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中十二因緣釋
第三節 十二支細分
原文:問。此十二支。幾是煩惱道。幾是業道。幾是苦道。答。三是煩惱道。二是業道。餘是苦道。
釋:問:這十二支因緣法中有幾支屬於煩惱道?幾支屬於業道?幾支屬於苦道?答:有三支是煩惱道,有二支是業道,其餘支分都是苦道。
煩惱道支分中含有無明煩惱,能引生煩惱業,無明、愛和取三個支分屬於煩惱道。無明支是煩惱,能產生雜染的身口意行和業種;愛支是煩惱,能產生執取,致使後世業果不斷;取支是煩惱,能導致後世雜染業果出生,使得生死相續。業道是指能造作業行的支分,行和識二支分就是業道,行支造作身口意業,識支留下生死業苦種。苦道是指有苦受的支分,名色、六入、觸、受、有、生、老死七個支分都是苦道,都有苦果和苦受。
原文:問。幾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後一唯果。餘通因果。又即於此問。更作餘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餘。亦因亦果。
釋:問:十二支中有幾支只是因?幾支只是果?幾支既通因又通果?答:最初無明一支只通因,最後一支老死只通果,其餘中間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這個問題還有另外的答案,有三支只是因,是無明、行和識三支,有二支只是果,是生和老死二支,其餘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是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七個支分。
對於第一種答案,只有無明是生死輪迴生起之因,是後十一支生起之因,沒有出生無明之因,所以無明不是果。最後的老死支只能是果,前十一支都是生起老死支的因,老死之後就沒有後支了,也就不會再有什麼果了。對於第二種答案,有三支只是因,不是果,這三支是無明、行和識支,這三支的運作直接導致後世的名色果報的出生,所以這三支是前世的因,名色至取支是今世的果,前生今世因果相連。而名色至取支的運作以及後世的有是因,後世的生和老死支是果,這樣今世後世的因果就連接起來了,因果通三世,今世是前世的果,是後世的因,既通因又通果,後世只是果,不是因。
原文:問。幾是獨相。幾是雜相。答。三是獨相。行等是雜相。問。何故行有是雜相。答。由一種說故。謂能引愛非愛果故。及能生趣差別故。
釋:問:十二支中有幾支是單獨的相,有幾支是善惡雜染的相?答:有三支是單獨的相,無明、愛、取三支只有煩惱染污相,沒有清淨相和雜染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取、有、生、老死等等支分是雜染的相。所謂的雜染是說此支分含有善惡無記性,能引發善惡無記報。問:是什麼原因行等支分有這樣的雜染相?答:有一種說法就是說,行等支分有引生可愛和不可愛的果報的緣故,以及行等支分能引生六道差別的緣故,所以說行等支分是雜染相。
獨相是指只有染污相,不與清淨相相混雜,雜相就是染污與清淨相混雜。十二支分中只有染污相的是無明煩惱支,不清淨,是獨相。煩惱支分有無明、愛和取支。其餘的都是染污與清淨相雜的雜相支分,這些支分能引生可愛的清淨異熟果和不可愛的染污異熟果,能引生出不同的六道差別果報。
比如說行支、識支和名色支,有清淨的善的身口意行和染污的惡的身口意行,以及不善不惡的身口意行,能把六識分別熏染成善惡和不善不惡三種,生成三種種子,後世就會有三種異熟果三種名色果報體。既然名色是雜染相,在名色上出生的六入就是雜染的,觸和受就是雜染的。在愛和取煩惱支之後的後世的有、生和老死就是雜染的,都會分為善惡和不善不惡三種相。
原文:問。何故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雜相。答。由三種說故。謂依雜染時故。依潤時故。依轉時故。
釋:問:為什麼說六識與名色、六入處有一部分雜相?答:這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依據名色和六入處有雜染的身口意行時,說明六識就是雜染的,所以說名色和六入處與識有一分雜相;一種說法是依據六識種子被貪愛執取所滋潤的時候,就出生了後世的名色和六入處,並且在名色和六入處相上包含了識相,所以說名色和六處與識有一分雜相;一種說法是依據名色在被出生的時候,名色和六入處中就有識相,所以說名色和六處與識有一分雜相。
原文:問。何故識乃至受與老死有雜相。答。由二種說故。謂別顯苦相故。及顯引生差別故。
釋:問:為什麼說六識、名色、六入、觸、受支分與老死支分有雜染相?答: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支分,能分別顯示出老死的苦相的緣故;一種說法是識乃至受支分,能顯示出所引的生命體有差別的緣故,生命體有差別,老死就有差別,所以說識等支分有雜染相。
識乃至受等支分中都有苦相,因為是受報體,而且雜染業多,這些支分中難免都有苦相,而老死支分更是苦相,所以識等支分與老死支分有雜相。另外,前世的識雜染不同,引生的現世的名色至受支分就不同,現世的名色至受等支分不同,所引生的後世的老死支分就不同,所以識乃至受支分等與老死支分有雜相。
原文:復次於緣起中。云何數往義。謂生已不住義。云何和合義。謂諸緣聚集義。
釋:在十二緣起法中,什麼叫作數數不斷地往復義?這意思是說名色在六道輪迴裡出生以後,不會永遠停留在一種色身中不變,而是生了滅滅了生,不斷地輪迴。什麼是和合義?和合就是法生起所依靠的緣都聚集在一起了,因緣具足時法就出生。
數是多次不斷的意思,眾生在六道中的某一道出生以後,並不會永遠在這個道裡,因為前世所造的業,以及今世所造的業,業改變了,死後就會脫離此道,趣向其它道裡投生。無量劫都是這樣在六道裡輪轉,由於惡業遠遠大於善業的緣故,眾生極大多數時間都是投生在三惡道裡的時候多。眾生在每次投胎出生以後,因為無明不斷的緣故,都是隨順著十二因緣法,不斷地造作雜染業,導致後世不斷,不出六道輪迴。眾生的名色在每次出生的時候,都是要所有因緣都具足聚集在一起,才能投生和出生,缺少一緣,名色不生。名色出生所需要具足的緣總體上有四種,就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原文:云何起義。謂諸緣和合。之所引攝。新新生義。云何緣起。云何緣生。謂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起。即彼生已。說名緣生。
釋:什麼是起義?起就是所有的緣和合在一起之後,所引發和攝受的新出生的法,新生起的法,從無到有就是起。什麼是緣起?什麼是緣生?緣起就是一切法運行之後能生起法性,能夠顯示出法的特徵和性質。等到法生起來以後,就叫作緣生。
法生起的緣有四種: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和所緣緣,比如四緣具足時,受精卵這種名色在母胎中出現叫作緣起,受精卵圓滿,胎兒出生,叫作緣生,諸法還不具足的時候叫作起,具足以後叫作生,先起後生,前後次第聯繫為因果。諸法不斷地相續次第地現前,名為起,前後相續不斷形成的法名為緣生法。
原文:問。幾支苦諦攝。及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攝。答。所餘支。
釋:問:十二支分中有幾支是屬於苦諦所攝受,在當前狀態是苦的?答:有二支,生支和老死支。問:有幾支是苦諦所攝受,能感生未來的苦?答:有識、名色、六入、觸和受五支的種子性,後世種子成熟以後現行出法就有苦了。問:有幾支屬於集諦所攝受?答:剩下的都是集諦所攝受的,有五支無明、行、愛、取、有。
在現世當中的苦法是生和老死二支,眾生生時都是苦,老時苦,死時更是苦。而能感後世苦的支分,是識支,在識支中留存了身口意行的業種,會出生後世苦的名色。名色的種子、六入的種子、觸的種子和受的種子,能出生後世的名色以及受的苦。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屬於集諦,因為無明的集起,能感生苦,身口意行的集能感生苦,愛的集起能感生苦,取的集起更能感生苦,有的集為苦生創造了必要條件。若無無明,就不會有後續一切法的種子,沒有種子就不會有後續的苦;若沒有身口意行就沒有業種,沒有業種就沒有後世的苦;若沒有愛,就不會取,若不取就沒有後世的三有,若沒有三有,就沒有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問。無明與行。為作俱有緣。為作無間滅緣。為作久遠滅緣。答。當知具作三緣。謂由無知。於隨順諸行法中。為俱有覆障緣。為彼彼事。發起諸行。又由惡見放逸。俱行無知。為無間滅生起緣。發起諸行。又由無知。為久遠滅引發緣故。建立順彼。當生相續。
釋:問:無明對於行支來說,是作為行支的俱有緣,還是作為行支的無間滅緣,還是作為行支未來久遠滅的緣?答:無明對於行支都有這三種緣,第一,由於心中無知的緣故,在隨順一切法運行的過程中,作為一切法的俱有緣,起著覆障的作用,為了種種事業,發起種種法的運行,所以無明是行支的俱有緣。
第二,又由於心中有無明惡見,其行卻又放逸,不積極滅除惡見,無知一直伴隨著諸行,就作為一切法無間斷的滅去又生起的緣,引發出一切法不斷地運行,所以無明是行支的無間滅緣。第三,又由於心中有無知,隨順著無知,就會導致一切法最後都會斷滅,不永存,無明就是一切法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所以無明是行支的久遠滅緣。
原文:問。云何應知。諸行望識。為三種緣。答。由能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次後由彼。勢力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由彼當來果得生故。為久遠滅引發緣。如行望識。如是識望名色。名色望六處。六處望觸。觸望受亦爾。
釋:問:如何才能知道意根的一切行對於六識有三種緣?答:第一,由於意根的行能熏發六識種子的緣故,就說行是識的俱有緣,六識的出生不能離開意根的行;第二,由於意根行的勢力運轉的緣故,就成為了六識不間斷滅又生起的緣;第三,由於六識未來世的果報得以出生的緣故,意根的行就成為了六識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行緣識是如此,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也是這樣。
識對於名色有三種緣,第一種緣,由於六識造作的種子的熏染,後世名色的出生就離不開種子,六識的業種就是名色出生的俱有緣;第二種緣是,由於六識種子勢力運轉的緣故,種子是名色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種緣是,由於名色未來世的果能夠出生的緣故,六識造作的種子就是名色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
名色對於六入有三種緣:第一名色是六入出生的俱有緣,第二名色是六入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名色是六入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六入對於觸有三種緣:第一六入是觸出生的俱有緣,第二六入是觸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六入是觸久遠滅的引發緣。觸對於受有三種緣,第一觸是受出生的俱有緣,第二觸是受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觸是受久遠滅的引發緣。
原文:問。云何應知。受望愛為三種緣。答。當知由彼。起樂著故。為俱有緣。從此無間。由彼勢力。起追求等。作用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引發緣。
釋:問:如何才能知道受對於愛有三種緣?答:應當知道由於受的時候心起了樂著的緣故,受就成為愛生起的俱有緣,從此就不間斷的貪愛下去。由於貪愛的勢力,生起追求等等心行,受的作用運轉的緣故,就成為了愛的無間滅的生起緣,這樣後世的五陰身就會不斷的生起,難以解脫。因為受相續不斷的緣故,就成為了愛在未來久遠滅的引發緣。
原文:問。云何愛望取。為三種緣。答。由欲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故。為俱有緣。由無間滅。勢力轉故。為生起緣。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引發緣。
釋:問:為什麼說愛對於取有三種緣?答:由於欲貪與取一直相伴共同運行,在隨順取諸法的過程中,有貪欲樂著的心行存在,所以說愛是取的俱有緣。由於愛的勢力運轉的緣故,就成為了無間斷滅的取的生起緣,這樣的話後世的五陰身就會不斷的出生和運行,難以得到解脫。因為愛相續不斷的緣故,就成為了取在未來久遠劫滅的引發緣。
原文:問。云何取望有。為三種緣。答。由與彼俱。令業能招諸趣果故。為俱有緣。又由彼力。於此生處。能引識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又能引發。彼界功能故。為久遠滅引發緣。
釋:問:為什麼說取對於有有三種緣?答:由於眾生的心行一直與取相伴隨,使得所作的業行能感召到六道輪迴果報,所以取是有的俱有緣。又由於取的勢力的緣故,在出生之地能引發六識等支分的緣故,取就成為了六識等支分無間斷滅的生起緣。又由於取能引發三界有各支分的功能的緣故,取是識等支分未來久遠滅去的引發緣。
原文:問。云何有望生。為三種緣。答。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由彼勢力。無間隨轉故。為生起緣。雖久遠滅。而果轉故。為引發緣。如有望生。當知生望老死。為緣亦爾。
釋:問:為什麼說有對於生有三種緣?答:因為有能熏發生的業種的緣故,就說有是生的俱有緣,在三界有中所有業行都是後世生的緣。由於三界有的勢力無間斷運轉的緣故,有就成為了後世生的生起緣。雖然三界有在未來久遠劫以後會滅去,但是在三界有中的果報會不斷的運轉下去,所以三界有是生的引發緣。有緣生是這樣的道理,生緣老死也是這樣,其緣也有這三種。
生對於老死也是這樣有三種緣,因為有生,必然會老會死,所以生是老死的俱有緣。因為生的勢力無間斷運轉的緣故,生就成為老死的生起緣,也是老死久遠滅的引發緣。
原文:復次建立有支有二種。一就勝分建立。謂取所攝受業。如前已說。二全分建立。謂業及識。乃至受所有種子。取所攝受。建立為有應知。
釋:建立有這個支分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勝出支分這個角度建立三界有,屬於取所攝受的業用,如前面已說過的取是有的三種緣;第二種是全方位的來建立三界有,包括業行、六識、名色、六入、觸以及受的所有種子,這些有都是取所攝受的,然後就有了後世的這些有。
六道輪迴就是取的果,就是三界有的最勝支分體現,這就是從勝分建立有的意思。一切的業行業用都會留下種子,六識的造作有種子,名色的生住異滅有種子,六入處的運行有種子,觸有種子,受也有種子,這些種子就導致了後世有的出現,這些種子也屬於有的範疇之內,由於有,就有了這些支分,這些支分也屬於有的範疇,這就是全方位建立有的意思。
原文:問。是諸有支。唯有次第。與行為緣。乃至老死。更有餘業用耶。答。即此業用。及於各別。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當知。是名第二業用。
釋:問:這些有的支分,只有次第的作為行支的緣,乃至於作為老死支的緣,還有沒有其他的業用呢?答:這個與行乃至於老死為緣的業用,以及在各個別的所運行的環境中,都會有其相應的業用。所有業用都叫作第二業用,第一業用是生,生之後在三界有中才能有行、識、名色直至老死等等業用。
原文:問。無明唯與行為緣。亦與餘支為緣耶。答。無明乃至。亦與老死為緣。前言唯與。行為緣者。但說近緣義。如是所餘。盡應當知。
釋:問:無明是僅僅作為行支的緣,還是也與其它支分為緣?答:無明不僅與行支為緣,也與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乃至於老死為緣,十一支都因為無明而運轉。前面說無明與行為緣,只是說的是與無明比較相近的緣,後邊所說的這些緣也應當都知道。
比如六識的運行以無明為緣,造作雜染業行,名色以無明為緣有雜染果,六入以無明為緣會生出雜染的觸,觸以無明為緣會生出雜染的受,受以無明為緣會生出雜染的愛,愛以無明為緣會生出雜染的執取,執取以無明為緣會生出不可愛的有,有以無明為緣會生出雜染的生,生以無明為緣會生出不可愛的老死。
原文:復次後支非前支緣。何以故。如為斷後支故。勤作功用。斷於前支。由前斷故。後亦隨斷。非為斷前故。勤作功用。斷於後支。是故當知。唯此為彼緣。
釋:十二支中後一支不是前一支的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為了要斷除後一支,就要斷除前一支,就要精勤的加以功用,這樣就斷除了前一支,由於前支斷除的緣故,後支也就隨之斷除了。而不是說為了斷除前支,才精勤的加以功用去斷除後支。所以你應當知道,只有前支是後支的緣,而不是後支是前支的緣。
原文:問。云何說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云何此生故彼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
釋:問:為什麼說此有故彼有?答:由於還沒有了斷三有的緣,導致其他的法得以出生的緣故,就說此有故彼有。問:為什麼說此生故彼生?答:由於無常生的緣,導致其他法得以出生的緣故,所以說此生故彼生。
原文:問。何故說言。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無實作用緣。餘得生義故。
釋:問:為什麼說由於有生的緣故就會有老死,必須要有生的緣,然後才能有老死?其它十一支分為什麼也是這樣,必須有無明的緣故,才能有行?有行的緣故才能有識,有識的緣故才能有名色,有名色的緣故才能有六入,有六入的緣故才能有觸,有觸的緣故才能有受,有受的緣故才能有愛,有愛的緣故才能有取,有取的緣故才能有有,有有的緣故才能有生?
答:由生緣老死這個道理能顯示出,從沒有真實作用的緣,其他的法就能得以出生。生支不是真實的法,沒有真實的作用,但卻能成為老死現象出生的緣,其它十一支分也是這樣,無明雖然不是實法,沒有實際作用,但卻是行支出生的緣,同理,行支也是識支出生的緣。
原文:問。何故說言。有生故有老死。非離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緣。即自相續。餘得生義故。
釋:問:為什麼說有生的緣故就會有老死,不離生的緣而有老死?為什麼說有無明的緣就會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為什麼說有行的緣就會有識,不離行而有識?如是乃至,有緣生,不離有而有生?答:因為生緣老死這個言教道理能顯示出,由於生自身相續的緣,也就是生自身的相續,其他的支分就能得以出生,所以說生緣老死。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也是如此。
問。若法無明為緣。彼法是行耶。設是行者。彼無明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行非無明為緣。謂無漏及無覆無記。身語意行。或無明為緣。而非是行。謂除行所攝有支。所餘有支。或有亦無明為緣亦是行。謂福非福。不動身語意行。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釋:問:如果法是以無明為緣出生的,這個法就是行嗎?如果是行的話,行的產生就是以無明為緣嗎?答:這個問題應該分作四句來說,一、有的行不是以無明為緣出生的,比如無漏行和沒有覆障沒有記別的身口意行;二、有的法是以無明為緣出生的,但這個法卻不是行,比如除了行支所攝的有支之外,其它的有支,比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支;三、有的法也是以無明為緣出生的,這個法也屬於行支所攝,如有福的身口意行、無福的身口意行和不動身口意行(無福非無福的清淨行);四、除了這些法相,其餘都是第四句所攝,就是有的法不是以無明為緣出生的,這些法也不是行。
無漏業行已經不屬於十二因緣所攝了,超出了十二因緣範圍,不是由無明所引生出的行,無覆無記的身口意行也不是由無明所攝,超出了十二因緣範圍,因此沒有生死業和果。十二因緣中十一支分都屬於無明所攝,都含有無明,但無明引生行支是最直接的,對於其它支分就顯得比較間接,所以說無明緣行。由無明所攝的行支裡,造作福業的行也是無明所攝,由於不明四聖諦理和實相之理,為求有漏福業的行,就是無明的行;造作惡業的非福行更是無明所攝的行,外道所修的四禪不動心的行,也是因為不明解脫之理而修,所以也是由無明所攝的行。
原文:問。若行為緣。彼亦識耶。設是識者。行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行為緣非識。謂除識所餘有支。或識非行為緣。謂無漏識。及無覆無記識。除異熟生。或亦識亦行為緣。謂後有種子識及果識。除如是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觸緣受。隨其所應。四句應知。
釋:問:如果法是以行為緣而出生的,這樣的法也是識嗎?如果這個法是識的話,識就是以行為緣出生的嗎?答: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四句來說:一、有的法是以行為緣的,可是這個法卻不是識,是除了識之外的其它支分,比如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等支也是以行為緣的;二、有的識不是以行為緣的,比如已經沒有煩惱漏的識,以及沒有覆障沒有記別的識,除掉異熟生性的識;三、也有識也是以行為緣出生的,如能導致未來世有的種子識和果報識;四、除了這些法相,其餘的都是第四句所攝,就是有不是以行為緣出生的法,這些法也不是識。由此同樣的道理可知,以識為緣的名色、以名色為緣的六入、以六入為緣的觸、以觸為緣的受等等,都與這四句相對應。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這幾支分也都是以行為緣的,是意根的行運行以後所出生的法,任何法的運行都是意根行的結果,行不運行,後邊一切法都不會出現。但是行的直接有支是六識,六識出生的直接緣是行,而名色至老死的直接緣是前一支,行是間接緣。還有問題就是一旦六識沒有煩惱染污漏了,六識出生的直接緣就不是意根的無明行了,而是意根的明行,這些都不屬於十二因緣中的法,其果報已經跳出了十二因緣的生死輪迴了。眾生也除掉了種子的異生性,不再有六道輪迴,異時異地異界異身而生的現象就沒有了,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種子識和果報識都是指六識,種子識是今世以行為緣造作業行,留下業種,滋潤未來世的名色,後世名色出生以後,在名色上生出果報六識受報,這兩種識都是以行為緣出生的。以無明的行為緣只能出生無明的六識,以明行無漏行才能出生無漏的六識,包括無漏的種子識和無漏的果報識。這也說明了意根是六識的染淨依,意識無法單方面的清淨,無法單方面的斷我見和斷煩惱,必依意根才能斷我見斷煩惱,從而達到無漏。
原文:問。若受為緣。皆是愛耶。設是愛者。皆受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非受為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捨餘愛。或受為緣。而非是愛。謂除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所餘有支法生。或有受為緣亦是愛。謂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染污愛生。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釋:問:如果法是以受為緣而出生的,這些法都是愛嗎?如果都是愛的話,都是以受為緣才能出生嗎?答: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四句來說:一、有的愛出生並不是以受為緣,比如希求殊勝的解脫,以及依靠著對善法的愛而捨掉了其它的愛;二、有的法是以受為緣出生的,但這個法卻不屬於愛所攝受的,比如除了以無明的觸所生的受為緣的法之外,剩下的其它的有支法的出生,比如以無明的觸為緣所生的受,以無漏的觸為緣所生的受,以這樣的受為緣出生的法,就不是愛所攝受的法;三、有的法是以受為緣出生的,是屬於愛的支分,比如以無明觸所生的受為緣,出生的染污的愛;除了以上所說的法相之外,都屬於第四句所攝,就是有的法不是以受為緣出生的,這些法也不是愛所攝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