。只有头脑简单、智慧不足的人才不加以验证马上就信受,并作出反应。这个验证信息的过程,就相当于证悟的过程。前边听别人说事相当于意识的了别,中间的知道相当于意识的解,后边的验证相当于意识与意根的参究,最后边的信相当于意识与意根的证,和意根的信。再后边有奉行,相当于意根改变自己以后所采取的行动。

整个参禅修行过程可以用六个字总结归纳:知、解、参、证、信、行。六个字代表六个修行阶段,其中意识的信,相当于第一和第二阶段,这里就省略掉了。

不少人都把意识的知和解,当作修行的终极,以为修行到头了,满足了,于是就高傲起来。其实这才仅仅是开头,还没有到中间阶段,只有意识的知解正确如理,才能到达中间参究的阶段。可见意识正确的知解也是很重要的,不是很容易的。极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个阶段,越不过去,无法接续参禅。因为基础还没有打好,知见还不如理,没有建立好。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究竟,智慧该有多浅,难怪要起慢心了。

六个阶段后边的信,才是真正的信,叫作证信真信,不是仰信和迷信,意识的信就是一种仰信迷信和崇信,不是正信、真信和证信。没有修到正信真信证信阶段的人,对于所信仰的法,都会有退转的可能,因为基础不牢靠,知见没有完全建立好,没有经过对法的验证。根基越浅的人,验证的时间越长,根基非常好的人,很快就能验证出来。人的修行真的不能看一生一世,一定要多看前世的基础,前世修行越好,根性越利,今世修行越快。意根信了就有行,意根证了才能信,意根见到现量才能证。为什么那么多人修行还能退转?因为不是真信,没有实证。

二、意识证果和意根证果

证果和开悟时,到底是意识明白就行,还是需要意根同时明了一起证果,这个问题也是唯识种智的问题,只有转识成智以后的地上菩萨才能真正观察出来,才能真正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地前菩萨和凡夫都不能观察到意根及其运作,观察不到意根在证果当中所起的微妙深细作用,因此否决意根在证果当中的作用,就是不如理的,是谤法和坏法的行为,果报不轻。

跟着一起宣传意识证果的,今世后世果报,都不甚乐观,犹如盲人指路的果报一样。我们都应该在自己还不懂法的时候,尽量选择闭口,少发表态度,就少遭灾惹祸,不发表言论就不遭灾惹祸。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道理应该人人都懂得。

三、真正的证法是意根证

真正参禅用功时,因为禅定很深,意识几乎无所用心,只有意根处于伺的状态想要明了,深深的究着,最后因缘具足时,意根就会突然间找到五蕴上正在运行的如来藏,于是证悟了,同时就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意识,意识于是恍然大悟,与意根几乎是同时证悟的,意根指挥意识一拍大腿。只要是意根证悟了,当时的身心都要不同于平常的反应,身心轻安,心情愉悦喜悦,轻松自在。只有意识的解,就没有这些征兆和反应,因为意识不作主,主导不了身根。没有禅定,或者禅定浅,意根就派不上用场,因为祂缘的法多,不能单独参究,不能与意识一起参究。

一般来说,真正的证得任何法,都有禅定,意根都参与参究过程,最后都是意根证,再告诉意识。如果是意识先证,再告诉意根,意根就无法充分的参究思量,是勉强同意意识的观点见解,悟的程度浅,意根不是完全充分的了解,很容易退转。意根自己先证的,往往非常坚信,不会退转。

而意识自己单独情思意解的,意根没有参与整个思惟活动,即使意识明白一些理,意根还是稀里糊涂,疑惑重重,意识心粗时一般发现不了意根的心理状态。意识自己单独得出任何结论和答案都不究竟和彻底,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谈不到退转不退转之说,因为根本没有前进,何谈退步。

禅定越深,意根越能派上用场,禅定越浅意根越无力。退转与不退转在于意根,意根牢牢实实的自己参究思量,去找答案,一旦得出结论,祂就非常确信,不会怀疑,谁都是最相信自己的。

所以用力少,证的就浅,疑不能断尽,将来容易退转。意根不证,疑惑一点不能消除,就不属于证,不能断结缚,因此谈不到退转问题。如果是参究如来藏,也谈不到转依如来藏问题,因为没有证得,如何能依?不能依,就不能转。没有前进,就没有退步。

只在意识上弄精魂,临终时吃大亏,再后悔还来得及否?有的人会说,证初果,没有断烦恼,身心不会转变,没有什么变化,这是正常的。可是在世间法里,意根真正知道个什么事情,也会激动得异乎寻常,身体有很大变化,心里激动万分,或者热泪盈眶,或者身心颤动,或者神情肃然,或者……。

在证果之前修行三十七道品过程中,身心都会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没有变化,那就是没有修行,修行方向不对,或者是根本不精进,不上心。

四、乘坐公交车譬喻意根的知和证

一个人要坐车到甲地去,走到公交车站,发现有一路公交车和二路公交车,他看了看两个车的站名,意识知道应该坐二路公交车,于是决定去坐二路公交车,坐上车以后,就会到目的地了。

问:意识所知道的内容,意根知道吗?决定坐二路公交车是意识决定的,还是意根决定的?坐上车,是意识指挥的还是意根指挥的?   

 答:意根利用六识来了别自己想要了别的法,意根与尘相触生意识,意识了别的法,意根也一直触作意受想思,意根如果不触法了,意识就在这个法上消失。所以意识知道的法意根同时也知道,差别在于两个识知道的是否一致。

意根不能了别细微内容,意识就替祂了别,意根无法分析推理判断,意识替祂分析推理判断,意根知道后,自己再思量考量,如果与意识的观点一致,就同意意识的判断和决定,如果不一致,再让意识想一想,然后意根再思量思量。意根的这种恒审思量作用,时时现起,一切法祂都要把关,然后才能放行,做自己最终的抉择。

问:当意识知道了二路公交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时,意根是否也要证得这个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证得这个道理,是否能坐车到达目的地?

答:意根要想知道意识了别的内容,必须经过自己亲自思量,不是意识说什么就是什么。意根的恒审思量就是起这个作用的,所以意根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不是呆瓜。

当意识知道了二路公交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时,意根不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意根不能思量证得这个道理,就不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涉及到了意根的智慧问题,也涉及到了意识的思惟分析能力问题,还涉及到了有没有烦恼遮障的问题,这里还有定力的问题。

意识理解知道的很多法,意根不理解,就会迟迟不做决定,一直不采取行动。比如布施这件事,意识觉得应该做,意根不了解,就不愿意去做。那么同理可证,当意识思惟分析五阴苦空无常无我的时候,意识走马观花,不仔细思惟观行,意根由于分析理解力差,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害怕真的就无我了,不知道无我有什么好处,就不让意识再思惟这件事。

所以有的人意识虽然明白一点五阴无我,意根不一定能明白,意识知道的,意根不一定能证得。意根不能证得五阴无我,那么就不能断除三缚结,一切身口意行都不能改变,生死问题不能解决。 坐公交车都是由意根决定的,难道生死大事就不要意根决定,由意识决定?第一口吃饭,第二口吃菜,都是由意根决定的,意识你参谋参谋就行了,至于吃什么不吃什么,吃多少,还是意根主人拿主意。

学佛了生死,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土里,就觉得没事了,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回避问题,生死大事回避不了,必须面对它解决它,才能安心。

五、没有意识时意根的特殊作用

念佛深入到意根,扭转了意根的思想,睡觉的时候照样能念佛。参禅引起了意根的疑情,睡着了照样参禅,睡不踏实。问题没有解决,意根认为非常重要,睡着以后照样思量,醒过来眼睛一睁开,意识就会突然明白,问题解决了。

把意识没有明了的法,交给意根,意根深深的疑着、思量着,意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意根解决疑情,意识突然间就明白了,恍然大悟。

对于佛法,意根是利用意识去学习佛法理论知识,之后意根依此学来的理论知识,再消化吸收,相当于牛在休息时的反刍。很多人只靠意识到处学习收集大量的知识,然后再输出出去,从来不懂得让意根吸收消化,从而变成自己所需的营养,成为自己真正的智慧。祖师们说没有实证的人讲法就是耳入口出法,或者是情思意解法。自身尚且没有获益,何况让他人受益。

六、把疑念悬在意根心中就是参禅

降伏和改变意根,让意根明理最快的方法,就是意识把理大概明白以后,在定中把这些道理悬在脑海中,不用去思惟,就那么静静的看着放着,然后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觉得有一点点的明白了,或者是突然间就明白了,这是让意根单独思量的结果。这个方法非常管用,我经常是这样用的,而不喜欢意识粗浅的分析研究。心里、头脑里悬挂着的念头就是一个疑问,只要是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放到意根那里,让祂思量,意识或者配合,或者不惹事不干扰,或者照常处理日常琐事。至于意根什么时候能给出答案,那要看意根本身的智慧,也在于禅定如何,在于意识配合得如何。

心里悬挂念头的方法,就是过去禅宗祖师们常用的参禅方法,对于如今世间没有禅定的人来说,比较难修。一开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觉得没有下手处,需要自己不断的揣摩,不断的实验,一旦掌握了方法,入了门就好办了,以后遇见疑难问题就用这样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好多道理看着好像懂却不是真懂,其实就是意根不懂,意识是多多少少明白一些的。静下来,给意根时间精力,让祂考量,出来的结果就会相当满意,没有疑虑。这需要意识有个思考的大方向,稍微明白了一点道理。定慧都好的人,意识不明白也行,就把问题悬在内心深处,不久就能明白。

没有禅定几乎都是意识思惟了,意根使不上力,思惟一般都是比较浮浅不深入。现代人因为普遍缺少禅定,会参禅的人很少很少。可是有些人从来没有参过禅,也悟了,有些人从来没有修过三十七道品七觉分四念处,也断我见证果了。这样投机取巧的走后门,损失最大的是自己,将来最苦恼的还是自己,这是得不偿失的。

七、法义太熟反而障碍悟道

学法是为了证法,要想证法,就不能让意识对于佛法烂熟于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意识烂熟于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不屑于也不感兴趣再仔细思惟参究,这样就会流于口头禅,是懂非懂的,很障道。意识对于不太懂的法,才会感兴趣去深究,意根因此就会参与其中,从而才有证法的可能性。

因为很多人都修不出禅定,不能深细思惟观行,就不得不反反复复不断的读诵法义,以至于法义都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而无法深刻的领悟其中的内涵,更无法证得,不能藉此消除深重的业障,很是可惜。

经常钻进故纸堆的人,智慧远远不如看书不多而喜欢深思的人,后者说出来的话都是自己悟出来的语言,从来不拾他人唾沫,前者一说话,都是他人的声音,重复他人之语。

八、想不到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想不到阿赖耶识,就是用意识琢磨研究分析理解。阿赖耶识不是理解出来的,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出来的,必须在禅定中实证,破除意识意根两个识的无明,意根的无明不破,身口意行永远是无明的,并且继续把无明带到后世,生生世世还是无明。

不少人在文字里翻来覆去的琢磨阿赖耶识,拆解文字,禅宗祖师称作钻故纸堆,两只眼睛几乎要把文字看化了,把纸看穿了。有些人把学习资料整理出一大堆,天天读,有的人都能倒背如流,文字都非常熟悉,张口就来,可是都没有真正消化吸收那些法义,为什么?没有禅定,证不得,真正的义理不懂,学些皮毛,就像背书一样。

这样用功是在用哪个识?都是在用意识分析推理研究,没有禅定,不能深入到意根,调动不了意根,就不能把法变成自己的,永远是学语。没有禅定,思维稍微深入一点就停止,深入不下去,只好浮在表面,知些浅显的知识。所以每个人应该反观自己的修行方式方法,不对的赶快纠正过来,尽快让自己走上修行正轨,获得大智慧。

九、意识重复不等于意根的思量

问:要不断重复行为,让行为成为习惯,无意识的习惯才是意根的“知”。对吗?

答:重复,再重复,没有禅定,重复多少遍,意根如果不对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思量,还是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证,不能真知。有定的时候不用重复,法义直达意根,让意根自己去思量,有朝一日,就会思量明白,那就是证。

十、意根的思量就是参究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有,因缘散即消失,因此虚妄不实无我。此理要如何契会?意识想一想就能明白个大概,可是自己心里清楚这不是真正的懂,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还需要继续深深的确切的明了。这就需要在禅定中,把此理悬在脑海中,让意根思量。意根的思量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叫作高着眼看,也叫作深细参究。

十一、意根思考问题就会半夜明白

问:晚上打坐思惟法义,直到下座也只是似懂非懂,心里一直悬着不懂的问题就睡着了,睡到半夜突然明白了,明白的当时心里特别清明,兴奋的就睡不着了。半夜明白的,是谁明白?

答:如果思惟问题比较深,一直悬在心里,就是意根也参与思量了,如果没有得出结论,没有思惟明白,意识就会疲乏、转移注意力或者是灭去了,而意根还会继续思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意根就把这个问题思量清楚了。

很多问题,晚上考虑的比白天要清楚,为什么?因为受到的干扰小,意根相对专注,较多的参与了思量。攀缘,是意识攀缘还是意根攀缘?是意根攀缘,但是因为没有六识的配合,意根的攀缘就减少了。所以六识安静下来以后,意根就能集中精力单独思量一个问题。晚上没有六识,意根攀缘少了,六识不把分别出来的信息干扰意根,意根就开始反刍了,专心思量意识所思考不明白的法义,就有可能半夜里突然间明白了法义。

十二、意根证的过程

在未到地定或初禅定中,意识把某一法义如理思惟的过程和结果传递给意根,意根经过仔细思量,证明和确认了意识的认知,或者是意根意识并没有得出一个如理如实的结论,没有结果,意根在意识提供的线索的基础上,自己单独思量参究,最后得出一个符合事实的结论,这就是证。意根的证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意根就会散乱和攀缘,无法专心思量和考究,就无法实证。但是意识思惟和理解可以有禅定可以无禅定,对禅定的要求并不高,因为意识的慧力大于意根。

在前期意识的思惟观行过程中,一定要现量观察,越现量对意根的启发越大。意根在很多时候即使是意识现量观察的法也难认知,何况不是现量观察,意识的非量想像和推理推测,无法让意根认知和认同。意识的比量和非量思惟,对意根的作用小,意根不容易认可相信。意根要依靠意识的现量观察,然后起自己的思量性,思量明白了就会认同证得了;思量不明白,还是意识自己单独知。

比如意识明明知道色身一年一年变化得很快,人从幼年转眼间就长大,再转眼间就长成青壮年,尤其是到了中年和晚年,由于心境的关系,更觉得日子过得太快了,很怕自己过早离世,很是惜命。为什么惜命怕时间过得快?都是因为知道色身早晚会灭去的,不是永远不老不病不死的,知道是无常的,有些时候也觉得是苦。可是意识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意根从来不理会不思量,所以每生每世该怎样还是怎样,生死轮回就必不可免。很多事情意识知道的都没有用,意根不知道,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丝毫改变不了什么。

因此意根的证非常关键和重要,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作主识,生死轮回由祂说了算,断除烦恼和无明由祂说了算,解脱由祂说了算,成佛也由祂说了算。在修行上没有比意根更重要的了,第八识虽然比意根更重要,但是修行不用修第八识,没有意根,第八识就无所作为,只有第八识没有什么用,成就一切法全靠意根的推动力量。所以意识思考过的法,一定要熏染到意根,让意根来思量权衡取舍,让意根也证法,意识所作才有功德,才有结果,才有果报。

十三、恒审思量性说明意根在参禅中的重要作用

意根恒审思量的审字,揭露出了意根的心理活动,也把意根所起的作用揭露出来了,这说明意根不是废物和摆设,有祂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一个活活波波的识心。意根接触任何一个法都要审一审,六识了别出来的法,意根都要审一审,如果审过了,就要做决定,就要处理了。那么意根在参禅中起什么作用?在断我见时起什么作用?在明心见性时起什么作用?在证得一切法时起什么作用?都是起决定作用的。

一切法都要意根把关,意根没有审查合格,就不能做处理。意根审查时,就有自己的识心活动,自己要有考量,并不完全听从六识,不是六识了别什么就马上认可什么。所以六识的一切所见,必须让意根清清楚楚的明了,意根不明了,审查就不合格,过不了关,意根就不能决定下来。断我见以及明心见性都要经过意根审查审核,意根不同意,就不能断我见,不能明心见性。意识单方面的断我见和明心,那是意识自己理解认为的,主人领导不同意就不算数。意识不经过意根领导同意,擅自做主说断我见和明心,这是不算数的,没有此理。

十四、如何用功参禅

当意识把理论知见部分都差不多通透了,定力也差不多够用的时候,就开始参禅参究观行了。不管是静坐,还是行走坐卧,心里都要带有疑情,时刻都能观行思惟参究。在参究过程中,意识先把法义的路数思惟清楚,大致的方向弄明白,思惟的内容要弄清楚,需要的基本数据要掌握清楚,然后把法义凝成一个点,交给意根,心里没有了语言文字,好像空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意根并没有空,意根就会在心里悬挂着法义,祂会时时刻刻的思量考究,心里疑情不断,非常精进。这需要定力相当好,定力若不好的话,意识的思惟就出现了,意根就没法深入法义当中,无法深深的思量,更不能连续不断的精进用功。

在参禅之前先把心静下来,定力要修足够用,若心一天静不下来,就不要参禅和观行,一个月静不下来,更不能参禅参法。当你带着足够的定力参究的时候,越参究定越深,定越深参究的思路越清晰。定非常深的时候,意根也没有多少参究的法义了,就会入到甚深禅定当中了,出定以后再接着参究,功夫也很得力。偶尔入定也挺好,先入定再出定,行住坐卧都有定力,就可以很精进的参究观行了。参禅的步骤要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的琢磨,就会累积足够的经验,后世也能很快用上手,他人也能借力吸收这个经验。

所有的修定和摄心的方法手段,无非是让意根证得佛法。当然意识肯定要先有一定的智慧,要充分的领悟佛法,再让意根去证得。如果没有定,就把意识的领悟当作证得的智慧,那就误会大了。

没有定水滋润的智慧叫乾慧,乾慧的意思就是意识明白,意根不证不懂,不起实际作用。如果在修行实践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遇到了瓶颈,就要回头来寻找理论,重新把原理修正,找到方向再去实践。学法一定要实证,只有实证了,生命体身心灵就会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意根明理思想观念一定会转变,世界就会随之转变,一切的行为和处世的方法态度也就随着转变,这也是修行的目的所在。不可自以为自己已经懂理了,不用再修什么,如果不在意识明理的基础上实际修行,在事上还是原来那样,还是跟着贪嗔痴烦恼转,结果还是入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

十五、什么才是真正的参证功夫

把需要参究实证的法在禅定中观行,定越深越好,忘记周围一切,内心只有无语言文字声音的法义,只有深深的疑,深深的思,似参非参,是思非思,不断不离,是有若无,杳杳冥冥,拿又拿不起,扔又扔不掉。做得这番工夫,实证是早晚的事。切忌将没有禅定的思惟称作观行,把意识浅思的结果当作证。

十六、真修行犹如反刍

老牛白天站着走着吃草,晚上静下来卧着反刍,以消化吸收营养,维持色身所需。晚上的反刍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满足色身所需能量,白天吃草只是提供草料的一种方便活动,供夜晚加工。同理,意识在五阴的活动中大量汲取各种知识,意根在静下来的时候,细细思量,以消化吸收。结果禅定和智慧都增长,道业增进。真正用功,应该如此用功,不可满足于意识汲取的那些粗燥的理论知识,而不得营养其心。知识不等于证量,实修是正道,实证才有证量。

十七、意识的熏习和意根的思量

问:有下面两段话是不是有些矛盾?一是:“如何让意根自己得出结果和答案?意识少分析思惟,多让意根自己思量考量,这样是最有效的。意识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参了,意根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参究。”二是:“要意识多分析思惟去熏染意根。”

答:两段话并不矛盾,最初打基础阶段,意识一定要多熏习佛法理论知识,把法义吃透搞明白以后,着重让意根也明了法义。但要证得法义,意识就要离语言文字相,把这些法义凝成一个点时时悬挂在意根心里面,这时意根的思量作用就要多于意识,意识就要少思惟分析,或者干脆不用意识思惟分析,全部是意根的思量参究。

意识熏习法义好比调查员收集市场信息,情报一定要详细,收集完材料后就交给老板意根审查,这时就没有下属多少事了,而老板看不明白的再适当解释一下,补充一下。法义凝成一个点悬在心里,就是意根老板要审查资料了,这时员工不要多打扰老板,等老板审核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拍板认定了。这就是证得。

譬如世间的法律要判人有罪需要有完全充足的证据,所以意根(司法官)起疑情,需要意识(检察官)搜查证据,搜到意根笃定才算,才能量刑定罪。

十八、推理不等于现量

佛对一切法都是现量的知和觉,是什么不是什么,当下就知觉,根本不用去推理。不能现量知的时候才去推理,这表明意根和意识的智慧力不足,必须依靠推理才能获得准确信息。而佛是福德和智慧两方面都圆满具足的无上智,没有不现量知的法。

因地的菩萨们以及所有众生,智慧都不圆满,对于一切法还有不能现量而知而证的法,因此有时就会不得不使用推理这种方式,使用的越多,越说明智慧有缺陷。智慧足够的人,当下便知,没有障碍。因此说在参究和求证过程中,如果使用了推理的方法,说明此人没有现量智慧,不得不采取次要的方法,采取不如理的方法去获得信息。而推理类似于猜测揣摩,观察力判断力不足,只好揣摩猜测,不能肯定的方式做判断,得出的结论就不是现量的,不能完全正确的,即使完全正确也是巧合和凑巧。

有现量观察智慧的人,表达观点都是非常肯定,智慧不足就会用半肯定句表达,没有智慧就用疑问句表达,表明信心不足。使用推理方式的人,信心不足,当别人提出疑问和责问的时候,内心就会犹豫和动摇,不够坚定,这说明他获取信息的来源没有把握。

总之,在佛法修证过程中,推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得已而为之,然后再用参究的方式,去证明推理的正确性。因为推理用意识,真参实究用意根,意根是主宰者,祂得出的结论,当然会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毫无动摇,谁也奈何不了。意识得出的结论,就不是这样了,祂不作主,必须等作主的人审批才能落槌定音,所以心中会坎坷不安。佛法的修证到最后关键之时,还是少用不用意识为好为妙为究竟,此乃大丈夫所为,非小根小器者堪比。

十九、思考问题一个比较省力的方法

对于一个问题,意识思考起来还没有头绪,专心思考还觉得非常累,这时候怎么办呢?就让意识把这个问题打包浓缩起来,然后交给意根,让意根时时带着这个问题,思量这个问题,意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做一些轻微的活动,比如活动身体、整理衣物、收拾卫生等等,尽量不去想其它事情,免得过多牵扯意根的注意力,让意根分心太多而无法思量主要问题。

在这些轻微的活动中,意根虽然也分心分神,但还是有一部分精力考虑问题。如果活动过多过大,意根分心得多,就无法考虑主要问题了。等到意根对此问题特别感兴趣,想要解决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在睡觉时继续思量,也许会有梦境出现,而在梦中拉着独头意识一起思考参究,同时还能睡觉,这是最好最省力的了,意识不觉得累。

如果意识不怕累,在白天也要专注思惟这个问题,与意根一起攻克难关,这是最快的方法。意识怕累不参与思考,等到意根考虑出个大概思路,这时候还是需要意识细细思惟,还是要与意根一起解决问题。但是一个总原则就是一定要意根参与,如果意根不参与,就不能解决问题。

二十、如何引导意根思量参究

让意识把一个问题打包浓缩起来,然后交给意根,这个方法是这样操作的。意识把问题里的全部意思化作一个念头,悬在意根里,也就是内心深处,不管自己干什么,心里都要带着这个疑问的念头,深深的带着,不要舍离。如果心里没有那个念头,没有疑问了,没有思量了,意识再把那个问题丢给意根,再提醒祂。同时意识自己也不要有过多和复杂的思想活动,以免分散意根的注意力。禅宗参禅参话头就是这样参,方法是一样的,深细最深细的思惟就是这样。在世俗法当中很多人都用过,只是不会归纳总结出来为佛法所用。

只有意根能够思量和参究,才能证悟。而要想让意根参与法义的参究,必须有禅定,法义才能深入到意根那里,没有禅定意根就使不上力。如果没有禅定也要强行观行,那就叫作猜测和情思意解,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所以禅定与证悟的关系,意根与证悟的关系,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弄清楚,才能着手用功参禅。

二十一、用意根深深思量的方法

盘腿静坐,深呼气再吸气,心静下来、安稳下来以后,开始深深的思考一个问题。一开始肯定是由意识思考,渐渐专注在问题上以后,意识只管看着问题心不动,改由意根深深的思量参究,意根虽然动也动得极慢极慢,最后好像也不动的样子,问题就悬在空茫茫的大脑中,或者是胜义根,或者叫作黑匣子。

随着意识的关注和意根的思,没有语言文字的信息就会闪现出来,意根知意识也懂,但不一定很清晰明了;如果定力足够不减弱,信息随后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心中越来越明了是什么信息,问题的答案逐渐呈现了出来,心里就轻松敞亮了。出定以后,需要意识再从头到尾把大脑里出现的信息过滤一遍,回忆一遍,检查一遍,最后再确定,意根也随之确定,结果就确定下来了。

整个过程都需要很深很专注的禅定,在深思的过程中,有可能定力越来越好,以至于心入到定中,轻松愉悦舒适,只是不一定有意根的思量。出定以后,或者定力减弱以后,再接着思量参究,最终结果也会出现。

二十二、定慧互生的三昧境界

这种境界是由粗浅的禅定引生智慧,由智慧引生深定,由深定引生深智,进入三昧,从而开启大智慧境界。

上座以后盘腿,深呼吸数次,气沉丹田,心沉静下来以后,头脑放空,观空空的头脑里空空如也。心进一步沉静下来之后,生起疑情,这个疑情就是自己现在需要解决的疑问,如:色蕴为什么是空的,胜义根为什么是空的,六尘为什么是虚妄的,六识为什么是虚幻的等等。每次只能带出一个简单的疑问,定慧不足时不可贪多贪深,否则定力退失,智慧也无。

就这样带着疑情,先不急于参究,意识不要动,不要思惟,只盯着疑问就可。这样盯着盯着,定力越来越深,越来越深,到一定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心动,想明了这个问题,这是意根的蓄势而动。如果有明显的动就是意识的动,一定要制止,不要意识的浅思惟,于事无益。意根心动,非常隐秘,难于观察,深而又深,但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开启甚深智慧。

意根动念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声音,静悄悄神秘秘。慢慢的好像有一点明火想要出现,隐隐而发,大脑屏幕将要出现光明,问题的答案将要呼之欲出,然后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出现一点,再出现一点,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答案呼之欲出,但还不够明确,还是朦朦胧胧,但是已经有了光明,有了信心。

再继续深定细细的隐秘的参究,思路越来越清晰,心里越来越亮堂,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明了,大脑清晰透明,内心喜悦,进入三昧之中。直到最后答案出尽,心里明确,没有疑问了,从三昧中出定,交给意识思惟整理整个过程,把内容理顺,严谨逻辑,意根再确认,此事结束,定慧圆融无碍。

以此三昧力,究尽一切疑难和问难,破除一切无明,成佛有期,何况成菩萨,成阿罗汉。只怕众生福不具,福越不足,越难生福,越难生定,越难生慧,这是恶性循环,如何突破,个人思惟。

二十三、现量与非量

闭目打坐,一段时间后,攀缘渐少,会出现种种画面,非意识心想出的,用意识心想看清时,画面消失。再静坐又出现种种画面。

静坐时,有些画面是意识想出来的,有些画面不是意识心想出来的,是从脑子里直接出来的,也就是从意根那里出来的,是现量境界,最真实,可用,开智慧。用意识心去观察时,定力已经减去了淡化了,境界就会消失。意识有干扰作用,干扰的是意根的智慧的生起。

而从意识心那里想出来的,是情思意解的结果,有时也是胡思乱想出来的,没有多大用处,多数是非量境界。要证明的东西,要亲证的东西,必须是从脑子里直接出来的,意识后知后觉,然后恍然大悟,真正的悟,就是此种情形。如果没有定力,就不要妄想有这种根本的悟和最直接的悟。

二十四、问:凌晨时分还未起床,处于一种懵懵懂懂、似睡非睡,似醒未醒的状态中,意根在深深地思量,意识作用非常微弱,这不算是在做梦,是在定中吧?

答:似醒非醒的状态,意根可以有深深的思量,祂可以一夜都在参究思量,早上即将醒过来时,意识出现,发现了意根在思量。似醒非醒时,意识弱,意根当然是处于没有六识干扰的定中。半夜意根思量参究时,没有六识的干扰,也可以说处于定中。甚至有可能早晨一醒过来,意识就知道了意根所惦记和思量的结果。在晚上入睡前,设定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意根如果很关注,这一夜,意根就会一直思考思量,一直到醒过来。意识灭去,意根照样工作,却不觉得累,这样就能节省许多修行时间,又直接效率又快,不用意识再去熏习意根,少走一个弯路,所以唯识法最究竟。

二十五、意根的格局

如果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意根思量,养成了习惯,很多高精尖上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我们修行人应该学会习惯用意根,佛法修证上所有一切问题就不是太难的事。一切大成就者,都会使用意根,但即使用也不知道自己在用,是不自觉的用,因为不会总结归纳,也没有意根和意识的概念。

经常用意根的人多好,深沉、细密、果断、决绝、老练、浑厚、单纯、纯洁、大智若愚、指挥若定、临境不乱、气定神闲、高瞻远瞩。而只能用到意识的人,肤浅、浮躁、心浮气躁。意识心在表面,就气躁,也是气浮,没有定,心和气都定不住。小女人小男人,凡是小,都是停留在意识那里,深入不下去,用不到意根,所以眼界和格局都小。

意识的格局远远小于意根,因为意识所缘的法少,而且还停留表面,意根所缘的法极多极广极深,十世古今、从生到死、从内到外,遍计所缘,默容一切法,而且还能作主决策,是意识的主人,见多识广。所以如果说眼界论格局,还是在意根,不修到意根,怎么能有大智慧呢?

二十六、真智慧是意根的智慧

由脱口而出,能观察到意根的运作,意根的功能作用也就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都有什么心所法,有什么心理作用导致脱口而出?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以后,张口就回答,不用思考,说明自己对问题很了解很熟悉,以前经常接触,不用现考虑琢磨思惟。这个自己就是意根,反应快的人,意根对此事情有经验智慧,无需意识帮助分析。反之,意根不熟悉,或者没有经历过,遇到事情,就需要意识帮助思惟分析,意根据此作出自己的决定,这个过程就慢了,不能马上回答和解决,中间有意识思惟的过程。再得出结论,说明意根是没有智慧的,从前不知不懂。

所以说禅宗祖师说:“思而得,虑而得”,是鬼家活计。真智慧一定是意根的智慧,不用现学,不用现买现卖。假智慧,是通过意识的现琢磨分析得来的,靠意识打探消息得来,也就称不上智慧了。所以古时禅师们见学人用意识的思惟和琢磨,用意识法语言境,就会一棒子打过来,就是不让你用意识,就是让你离意识而参究思量。

二十七、鬼家活计与心地通达的悟

禅宗祖师曾经说过:“思而得,虑而得”,乃鬼家活计。鬼为阴,不光明,有暗暗偷窥的意思,不是正大光明的得,这里的鬼喻为意识心。意识心喜欢的是推理、猜测、猜分、偷窥、情思意解,而不是心地光明的证,不是从里到外的开通。

所以禅师说,真正的悟,不是用意识心的那种思就能得到的,也不是用意识那种分析思惟就能得到的,意识的思惟活动得不到真正的悟,不是正大光明的悟。禅师告诉我们参禅不要在意识上用心,而应该再深入下去,割断情思,割断猜解,进入禅定中,深深的参究,带着疑情,踏踏实实的用功办道,最后才能光明正大的证得,才能入道。这就是通向大道的天梯,摘取宝藏的云梯。

二十八、意识思惟的细致意根才能受熏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错了,何去何从,怎样对待错误在于什么?意识知道错了以后,还要让意根知道错,意根一旦知道错,那就好办了。意识要把自己的错误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说出来传递给意根,意根就会起心思量对错。

意识简单粗略的知了以后,还要思惟观行,要了知的细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意根就能起自己的思量,容易受熏。意识要思惟了知的细密一些,证据更确凿一些,在禅定中才能思惟细密透彻。意根要思量得清楚明白,必须在禅定中,不受干扰。

意识知道要用祂自己来熏染意根,意根这个时候不一定知道意识想要熏祂和正在熏祂。一是在于意根是否有智慧能理解意识的心思和想法,二是在于意识在心里能否深深的理解法义内容,能否思惟得很清楚,三是在于意根在平时是否很了解意识,二者沟通协调能力是否很好。

意根发现意识想要熏染改变自己时,如果意根的我执习气很重,意识的想法严重违拗意根,意根就不高兴,心里很难受,甚至想躲避和反抗。如果意识的想法不太违拗意根,意根可以接受,意根得到降伏以后,越明理越容易接受熏染和说服教育。

二十九、意根念兹在兹就是最好的参禅

问:有时东西长时间不用,就忘记放哪里了,刻意去找总找不着,无奈之下只好先放弃寻找,但内心很牵挂,因为东西很重要,过几天突然想起来放哪了,东西找到了,这个是否也是意根的功劳呢?

答:是意根的功劳,意识没有办法一直惦记着一件事,意根关注的事会时不时惦记,而且通常意识不知道意根在惦记。找东西,解答问题也是这样,做梦梦到好多年前上学的事和好多年前的老朋友其实都是意根的功劳,意根惦记问题是不受时间限制的。

意根念兹在兹,这就是参禅原理,用功方法。这是天梯,不是天机,是渔,不是鱼。如何能让意根念兹在兹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一般人的意根都是对世俗的事惦记的多。很多人都喜欢讲第八识的功德,其实都是意识的想像和推理,意根天南地北的惦记,就是不惦记思考第八识的事。意根惦记世俗的事,已经很久劫了,一下子就转过来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再来人。

三十、意根与禅定和证悟的关系

意根的思量要比意识的思惟深细和究竟,所以只有意根也同时思量和参究法理,才可能证悟。而要想让意根参与法义的参究,必须有比较深的禅定,法义才能深入到意根那里,才能引发意根专心思量考究,如果没有禅定意根就不能专心,对参究就使不上力。如果没有禅定也要强行观行,那就叫作猜测和情思意解,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所以禅定与证悟的关系,意根与证悟的关系,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弄清楚,才能着手用功参禅。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