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三昧經講解
第六章 第四治思覺法門
原文: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有三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
釋:如果一個人內心思慮念頭偏多,應當修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修習此法的人有三種,第一種是初始才開始修習的人,第二種是已經修習一段時間的人,第三種是久修之人。如果是才開始修習的人,應當教導他,一心一意念數呼吸,入息和出息,長息短息都要數,從一數到十為止。入息時數一單數,出息時數二雙數,不管呼吸是長是短,都要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數。這樣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往復,心就能慢慢靜下來,不再有過多的思慮了,身體也會健康起來。這是六妙門的第一妙門:數。
原文: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
釋:如果是已經修習一段時間的人,應當教導他,數呼吸時,從一數到十,心念隨著氣息入和出,與氣息在一起不分離,然後心念看著出入息,隨著出入息,出息知出息,入息知入息,把心止在氣息上,不緣他法,專一其心,得定得止。心念不要在數數上,要安住在出入息上,隨出入息自由出入,心念就能止住了。這是第二妙門:隨。
如果是久修之人,應當教導他,數數的念頭隨著出入息,止在出入息以後,應當起觀照作用,可以觀行,觀照自心,這樣念頭就能隨著止觀而逐漸清淨下來。這是第三四五六妙門:止、觀、還、淨。
原文:阿那般那三昧。六種門十六分。云何為數。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數一。出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為非數。若數二至九而誤更從一數起。譬如算人一一為二。二二為四。三三為九。
釋:阿那般那三昧法門,有六種妙入門十六品。如何數息?就是一心念著入息,入息完了,就數一;一心念著出息,出息完了就數二。如果入息和出息都沒有完就數數,這個不算,應該從頭再開始數。如果數到二或者數到九,數錯了,再從頭數起。譬如數人數,一一為二,二二為四,三三為九。
原文:問曰。何以故數。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思覺故。得一心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
釋:有人問:為什麼要數息?答:數息法容易觀察無常,無常的觀念容易成就,也能容易斷除思慮覺觀,心容易清淨,能專心一意,修出禪定。因為平時身心的生滅無常現象,相似於真實,又連續不斷的運行,定力不足時,很難見到這種身心生滅無常的真實相貌。而入息和出息這種生滅的無常現象,容易了知和見到。
原文:復次心系在數。斷諸思諸覺。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裡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卻三種粗思覺。次除三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先除粗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
釋:再次說,把識心牢牢的系在數息上,能斷除一切的思想、思慮和覺觀。思想覺觀包括貪欲思想覺觀、瞋恚思想覺觀、憂惱思想覺觀、家親眷屬的思想覺觀、國土家園的思想覺觀、希望永遠不死的思想覺觀。
如果想要清淨自心入佛正道的人,應當先除去三種粗的思想覺觀,然後再除去細的思想覺觀。六種思想覺觀除去以後,就能證得一切清淨之法。譬如採金之人,先要除去粗大的沙石,然後再除去細的沙石,這樣次第就能得到細金沙了。
原文:問曰。云何為粗病。云何為細病。答曰。欲瞋惱覺是三名粗病。親裡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
釋:有人問:什麼是粗病?什麼是細病?答曰:貪欲覺觀、瞋恨、惱害覺觀三個是粗重的覺觀,家親眷屬覺觀、國土家園覺觀、希望長生不死覺觀是三個細覺觀。除去這些覺觀,就能得到一切清淨法。
又問:沒有得道的人,煩惱結使沒有斷除,六種思想覺觀很強大,都是從心裡生出來的亂想,怎麼能除去呢?答曰:當修習到心厭世間的時候,能正確如理觀察到這些思想覺觀,就能遮障自心產生這些覺觀,但是這不徹底,能拔除這些覺觀思維,只是壓服降伏而已。隨後修行證得無漏道果時,就能從根本上拔除這些煩惱結使。
原文: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 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 眾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 種種欲求顛倒樂
如六神通阿羅漢 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結毒蛇滿心室 纏緜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緣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 宗親恩愛共成就
鹹皆涕泣戀惜汝 汝能捨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 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 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
釋:什麼是正觀?看見貪欲多的人追求各種貪欲很是辛苦,即使得到了所求,守護所得到的也是很辛苦,等到失去時內心生起憂惱仍然是大苦,心裡得到所貪愛的卻無滿足同樣是苦。欲望是無常和苦的因,也是憂惱的因緣,眾生都有這些煩惱苦處,應當覺悟貪欲然後捨棄掉。譬如毒蛇入到人居住的捨宅裡,如果不趕快除掉必將有危害。種種貪欲顛倒樂,沒有定相,也不真實,輕薄不貴重。
比如具足六神通的阿羅漢,教誨有欲覺的弟子說:如果你不破戒,不與女人共宿,戒行就清淨,纏緜貪愛不相捨離,內心裡充滿了貪欲結縛的毒蛇。既然知道身戒不能毀犯,為什麼心裡還常常懷著欲火不熄滅。你是出家追求佛道之人,為什麼這樣的放縱自己?父母生你養你,宗親眷屬呵護送你出家修道,所有親人都涕泣憐惜你,你都能捨離他們而不掛念,可是心裡卻常懷貪欲,放縱貪欲心無厭足,常常喜歡處於欲火中,歡喜愛樂一時也不願捨離。
應該像這樣用種種言詞呵責欲覺,如是用種種正觀來除去欲覺心。
原文:問曰。云何滅瞋恚覺。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 是中眾生莫瞋惱
若念瞋惱慈悲滅 慈悲瞋惱不相比
汝念慈悲瞋惱滅 譬如明闇不同處
若持淨戒念瞋恚 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 復以泥土塗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種種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眾生 而復加益以瞋惱
若起瞋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 瞋惱惡念內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 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 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 自失己利並害他
是謂不善彼我失 他有淨心亦復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 舉手哭言賊劫我
釋:問:云何滅除瞋恚覺?答曰:從胎而生心裡常常懷苦,因此說眾生不要常瞋惱。如果修道人心有瞋惱,慈悲心就沒有了,慈悲和瞋惱不能同時存在,二者沒有可比性。如果你心念慈悲,瞋惱就滅去。譬如明和暗不能同時相處。如果想守持清淨的戒律,卻有瞋恚的心念,此人就會毀破戒律,自失佛法的利益。譬如大象入到河裡洗澡,再把泥土塗滿身,實是不智之舉。所有眾生都有生老病死苦,種種苦惱像用皮鞭抽打一樣痛苦不堪。為什麼一個善人憐念眾生,卻要給眾生增加苦惱?如果生起瞋恚心想要損害對方,還沒等加害到對方,自己就先被瞋火燒到了。
因此應該常常要有慈悲的心行,內心裡不要生起瞋惱和惡念。如果有人常常有行善法的念,這樣的心就是在修習著佛念。因此不該有不善之念。常常念著善法,心就是快樂的,今世得樂後世還是快樂的,證得常樂的道果就是涅槃。如果心裡還集聚著不善的覺觀,不但能失去自己的利益,也能惱害他人,因此說有不善的心念,彼我都有損害,他人的清淨心也沒有了,譬如住在清淨阿蘭若道場的人,舉手哭喊著說賊人打劫我了。
原文:有人問言。誰劫汝。答言。財賊我不畏。
我不聚財求世利。誰有財賊能侵我。
我集善根諸法寶。覺觀賊來破我利。
財賊可避多藏處。劫善賊來無處避。
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正觀除瞋恚覺。
釋:有人問:誰打劫了你?答言:劫財之賊我不害怕,因為我不聚集財產求世間的利益,哪個劫財之賊能侵犯我?因為我在積集善根佛法的寶藏,覺觀賊來就能讓我失去佛法上的利益。劫財賊人容易避開,藏匿之處很多,劫善法的賊人來就沒法避開了。像這樣用種種言詞呵責瞋恚,如是用種種的正觀來除去瞋恚覺觀。
原文:問曰。云何除惱覺。
答曰眾生百千種 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 無量眾苦自沉沒
云何善人復加惱 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 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 當知此惡罪極深
釋:云何除去惱害覺觀?答曰:眾生有百千種之多的疾病,常常交替著來惱害,死亡之賊時常來追捕,想要殺害五陰身,眾生常常沉沒在無量多的苦痛中。既然是善人為什麼還要再來加害眾生,讒言毀謗謀害眾生,沒有仁慈心而去傷人的人還沒有傷害到他人,自己就先遭殃了。世俗人起心惱害他人還可以寬恕,因為這就是世俗法中造惡的起因,世俗人也從來不說自己要修善做善人。可是想求得心清淨的出家人,心裡懷著嫉妒心而生起瞋恚,就像清冷的白雲中施放毒烈的火焰,當知這種罪惡是極重極大的。
原文:
阿蘭若人興嫉妒 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 嫉妒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 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禪多聞 虛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 云何求供養利身
飢渴寒熱百千苦 眾生常困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 云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 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纏身眾惱集 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釋:一個住在寂靜道場中的人心生嫉妒,有個阿羅漢有他心智通,教導勸告他,苦苦的呵責他說,你為什麼這樣的愚癡,嫉妒心能破壞你所修得的功德本錢,如果想要求得供養,你自己就要去努力積功累德,用諸多的功德來莊嚴自己;如果不修持戒行,不修習禪定和廣學多聞,就白白的穿著出家服而破壞法身慧命。這樣做表明自己實際上就是一個乞討的弊惡人,為什麼還要貪求供養來養自己的色身?
飢渴冷熱的百千種苦惱,眾生常常被困在這些煩惱病痛中,每個眾生身心所受的苦厄煩惱無窮無盡,為什麼作為一個善人還要來給眾生增加諸多的苦惱?譬如一個人生了病瘡,然後再拿針刺來刺傷他,也如監獄的囚犯,受著嚴刑拷問,生死不定,眾多的苦厄纏繞色身,眾多的苦惱也集於一身,云何有慈悲心的人更要來加重他的苦惱?
就像這樣用種種的言詞來呵責自己的惱害覺觀,如是用種種的正觀來除去惱害覺觀。這就是修心法門,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心,學會呵責自心,學會教育自心,學會引導自心向正,心地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有智慧,道業進步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