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第三章 解与证的区别
一、如何确保实证而不是解
在观行和参究的前期,意识可以多思惟学习法义,了解法义的大概义理,正知见具足时,就可以修止观参禅了。观行参禅的时,在禅定中意识把了解的法义内涵凝聚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意思,深深的悬置于心,朝斯暮斯、废寝忘食的用功,这就是参究。
意识少于分析思惟,多让意根自己思量考量,这是确保实证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获得最大智慧的方法。如果意识思惟分析的多,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参了,意根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参究,这样就可能永远不能证悟。所以明心的答案,随便去打听出来,随便讲出来,意识知道了以后,意根就不能用功了,那就无法证悟。断我见的内容也是,不能要求师父讲得太细,如果意识都知道了,意根无法再思考,断我见就很困难了。
用意识思惟会感觉累,让意根多用心就不会感觉累。禅定非常好时,意根就能参与观行,没有禅定意根插不上手,不能专心思量考究。参禅时的疑情,就是意根一心想弄明白想找到答案才出现的。法义让意根审,一旦审清楚通过了就是证得。
以意识为重的人说意根是木头和摆设,没有什么用。如果观行参究真的不用意根的话,我们就向全世界公布实证答案,让全世界的人,不管学佛与否,全部都知道答案都开悟成佛,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各人吃饭各人饱,别人经过辛苦参禅证得的法,自己听一听理解了就复制下来,成为自己的了,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二、什么代表众生的身份?
在无数世的生死轮回中,是什么代表着我们的身份?从凡夫到佛陀的修行过程中,是什么代表着我们的身份?
比如说成佛的时候,是什么代表佛陀的身份?成为八地九地等觉菩萨的时候,是什么代表这样大菩萨的身份?成为初地以上菩萨的时候,是什么代表初地以上菩萨的身份?明心开悟以后,是什么代表明心菩萨的身份?证得初果直至四果,是什么代表初果二果贤人的身份?是什么代表三果四果圣人的身份?证得辟支佛果以后,是什么代表辟支佛的身份?
在凡夫位,是什么代表着地狱众生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恶鬼众生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畜生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阿修罗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不同天界天人的身份?是什么代表着不同人类的身份?
当众生每次死亡之时,六识灭了,五蕴身灭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识还存在着,并且一起去至后世,出生后世的五蕴身。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那么只有意根和第八识能代表众生的身份,但是每个众生的第八识都是相同的,都是同样的德行,丝毫差别都没有,那么第八识就不能代表众生的身份,否则所有众生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了,所以只有意根代表着众生的身份。
意根是什么德行,就是什么众生,是佛的德行,就是佛世尊,代表佛陀的是意根成就的报身佛,明显区别于众生的果报身;意根是等觉菩萨的德行,众生就是等觉菩萨;意根是八地菩萨的德行,众生就是八地菩萨;意根是初地菩萨的德行,初步转识成智了,众生就是初地菩萨。
意根明心证悟,但没有转识成智,众生就是三贤位菩萨;意根仅仅证果,没有明心,就是小乘圣贤;意根证得辟支佛果,具有辟支佛的德行,众生就是辟支佛。意根的心性如地狱众生般的狠毒嗔恚,众生就是地狱众生;意根非常悭吝贪婪,众生就是恶鬼;意根非常愚痴不可教,众生就是畜生;意根的德行非常嗔恚好斗,但有福德,众生就是阿修罗;意根的德行有善有恶,时善时恶,众生就是人;意根的德行善大于恶,众生就是欲界天人:意根的德行不仅善,还是禅定,众生就是色界和无色界天人。
人身是关键,决定着后世是上还是下,如果学佛修行不修到意根,不把意根的德行提高和改变,临终六识一灭,意根就会以现前的德行决定后世的身份,与如来藏一起去投相应于意根德行的胎中,因果法则就是如此。无数人修行就像蜻蜓点水,浅尝即止,不走意根心,不把佛法落实到意根心中,那就让意根带着无明继续投无明的胎藏中,出生无明苦众生。
我苦口婆心的反反复复的讲意根,讲意根的重要性,还有愚痴众生不认意根,证果不让意根证,明心不让意根明,那后世就让没有证果没有明心的意根继续投胎,但其身份绝对不是证果和明心的身份,到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三、意根代表众生和众生的身份
问:如果只有意识证得第八识,意根没有证得,也不用意根证。那么这个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是生天了,到极乐世界以后,色身是天人的色身,意识是新出生的天人的意识,如果意根没有证得第八识,这个人在极乐世界还是不是开悟明心的菩萨?果位是什么?与凡夫到极乐世界的情形是一样的吗?都属于凡夫吗?与凡夫待遇一样吗?
答:众生不管在任何世界以何种形式存在,其身份果证都是以意根为主,意根是什么众生就是什么。因为意根是众生的主人,是作主识,又与业种相应,又能连续后世,所以意根造作了什么业,就要受什么果报,意根造作凡夫业,后世就做凡夫;意根断我见,后世就是初果至四果人;意根明心见性,后世就是开悟的菩萨,其果位以意根的明和无明的程度而定。
如果在人身上意根没有证得第八识,就是凡夫,后世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以凡夫身份去的,到极乐世界仍然是凡夫,在莲花中住若干劫不等,业障消除一定程度时,花开见佛,闻法悟道,这才成为真正的菩萨。在人身时意识的解,不起根本作用,如果熏染到意根了,就会存入相应的微弱种子,后世意根能稍微容易受熏和证悟。
四、证果是否只有意识证果就行
如果仅仅是意识证果就算证果,我们那些群里没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意识证果了,如果我当面引导一下,就会有四分之三或者是五分之四的人意识证果。再加唯识群里的人,有至少一两千人意识证果,五六千人意识证果都不奇怪。仅仅是意识明心就算明心的话,我开个大会,宣布一下如来藏是如何具体运行的,所有人的意识都知道了,不否认的人都成为明心证悟的菩萨了,那这个世界即使没有佛陀时代的壮观也差不多了。
如今群里有不少人都能辨别意根法义了,唯识方面的智慧也不低。如果意识证果就可以,那我们群里现在就能有好多个具有唯识种智的地上菩萨了,二十多年后,我们可以培养出千八百个地上菩萨,这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佛法的修证真的是这个样子吗?真的就这么容易吗?口口相传就能证?
现在佛教界为什么在整顿,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表面看是世俗界的行为,实际上佛陀早就知道现在佛教界的状况,佛陀能不想办法吗?佛陀在背后的护持,众生都不知不觉,就知道看表面现象,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每次佛教界的动荡,其实就是内部出现了大问题,才感召到外部的动荡。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都知道。
五、各种三昧都是意根证得的
意识的解不是证,因为意识不是五阴的主人,对于一切法包括明理证悟等等都不能作主,其见解都不算数。但是修行先有意识的那些解,再有后来意根的证,意识的解也就是正知见,是证悟的前提条件。证首先离不开解,只要不停留在解上,后续的证是早晚的事。
楞严经里佛说阿难: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在这里世尊已经明确说了菩提修证不是那么简单的,背诵复述经典,所有的多闻都是戏论。所以我说,那么多证果断我见和明心的都是解,都是戏论。
如果是意识证得三昧,意识明心,那么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组织几场万人法会,把如来藏在五阴当中的种种运作,讲给大众,大众听完后多数人就会明白了。然后我问有多少人明白了如来藏的运作过程,证得了如来藏,你们大家都举手,那我就恭喜大家都证悟了。这样的话,两万本菩萨证书绝对不够用,还得再印十万本,恐怕也不够用。这样搞行不行?意识明白就算证悟,那我清清楚楚的告诉大家,你们的意识不是都明白了吗?明白了就是证悟,那何必让大家持戒修定参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
意识理解就算证,那么一个世界只要有一个人证得了,就可以告诉所有人,一传十十传百,这样整个世界的人,不就都证得了吗?还用修定,还用参究干什么?佛还让弟子修戒定慧干什么?不用守戒,只要意识聪明,就能证得佛法,从而了生脱死了吗?什么七觉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些都不用修行,佛陀真是多此一举,这么啰嗦的难为众生,佛法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搞这么复杂干什么?
如果意识理解就算证悟,那么我们坐下来,回忆一下梦境,再思惟思惟现实世界与梦境一样,就证得了如梦观,十回向位成就,即将入地。然后再坐下来,思惟思惟一切法如镜子中的像,比照镜子里的影子来思惟,想一想确实是都像镜子里的影子,那就证得境像观,初地满心,就成为二地菩萨。这样学佛是不是非常轻松愉快呢?
证得佛法,成佛为什么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为意根愚钝,无明深重,难于理解法义。如果证悟不涉及意根证,修行确实非常容易,那么成佛根本不用三大阿僧祇劫这么久远的时间,很快就会走完全程了。
六、念而不念就是念佛三昧
真正的念佛三昧,是由意识充分熏染意根,由意根成就的,是证得本心的境界。这时有定又有慧。在整个修习过程中,由意识引导意根,从念佛菩萨的形象到念真正的佛菩萨真如,最后意根成就三昧,意识不念而意根念,甚深禅定出现,之后智慧出生,从而证得真心自性。
不念而念,就是意识不念,而意根念,意根自动念时,意识是控制不住的。懂得此理,就应该懂得如何用功修行,如何参禅参究,如何思惟观行,就知道证道悟道的原理和过程了。
念而不念,虽然到最后完全是意根念佛,然而意根并不如意识般的念佛,表面上祂是不能念佛的。其实真正能念佛的那个,也是不念佛的,无口无心的,那个是什么东西?参!
七、念佛三昧由意根成就
真正的念佛三昧,是由意识充分熏染带动意根念佛,由意根成就的念念都是佛的三昧境界,是证得本心佛的定慧圆融的境界,既有定又有慧。在整个修习过程中,由意识引导意根,从念佛菩萨的形象到念真正的佛菩萨真如,最后意根成就真如三昧,意识不念而意根念,甚深禅定出现,之后智慧出生,从而证得真如自性。
其中的禅定是动静结合,两方面都不偏废。最初在静坐中修比较容易,心静下来的快,静中修持有了功夫,活动中心也就容易安定,比较专心一意,因为静能养动。在动静结合中能一心念佛,定力修持出来以后,般若智慧也具足一些,就可以参究念佛的是谁。那就要有个转折,在禅定中加入智慧的观照,也叫作观行。心念由佛念转换成疑念,深深的疑着,没有其它念头。有朝一日,就会疑情打开,参究出念佛的是谁。
很多人都不愿意也没有办法这样辛苦的用工夫,个别人就要耍聪明走捷径了,心里琢磨分析,情思意解起来,最后可能琢磨出来说:念佛的不就是那个吗?但无论怎样琢磨,那个东西到处都是,一切法上都存在着,佛已经公开说出来了,你说念佛的就是,实际上念佛还是八个识的和合运作,真妄都有,怎么就是那个呢?
有些人就推理说,在行住坐卧当中就是那个,我参出来了,开悟了。可是行住坐卧离开哪个识你能行住坐卧?把八个识和合运作的法当作第八识单独运作的法,这是明显的凡夫知见,不是禅宗的明心证悟。时下所谓的开悟,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悟,差不多百分之百都是这样的悟,那就是误会的误,自己误自己而已。误了自己以后,烦恼就会越来越炽盛,我慢越来越突显,贪嗔痴烦恼就会无所顾忌现行了,因为两个我出来了,结果必然是这样。
而真悟的人,我见断除了,头低下了,身心轻安,烦恼轻了,定慧增长了,心空无为。所以要想真悟,对自己负责任,就要下真功夫,真参实究,不要投机取巧,喜欢出风头。
八、理解与证的区别
意识理解出来的真理,与意根在禅定中观行证得的真理,天差地别。前者尽管能够大谈特谈,著作一箩筐,徒众成群,就是没有功德受用,没有实用价值,不能破除无明,不能解决生死,无法解除烦恼束缚。后者,有可能不会大谈特谈,不会讲法写文章,也可能没有一个徒众,但是心却是解脱的,了生死可期,其影响力熏染力超大,磁场超强,摄受力也强,一言九鼎,无形当中也度了众生,摄受了众生,只是无心,众生在无形当中,就能感知到威力威德,无意当中受到了感化。
接触到信息,接触到真理,六识都没有听懂,不知所云,如何能有效完整的把真理和信息传达给意根呢?没有禅定,六识如何把真理和信息转交给意根呢?没有禅定,意根如何吸收和消化这些真理和信息呢?意根不能吸收和消化,如何消灭无明,让心变为明呢?意根不明,如何去执得解脱呢?
九、研究与参究的区别
研究是没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现,定力不足意根无法使力参与其中,只好由意识单独思惟分析推理判断,所以只能浮在表面,无法深入法义之中去探索深层次的内涵,所得结果也比较肤浅,泛泛而谈,不得精髓。没有定力时,心神分散,是发散性思惟,没有力度,犹如蜻蜓点水,无法专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来龙去脉。结果是没有实证的,给不出实证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而参究的思惟活动,是在有一定的禅定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惟深细专一深透,先是意识用心,然后意根参与,最后以意根思想活动为主,意根的功用最大。这样用心非常有力度,直达法义深处,甚至细节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结果深信不疑,断除思想结缚。参究的结果,他人看来无懈可击,又能给与他人修行入手处,引领他人思路,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来搞研究者,都是文人墨客居多,因为文人墨客定浅情重,喜欢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对于佛法浅尝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宝藏,只能在潭边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无法如锥尖一样猛力,无法深入法中获得深义。因此唐宋朝时期的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佛学思想,影响带动不了佛教的发展,及至民国时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适丰子恺等等,禅宗著作丰厚,洋洋洒洒,所说也仅为皮毛,触及不到禅宗皮里,其著作读一遍都嫌多,几句话即知其落处,对于广大学人没有一丝借鉴之处,不要说影响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浅言多,文字丰富,思想贫乏,虽著作等身,糟糠多,营养少。参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精髓多。比如达摩祖师、傅大士、宝志公,还有唐宋朝时期的禅师,虽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话回味无穷,令人参究数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表其言,言行永远一致,表里如一,体现道者的风范。禅师著作语录,不仅体现禅师修行的历程和心得,也含藏者做人的品格和菩萨的风范,都是实修实证的成果,是佛教的宝藏,带给大众无穷的利益。
所以说要想解救自我,解救众生,带动佛教发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参究实证,证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动佛教的发展。
十、解悟与证悟的区别
解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证悟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解悟的麻烦是,已经知其然了,就认为到家了,很难再想知其所以然,即使想知其所以然,由于禅定不足,加上慢心,就无法再知其所以然,由解悟转为证悟很困难。而一般人所说的解悟,仅仅是指理解了一些佛法理论而已,谈不到知其然,不知道佛法的最终指向是什么,离解悟还很遥远。
十一、意根不作最后确定的事就半途而废
以眼识思心所的运作为例,说明成功见色在于意根的最后抉择。思是抉择、决定、确定的意思,代表一种思择力。识心确定了一个法之后,就要造作。思,也表示行、造作、行为、行动、运行等等。八个识都有思心所法的运作,都有思择力,了别之后都要有个抉择选择,都要做个决定,决定之后就要实行。这是思心所的意义。
其中眼识对色法的了别离不开意识的了别,那么眼识的思心所的运行就离不开意识思心所的运行。举个例子说,意根想要抹药,就决定寻找药瓶子。这个工作是由眼识和意识共同来完成的,单个不能见色寻找色法。意根做出决定之后,眼识意识出生,去到桌子上寻找药瓶子。桌子上的物品有好几个,意根决定逐个排查,于是眼识和意识就会挨个了别每个物品,最后眼识定格在药瓶子的色彩上,意识定格在药瓶子的形状上,合在一起的信息,就显示出是药瓶子,当然药瓶子的概念是意识给出的。两个识一起工作永远是意识的工作量大,意识的心念多,分别的法多。
眼识意识定格在药瓶子上,等于是作意于药瓶子,触药瓶子,接纳药瓶子,了别药瓶子,分别出药瓶子,最后就确定是要寻找的药瓶子。其中,确定就是思心所的作用,包括眼识确定药瓶子的色彩,意识确定药瓶子的形状、标签、内容物。一切色法的确定,以意识的确定为主,眼识的确定为辅。确定了之后,信息传到意根那里,意根审核思量,也确定了是自己需要的药瓶子,于是就决定拿过来,这是再一次的思择,这时眼识意识和身识三者和合运作,包括意根,也包括某某识,行为造作就产生出来了,拿到了药瓶子。这个过程也就二十秒钟,可是叙述起来需要几分钟。
在了别色法的过程中,眼识不确定,意识就无法确定,意根更无法确定,那某某识就旁观,确定不了什么。眼识确定了,意识不一定确定,意根也不能确定。直到意识确定了之后,意根再思量审核,最后可能就会确定,也许还不能确定。那就会让眼识意识再次的甚至是反反复复的了别确认,提供更多的信息给意根,意根才能确定,做抉择。
有些人总想把修行修到意识这里就行了,最后一道关键工序不要了,那能成什么事?有什么作用?证果不让意根证,那意识得出的结论能有什么用?明心不让意根明,意识明的有什么用?老板不拍板,手下员工所说的能有什么用?半途而废的修行,做的差不多是无用功。竟然有人做事喜欢半途而废,不要最后的成果。
十二、意根断我见和我所见才有用处
断我见包括断我所见,关键是意根认可不认可五蕴是无我的,意识心的认为没有用,不是真的断我见,必须内心深处完完全全地不再认为五蕴是我是我所,不再认为六尘是我所有的,那样才行。在思惟观行中意识心必须经过深细思惟,以此来引导意根,让意根明理,意根明理后就会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整个身心都得到很大的转变。自此以后,意根逐渐的不执六识的受想行识功能作用为我和我所,不执色蕴为我和我所。证得大乘法以后,就会逐渐把五蕴十八界这些功能作用归还给第八识这个真正的主人,大乘的各个关口才能一个一个过去,智慧不断的深利,身心越来越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