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中十二因緣釋
第二節 緣起次第
原文: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說。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故。二受用境。
釋:問:是什麽因緣使得無明等十二因緣的十二有支,作這樣的排序,按照這樣的次第講說?答:所有愚癡的人,首先要對於所應該了知的事情愚癡不懂,再次即於所不懂的事情發起邪惡不正之行,由於造作了邪行的緣故,令心顛倒,由於心顛倒的緣故,煩惱結縛使得生命相續不斷。因爲生命相續不斷的緣故,六根圓滿具足,六根圓滿的緣故,有五隂身正報受用和生存環境的依報受用。
原文: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於方覔時。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謂内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憂歎苦。熱惱之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說十二支。
釋:由於受用了境界的緣故,就會沉湎於境界中不能自拔,或者是生起更多的希求。因爲有希求的緣故,在四處尋覔所求的過程中,煩惱就會滋長起來。由於煩惱滋長的緣故,就生起了後世三界有的可愛和不可愛的業行。由於所造的業行滋長的緣故,在五道生死輪回中苦果就生起來了。苦果生起來以後,就有生老病死等等苦惱。這些苦惱就是色身變異所引起的老死苦,以及境界變異所引起的憂悲歎息苦和熱惱之苦。因此,世尊按照這樣的次第宣說十二支分。
原文:複有次第差別。謂依二種緣。建立緣起次第。一内身緣。二受用境界緣。内身緣。前六支所攝。受用境界緣。後六支所攝。先於内身。起我執等愚。由此不了。諸業所引。苦果異熟故。發起諸業。
釋:又有其他的次第差別,是指依著兩種緣建立起來的緣起次第,一個緣是内身緣,也就是五隂身,一個緣是受用境界的緣,也就是生存環境。内身緣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前六支所攝受,受用境界緣由受、愛、取、有、生、老病死後六支所攝受。衆生先是對於内身生起我執等愚癡,因爲有這樣的愚癡,不明了五隂身所造作的一切業行,能引生出苦的異熟果的緣故,就發起了一切業行。
這裡說前六支攝受内身五隂身,由於無明造作業行生起名色,在名色上生出六入,有六入以後就有了後六支,後六支都是五隂身所受用的境界,也是六入觸的後果。所以十二因緣就依於内身和受用境而建立起來的。
原文:既發起已。即隨彼業。多起尋思。由業與識。爲助伴故。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根初起。所攝苦果。根圓滿所攝苦果。受用境界所攝苦果。即名色爲先。觸爲最後。
釋:業行既然已經發起來了,就隨著那些業行不斷的生起尋思求取,由於業行和心識爲助緣,能招感未來世的三種苦果:一是五根初生起在母胎裡的苦果,二是五根圓滿出生以後所受的苦果,三是在受用境界時所受的苦果。這三種苦果出現的條件是先有名色,最後再有觸,苦果才能出現。
原文:又於現法中。依觸緣受。發起於愛。由受用境界緣。廣起追求。或由事業門。或由利養門。或由戒禁門。或由解脫門。發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脫求。如是求時。令先所起煩惱。及業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死隨逐。
釋:又在現前存在的法中,依賴著由於觸的因緣産生的受,而生起了愛,由於有受用境界的緣,就廣泛的生起了追求和求取。或者在生存事業方面,或者在名聞利養方面,或者在戒禁取方面,或者在解脫生死方面,生起了貪欲的求索、五隂身的求索,和邪解脫非正解脫的求取。像這樣貪求的時候,就使得由從前所生起的煩惱,以及煩惱業行所引發的五道生死輪回果出生了。生出現以後,老死就隨逐其後。
原文:複有次第差別。謂由三種有情聚。一樂出世清淨。二樂世間清淨。三樂著境界。由初聚故。滅諸緣起。增白淨品。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實知。諸諦道理。若住正念。或作福業。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動業。若不住正念。便發非福業。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歡喜所引。心相續住。
釋:另外還有次第差別,有三種有情聚落,第一種是樂於出世間清淨法的有情,第二種是樂於世間清淨法的有情,第三種是訢樂著境界法的有情。因爲有第一種有情聚落的緣故,就會滅除一切緣起法,增加清淨無染的業種。因爲有第二種有情聚落的緣故,不如實了知四聖諦之理,如果他們能住在清淨的正念上就會造作一些福業,或者是造作一些有漏的由修行所引出來的不動業行,比如說純粹的禪定,達到四禪定身心不動;如果有情心不住在正念上,就會造作一些非福業,有些人造作了非福業會心生追悔,有些人造作非福業之後,心不但不追悔,還很歡喜,這樣就引發了心相續不斷地住著,不能滅除。
原文:彼又如前。於下中上。生處次第。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名色爲先。觸爲最後。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現受用境所生受。於現法中。如前次第。起後六支。謂受爲先。老死爲後。
釋:這些有情又像從前一樣,由此非福業能感召下中上三種次第出生之處。由此三種出生之處,就會感召未來三種相應的苦果相伴隨。在這個前六支因緣中,最先有名色,最後才有觸,由此苦果就出現了。如果沒有六入,沒有對六塵境界的觸,就沒有知覺,就不會覺苦。
因爲有第三種有情聚落的緣故,依靠現前受用境界所出生的受,在現前存在的法中,像先前的次第一樣,生起後邊的六支——受、愛、取、有、生、老死,受在最先,老死在最後。(以上講的是順十二因緣觀)
雖然第二種有情喜歡世間清淨,但由於無明不知解脫正理,心仍然是不清淨的,真清淨是智慧清淨,識了世間真理,追求真理,才能真清淨。若不然,即使作善業,也是有漏有煩惱有生死苦的。第三種樂著境界法的有情,無明更重,不知一切境界皆生滅無常幻化,樂境界即樂生死,隨境界而轉,喜怒哀樂憂悲苦惱,實爲愚癡。
原文:問。何因緣故。逆次第中。老死爲先。說諸緣起。答。依止宣說。諦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顯苦諦。如世尊言。新名色滅。爲上首法。
釋:問:是什麽因緣致使在逆推因緣法的次第中,以老死爲先來說十二緣起法?答:這是依止於世尊所宣說的四聖諦道理的緣故,因爲生和老死能顯示出苦諦。就如世尊所說的新的名色滅了是最上第一之法。新的名色滅而不生,老死問題就解決了,無老死就解脫了涅槃了。
原文: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爲上首耶。答。依心解脫者。而施設故。由彼於現法中。種子苦及當來苦果。不生而滅。故說名色爲先。受爲最後。得究竟滅。
又於現法中。受諸受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說名爲滅。由彼滅故。以彼爲先。餘支亦滅。如是等類。宣說緣起次第應知。
釋:問:緣起次第爲什麽不說所有無明滅了才是最上的法呢?答:世尊以新的名色滅了爲第一法,這是依照心解脫的人而施設的,心解脫了,後世的名色就不會再出生,老死就滅了。由於名色在現世的法中,種子中的苦以及未來應受的苦果,都不用再出生就滅了,所以說逆因緣法的次第以名色爲先,受在最後,這樣生死苦才能究竟滅了。
又在現存之法中,在受用諸受的時候,愛以及愛的隨眠能夠永遠拔出,不再生起,就說是愛滅。由於愛滅的緣故,就以愛爲先,其它幾支隨後也就會滅了。修因緣法應該了知,類似於這樣講法就是宣說緣起法的次第。
原文:問。何故緣起。說爲緣起。答。由煩惱係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此依字釋名。複次依托衆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刹那義釋。複次衆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如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餘。依此義故。釋名應知。
釋:問:爲什麽把緣起法說爲是緣起?答:由於煩惱的係縛往生到六道裡,無數次的生起五隂身,所以把五隂身叫作緣起,這是依著字義來解釋緣起名。另外五隂身又依托著衆多的因緣,快速的謝滅以後,又因爲有相續不斷的因緣和合而出生,所以叫作緣起,這是依著刹那生滅的含義來釋名的。另外,衆多因緣雖然滅去了,但是五隂身卻沒有捨離,依著自身的相續緣而再次生起,所以叫作緣起。這就是所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是由於其他原因出生的,應知是依著這個含義的緣故來解釋緣起的。
原文:複次。數數謝滅。複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複次。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緣起。如世尊言。我已覺悟。正起宣說。即由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
釋:另外,五隂身無數次的謝滅,又無數次地相續生起,所以叫作緣起,這是依照五隂身無數次的毁壞、無數次的謝滅的含義來釋名的。另外,在過去世的時候,由於覺悟了五蘊世間緣起之性以後,與過去世相同類的五蘊身又相續生起,所以叫作緣起。就如世尊所說:我已經覺悟了,就堂堂正正的出到世間,來宣說因緣法。即是由於這個緣起的名字,輾轉傳說,所以才說爲緣起。
原文:問。無明望行。爲幾種緣。答。望諸色行。爲增上緣。望無色行。爲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是餘支。爲緣多少。應如此知。謂有色支。望有色支。爲一增上緣。望無色支爲二緣。謂所緣緣。及增上緣。若無色支。望有色支。唯爲一緣。望無色支爲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釋:問:無明緣行這支有幾種緣?答:無明緣(引生)一切色法的行(身行、口行)只有一種緣,是增上緣;無明緣(引生)無色法的行(意行)有三種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其它幾支各有什麽緣應該依如下而知:有色法的支分緣(引生)有色法的支分,只有一個增上緣;有色法支分緣(引生)無色法的支分有兩種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如果是無色法的支分緣(引生)有色法的支分,只有一個增上緣;無色法支分緣(引生)無色法支分有三種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有色法的支分與身口有關,是身口的造作,無色法的支分與心意有關,是心意的造作。有色法的支分,可以引生有色法和無色法兩種支分,無色法支分也可以引生出有色法和無色法兩種支分,有色法與無色法支分可以互相攝受。
只有無色法與無色法支分之間有三種緣,因爲都是意及心所法部分,種類相同,能互相緣和互相增進。有色法與有色法支分之間只有增上緣,一種色法促進另一種色法的生起。但有色法支分對於無色法支分卻是兩種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因爲有色法是無色法的所緣相分,所以是所緣緣,有色法又能促進無色法的生起,所以是增上緣,而無色法對於有色法只能是增上緣一種。
三種緣的概念釋義:
一、等無間緣的意思是,種類相等,並且無間斷的緣。識心與識心之間是相等的,識心與心所法是相等的,並且是同類識心。如意識與意識之間是等無間緣,意根與意根之間是等無間緣,眼識與眼識之間是等無間緣等等,另外心所法與其相應的識心是等無間緣,或者說識心與其相應的心所法是等無間緣。
但不是所有的心所法都是與其相應的識心是等無間緣,因爲心所法不是時時處處都存在,都伴隨於識心,只有時時處處伴隨於識心的心所法,與識心之間才是等無間緣,當心所法不存在以後,就不是識心的等無間緣了。比如說無明,比如說觸和作意。等無間緣不是永遠都是等無間緣,是階段性的一段時間内的等無間緣,當無明滅去,當識心不再受和想,這些心所法就不是識心的等無間緣了。無明是識心所緣的法,是識心所具有的法,與識心相應,無始劫以來一直伴隨著識心運轉,不相分離,所以無明是識心的等無間緣,也是識心的所緣緣和增上緣。
二、所緣緣的意思是,一切法都是識心所緣的相分,相分也是一種緣,就是識心的所緣緣。所緣緣也叫作所緣境,分爲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親所緣緣是識心親自所緣的法,是直接所對應的法,與法不能分離。疏所緣緣是識心間接所緣的法,與識心是分離的,不是識心直接能緣的法。比如甲的色身和識心,是乙的識心的疏所緣緣,乙的識心能夠脫離甲的五隂身單獨存在,甲存在與否並不影響乙的識心運轉。再比如第八識所現起的本質境,就是識心的疏所緣緣,識心並不能直接緣本質境,只能緣本質境轉變過來的性境、帶質境和獨影境。識心也不能直接緣種子,所以種子也是識心的疏所緣緣。除此,都是識心的親所緣緣。
三、增上緣的意思是,這種法能夠成爲另一種法生起的所依和助緣,對另一種法的産生起著協助、輔助和助推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和主要的作用,不是法生起的主要因素。
十二支中三種緣的說明
由無明到行這支,無明是意根的無明,是無色支,只有無色的識心才有無明,有色的法不涉及明和無明。意根有無明才有行,其中行分爲色法的行,如身體的行和口上的行,還有無色法的心行,無明只是有色行的增上緣,能夠促進有色行的産生和發展變異。色法不是心法,沒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只有心法才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所以身行和口行沒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心行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以及增上緣。無明與意根同時存在,沒有間斷過,有意根就有無明,意根緣於無明才有行,所以無明是意根所緣的緣,意根的無明又能促進六識不斷的行,成爲行的增上緣。
行緣識這支,由行促使六識不斷地運行,致使業種留了下來,有色行是六識的所緣緣和增上緣,無色行是六識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識緣名色這支,六識相續不斷的運行是後世色身的增上緣,是後世的名(受想行識)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名色緣六入這支很複襍,名是前五入的增上緣,是後一個意根入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色是前五根入的增上緣,是意入的所緣緣和增上緣,因爲五根入是色法不是識心,所以沒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
六入緣觸這支,意根入是意根觸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是五根觸的增上緣;前五根入是五根觸的增上緣,是意根觸的所緣緣和增上緣。觸緣受這支,意根的觸是六識受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有受一定有觸,觸一旦斷開了,受就消失;五根的觸是六識受的所緣緣和增上緣,六識受的等無間緣是阿賴耶識和意根以及五識。
受緣愛這支也是如此,受是愛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相等無間的緣於受才能有愛,愛所緣的緣是受,沒有受就沒有愛,受能增長愛,引生愛。五識的受和意識的受都統一在意根這裡,五識的愛、取和意識的愛、取也統一在意根這裡,受意根操控,所以總歸起來就是意根的受、愛、取。
愛緣取這支也是同樣,愛是取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取相等無間的緣於愛,沒有愛就沒有取,取所緣的緣就是愛,愛能增長取。取緣有這支,取只是有的增上緣,不是等無間緣,也不是所緣緣。有緣生這支,有是色生的增上緣,是名生的所緣緣和增上緣,不是等無間緣,生的等無間緣是阿賴耶識和意根以及六識業種。生緣老死這支,色生是老死的增上緣,不是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名生是老死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原文: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問。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答。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牽引因。生起因故。說名爲因。
釋:問:爲什麽這些支分相緣中沒有因緣呢?答:所謂的因緣是諸支分自體種子的緣所顯現出來的。問:這些支分相互緣和牽引,如果沒有因緣,爲什麽說依著因果的體性建立了緣起呢?(因果體性是前因能生後果,後果就是緣起的法。)答:這些支分是依靠增上緣所攝受的,前支分是後支分的引發因、牽引因和生起因,方便說爲因,後支分就是果,所以說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法。
因緣是四緣中最重要的緣,是出生諸法的直接之因,種子屬於因緣法,種子在因位,(除無明之外的)十一支分在果位,有因必有果,緣也就是因的意思,是種子引生了十一支分的出現,種子是指六識身口意行留下的業種。這個含義非常深奥,能産生諸支分的自體種子都來自於阿賴耶識,都存在阿賴耶識中,換句話說這些支分都是阿賴耶識所出生的,阿賴耶識和自體種子是這些支分的因緣。
在十二因緣中,只有識緣名色一支中名色的出生是有種子的,前世六識的身口意行種子是此世名色出生的因緣。而名色後邊支分的出生都沒有種子,每個支分都是由前邊支分引生出來的,就是說前邊支分是後邊支分的增上緣,或者是等無間緣,或者是所緣緣,但都沒有種子因緣。無明緣行和行緣識也是如此,沒有種子因緣,只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但廣義地說,十二因緣中的後十一支分的出生和運行,也不是沒有種子的,都有一定的業種攝受著,受業種的侷限,也有七大種子的攝受。
原文: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釋:問:十二支分中有幾支是引因所攝受的?答: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七支是引因所攝受的,能引生後一支分。問:有幾支是生起因所攝受的?答: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三支是生起因所攝受的,能生起生支和老死支。問:有幾支是生起因和引發因兩個因果所攝受的?答:在現前存在的法和後世生起的法中,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四支,對於生和老死位支分,是生起因和引發因兩個因果所攝受的。
無明能引生行,但不能出生行,引是引導,是助緣增上緣,出生是直接生,無明無體無心無種子,不能生行,只能作爲阿賴耶識出生行的引子,沒有這個引子,阿賴耶識就無法出生行。行是六識(業種)的引因,不是直接出生六識(業種)的因,行沒有自體性,也沒有種子,所以無法出生六識(業種),是阿賴耶識借助於行出生了六識(業種)。六識業種是名色因緣,不能直接出生名色,是阿賴耶識借助於六識業種的緣出生了名色,六識的造作所落謝的種子能引生後世的名色。
名色是六入的引因,不能直接出生六入,是阿賴耶識借助於名色出生了六入,其中意入是原本就有的,不是阿賴耶識新出生的。六入是觸的引因,能引生出觸,但不能直接出生觸,因爲六入無自體性,沒有種子,就無法出生觸,是阿賴耶識借助於六入這個引因出生了觸。觸是受的引因,能引生出受,但不能直接出生受,因爲觸無自體性,又不是識心,沒有種子,是阿賴耶識借助於觸出生了受。
愛、取、有三支是後世的生和老死支的生起因,如果沒有愛取有,就會滅去五蘊身,入無餘涅槃,沒有了生和老死,所以愛取有三支是後世支分的生起因。
原文:問。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爲因。何因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唯是不斷因故。非襍染因故。所以者何。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襍染因。說緣起教。無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污。又生襍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業之初因。謂初緣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
釋:問:如果說無明是以不如理作意爲因出現的,是什麽緣故在緣起法教中不先說不如理作意,而直接說無明呢?答:不如理作意只是緣起法不能斷滅的因,不是善惡無記三性襍染的煩惱因,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正是那些愚癡無明者才會起不如理作意,如果沒有無明就不會生起不如理作意,所以無明爲先,依據襍染的煩惱因才說緣起的教法。
無明的自體性是染污的有煩惱的,而不如理作意的自體性不是染污的有煩惱的,所以不如理作意不能染污無明,卻能被無明所染污。又因爲生起的襍染業,是煩惱力所熏染的,煩惱力就是無明力,襍染業生起的最初因就是最初的緣起法,因此在最先就不說不如理作意。
原文:問。何故不說自體。爲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得餘緣。於自體襍染。不能增長。亦不損減。是故不說。問。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正簡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爲緣耶。答。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爲緣。起非福行。由不了達。勝義苦因爲緣。生福及不動行。是故亦說。彼以無明爲緣。
釋:問:爲什麽不說自體是自體的緣呢?答:如果只有自體,沒有其他的什麽緣,其自體的襍染既不增長,也不損減,因此不說自體是自體的緣。譬如無明,如果沒有其他緣,無明自身就不會增長或者減少。需要五隂遇到善惡因緣,受到熏染才能增加或者減少無明。
問:是什麽因緣,造作福業之行與不造作福業和非福業的清淨不動行,是由於正確的揀擇諸法的功德力生起來的,卻仍然說都是以無明爲緣而生起來的?答:因爲由於内心不能通達的了解世俗苦生起的因是貪嗔癡緣,而造作了非福之行業,由於不能通達的了知勝義上所說的苦因是無明緣,而造作了福行和不動行,因此說這三種行都是以無明爲緣而生起的。
以上這段是說衆生由於不能充分地了解世間苦,而造作損減福德的惡業行,由於不能充分地了解勝義諦所顯示的空理,而造作了增益世間福德的善行和不善不惡的清淨不動行。衆生修福的善行是爲了世間有爲的受用,不是爲了出世間的清淨道業,這就是無明。衆生也因爲不能了達勝義諦所顯示的空義,修了不善不惡的不動行,比如外道所修的純粹的禪定,一心入定,在世間裡既不行善也不行惡,世間福既不增益也不損減,這同樣是因爲不知何爲解脫的無明的緣故,也是執世間禪定的有爲業行,同樣是係縛生死的苦業,不能得解脫。
了達勝義空的聖者,無明破除,心地無爲,無相、無作、無願,不爲世間利益而造作增幅、損福和不動業行,即使造作福行,也爲出世間佛道,爲衆生利益。所以聖者不會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不會爲廣大名聲而造勢,不會追求權勢和地位,不會與衆生爭利益,不會希冀被人尊崇。而是看空五蘊世間,内心蕩然無所求無所得。如果與此相反,則說明心地不空,沒有了達勝義空理,則非聖賢。
原文:問。如經中說。諸業以貪嗔癡爲緣。何故此中。唯說癡爲緣耶。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貪嗔癡緣。唯生非福業故。
釋:問:如經中所說的,衆生所有的業行都是以貪嗔癡爲緣造作出來的,爲什麽在這裡只說以愚癡爲緣呢?答:這裡把福行、非福行和不動行的三種業緣全部都概括說爲以無明愚癡爲緣,而以貪嗔癡爲緣只能生起非福業行。
以貪嗔癡煩惱爲緣,必定會造作非福的惡業,不會造作有福業和清淨的不動業,而以無明爲緣,三種業行都會造作,不止限定於非福的惡業,因爲無明而行善的人很多,因爲他們不了達世間苦和空,心執於有而行善,雖善也是無明。
原文:問。身業語業。思所發起。是則行亦緣行。何故但說。無明緣行。答。依發起一切行緣而說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說故。
釋:問:身業和語業,是意根的思心所引發出來的,因此說行也是産生身行語行的緣,身行語行也緣於行而生,爲什麽只說無明緣行呢?答:這是根據發起一切行包括意根的行(思心所)的緣而說的緣故,一切行都是由無明而起,意根的思因爲有無明才運作,才導致了身行和語行的産生;以及根據生起善的和染污的思心所的緣而說的緣故,生起善的緣和生起染污的緣都是無明,所以就說無明緣行,而不說思心所的行緣身行和語行。
原文:問。識亦以名色爲緣。何故此中。但說行爲緣耶。答。行爲識襍染緣。能引能生。後有果故。非如名色。但爲所依所緣。生起緣故。
釋:問:六識也是以名色爲緣而生,爲什麽在這裡只說六識是以身口意行爲緣而生呢?答:身口意行是六識善惡無記種子的襍染緣,襍染的種子或者說襍染的六識能引發和生起後世名色業果的緣故,所以說身口意行是六識的緣,能引生業種的出現。不像名色只是六識出生所依賴的增上緣,行卻是六識的所緣緣,能直接引起六識業種的出生。
行緣識,身口意行襍染,六識就襍染,就有襍染種子,以及後世的襍染果報。但身口意行是六識的身口意行,沒有六識就沒有身口意行,所以身口意行不是引生了六識,而是引生了六識造作的業種,也就是引生了六識的襍染緣。爲什麽身口意行是襍染的呢?因爲意根的心行是襍染的,所以意根引生的身口意行就是襍染的,六識就是襍染的,種子以及果即是襍染的。名色的襍染果出生以後,六識就會依止於襍染的名色出生,名色是出生六識的增上緣,不是引生緣。
原文:問。名色亦由。大種所造。及由觸生。何故但說。識爲緣耶。答。識能爲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時。大種及觸。唯能與彼。爲建立因。
釋:問:名色也是由七大種子創造出來的,也是由於觸的因緣而出生的,在入胎時有意觸,在出胎時有六入處觸,爲什麽這裡只說名色以六識爲緣而生呢?答:六識能作爲名色新出生的因緣,名色出生以後,或者正在出生時,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以及觸,只能作爲名色成爲五蘊的建立因緣、延續因緣、變異因緣。兩種因緣分別在名色出生的前後起用,其作用有差別,從引生因緣的重要角度而說識緣名色,所以不說大種和觸是名色出生的緣。
原文:問。如經中說。六界爲緣。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說識界。答。若有識界。決定於母胎中。精血大種。腹穴無闕故。又識界勝故。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時而說故。
釋:問:如經中所說,以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爲緣,才能入到母胎當中,爲什麽這裡只說以識界爲緣入胎呢?答:如果在母胎裡有阿賴耶識界,就一定會有母胎中胎兒所需要的五大種子構成的精血,遍布於身根五臟六腑和七竅,沒有空缺,所以就說名色是以阿賴耶識界爲緣。又因爲阿賴耶識界是心法,是一切法中最殊勝的緣故,所以說以阿賴耶識爲緣得入母胎。又因爲依據一切法的出生,以及一切有的出生而說阿賴耶識是最勝的,是入胎和名色出生的直接因緣。
能入胎的識界一定是阿賴耶識,不是六識,因爲一入胎六識就要滅去,胎裡剛開始沒有六識,而有阿賴耶識,而且胎中的受精卵的色由阿賴耶識出生地水火風空大種子來出生、變化和執持,胎裡的第七識需要阿賴耶識提供識種子來維持,所以能入胎的是識界阿賴耶識,不說地水火風空界,有阿賴耶識就會有地水火風空大種子。
原文:問。六處亦以飲食爲緣。何故此中。但說名色爲緣耶。答。此中說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飲食。爲任持因。
釋:問: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也以飲食爲緣而生,有了飲食,名色增長,六入中的五入也隨之增長,爲什麽這裡只說六入是以名色爲緣出生的呢?答:這裡說名色是六入出生的因緣,六入是直接在名色上出生的,沒有名色就不可能有六入,在胎中最初的名就是意入處,在受精卵的色上漸次出生五入,所以名色是六入出生的因緣。六入出生以後,也要以飲食作爲六入任運維持的因緣,所以不說飲食是六入出生的因緣。
原文:問。觸以三和爲緣。何故此中。但說六處爲緣。答。若有六處。定有餘二無闕故。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故。
釋:問:觸是以根塵識三者和合爲緣出現的,爲什麽這裡只說觸是以六處爲緣出生的?答:如果有六處,一定會有其餘的六塵和六識出現,不會缺少六塵和六識的,所以就以六處爲代表。又因爲在三者中,六處勝於六塵和六識的緣故,在三者和合中起決定作用,就由六處攝受六塵和六識,所以就說觸是以六處爲緣出現的。
原文:問。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時候變異。若先業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顯觸爲彼緣。答。觸是彼近因故。由觸所引故。餘緣所生受。亦從觸生故。必不離觸。是故偏說。
釋:問:如果是由自身因緣所逼迫,或者是由其他外力因緣所逼迫,或者是因爲時令氣候因緣變異,或者是由於前世造的業行所牽引,這些因緣都會出生受覺,爲什麽這裡只顯示以觸爲緣才能出生覺受?答:因爲觸是出生覺受最近的因緣(其他都是遠因),受是由於觸所引發出來的緣故。而由於其他的緣所生出的受覺,也是從觸的因緣而生的,如果沒有觸,即使有其他因緣也不會出生受,受覺的出生一定不能離開觸,因此就偏說觸是受的因緣。
原文:問。經中亦說。無明爲緣生愛。順愛境界。亦得爲緣。何故此中。但說受爲緣耶。答。以受力故。於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由愚癡力。但於諸受。起盡等相。不如實知。由此不能。制禦其心。
釋:問:經中也說,以無明爲緣才能生出愛,無明是愛的因緣,隨順於令人貪愛的六塵境界也是愛的因緣,也能生出愛,爲什麽這裡只說受是産生愛的因緣?答:因爲受的因緣力的緣故,在面對相似真實的境界時,或者希求合於境界(因爲有樂受),或者是希求乖離逃避境界(因爲有苦受),由於愚癡因緣力的緣故,對於受的生起和滅去等等相不如實了知,因此就不能調伏其心,於是産生了愛,所以才說受是愛的因緣。
原文:問。由隨眠未斷。順彼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說愛爲取緣。答。由希望生故。於追求時。能發隨眠。及能引彼。隨順法故。
釋:問:由於隨眠煩惱沒有斷除,就會隨順於隨眠煩惱,這樣對於諸法的取就都出生了,但是爲什麽這裡只說愛是生起取的因緣呢?答:由於内心對所貪愛的塵境有所希望的緣故,在追求貪愛的境界時,就能引發出内心的隨眠煩惱,也能牽引著自心去隨順於隨眠煩惱,所以取出生的因緣是貪愛,不是隨眠煩惱。
隨眠的意思是煩惱沒有斷除的時候,一直作爲種子隱藏在阿賴耶識中,或者是眠藏在阿賴耶識中,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煩惱就會現行出來。但是煩惱也跟隨著意根,伴隨著意根,因緣成熟時,意根就會隨順於煩惱,表現出煩惱,業行就會隨之出現。貪愛也是煩惱的一種,由於貪愛才會産生取著的心行,而嗔恚這種煩惱是背離,不是隨順不是取著,所以才說愛緣取,不是煩惱緣取。
原文:問。前已說無明爲緣。發起業有。何故今者。說取緣有。答。由取力故。即令彼業。於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問。生亦以精血等爲緣。何故此中。唯說有緣生耶。答。由有有故。定有餘緣無闕。又有勝故。唯說彼爲緣。
釋:問:前邊已經說過以無明爲因緣,能發起業果的三有,爲什麽現在卻說是由取的因緣出生了三有?答:因爲由於取的因緣力的緣故,就會使得造作的業果在各個界地出生,之後能引發出六識和名色等等業果,所以說取緣有。
問:生命體也是以父精母血等爲緣才能出生,爲什麽這裡卻只說是由三有的緣産生了生命體?答:由於有三有的緣故,一定會有其他的緣滿足生命體出生的因緣條件,所以說有緣生。又因爲三有在所有緣中是最殊勝的緣故,所以只說三有是生的緣。
原文:問。亦由遠行。不避不平等。他所逼迫爲緣。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說生緣老死耶。答。雖由彼諸緣。必以生爲根本故。縱闕彼緣。但生爲緣。定有老死故。
釋:問:老死的現象也是由於生命體在久遠時間的運行當中,壽命並沒有到結束時,因爲不能避開外力突發因緣,受外力因緣逼迫而導致壽命不得不終止,爲什麽在這裡只說是由於生的緣故導致老死現象的發生呢?答:雖然有很多因緣導致了老死的出現,但是老死一定是以生爲根本因緣,即使沒有其他的因緣,但只要出生了,就一定會有老死,沒有生的時候,不管有多少因緣,也不會有老死的現象發生,所以才說生是老死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