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坐禪三昧經講解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1年05月31日

第十章 修習十六心的果德

原文:是世間正見,是名爲忍善根。是人多增進一心。極厭世界行。欲了了四諦相。作証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間第一法。一時住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一諦苦法。忍共緣故。何以故。觀欲界五受隂。無常苦空無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應心心數法。是名苦法忍。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現在未來世。一切無漏法初門。是名苦法忍。(法無漏法忍信受也)

釋:這種世間的正知見,就名爲忍法善根。獲得忍的善根,此人就多增進一心的禪定力專注力,極其厭離世間生滅變異的行法,想要明了四聖諦相貌,以身作証趣向涅槃。像這樣的一心專注於四聖諦法,就是世間第一法。一時間心就住在了四種行中:苦空無常無我。觀行四聖諦中第一諦苦法,忍於與衆生共同的業緣。爲什麽如此說?觀察欲界衆生的五受隂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在此法中心裡能夠忍受認可,就能獲得智慧,是相應的心法和心數法所証得的智慧,叫作苦法忍。在觀行四聖諦中所生起的身業口業及與心不相應的諸行法,在現在未來世界中,是獲得一切無漏法的最初之門,叫作苦法忍。

原文: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斷結使。苦法智作証。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風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辦欲界系。見苦斷十結得得。爾時異等智得。無漏智未得。無漏慧得。是時成就一智(等智未來成就)。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過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釋:証得世間第一法之後,次第出生苦法智苦法忍,知道五隂世間一切都是苦,能忍可於五隂世間就是苦的這個真理,斷除煩惱結使,有苦法智作証。譬如一個人割草或者是割稻麥,另一個人綑紥;也如利刀砍竹子,有風吹來竹子即倒。有忍智功夫就能脫離欲界的生死係縛,証見世間苦,斷除十種結縛就成就了忍智功夫。這時得到了異等智,還沒有得到無漏智,但無漏慧得到了,這時候成就一個智慧,以後才能成就等智。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和等智,第三心和第四心之後,成就四個智慧: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原文:習盡道法智中。一一智增。離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斷十八結。是四心苦諦能得。習法忍習法智。斷欲界系七結。習比忍習比智。斷色無色界系十三結。盡法忍盡法智。斷欲界系七結。盡比忍盡比智斷色。無色界系十二結。道法忍道法智。斷欲界系八結。道比忍道比智。斷色無色界系十四結。道比智是名須陀般那(下子上子)。實知諸法相。是十六心。

釋:修習世間盡道法智中,每一種智慧都要增加,以至最後圓滿具足世間盡智,出離三界,得到涅槃解脫。已經離欲的人能成就他心智通,增加了他心智,還有苦比忍智和苦比智,斷除色界和無色界的十三個生死結縛、成就盡法忍和盡法智,能斷除無色界的十二個生死結縛。道法忍和道法智成就,能斷除欲界的八個結縛系著。道比忍和道比智的成就,能斷除色界和無色界十四個生死結縛。道比智就是須陀般那,能真實的了知諸法法相,叫作十六心。

原文: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隨法行。鈍根名隨信行。是二人未離欲。名初果向。先未斷結。得十六心。名須陀般那。若先斷六品結。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來)。若先斷九品結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秦言不來)。先未離欲斷八十八結故。名須陀般那。

釋:能修到十五心,利根者叫作隨法行,鈍根者叫作隨信行,這兩種人都沒有離欲,還沒有斷除任何結縛,叫初果向。修到十六心,就是須陀洹:如果先斷除六品結縛,得証十六心,就是斯陀含:如果先斷除九品結縛,就是三果阿那含。還沒有離欲就斷除八十八結縛,叫作須陀洹。

原文:複次無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須陀般那。利根名見得。鈍根名信愛。思惟結未斷。餘殘七世生。若思惟結三種斷。名家家三世生。聖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隨是流行。故名須陀般那。是爲佛初功德子惡道得脫。三結斷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

釋:複次,以善根故而証得無漏果的初果,所以叫作須陀洹。利根的人是証見道,鈍根的人叫作信受愛樂。初果須陀洹的思惑煩惱結沒有斷,需要七次人間天上修行才能斷除。如果思惑煩惱結斷除了三種,叫作從家至家出生三世。八正道三十七品修成,心心流向涅槃,隨順是流而行,叫作須陀洹,也就是佛的最初功德成就的初果弟子,得脫了惡道。三結縛斷除,貪嗔癡煩惱微薄的人,叫作二果斯陀含。

原文:複次欲界結九種(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見諦斷。思惟斷。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斷欲界系六種結。入見諦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種斷。入見諦道。第十六心中一種。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若佛弟子得須陀般那。單斷三結。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斷欲界系。九種結六種斷。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種斷。是名一種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釋;複次,欲界的結有九種:見結、取結、疑結、愛結、恚結、嫉結、慳結、慢結、無明結,分爲見道時斷的三縛結,和修道時斷的貪嗔癡等思惑煩惱。如果一個凡夫衆生修行,首先以有漏的修行斷除欲界系的六種結縛,而見道入道,在十六心中就名爲二果斯陀含。如果斷除八種結縛而見道,屬於十六心中一種,名爲斯陀含向阿那含,在二果與三果之間。如果佛弟子証得初果,只斷除三個結縛,想要再証得二果,就要思惟如何斷除欲界所系的煩惱,九種結縛斷除六種,就是二果斯陀含,斷除八種就是二果向於三果阿那含。

原文:若凡夫人先斷欲界系九種結。入見諦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進斷三種思惟結。第九解脫道名阿那伽迷。阿那伽迷有九種。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隂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無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証阿那伽迷。行向阿羅漢阿那伽迷。

釋:如果一個凡夫衆生先斷除了欲界所系的九種結縛而見道,在十六心中名爲三果阿那含。如果証得二果斯陀含以後,再進一步斷除三種思惑煩惱結,就進入第九解脫道阿那含。阿那含有九種,分爲:一、今世必入涅槃的阿那含;二、在中隂身中入涅槃的阿那含;三、再投生之後入涅槃的阿那含;四、不斷勤求入涅槃的阿那含;五、不勤求入涅槃的阿那含;六、生到色界天再入涅槃的阿那含;七、生到阿迦尼吒天後再入涅槃的阿那含;八、生到無色界天再入涅槃的阿那含;九、身作証的阿那含,行止趣向阿羅漢的阿那含。

原文:色無色界九種結。以第九無礙道金剛三昧破一切結。第九解脫道盡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羅漢果。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壞法。慧脫。共脫。濡智。濡進。

行五種法退是名退法。利智利進行五種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濡進利。厭思惟自殺身。是名死法。濡智大進自護身。是名守法。中智中進不增不減處中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勤精進能得不壞心解脫。是名必知法。利智大進。初得不壞心解脫。是名不壞法。不能入深禪中諸漏盡。是名慧解脫。得諸禪亦得滅禪諸漏盡。是名共解脫阿羅漢。一切有爲法常厭滿足。更不求功德。待時入涅槃。

釋:色界和無色界共有九種結縛,用第九無礙道金剛三昧來破除一切結縛,証得第九解脫道的世間盡之盡智,修得一切解脫的善根,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有九種:退法阿羅漢、不退法阿羅漢、死法阿羅漢、守法阿羅漢、住法阿羅漢、必知法阿羅漢、不壞法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共解脫的阿羅漢、濡智阿羅漢、濡進阿羅漢。

修行五種法不成就而退失,是退法阿羅漢。有深利的智慧修行五種法不退,就是不退法阿羅漢。智慧微少,精進力微少,厭惡思惟以至於自殺提前捨報入涅槃,名爲死法阿羅漢。智慧微少,可是有大精進力以護持自身,名爲守法阿羅漢。智慧中等,精進力中等,兩方面都不增也不減而住,名爲住法阿羅漢。以少智慧,勤行精進,能得不壞心解脫,名爲必知法阿羅漢。

智慧利根,有大精進力,初步得到不壞心解脫,名爲不壞法阿羅漢。不能入到二禪以上的禪定中,而斷盡了煩惱,就是智慧解脫的阿羅漢。証得各種禪定,也証得滅盡定,就是共(俱)解脫的阿羅漢,他們一切有爲法包括佛法常常厭離,滿足目前狀況,等待壽終時入涅槃。

原文:有阿羅漢。求四禪四無色定四等心。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願智阿蘭若那三昧(秦言無諍阿蘭若。言無事或言空寂。舊言須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無諍行耳。無諍者。將護衆生。不令起諍。於我耳起諍。如捨利弗目連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離起諍者是也)。超越三昧熏禪三解脫門及放捨(放捨者三脫門空無願無相空無願無相即十二門念反著者也)。更作利智勤精進。入如是諸禪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壞法。

釋:有的阿羅漢,求得四禪、四空定、四等心,具有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九次第定、六神通,具足寂靜無諍三昧、超越三昧、熏禪三個解脫門及放捨,更是求取猛力的智慧,勤行精進,入到這些種種甚深禪定之中,具足三昧功德力,名爲不退法不壞法阿羅漢。

原文:若佛不出世。無佛法無弟子時。是時離欲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種。上中下。下者。本得須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須陀般那於第七世生人中。是時無佛法。不得作弟子。複不應八世生。是時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時無佛法。不得作弟子。複不應三世生。是時作辟支佛。

釋:如果佛不出世,沒有佛法,也沒有佛弟子時,這時就有離欲人辟支佛出世。辟支佛有上中下三種,下者,原來証得過初果須陀洹和二果斯陀含,須陀洹在第七世出生在人間時,沒有佛法住世,不能做佛的弟子隨佛修學,又不能再投生天上和人間,不能再第八次的轉世了,這時候只能當辟支佛,獨自覺悟佛法。二果斯陀含要上天再回到人間二世投生,這時候也沒有佛法住世,不能做佛的弟子隨佛修學,又不能第三世投生,這時候就當辟支佛,獨自覺悟佛法。

原文:有人願作辟支佛。種辟支佛善根時。無佛法善根熟。爾時厭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進力少。以因緣退(如捨利弗是也)。是時佛不出世。無佛法亦無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厭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

釋:有人願意作辟支佛,種了辟支佛的善根時,無佛法住世,可是辟支佛的善根卻成熟了,這時候就會厭世而出家修道,証得道果名爲辟支佛,是中品辟支佛。有的人尋求成佛之道,可是智力不足精進力也少,因爲某種因緣就退失了成佛之道。這時候沒有佛法住世,也沒有佛弟子在世,辟支佛的善根成熟了,就作了辟支佛,修出或多或少的相好莊嚴,厭離世間,出家就得道了。這是上品辟支佛。

原文:於諸法中智慧淺入名阿羅漢。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如遙見樹不能分別枝。小近能分別枝。不能分別華葉。到樹下盡能分別知樹枝葉華實。聲聞能知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法無主。唯涅槃善安隱。聲聞能如是觀。不能分別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別。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諸法分別究暢。深入深知也。

釋:在諸法修學中所得的智慧比較淺的,就是阿羅漢,智慧中等的是辟支佛,智慧最深的是佛。比如遠遠看樹木時看不清樹枝,走近一些才能看清楚樹枝,但還不能看清花和樹葉,走到樹下,才能完全看清花葉和果實。聲聞人能証得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一切諸法沒有其主,只有涅槃是安穩快樂的。聲聞人只能觀察到這些,不能更進一步了知更深的内容。辟支佛了知的比聲聞多一些深一些,也不能再深入了知更深的法。唯有佛能究竟圓滿了知一切諸法,深入到底,具一切種智。

原文:如波羅奈國王。夏暑熱時處高樓上坐七寶床。令青衣磨牛頭栴檀香塗身。青衣臂多著釧。摩王身時釧聲滿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脫。釧少聲微。唯獨一釧寂然無聲。王時悟曰。國家臣民宮人婇女。多事多惱亦複如是。即時離欲獨處思惟得辟支佛。須髮自落著自然衣。從樓閣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緣中品辟支佛也。

釋:如波羅奈國王在夏天非常炎熱時,坐在高樓上的七寶床上,讓侍女碾磨牛頭栴檀香,然後塗抹身上。侍女的手臂戴著多個寶釧,給國王塗抹身體時,寶釧互相碰撞的聲音很喧閙,國王很不喜歡聽,讓侍女一個個的摘掉,留在手臂上的寶釧越少,聲音越微弱,只剩下一個時,什麽聲音也沒有了,很寂靜。國王這時就明白了,說:國家臣民宮人婇女,人多事多煩惱就多,就像這些寶釧互相碰撞發聲一樣。國王此時就離欲獨處,獨自思惟,証得辟支佛果,當即須髮自落,袈裟著身,從樓閣中飛身而去,以自己的神通力出家,到一個山中修行去了。如這樣証得了因緣法,就是中品辟支佛。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