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與意識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1年04月28日

第六章 意根與前六識的關係

一、前五識所了別的都是現量境,了別當前正在顯現著的境界,五識不用對五塵的境界進行分析、比較、比對,就能知道是什麽,也不用想象和思惟,了別的境界比較粗糙和單純,往往比第六識先了別一刹那。眼識了別色塵的顯色,比如青黃赤白,這些顔色是現量境,不用進行分析比較就能識別出來。

而第六識要對色塵上的長短、大小、方圓進行比較才能知道,因爲沒有絕對的長短方圓和大小,都是通過與某個事物相比對,才能知道;或者根據過去的經驗來衡量比對,才能得出一個相對的結論。第六識還了別色塵上的質量、結構、特征、特質等等内容,需要通過分析、思惟、求証、推理,以及根據經驗,才能判斷出來,因此第六識就有極多的比量思惟,很多時候也會通過想象等非量思惟。

而第七識不對五塵或六塵進行直接了別,因爲所緣太廣,了別智慧比較弱的緣故,祂先是了別一個粗況和總體,後了別前六識分別以後傳遞過來的信息,六識刹那刹那都把了別的六塵内容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六識傳遞的信息,來進行思量權衡,然後再做決策,決定下一步該如何做。所以第七識會把六個識的了別内容滙總,綜合思量權衡,再做出相應的決策,指揮六識進一步的活動。

比如說鼻識,鼻識直接感知氣味是否刺鼻,是溫和的還是強烈的,是好聞的還是難聞的,這些内容是不用鼻識分析比較就能了知的,這就是現量了別。意識了別氣味是香是臭,是哪種香哪種臭,是什麽物品上發出來的,從什麽方位傳過來的,距離有多遠等等,這些内容要通過思惟、分析、推理、想象、比較才能了別的,因此就含有比量和非量的性質,有時就會判斷不準確而做錯誤了別。而第七識在這當中,刹那刹那在接收二識傳遞過來的信息,然後思量是繼續了別,還是停止了別,還是躲避。

二、問:在熟悉平坦的路上,根本不用意識心分析如何走路邁腳,這時正在走路的身識,是完全靠著自己運行的,還是同時也靠少分意識來分析路面情況呢?

答:前五識只要起作用,一定是和意識心同時起作用,同時分別的,五識不能單獨分別五塵。五識只能了別五塵的比較粗燥的部分,微細的部分只由意識心同時了別。比如眼識見色,只能了別青黃赤白的比較粗淺的顯色,不能了別形色、表色和無表色,這些是要由意識來了別的。所以五個識必須是和意識同時分別,才能把五塵所有内容了別清楚。

身識在走路這法中,都有意識心參加,二者同時緊密配合,身識不能單獨起作用而使身體運動;必須有意識的配合,起思惟分析判斷等等作用,身體才能走路。五隂身做一切事情,都有第八識、意根、意識以及五識的其中之一,共同來完成。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至少有四個識參加,或者同時八個識都參加。意識在不細致、沒有智慧的時候,自己參與了一切事情的了別,卻都不知道,因爲還沒有反觀智慧。

走路如何抬腿邁腳,是由意根作主決定的,祂是根據意識心的分析判斷來作主作決定的。雖然意識心也在思考著其它問題,但可以同時多用,分心之處越多,意識心越不專一,定力就越不具足。即使專心致志時,意識心也能稍微分神其它方面的事情。

意根認爲什麽事情重要,意識心就專注在什麽事情上,集中精力在那件事情上,其它方面就少用心思。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是意識心同時分散在各個方面,而各個方面都能照顧到不錯亂,越有訓練,意識心越多能。當然意識心也是在精力集中的方面了知的多而清楚透徹,在少用心的事情上了知的就少。

那麽比較熟悉的事情,就可以少用心思和精力,就能把事情做好,也不至於出錯。所以即使在熟悉平坦的道路上走路,仍然有意識的參與,也有微細的思惟判斷,只是有的人意識無智,不能反觀到自己的作用而已。

三、意根和六識的密切配合作用

身體在找平衡時,有身識、眼識、意識、意根、第八識在一起和合運作,刹那作主宰的是意根,祂根據慣性和六識的了別,刹那作決定作主宰。意根的慣性運作裡,有很多秘密,我們現在還不了解,有待於深細觀行和觀察。意根的法非常多而且深奥,菩薩的論著裡也沒有涉及到多少内容,因爲這屬於極深的道種智内涵,但是意根的法卻非常有趣味,非常耐人尋味。

身根的運行當中有意識和身識的參與,不僅僅有意根的了別和作主。如果身體不經過意識,沒有意識的參與,意根直接就能支配身體作主宰的話,那麽昏迷時,意根也能讓身體起來走動。只不過當事情非常緊急,意根充分發揮自己的慣性作用時,意識心的作用力就顯得弱一些,意識的思惟性判斷推理的功能,就顯示不出來,實際上意識還是有其了別作用的。

比如說練習過武功的人,武功極高的人出拳速度是非常快速的,應對時幾乎沒有了別思惟的機會。但是意識還是在極其快速的了別著,訓練有素的人才能如此,所以武功是練出來的,練眼識、身識和意識與意根的密切而快速的配合運作,練習意識的反應和應變的速度。

四、眼識了別到刺眼的光,會自動躲避,眼睛感覺到刺眼,是眼識了別的,於是思心所決定躲避。其中也有意根的抉擇,眼識意識把了別的信息迅速傳遞給意根,意根了別之後快速決定躲避。身體感覺累,是身識了別的,其中都有意識參與,如果決定休息,是意根決定的,首先是身識和意識感覺累,決定休息,把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同意就決定休息。累和疲乏也屬於觸塵,是身識意識了別的,心上的累和疲乏的覺受是意識單獨覺受的。有時候身體累,意識不覺得累,有時候身體不累,而意識卻覺得累。

對於六識的覺受和決定,意根主要聽從意識的決定。所以當身體很累,意識還貪玩的時候,意根決定再玩一會兒,而身體並不累,意識不感興趣覺得累的時候,意根就決定讓身體休息,實際上是讓意識休息,以躲避不感興趣的事情。

五、六識是意根的工具,沒有六識,意根什麽心行也表現不出來。比如暈倒在馬路邊,出現危險時,意根想躲避,可是六識就是不能現行出來,那只好繼續躺在那裡,任危險臨身。這時候就不能說意根沒有躲避危險的想法,也不知道保護自己,不重視五隂身。意根所有的心行一定要通過五隂身和六識現行出來,或者借助於其他靈性的色身和物質色法表現出來。有的人一大早起來就不高興,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爲什麽,意根知道卻說不出來,所以就不能說意識不知道的,意根也不知道,那是意根無法表達的心情和情緒。意根沒有言語,當然是無法表達了。

六、外色塵無數,如來藏都能同時緣到,意根也能緣如來藏的見分而間接緣到,但外色塵不一定全部在勝義根裡變現出影像,比如身後的人和物,鬼神類隂隱的衆生,遠處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因爲外六塵還要籍五根爲緣才能傳導和變現,五根觸不到的外法,如來藏就無法傳導和變現。

如果把外六塵傳導到外五根和勝義根時,意根都先觸,然後才決定是否了別,如果決定了別,六識就會出生;如果不決定了別,六識就不出生不見六塵。所以說對一切法的了別都是由意根作主決定,意根就是作主識,六塵是否能被了別,由意根說了算。

七、六識的生滅相是如何出現的

從相上看,前六識經常生滅變異,即使白天很正常的情況下,也是要不斷的從此法上生,從彼法上滅,然後再從此法上滅,從另一個法上生。六識的體性就是這樣不斷的生生滅滅,根本不定。六識因爲什麽要在各種法上生生滅滅呢?因爲意根思想的波動,意根攀緣性的不斷轉變,意根的不定止造成的。如果把意根降伏下來,心不散亂,意根的思想念頭就不會跳動不停了,就會定在一個幾個法上,六識也就不散亂了,不會到處出生和了別,不會跳來跳去的了。

八、小乘法中的識蘊不包括第七識,識蘊只是指六個識的蘊集作用。但是從大乘法的角度來看,識蘊的蘊集作用主要是意根的集的作用,是意根集的結果,因爲六識的一切功能作用是意根喚起的結果,是意根指揮和操控的結果,六識的作爲是意根意志的體現。實際上一切法都是意根集起來的,是意根推動的結果,六識只不過是意根使用的工具而已,六識是意根的附屬品,能不能得到應用和開發,完全在於意根。

九、六識與七識的關係

七識呼爲染淨依,六識的染污和清淨都是依靠七識而來,七識清淨六識就清淨,七識染污六識就染污。所以七識是心地清淨與否的關鍵因素,七識有貪嗔癡六識必有貪嗔癡,七識無貪嗔癡六識必無貪嗔癡,七識無明六識必無明,七識明六識必明,七識轉識成智,六識必轉識成智。七識是主,六識是從、是僕、是伴。

從意識下手,改變意根,意根改變整個六識都改變。如果意根不改變,雖然意識覺悟了,在意根的操控下,意識還是清淨不了。意識不能永遠看著意根,稍不留神,就身口意就有貪嗔癡出現。尤其下一生,意識是新,沒有覺悟性,完全服從意根,受意根熏染,前世的暫時清淨性就消失了,從頭再來的時候,依從意根必然貪嗔癡。境界強烈的時候,意識根本拗不過意根,還是意根作主貪嗔癡。

十、 造業的身口意行都是六識的行爲,離開六識,衆生就沒有身口意行。所以說身口意行的身行,就是六識的造作;口行,就是六識的造作;意行,就是六識的造作;但是六識的造作,是受第七識意根的指揮,受意根的主導,受意根的支配。意根如果不指揮,意根如果沒有心行,意根如果不作意,不思量,六識就不會造作。意根要思量什麽,六識就隨著意根的思量去作相應的身口意行,所有的身口意行都是聽從於意根第七識的指揮。所以意根如果是具有貪嗔癡煩惱,六識的身口意造作就有貪嗔癡煩惱,意根如果是沒有貪嗔癡煩惱,六識的身口意造作就不會有貪嗔癡煩惱,所以六識的身口意行,是符合意根的思想心行的,符合意根的思量,符合意根的習性。

意根想要作什麽,祂的心行一生出來,如來藏就會了別到;因爲如來藏是了別衆生心行的,主要是了別意根的心行,以這個爲主。意根想作什麽,如來藏都知道,然後就配合。配合之後,就要生出六識,造作出相應的身口意行。所以說,從客觀上來看,意根好像指揮了如來藏,如來藏完全是一個隨和、隨順、配合意根的一種心體。

實際上,一切法的種子都存在如來藏裡,如來藏是種子庫房的主人,輸出什麽種子,實現什麽業報,由如來藏說了算,由如來藏來決定。因爲如來藏是完全無我性的,沒有任何一種主張和心行,所以才會配合七識,産生一切法。而第七識我性非常的強,祂有強烈的自我主張,我一定要這樣做,我一定不要那麽做,這就是非常強烈的一個自我。那麽我們所說的一個我,最深層的我,就是意根的我,這個我叫俱生我執,非常非常的難斷,比意識心的斷續的我執還要難斷。

意識心的我,容易受熏陶,容易改變,容易受後天環境的熏染,很快就能改變過來。可是意根的熏染和改變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爲祂無始劫以來一直存在,沒有斷滅過,習氣非常的深重,深層次的煩惱和無明都體現在意根上,都是意根的。所以身口意的造作就要隨順於意根的心行,意根如果是清淨了,六識的身口意行也就相應的清淨,意根如果是染污的,祂所指揮的六識的身口意造作,也就是染污的。

十一、六個識的一切信息,都是刹那刹那傳導到意根那裡的,意根刹那刹那都知六識所了別的信息,以及六識的心行。所以意根才能根據六識的信息,刹那刹那起自己的心行,再刹那刹那做主宰。六識是意根的使用工具,六識不能用了,意根再有反應,也無法表現出來,急死也沒有用。就像一個人想要砍斷一棵大樹,可是手裡的刀具壞了不能用,他就得干看著,無所作爲。

人用刀具砍樹,樹被砍倒了,這是人干的事還是刀具干的事?當然是人砍倒了樹,是人利用刀具砍倒樹的,功勞和過失都應該算在人的頭上。同理,意根利用六識造作了一切身口意行,其功其過都應該算在意根的頭上,六識只是被支配而已。但是如果六識給意根出謀劃策,意根聽從之後而造作的行爲,六識也有分。

十二、中隂身裡也有六識,但六識的作用力比較弱一些,沒有在人身上強大。因爲中隂身是業力的體現,色身與人身差別很大,依色身而有的意識其思惟分析判斷功能就弱,意根沒有意識的牽制作用,業力習性就會完全表現出來。如果意根的煩惱習性沒有得到轉變,戒定慧都沒有修習,不與善法相應,福德也沒有修習出來,再沒有斷除三縛結,一定會被煩惱結縛所縛而去三惡道受生。中隂身一切活動都以意根的業力爲主,意根善則去善道受生,惡則去惡道受生,或者是隨意根的願力受生。

正死位沒有意識,是爲什麽呢?因爲如來藏要離開,逐漸的收回四大種子,不再輸送出來,五根的功能就逐漸維持不了了,六塵就無法運送進來,出生意識的緣不具足,意識就不再出生。六塵傳導的越來越少,六識就會越來越微弱,最後滅去。

十三、意根與色身和六識的關係

意根一旦証得了某個理,顛覆了從前的認知,心裡就要産生某種情緒,有思想波動。而意根的情緒與思想波動只能通過色身和六識表現出來,沒有別的渠道。色身和六識就是五隂身,是受意根調控和支配的,屬於意根的道具,被意根所差使和調遣。所以色身和六識的表現,正是意根心理狀態的反應。色身和六識猶如傀儡,而意根就像背後牽線人。但意根也是一個傀儡,其牽線者卻是如來藏,一切法包括意根都是如來藏所牽出來的,都被如來藏所牽。因此說如來藏是一切法的主人,而意根又是色身和六識的主人,大多數時候意根是一個集權主義者,只是偶爾在拿不定主意時,才放開權利,聽從意識的建議。

六識尤其是意識所表現出來的清淨性和染污性,貪嗔癡煩惱性,以及各種習氣,大多數時候是來源於意根的,是意根調控出來的,是意根指使的,代表著意根的心性,是意根心性的反應。少數時候是意識受到環境熏染表現出來的行爲,不代表意根也有此心性,不代表意根也被熏。

比如學佛時意識被佛法所熏,清淨了一些,煩惱現行的少了一些,但不代表意根也清淨了,煩惱少了。要想意根也清淨減少煩惱,必須在証果之後,意根在實証了佛法,真正明理之後,才能清淨一些。理論知識只對意識有用,意根無法相應,意根相應的是現實,是現量觀行智慧,沒有確鑿的証據,意根不能承認,因此心行就不能真正轉變清淨。

由於意識比意根的了別智慧強大,認識真理的能力強,心行要比意根清淨,煩惱要比意根少而輕微。除非處於特別惡劣和染污的環境,一般情況下都是如此。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