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瑜伽師地論中十二因緣釋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三節 十二支細分(2)


原文:問。若愛為緣。皆是取耶。設是取者。皆愛為緣耶。答。當知此中。是順後句。謂所有取。皆愛為緣。或愛為緣。而非是取。謂除取所餘有支。及緣善愛。勤精進等。諸善法生。

釋:問:如果法是以愛為緣而出生的,這些法都屬於取支嗎?這些法如果都是取的話,是不是都是以愛為緣出生的?答:這個問題是順後句,依順後邊的句子(設是取者。皆愛為緣耶。)來回答。就是說所有的取都是以愛為緣才出現的,或者是以愛為緣出現的法,並不都是取,還有除了取之外的剩下的那些有支,以及緣於善的愛而出現的勤苦精進等等諸善法。

所有的取,都是以愛為緣出現的,但是以愛為緣出生的法,並不都是取,還有取之外的法也是以愛為緣出生的,比如有、生、老死等等支分,如果沒有愛,把愛斷盡了,這些支分就不會再出現了,都滅了。愛是取的直接緣,是其他支分的間接緣,都是因為愛而出現的。

原文:問。若取為緣。皆是有耶。設是有者。皆取為緣耶。答。亦應作順後句。謂所有有。皆取為緣。或取為緣。而非是有。謂除有所餘有支。

釋:問:如果法是以取為緣出生的,這些法都是三有嗎?如果這些法都是有的話,都是以取為緣出生的嗎?答:這裡也是順後句,順著後邊這句來回答。所有的有支都是以取為緣出生的,但是以取為緣出生的法,並不都屬於有,還有除了有支之外的法,比如十二支中除了有之外的支分,生、老死、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等等支分。取是有支的直接緣,是其他支分的間接緣,都是因為取而出現的。

原文:問。若有為緣。皆是生耶。設是生者。皆有為緣耶。答。諸所有生。皆有為緣。或有為緣。而非是生。謂除生所餘老死。最後有支。

釋:問:如果有些法是以有為緣出現的,這些法都是屬於生支嗎?如果這些法都屬於生支的話,都是以有為緣出現的嗎?答:所有的生,都是以有為緣出現的,但是有些以有為緣出現的法,並不都是屬於生支,比如除了生支之外的最後的老死支,也是以有為緣才能出現的,沒有五陰世間的有,就沒有老死的現象。

原文:問。若生為緣。皆老死耶。設是老死。皆生為緣耶。答。所有老死。皆生為緣。或生為緣。而非老死。所謂疾病。怨憎合會。親愛別離。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歎憂苦。種種熱惱。

釋:問:如果法是以生為緣出現的,這些法都屬於老死支嗎?如果這些法都是老死支所攝的話,都是以生為緣出現的嗎?答:所有的老死現象都是以生為緣出現的,但是有些法的出現以生為緣,卻不屬於老死現象,比如疾病、怨憎相會、親愛別離、所求不得,以及由於這些而引起的煩惱憂愁歎息,種種的熱惱等等。

原文:問。是諸有支。幾與道支所攝正見。為勝障礙。答。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為勝障。如於正見。如是於正思惟。及正精進亦爾。若正語正業正命。以身行語行。及有一分。為勝障礙。若正命正定。以餘有支。為勝障礙應知。

釋:問:十二有支當中,幾支與八正道支所攝的正見,為最主要最直接的障礙?答:無明和無明所引發的心行支,如果有一分,都能成為正見的最主要的障礙,何況是多分,更是障礙。無明和行不僅對於正見有障礙,同樣對於正思惟和正精進也有障礙。行支的身行和語行只要有一分,就成為正語、正業和正命的最主要的障礙,其餘的有支如識、觸、受、想、取,如果有一分就會成為正命和正定的最主要的障礙。

十二有支對八正道的正修行是一種障礙,對於其它道品的修行都是一種障礙,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同樣是一種障礙。所以不管修習什麼法,無明都是障礙,一切法的修習的共同目標就是破除無明障礙。

原文:問。是諸有支。幾唯雜染品。幾通雜染清淨品。答。四唯雜染品。餘通雜染清淨品。問。云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惡趣及有難處。唯是雜染品。若生人天諸無難處。此通染淨品。當知餘支。隨其所應。皆通二品。

釋:問:這些有支,有幾支只通雜染品類?幾支既通雜染也通清淨的有支?答:有四支只通雜染品類,如:無明、行、愛、取,其餘的都是既通雜染也通清淨的品類。問:為什麼生支通雜染和清淨兩個品類?答:如果生到三惡道及有災難之處,生支只通雜染品類,如果生到人天沒有災難之處,生支就通雜染和清淨品類。依此可知,其餘的支分隨著所對應的法,都通雜染和清淨兩個品類。

原文:問。何等無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無明滅。故行滅耶。答。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由此無明滅故。彼無明滅。由彼滅故。行亦隨滅。

釋:問:是什麼樣的無明不存在了的緣故,行就不存在了?是什麼樣的無明滅了的緣故,行就滅了?答:有三種能發起煩惱纏縛、煩惱隨眠和無明的無明,這三種無明滅了,十二支中的無明就滅了,無明滅了的緣故,行就隨之而滅了。十二支外還有微細無明,需要在菩薩道的修行過程中逐漸滅除。

原文:問。何等行不有。故識不有。何等行滅。故識滅耶。答。諸行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及未起對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語行。由此有故彼有。彼無故彼緣識亦無。此若全滅。當知識亦隨滅。

釋:問:是什麼樣的行沒有了的緣故,識就沒有了?是什麼樣的行滅了的緣故,識就滅了?答:意根的所有行在自體相續不斷的運行中,隨著運行隨著就滅了,以及在還沒有什麼法能對治意根的行的時候,由於意根的行存在的緣故,就生起了六識的身口意行。由於意根有行的緣故,六識就有了,意根的行沒有了的緣故,六識也就沒有了,如果意根的行全部都滅了,就應當知道六識也就隨之都滅了。

原文:問。何等識不有。故名色不有。何等識滅。故名色滅耶。答。種子識不有故。果識不有。此俱滅故。俱名色滅。如識望名色道理。如是餘支乃至受。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釋:問:什麼樣的識沒有的緣故,名色就沒有了?什麼樣的識滅了的緣故,名色就滅了?答:能造業留下種子的識沒有的緣故,果報識就沒有了,兩種識都一起滅了的緣故,名色也就隨之都滅了。就如識緣名色的道理一樣,餘下的其它支分,一直到受緣愛,隨其所對應的法,也是這樣。

名色的出生需要有業種,業種是由意根行的抉擇,出生六識造作業種產生的,六識造作業行就會有業種留下,後世業種成熟名色就會出生,也會有新的六識接受果報,如果六識不造作業行了,果報識就不會出生,名色也必然不會再出生了。而根源在於意根不再有行,意根不再有行,前提是要滅了意根的無明,才不會再有行了。

原文:如無明緣行道理。如是愛緣取。取緣有道理。當知亦爾。如行緣識道理。如是有緣生。當知亦爾。如識緣名色道理。生緣老死。當知亦爾。

釋:與無明緣行的道理一樣,愛緣取、取緣有的道理也是如此。與行緣識的道理一樣,有緣生也是如此;與識緣名色的道理一樣,生緣老死也是如此。

相同的道理要這樣思惟如下的支分:什麼樣的名色不有,六入就沒有了?什麼樣的名色滅了,六入就滅了?什麼樣的六入不有,觸就沒有了?什麼樣的六入滅了,觸就滅了?什麼樣的觸不有,受就沒有了?什麼樣觸滅了,受就滅了?什麼樣的愛不有,取就沒有了?什麼樣的愛滅了,取就滅了?什麼樣的取不有,有就沒有了?什麼樣的取滅了,有就滅了?什麼樣的有不有,生就沒有了?什麼樣的有滅了,生就滅了?什麼樣生不有,老死就沒有了?什麼樣的生滅了,老死就滅了?這些問題都要在定中一一細心思惟觀行。

原文:問。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何等受滅。故愛滅耶。答。如行緣識道理。當知亦爾。

釋:問:什麼樣的受不有的緣故,愛就沒有了?什麼樣的受滅了的緣故,愛就滅了?答:就像行緣識的道理一樣。由於三種受在運行中,運行完了就滅了,如果對於受沒有任何對治方法,受就會不斷運行下去。由於受的存在的緣故,愛就隨之出現了。如果受滅了,不再感受什麼法,對於法的愛也就不會再出生了,如果全部的受都滅了,愛就全部都滅了。

原文:如前所說。八緣起門。幾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幾門非耶。答。三門是彼所顯。謂二一分所顯。一全分所顯。餘門非。何等為二一分所顯。謂內識生門。自業所作門。何等為一全分所顯。謂有情世間轉門。

釋:就像前邊所說的那樣,八種緣起門中有幾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出來的,有幾門不是十二緣起支所顯發的?答:有三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其餘都不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其中有二門是十二支緣起一分所顯發,有一門是十二支緣起全分所顯發的。有哪二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內識生門和自業所作門是十二支緣起一分所顯發的。哪一門是十二支緣起全分所顯發的?有情世間流轉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

原文:問。不如實知緣起道理者。有幾種過患耶。答。有五。謂起我見。及能發起。前際俱行見。如前際俱行見。如是後際俱行見。前後際俱行見亦爾。又於彼見。猛利堅執。有取有怖。於現法中。不般涅槃。是名第五過患。問。如實知者。有幾種勝利耶。答。翻前五過應知。勝利亦有五種。

釋:問:不能夠如實了知緣起之理的人,有幾種過患?答:有五種過患:一、能生起我見;二、能發起與前際所有行相俱的我見;三、如與前際所有行俱在的我見一樣,與後際所有行俱在的我見,與前後際所有行俱在的我見也能發起;四、又會對這些我見生起猛力的堅執而不捨;五、對於我見,有取著也有怖畏,在現前法中,不能取般涅槃。問:能如實了知緣起之理的人有幾種重大而明顯的利益?答:根據前面五種過患,應該知道重大而明顯的利益也有相對應的五種。

原文:復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幾支非實有。謂餘。幾一事為自性。謂五。幾非一事為自性。謂餘。

釋:復次,十二緣起支中有幾支是實有的?有九支是實有的,分別是:行支、識支、名色支、六入支、觸支、受支、愛支、取支和有支。幾支不是實有的?其餘三支不是實有的,分別是:無明支、生支和老死支。實有的意思是指有實際的功能作用,非實有的意思是沒有實際的功能作用,僅僅是個名字。有幾支能單獨顯示出主體性?有五支:識支、名色支、受支、愛支和取支。有幾支不能單獨顯示出主體性?其餘支不能單獨顯示出主體性。

原文:幾是所知障因。謂一。幾能生苦。謂五。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二。

釋:幾支是所知障因?一支,是無明支。幾支能出生苦?五支能生出苦,分別是行、識、受、生和老死支。幾支是苦的胎藏?有五支是苦的胎藏,分別是識、名色、受、愛和取支,胎藏的意思是含藏、覆護、培育、執持和出生。幾支只有苦?有二支只有苦,生和老死二支。

原文: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取有三說為因分。幾說為果分。謂後二說為果分。

釋:幾支說為是其它支的因分?前六支是引生其它支的因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和觸。愛、取和有三支也說為是因分,是生和老死的因。幾支說為是果分?後二支說為是果分,生和老死。

因分是指能引生後續其它法出生的支分,有引生義,也能存種子,若無此因後續其它法就不能出生。其中最大因和根本因就是無明支,其次是行支,再其次是識支,然後果報體出現,之後在果報體上還要不斷的造作,也再作為出生後世果的因。果分是指由前支作為引生的因和緣,結成最後果實的支分。生死是最大的果實和果報,五陰身不過如此。

原文:幾說為雜因果分。謂所餘支說為雜分。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

釋:幾支說為是混雜了因分和果分?除了前六支、中間三支和後二支,其餘都是混雜了因和果的支分,就是受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受有兩種,叫作雜染分,一種是後來出現的法,以觸為緣出現的受,這種受是愛的因;第二種是現前存在的法,以愛為緣出現的果報受,因為有愛,所以有受。這兩種受合起來就說為觸緣受。受既是後續的愛出生的因,又是以愛為緣出生的果,既因又果叫作雜分。

原文:復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能生前果。後三支能生後邊的自體果。一支俱生二果。

釋:復次,幾支能引生出可愛和不可愛境界的果報?幾支能引生出自體的果報?前六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六支,能引生出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後三支有、生和老死能引生五陰身自體的果報;一支既能引生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報,也能引生自體果報,就是取支。

前五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能引生出觸支,觸支能引生出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三種受,承受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如果不觸就不會出現三種受。如果沒有六入也就沒有觸了,如果沒有名色也就沒有六入了,如果沒有前世的六識也就沒有名色了,如果沒有意根的行,也就沒有六識及種子了,如果沒有無明,也就沒有意根的行了。

後三支有、生和老死能引生出自體的果報,因為三界的有存在,就會有生的果報,因為有生就會有老死的果報。而取支,因為對諸法的取著,就能引生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更能使得五陰在世間不斷出現,引生出五陰的自體果報。如果無取,則無境界出現,也無後世的有出現,一切果報皆無。

原文:復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餘支。幾支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幾支不苦不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知。幾支不與受俱行。謂所除中一。

釋:復次,有幾支是與樂受一起運行的?除去剛才那兩種,剩下的受、愛和取支就是與樂受一起運行的支分。因為有樂受,所以才愛,因為愛,所以才決定去取著,如果是苦受就不愛,不愛就不取,所以受、愛、取是與樂受相伴隨的。

有幾支是與苦受一起運行的?就是受自身,以及以上除去的支分中之一老死,老死支也與苦受俱行。有幾支是與不苦不樂受一起運行的?就像與樂受一起運行的道理一樣,受、愛、取也與不苦不樂受相伴隨,一起運行。有幾支不與受一起運行?就是以上除去的支分中之一有支,有支不與受俱行。

原文:復次。幾支壞苦攝。謂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苦苦攝。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釋:有幾支是屬於壞苦所攝受的?壞苦所攝的支分是與樂受俱行的受、愛、取支,以及不與受俱行的有支一分。有幾支是屬於苦苦所攝受的?與苦受一起運行的支分受和老死支,以及不與受一起運行的有支分中一分。

壞苦的意思是已有的法破壞掉失去了,所產生的苦受,樂受保持不住消失了,心裡不高興就有苦受,愛保持不住消失了就有苦受,三界中的有抓不住消失了就有苦受,這些都叫作壞苦。受和老死支與苦受俱行,屬於苦苦所攝,因為受中的苦受本來就是苦,老死也本來就是苦,本身就是苦的苦叫作苦苦。不與受俱行的有支,其中一分有苦,所以屬於苦苦所攝。

原文:幾支行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不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釋:有幾支是屬於行苦所攝受的?所有的壞苦和苦苦支分也都是行苦支,還有的是行苦所攝受的,不屬於壞苦和苦苦的支分,是與不苦不樂受相伴隨一起運行的支分,以及不與受一起共同運行的支分中的一分。

行苦範圍非常廣,凡是念念遷流不住的法都是苦,都是行苦所攝。因為流動不住,不停留,也就抓取不了,保持不住,生滅變異無常,所以是苦。

原文:問。於一切生處。及三摩鉢底中。皆有一切支現行可得耶。答。不可得。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無色支。若生無色界。無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釋:問:在三界中的一切可出生之處,以及在三摩鉢底的禪定中,十二支是否都能現行出來,現前可以見得到嗎?答:十二支不是都可以現前,都能見得到的。比如在無想天中,以及在滅盡定中,沒有識支可得,沒有觸、受、想、愛、取可得。在無想定中,無識支,但有色身支分可得,並不是沒有色支。如果生到無色界中就沒有色支可得,但非色支的識支還在,只有意根與法塵的觸,沒有色根的觸。

原文: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非全。唯暫時非究竟。

釋:問:難道真的有依靠著一個支分,就能離開另一個支分嗎?答:有,就是依靠著上地支分,而離開下地支分,如依靠著無色界的支分離開色界的支分,依靠著色界支分,離開欲界支分;或者是依靠著色界更高的支分,而離開色界低的支分,依靠著欲界天更高的支分,離開欲界低一些的支分。這種依靠僅僅是一部分,並非都是以如此方式離開支分,也是暫時的離,不是究竟的離。

原文:問。幾支染污。幾支不染污。答。三染。餘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知。問。幾支欲界系。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系。答。一切一分。

釋:問:十二支中有幾支是染污的,有幾支是不染污的?答:有三支是染污的無明、愛、取,其餘都是既通染污也通不染污兩種的支分。如果是通不染污的支分,就屬於是善性和不善不惡性沒有覆障的,不染污支分屬於這兩種性質。問:有幾支是屬於欲界所繫縛的?答:所有十二支都是欲界所繫縛的,都是和合起來在欲界出現的。問:有幾支是屬於色界所繫縛的?答:十二支中各有一分是屬於色界所繫縛的。

原文:問。云何應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系。當知無色界系亦爾。問。幾支是學。答。無。問。幾支是無學。答。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

釋:如何才能知道十二支分中有老這支呢?答:這一切法的行都有腐朽、敗壞、毀壞性質的緣故,所以才說有老支的存在。如色界所系著的法是這樣,無色界所系著的法也是這樣,有敗壞、毀破的屬性。問:有幾支是屬於有學處?答:沒有屬於有學處支分。問:有幾支屬於無學處支分?答:沒有屬於無學處的支分。問:有幾支屬於非有學處也非無學處支分?答:十二支都是屬於非有學處非無學處支分。

原文:問。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用明為緣故非支。

釋:問:十二支中所有的有漏善法支,為什麼不是學處呢?答:因為有漏的善法也能讓人墮落和生死流轉。如果所有的有漏善法是學處的話,就與生死流轉相違背了,也會破除無明出現明。如果有了明,就不屬於十二因緣中的支分了。因此說十二支中沒有學處。

原文: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是一來果亦爾。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問。阿羅漢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

釋:問:初果預流果十二支中斷了幾支?答:預流果十二支當中每一支都斷除了一分,沒有全部都斷的。和預流果一樣,二果一來果也是這樣,十二支中每一支都斷一部分,沒有全部都斷的。問:三果不還果十二支中斷除了幾支?答:不還果十二支中斷除了屬於欲界的一切支分,屬於色界和無色界支分有的斷有的沒有斷。問:阿羅漢十二支中斷除了幾支?答:阿羅漢斷除了三界所有的支分。

十二支分都在三界中運行,都屬於三界中支分,阿羅漢斷除了三界中一切法,才能入無餘涅槃,那麼十二支分也就全部都斷除無餘了。而三果有初禪以上的禪定,就是有色界定和無色界定,其心不與欲界相應,斷除了欲界的貪欲,也斷除了瞋恚,不再行欲界法,但還有色界和無色界的法沒有完全斷除,還殘留一部分,至於這部分有多少,那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說色界和無色界支分的斷除多少是不一定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