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4-02-25 12:28:24 阅读: 226

第三章  意根的实修实证

一、如何不影响睡眠而让意根思考问题?

如果想在不影响睡觉的情况下,在临睡前给意根布置些任务,让意根在睡觉期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这个问题,了解问题的内容是什么,不需要意识再帮助分析问题,不需要意识再传导什么信息了,并且这个问题也不着急解决,不需要马上就知道答案,这样意根就会放心地让六识灭去了。布置完任务,给出思考问题以后,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觉,让意根心里只有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盖和影响。意根需要启用意识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对问题还不太熟悉,找不到解决的路数和方向,才需要意识帮助分析,给出可以参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对问题非常熟悉,有解决的方法,即使意识想帮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碍事。

二、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特征和益处

对于疑难问题的思考分为不同的浅深层次。最浅的层次是意识单独的思惟,因为没有禅定,意根对问题也不熟悉,所以就参与不进去。在意识的思惟过程中会掺杂一些语言、文字和声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个过程容易被观察出来,这是意识对自己运作的反观作用。其中语言包括自言自语,以及手势等身体语言;文字包括写在纸上的,以及心里的想象和描述;声音包括出声的声音,以及不出声的心声。在思惟的过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专一,不用有禅定,思惟的结果,意根不承认,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心里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会采取实际上的相应的行动。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参与其中,有一些浅定,意根与意识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其中不排除有语言、文字和声音。意识负责提供资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弃一部分所缘,专心、半专心地思考。因为意根要思考,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缘一切法,必然要舍弃一些法,这样粗浅的禅定就出现了,缘法与不缘法由意根抉择,缘什么法不缘什么法由意根抉择。如果意根不参与思考,就不会抉择舍弃一部分缘法,就不会有粗浅的禅定。意根舍弃的法越多,禅定越深,参与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结果。

最深层次的思考是意根单独的思量,这时候禅定已经很深了,意识的辅助和传导作用都已经完成,意根对问题已经了解和熟悉了,舍弃了绝大多数的法缘,一心在禅定中独自思考参究,甚至在梦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结果,意识一醒过来就明白了,还不影响睡眠。心里一旦有禅定了,即使是短时间的禅定,也必然会启动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进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专心,其他的法缘就顾及不到了,必然出现禅定。

由此可见,意根是作主识,是安排抉择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禅定也必至,修行过程中有没有禅定在于意根,由意根说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禅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习惯的人,以后再遇到什么疑难问题,立刻就会进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识引导,注意力非常集中,内心专注,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古来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习惯用意根思考问题的人。

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益处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决核心问题,没有疑惑,不用纠结,不会反悔,内心愉悦。比意识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彻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里更认可,更踏实,永远与结果相应,不用费心再记忆背诵,而意识思考出来的过后容易忘记,想不起来。

三、用意根念佛和思考问题会感觉累吗?

念佛时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动脑经思考佛的种种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达到效果这些问题,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比较少,如果念佛的时间不是太长的话,正常吃饭,就不太会感觉累。但刚开始学会意根念佛的时候,由于不熟练,需要用一些心思,会感觉累一些。等到念佛渐渐进入三昧境界了,禅定比较深,气血运行的好,给养足能量足,就不会有累的感觉了,反而是色身轻安,精神愉悦了。在三昧状态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问题就与念佛不同,思考问题时需要动脑筋,消耗的脑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没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就会感觉累。参禅的时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参究思量,需要调动神经系统,能量消耗的多,就会感觉很累,所以参禅的人饭量会增加一些,用脑多的人饭量会多一些,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否则就会感觉很累。但是如果在禅定很深的时候,由于气血充足,能量就能补给得上,不容易感觉累,而禅定浅则容易感觉累。如果参禅进入很深的三昧境界,这时气血运行的好,身心轻安愉悦,就不会感觉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识想问题消耗的能量少。因为意根思量需要动用大脑神经系统,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会感觉累。全身的神经系统都是由意根调动的,意识调动不了,所以用意识思惟比较轻松,即使很散乱,什么都想,也不会觉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欢用意识,不愿意深入思考参究。

四、佛法竟然没有世间法严谨和严肃

在法律上,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一个杀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觉人已经死了,直觉往往是很准的,可是没有找到尸体就不能立案,明明觉得就是那个人杀了人,因为没有确凿的杀人证据,也不能抓捕归案。刑法里的证据那都是实打实的、活生生的能摆出来的东西,直觉得再准确无误,也不能采用,法律上就是如此严谨和严肃。

可是我们某些人讲的佛法却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归纳,琢磨,提醒,暗示,这样搞出来的东西,都能叫作证果和开悟,并且说是参禅参究出来的。如果要证据,推理出来的就是证据,别人暗示的就是证据,琢磨琢磨就把证据琢磨出来了,佛法并不难琢磨。有逻辑思惟就行,有严密的思惟更好,没有严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谁不会,都算数,毕竟圣人的荣誉和名声更令人着迷,更值得追求,途径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侦案件,再读一些哲学哲理,学一些心理学,头脑思惟就能开阔了。侦破案件破案的过程,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思惟,同时配合证据,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没有证据,或者是证据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逻辑性,再严密,也不许采纳。其中,逻辑思惟能引导取证的方向,没有证据的时候,逻辑思惟再严丝合缝,也不能用,用了会造成冤假错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识思惟像破案一样严密谨慎,逻辑合理,是不是交给意根思量的时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这要看意识思惟的是什么内容了。意识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义的方向和大体目标,捋清佛法的整体框架和思想脉络,引领意根进入参究状态,意识不能思惟太具体和过细的法义,这是意根参究的,应该留给意根解决,最后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参究得出。意根与意识的作用此消彼长,意识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识无法替代。

五、逻辑思惟力能生发出智慧力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有严密逻辑思惟能力,就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没有漏洞,这就是智慧。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思惟的方法、思惟的次第、思惟的角度、思惟的深度、思惟的层次,通过这些思惟,能够找出问题的着手处和着眼点,一步步深入,从而抓住问题的根本,直达问题的核心,全方位地、彻底地解决问题,没有遗漏,这就是智慧力。

运用好逻辑思惟,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解决无穷无尽的问题,如果掌握不好逻辑思惟,就要仔细观察我写的每一篇短文,或者在群里的发言,要留意我对每个问题的思惟方式、方法和角度,留意我是如何层层递进地阐述问题,揭露问题的实质,以及语句、段落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解决问题的次第弄清楚,犹如抽丝剥茧一般,智慧增长就会非常快速,这就是带有逻辑性的。比如说前些天咱们一起讨论的超拔超度那个问题,观察我那个思惟次第,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知道我的思想脉络是很清晰的,有条不紊,最后就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其实在阐述问题的过程当中,还不知道最后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只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把问题展开来,如果过程没有差池,到最后结论就是正确的。最初着手处、着眼点以及次第都正确,这是很关键的,这样能直达问题的根源,抓住根本问题,这就是逻辑思惟力,具备这种能力,智慧就生发出来了,以此方法思惟问题,任何问题都能够如理如法地解决。

六、意根被熏染成功和证果一定要在禅定中吗?

证果一定要在禅定中,意根被熏染成就了,不一定要在禅定中,但是对意根的善法熏染在禅定中更容易一些,而恶法的熏染却不需要禅定。因为意根本身恶法非常多,与恶法相应,只要遇到恶法了,不知不觉就能被熏,尤其是长时间的熏,意根肯定受熏成习。由于意根无始劫以来无明深重,一直处于恶法当中,烦恼染污很重很重,无力自拔,他力救拔也很困难。要去除染污烦恼,熏修善法,心变善,非短期之功所能承办。

无始劫的染污正常来说,需要无始劫的善法熏染,才能转恶为善,但这个耗时太久,也没有如此长时间的善法环境,那就要在相对短期的时间里熏习成就,比如一劫、一小劫、几百万年、几十万年,乃至于几百年、几十年的时间。而要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熏习成就,就需要禅定了,时间越短,需要的禅定越深。因为在禅定里,心能专一,思惟深细深透,能出生智慧,意根明理快,容易接受熏染,善法容易成就。如果没有禅定,心散乱,意根思量不透,智慧不生,就接受不了善法,观念不能改,还是要按照恶的心所法行事。

而证果比善法熏染更困难,需要的智慧更大更深细,思想观念改变得更彻底,不反弹,要求的禅定就会更深更长久,这样意根才更能专一地思量无我之理,才能把理论思量透彻,从而能证理。禅定是让心不动和少动,心不动就能降伏烦恼,专心于理,产生智慧,没有禅定就没有此功德。意根无始劫以来都习惯于我和烦恼,短时间改变习惯降伏烦恼,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没有特殊的方法和渠道,没有极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大的愿力和耐力,就无法断我见断除烦恼。

七、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龄大的人,由于大脑萎缩,胜义根不强了,六识功能就会受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比如说新认识了一个人,当时是记住了,过后就忘了,这是意识的忆识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响吗?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响,但是与六识互相配合的功能会受六识影响,不受大脑和胜义根的影响。因为老人见到那个人时,印象并没有深入到意根那里,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致使过后就忘记了。

而老人对自己的亲人甲印象深刻,记忆很深,甚至心里很挂念。尽管如此,有时候见到甲时,心里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开口却叫出乙的名字,说的还是有关甲的事情。这就是意识有些糊涂了,意根却没有。人的年纪越大,胜义根的功能越弱,意识越糊涂。尽管意根不糊涂,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识和五识一起造作的,这就难免出现种种错乱和障碍。

我们学佛修行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应该不停留在意识层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诵和记忆,努力修出禅定,在禅定中思惟,把学来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后在定中让意根思量,达到现量的实证。多用意根,才能开发出真正的智慧,让智慧不断地增长,一直延续到后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长,最终圆满成佛。

八、理论与事实的辨证关系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事实,真知是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和真知不是配合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实践在先,理论在后。没有经过实践的人,就要根据正确如实的理论去实践,检验理论正确与否,也要去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的能力,不知道实践的方法,就不能证明理论是否正确,也得不出正确的理论。

有些事实是否是事实,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实的,实际却未必是事实,表面不像是事实的,实际上却是事实。这需要智慧去辨别,如果没有智慧就辨别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确的理论方法,以此方法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谓的事实,才能检验得出正确如理的结果。

九、刚开悟时总相智的智慧层次

一个居士问:师父,刚开悟证得如来藏时生出了总相智,用这个总相智观察如来藏,能在多大范围内观察?我回答说:这个范围刚开始悟时不算太大,观察得并不普遍,范围就是五蕴简单运作之内的范围,比较粗略,在复杂的运作中则很难观察到如来藏。其中以色蕴和行蕴为主,受想识蕴略微能观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为色蕴行蕴明显一些,容易观察,在受蕴上粗略的也能观察出来,在想蕴和识蕴上观察困难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观察,不能深入细节当中,观察不够深细。

但是这个观察,却是现量的观察,也就是现前的观察,在五蕴运作的当下,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不能落入一刹那间的思考当中,中间不会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不会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状之中,一落思惟,则不是现量现前观察了。参究当中,一旦出现语言文字和声音,一定是禅定不足了,意识的情思意解作用占了上风,意根的功能弱下来了,不是现量智慧。所以现量一定是意根亲临现场观察发现和见证,不是意识的那种脑想和脑补。古时禅师考验弟子,弟子稍微一迟疑,想要用语言描述的时候,禅师往往就会一棒子打下来,不允许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识思惟行相明显,尤其是意识单独的思惟,不是现量,与意根一起同时观察到的才是现量,意识起着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所占分量比重越少,则智慧越深,越是现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犹豫不决的,而是很坚定很果决的,没有疑虑的。可见,这种现量观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后,相传开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禅宗公案留下来的有一千七百则,但是这里面并不都是纯正的证悟,解悟的也有,具体数量无法勘察和统计。从那些开悟偈子的寥寥数语中,以及简略的对话和描述暗示中,因为没有细节,所以并不能从其中分辨出是证悟还是解悟。即使他们都有禅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禅定者一定是证悟,当然无禅定者更不能证悟了。在禅定中正好是处于意根深深参究时悟的,是立时见到,不落入意识思惟中的才算作证悟,偏于意识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当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过修定,加强意根的参究功夫,可以转为证悟。

要想有这种参究功夫,禅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禅定,色身要气聚,气聚则身定,身定则心定。要想气聚,一则色身要健康,气脉运行通畅,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力,把心思凝聚起来;二则不散乱杂思,不幻想不神游,就是不攀缘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间杂事。色身如果气不足,则无法聚气,要想气足,可练气,可补气,食补药补也可以。气生起来以后,一定要随顺气动,让身心都安静下来,气势一旦形成,禅定就出现。所以修行还是要趁早,趁身体健康气力足时,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么都不中用了,才想起应该修行了,这时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来了。虽然说修行不是修身体,但是离开身体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岁的老居士跟我通话,声音洪亮如钟,中气很足,我一听,这气势都超过我了,也超过了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听声音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问禅定怎么样,他说禅定很好,能达到用意根参究的程度,没有杂念,气感很强。我问智慧境界怎么样,他问我刚开悟时的总相智,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在多大范围之内。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几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长进,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只有在三昧状态中才能证法

惟如的四念处观行体验:这两年主要是观四念处,练习不净观和白骨观,近半年来,身体不断地出现各种反应,师公教我一些方法,比如敲打头部,还教我艾灸和用生姜水洗头。戴上艾灸帽子好多了,但还没有恢复好,感觉头顶风往里钻似的,现在感觉头顶还有像鸡蛋大的一小片,就像揪着头发似的发胀难受,又有点发热,却感觉轻安舒服,眼睛也好多了。

以前结婚时住的房子倒塌了,本来还觉得挺难过挺可惜的,又转念想想,房子和人的身体没有什么两样,都会毁坏灭掉,于是就把心放开了。我到医院看望老公公时,看到医院里住院的都是老年人,个个都靠插管子维持呼吸,由于我近来只要看见各种色身我就会起疑情,所以当下我就观色身不净,一直疑下去,忽然间我就愣神了,脑子里显现出这些老人都是一具具白骨,有躺着的,还有卧着似的,然后脑子里又显现出我父亲火化时粉碎的白骨,像灰尘似的,过后又消失不见了。

仔细想想,亲人只不过是这一世亲而已,却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认识到这点以后,当下亲情就淡薄了,心能定下来精进修行。用心观想,亲人和房子这些事的本质也是空的、不真实的,想想就能放下,不执着不难过了。越是亲眼见到一切人事变化无常,内心就越坚定,信心就越强,心空观法义就越轻松,不起妄念。

快过年这段时间,家里有些事情叫我帮忙,我老是听过就忘记,还反复地听错又做错,又记不住,就觉得头脑反应越来越迟钝,老误事。不仅如此,还感觉头顶进风了一样,头皮碰着水或遇到风,脑袋就像裂开似的难受。眼睛和鼻子流水不断,眼睛发涩看东西累,耳朵还嗡嗡地响,我还以为是耳根坏了呢。不过也奇怪,身体虽然这样,耳朵还嗡嗡响,其他声音也听不清了,却好像身心里里外外都是佛号声音,以前是心清净才能听着脑海里的佛号声,最近却是越着急越想不起来,越发愣,就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脑海里佛号声响似的,还更清晰响亮,绵绵不断。

点评:在修行中身体出现的这些现象,表明通过修四念处,禅定非常深,处于念佛三昧和轻微的白骨观三昧中,内心里的念佛声是自动自觉出现的,想不出现也难,这就是意根处于念佛的三昧状态中,不受意识控制。并且同时也有很深的观行智慧,定慧是等持的,这时候能很容易断我见,或者是什么时候断我见了都不知道。

其中对房子和亲人的感想属于意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是实证,意识成分多于意根,因此不是现量。而在医院里出现的白骨观,意根成分居多,也有意识的成分,三昧境界较浅,定力还不够足,所以见到老人还需要在现场起疑情,不是立刻现出白骨。如果禅定再深入下去,三昧境界再深一些,白骨自动现前,则很容易断我见了。所以断我见和明心,都是在甚深的禅定当中,在三昧境界当中,智慧自动显现,不用刻意思惟观行,不受意识控制,就是证法的现量境界,以意识为主的是非量和比量境界。

头部的现象表明气脉快把整个头部打通了,一旦打通身体就没有障碍了。只是我不知道这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还是中脉也快打通了,没有数据判断不了。但是这离断我见不远了,断我见之后,禅定会更深,还会有更多的祥瑞景象出现。

十、比对所学理论的揣测与证无关

问:拿挠痒来说,根尘相触后如作意就会生识(此处是意根作意在先,有些时候是意根作意在后),而此时意根在指挥身识运作。我就心想:七八识互依(八识九缘),意根既然出现了,第八识应该就在附近。那么应该就是根尘相触,意根作意的瞬间,第八识就变现出了身识(三能变),然后意根指挥身识去运作挠痒。此段的第八识的存在,是学生颠倒妄想,还是说只是种解题思路,离证得第八识的距离还甚远吗?

答:你此时既没有现前观察到意根的运作,也没有现前观察到第八识的运作,那么你所叙述的都不是事实,而是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惟、臆想、推理、猜测,这些都是非量境界,没有现量观察,因此都不能当真。没有禅定的人就是这样学法的,意识功能强盛超前,实际上就是揣测,即使一切法都揣测对了,但那毕竟是揣测,不能作数。

我遇到不少人都是处于这种学法状态,看着是挺聪明,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处和着眼点,然后就走捷径,用意识思惟分析归纳整理猜测,但这样做就障碍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阻碍了实修实证,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不少人把这种臆想推测当作实证,到处宣传自己开悟成圣了,但这还属于初学阶段,禅定还没有生起,戒定慧、菩萨六度乃至于三十七道品都没有修出来,证悟的因缘和条件还差太多。末法时期众生福薄,禅定修不出来,戒律无法受持,又不愿意修福,只能搞搞乾慧,而正是这个乾慧是最障道最耽误事的,往往会自塞悟门。

十一、白雪香对于法相的破解

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烦恼心,你看啊,这些心是怎么生发出来的?我举个例子吧,比如嫉妒心和傲慢心,这其实是一种类型的心,别人比“我”好,我很不舒服,这是嫉妒心,“我”某些方面比别人强,这叫傲慢心。

仔细观察,一定是有一件事,对一件事的认识,别人比我做的好我嫉妒,不如我我傲慢。这怎么解决呢?把我扔掉,世间上的事,世人有个成语叫森罗万象,华严经有个形容海印森罗,也就是说世间事太多太多了,术业有专攻,人家做的好应该赞叹,我做的好应该谦虚,因为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没什么值得傲慢或者说骄傲的。事情本身没有任何情绪,产生情绪的就是人的想象罢了,空幻不实,事情本身也是瞬息变化生灭,哪里有个需要骄傲或嫉妒的呢?

你再仔细观察,我说把我扔掉,你看,我产生了情绪,扔掉了情绪,其实等于扔掉的是一个空幻的东西,也并没有扔掉什么,于事上不增不减,不耽误做任何事情,还非常的平静。

刚刚提到各种心,心有各种分别,有各种分别就有各种心,这个叫森罗万象。森罗万象就如镜子里的影子,这叫心法,也叫法界。镜子能照森罗万象,这是镜子本具的功能,佛经的名词叫法尔如是,这个功能叫性,也就是见性。能分别森罗万象的功能是识,把识细分就是八识,镜子就叫如,里边的那些物象就叫来(去)。这个镜子还有个功能,照完之后能留底片,就如照相机的底片,这个叫种子,留存种子底片的功能叫藏(cang),整体就叫如来藏,因为不知道不懂得用,就叫藏(cang),明白了,大觉悟了,就成了宝藏(zang)。

世人说的“我”和佛菩萨说的“我”,不是一回事,世人说的“我”是角色,就是世间各种角色,可以罗列一下,比如父、母、儿子、女儿、上司、下属、买菜的、卖货的、司机、美国人、中国人、信徒等等无数无量的角色,“我”可以做各种角色,但角色不是我,用什么做这个角色?答案是身体,以身体来进入角色,所以我们总以为身体是“我”,也就是这个原因。身体就如个物件,所以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我们又以为思想是“我”,思想是角色的剧本,身体是角色的道具。

思想这个角色是个心法,一念无明生三细,业相,转相,境界相。仔细读师父法义,唯识把这些分类解释得非常详细,真的是能让人出离世间的大法要。师父强调意根的重要性,前提是要意识上把这些脉络弄得清清楚楚,然后去用意根证得。其实我们普通人意根也是有证量的,比如非常执着世间名利、情,这也是意根的证量,只是歪了,就如哈哈镜一般,不然也不会那么难证了。转意根的认知,意根在转之前是一团麻,有了正确的认知后,修正意根的认知,转之后就清凉了。

评:这纯粹是实证所得的见地,非常有智慧,破解了世俗界里的名和色法相,破解的程度还不浅,这样五蕴法相也就破解了。只有破解了法相,才能解脱于五蕴的法相,不被法相束缚。而要破解就要实证法相的苦空无常无我性,意识理解的作用很微小,一到具体事情上就派不上用场了。

只有实证的人才无烦恼,意识解出来的,不解决烦恼问题,所以有不少人越过小乘的观行和实修,也越过禅定和戒律,直接去解大乘如来藏,即使解出来了,也没有打破五蕴的智慧,五蕴不破,依然故我,烦恼重重,恶业还会继续造,没有一丝解脱的影子。真修行不越过任何一个阶段,也不看低任何一个法的修行作用,更不会高看自己的智慧,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出真智慧,心与世俗界才能脱离得解脱。

十二、君若兰对五蕴的观行思路和体验

一只苍蝇落在腿上,感觉痒、厌烦。其实腿即色阴,四大假合;痒即受阴,受阴皆苦,无来无去;取相、推理即想阴,苍蝇也是假象,痒只是一种觉受,也是假象,为苍蝇、觉受取名相,加意义就是想阴。决定驱赶、意识运行的过程、觉受的那个时间过程即行阴,行阴缘识产生,也是随缘而来,随缘而灭。了别这一切的是识阴:识由如来藏种子产生,也是随缘而来,随缘而灭。

五蕴因缘和合,变化无常,变化不恒定即空。执着就有苦,苦受也是假象。这一切不恒定、无主宰即无我性。

再看苍蝇爬腿,腿痒还在,内心厌恶感消失,随手轻轻一挥,苍蝇飞去。事件刚发生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五蕴了不可得,无我在、无我所在。我观苍蝇爬腿,空对空,哪里可得?此时内心不刻意,一片安静。

这是弟子为了通过事例把理论弄清楚的思路,所以很粗浅。理论理清晰后,弟子会一点点不贪多的深入观。就像师父说的,面对现象,意识尽量少加入,直接观。把握核心,继续精进。

评:观行的思路清晰,具体观行时,一方面要具足禅定,一方面精力要集中在一个点上,突破一个点,才能以点带面的证得整体五蕴无我。要想有最真实的观行,有最真实的体验,在观行时,应该尽量按照四念处经里教的方法如实观行,有什么就观什么,觉知到什么就观什么,不用去想象和代入。四念处经里教导如何观行呢?是不动意识的、面对诸般现象的直接体验和观察,依据事实,不要脑补,大家好好品一品这样的观行境界。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要深修禅定,如果定力不足,就会都落在分析上了,直感就少,现量也很少。

在现代佛教修行中,几乎所有的团体弘法者都教的是意识观行、意识体验、意识感觉、意识体会、意识分析,根本涉及不到意根的修行。结果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体验和观行,不是客观的观行,是加上了主观意识的分析、理解和想象,虚幻的成分非常多,随行者根本分不清这是不是真观行、真参究、真修行,只觉得这样思惟比较容易,不用太费功夫,容易出成果,所以假证果才普遍存在,其实修行哪有如此简单和容易?哪有那么多凡夫根性的能转变成圣贤?

十三、如何让意根改变一切法

问:如果我不停地观想,或者不停地念佛诵经,功夫足够的时候,第七识被熏了,就会自动转出熏修的种子,改变外在的环境吗?因为外在环境也是第七识转出来的吗?

答:种子和境界,都是意根促使如来藏转化出来的,意根本身不会现行出种子。在修学过程中,只要意根的力量足够大,获得的能量足够大,如来藏随顺意根的心意,一切都不是问题。境界随意根心转,意根被训练得心力很强大,非常坚定地一心想改变境界,或者想达成什么目标,就一定能满足心愿。如果还没有满愿,那是因为力量还不足,还需要熏修集聚力量。就像指石为金,就是因为意根心力强大,硬生生把石头变成黄金了。  

学佛学好了,心善了,心柔软了,用不了多长时间,相貌就改变了,都是心改变的结果,这个心主要是指意根,也包括意识。所谓的熏染意根,就是改变自己的心。自己心改变没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到什么程度,自己仔细观察,应该能知道。对人对事,修一切法,是真心的还是应付假装的,自己应该能观察到,凡是真心实意都是用到了意根。念佛分为真念佛和假念佛,修行时是真修行,还是假装修行做样子,自己应该能观察出来。做任何事达到意根真的程度不太容易,需要戒律、禅定、智慧和福德等等条件。

一切心行都分为意识和意根两个层次,比如判断布施是真布施,还是走形式出风头,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出来;对待父母,是真心孝敬还是假意,细心品一品就能分辨出来。让心改变的修行,大多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量的积累在意识,质的改变在意根,所以说意识浅,意根深。如果意根善根深,力量大,特别诚心,可以直接质变,改变一切,不需要积蓄力量。

熏修意根需要长久的坚持,持之以恒地持戒,发大菩提心,不断地修习禅定,做事专注一心,排除杂思乱想,专心思惟,多集聚福德等资粮。要想降伏其心,大多数时候是需要意识深深的思惟法理和世间苦,来熏染引导意根,个别时候需要靠南墙,来强迫自己回头转弯,所以苦难是成长必需的,如果不经历苦难,就没有出离心和勇猛心,修行容易懈怠。

十四、AI机器人的功能作用

贪嗔痴是识心具有的烦恼,非识心的物质色法没有贪嗔痴烦恼。机器人虽然是物质色法,没有识心,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贪嗔痴烦恼,但是机器人不仅仅有物质属性,同时也被赋予了粗浅的类似识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浅的识心的作用,那就是识别文字的功能作用。它这种识别属于简单式、无脑式、不自主被动式和被限定式。总之,它的识别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来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说为有愚痴属性。

机器人的识别功能相当于人的一部分的意识功能,而且这个功能比较简单化,只能识别文字信息,并且具有收集、整理、归纳、概括、存储以及输出信息等等种种简单功能,而这些信息来源于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旧有信息,不是机器人自己本身开发出来的新信息。它输出的永远是别人的信息,永远是旧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没有自己创造出来的新信息,因此机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说为有愚痴性。

无论机器人能输出多少法,它永远做不到与所说一致,能说不能做,永远只是个学语之流,所有的信息内容,它都没有证得过,也永远不可能证得,那么AI机器人就根本不具备意根的功能作用,没有作主性,也没有自主性。

部分学佛人就类似于AI机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识的部分功能,也比较粗略,意识用从他处所学,汇总、加工、整理、归纳、提炼,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认为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时也出来了。如果这是自己的智慧,那么AI机器人同样有智慧,而且智慧还很广大,接近于在人类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无所不知,人类不如它知识广博,同样人类也不如“度娘”知识丰富,那么机器人和“度娘”是不是应该先于所有人类成佛?

这个答案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识上的高谈阔论,头头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实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没有智慧没有证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圣人的现量智慧,是从自己胸襟当中涌现出来的,属于个人所有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极其宝贵的,有这个智慧,才能转识成智,才能最终成就佛道。学佛该如何学,修行该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十五、心念心听的原理

心念心听不是心念耳闻,心念耳闻,说是耳闻,其实不是耳闻,耳识闻不到内心的声音,只能闻到出声念佛的口念的外在声音。意识是内外(心口)声音俱闻,意根根据定力情况,参与听闻的深浅程度不同。心念,没有念出声音,念佛就没有身识,只有意识,或者是意根与意识一起念佛,这个意识就是独头意识。听心念的声音的识心就是独头意识在听,也有意根一起听。

还有一种心念的情况,就是意根单独念佛,这时候能观察的也是独头意识,也有意根一起反观。一般情况下,定力不深没有反观力时,独头意识不容易观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时才能观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时,定力越深,意根参与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独头意识观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这已经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体现在念咒上,读经诵咒时也可以让意根一起跟着读诵,这需要禅定,禅定越深,意根参与的程度越深。在心静时独头意识可以观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没有语言文字声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读经诵咒时要慢慢地默读默诵,这是要让意根能够专注地跟着一起念,定力深时,意根不但念的深而专注,反观力也强。这里独头意识和意根都有反观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禅定,心很静,才能有辨别力,所以对二者的反观力容易生出误会。

定也就是专注力,要想能专注,没有杂念,有两种方法:一是极快的念诵,这样没有时间杂念,杂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现了;二是极慢的念诵,心里没有杂念的想法,就会专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种极快的方法,只能暂时用,不能长久,因为耗气耗力,体能跟不上。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意根对一切法的参与度,意根越参与,越能成事,这就是智慧。所以有禅定有定力,不仅学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里生存,也是有极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过一个坎儿,就会突飞猛进。希望大家都能放开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华。

十六、为什么知道虚幻了还感觉一切法都非常真实?

问: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幻的,可是我看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为什么还是那么真实?冷热触痛的感觉也还是那么真实呢?

答:自己认为一切法都是虚幻的,这种认为是根据所学的佛经理论而知的,是学来的知识,还没有实证,没有现量体验和观察,所以这种知等于不知。在经过实修,得到实证之后,在接触每个法的当下,才能够亲自体会体验,那时候的感知、感觉和认知,才是真实的、现量的、可信赖的、可依靠的,学来的知识没有可信度,依赖不了,疑惑重重。证得一切法是虚幻的以后,要想改变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缚,需要修行四禅八定,超越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和识阴区宇,这样才能解脱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变一切法。

众多人即使佛经倒背如流,也不能断我见,不能明心见性,更不能证得一切法的虚幻。那么听一堂课就断我见,纯属是想入非非,即使听一百万堂课,也许连断我见的边都摸不到。因为这不是只凭借耳听就能实证得到的,耳听的是知识理论,理论要想变成实际,成为自己的现量智慧,中间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的加工,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听讲,那些法犹如耳边的风声,一闪而过,不会留下多少痕迹的。前提还是那些法讲得正确无误,如果有误,断我见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

小乘的断我见和大乘的明心见性,都是智慧的认知,纠正了从前错误的邪见。智慧的认知还不能改变法本身的状态,法的本身状态是通过禅定和神通道力改变的,其中包括三种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修行都圆满以后,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转变了,转变成佛的清净圆满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体修行方法都在圆觉经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