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19 22:14:20 阅读: 8896

第六章  意根与意识的区别

一、对于色身的信号意根先知

人想吃什么说明体内缺什么,这究竟是谁想吃,这么了解身体的需要?身体是最诚实的,语言可能非常虚假。身体为什么是诚实的欺骗不了人?语言为什么可以造假容易骗人?身体上的神经元与意根联系非常密切,身体上任何微小的变化,意根依如来藏都知道,所以身体上的需求信号就会促使意根去解决,意根就会出现各种想法念头。这是身体直接发出来的信号,意识要晚意根一步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语言是意识的功能作用,意识未必与意根的心理相一致,不一定代表意根的思想想法,二者不一致时,就是造假了。

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指意识心的容易受熏性;本性难移,指意根的习性坚固难于改变性。只要意根不改变,什么法也不能改,还是一如既往。本性不改,即使江山改了,还会变回来,还会再生出来。

五大种子永远不变易,永远恒常存在,包括识大种子见大种子。业种要想改,首先意根要改才行,意根不改,业种就不能改。所以要想消业,只有把意根的无明去除,才能消业。染污业是由意根的无明促成的,没有无明就没有染污业。而要去除意根的无明,必须要意根认识真理和真相,断除我见和证得实相。个别业如果要消除,意根必须忏悔,只有意识忏悔没有用。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什么道理?

记性,就是不理解时的死记硬背,是意识的功能作用。记忆的内容如果还没有熏染到意根,意根就不懂。如何有效熏染意根,让意根明了,以后随时随地都能想得起来?那就要不断的写,写就是实际操作,写时非常慢,一边写,一边熏习意根,这样意根就容易懂了。

写得慢,就是定,能专注意根就能消化吸收,以后遇到这些内容,就能明了,不用特意背诵。没有理解特意背诵的内容,容易忘,不可靠,后世更不能想得起来。意根明了,后世也能得到受用。

死记烂背,这是对于所学内容意根没有理解,全靠意识强记背诵。意识背诵的再流利,意根也仍然不解。而对于所学的内容,意根和意识真正理解了,根本不用背,不用记忆,用的时候,自然能够拿得出来,自然能够发挥自如。理解力不好的人,喜欢背诵,智慧好的人,理解以后就不管了。意识用功与意根用功的区别太大了,意根的智慧是真智慧,意识的智慧是假智慧。

四、意根和意识的了别特点

意根了别范围广,掌管全局、整体,把握宏观,突出战略性。而意识了别范围有限,掌握局部的、细微的、深入的,突出战术性。意根有智慧的人适合做领导将军,意识聪明的适合做参谋和部门领导,负责具体事物管理。二者结合起来,可上可下,可广可细,既有战略又有战术,所向披靡。

有大将军气概的人,就是意根有智慧有经验,搞科研的人意识心细入微。所以一个人的气势气质风度涵养,多在于意根,多指意根。这个东西是学不来的,现学来不及的了,意识如果要装,也装不了多长时间。与生俱来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特质特征,那不是现学的,不能伪装。

对于佛教界的发展和总体走向,能准确把捉的人,一定是久学菩萨。由于久学,意根经历的多,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比新学菩萨能了解很多佛教和修行历史,能看透很多佛教里的现象。所以什么如法,什么不如法,佛法里的利弊看得很清楚,众生的根基利顿也看得很清楚。这都是意根的功劳,当然也不离意识的分别思惟。

新学菩萨由于经历的少,烦恼重,没有什么经验,佛教里的事情看不明白,众生的根基利顿看不清楚,法的走向和利弊看不明白。往往看问题很片面很肤浅,不透彻,出现的错误就会多一些,看走眼的人事就会多一些。

五、意识比意根先觉悟

众生因哪个妄心的想而沉沦生死?当然是因意根的妄想而沉沦生死。沉沦生死的帮凶是谁?意根的作案工具是六识,六识又助长意根的妄想和无明,这样生死就无出期了。总得有个先行觉悟的,谁能先行觉悟?意识没有先天性的执著,无明没有那么根深蒂固,分析思惟能力强,思想敏捷灵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遇到佛法就会最先觉悟。遇到染污的事情,意识接触后,也是最先受熏染,然后影响意根。可见,意识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熏染,然后再去熏意根。

六、表面的是意识隐蔽的是意根

意根为什么不容易被发现呢?因为意根没有语言文字,心行隐秘深邃,没有意识那样明显的推论、猜测、思惟、分析、想象、幻想等等作用,但是意根作主性决断力还是相当明显的。定力不足时,智慧就不足,心思粗燥,意根作用再明显也不容易观察出来。

比如说喜欢撒谎的人,往往有两个意图,一个在表面运作,比较明显,另一个在背后隐藏暗暗运作。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就是背后这个,不是表面那个,表面那个只是起打掩护作用,声东击西,背后那个隐秘,不轻易暴露出来,不让人知。找到背后那个,就找到意根了,意根就是一个人的本质品性,代表人品人格,起关键作用。

很多人在人前,有两个心声,一个是能让人看得出来,表现给人看给人评价的,另一个是不愿意让人知的实质性的,故意隐藏的。在人后一个人独处,犹豫不决的时候,也有两个意见,两种想法,两种打算,两个心行,由于不统一,就进行内战。如果决绝不下,就要长期内战,这样就难免内心崩溃,精神分裂,身体出现隐患,身心是互相影响和牵制的。

唯识也就是心理学,学好唯识,能察微知著,观察人心理并不难,但知人的时候,不要轻易说出来,免得麻烦,不好相处。直心的人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不会九曲十八弯,肠子绕八圈;心曲的人,有想法隐藏着不直接说,领人绕圈子,给人转迷糊以后,就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忏悔能否灭罪

忏悔也许能灭罪,也许不能灭罪。浅层次的意识忏悔,不能灭罪,作用不大,深层次的意根与意识一起忏悔才能灭罪,灭罪到什么程度,要看意根的真诚程度。因为意根的心行决定了业种,意根利用六识造业存入了恶业种子,必须意根自己亲自忏悔改变心行,才能消除一部分或者全部恶业种子。意识忏悔不能消除业种的影响,业种仍然存在,未来世的苦受避免不了。

八、意根不会说服意识

意识可以批判意根,但意根却不批判意识。因为其一意根是作主识,有决定权,完全可以不理会意识的决定和态度,也完全可以扭转意识。

其二,意根没有语言文字的功能,不可能去批判、否定、说服意识,不会跟意识辩论。如果意根不满意意识的思想观点,或者是意识不理解意根的思想观点,意识不服从意根的意志,意根有可能心里感觉不舒服,或者是抓狂,或者是抑郁,更有可能不理会意识的建议,自顾自的作决定。意根仅仅是需要意识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样就会比较坚定一些,内心也会比较坚强一些,如果意识不理解,一般来说也要意识服从。

九、眼识意识的辨别受意根的支配

问:比较相近的两种色彩,眼识意识看完之后,还不能确认,怀疑自己没有看清楚,于是决定再看一看,以辨别清楚。这个疑和决定,是眼识的疑和决定还是意识的疑和决定,还是意根的疑和决定?在交通路口看见红绿灯,于是就决定停车和开车,这个决定是眼识的决定,还是意识的决定,还是意根的决定?

答:眼识和意识的了别活动,是意根驱使才能出现的,是受意根支配指挥的,是意根了别色尘的工具。既然如此,意根就要明了眼识意识所了别的色尘,之后就要做抉择做决定,六识就会有进一步的活动。比较两种色彩是意根决定和支配的,两个识辨别之后,确认不了,意根也就确认不了,意识对色彩起疑,意根就起疑,于是意根决定再次辨别。

了别和辨别色彩,虽然是眼识的本分事,但是眼识不能单独出生和了别,必须与五俱意识一起了别,意识能了别色彩的深浅程度,色彩的名称和内涵,看着舒服不舒服,光亮不光亮等等细相,眼识了别色彩的粗相,不知道名称和光亮程度舒适度等等。所以对于色彩方面的五尘,意根也能触和了别,只是了别不明白,需要借助于眼识和意识两个工具。

在交通路口看见红绿灯也是眼识和意识所了别,由意根支配和指挥,意根在两个识了别的基础上,作自己的了别,于是决定停车和开车,以及左转和右转。这些决定当中,首先是意识的决定,供意根参谋,意根起自己的思量,做决策,但并不一定完全听从意识的意见和看法。

十、意根对色身的主宰作用

一个人遍体鳞伤,疼得昏了过去,可是醒过来之后还是要继续疼痛,意根为什么还要选择醒过来呢?因为意根怕死,非常执身,总是希望自己有五阴活动,不希望五阴功能灭失。当六识出生的因缘条件具足时,意根一定会作主生起六识,产生五阴身活动。特别疼痛时,身根受到的损伤比较大,阻止意识继续了别和出生,意识就不得不灭去,当身根稍微恢复一些,意根就想了别身体情况,于是意识和五识就出生了;或者说有其它比较强烈的尘境出现,意根想要了别,六识也就出生了,于是就从昏迷中醒过来。由此可见,意根对五阴身是多么的执著。

还有人高兴得乐死的,大乐时为什么能死亡?意识控制不住的乐,心里觉得不应该这样的乐,可没办法,控制不住,那就是意根的乐。当乐的心行过大时,心脏的血液却远远供应不上,致使身根无法正常运作或者毁坏,那么六识也就不能正常活动,以至于灭去,意根发现身根毁坏不能用,六识不能再出生了,于是就决定离身,弃身离体,五阴就死亡了。横死之人,意根没有准备,更不想离身,可是身体被毁得七零八落,也没有完整的色身了,意根再不能执身,就迅速的舍弃了色身,进入中阴身阶段。

十一、自信的差别

从自己的自信里找意根的自信,比较一下,意识的自信和意根的自信有什么差别,然后在意根的自信和不自信里,观察意根的证自证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将来自学自修的能力就强,不必总去背书,背来背去,也不知道背得对不对,没有能力依法,就不得不依人,致使道业很难有进展。

十二、鬼神附体时意根意识都有什么反应

一开始意根不愿意,表现为不舒服,意识懵然不知何事。后来意识渐渐明白了,就想对策,与意根一起开始强烈反抗,直到赶走侵略者。意根知道被附体,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必须想办法让意识明白,才能对付附体者。意识一旦觉醒,就会想办法解脱,赶走附体。如果是业力大,与附体者怨结深,也可能互相之间纠结一辈子,甚至后世也会在一起纠结。

十三、聪明反被聪明误

意识聪明伶俐,而意根烦恼重,这不是好现象。意识如果觉得自己很聪明,就不会检查自己的内心,不知道反省,那就无法发现自己内心的烦恼,也就无法克服自己,越过障碍,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样。

十四、意根作主识的特点

内心的焦虑焦躁等等情绪化的东西,都是意根的,外在表现为意识和五识的状态,也就是由六识来显示和发泄。内心的冲突多数表现为意根与意识的冲突,二者认知不同,理解力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就会出现冲突。

意根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意根没什么,我们就没什么。意识并不是作主识,祂有什么没什么,只要不影响意根,都没有什么用。 意根如果没有欲心所,就什么事也不打算做,就会无欲无求,心就清净了。意识不管有什么欲望,也影响不了意根,意根不受影响,什么事也不会做。可是意根就是有贪有欲,叫作贪欲,断除贪欲,就是具有初禅定的三果人,后世能生色界天。

十五、意根代表真实意识代表虚假

意根的作用如此之大,远远超过意识,不管有没有意识的时候都是如此。所以要看一个人真正的想法、态度和目的,不要看他嘴上意识说的有多好,要看他意根内心里真正的想法和动机。有些人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想法正好与此相反,这个人非常虚伪。我们平时与人打交道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要只相信他表面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要观察他的内心意根,意根是作主识,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也代表一个人真正的修养。

十六、发呆发愣是意根的思量状态

发愣、发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动的意思,神是指意识,愣神就是意识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为意识已经把法的表面肤浅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就不得不把问题交给意根来解决,意识只负责盯住问题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问题意识都解决不了,只好依赖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经验和智慧,前期意识把浅显的问题弄明白传递给意根,意根了解个大概,就会单独的思量进一步的问题。

比如见到老同学老同事,意识认出来这个人,知道是谁,可就是说不出名字,无法称呼这个人,以至于无法打招呼。这时意识就不能有什么动作了,意根只好搜索这个人的名字,不断的思量寻思,同时让六识张口结舌,眼睛瞪着对方,什么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时候,有时候意识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动,以辅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识的思惟不会强大,否则意识的思想活跃,就从愣神的状态出来了。

十七、意根与意识的分工

纸上谈兵是意识的事,实际作战是意根的事;学理论明理是意识的事,实际操作是意根的事;学习研究棋法是意识的事,棋盘上对垒是意根的事;学习曲谱是意识的事,上台演奏是意根的事;学习绘画艺术是意识的事,绘出图画是意根的事;学习金融是意识的事,从事金融工作是意根的事;学大厨面点理论是意识的事,成为厨师炒菜做饭是意根的事;学驾驶技术是意识的事,开车上路是意根的事。

学习数理化知识是意识的事,工作当中实际应用是意根的事;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是意识的事,治病救人是意根的事;学习农业技术是意识的事,田里种地是意根的事;学习建筑设计是意识的事,实际设计图纸、建筑房屋是意根的事;学习政治是意识的事,当上领导成为政治家是意根的事;学习佛法是意识的事,证悟成佛是意根的事。意识与意根如何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是戒定慧的事,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学问。

十八、涅槃里和无想定、灭尽定里六识的灭有什么区别

涅槃里不仅六识灭,主要还有意根的灭。无想定里六识虽然灭,意根还在,也有五遍行心所法在运行,属于有心状态。灭尽定里六识灭了,意根还在,但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灭去了受想功能,属于半有心,全无心时就涅槃了。

六识灭分为暂时灭和永久灭,无想定和灭尽定六识暂时灭,是因为意根暂时不攀缘境界。可是意根并没有放弃五蕴世间,所以还会让六识出生从定中出来。在睡眠时六识灭,是因为意根需要色身休息,这是暂时的,意根心不灭,就会让六识出生再醒过来。

昏迷时,是因为色身出现障碍,胜义根不能正常接收六尘,六识不能继续了别,可意根还想拥有六识的功能和色身的功能,当色身阻碍消失的时候,意根还会促使六识出生。死亡时四大分离,六尘境界无法传入胜义根,无法继续维持六识的功能作用,意根无奈才离开五蕴身,生出中阴身继续使用六识的功能作用,这是意根的被动行为。

而涅槃状态的出现,是因为意根没有任何心行了,六识无法再继续运行下去,六识就灭了,意根自己也灭了,这是意根的主动行为。

六识犹如境界风,能把阿赖耶识的大海吹起七识的波浪。意识分别的境界,传入意根,意根就会受到熏染,起心动念,从而使得心海波涛浪涌不平静了。所以意识不再继续分别了,意根就清净下来,逐渐趣向了涅槃。

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意识在极乐世界长期接触不到类似娑婆世界的染污境界,心就会清净下来,不再熏染意根恶法,意识清净,意根也就清净了。意根清净了,与极乐世界相应,就会从莲花中出来见佛闻法,悟无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