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二部)
第十一章 瑜伽師地論第五十五卷(三種現觀)
原文:複次。此三種襍染。謂煩惱襍染。業襍染。生襍染。爲欲斷故。修六種現觀。應知何等爲六。謂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諦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釋:複次,有煩惱襍染、業襍染和生襍染,爲了要斷除這三種襍染的緣故,就要修行六種現量觀行。這六種現量觀行分別都是指什麽?是指思的現量觀行、信的現量觀行、戒的現量觀行、現觀智諦的現量觀行、現觀邊智諦的現量觀行和究竟的現量觀行。
煩惱襍染是貪嗔癡的心行,由於有貪嗔癡煩惱襍染,就會造作出貪嗔癡煩惱襍染業行,有了貪嗔癡煩惱襍染業行,就會導致後世有襍染的生身。要想斷除這些襍染法,就要修習六種現量觀行。下面分別介紹這幾種現觀。
思現觀就是對於四聖諦理有如實、審慎和決定的思,能決定明了和証悟諸法苦空無常無我之理,外道不能影響其決定思,對於四聖諦理不複退轉。思現觀成就,就有正行,心地清淨,心生歡喜,斷諸疑惑,永住善道,不趣惡道。這就是意識和意根的思,單獨意識的思做不到改變心行,斷除疑惑,心地清淨,惡道永絕。當然思現觀也包括對大乘法的思,既然叫作現觀,就會符合實際,符合真理,就有實証的智慧在其中。
信現觀是指對於三寶有決定的信和清淨的信,沒有猶疑和三心二意,當然就不會再造誹謗業。決定信就代表智慧,有智慧才有現觀,否則就不能現觀,只能妄分別。有信現觀的人,就不再造作誹謗佛、法、僧三寶的業行,誹謗佛包括說佛只是阿羅漢。辟支佛的果位,只有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証量,再沒有其他証量了;誹謗佛沒有大神通和無量神通,誹謗佛與世間人差不多,也很平凡;誹謗佛是在家人,也行在家人事,誹謗佛的肉暨是世間人的頭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言論都不是清淨信和決定信,因此命終都會趣向三惡道受報。有信現觀的人,對三世諸佛都能如實了知其無量的功德、福德和智慧神通,不生誤解,對三寶有勝解,不迷信,有正行,有善業。
誹謗法在末法時期是普遍的現象,見多就不奇怪了,最嚴重的就是大乘非佛說,這些人絲毫看不懂大乘法義是否正真,是否如理,是否殊勝,以嚴重的愚癡心盲目無根據的斷定爲非佛說;還有把法說爲非法,非法說爲法,種種顛倒,都是很嚴重的謗法行爲,命終必感召地獄果報。
謗僧的現象也很普遍,僧說爲非僧,非僧說爲是僧,就是謗僧;指責和宣傳出家人的種種身口意行過失,不管有其事還是無其事都屬於謗僧,破壞僧人在衆生心中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衆生對僧寶失去信心,不再信受三寶,摧毁衆生的信根,這些罪業都是極大的,多數是地獄罪,報在地獄。
戒現觀,就是對於佛所制定的種種戒律已經能夠堅守不犯,不再能造作三惡道的業行。成就戒現觀的人,絕對不會再故意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飲酒,身口意業清淨無漏,已經解脫了三惡道的苦,遠離了十不善業道,生身已爲預流果直至阿羅漢果,以及辟支佛果、菩薩果和佛果,就是說只有聖果成就的人才能有戒現觀。
以上瑜伽師地論第五十五卷中所說,具足戒現觀的初果以上的聖賢人不會再違犯五戒以及種種所受持的戒律,心不與三惡道相應,就不會造作趣向三惡道的十不善道業,不會違犯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如果連五戒都不能守持的人,就可以依據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斷定爲此人沒有初果以上的証量,所說的証果是誤判,是假証,不可信。
斷我見証得初果以後的人,不會再下三惡道,爲什麽如此?因爲其心改變了,心與三惡道業不相應,不會再造三惡道業行,也就不會再下三惡道受苦。心証得無我,就空了,心空的人不可能再造三惡道的業行。什麽是三惡道的業行?就是違犯五戒的業行,違犯十善業的業行。受持五戒才能得人身,不得三惡道衆生身,受持十善才能得人和天人身,不得三惡道衆生身。斷我見証果的人心行一定與五戒十善相應,才能免除三惡道業和身。
那麽這個斷我見的心,與五戒十善相應的心,不與三惡道業相應的心,是哪個心呢?意識當然是這樣的心,最主要的意根絕對應該是這樣的心,而且意根是無間斷的心,斷我見之後,意根才會無間斷的有毗鉢捨那和奢摩他的雙運道功德,不管是睡覺、昏迷、死亡和中隂身的任何時候,都有斷我見的功德在身,就會以此功德受生、投胎和入胎,那麽意根是什麽心行,有什麽業,就會有相應的胎身。想要不入三惡道,就需要意根斷我見,具諸功德,只有意識的聞法智慧、推理智慧、臆測智慧和情思意解的智慧,絕對保証不了斷除粗重的煩惱現行,保証不了不造作三惡道的業行,保証不了不違犯五戒十善,也就保証不了命終不入三惡道。
現觀智諦現觀,根據瑜伽師地論第五十五卷中說,在加行修道過程中,首先要把見道的福德資糧積累得極其圓滿以後,心又得到有效的調伏和調柔了,依從隨順於世間抉擇分的邊際,生起無間斷的善根,意思是說通過修行加行道,意根已經充分的得到了善法的熏染,心地柔軟和調伏,善根顯發出來了。在佛法修道中的無間一般都是指意根,意識是間斷的,不斷滅去的,是不可靠的,只有修到意根,善法才算修到一個階段,才有質的飛躍,道業才能上一層樓。
意根生發出善根以後,心就會初步的遣除有情衆生的假法,意思是說初步証道,証得五蘊是空是假是虛妄的了,這時候就能除去初次見道所斷除的粗重煩惱。這個意思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初果見道是會斷除粗重煩惱現行的,能除去一些粗重的煩惱。只有意根也見道之後,才能斷除粗重煩惱,意識是沒辦法斷除煩惱的。
証得初果以後,就會無間斷的顯現和延續初果的見道智慧証量,然後第二次生起見道的功德智慧,心中進一步遣除五蘊衆生的種種假法,我見再進一步深入地斷除,証得二果,能除去中品見道所斷的粗重煩惱。這個意思就是說,初果見道不究竟,我見只是初分軟品斷,還有二次的中品斷和三品的究竟斷,粗重煩惱也斷的不究竟,二果見道、三四果見道還要繼續斷除粗重煩惱。二果當然也是意根証得的,才能達到無間斷的智慧生起,進一步的斷除粗重煩惱。
証得二果以後,就會無間斷的顯現和延續二果的見道智慧証量,然後第三次生起見道的功德智慧,更深入的生起普遍遣除一切有情衆生的五蘊假法,我見進一步更深入究竟的斷除了,以此功德就斷除了一切見道所斷的粗重煩惱現行。瑜伽師地論第五十五卷中說,這種見道是初禪定和觀行智慧的雙運道,不僅有甚深的斷我見的觀行智慧,還要有初禪禪定,才能斷除一切粗重煩惱,這就是三果和四果聖人的斷我見,名爲三果四果見道。
之前的初果和二果,不必有初禪禪定,但一定要有未到地定,而且未到地定要具足,否則不會有斷我見的觀行智慧生起,不能斷我見証得初果和二果。在証得三果的時候,具足了三次斷我見的三品毘鉢捨那觀行智慧,同時也具足了禪定奢摩他的三品見道禪定心,再加上禪定與智慧的雙運,合起來立爲三心,這樣就會在一刹那中三果四果的止觀全部具足。
所有修學四聖諦的仁者,一定要依法不依人,都應該依從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所講的斷我見見道標準,來衡量自他是否爲真正定慧等持的見道,還是自我標榜的假見道,厘清見道標準,就不會混淆視聽,犯大妄語罪業,破壞佛教的教法。
現觀智諦現觀,具有現觀智諦現觀的人,能獲得一切出家果位,能引發一切清淨功德,能引生出其餘的現觀智慧,能在善道中幫助感召清淨果和業。如果成就了現觀智諦現觀的有學無學者,永遠不再依著虛妄的我見而有所造作,所作都是無我的,對於自己所証得的法永遠不會有疑惑,永遠不會在有襍染染污的處所出生,在所出生之處也不會再有貪染了。在現世生活和修行中,所有的世間事相都清淨了,沒有染污不淨,不會再誹謗聲聞、獨覺和大乘法,不再造作惡業,更不能造五逆罪和七逆罪,再也不會第八次在三界中出生了,這是初果極盡七有的意思。
現觀邊智諦現觀,這種智慧在見道以後才能獲得,在哪種見道才能獲得?是在第三品見道,在初禪定和智慧雙運的三果和四果見道以後獲得的現觀智,是緣於先前的世間智慧,觀察下地(欲界)和上地(色界初禪天)以及欲界和色界初禪天的兩種安立的真實理所獲得的境界,屬於法智和類智的世俗智慧所攝,通於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在四聖諦的每一諦的觀行中,都會出現忍可欲樂智和現觀決定智。這樣依靠前一個諦的現觀,就會在上一個諦和下一個諦的觀行中,生起兩個兩種現觀智,這就是現觀邊智諦現觀。成就了現觀邊智諦現觀的三四果人,永遠不會害怕他人的詰難發問,因爲現觀智深利,通達解脫道的法義,沒有人能夠難倒於他,所有難問都能善巧解答。
究竟現觀,這是四果阿羅漢所証得的現量觀行智慧,由於四果阿羅漢以及斷盡了修道所斷的一切煩惱現行,就獲得了滅盡三界有的智慧,獲得後世可以永不再出生的智慧,或者是因爲其憐憫衆生發起救度衆生之心,後世仍然會出生於世,但無一切煩惱現行,也仍然依其世間永滅的智慧而立世,這就是究竟現觀。証得世間永滅的智慧最究竟,証得世間究竟是空的智慧最究竟,就是究竟現觀,以前的現觀還有漏沒有盡,所以還不是究竟現觀。
成就究竟現觀的大阿羅漢,永遠不會再犯五戒,不再故意殺生、不與取、婬欲、妄語和積蓄財寶而受用。這裡的婬欲是指任何一種的婬欲,不管輕重,不管世俗法是否允許,不管道德和不道德,因爲只要証得阿羅漢果,必都是出家僧,沒有一個是在家人,不會有任何家屬,所以也不會有正婬之說。這裡的妄語是指任何一種妄語,包括在世俗法中故意錯說的世間妄語。阿羅漢永遠不會害怕以後會發生的不可知之事,也不會把世間所有的苦樂虛妄的計爲是自作、他作、自他作,也不會妄記爲非自非他的無因生。成就了究竟現觀的大阿羅漢解脫了世間一切生死大苦,此身是最後身,不再受後有,留形住世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