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上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4 05:18:29 阅读: 10

第七章 意根的了别性(2)

十一、意根到底是不是非量的

从了别的智慧来看,错见错解错执为非量,那么意根就有非量,同时六个识都有非量,因为都有错见错解,智慧都不圆满。从了别的方式来看,意根是现量了别,不是非量了别。意根如果能有意识那样的非量了别智慧,学佛修行就容易多了,在世俗法中生活也容易多了,遇见佛法就容易正解,不用费力的修定参禅参究观行了,成佛也就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了。至于用这么长时间修行成佛,就是因为意根智慧不足,需要长期熏染,摆事实讲道理。

意根对一切法的智慧认知确实是非量的,因为无明,错见错解以至于错执,所以学佛修行就是要破除意根的无明,纠正意根的一切颠倒见,无明断尽,全部是正见,一切错执也断尽,就成佛。纠正意根的错见,需要依赖意识的正解,意识要想正解,就要学习佛经,深刻正确理解佛经,然后正思惟,熏染意根,让意根随顺意识正解而正思量,从而让意根具有正见,导正从前的错知解以及错执。最初需要破除的意根无明,就是意根的我见,之后才能断尽意根的我执。再次需要破除的意根无明,就是不让祂把第八识出生的法当作我和我所,认第八识为法界主人而自己不是一切法的主人,之后才能断尽意根的法执。法执断尽,众生就成佛。

所以学佛从始至终,都是在修意根,目的是断除断尽意根的无明,完全回归自性,不再颠倒。在这其中,需要靠意识引导,所以意识首先要破除颠倒见,才能引导意根趣向解脱的正途,最终彻底大解脱。总之,修行意根才是正修,只修意识,不知主仆,是颠倒见,修不到位,不能得解脱。

十二、意根对法是用现量的方式了别

意根为什么必然是现量了别呢?因为意根刹那刹那依赖于第八识来了别,第八识变什么法就了别什么法,而第八识变现出来的都是现量的法,都是种子生成的法,都是实有的法,不是想像的法,因此意根就是现量了别。意根了别五识和意识传递过来的法,也是现量了别,因为五识传递过来的法意根要现量去了别,不会去比量和非量的了别,意识传递过来的法也是如此,对于意识比量和非量了别出来的法,传递到意根这里,意根都是作现量了别,不会再去比量和非量了别。因此说意根的了别必然是现量了别。意根会不会比较着了别呢?也会比较了别,但这种比较和意识的那种比量了别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十三、非量起观能不能达到现观实证?

观行佛法一般都是从现量境界上起观,观察起来比较容易入手,从容易观察得到的现象境界入手,才能观行成功,容易证得到。但并非都是如此,观行也可以从非量想象思惟上起观,禅定力增强,慧力也增强了以后,就会渐渐的从非量过度到现量,一旦现量境界现前,非量就完全变成自己的现量境界,三昧境界一出现,观行成就,自己就证道了。这种证,禅定力和智慧力都很深,三昧境界不容易退失,身心世界改变非常大,非常受益。

比如说白骨观,最初肯定观察不到白骨,只能想像白骨,或者一步步从能观察到的皮肤肌肉起观,逐渐转到白骨上,一开始是意识非量观白骨,努力想象白骨。定慧增强以后,白骨就会自然现前,不用意识特意想,特意想不会是出现的,是意识实在不能想了,而已深入到意根心中,最后白骨由意根想起,自然现前。意识是想不到的,想去掉也去不掉,因为这已经不是意识境界了,意识把控不了。

其他种种的三昧境界都是由于功力深,由意根自然现起,不是意识境界,意识控制不了。比如念佛三昧成就时,行走坐卧佛号声不断,不念而念,不是意识念,而是意根念。意识想灭掉佛号都不可能,想控制佛号也不可能,想控制色身的禅定状态都不可能。从这方面来说,所有证果和明心以及种种悟道的三昧境界,都有定有慧,都不是意识境界,全部是由意根发起,意识只能随顺,无力操控。意识也可能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意根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神情淡定,心开意解,处于甚深禅悦之中,其心无法描述。

再比如说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从第二观开始到第十六观,都是非量部分,意识根本观察不了,因为意识根本见不到极乐世界以及极乐世界的地、水、树木等等,见不到阿弥佛陀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只能想象。这些想象是有次第和章法的。第一观就是铺垫,一是练习定力专注力,二是把心引向极乐世界之处,与极乐世界相应。第一观三昧境界出现之后,第二观完全是在第一观的基础之上进行观行的,虽然是非量,但如顺水推舟一样,水变成极乐世界的琉璃地。

这个三昧境界出现以后,定慧又增进,再后边的非量境界也会自然的水到渠成,变成自己的现量境界。一直到把阿弥陀佛的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像都观出来,所有的像都非常的细腻精致美妙无比。

这些三昧境界其实都不是意识心想象出来的,意识绝对想象不出来,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只是最初借助于意识想象一下罢了。甚深的禅定智慧一出现,意识就没有多大用处了,熏染完意根以后,几乎都靠意根,意根一动,三昧境界就出现,如来藏绝对给意根面子,绝对配合意根,所以主帅毕竟是主帅,远远强于参谋助手。

所以很多事情,意识感觉根本想像不出来,感觉都很困难,感觉没有下手处。这不要紧,你只要把意根熏染成功,剩下的事都交给意根,保证能完成一切意识想不到的事业,包括成佛这件天底下最大最大的事,意根最后都能任运自然的办得到。

十四、观想一般都是从非量到现量

在观想法门中,由于所观想的对象都不是现前能够观察得到的,并不是在眼前存在着的,是自己目前的智慧所达不到的境界,因此就不是现量境界,就需要依圣教想象思惟,或者幻想,或者比较相似的境界相,以达到自己现前能够缘得到见得到,从而成为自己的现量智慧境界。

所谓的观想,就是一边观一边想,想就有想象和幻想的含义,这就是采用了非量的方法作为入手处,定慧增长以后,非量的想象逐渐减少,现量的成分逐渐增多,以至于最后完全达到现量,所观想的对象活脱脱的呈现在自己的心中,或者叫作眼前,成为自己殊胜的独影境,自心处于三昧之中,觉明现前,心地光明涌现,定慧等持。

比如说白骨观,最开始观行自他,都看不见色身就是一堆白骨,而是活灵活现的肉体,白骨对于自己来说,就是非量。因此只能靠想象,依照佛陀的开示,脑中努力的构思和想象,把参考图比照在自己身上,或者是他人的身上。时间长了,定力增强,意识逐渐把意根熏染带动起来,意根对于白骨逐渐熟悉起来,不用意识努力加工,也知道白骨模样,心中就会逐渐出现白骨状。等到某一刹那,初禅定具足,观行慧也具足,缘也具足,白骨瞬间显现在心中,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如在目前,挥之不去。这是纯粹的现量智慧境界了,得法眼净,断除身见我见,证得三果或四果。

现量境界根本不用观想,看眼前的一切不用想象,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现量境界看石头就是石头,如果在石头上想看黄金,那就需要观想了,因为黄金不在眼前,是非量境界,需要转换为现量境界,那就去观想,观想成功了,石头就变黄金。

十五、意根的知与意识的知有区别

妄心的知性,一个是六识的知,一个是意根的知,由于禅定的深浅不同,知时有专注和散乱之别,知的内容就有深细广狭的不同。

见闻觉知性,是识种子加上心所法的共同功能作用。这些作用是刹那生灭变异的,犹如水流一样。无数水滴形成的水流在风力和惯性的作用下,忽急忽缓,忽强忽弱,忽断忽续。识种子形成的识心在心所法的作用下,其了别性忽强忽弱,忽急忽慢,忽细忽粗。水龙头一关闭,水滴不流出来,水流就消失;识种子不流注出来,识心就消失,其开关在哪里?

在知一切法的时候,反观自己的这些知,是意识的知,还是意根的知。意识知归知,不能改,做不到;意根知,马上就能做得到,能改正自己。佛法修到意识这里,仅仅是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到达意根这里。如果所有的法都到达意根这里,就会马上成佛,不用再修了。

十六、一切法是意根先触先了别

意根在大脑,调控整个大脑神经系统以调控全身,脑神经一动,全身都动,六识随后就动了。识心无论在哪里,也都是无形无相的,没有具体处所,这里所说的意根在什么处,那是指意根的作用范围。

六识的动永远是在意根动之后出现,这就证明了一切法是意根先触先了别,随后才有六识出现,所以没有什么法是六识知而意根不知的,只是差别在于知的内容真实与否,清楚与否,粗细程度如何。比如说在商业活动中,竞争对手发布了新产品,总经理首先知道了这件事,但是不知道具体详情,就让所属部门调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人调查清楚之后,首先汇报给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再汇报给总经理,这样的话,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具体调查人员都知道这件事了,但是在调查人员没有汇报的时候,三个人所知道的内容是有一定差别的,就是汇报完之后,三个人所知道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不可能完全一致。

十七、意根转识成智以后了别功能越来越强

十八界中眼识眼根对应的是色尘,耳识耳根对应的是声尘,鼻识鼻根对应的是香尘,舌识舌根对应的是味尘,身识身根对应的是触尘,意根意识对应的是法尘。前五根五识的活动,受意根的驱使和调控,不能自主。五蕴中的色蕴,就是十一色法:色声香味触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知十八界境界的知,是想蕴,想蕴的对相是相分。相分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包括心法。心法包括受想行识,也就是心的运行行相,就是心所法。比如意识对八个识的了别,对八个识的知,这时意识是见分,八个识的运行相貌是相分。

意识能了别八个识的运行行相,能了别八个识的心所法。意根有证自证分,能反观自己,了别自己。可是这个能力不够强大,转识成智以后,意根的智慧增强,证自证分功能就强大了一些。意根依意识可以了别八个识的运行行相,但能力不够强,转识成智以后,其了别性才越来越增强。

在转识成智之前,意根也有很多了别功能,只是意识没有转识成智的时候,观察不出来,所以有些人就说意根了别慧低劣。众生都是以意识的知为知,意识不知的就认为没有和不存在。

十八、意根同时了别整体法

整体法就是五尘与法尘的结合,缺一就不成法。意根既然是作主识,决定着六个识的生灭变异,那么意根就能了别五尘,不是仅仅了别法尘,能对五尘与法尘组成的和合境进行粗略的了别,所以意根才能促使六识都出生,共同了别任何一种尘境。对于和合六尘境界,意根的了别也可能有侧重点,比如对鲜花的了别,可能要着重了别色彩,而不是形状长短,这时眼识在意根的指挥下,会寻觅意根喜欢的色彩,意识随之一起寻觅色彩上相关的法尘。

意根首先接触和了别的是完整的尘境,不是五尘和法尘分开的尘境。所以不要说意根只了别法尘,而不了别五尘,若如此,五识凭何出生去了别五尘?由谁引导和指挥?意根了别的是整体尘境,包括五尘和五尘上的法尘,不是单独了别五尘,或者单独了别法尘。所以六识出生时,一定是五识与意识都同时出生共同了别尘境,不能分开。意根粗略了别,不能细致,五识能细致了别,意识更能细致了别。

意根除了不能了别最初出现的本质境,一切胜义根内外的六尘境界,意根都能了别。六识只能了别胜义根内的六尘境界。有神通的人,意识了别的境界比较广大,非胜义根里的尘境也能了别。

十九、意根能够了知到五阴身的不同状态

意根的了别慧有时候也不弱,在没有六识的各种情况下,睡着与昏迷的区别祂懂,睡着与身体不能用的区别祂懂,昏迷与要死亡的区别祂也懂。因为在睡着、昏迷、要死亡、无想定、灭尽定里,意根的情绪和表现都不同,所以意根还是有不微弱的了别智慧的,并且这个智慧还很大,祂的功能作用是完整而强大的,所以祂才能有资格成为作主识,领导着全部五阴身的一切活动。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意根什么也不是,什么功能都欠缺软弱,根本不是这样。

二十、意根的烦恼习气

问:我每次出差前,心里莫名其妙有种失落感,胸稍微有闷,结果一到那里,吃喝拉撒条件恶劣。所以我出差前就先察觉下自己内心,有莫名其妙失落感的,基本上就是去的地方吃住不好。用这个笨办法也能观察意根吧?

答:只要了解一下意根的功能体性,也能稍微了知到意根,知道意根大致的习气习性、烦恼以及清净性。意根太讲究享受,喜欢舒适,才不愿意接触条件比较差和恶劣的环境,所以在换环境之前,都会作意让意识知道,目的是让意识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意根如果不高兴,身体就有异样,意根高兴,身体也会有异样,因为身体由意根控制,表达意根的思想情绪。

二十一、意根有心念别人的意根也能知道

问:意根可以攀缘十方三世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身(或者与自己有缘的人事)吗?比如意根一作意,他人会收到信息吗?

答:众生都是以意识的知为知,意根所知的如果意识不知,就等于不知一样。意根依如来藏能知一切法,就是无法让意识知。只有修出四禅八定,意识才能知意根所知的内容,才叫作神通。自己的意根发出信息,对方的意根也能知道,就是对方的意识不知,那就是不知。除非意根用特殊方法让意识知了,那个人才能知。

意识转识成智以后,能知道一些意根所知的内容,能现前观察意根,就能了解意根一些心行和体性,有的人就说意根知的范围大了,内容多了。其实意根从前就能依如来藏知极多的法,意识感觉不到而已。其中意根对自己的知,意识不知道的时候,有些人就说意根不知自己,没有证自证分,这是歪曲事实。

二十二、意根的了别慧

现在要确立一个前提,就是说意根的了别慧劣,是在六尘境上来说的,并且是意根单独面对六尘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但意根的了别范围极广,了别方式又很奇特。六尘的细相由六识来了别,意根自然不需要有此功能,但意根能缘六识来了别六尘,也就是说六识的了别结果全部要归到意根这里,由意根作处理。意根只要有一法不知,六识的这部分了别功能就没有用,因为六识作不了主,了别六尘也是为意根所了别的,是为意根服务的,也是意根指使和同意的。六识只是意根了别六尘的工具,凡是六识了别的,意根都能了别到,六识的相分说到底就是意根的相分,不同的是,一个直接,一个间接。

二十三、没有六识时尘境对意根的影响

意根与法尘相触,之后才生意识了别法尘。是意根先触法尘先知法尘,意识后触后知。只不过意根知的没有意识清楚细致,知之后也没办法有所作为,必须依靠意识和五识才能有所作为。所以一切尘境都是意根先知,不用六识反馈。但是六识了别六尘比较详细,意识有很强的逻辑思惟观察能力,能带给意根很多建议,意根得到五识意识的反馈,能充分详细的了解尘境,再作以最终的抉择。所以尽管意根不能充分了别六尘境界,但也可以熏习,或者了解个大概,对于习惯的尘境,了别的可以清晰一些,这样对意根就有不知不觉的影响力,就可以存入种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