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與意識
第八章 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
一、意根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沒有斷滅過,無始劫以來的貪瞋癡煩惱以及習氣一直帶到現在,還會帶到未來世,祂能主導我們身口意行,讓身口意現行貪瞋癡煩惱。而我們現在的一切身口意行也會熏染意根,增加意根貪瞋癡性,未來世的煩惱就更重,這是現行熏種子。所以我們應該小心現在的身口意行,學會反觀自心,不要再讓惡法來熏染意根,要多用善法來熏染改變意根,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熏習,首先是意識心受熏,然後去熏染意根,改變意根,這是現行熏種子。另一個是意根熏意識,讓身口意按照意根的習氣慣性現行,這是種子熏現行,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如此。可以利用這點,多薰修佛法,讓如來藏裡都收藏善業種子,將來現行的都是善法,將來才能圓滿佛道。
熏習也叫作影響力,也就是潛移默化的一種力量。比如夫妻二人長期在一起接觸,各自的如來藏總是攝取對方的影像,落在心識中,心識就受熏,與對方的影像相像,最初看不出來,時間長了,兩人的面貌就相似。因為像由心現,心被熏改變了,面貌也會變。語言表達的方式會逐漸相近,飲食習慣也相同,乃至行為舉止也可能相像。這一切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熏染被改變了,這是後天的熏習。
那麼我們為了讓自己面貌變得莊嚴,可以經常觀佛像,如來藏總是攝取佛的影像在心裡,心慢慢就會受影響,面貌就莊嚴了。像由心生,心改變,像就改變。如果我們總與有德有道的人接觸,言談舉止也會隨學過去,德行就變好。孟母擇臨而居就是為了讓孟子熏習善法,不熏惡法。那麼我們熏習大乘佛法,理雖然很深,但是法種已經落到心裡,早晚會開花結果,獲得豐收,這就是現行熏種子的原理。
二、眾生在做每件事情,歷緣對境的時候,意識心經過理性的思惟,理智的覺得如此做應該是合理的。可是意根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固有習氣去做,意識說服控制不了意根,結果意根還是照做不誤。做完之後就後悔,這是意識的後悔。意識過後就要分析,剛才那樣做,有什麼後果,有什麼利害得失,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這個分析內容,意根都能了別到,然後生起思心所,思量這件事對自己有什麼利弊,思量之後也許同意意識的意見看法,然後改正自己,也許不同意,仍然固執己見。
同意意識的分析判斷時,意根心裡就覺得那樣做是不對,剛才是有點兒沖動了,不如冷靜一下再採取行動,這時候就後悔了,可是悔之晚矣。這個悔先是意識心的悔,後是意根的悔,如果意根不悔,意識悔也白悔,以後還是要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意根不同意意識的分析判斷,此人心裡就會一面(意識)感覺不太對,一面(意根)還不在乎,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和借口,為自己辯護。當然具體找理由和辯護的是意識,還是受意根的支配去找理由和辯護。
意識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雖然是受意根的影響和支配,但是意識還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受了後天環境影響之後,就想改變自己的心行,其實是改變意根的心行。如果意根不願意聽從意識的意見和看法,不受意識的熏陶,那就不肯改變固有的習性,做事情時還會一如既往,心行不發生改變。如果意根自己的主張太強烈了,習性太重,以至於意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全是意根的任性而為,那麼這個人就缺乏理智,意識心的觀慧、了別慧就不能起作用。這個人就會常常沖動的做事,控制不住自己,事後才後悔,可是已經鑄成大錯,悔之晚矣。
三、五陰身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意識的想法觀點只是一個參考,意根可以隨順,也可以不隨順。意識慢慢熏染開導意根,才能改變意根固有的習性。我們學佛也是如此熏染意根,意識通過接觸一些佛法修行之理,覺得應該降伏一下自己的煩惱,不能總讓貪瞋癡煩惱現行出來。可是對於降伏煩惱的甚深之理,意根還不懂,也許還不知道自己有煩惱,仍然會促使意識把煩惱現行出來。當意識反觀到生起煩惱有很多過失,就決定以後遇見什麼事,再也不要發火生瞋了,這樣會火燒功德林,又造作了業行。可是每次遇見不如意的人和事,意識還是照樣發火,根本就控制不住。
這是因為意根的業力很大,而且又是作主的心,祂有煩惱決定要發火,意識就沒辦法忍住不發火,盡管過後又後悔。後悔時就想,下次再也不要這樣了,可是下次還是照樣發作,直到命終也沒有控制住瞋心。這是因為意根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降伏,就會促使意識遇緣就發火生瞋;意識也沒有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惟,沒有熏染到意根,意根就不明理,心行就要隨順於煩惱和習氣,這就是業力。業力就是業種之力,也是意根之力,意根改變,業種就改變,業力就改變。
又比如說,學佛以後意識知道五陰自己是生滅變異不真實的,六塵境界是虛妄的,心裡總是在說:一切都是假,何必執著。同時對他人也說一切都是假的,再也不要執著了。可是口裡雖然如此說,也喊著要放下,等到做起事情來,就什麼也不假了,什麼也放不下都要拿著,實在是沒辦法。因為做什麼事都是意根作主的,意根不知道五陰虛幻,那就沒有用。再加上意識本身也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五陰身如何是虛妄的,沒有做過深細的思惟,自己也糊裡糊塗,就沒有任何證據拿給意根,意根也就沒有被熏,不懂得虛妄之理,那就還會認假為真,還會作主按照從前的業力慣性來行事。
意根只認事實和現量,有理有據,祂才能明理,才能改變業力和扭轉慣性。身口意行如何現行,是由意根作主說了算,意根要執取一切法,意識就控制不了。意識也沒有常常地熏習種種道理,並且沒有進行深細的思惟,意根並沒有受到熏染,因此意根就不會發生改變,仍然會隨順於業力而現行身口意業。
我們學佛要想改變意根的煩惱習氣,就要把意根當作孩子,常常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導。告訴意根,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會得到什麼果報,那樣做會得到什麼果報,為什麼會得到不同的果報。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那樣做有什麼不好之處。到一定時候,意根終於明白了,就會說:哦!原來是這樣啊!以後就要如何如何做,再不要那樣做了。於是以後再遇見同樣的事情,意根的心行就改變,六識的身口意行也就改變了。他人看見了就會說:這個人跟從前不一樣了,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任何人只要真正地明了了道理,就會按照正確的道理去行事,雖然短時間內還不能完全做得到,但是已經有了決心,想要改變自己,這就可喜可賀了。所以我們要想把佛法學好,意識心就要常常如理思惟正確的佛法,比如思惟五陰十八界如何的虛妄,如何的無我,思惟觀行的越細致越好,越深越好,越耐心越好,這樣意根就容易被教導成功。這個孩子從此以後就會變得乖乖的了,再也不惹事造惡業,再也不任性執著,而是降伏了煩惱逐漸清靜無為了。那麼我們的修行就得力了,再以後的修行就會一日千裡,不可阻擋。
四、看見茶想喝茶時,這個想喝的心是哪個心?一個可能是意識,一個可能是意根。首先意識因為今世喝過茶,了解茶水的營養作用,就把喝茶的想法傳遞給意根,意根了別以後,就可能同意喝茶。在品茶的過程中,意識把覺受傳遞給意根,意根也就了知了,心裡受熏,也喜愛喝茶,業種就存入如來藏中,這是現行熏種子。
前世有喜歡喝茶的業種,今世遇見茶,意識了別以後把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想喝茶,於是就促使六識泡茶倒茶喝茶,這是種子熏現行。如果前世不喜歡喝茶,業種存在如來藏裡,今世遇見茶,別人勸喝茶,可是意根不喜歡喝茶,沒興趣,這茶就喝不成。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意根作主,意識的意見看法只是一個參考,意根可以隨順也可以不隨順。
意根如果是不感興趣喝茶,別人怎麼勸也沒有用,意根就是不做決定,意識也就無法喝茶。但是如果意識長期處於喝茶的環境,一點點熏染,也嘗試著喝一點,就會越來越喜歡喝茶,同時就會熏染意根,意根也喜歡喝茶,業種就改變了。
五、意根的差別才導致了意識的差別
聖人到此五濁惡世,意識心為什麼不容易受熏染?佛的意識心為什麼一點也不受熏染?意識受不受熏染,主要在於意根的力量是否強大。聖人的意根沒有煩惱,他的意識依靠意根就沒有煩惱,也不容易受環境的熏染,佛陀的意識根本不會受染污,如蓮花處淤泥。凡夫的意根無明煩惱重,對意識的熏染就重,意識很容易就生起了煩惱,地前菩薩也差不多如此,只不過能稍微好一些。但無論是聖人還是凡夫,五蘊身剛出生時,意識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張白紙,純潔無瑕,之後才被自己的意根熏染帶動,行為表現就不一樣了。然後再受環境和父母等其他人的熏染,意識的行為表現就更不一樣了。
同樣的意識本沒有差別,在同樣的環境污染下,為什麼佛和聖人的意識不被熏,凡夫的意識就被熏了呢?是環境的差別,還是意根的差別?咱們先不說轉識成智以後,就說說在小孩子的時候,和沒有學佛的時候,意識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差別?同處一個染缸裡,為什麼一個嚴重被染變壞了,貪瞋癡熾盛,另一個仍然能保持清淨,潔身自好?只有一個解釋,意根的差別導致了意識的差別,僅此而已。
意根如果先天沒有貪瞋癡,後天的意識就能被熏成貪瞋癡模樣,那就奇怪得很。如果是這樣的話,佛的意根沒有貪瞋癡,生在五濁惡世裡,意識也應該能被染成貪瞋癡,那修行還有什麼用?所以意識之所以具有貪瞋癡,完全在於意根有貪瞋癡,如果意根沒有貪瞋癡,意識無論如何也不能被熏染成貪瞋癡。意根轉識成智以後的菩薩,處於染污境中,其意識也不會熏染貪瞋癡,其菩薩的果位就不會退,不會變回具有貪瞋癡煩惱的地前菩薩,不會退回到三果和四果向之前。
每個人的差別不在於一生一世,一生之中,不至於積累出多大的差別,差別是生生世世累積出來的。所以眾生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意根,是意根的差別導致了意識身口意的差別,導致了意識的智慧差別,導致了福德和禪定的差別。由於意根的差別,導致了意識各個方面的差別,認識問題的智慧也大相徑庭。意根的慧非常重要,屬於五蘊前世的資產,叫作慧根。意根如果沒有很好的智慧,我們前世修行都白修,前世薰修的那些佛法和世俗法也都白薰修了,不能帶到今世受用。
六、六識的行為是由意根主導作主宰的,意根的煩惱染污性如果沒有被降伏下來,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還是由意根的煩惱習氣作主導。意識想掌控自己的身口意行卻做不到,因此看到自己不如理的身口意就會羞愧和自責,實際上還是責怪意根,只是意識不懂這是意根的問題,以為是意識自己的問題。如果是意識自己的問題,意識覺悟到就能馬上改正,並不困難。但對於意根的問題,意識有些時候就會感覺束手無策,只能多學法,多明理,多掌握一些善巧方法說服和熏染意根,意根的煩惱習氣才會慢慢有所收歛。
我們現在所遭遇的一切,大多數都是無奈的必須要承受的,是自己的因緣果報,躲避不了,也選擇不了,需要被動的接受下來。在我們的際遇和遭遇裡,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和突發事件,致使我們能夠主動和被動的改變因果。修到一定程度,就有能力控制和改變因果,那時身心就比較自在了。
七、當業力現前,是意根在造作,在控制一切,不會給意識一點辯解的機會,事情就發生了,可是事情過去以後,是誰在後悔?
事情過後,意識先後悔。因為意識能夠觀察分析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知道對與不對,才會後悔。意識後悔的內容,意根同時能了別到,如果意根認可意識的後悔,自己就後悔剛才的身口意行,那麼意根以後就能改正身口意行;如果意根不認可意識的後悔,那麼意根就不會後悔,就會一如既往,不改變自己的身口意行為,意識的後悔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照樣還是要隨順意根的習氣。
八、種子熏現行,意根無始劫以來所受的熏染,帶到這一世,就能熏染六識的身口意行,讓身口意行按照意根的無明習氣來造作,與意根習氣相應。比如一個很有修行的人這一世出生,從小就是心地善良,心性清淨,樂善好施,樂於助人,無論周圍人群惡行多麼嚴重,自己也不隨順造惡行,仍然是按照自己(意根)清淨的無染污的習性來做人做事。又比如一個外道,前世熏習外道的斷滅空,今生來到佛法中修行,無論怎樣被教導大乘的如來藏空理,可是內心(意根)就是不受熏,仍然與外道的空相應,不肯改變。
定性聲聞,由於前世心量狹小,只想個人離苦得樂,出離三界得解脫,不管眾生生死苦。世尊用殊勝的大乘法熏染他們幾十年,他們還是不喜樂於大乘,不肯改變自己的狹小心量,不回心於大乘,仍然追求無餘涅槃,滅掉一切法,甚至在世尊涅槃之前就取得滅度。這是由於阿羅漢的意根受小乘的熏染時間太長,種子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所以如果一個人福薄,緣又不好,學佛時只信小乘法、外道法,甚至是永遠不能悟道的邪法,薰修下來,種子存在如來藏中,後世即使再遇正法,也很難被熏,仍然會按照從前的不正當方法來修行。就像一張白紙已經塗抹得很嚴重了,無論怎樣擦洗,也擦不干淨,沒法再畫出一幅好畫了,還不如一張空白紙,容易塗抹繪畫。那麼我們的修行一開始就要選擇好所修的法,不能走錯路,學錯法,避免不正確的法種子存到如來藏中,讓自己多世淪落生死。
九、意根沒有斷除煩惱和習氣時,理智性很差,就顯得天真幼稚和情緒化。意識既有理智,也有情感,其情感和情緒色彩也與意根的習氣有關。因為意識能清楚了別法塵,作以理智的思考分析,能正確作抉擇,這種理智性就可以熏陶意根,從而改變意根的習氣。意識有苦樂受,因此就帶有情緒色彩,能生出情感,如喜歡和厭惡、仇恨等等。比如遇見過去世的親人時,業種現行出來了,意根與業種相應,有貪習,就促使意識不知不覺表現出歡喜和貪戀的情緒,但心裡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不是意識經過思惟分析而認知的人,畢竟不熟悉,是由意根操控出來的情緒,意識就不知道原因了。
十、每一世的意識都是新出生的,未修神通時,不能與往世經歷相應。意識沒有往世的習氣,只有當生當世的習氣,到臨終時習氣就隨意識而滅。意根有往世五陰的習氣,有無量劫五陰的煩惱習氣,與習氣種子相應。意識身口意行的習氣出現時,往往表現的是意根的習氣,是受意根熏染和支配的結果。
意識不與業種相應,意識的表現與業種相應的時候,也是意根的習氣,是意根作主主導出來的。意識一方面受現實六塵境界的熏染,另一方面也受意根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熏染。如果意識有定力和智慧,在意根的煩惱習氣現前時,就能理智的思惟、分析利弊,然後控制意根的煩惱習氣,以改變意根。意根的抉擇一旦改變,意識的理智就熏染到了意根,意根真正改變時,業種就改變,以後意根就不再現行此種煩惱習氣,這樣意識的現行就熏了種子。當初意根形成抽煙的習慣時,也是受意識所熏染的結果,現在要去掉抽煙的習慣,也靠意識的熏習和改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十一、明知賭博玩遊戲不好,可還是去賭去玩。明知是意識明明白白的知道;故犯,是意識不得不去做,因為意根好賭的習氣慣性很強,一定要脅迫意識去賭博,意識明白不能賭,但沒有辦法只得服從。所以有些道理我們停留在意識心的膚皮上是沒有用的,意根這個內心不接受不了知,心行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平時就不能只搞口頭禪玩弄口舌,還應該深入思惟其中深刻的道理,思惟的過程就是讓意根明理的過程,意根一但明理,心行就改變,修行就成功。口頭禪很多人都會說,可是實際做起來,有幾個人能做到。口頭禪就是意識,實際作主的是意根,意根要怎樣做,六識就得怎樣去做。所以遇事多動腦筋思惟,思惟清楚了,再去採取行動,意根的決策才有可能不會錯。
十二、種子熏現行
嬰兒剛出生,意識是全新的,還沒有受後天環境的熏習,卻喜歡溫暖乾爽的環境,這是展現的意根的與生俱來的習性。意根緣於身根,了別身根觸塵情況,知道溫暖乾爽的觸塵是舒服的,涼冷潮溼的觸塵是不舒服的,就讓意識出現相應的反應,舒服的環境就安然入睡,不舒服的環境就會哭鬧不睡覺。意根的這些習性生生世世養成的,祂對環境的反應和抉擇,如來藏立時了知,就會配合出生六識來展現意根的情緒,因此六識的身行就是意根主導的。
六識的表現就是意根的思想和心行的體現,往世的種子成為了現行。眾生所有的業種都由如來藏收藏,由如來藏輸出,現在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後,傳遞給意根,然後經由如來藏收藏,意根的一切心行也作為業種,由如來藏儲存。將來種子成熟時就由如來藏再輸出種子,當然是存什麼就輸出什麼,種子就變成現行了。
十三、意識與意根的思想鬥爭
有理智有覺悟的人,經常會發生意識與意根互相鬥爭較量的情形,尤其是學佛以後,意識學了一些佛法知見和世間法的真實理,有些覺悟了,不願意再順從意根煩惱習氣,對意根的煩惱習氣有些厭惡,想要違拗和反抗,尤其是持戒和修忍辱行以後,更會發生二者有所沖突的矛盾現象,發生互相交鋒抗衡的現象,這是意識的理智與意根的惡習氣之間的較量。
意識懂得了一些做人和修行之理,就有了理智,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和觀點,而意根還是處於自己歷劫以來的惡習之中,沒有擺脫出來,還是要固守煩惱習氣。由於二者思想觀點不一致,做事時就要發生沖突,內心裡僵持一下。如果意識有說服力就能暫時佔上風,意根就要按照意識的想法作決定,意識要想永久佔上風,就要徹底說服降伏意根,意根要真正明白和讚同意識的思想觀念,徹底轉變了自己才行,否則在意識放松管制放松思想教育的時候,意根還是要按照習氣慣性做抉擇,六識就不得不執行。
當一個初學佛人,意根沒有受熏,不懂學佛的益處時,一遇到逆緣,就不想學佛,而意識心已經嘗到學佛的種種益處,因此就喜歡學佛修行,於是二者就發生沖突,處於僵持狀態,意識就會對學佛這事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想學佛的一定是意識心,因為意識心已經明理了,而意根還沒有明理,意識心通過學佛,通過與其他學佛人接觸,知道學佛有很多好處,這是意識心的知,但是意根還不太明了這個理,所以遇到一點困難,意根就想退縮,決定不學了。
想不學的,是潛意識下意識的意根,祂暗示著意識心別學了。但是意識心因為明理了,可能要不顧意根的暗示,也可能會猶豫一些,多考慮考慮,所以這兩個心時常在作鬥爭。所謂的鬥爭,就是意識心有一個想法,意根有另一個想法,兩個想法不合,意根決定做的,意識不願意做,意識想做的,意根不做決定。因為意根習慣於安逸和嬾散,自己認為沒有好處的事都不想做,祂還不與精進心所法相應。
意識心因為學了法,知道放逸不好,喜歡安逸就有生死輪迴,不能貪圖舒適自在,精進學佛能得解脫,所以兩個識心意見不統一,二者就要做思想鬥爭,內心裡思量來思量去。當然思量來思量去,拿不定主意的是意根,也可能有意識的不斷思惟作用,從而影響意根的不斷思量,做不出最後的決定。意根和意識在一起共同運作,意識的思惟比較明顯,容易觀察出來,意根的思量性就很難觀察出來,因此說意根是暗意識,埋伏得太深。最後的結果如何,要看祂們兩個誰的力量佔上風,如果意識心熏習得比較深厚了,能頂得住意根的慣性力量,據理力爭,通過思惟活動就會說服意根,意根就決定堅持學佛。
如果是意根的習性佔了上風,意識心沒辦法,就得隨順意根的習性,因為畢竟是意根作主說了算,意識沒有說服得了意根,就得受意根指揮,就想不學就不學吧,於是就懈怠下來了。意識和六識的一切行為造作一定是意根指揮和指使的,所以我們的意識心要多學佛法,多明理,以此來開導、說服意根,意根通過意識心的思惟,知道了原來學佛有這樣的好處,還是學佛好,於是再遇到什麼樣的逆緣,意根也會決定堅持學佛,不退縮。
學到一定時候,意根明理了,習性就會慢慢轉變,意根明的理越多,就越能證得。所謂的證得,就是意根懂得了確實是如此的道理,才叫證得。如果意根不知道,只是意識心的知,那很膚淺,不起決定作用,就不叫證得。
意識即使知道很多的道理,作用也不大,因為到意根這裡要作審批,意根要通過,才能去實行。意識在明白道理之後把報告交上去,意根一審查,確實是這個道理,祂一拍板,我們就會斷我見和明心。所以修行,歸到最後是修意根,一開始是修意識心,意識心明了的理落實到意根了,什麼法都會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