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與意識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一章 意根與意識的區別


一、初學佛的人,很難分清六七識,因為兩個識都對應和分別同一個法塵,連接的又非常緊密,又都是識心,體性比較接近,功能作用相似,很多人或者說無數人都把兩個識混淆在一起分不清楚,往往把意根的功能作用當成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因為不識意根真面目的緣故。第七識這個識很特殊,既是根也是識,既屬於六根當中的根,也屬於識心當中的識,有根的作用也有識的作用。

六、七兩個識的體性很微細,比前五識的體性微細得多,所以不容易明了,需要我們多學二者的體性,然後再去細心觀察體會,才能初步掌握六七識體性,從而增長智慧。六七識體性有很多差別,作用也不相同,第六識是對法塵的了知、分析、判斷、思惟、觀行、觀察、推理、憶念、回想等等的一切心識活動,第七識能對一切法做總體的考量和認知,是能緣一切法,隨時隨地做主宰做決定的識心,是出生六識的根本緣。

二、分清意根與意識各自的功能作用,各自的影響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關鍵是何種人能做得到,做到什麼程度,什麼人做不到,這就在於每個人的智慧程度了。而智慧的程度也受制於煩惱的輕重程度和習氣的輕重程度,也在於禪定的深淺程度。智慧、禪定和心的清淨程度,這三者息息相關,緊密相聯,不可分割。

意識的體性、功能作用,也許相對於意根的體性和第八識的體性比較容易掌握一些,但是極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把捉,仍然處於懵懵懂懂狀態。為什麼會如此呢?主要是這些法還是比較深細的,如果對佛理了解的不深透,知見不足,內心浮躁,缺少禪定,那就無法細心思惟觀行意識本身的運作,沒有現量觀察智慧,因此比較粗淺的意識體性也觀察不清楚。

這其中也有煩惱遮障的原因,說到煩惱,一般人都認同貪和瞋,不知道愚癡無明也是煩惱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主要的部分,是煩惱的根本。愚癡就是心地不明,沒有智慧,沒有正知見,其根本原因也是福德不足所致。如果沒有煩惱的遮障,智慧就很廣大了,意識就能轉識成智,能明了更多佛法之理,能現量觀察很多法的運行,其智慧無法具體言說,又深又廣又細,凡人無法想象。

意根的功能體性,一般人如果沒有過來人引導都不能現量觀察,因為意根的運行行相太隱秘,太深細,初地以上菩薩能現量觀察到一小部分,地前菩薩依善知識教導也許能比較充分的理解,也許能體會到一點點。未開悟者依善知識教導也能證得意根,了解到意根的極少部分功能作用,也能有一些體會,但是可能還談不到現量觀察。

地前菩薩很難現量觀察到所有法在運作過程中,意根與意識是如何協調一致互相緊密合作的;很難分清各種法在運作中,哪些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哪些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很難分清對於法的了別作用到底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對於法的思量抉擇作用到底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很難分清各個心所的作用到底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更不能分清意根的心所法都有哪些,分不清每個眾生的心所法都有什麼樣的差別,不同階段的修行人的心所法都有什麼差別。如果地前菩薩煩惱輕微,遮障小,智慧較為深廣,可以依靠善知識的教導,分清意根和意識的一部分體性,煩惱重和無明重的人就無可奈何了。

三、每位意根首長得到的情報信息,他自己還需要思考分析斟酌否?還需要研究加工否?還需要從戰略戰策上作以安排部署否?即使完全同意六識參謀的意見和建議,他是否也要經過自己的思考、研究、分析、判斷,有自己的心思活動,最後才能同意和抉擇?參謀下屬和首長,是否需要有各自的心理活動、各自的智慧計謀、各自的手段、各自的經驗等等?當然是需要的,互相之間不能代替,各有各的思想觀點和抉擇,意根和六識也是如此。

外人只能看到下屬參謀的調研工作,看不到首長在決策之前對情報的思考加工過程,於是就說這些決策以及決策之前的工作都是下屬參謀做的,首長並沒有實際做什麼,只是拍板而已。這樣說是否實際情況?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甚至比這還要多的人,只能看到下屬的工作業績,根本看不到首長的辛苦,因為接觸不到首長,看不到首長工作決策的過程,就認為一切工作都是下屬參謀完成的,首長只不過同意點頭決策而已。

學佛之人往往都是對於自己不知不證的法加以否定,看不見就說沒有,只信自己,不信自己智慧的不足,這是普遍現象,謗法就是這樣造成的。六識論者在娑婆世界遍地都是,因為證不得第八識,證不得意根,觀察不了這兩個能變識的功能作用,就加以否定。還有一些人,雖然相信有第八識,或者是稍微證得了第八識,但是因為不能證得意根,不能現前觀察意根的運行,就否定意根的各種功能作用,成為七識論者,這也很成問題。

四、問:意根有慧心所,雖然較劣(尺有所短),但是有意識作為其所驅使的工具後(寸有所長),兩相結合,盡可揮灑人生,遊戲於法界,十分的伶俐。這期間能不能分清誰在決策,誰在思惟分析,誰比誰在決策中的作用更大,誰在其中影響支配結果?

答:在世俗界裡,尤其是在六識所接觸得到的六塵境界裡,對於六塵境界的了別和造作作用,除了第八識之外,幾乎都是第七識和第六識和合運作出來的,而且二者體性接近,聯繫過於緊密,難捨難分,對於二者的功能作用很難劃分清楚,往往要張冠李戴。但是如果禪定功夫好,思路清晰,也能把兩個識的功能作用分清楚一些。

八個識都能在各自的了別範圍內做決策,決策是思心所的作用,八個識都有各自的思心所,由於分管的範圍不同,抉擇決策的內容就不同,權力大小也不同。六七識的決策作用究竟誰大誰小是不一定的,總體來說、一般來說、大多數時候都是意根的決策權大,意根多數時候有絕對的決策權,不容意識分說;只有在意根沒有經驗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或者是意識的智慧很高有說服力的時候,意根才聽從意識的決策和主張,再作最後的權衡和決策,最後的決策權永遠在意根手裡,祂總是大權在握。

意根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就無法抉擇,很多時候了別六塵的智慧不足,同樣無法作決策,這時候就要依靠意識了別的結果,進行總體權衡思量,然後再決策。因為意識了別一切法細致入微,有細致分析思考的能力,有推理判斷的能力,有想象思惟的能力,邏輯性強,對六塵境界掌握的信息就比較準確,意根就要依靠意識這種能力,掌握一切法的細節和全貌,再作以總體的全方面全局性的思量,可以叫作高瞻遠矚,最後做出決策,六識就要執行。從這裡可以看出,意識能影響支配一切法的運行和結果,意根本來的固有的習慣和經驗也能影響一切法的運行和結果。至於說影響力哪個大,這是不一定的,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五、定中出現什麼境界都屬於六塵中的法塵境界,都是意識了別的內容。心裡現出一個境界相,識心就知道了,這是獨頭意識的知。因為這個境界相和外邊的六塵境界沒有關係,屬於獨影境,所以只有獨頭意識能了別。

意根也知也了別,而且是先知先了別。但是意根不能具體而細致的了別,況且意根了別了境界,究竟祂了別了什麼內容,我們也就是意識還是不知,了解不了祂到底了別到了什麼情況。如果意根能獨自處理任何境界,也就不需要意識來了別六塵境界,如果意根能夠細致了別,知道具體內容,意識就沒有必要出生了。但是當意識轉識成智以後,就能逐漸的觀察和了知到意根的思想和了別內容。

現在我們知道一個總原則,就是意根能知道很多法,知道的可能不細,比較粗略,知道一個大概大體,但是不管祂怎麼知,意識由於無明的遮障還是不知,那就是我們不知。我們學佛修行一方面就是讓意識轉識成智有大智慧,把意根所知的法全部挖掘出來,我們就能有智慧知一切法。如果意識能知一切法,那我們就能夠很好的處理任何境界,那時候於法就無礙了,生活在世間就會很自在。

六、意根與意識,幾乎黏在一起,不好分開,要證得意根觀察意根,就非常不容易,也許比觀察第八識還要困難一些,愚者難分根與識,就是這個道理。八個識,都是從作用處證得,因為都是無形無相的識心,所以五識不能發現這些識心的功能作用,只能是意識發現和證得,繼而意根隨同意識也能證得這些法,意識要從八個識運作的行相上來證得八個識、觀察八個識。

任何一個法的運作裡,都有意根和意識的現行,二者形影不離,有意識必有意根,意識在前台工作,意根在幕後垂簾聽政做指揮;意識處明,意根處暗;意識專門搞觀察統計分析,意根最後拍板定案;意根直接從如來藏那裡取得信息,意識間接享用如來藏的信息;意識是意根的助手和同謀,意根是意識的靠山和依賴;意識是意根的觀察使,意根提供意識信息源。二者密切配合既能上天,又能入地;既能坐佛寶座,也能睡地獄鐵床。

七、俱生我執是意根的還是意識的

意識是否有俱生我執?俱生,就是與生俱來。意識剛剛出現時,不辨東西南北,一無所知,當然更不知道所謂的我,也不知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沒有我執。嬰兒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全部是意根教導和熏習的,所以意根才有俱生我執,意根也不用再出生。環境和父母暫時還熏習不了嬰兒,意識需要逐漸被教導,才能漸漸懂得一切法、所有法,不管是被自己的意根教導也好,還是被他人教導也好,還是被環境熏染也好,反正意識對於一切法都要一一學習,沒有先天就會的,也包括對自我的認知。

意識最初都是被意根教導和熏染的,生出來時,就是被意根調教出來的,祂必須受意根支配,沒有任何原則和主見。意識在母胎裡的所有表現,更是全部隨順於意根,沒有一絲毫自我主張。出生以後的意識,也是完全隨順意根的意志和習氣,沒有一絲毫自我主張。直至後來被環境熏染,被他人教導以後,才能有一些認知,才有一些自我主張。

孩子的天真就在於,完全是自我內心(意根)的表現,沒有虛假,沒有偽裝,沒有意識的遮掩,是意根的直性和率性而為,意識不會控制意根,不會偽裝意根。從孩子身上能直接發現意根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有貪心,那是意根的貪,天生就會生氣,那是意根的瞋,天生就是愚癡,那是意根的愚癡。孩子天生聰慧過人,那就是意根的智慧,天生的就有某種特長,那就是意根的才能。凡是天生的,不用後天特意學的,都是意根的。

當我們實在分不清意根和意識的時候,就要考慮沒有意識是什麼情況,意識作用微弱時是什麼情況,意識剛剛出現和即將滅去是什麼情況?這些情況全部都是意根特性的表現。

八、一念相續是意識心的還是意根的

二者同時都在起用,意識心一念相續時,是一種定境,心住一個境界,少於分別,傳遞給意根的信息就少,這時意根的攀緣就少了弱了,祂的注意力就能稍微集中一些,分別的慧力就強一些,同時祂的思量性也增強一些。如果以這種定力參禪和觀行佛法,意根的作用就增強了,實證佛法就容易些。意識要一念相續,必須意根也要長時間的緣於這一念,否則意識就要消失,無法相續。凡是意根不緣的法,意識沒有理由單獨緣,因為根本就不能有意識。  

九、意識有知性,意根也有知性,自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對錯,這就是證自證分。這是在說意根,是意根把第八識的功能和六個識的功能,都當作是意根自己的功能。意識的自知性,就是意識對自己的觀察,是意識了別意識,這個比較容易。而意識了別意根的知性,比較困難,意識不容易了別意根的知性,而意根了別自己,也不太容易。只有意識和意根煩惱消除、遮障消除,轉識成智,都有大智慧時,意識才能觀察到意根的運作,了知意根越來越多的性質和運行規則。

十、意識和意根在了別業種上的區別,比如自己今世與冤家相見,一定要報復冤家,是自己的意根想報復還是意識想報復呢?最開始一定是意根想報復,因為意根經歷了前世的事情,與業種相應,了知自己與冤家的因緣,所以一定是意根要報復。意識並不知道自己(意根)為什麼仇恨冤家,但順從於意根也想報復時,就要想報復的辦法,付諸於行動。

意識有時有理智,有時無理智,有時想勸說意根,有時就自動當意根的幫兇。具體的報復措施由意識施設,辦法由意識思惟,手段由意識設計,最後由意根決定,一切行動由意根作主推動。如果意根不拍板,意識就不能採取報復的行動,意識的運作從來就沒有離開意根一絲毫,二者緊密相連,互相依靠。

十一、在了別業種時,如果意識能了別到,那是意識心隨著意根了別的,意根是依靠於如來藏了知的,但必須在意識入深定以後才行。意根對業種的了知表達不出來,意識了別業種以後就能描述出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是意根的了別,能詳細述說出來的是意識的了別。如果想要自己有大智慧,能清楚的了別業種,就要努力降伏煩惱,煩惱越輕微,遮障越小,智慧就越深利,六七識就能轉識成智,二者和合就能了知更多的法。

轉識成智是斷除煩惱以後的事情,在斷我見和明心見性,獲得初禪定以後的事情,轉識成智以後,意根意識的功能就得到很大程度的開發。修到無漏無煩惱,才能出生甚深的種子智慧;有煩惱時,心就有漏有遮障,智慧就低劣,看不清楚事實真相,看不透人事物理的本質。

十二、有重大的事情要發生,身心會提前出現各種反應是怎麼回事

意根能了別業種,根據業種知道要發生重大的事情,於是色身就會出現異常反應,但是祂沒有名言,不能用語言文字明確表示出來,也沒有思想讓意識知道,意識就無法確切知道有什麼事,也就不能採取具體的措施和對策,只能任由事情的發生,直到事情發生了,意識才了別到是怎麼回事,還有提前一年就有預兆的,意識都不知道到底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意識能具體了別六塵境界,而意識不能直接清楚了別業種,業種還沒有完全現行時,還不屬於六塵境界,因此意識無法清楚了別。意根了別將要現行的業種,只能發出模糊不確切的信號,如身體的異常反應,內心的喜悅或者是恐慌不安,意識如果有智慧就能以此信號解讀出這些信息的內涵,但是一般人的意識比較愚木不伶俐,往往是解讀不出來的。

意根了別將要現行的業種以後,為什麼會引發身心上的反應,比如說感覺胸悶煩躁、坐臥不寧等等徵兆呢?因為意根執身,祂有心理反應時就控制大腦神經元能直接牽動身體,讓身體出現各種變化。意根在腦部活動,了別大腦中的全部法塵,包括六塵的信息,祂的識心一動,就能直接牽動腦部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再同時快速的擴散到全身,全身就會出現反應。

意根的識心認知不同,感受和情緒就不同,觸動著大腦的神經系統就出現不同的反應,身體的反應和活動就不同。有佛力加持時,意識不知道,而意根知道,就會促使身體出現各種反應,有麻酥酥的感覺,內心喜悅,淚水直湧。念佛念經念咒時出現的感應,都是意根感應出來的,意識卻不知道。當我們打坐坐到心裡非常靜時,就能體會到心裡只要有反應有情緒,腦部的神經就跳動起來,幾乎同時身體就有各種反應,這說明意根一直在調控著色身。

十三、意根思量與意識思惟的區別

二者思惟量度,一個(意根)籠統,一個(意識)細致;一個(意根)深,一個(意識)淺;一個(意根)可連續不斷,一個(意識)斷續;一個(意根)更有是全局總體性的,一個(意識)是片面局部性的;一個(意根)與前世經驗經歷能連接起來,一個(意識)最多能帶有當世的經驗;一個(意根)快速伶俐,一個(意識)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意根需要掌握人事物理的全局和概貌,貫通古往今來,具有總體的決策權作主權,因此祂的思量不可能深入細致到事理的細微處,這需要意識做參謀和助手,依靠意識的細心了別和分析思惟才能清楚。而意識作為意根了別六塵境界的工具,只能配合意根,彌補意根的不足,為意根提供詳細的資料,滿足意根所需,因此思惟就要很細密和具體。

意根了別六塵境界的智慧不強,由其所處的長官地位來決定,因為意根能見一切法,默容一切法,需要思量管理一切法的全貌和總體,導致祂對於塵境不能再做具體而細致的了別思量,而且這部分有意識可以分擔和佐助,二者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而意識相對於意根,了別的內容相對就少些,而且還可以專注了別,因此就能了別清楚和透徹,局部智慧力就強。

意根的恒審思量性永不停息,只要第八識能變現出的法塵,意根都可以緣到,然後就能思量。而意識的思惟就斷斷續續的,要受許多條件限制,條件不具足,意識就不能出現,或者不能思惟。

十四、意根在定中定外都不能代替意識作推理分析思惟,意根的思量與意識的思惟有一定的差別。推理、分析、思惟是意識的功能體性,這是很明顯的,意識與語言文字覺觀相應,意根不能作推理分析這樣細膩的思惟活動。意根那種特殊的思量、量度、度量方式,意識也不容易發現和掌握,即使證得了意根,了別了意根的運作,意根的那種思量方式,也很難觀察和掌握。

意根不一定比意識更有智慧,這要看在哪方面,在了別六塵境界方面,意根沒有意識有智慧,沒有意識有細致入微的了別性,沒有意識了別更清晰更透徹。但是意根由於無始劫以來沒有滅過,經歷過無窮無盡的事件,其經驗和智慧也非常豐富,有時了別重大問題要比意識更有智慧性,是經驗老道的原因。

一切法都是由意根作主抉擇的,意根又相信現量觀察,只能相信自己的思量性,那麼要想實證某些法,就要想辦法讓意根自己親自思量,親自參與其中,其思量的結果,意根就直接認可了,不用經過其它程序,比較快捷。

十五、每個人都應該多磨礪一下自己的頭腦,少磨嘴皮子。動腦總比動嘴強得多,因為有一個強有力的頭腦,才能獲得智慧和福德。大腦的功能以意根為主,嘴皮子是意識的功夫,哪個功能更強大,更能解決問題?動腦子很累,動嘴皮子不費勁,很多人就不動腦子,只動嘴皮子。動嘴皮子能解決什麼問題?思惟深邃者言語少,話多之人思惟淺,一個是意根用的多,一個是意識用的多。意根與意識的關係就是如此,此消彼長,一個深,一個淺。是深好還是淺好?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