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4-02-25 12:28:02 阅读: 231

第五章  修行篇

一、我见的表现

有的人做了一点善行就到处宣扬,就像公鸡一样到处咯咯乱叫,这样还有什么阴德可言?还有什么功德可说?假如能利益到别人,哪怕是让人开心笑一笑,哪怕能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利益,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值得公开出来的,一公开出来,善报就受了没有了,后世更大的善报就得不到了,这就相当于阴德没有了,阴德是后世受的善报。除非是想给人做个榜样,以此来熏染带动别人也向善行善,才把自己的善行公之于众。

而有些人什么事还没有开始做,就高音喇叭到处广播,先提前享受一下别人的艳羡、恭敬、赞美和追捧,这是借高利贷提前消费的行为,很不明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有严重的我见,才有严重的虚荣,想要博取他人的眼球,把自己和他人以及其中的事和功劳等等都当作真实的,加以严重的执取。了解到什么是我和我见的表现,别人一作作起来,身口意行一出现,就能辨别出此人的我见是严重还是轻微,是否断我见了,离断我见还有多远,这样就让冒充圣人者无所遁形,那么谁还敢来娑婆世界行骗呢?

二、断身见的方法

问:假设组成身体的所有小颗粒(物质)的所有权归属地球,能运动的能量的所有权归属太阳,除去外借的物质和能量,剩下空荡荡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这样的思维能帮助断身见吗?

答:这样的归还方法,能帮助断身见,楞严经里佛讲过。但是身体里的物质色法,归还错主人了,地球和太阳也是物质色法,也有主人要去归还,如果把地球和太阳当作物质色法的主人,这还是错见,不能断身见。色身里的物质色法的主人是如来藏,是如来藏用四大种子形成的四大微粒,微粒再继续不断地聚集,就凝聚成了色身,从一粒受精卵到胎儿的色身,到出生以后婴幼儿的色身,再继续凝聚成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色身,老年人的色身,最后四大种子回到如来藏里,色身灭去消失。

整个过程都显示出如来藏是物质色法的主人,色身整体都是被出生和变化的,都是空的,因而是无我的,这样就能断身见了。但是四大种子形成色身的过程无法实际现前观行,虽然这样观行能观行得非常彻底和究竟,但定慧不足,还是从四圣谛的角度来断身见比较容易。

三、三果人退失了初禅定果位会不会退失?

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果人即使禅定退失,果位也不退失。因为根本烦恼已经断除了不会再生起,枝叶烦恼即使生起,心也不会再如从前一样真有烦恼了,有时候偶尔现起的小烦恼,只是在意识层面的,不是意根深层次的,生起便会快速消失,不是真烦恼,根本不影响其解脱智慧,所以就不影响果位。根本烦恼决定着解脱的智慧,决定着能否涅槃。根本烦恼断了,还能不能生起,在佛经中没见到事例,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遇到,所以不确定,不排除有特例。

小乘三果和大乘三果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小乘三果人因为很少度众生,一般都是出家人,事务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事务,接触的众生少且单一不杂,心能够保持清净,禅定也容易保持,不容易退失,果位就不退,也许有特例。三果人虽然有初禅定,但是不是时时都有,不能时时都在定中,在初禅定中做事很困难,遇到需要太动脑筋和费心思的事就会头疼和烦心,其初禅定上坐时和特意保持时肯定是有,下坐时也许能保持,也许会退失一部分。比如晚上睡觉时就没有禅定,特别用脑思惟时禅定就减轻。

那么禅定减轻和晚上睡觉,果位能保持住吗?当然能保持,不能说醒着时是三果人,睡着就变成一二果或者凡夫。所以暂时退失初禅,果位不退。初果人有未到地定,禅定也很容易退失,但初果位不退。大乘七住位菩萨也有未到地定,也容易退失,但是位不退,名为位不退菩萨,不会变为凡夫,假七住菩萨谈不到退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进七住位。

再比如说佛陀在四禅定中成佛,具足了四禅八定和灭受想定,但佛陀不能总住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在这样的禅定中无觉无知,无法生活和度众生,佛陀平时行住坐卧只能保持初禅定;具足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也不能总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行住坐卧也许能保持初禅定,也许不能保持。但是不能说不在四禅八定中,佛陀就不是佛了,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了,所以不在禅定中,果位是不变的。即使佛陀在初禅定中讲法一个月甚至一年、一劫,不入二禅以上的禅定中,佛陀的果位也永远不会退失。圆觉经中说:譬如销金矿,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意思是说佛已经从无明烦恼中修炼成佛了,不会再有无明烦恼了,佛位就永远不退。

那么长期退失初禅定,三果人果位退不退呢?这个要看智慧的保持情况,和身口意行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根本烦恼是否现行、菩提心是否退失、是否仍然不着世间的名闻利养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而不能只以禅定而论。阿罗汉还俗退失四果,那是因为暂起轻微贪欲烦恼,后又厌倦世俗生活,又出家修成四果,三四果人断除了烦恼,没办法再过世俗生活了,即使还俗还会再回来。总结起来说,应该以果德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检查三果人的果德变没变,看其思想行为是否还符合三果人的德行。禅定的结果应该是断烦恼,有解脱的智慧出生,如果这个结果不变,没有退失,那么果位就不退。

大乘菩萨的三果,要比小乘三果不容易保持,因为菩萨以度众生为重,接触的众生多,事务也多,用心的地方更多,比较繁忙,又没有时间修自己,禅定最不容易保持,退失是正常的。但是初地菩萨是行不退的菩萨,如果菩萨度众生的行不退,仍然保有大菩提心,行大菩萨道,不知疲倦,烦恼不生起,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能舍弃自我,一心为佛教事业,并且唯识种智不退,那么初地菩萨的果位怎么能退呢?如果这些果德消失了,生起了贪欲和嗔恚,搞起了名闻利养,那么果位就退了。

三果的菩萨只有初禅定,还没有宿命通,命终以后再托生人间,就会忘记前世一切所修,没有初禅定,外表与凡夫无异。可是意根与前世是同一个,意根的思想观念、品德、福德、菩提心与前世一样,延续到今世,甚至定力和智慧也很强,其心行就与凡夫差异极大,尽管意识受到了世间法的熏染,有了染污,会熏染意根,造作一些不善业,但这染污是有限的、轻微的,意根的清净性起着决定作用,一旦再次遇见佛法,很快就会觉悟,快速消除这些染污,不会成为修道上的遮障,并且还会快速地证得三果,再次明心,进入初地。

所以三果的果位退不退,在于果德是否还在,不能只看单一的禅定,禅定起着断烦恼和引生智慧的作用,既然已经起到了作用,禅定退失一段时间就没有多大关系了,需要时再快速修回来就可以了。譬如打火机,把柴火引生出来,打火机火灭了也没有关系了。

四、修行是让境界空还是让自己空?

境界都包括什么法?境界就是尘,尘是一切与我的识心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包括人事物理一切法,包括自他五阴身,根尘相触生识,有识就有分别,就会起心动念。那么修行是空境界还是空我?是我先空,我空了境界就空了,不是境界空了我就空了。

境界若无,我就无,境界若有,我就有。这叫什么修行?若这样也叫作修行,那么外道修出四禅八定空了境界相,却只留我,他们是否断我见了?谁比还外道空?修境界者,原来是随境界转者,随境界转的就是凡夫。我空了,还有尘吗?尘随着就空了。你若不空,一切境界起,你若心空,一切境界化为无。

五、精进学法算作是修行吗?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三藏十二部清净妙理,属于理论和知识范畴,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证之后,破除相应的无明,就没有用了,就要弃舍掉,如果留存于心,只能窒碍心识,不能心空无碍,徒增法缚。比如用药治好了病,就应该把药丢弃,否则执药反成病。而与法相对的非法就是无明,贪嗔痴烦恼。无明的范围极广,凡是错误的、不如理的、导致生死不绝的思想观念都是无明。这些非法更是要舍弃掉。我们整个的学佛修行过程,就是不断地破除无明的过程,直至无明灭尽,到了彼岸,再不需要修行,法理也要空尽。

这样法与非法的关系就很清楚了,二者是药与病的关系,是对治与被对治的关系。法是用来对治非法的,非法对治没有了,法也要舍弃,这样心就空了,清净了,常乐我净了。既然法是用来对治无明的,它就是修行的一种工具和方法,而修行的对象是无明烦恼,而不是法本身。法是理,无明烦恼是事,事体现在身口意行上,身口意行也是事,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恶灭心就变为纯善和清净。那么用理破事,圆融事,圆满种种事行事相,就是修行最初和最后的标的和宗旨。

到最后心中的法肯定是要消除的,事行是否也消除呢?无明烦恼的事行一定要消除,消除了无明烦恼以后,身口意行就会变得彻底清净,没有染污,这样就圆满了种种事行,成就了无上佛道。但诸佛成道是不入无余涅槃的,在无住处涅槃中,圆满清净的事行就要常常现起。因为诸佛因地发愿要广度无量众生,成佛以后就要圆满地实现因地所发的种种清净大愿,所以事行不能断,也不能灭,直至众生度尽。

这样就清楚了,有智慧能理事圆融,能圆满种种事行,才是真修行,能用以自豪和标示于人的应该是无无明的清净的身口意行,而不是学了什么法和学了多少法,因此方法和用具不必展示于人,结果很重要,将结果示人,才能激励人、教导人、引导人,走上破除无明的成佛之道。就像身体健康的人,只向人展示健康的身体就行了,没必要到处宣传自己有治癌药,有治白血病的药,无病才是令人自豪的。用法对治了非法,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消除了无明,去掉了贪嗔痴烦恼,灭除了我法二执,这才是根本。如果不起作用,念佛也是非法,如果能起到作用,外道非法也是法。

现在有一部分人理论是理论,事是事,二者没有关系,那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很多人都以为学佛就是学理论知识,多懂一些佛法,而懂佛法是为了什么却不知道,修行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如果学佛只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的话,即使学富五车,变成了佛学博士,也仍然是无明众生,不能解脱一丝毫。理论知识并不能让众生成佛,执理废事,反倒变成了法执,被法所缚更增生死,这样的学法就是愚痴行,不算作修行。理论是为事服务的,事圆满了,理论就没有用了,应该舍弃了。哪有智慧人成天抱着理论而不顾事,本末倒置呢?

人是在事上解脱,不是在理论上解脱的。有些人真是颠倒,高捧着理论,却大造恶业,以为理论在手,目的达成,事行不管。而实际上,有用的是事,需要圆满的是事,事圆满了才是佛。为了把事圆融做好,才去学理论,用理论指导事行,改变事行,圆满事行。若不为此,埋首三藏十二部中,孜孜以求,所为何事?为学而学,岂不是无用功?那些学了一些法就傲视群生的人,是多么地愚痴颠倒啊!所学不能减轻贪嗔痴,反而增加了无明,莫不如不学,学来学去也只是个祸害,让众生误会佛法误会佛教,就是在造大恶业。总结起来说,不能圆融事行的学法,再精进也不算作修行。

六、持戒算不算修行?

甲说: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破我执,进而破法执。而破我执、法执就要有般若智慧,如果要成就般若智慧,就必须有禅定助缘,没有禅定助缘心就会散乱,即使熏习过般若智慧,也使不上力,所以要有定功。而禅定的基础在戒,只有透过持戒,才能遮止、不去做一些不好的业,使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这时就有了力量用般若智慧破除内心的贪嗔痴、我执等。

甲的意思是持戒有助于禅定,保持清净心,不造恶业,在禅定的力量下断除贪嗔痴烦恼,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的持戒算是修行。但我觉得单单不造恶业的持戒还是不够的,虽然说从初发心学佛的角度来说,这样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没有进入修行阶段,因此还不算是修行。

修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身口意行,行是身体力行,具体操作,对于善法善业有所造作,只不作恶还不行。众生的身口意行都具足了贪嗔痴烦恼,具足了无明,这些无明烦恼需要用善法来对治,善来恶去,有善就有福,福德一是有助于持戒,二是有助于生起禅定,降伏烦恼,三是有助于生起智慧,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清净身口意行,让身心世界都得到转变。仅仅是持戒不作恶,还不能具足善法,不能有大福德,因此还不算修行。

乙说:持小乘戒,不是真正的修行佛道,顶多算是一个修行的保障,持菩萨戒才是修行。修行佛道就好比一艘船行于苦海,船行的方向、路线是第一重要的。佛世尊开示的修行路线图第一重要,法船第二重要。仅仅持小乘戒,为什么不算修行佛道呢?譬如只保护自己的小船不触礁,不漏水,孤零零地飘荡在苦海里,自利不了,利他又不能,这怎么算是自他兼利的修行呢?

乙的观点是仅仅持小乘,还不算修行,持大乘戒才算是修行。但是大小乘只要有纯正的发心都是修行,只不过各自的目标不同,小乘在中途就下车了,而大乘是在终点站下车。持戒是不是修行,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行而持戒,持戒所指向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持戒是为了人天福报,得了人天福报或者是造恶业,或者是福尽又堕落,这样的持戒仍然能导致堕落,那就不是修行了。外道门也持戒,很多人五戒绝不犯,心也清净,最终仍然是外道,不走佛道,这样的持戒也不算修行。

小乘修行的目标是断我见,修成无我,改变五蕴是我的思想观念,解脱五蕴束缚。如果能以无我无私的心持戒,就能断我见趣向解脱,得涅槃果证,那么这种持戒就属于修行。相反,以有我之心,不行无我之事,心中处处计较着我,这样的持戒就不是修行,得不到无我的果德,得戒福以后还会堕落。大乘以无我之心行利他之事,发大菩提心,这样的持戒是修证的基础,能改变心性,增长定慧,导向明心证悟,所以算作修行。

七、什么是邪精进?

邪精进与正精进相反,所努力的方向不正确,而方向不正确,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正精进努力的方向是证得无我,证得空,越来越无我,越来越空,直至彻底究竟,围绕着这个目标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而邪精进的人心中我盛,着有不空,无论修什么都是为了那个所谓的我的世俗利益,着于世俗的有,对于名闻利养心有希冀和追求,与道背道而驰。这样的话,尽管日夜不息地打坐念经念佛,学法甚至弘法,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只要自己得利,与自己有关的人得利,别人好不好无所谓,甚至还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修行,越精进离无我之道越远,离空越远,离法界实相越远,最后还容易修成魔。

没有清净大愿正愿的精进,虽然不算邪精进,但也不是正精进,一切修行愿为先导,无愿不成事,有愿事半功倍。愿如加速器,愿如深坑中的梯阶,愿如泥中的牵引绳,愿能摆脱业力的纠缠,直达涅槃彼岸。小愿为自身,大愿为众生,邪愿为假有,正愿为真空,为清净。大愿和正愿发不出来,修行尚浅,一旦善根福德积累得深厚了,自然愿起,有愿皆成。

八、为什么声闻人厌多闻缘觉厌思惟?

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原文: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释:具有声闻根器之人为什么会厌倦于多闻?小乘经中佛曾经说声闻人因为喜欢多闻,才被称为声闻,而在大乘这里,佛却说声闻人厌于多闻,是不是佛说法总是颠倒?其实不是,每个定义都有一个前置条件,都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定义,超出这个范围,从前的定义就不适宜了,那么定义就要改变。声闻人的多闻,是在小乘解脱道范围内的多闻,是在四圣谛世俗谛范围内的多闻,超出这个范围,他们就不想多知多闻了,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再也没有什么法了。这种认知的局限性缘于他们的发心,缘于他们的心量和眼界,也缘于他们不算太深入的智慧见地。

声闻人通过听佛讲法,认识到了五蕴世间苦,他们发心小,只想解脱世间苦,只要能解脱世间苦,这就足够了,至于遥远的三大无量劫的成佛之道,他们不感兴趣,也有的人认为能解脱三界系缚就成佛了,其余的就没有什么可修可证的了。缘于善根福德智慧的局限,他们在修学四圣谛时,触碰不到大乘般若如来藏之理,于是就盲目地认为四圣谛对于解脱已经是究竟到底了,再无他法了。正是基于如此的愚慧,在法华会上,才有五千比丘退席,大乘法他们不信不听,更不会去思惟。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声闻人其实是不喜多闻佛法的。

缘觉辟支佛们的善根智慧要比声闻人深一些,他们不必跟在佛身边多闻佛法,但遇因缘就会独自思惟其来龙去脉,追根究底,彻法底源,于是就有了对十二因缘法的思惟,在反反复复正推和逆推中,触碰到了五蕴世间一切法的最初来源阿赖耶识 。他们思惟到阿赖耶识这里,缘于根性和习性就不再进一步思惟了,也不想去实证这个法界实相真理,智慧就停滞在能解脱三界世间苦这个程度。因为他们没有发大菩提心,想要成就佛道,他们只想解脱五蕴世间束缚,别无所求,所以才满足于现状,满足于断除对于解脱五蕴世间苦的无明,更深细的无明没有断除的欲望和打算。所以佛在这里说,缘觉厌于思惟。

佛异于声闻缘觉,在三大无量劫的修行中,发心广大,为无量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得安乐,根深器大,智慧就广大,为了探究法界真实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满足于现前所得小法浅法,不断地深入思惟,不断地探究究极真理,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疲倦,才能最终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佛道。

总结起来说,一个人的根器是极其重要的,根深器大,才会枝繁叶茂,心包太虚,才会量周沙界。当一个菩萨能度到一个大根器的众生,该有多么幸运,遇到一个大根器众生该有多么宝贝,谁愿意额外花费心思度那些无用的自私声闻人,耗费自己宝贵的度众生的精力?有这精力度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胜过度百千万亿声闻人。这个初发心菩萨,将来成就时,能拔济无量众生的苦,带领无量众生走向解脱。如果能度到善根已经成熟了的菩萨,那更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因此,如果你们看到我有偏心,就不要奇怪和误会什么,要看我因为什么而偏心,心偏到了哪里,哪里就有大乘菩萨,不管是初发心菩萨也好,久修菩萨也好,总之是菩萨,将来是要成佛的,是会有无量众生从之受益得解脱的,也许现在就有很多众生在暗暗受益着。如果我没有偏心,那就没有平等心了,就有不公平的事出现,那样的心才是偏的。比如说甲作出了一百份的贡献,乙只作了一份的贡献,我如果都给同样的待遇,这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也不平等的。

佛同样有偏心,佛是偏爱大乘菩萨,偏爱于佛子的。谁是佛子?初地以上的菩萨是佛子。尽管这些菩萨在五蕴世间解脱的智慧上,不如阿罗汉和辟支佛,甚至与他们相差很大,但是佛护地上菩萨,称他们为亲儿子,让他们继承如来家业;而称阿罗汉辟支佛为焦芽败种,从来不说声闻缘觉是我子佛子。佛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身边跟着的都是佛无量劫所度化的各阶位菩萨,这些菩萨们虽然居在他方世界,却能随佛去往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佛的随从众里可没有声闻缘觉。佛在娑婆世界讲法,为声闻缘觉只讲了十二年,为菩萨们却讲了三十多年。三藏十二部经里,仅有少量的声闻缘觉法,大量的都是大乘菩萨法。没有讲出的法,更有极多的都是菩萨法。

九、心缚尘劳不如觉醒修道

由于业力突然间的意外死亡,心里没有准备,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再投生的,无法投生就会成为孤魂游魂,尤其是死时尸体残缺不全或者是全无者,更无法投生。这类众生心里非常没有归宿感,惶恐不安,很痛苦。意外死亡的人不容易投生,往往会在自己死亡之处等待机会,或者想办法制造意外事故,借着新死之人的魂再次投生,俗语说是抓替身。自杀的人也是这样,只有抓到替身,才好投生。所以发生事故之处,以后会隔段时间再次发生事故,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事故,不仅是地面,空中、水中事故都是如此,好多事故是众生的执念造成的。

为了救度这些横死意外死亡的人,让他们尽快投生,我们就要为他们念佛念经回向,让他们明理,去除执着和执念,增加他们的福德,让他们有机缘想去投生就去投生,不要守着死亡之处,徘徊不已。我们应该发慈悲心,抽点时间念佛念经给这次空难者回向,如果他们能在一个月之内投生,以后在同一地点就不会再次出现意外事故。

每个人早晚都会死,但尽量不要横死,不要意外死亡,最好是善终、正常死亡,最起码要落得全尸,这样后世才好办。好死善终也是福德所感,善业所招,所以我们尽量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行善积德,不要做恶事,损人之事一定不要做,尤其是对三宝,能护持则尽量护持,不能护持也不要毁谤,起破坏作用,要做到言行无亏,避免今世后世受到重大的恶报。

这次空难者,有不少人的人生还算圆满幸福吧?工作事业家庭都挺不错,令人羡慕吧?可是结局如何呢?几十年时间的所谓圆满幸福快乐,后世却是千万年甚至更久的苦痛,流离失所,身心难安,甚至想要有个色身都很难。所以有智慧的人,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格局一定要大,眼界一定要宽,站得要高看得要远,以有生之力,搏永生之安稳。要做聪明有智慧的人,不要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心量短小,只顾眼前蝇头之利,不管未来无量劫的生死苦痛。

有多少人找借口说,我现在还不能出家,还不能全心修行,因为我在世间还有责任和义务。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和亲友突然间消失不见了,你的责任和义务该怎么算?如果你自己突然间消失不见了,还谈什么责任和义务?所以趁着有生之年,趁着还有精力,应该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更长远之事,别只顾着目前几十年,几十年时间确实是很短暂很短暂,未来长劫却是很长很长,长得无法计算,你是应该在意这几十年的人生享乐,还是更应该考量后世长劫的安稳?世间之事,早就应该心清如镜了,什么事还能迷惑住自己的双眼和心智?智者应善思。

十、不过如此

移山填海,伟大工程,挥沙运石,众志成城;

高楼大厦,宏伟壮观,安居乐业,人生荣华。

天上看之,如蚁造穴,群蚁合力,搬沙运土;

穴成群居,安蛋孵卵,天灾毁之,移穴再造。

你之伟大,我也不差,历劫如此,循环往复;

碌碌一生,终归寂灭,回首一望,无尽苍穹。

众情执之,浑然不觉,迷之争之,不过尘沙;

身生身灭,尘幻埃亡,唯一不化,不如一土。

十一、劝修

一到过年,农村就要杀猪宰羊了,最后一顿给猪喂食的时候,猪吃得还那么欢快,丝毫不觉得这是有生之年最后一餐,吃了一辈子无所事事,养出肥膘却丧失了性命,越愚痴的畜生,越没觉悟。人也如是,人类的一切灾难都摆在眼前,明晃晃的,丝毫没有遮掩,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什么也靠不住,在灾难四起之时,却还有心游山玩水,看山看水又看雪,能玩则玩能乐则乐,犹如猪在享受最后一顿晚餐。人与猪的区别在哪里呀?

不要觉得一辈子很长,那是错觉,在天人看来只几分钟几天时间而已。不要觉得自己还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常常在发生。不要觉得自己没事,遇上大灾大难的有不少都是很自信的人,都是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才留下悔恨的眼泪,却为时已晚。

遇到佛法了,还不觉悟,还不想努力修行,改变生死悲苦的命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药可救?我说谁,谁应该知道,如果还不知道,简直是蠢笨如猪了,知道还不改,还有什么好话可说呢?

十二、如何才能运用好自己的思惟?

问:人死时,身体里众生是不是都离开了?死后身体里还有没有众生,特别是有没有无形众生?

答: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众生附在别人的身体是为了什么,利用别人的身体想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思惟人死了以后,身体会变得怎么样,对众生是否还有用。按照这样的思惟顺序,都思惟清楚了,就能明了人死后,身体里是否还会有各类众生。

我们对各种问题,一定要有个清晰的思路,思惟要具有逻辑性,这远远超过解决问题本身。如果思惟没有逻辑性,思路不清,即使能解决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都得依靠别人来解决,而依靠谁也不如依靠自己,自立才是根本。如果自己的思惟没有逻辑性,思路总是不清晰明了,那就要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思惟力不够好,再想办法解决这个原因,让自己有个非常强大的头脑以解决诸多问题,或者是关键问题,或者是浅显的基础问题。

回顶部